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专家共识及操作指南(2018版)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外科装备分会甲状腺外科装备委员会
    2018, 38(03): 241-24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3.01
    摘要 ( )  
    临床规范
    上海市普通外科住院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规范
    上海市普通外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
    2018, 38(03): 245-24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3.02
    摘要 ( )  
    述评
    外科营养支持治疗焦点问题及研究进展
    于健春,李子建
    2018, 38(03): 250-25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3.03
    摘要 ( )  

    临床营养技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营养不良及其危害的认识逐步提高,营养筛查及评价的相关手段不断改进,临床营养干预方法取得了较大进步,营养治疗理念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但不能忽视的是,传统或经典的临床营养实践和研究正面临着瓶颈和诸多挑战,努力提高我国临床营养实践和科研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题笔谈
    加速康复外科时代营养治疗的合理应用
    吴国豪
    2018, 38(03): 254-25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3.04
    摘要 ( )  

    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以及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日益普及,围手术期营养治疗的理念和目标也随之改变。围手术期避免长时间禁食,术前2 h口服碳水化合物,术后尽早恢复经口进食,对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病人尽早开展营养治疗,是当今加速康复外科时代临床营养治疗的基本策略。合理的围手术期营养治疗可降低手术应激损害,有效保存机体瘦组织群,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促进病人康复。

    恶性肿瘤病人营养诊断及实施流程
    石汉平
    2018, 38(03): 257-26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3.05
    摘要 ( )  

    恶性肿瘤病人营养不良发生率高,后果严重。营养不良严重危害病人的治疗效果、生存时间以及生活质量。因此,规范肿瘤病人营养不良的诊断方法与标准至关重要。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推荐:肿瘤病人的营养诊断应该分三级实施,即一级诊断——营养筛查(nutritional screening),病人入院24 h内由护士常规实施完成;二级诊断——营养评估(nutritional assessment),针对全部肿瘤病人在入院后48 h内由营养护士、营养师或医师实施完成。三级诊断——综合评价(comprehensive measurement),针对重度营养不良病人在入院后72 h内由不同学科人员实施完成。根据三级诊断结果,对营养筛查阳性、营养评估阴性(即有营养风险,但是无营养不良)病人可实施营养教育。对营养评估阳性(营养不良)病人,应进一步实施综合评价,并考虑同时实施营养治疗(特指营养教育和人工营养)。对综合评价阴性病人只需要营养治疗,对综合评价阳性(有代谢紊乱)的病人要实施综合治疗。

    免疫营养制剂临床应用争议与共识
    王新颖
    2018, 38(03): 261-26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3.06
    摘要 ( )  

    随着临床营养学的不断发展,免疫营养因可以提升病人营养状态和改善免疫功能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关注。含谷氨酰胺、精氨酸、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膳食纤维等中一种或多种的免疫营养制剂可通过刺激免疫细胞,增强免疫应答功能,维持正常、适度的免疫反应,调理机体代谢,减轻有害或过度炎性反应,保护肠屏障功能完整性,减少细菌易位等作用,从而改善病人预后。免疫营养制剂的临床应用逐渐广泛,在部分病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也已得到认可,但仍存在较多争议和问题,如各种免疫营养素组合和剂量的个体化选择、免疫营养治疗的最佳时机、生态免疫营养中微生态制剂的选择等。

    围手术期补充性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朱明炜
    2018, 38(03): 266-27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3.07
    摘要 ( )  

    外科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常较高,摄入不足和胃肠功能减退是主要原因,可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加和住院时间延长,规范的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临床结局。围手术期营养支持首选肠内营养(EN),以维护肠屏障和免疫功能,耐受性问题是导致EN难以实施或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较长时间能量和蛋白质供给不足可导致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升高,补充性肠外营养(PN)的核心是在EN的基础上联合PN,既维护肠屏障功能,又能较快到达目标喂养量,满足机体代谢需求,进而达到改善临床结局的目标。围手术期补充性PN的对象是EN不能满足60%以上能量需求的病人,低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3分或危重症病人营养风险(NUTRIC)评分≤5分病人建议术后7 d启动;对于术前高营养风险(NRS2002评分≥5分或NUTRIC评分≥6分),术后48~72 h开始。补充性PN处方中添加谷氨酰胺和ω-3脂肪酸可优化外科病人临床结局,多腔袋的应用可减少血流感染,适合外科术后短期补充性PN病人。

    肝切除围手术期营养治疗难点与实施要点
    仇毓东
    2018, 38(03): 270-27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3.08
    摘要 ( )  

    肝切除围手术期营养治疗的方法、途径、制剂均有其特殊性。其实施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术前营养评估和治疗。对存在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的病人应从术前开始营养治疗。(2)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坚持“先肠内、后肠外、肠内不足肠外补”原则。(3)适量补充白蛋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4)围手术期液体管理。根据液体出入量和体重的变化,适当使用利尿剂,调控围手术期的液体平衡。

    胰腺癌病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要点
    孙 备,田凤宇
    2018, 38(03): 273-27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3.09
    摘要 ( )  

    胰腺癌病人发生围手术期营养不良的风险极高,而围手术期营养不良的发生将严重影响病人预后。一方面,术前营养状态差将影响手术时机的抉择、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另一方面,术后短期内营养状态差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增加。长期的营养不良对病人生存质量及生存时间带来巨大负面影响。因而建议:(1)当体重下降>10%(血浆白蛋白<30 g/L)时,考虑推迟手术,并给予强化营养支持治疗,同时动态监测营养状态。(2)当体重下降5%~10%时,仍建议营养支持先于手术的治疗策略,对可切除胰腺癌病人密切监测营养状态,选择最佳手术时机,实现R0切除。(3)术后可依据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给予营养支持,以实现快速康复,帮助病人进入下一阶段治疗。(4)术后应重视对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诊断及治疗。

    胃癌病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
    李国立,相小松
    2018, 38(03): 278-28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3.10
    摘要 ( )  

    胃癌病人容易出现营养不良,除了癌消耗营养物质、释放引起代谢紊乱的毒素等直接影响以外,胃癌还会通过影响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导致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增加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制约着辅助治疗的实施,影响总体存活率。不同生长方式、不同分期、不同位置的胃癌,营养不良的成因中直接因素与间接因素所占比例各不相同,需要区别对待。营养支持是打破肿瘤和营养不良间恶性循环的关键,为实施有效的治疗创造机会。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各有其优缺点,都是有效的营养治疗手段,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应用。在营养支持基础上针对肿瘤进行动静脉结合的术前化疗,可以使肿瘤直接影响减轻的同时,消化道梗阻等症状也得到缓解,造成营养不良的两大因素均得到控制,有效地纠正病人的营养不良。因此,营养支持和辅助治疗均是胃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承。

    肠道微生态调节在外科营养治疗中的作用
    秦环龙,孔 程
    2018, 38(03): 281-28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3.11
    摘要 ( )  

    人体肠道内动态定植着机体最庞大、有着重要生理功能的微生态系统,其对宿主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是激活和维持肠道生理功能的关键因素。外科相当一部分病人由于肠道功能和生理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必然带来肠道微生态的影响,而在临床营养治疗过程中,长期禁食、应用制酸剂及疾病本身的应激更会导致微生态系统的破坏,伴随的肠源性感染、抗生素耐药等增加了治疗风险并延长了住院时间。因此,在肠道微生态重要性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在外科营养治疗中如何兼顾纠正肠道菌群紊乱、保护肠屏障、加速康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结直肠癌病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争议与共识
    周建平,刘 刚
    2018, 38(03): 285-28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3.12
    摘要 ( )  

    结直肠癌病人多伴有严重的营养不良。合理的营养支持途径和方案可以减少病人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但是营养支持的途径选择目前还具有争议。术前放化疗增加了手术风险,围手术期有针对性的营养支持可降低放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病死率。营养支持作为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措施之一,与其他措施相辅相成,有效地促进了病人术后康复。

    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治疗要点
    李子建,陈 伟
    2018, 38(03): 289-29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3.13
    摘要 ( )  

    在临床营养理念不断更新的同时,危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治疗始终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近30年来,人们对营养素在维持危重症病人内稳态的分子与生物学效应方面的认识取得了巨大进步。传统观点认为,营养支持对于危重症病人起辅助作用,通过提供外源性能量物质以维持自身的瘦体组织,帮助病人渡过整个应激反应期。而最近的观点更倾向于“营养治疗”,通过早期肠内营养、恰当的宏量及微量营养素的供给、细致的血糖调控等手段达到减轻病人的应激代谢、防止细胞的氧化损伤、调节整体的免疫反应等目的。2016年2月,美国重症医学会(SCCM)和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SPEN)联合发布了新的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治疗实施与评价指南,将2009年版的12个章节增至18个章节,面向临床医生、护士、营养师和药师,针对18岁以上的重症病人,提供了最佳营养疗法的新建议,以期能够协助医疗团队进行个体化的营养治疗,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疾病严重程度、改善病人结局。

    特别推荐论著
    肝细胞癌AJCC第8版TNM分期中T分期的验证与修改建议
    施杰毅,彭远飞,王晓颖,丁振斌,朱小东,宋 康,周 俭,樊 嘉,高 强
    2018, 38(03): 293-30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3.14
    摘要 ( )  

    目的    最近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将肝细胞癌TNM分期更新至第8版,推动了新一轮肝癌诊断和治疗的发展。但该分期是否已尽善尽美,仍须大量临床数据的支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通过长期的临床随访资料来验证AJCC第8版肝细胞癌TNM分期,并对其不足提出修改建议。方法    将2006—2007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接受根治性切除并且术后病理学检查明确的肝细胞癌病人随机选取65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TNM分期及基于该分期的修改将研究对象分组,通过生存分析比较各组间的生存差异,并利用ROC曲线评价其预后判断效力。结果    单发肿瘤直径≤2 cm的病人,血管侵犯仍然显著影响病人的预后,这与第8版TNM分期存在差异。随着单发肿瘤的增大,发生血管侵犯的比例也在逐步上升,肿瘤直径>5 cm,血管侵犯发生率则增加1倍。单发肿瘤直径>5 cm的病人其总存活率和无瘤存活率显著低于肿瘤直径≤5 cm的病人,提示肿瘤直径为5 cm是T分期的一个重要指标,可能成为第8版TNM分期标准的补充。因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肿瘤直径是否>5 cm和是否伴有血管侵犯为关键因素,对第8版TNM分期中的T分期做了调整。生存曲线和ROC曲线显示修改后的分期方法能更有效地评估肝细胞癌的严重程度和病人的预后。结论    AJCC第8版TNM分期为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但仍存在值得讨论和完善之处,须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论蓍
    3种营养筛查工具对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后并发症预测价值研究
    姬彦彬1,2,沈通一2,马兵伟2,叶小军2,黄冬冬2,庄成乐2,贾震易3,余 震1,2
    2018, 38(03): 301-30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3.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适用于预测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最适营养筛查工具。方法    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医院收治的197例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的病人临床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并分析比较3种营养筛查(NRS2002、MUST、NRI)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采用多因素分析P<0.05的因素,构建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后并发症模型。结果    197例结直肠癌病人中,其中60例(30.5%)病人发生并发症。使用NRS2002、MUST、NRI评估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32.0%、42.6%、24.4%。发生并发症组病人的住院时间(P<0.001)及住院费用(P<0.001)明显高于未发生并发症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2.455,P=0.005)和NRI评分<97.5分(OR=2.194,P=0.021)是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2.382,95%CI 1.228~4.620,P=0.010)、NRI评分<97.5分(OR=2.067,95%CI 1.012~4.221,P=0.048)、手术时间≥180 min(OR=2.383,95%CI 1.149~4.939,P=0.020)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后并发症模型中,风险分数(0~3)对应的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16.5%、34.9%、48.4%、75.0%。结论 相较NRS2002和MUST,建议结直肠癌病人入院时使用NRI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及早干预治疗。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单中心300例临床分析
    刘学青,邢中强,秦建章,段佳悦,冯 峰,王文斌,闫长青,刘建华
    2018, 38(03): 306-31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3.16
    摘要 ( )  

    目的    总结单中心大宗病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的相关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7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开展的300例LPD病人的临床资料。男性184例,女性116例。年龄27~81岁,平均59.5岁,其中>70岁31例。体重指数16.2~34.8(23.2±3.3)。术前合并症包括高血压82例,糖尿病34例,冠心病14例。上腹部手术史者17例。结果    300例病人中,平均手术时间6.7(2.5~12.0)h,其中后100例手术时间(395.2±62.9)min,术中出血量500(100~3000)mL,其中后100例术中出血量(408.2±287.9) mL,术后住院天数为17(6~89)d,其中后100例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14.5±6.9) 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7%(95/300),其中包括胆瘘12例(4%),胃排空延迟12例(4%),肺部感染18例(6%)。术后发生B/C级胰瘘25例,其中B级17例(5.7%),C级胰瘘8例(2.6%)。术后出血28例,其中消化道出血7例(2.3%);腹腔出血21例(7%)。围手术期死亡13例(4.3%)。其中恶性肿瘤258例(86%),包括壶腹部腺癌41例,胆总管腺癌78例,十二指肠乳头腺癌69例,胰腺导管腺癌69例,胰腺腺鳞癌1例。平均肿瘤直径3.3 cm,平均淋巴结检出为12(2~60)枚,R0切缘率达96%。结论    LPD对于具有腹腔镜经验的外科医生而言安全、可行、有效,且可逐步实现该术式的常规化、规范化、个体化治疗。

    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行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119例分析
    杨 栋,苏同荣,何 亮,佟伟华,张路遥,Harun Nur Mohamed,王 权
    2018, 38(03): 312-31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3.17
    摘要 ( )  

    目的    分析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临床特点、术后并发症分布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结直肠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共119例行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非离断式 Roux-en-Y吻合病例资料,行相关临床观察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7%,围手术期胃液pH值监测均<7.0,上消化道造影见输出袢蠕动良好,无造影剂淤滞或反流,无胃瘫综合征出现,术后6 d及3个月30 min造影剂完全排空比例分别为73.1%、82.7%;术后3个月反酸和残胃炎占比分别为6.7%和32.4%。结论    非离断式 Roux-en-Y吻合可有效地改善毕Ⅱ式吻合的碱性反流并预防Roux-en-Y淤滞综合征,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建议在临床中推广。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研究(附3273例回顾性分析)
    刘 文,程若川,苏艳军,刁 畅,马云海,钱 军,张建明,刘 瑾
    2018, 38(03): 316-32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3.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病人临床病理学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3273例PTC病人临床病理学特征,应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LNM的危险因素。结果    PTC的CLNM发生率为40.6%(1331/3273),清扫中央区淋巴结中位数7.0(4.0,12.0)枚,平均转移(3.70±3.84)枚。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腺外浸润、多灶性、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体征、是否观察均与CLNM相关(P<0.05)。在肿瘤仅占据甲状腺单个区域病人中,位于下份(41.6%)是CLNM的危险因素(P<0.001),而与肿瘤数量无关(P=0.68)。多灶癌CLNM发生率双侧多区域(51.3%)>单侧多区域(47.2%)>单个区域(36.7%)(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腺外浸润和观察是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病理特征对CLNM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为PTC病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乳腺癌经上臂植入中心静脉输液港25例临床研究
    刘 倩,赵 璇,王影新,程元甲,辛 灵,叶京明,赵建新,段学宁,刘荫华
    2018, 38(03): 322-32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3.19
    摘要 ( )  

    目的    探讨经上臂植入中心静脉输液港的临床适应证及技术操作细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乳腺疾病中心经上臂植入中心静脉输液港的25例乳腺癌病人临床资料,对照同期经颈内静脉植入中心静脉输液港的72例病例,分析经上臂植入中心静脉输液港的临床适应证及技术操作细则。结果    共完成中心静脉输液港植入97例,其中经上臂植入中心静脉输液港25例,经颈内静脉植入中心静脉输液港72例。无失败病例,两组病人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55(42.8±4.8)min vs. 35~50(42.4±4.6)min,t=0.342,P=0.733],短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 vs. 4.1%,P=1.000)。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人群,注意操作技术细则基础上,经上臂植入中心静脉输液港是一种安全的中心静脉输液港植入方法。

    短篇论著
    腘动脉瘤23例临床诊治分析
    高培显,董典宁,张精勇,何玉祥,袁 海,王 默,种振岳,张十一,金 星,吴学君
    2018, 38(03): 325-32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3.20
    摘要 ( )  
    讲座
    “肝门优先”的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入路策略
    李 斌,姜小清,张柏和,易 滨,刘 辰,罗祥基,于 勇,程庆保,储开健,冯飞灵,吴小兵,等
    2018, 38(03): 327-33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3.21
    摘要 ( )  
    文献综述
    游离DNA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及疗效监测中的作用
    郑 阔,于冠宇,张 卫
    2018, 38(03): 331-33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3.22
    摘要 ( )  
    腹部切口异位骨化研究进展
    刘同泰,苗 毅,卫积书
    2018, 38(03): 334-33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3.23
    摘要 ( )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定位方法研究进展
    卢 毅1,程广明2,王理想1,王春晖2
    2018, 38(03): 337-34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3.24
    摘要 ( )  
    病案报告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并发侵袭性纤维瘤病肿瘤离体切除及小肠自体移植1例报告
    肖 勇,张万里,肖 俊,刘 鑫,费世宏,卢晓明
    2018, 38(03): 341-34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3.25
    摘要 ( )  
    三维可视化重建辅助下诊治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1例报告
    崔占昆,邰 升,鲁首男,符 稳
    2018, 38(03): 343-34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3.26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