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院士论坛
    肝癌肝切除手术方式的理论基础及临床价值
    刘允怡,赖俊雄
    2018, 38(04): 345-34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01
    摘要 ( )  

    治愈性肝切除治疗肝癌的主要目的是切除有足够切缘的肿瘤,同时亦保留足够的余肝体积和功能以支持病人快速康复。近年来,肝脏外科发展迅速,新的切肝技术涌现。概括而言,肝切除手术仅有5个操作步骤,即:(1)分离韧带和游离肝脏。(2)阻断第一肝门的有关分支,即阻断有关切除肝脏部分的入肝血流及胆管。(3)阻断第三肝门的肝短静脉。(4)阻断第二肝门的有关肝静脉。(3)+(4)等同于阻断有关切除肝脏部分的出肝血流。(5)离断肝实质。此外,在关腹前须彻底止血清洗。不同肝切除方法以不同的顺序联合上述5个步骤。部分肝切除可分为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理论上,解剖性肝切除比非解剖性肝切除的优点多。因此,非解剖性肝切除只应施行在肿瘤位于数个肝段的交界处,或肿瘤较小并且位于肝脏周边的病人。解剖性肝切除是基于肝内解剖,将肝脏分为两个半肝,4个肝区(或扇区)和8个肝段。解剖性肝切除是根据肝内解剖平面进行,故出血较少且余肝功能较好。手术可在术前或术中计划,而且手术可遵循肿瘤学的原则进行。解剖性肝切除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1)基于肝脏表面解剖学标志和使用术中超声引导。(2)首先控制Glisson肝蒂供应准备切除的肝段。(3)术中超声引导穿刺供应将要切除肝段的门静脉分支,并注入染料。(4)使用球囊导管通过肠系膜上静脉的属支进行性阻断门静脉或注入染料。最新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脏领域的应用,使解剖性肝切除手术在术前可进行更好地规划。

    精准外科时代肝癌肝切除外科学和肿瘤学评价
    樊 嘉,王 征
    2018, 38(04): 349-35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02
    摘要 ( )  

    在精准医学时代,基于对肝肿瘤生物学特性精准评估基础上的精准肝外科手术,是现代外科技术、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的深度结合;将进一步推动肝癌外科治疗疗效的不断提高以及肝癌外科治疗的革新。

    专题笔谈
    肝癌肝切除术式选择的共识与争议
    荚卫东,陈 浩
    2018, 38(04): 353-35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03
    摘要 ( )  

    肝切除依然是目前肝细胞癌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切除方式包括解剖性肝切除和非解剖性肝切除。由于目前相关的临床研究均为回顾性研究,缺乏随机对照试验,临床实践中究竟是选择解剖性肝切除还是非解剖性肝切除,尚存在争议。肝癌肝切除的成功依赖于肿瘤根治性切除和剩余肝脏功能之间的精准平衡。解剖性肝切除的优势在于完整切除荷瘤肝段(叶),同时将供应荷瘤肝段(叶)的门静脉系统完整移除,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亚临床转移灶,减少肿瘤残留和术后复发,改善长期生存。非解剖性肝切除仅对切缘阴性范围有要求,能够较好地保留无瘤的功能性肝脏组织。综合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和肿瘤相关因素,兼顾手术的安全性和彻底性,将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手术切除方式。

    解剖性肝切除手术切面的确定
    段伟东
    2018, 38(04): 356-36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04
    摘要 ( )  

    解剖性肝切除是精准肝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确判定拟切除肝段的边界是实施解剖性肝切除的前提和关键。综合应用肝脏解剖学标志和术中超声定位技术、选择性目标肝蒂阻断技术、目标肝段门静脉染色技术及以肝静脉为导向的肝实质离断技术可以帮助在术中精准地确定肝脏切面并引导切面走向。解剖性肝切除的效果应以肝脏切面标志血管的显露和剩余肝组织的缺血或瘀血区域来判定。

    循肝静脉路径肝切除解剖学基础和临床价值
    郑树国
    2018, 38(04): 360-36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05
    摘要 ( )  

    循肝静脉路径肝切除是解剖性肝切除的基本要求,已逐渐被认可并广泛应用于开腹和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手术中。其解剖学基础是肝静脉走行于肝段之间的解剖界面内,是肝段之间的确切分界平面,且肝静脉走行与目标肝段缺血后形成的分界平面几乎重叠。临床价值主要是引导正确的肝实质离断平面,彻底切除缺少流入道和(或)流出道的无效肝组织,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循肝静脉路径肝切除主要应用于肝细胞癌的外科治疗,能同时清除肿瘤及经门静脉播散的肝内微转移病灶,减少术后复发,提高术后存活率;也可应用于肝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扩张症这类以肝段分布为主要特征的肝胆管疾病的外科治疗,以达到彻底去除目标病灶的病理学要求与最大化保留剩余功能性肝脏的生理学原则之间的统一。

    肝癌肝切除断肝技术的优化应用
    王 恺,周 杰
    2018, 38(04): 363-36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06
    摘要 ( )  

    解剖性肝切除是治疗肝细胞癌的合理术式,肝脏离断方式是关系到肝脏手术成败的关键技术。肝脏的切除线和切割平面应选择在肝段、肝叶之间的乏血管区;入肝血流控制是常用的减少出血的方法;超声刀、Endo-GIA、超声吸引装置(CUSA)等能量外科器械的使用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但其各有优缺点。术者应采用最熟练的断肝方法,选择合适的能量外科器械辅助手术,是保证肝脏离断顺利、手术成功的关键。

    肝癌肝切除术中损伤控制和无瘤操作策略
    张万广,龙 新
    2018, 38(04): 367-37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07
    摘要 ( )  

    行肝切除手术病人存在发生出血、胆漏、肝功能衰竭及感染等损伤的风险,术中出血和围手术期输血、切肝方式、手术切缘、手术入路、淋巴结清扫等均影响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术者在肝癌肝切除术中应遵循损伤控制理念和无瘤操作原则,综合运用肝血流阻断技术、断肝器械和合理的肝断面处理方法,预防和控制术中出血和围手术期输血,采用解剖性肝切除、保证足够手术切缘、前入路肝切除,必要的淋巴结清扫和血管切除以及腹腔镜肝切除为代表的微创技术,使手术本身所带来的创伤降到最低,从而提高病人术后生活质量和延长术后生存时间。

    腹腔镜肝右后区切除术解剖基础及手术思路
    陈亚进,陈 捷
    2018, 38(04): 372-37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08
    摘要 ( )  

    腹腔镜肝右后区切除术是难度较高的大范围肝切除术式之一。须熟悉Rouviere沟、肝后下腔静脉间隙和下腔静脉旁间隙等解剖结构,选择适当的手术体位、手术入路、断肝平面、肝血流控制方式,制定流程化的手术思路。这一系列策略和措施可以降低手术难度,缩短学习曲线,同时减少手术中转开腹和术中输血的发生,达到腹腔镜右后区切除术的同质化,最终使病人获益。

    吲哚菁绿肝段染色在腹腔镜肝癌切除中应用及意义
    王宏光
    2018, 38(04): 376-37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09
    摘要 ( )  

    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治疗肝癌的难点在于荷瘤肝段的标记以及断肝平面的选择。吲哚菁绿(ICG)肝段染色在获得确切持久的肝表面及实质内部荧光标记的同时,可实时引导断肝操作中肝断面的选择,帮助外科医师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ICG肝段染色方法分为正染法和反染法,单一肝段或亚肝段染色尽量选用正染法,联合肝段、肝区或半肝切除时应选择鞘外解剖的反染法。通过联合术前三维重建手术规划、术中腹腔镜超声引导,有望进一步提高ICG肝段染色成功率,使其成为全新的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式。然而,长期的肿瘤学疗效仍须进一步研究。

    三维可视化技术基础上的肝癌切除——精准与个性化的结合
    周伟平,李鹏鹏
    2018, 38(04): 378-38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10
    摘要 ( )  

    手术切除是肝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在实际手术策略制定过程中,保证足够的肝切缘和保留更多的肝实质之间常存在矛盾。传统的二维成像无法精确判断肝内门静脉及肝静脉变异、无法观察肿瘤与血管的立体解剖关系以及无法精确计算剩余肝体积,使这一矛盾无法获得平衡。三维可视化技术可清晰地呈现肝内血管解剖及变异、肿瘤与血管的解剖关系、精确评估剩余肝体积、针对门静脉和肝静脉进行相关灌注区域及引流区域分析,并且可以在术前模拟不同的手术方案,量化评估术后肝功能衰竭风险,使肝切除更加精准且个性化。

    原发性肝癌合并腹腔大血管侵犯的外科处理
    陈 耿,别 平
    2018, 38(04): 380-38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11
    摘要 ( )  

    原发性肝癌侵犯腹腔大血管可见于门静脉、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通常以肿瘤细胞定植于血管内并形成癌栓为主要侵犯形式,是影响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在病人身体条件允许,且肿瘤未发生广泛转移的情况下,手术切除+取栓是目前首选的治疗策略。同时,术中术后应采取多种措施预防早期复发转移。通过实施以外科手术为基础的系统性多学科治疗,可望显著改善此类病人的预后,进一步提高原发性肝癌治疗的整体疗效。

    肝癌肝切除术中血流控制方式选择和评价
    杨广超,刘连新
    2018, 38(04): 383-38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12
    摘要 ( )  

    目前,肝切除术仍是治疗肝癌的主要方法,在手术中,如何选择和运用合适的肝血流控制技术是影响肝脏手术结果的重要因素,同样也影响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肝血流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局部肝血流控制、入肝血流控制、出肝血流控制、全肝血流控制、低中心静脉压技术和肝脏悬吊术。安全成功的肝脏外科手术需要外科医师熟悉每种血流控制技术,然后再根据肿瘤位置、肝脏储备、心血管状况和术者经验选择合理的血流控制方式。

    术中失血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肝癌病人预后的影响
    曾 勇,黄纪伟
    2018, 38(04): 387-39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13
    摘要 ( )  

    入肝血流阻断对肝实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对肿瘤病人预后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笔者中心经验显示,间断入肝血流阻断对肝细胞癌病人的长期生存没有不利影响,全入肝血流阻断与选择性血流阻断的短期或长期肿瘤学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的肝癌切除手术可在不阻断血流的情况下安全完成,但术中大量出血与术中输血均影响病人长期预后。肝脏有非常高的耐缺血、缺氧能力,因而应在病人的安全和根治性切除癌肿基础上考虑不阻断肝脏血流以及选择更微创的方式。全入肝血流阻断相较于选择性半肝阻断,更容易操作、创伤更小,更适合推广。

    国际外科动态
    第15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及第5版《胃癌治疗指南》部分内容解读——“第90届日本胃癌学会年会”报道
    梁 寒
    2018, 38(04): 391-39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14
    摘要 ( )  

    第15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对胃癌分期修订了幽门下组淋巴结,将其分成No.6a、No.6v和No.6i 3个亚组。对腹膜转移分级进行修订,将P1按转移范围进一步分成P1a、P1b和P1c。如果胃窦癌侵犯十二指肠,No.13淋巴结发生转移,应该视为区域淋巴结转移。将No.14v重新归为区域淋巴结,但是未包含在D2清扫范围。重新界定了食管胃结合部癌的定义。食管胃结合部癌的诊断标准应该结合内镜所见、上消化道造影及病理学诊断。明确了Siewert Ⅲ型食管胃结合部癌遵循胃癌TNM分期。第5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继续采取Minds模式一共归纳了26个临床问题,最终经过指南委员会的充分讨论并给出推荐意见。不推荐姑息手术+化疗的治疗模式,不推荐对近端非大弯侧胃癌进行脾切除,对于cT3/4期胃癌不推荐网膜囊切除。扩大了腹腔镜的手术适应证。对于选择性病例,可以采取新辅助化疗+扩大根治手术,或联合切除模式。

    第5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拔萃
    胡 祥
    2018, 38(04): 396-40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15
    摘要 ( )  

    日本胃癌学会组织撰写的第5版《胃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于2018年1月正式出版发行。其在充分论证、讨论基础上,吸纳了最新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规范充实了外科手术、内镜治疗的标准及化学疗法等,第5版指南更具时代特色和先进性,为今后临床医疗提供更精确、科学的指导性意见和方略。

    第5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解读
    所 剑,李 伟
    2018, 38(04): 407-41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16
    摘要 ( )  

    日本胃癌学会的第5版《胃癌治疗指南)》于2018-01-31正式发行。第5版指南在胃癌的手术治疗、内镜治疗、化学疗法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更新,在第4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循证医学证据,胃癌治疗的指征和方案更加细致,是一部更加适合推荐,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制定临床决策的高度重要性的指南。其不仅在日本,在国际上也有重要的影响,充分掌握其精神和内容,制定符合我国的诊治指南,对于推动我国胃癌的规范化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指南(共识)解读
    国内外指南与共识中肝癌手术切缘相关内容解读
    戴朝六,贾昌俊
    2018, 38(04): 414-41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17
    摘要 ( )  

    手术切缘是影响肝癌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阴性手术切缘(R0)可以降低肝癌术后复发率,但手术切缘的大小和术后复发及预后的关系研究结果尚不统一。在满足剩余肝体积足够的情况下,≥1 cm是多数情况下推荐的手术切缘标准。但肝癌的术后复发受多种因素影响,是手术彻底性和手术安全性之间的平衡问题。肝癌治疗效果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R0仅是其中的目标或问题之一。根据肿瘤的生物学和影像学特点,借助越来越先进的检查和治疗技术,个体化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仍将是降低肝癌术后复发、改善预后最为重要的手段或途径。

    我的观点
    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的选择
    2018, 38(04): 418-41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18
    摘要 ( )  
    循肝静脉途径是否为解剖性肝切除的标准
    2018, 38(04): 420-42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19
    摘要 ( )  
    论著
    肝中静脉导向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临床研究
    季顾惟,王 科,李长贤,吴晓峰,焦臣宇,韩 晟,张 慧,武正山,张耀东,邵子诚,卢泽法,张嘉伟,李相成
    2018, 38(04): 423-42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20
    摘要 ( )  

    目的    探讨以肝中静脉为导向的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5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移植中心收治的91例行肝切除获得根治的肝癌病人的临床及随访资料。以肝中静脉的完全显露区分手术方式,分为肝中静脉导向组(30例)和传统组(61例)。早期复发定义为术后1年内肿瘤复发。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进行组间1:1配对,分析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    91例病人中,左半肝和右半肝切除分别为30例和61例,肿瘤直径为9.9(1.5~20.0)cm。病人术后生存时间为48(2~127)个月,1、3、5年的总体存活率为80.1%、58.0%、41.8%,1、3、5年无瘤存活率分别为 57.7%、37.4%、30.3%。肝中静脉导向组与传统组之间的总体存活率和无瘤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传统组的肿瘤早期复发率显著高于肝中静脉导向组(P<0.05)。该结果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进一步证实。对所有病人资料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大血管侵犯和卫星灶是术后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大血管侵犯是术后无瘤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甲胎蛋白、手术方式是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中静脉导向肝切除术可减少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但总体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本身的生物学因素。

    吲哚菁绿荧光融合影像引导精准右半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临床研究
    姚舜禹,荚卫东,王润东,葛勇胜,马金良,许戈良
    2018, 38(04): 430-43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21
    摘要 ( )  

    目的    评价吲哚菁绿(ICG)荧光融合影像(FIGFI)在引导精准右半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HCC)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1例行FIGFI引导精准右半肝切除治疗HCC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经门静脉右支或外周静脉注射ICG,行正显示法或反显示法三维显影半肝行精准右半肝切除。结果    11例病人中10例(90.9%)术中肝脏显影成功,在FIGFI引导下完成精准右半肝切除,行反显示法8例,行正显示法3例,其中反显示法失败1例。10例病人肝表面ICG荧光范围均与缺血线一致,术后断面均清晰分界,11例病人手术时间为246(150~345)min,术中出血量为241(100~600)mL,所有病人术中均未输血,术后住院时间为10.4(6~15)d,术后峰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346(114~707)U/L,总胆红素为47.1(21.5~68.0)μmol/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6.4%(4/11),术后病理学检查提示11例病人均为肝细胞癌、切缘阴性,其中8例存在微血管侵犯。11例病人随访3.9(1~7)个月,其中1例病人术后2个月出现肺转移,无病人死亡。结论    FIGFI可以实时引导解剖性右半肝切除治疗HCC,有助于提高右半肝切除治疗HCC的精准度,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25例分析
    唐 能,罗 东,刘国栋,纪连栋,柯牧京,欧政林,李宜雄
    2018, 38(04): 435-43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22
    摘要 ( )  

    目的    总结分析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6 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25例AIP 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AIP病人中,男女比例2.6:1,中位发病年龄54 岁(33~77岁);常见症状为黄疸15例(60.0%),腹痛11例(44.0%);15例(60.0%)合并其他器官受累;23例检测CA19-9,明显升高(>100 kU/L)仅3例(13.0%);19例检测IgG,升高17例(89.5%);12例检测IgG4,阳性11例(91.7%)。23例行CT检查,14例(60.9%)考虑为AIP,12例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6例(50.0%)考虑为AIP。未行激素治疗11例,14例行激素治疗,随访2~50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11例(78.6%)病人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受累器官组织学活检有助于AIP的诊断;结合血清学检查、其他器官受累及激素实验性治疗能提高AIP的正确诊断率;增加激素剂量或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能有效治疗复发;当大剂量激素引起并发症时,应进行小剂量激素治疗。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学习曲线分析(附251例报告)
    张建生,李秋生,刘建华,邢中强,冯 峰,王天阳,刘润田,路文彦,吕海涛,闫长青,王文斌,边 伟
    2018, 38(04): 439-44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23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的学习曲线和围手术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自2013年11月至2017年7月实施LPD 25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相应技术节点的突破,将学习曲线分为起步期:开始尝试LPD实施至胰腺全系膜切除实施前的19例;进步期:胰腺全系膜切除实施后至联合血管切除重建实施前的99例;成熟期:实施联合血管切除重建后的133例。比较进步期和成熟期的手术相关指标及围手术期疗效,对其学习曲线及技术节点进行分析。结果    251例中96例行胰腺全系膜切除,8例行联合血管切除重建,5例行全胰切除。61例(24.3%)病人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发生B、C级胰瘘22例(8.8%)。围手术期死亡10例(4.0%),包括进步期4例和成熟期6例。起步期19例手术时间为(565.5±43.4)min,术中出血量为(650.0±447.9)mL,术后4例(21.1%)发生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为(24.2±11.5)d。进步期与成熟期比较,手术时间从(459.3±87.4)min降至(409.5±78.4)min(P=0.003);术中出血量由(451.6±329.7)mL降至(413.1±304.1)mL(P=0.006);术后住院时间由(18.4±7.8)d下降为(13.9±8.5)d(P=0.001)。成熟期中转开腹率(4.5%)低于进步期(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2)。进步期27例(27.3%)发生术后并发症,成熟期为30例(2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9),其中B、C级胰瘘发生率由进步期的11.2%下降至成熟期7.0%,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244)。成熟期围手术期病死率略高于进步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1)。结论    腹腔镜下视角适应、缝合及吻合技术、胰腺全系膜切除、血管切除重建技术是LPD学习曲线的技术节点。在丰富开腹手术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近20例左右的起步期突破视角适应及缝合吻合技术的技术节点后可实施完全LPD,再经过近百例的进步期并突破胰腺全系膜切除的技术节点后可实施联合血管切除重建LPD。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是LPD成熟的标志。

    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不同手术入路临床研究
    朱 炬1,赵云平1,2,张 敏1,汲广岩1
    2018, 38(04): 444-44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24
    摘要 ( )  

    目的    探讨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手术入路(经胸腹联合入路、经胸入路、经腹入路)选择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手术治疗的60例SiewertⅡ型AEG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17例采取腹腔镜手术中联合左胸小切口(胸腹联合组);22例采用左胸后外侧切口(经胸组);21例实施腹腔镜手术(经腹组)。比较3组病例的胸腹腔清扫淋巴结情况、食管及胃切缘距离肿瘤长度、肺部并发症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无进展生存期。结果    (1)胸腔清扫淋巴结数:胸腹联合组与经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组无法清扫胸腔淋巴结。(2)腹腔清扫淋巴结数:胸腹联合组多于经胸组(P<0.05)。(3)食管切缘长度:胸腹联合组大于经腹组(P<0.05)。(4)胃切缘长度:胸腹联合组大于经胸组(P<0.05)。(5)手术时间:经胸组较胸腹联合组短(P<0.05)。(6)术中出血量:胸腹联合组较经胸组明显减少(P<0.05)。(7)并发症:胸腹联合组未损伤膈肌,与经胸组相比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随访示,胸腹联合组无进展生存期较经胸组和经腹组有所延长(P=0.048)。结论    采用腹腔镜联合左胸小切口有助于提高SiewertⅡ型AEG手术的根治性,减少手术的创伤和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病人康复更快。

    极低位直肠癌拖出式适形切除术中使用25号管状吻合器研究
    孙 戈,龚海峰,楼 征,隋金珂,孟荣贵,郝立强,刘连杰,张 卫
    2018, 38(04): 449-45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25
    摘要 ( )  

    目的    探讨极低位直肠癌(肿块下缘至齿线<2 cm)适形切除术中使用25号管状吻合器的安全性及对术后并发症及控便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1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行直肠癌经肛拖出式适形切除术的52例极低位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均使用25号管状吻合器,并随访观察其术后并发症及控便功能情况。结果    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均行R0切除,肿块下缘至肛缘距离为3.4(3~4)cm,远切缘距离为0.5(0.3~1.0)cm,肿瘤直径为3.0(2.0~3.7)cm,术中失血量87.5(60~200)mL,手术时间为144.5(111~183)min,住院时间为12.0(9~14)d,术后住院时间为7.0(6~8)d,清扫淋巴结数为14.0(12.0~15.8)枚。随访33.0(21.0~52.5)个月。8例病人发生早期并发症,包括1例术后早期尿潴留、1例肺炎、1例吻合口漏、1例骶前感染、4例切口感染。9例病人发生远期并发症,包括1例肠梗阻、1例吻合口炎症、4例吻合口狭窄、1例直肠阴道瘘、2例腹股沟疝。造口还纳术后3~12个月,病人排便功能逐步恢复。2例病人分别在术后4、24个月发生了吻合口局部复发;5例远处转移全部发生在术后2年内。3年无进展存活率、总存活率分别为87.2%、98.0%。结论    极低位直肠癌适形切除术中使用25号吻合器安全可靠,不增加吻合口漏与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并且可以更好地保护排便功能。

    短篇论著
    腹腔镜手术治疗骶前肿瘤7例临床分析
    叶靳华,李 佑,施毅卿,刘 坤,蒋奕玫,李 军,刘 鑫,赵 任
    2018, 38(04): 454-45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26
    摘要 ( )  
    文献综述
    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研究进展
    黄智平,王志恒,李 曜,李鹏鹏,倪俊声,黄 罡,杨 远,周伟平
    2018, 38(04): 456-45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27
    摘要 ( )  
    原发性肝癌生物学标记物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宋培培1,2,张宇华2,3,唐 伟2
    2018, 38(04): 460-46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28
    摘要 (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遗传学研究进展
    金相任,徐铂然,侯国方,孙 备,白雪巍
    2018, 38(04): 467-46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29
    摘要 ( )  
    讲座
    肝脏解剖分区及命名的历史演变与展望
    宋天强
    2018, 38(04): 470-47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30
    摘要 ( )  
    肝脏储备功能与肝癌术式选择
    孙惠川,沈英皓,李小龙
    2018, 38(04): 473-47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31
    摘要 ( )  
    病案报告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3例报告
    王学宁,杨灵波,郑志发,张立魁,张忠杰,宗俊青,王 栋
    2018, 38(04): 477-47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32
    摘要 (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诱发急性重症胰腺炎1例报告
    杨光磊,彭林涛,许书清,霍彩娟
    2018, 38(04): 479-48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33
    摘要 ( )  
    胰腺体尾部血管瘤1例报告
    荣 华1,2a,申荣喜1,2a,印洪林1,2b
    2018, 38(04): 481-48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34
    摘要 ( )  
    Amyand疝1例报告
    孙 健,高 峰,王 昱,张 倩,于福源
    2018, 38(04): 483-48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8.04.35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