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我国腹股沟疝治疗现状和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唐健雄
    2017, 37(11): 1197-120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01
    摘要 ( )  

    近20年来,我国疝和腹壁外科领域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临床手术经验的积累方面在国际上建立了较高的学术地位。对“疝病”的概念有了更新的认识,在大普外科领域逐步建立了疝病专科的意识。特别是在腹股沟疝的治疗方面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每年腹股沟疝手术数量已经超过100万例,已经在基础研究、诊疗指南、手术方法、材料学进展、数据的积累与统计、质量控制等方面形成系统化。但是,仍存在一些挑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手术的目的不仅仅是治愈疝,更重要的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严重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是否有必要对腹股沟疝病人规定更严格的手术指征,对病人进行严密的“观察等待”;为达到腹股沟疝手术标准化的目的,应该如何进行培训;应用材料进行的治疗越来越普遍,应该怎样选择材料以达到减少并发症的目的;在腹腔镜疝修补手术比例迅速提高的同时应该如何审视该手术方法;应该如何做好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工作等。以上问题值得深入讨论。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术式演变与合理选择
    李健文,乐 飞
    2017, 37(11): 1202-120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02
    摘要 ( )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可分为腹横筋膜前的前层修补和腹横筋膜后的后层修补。前者主要包括平片修补术和网塞平片术,平片用于修补腹股沟管后壁,网塞用于疝局部缺损的加强修补。后者主要包括各类腹膜前修补术,修补原理是加强肌耻骨孔。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本质是腹膜前修补术,特点是利用腹腔镜器械、通过后入路、在图像放大的直视下进行手术。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和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两种主要术式,选择主要取决于医生的经验和病人的情况。

    专题笔谈
    腹股沟区膜解剖再认识
    李航宇,魏士博
    2017, 37(11): 1206-120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03
    摘要 ( )  

    腹股沟区膜的解剖一直受到外科医师的关注,但仍有一些解剖结构的概念和认识存在争议,准确地理解膜的解剖层次对于外科手术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胚胎学的角度,腹横筋膜是一层无细胞的筋膜结构。其深面含脂肪组织的筋膜结构是间充质中间层发育而来的腹膜前筋膜(PPF)。根据器官发育过程膜的包绕特点,腹股沟区可以划分为脐膀胱区、Doom三角区和髂窝区。每个区域膜的结构各有不同,分区有利于外科医师认识腹股沟区膜的解剖。

    成人腹股沟疝修补术原理再认识
    周建平,任 峰
    2017, 37(11): 1209-121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04
    摘要 ( )  

    成人腹股沟疝修补手术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已逐渐进入基本符合人体生理状态修补的阶段。腹股沟疝修补术原理分为3个阶段的认识:第一阶段通过关闭疝出的孔隙达到修补目的(Close);第二阶段通过人工假体修补或重建腹股沟管后壁达到治疗目的,Lichtenstein将其称为无张力修补(tension-free repair);第三阶段通过人工假体封堵整个肌耻骨孔来达到治疗目的(Cover)。Cover理念是利用人工假体替代退化或有缺陷的肌耻骨孔封闭结构达到治疗目的,理论上应是成人腹股沟疝修补最符合生理状态的手术。以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经腹腔部分腹膜外疝修补术(TAPE)为代表的Cover概念手术将会成为未来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主流手术。

    青年腹股沟疝治疗策略
    杨福全
    2017, 37(11): 1212-121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05
    摘要 ( )  

    青年腹股沟疝的治疗不仅要考虑手术修补方法的选择、降低复发率和减少手术并发症等,还要注意手术对病人生育功能的影响。对于Ⅰ型或Ⅱ型青年人腹股沟疝采用Bassinni或Shouldice方法修补或无张力修补,Ⅲ型疝或复发疝建议应用补片进行无张力修补,补片最好选用生物补片。Lichtenstein修补术可以选用生物补片或轻量大网孔合成补片。采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或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治疗青年腹股沟疝时应选用生物补片。较大的疝囊可以横断结扎,避免在游离疝囊过程中损伤精索血管或输精管。

    成年女性腹股沟疝治疗难点及关键问题
    杨建军,宋志成,顾 岩
    2017, 37(11): 1214-121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06
    摘要 ( )  

    虽然女性腹股沟疝的发病率远低于男性,但其腹股沟区不同于男性的解剖结构与生理特性使得女性腹股沟疝的治疗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择期行基于补片的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是成年女性腹股沟疝的最主要手段,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IHR)因其安全有效及更好的术后恢复效果被越来越多学者所采用。正确认识与处理女性特有的子宫圆韧带、子宫圆韧带囊肿、妊娠期子宫圆韧带静脉曲张(RLV)对于提高女性腹股沟疝治疗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急诊腹股沟疝治疗策略
    陈思梦
    2017, 37(11): 1218-122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07
    摘要 ( )  

    急诊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急腹症,处理不及时多发生肠坏死、肠穿孔等,致死率及手术死亡率明显增高。传统的手法复位方法仍然可以解除大多数病人的急诊状态。腹腔镜探查可以替代相当一部分并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腹探查。在无张力修补技术和腹腔镜外科技术常规应用的基础上,提高急诊腹股沟疝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须依据其病理生理在治疗上采用特殊的策略。材料学进展为急诊腹股沟疝手术应用补片修补提供了进一步的安全保障。新技术、新术式的应用尚有争议,急诊腹股沟疝治疗的传统观念和应对策略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生物补片在腹股沟疝治疗中应用
    孙 立,陈 杰,申英末,储诚兵
    2017, 37(11): 1223-122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08
    摘要 ( )  

    生物补片是疝和腹壁外科领域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修补材料,与传统的聚丙烯材料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已应用于腹股沟疝、脐疝、切口疝、造口旁疝、食管裂孔疝、盆底疝,以及腹壁肿瘤、感染或创伤后的腹壁重建。生物补片在腹股沟疝修补领域使用较早,尤其是在青少年腹股沟疝修补、防止或减少男性腹股沟疝病人手术后精索粘连及射精痛,以及手术创面存在污染或潜在污染的腹壁疝修补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手术后血清肿或血肿、发热等是使用生物补片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是聚丙烯材料的数倍,而且生物补片本身价格昂贵,使用成本较高,这也成为限制其使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生物补片目前仍无法完全替代传统人工合成材料补片。

    组织缝合修补和补片修补的利弊再认识
    陈 双,周太成
    2017, 37(11): 1227-123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09
    摘要 ( )  

    疝修补手术经过一百多年以来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组织缝合是疝修补传统的经典手术,虽然存在复发率高的缺点,但至今仍未被摒弃,在许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补片材料虽然能减少修补部位的张力,使手术步骤简化、减少术后复发,但却是一把双刃剑。补片带来的感染、器官损伤、慢性疼痛日益增多,这与疝外科医师的手术学习曲线、补片的异物性质相关。但无论是组织缝合还是补片修补,疝修补手术需要强调规范的专科培训,做到精准解剖、规范化手术步骤、正确选择和放置补片,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病人。

    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处理
    王学虎,赵 渝
    2017, 37(11): 1231-123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10
    摘要 ( )  

    无张力疝修补术是目前腹股沟疝修补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虽然降低了复发率,但随之而来的并发症成为目前困扰外科医生的新问题。并发症主要包括感染、疼痛、血清肿形成、血肿、复发、尿潴留、肠粘连、肠瘘、阴囊肿胀等。其中难以治愈的补片感染、无法缓解的疼痛、复发较常见。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术前评估、术中操作、修补方式、材料的选择以及术后的后续治疗均有关系。因此预防处理这些并发症需要充分的术前评估、规范的术中操作,以及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和处理。

    我的观点
    疝囊离断与术后血清肿的关系
    李健文,李航宇,李基业,张光永
    2017, 37(11): 1235-123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11
    摘要 ( )  
    腹股沟疝修补术的金标准——Lichtenstein手术、TAPP或TEP?
    刘昶,顾岩,陈革,石玉龙,杨福全
    2017, 37(11): 1236-123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12
    摘要 ( )  
    指南与共识
    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操作指南(2017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大中华腔镜疝外科学院
    2017, 37(11): 1238-124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13
    摘要 ( )  
    甲状腺及甲状旁腺术中喉上神经外支保护与监测专家共识(2017版)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外科装备分会甲状腺外科装备委员会
    2017, 37(11): 1243-124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14
    摘要 ( )  
    论蓍
    应用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临床价值探讨
    曹金鑫,王明刚,朱熠林,杨 硕,刘雨辰,申英末
    2017, 37(11): 1250-125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在治疗腹股沟复发疝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疝和腹壁外科应用腹腔镜TAPP治疗的腹股沟复发疝354例病人资料。结果    354例顺利完成腹腔镜TAPP。手术时间30~90 min,平均(54.7±19.4)min;住院时间2~14 d,平均(4.7±2.1)d;术后随访12~60 个月,平均(37.7±12.4)个月。术中组织损伤发生率4.5%(16/35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6%(48/354),均经治疗痊愈,未发生局部严重异物感、切口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无术后感染及慢性疼痛发生。2例(0.6%)复发病人,均经再次手术后恢复良好,随访未再复发。 结论    在具备一定腹腔镜疝手术经验的前提下,腹腔镜TAPP是前入路术后复发疝的首选治疗方式;是“后入路”术后复发疝的一种可以选择的手术治疗方式,但尚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依据支持。

    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基质补片在腹股沟疝Lichtenstein修补术中应用疗效观察
    戴伟钢,左继东,谭进富,袁玉杰,冯伟东,袁凯涛,赵琼云,谭 敏
    2017, 37(11): 1254-125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16
    摘要 ( )  

    目的    探讨猪小肠黏膜下层(SIS)脱细胞基质补片(以下简称SIS补片)在腹股沟疝Lichtenstein修补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术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03-01—2015-10-31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Lichtenstein疝修补术时使用SIS补片治疗的87例腹股沟疝病人临床资料。观察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长期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45~70(55.7±6.9) min。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0分者9例(10.3%),1~3分者71例(81.6%),4~6分者7例(8.0%)。术后发生血清肿2例(2.3%);4例(4.6%)出现伤口脂肪液化或感染,均未取出补片,通过换药和使用抗生素治疗后痊愈;3例(3.9%)病人出现阴囊轻度肿胀。术后共70例病人获得长期随访,随访率80.5%,术后随访时间36.0(22.5~66.0)个月。17例(24.3%)病人在运动时感觉轻微疼痛不适,无明显静息痛。10例(14.3%)病人在运动时出现腹股沟区不适感,静息时无不适感。10例(14.3%)病人存在腹股沟区麻木不适或感觉差异,持续6~12个月。3例(4.3%)病人自觉腹股沟区轻度异物感,持续6~12个月。1例(1.4%)疝复发。59例病人睾丸相关并发症和性功能随访资料显示,病人均未出现睾丸萎缩,无射精障碍或疼痛,性功能无影响。结论  Lichtenstein修补术中使用SIS补片安全有效,SIS补片术后疼痛不适感较轻,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修补术和经内环入路Kugel手术治疗腹股沟疝疗效比较研究
    王 琪,黄鹤光,陈燕昌,陆逢春,林贤超,林荣贵,杨媛媛,方海宗
    2017, 37(11): 1258-126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17
    摘要 ( )  

    目的    比较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和经内环入路Kugel手术(以下简称Kugel手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 2016年10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基本外科行手术治疗的458例(594侧)腹股沟疝病人临床资料,依其所行手术类型分为TAPP组(203例,275侧)和Kugel组(255例,319侧)。结果    TAPP组单侧手术时间较Kugel组长[(65.5±14.5)min vs. (57.5±18.1)min,P<0.05],双侧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7.4±25.3)min vs.(112.1±29.1)min,P>0.05]。TAPP组术后24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优于Kugel组[单侧(2.0±0.5)vs.(2.5±0.5),P<0.01;双侧(2.4±0.6) vs. (2.8±0.7),P<0.01]。Kugel组总住院费用[单侧(9882.9±1112.1)元 vs. (12177.1±1701.3)元,双侧(14706.6±4706.5)元 vs. (16952.4±2245.6)元) ]低于TAPP组,P均<0.01。此外,TAPP组有31例(占双侧腹股沟疝的43%,31/72)在术中经探查发现对侧隐匿疝,予同期修补。随访时间为3~24个月(中位时间13个月)。随访率分别为96.6%(TAPP组,196例)和97.3%(Kugel组,248例);TAPP组及Kugel组各有7例病人失访。随访期内无复发病例。Kugel组术后血清肿发生率低于TAPP组(0.8% vs. 6.1%,P<0.01)。两组在术后2周恢复日常活动率、慢性疼痛、异物感及总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APP和Kugel手术均安全且疗效显著,前者在减轻术后疼痛、瘢痕美观及发现隐匿疝方面更具优势,后者则更为简便经济且适用于各种麻醉方式。

    腹腔镜腹壁疝修补术关闭疝环105例疗效分析
    赛甫丁·艾比布拉,艾克拜尔·艾力,阿扎提江·艾尼瓦尔,张 成,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
    2017, 37(11): 1262-126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腹壁疝修补术关闭疝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0 年6 月至2015 年12月行腹腔镜腹壁疝修补术关闭疝环的105例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105 例病人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为(102.6±41.9)min,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1.3±0.5)d,术后肠排气时间为(1.5±0.6)d。15例(14.3%)病人术后3 d内应用止痛药。术后住院时间为(4.2±1.5)d。术中肠管损伤1例(1.1 %),术后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1.1 %),切口感染2例(1.9%)。术后92 例病人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69 个月,1 例(1.1%)复发。未发现血清肿、补片膨出、补片感染及慢性疼痛等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腹壁疝修补术关闭疝环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安全可行。

    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巨大食管裂孔疝96例临床分析
    陈 震,赵宏志,王震宇,吴 瑜
    2017, 37(11): 1265-126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19
    摘要 ( )  

    目的    评价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巨大食管裂孔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7月天津市南开医院采用腹腔镜疝修补手术治疗的96例巨大食管裂孔疝病人资料,其中33例未使用补片,63例使用补片修补,84例同时行不同类型的胃底折叠术。结果    96例均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放病例。非补片组和补片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95.8±13.1)min和(101.4±15.6)min(P=0.0814),术中出血量分别为(77.5±21.3)mL和(79.6±24.5)mL(P=0.6769),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4±4.3)d和(5.5±3.7)d (P=0.9151),近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1%(2/33)和9.5%(6/63)(P=0.7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5例获得长期随访(非补片组28例,补片组57例),随访率为88.5%(85/96),随访时间为56.3个月(6个月至10年)。16例症状复发或出现新的症状,非补片组和补片组的反酸复发率分别为17.9%(5/28)和3.5%(2/57)(P=0.0364),吞咽困难发生率分别为0(0/28)和15.8%(9/57)(P=0.0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结果满意率分别为85.7%(24/28)和82.5%(47/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63例使用补片病人中,29例为“O”形补片,34例为 “U”形补片,两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0.3%(3/29)和8.8%(3/34)(P=1),两组分别有25例和32例获得长期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97(71~120)个月和29(6~68)个月。反酸复发率分别为4.0%(1/25)和3.1%(1/32)(P=1),吞咽困难发生率分别为24.0%(6/25)和9.4%(3/32)(P=0.160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例经胃镜证实的食管狭窄中4例为O形补片,2例为U形补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83)。结论    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巨大食管裂孔疝具有安全性高、疗效可靠的特点。应用补片能减少裂孔疝复发,但存在并发远期吞咽困难、补片移位的风险。把握补片使用指征、选择适宜补片、优化补片放置方式可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恰当的选择胃底折叠术式、正确处理短食管可提高手术疗效。

    经同侧腹直肌易位造口腹腔镜造口旁疝修补术17例疗效分析
    李伟东,王 东,纪艳超,张 霞,张 岩,刘 昶
    2017, 37(11): 1269-127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20
    摘要 ( )  

    目的    评价应用经同侧腹直肌易位造口的腹腔镜造口旁疝修补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行腹腔镜下修补并经腹直肌易位造口治疗的17例造口旁疝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病人均顺利完成经同侧腹直肌易位造口,在腹腔镜下放置补片加强造口周围腹壁及修补原部位腹壁缺损,其中应用Keyhole修补法6例,Sugarbaker法11例。手术时间为139.1(90~200)min,术后住院时间为13.9(10~18)d。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例,疼痛3例(4~5周后缓解)。术后随访10.5(4~19)个月,所有病人均恢复腹壁形态及功能和造口功能,新造口未发生造口相关并发症。结论    经同侧腹直肌易位造口腹腔镜造口旁疝修补术治疗造口不满意的造口旁疝治疗效果明显,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低,安全可行。

    甲状腺乳头状癌腺外侵犯相关因素分析
    宋韫韬,于文斌,魏 炜,徐国辉,王天笑,张乃嵩
    2017, 37(11): 1272-127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21
    摘要 ( )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病理学腺外侵犯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初治连续病例1642例资料,统计病人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单发或多发、淋巴结转移、术前穿刺及伴有桥本甲状腺炎等临床病理学特征,比较其与术后病理学腺外侵犯的关系。结果    共有1004例病人伴有腺外侵犯(61.1%)。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长径>1 cm(OR=3.789,95%CI 3.012~4.768,P<0.001),多发病灶(OR=1.848,95%CI 1.445~2.362,P<0.001),年龄≥55岁(OR=1.331,95%CI 1.003~1.767,P=0.047)是甲状腺乳头状癌腺外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腺外侵犯与肿瘤较大、多发病灶、高龄等因素相关,具有以上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病人应警惕腺外侵犯的发生。

    ERCP在医源性胆管损伤中的治疗价值(附117例报告)
    张 辉,周文策,李 汛,孟文勃,张 磊,苗 龙,王正峰,朱克祥
    2017, 37(11): 1276-128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22
    摘要 ( )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技术在医源性胆管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8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二科收治的医源性胆管损伤并行ERCP治疗的病人117例临床资料,分析ERCP治疗不同Strasberg分型胆管损伤的临床效果。结果    117例胆管损伤病人均实施ERCP治疗,其中Strasberg分型A型 56例,C型 10例,D型 17例,E型 34例(E1 型13例、E2型10例、E3型5例、E4型6例),87例(74.4%,87/117)病人行ERCP治疗效果良好。ERCP治疗方案为鼻胆管引流、胆道塑料支架或金属覆膜支架联合应用。术后随访1年,A型有效率为100%(56/56),C型有效率为33.3%(3/10),D型有效率94.1%(16/17),E型总有效率为35.3%(12/34)。30例病人内镜治疗未获成功,经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后转外科手术治疗。87例病人成功实施ERCP病例中,7例术后发生急性胆管炎,6例发生急性胰腺炎,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ERCP对胆漏型胆管损伤中Strasberg分型A、D型病人疗效好,对于合并副右肝管损伤的C型病人疗效欠佳;而对于部分StrasbergE3、E4型的高位狭窄及少数E1、E2型严重狭窄的病人,ERCP疗效有待提高。

    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底部小及微小胃肠间质瘤价值探讨
    李 冰,齐志鹏,周平红,姚礼庆,徐美东,任 重,时 强,陈涛,蔡世伦,钟芸诗
    2017, 37(11): 1281-128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23
    摘要 ( )  

    目的    探讨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治疗胃底部小及微小(直径<2 cm)的胃肠间质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FTR治疗胃底部小及微小(直径<2 cm)胃肠间质瘤13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随访期间肿瘤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131例病人经术前超声内镜检查示14例(10.7%)具有胃肠间质瘤高风险特征,病变直径为1.0(0.2~1.7)cm;EFTR整块切除122例,整块切除率为93.1%,非整块切除病灶经行再次切除后均全部切除;中位手术时间为30(10~113)min,19.1%(25/131)手术时间≥60 min,术中未发生较大量的出血,亦无中转手术的病例,术后住院时间为4(1~12)d。1例(0.8%)在术后出现明显气腹,使用20G穿刺针进行减压治疗后好转;1例(0.8%)在术后出现胸腔积液伴发热及局部肺不张,经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后好转;术后4例(3.1%)病人发生电凝综合征,予以禁食、输液、静脉使用抗生素等保守治疗后好转。对于非完整切除和具有超声内镜高风险特征的病灶的病人,未实施外科手术及放化疗等追加治疗,而是密切随访。术后随访时间为33(18~54)个月,未见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直径<2 cm的胃部胃肠间质瘤在病人有意愿治疗的情况下应尽早行内镜下切除治疗,而EFTR治疗位于胃底部的胃肠间质瘤虽然有一定技术难度,但安全有效。

    低位直肠胃肠间质瘤手术治疗策略分析
    王文静a,罗双灵b,邓艳红a,康 亮b
    2017, 37(11): 1286-128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24
    摘要 ( )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4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31例低位直肠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数据。3例病人接受伊马替尼术前治疗后未接受手术,其他28例病人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局部切除组(21例)和扩大切除组(7例),进行临床特征、手术资料及预后的分析。并分析术前行伊马替尼治疗的14例病人疗效。结果    31例病人中,男性21例,女性10例,年龄为(54.3±14.2)岁,肿瘤距肛缘的平均距离为(3.3±1.5)cm,治疗前肿瘤大小(5.4±2.6)cm。局部切除组与扩大切除组的治疗前肿瘤大小[(4.8±2.4)cm vs.(5.1±1.0)cm,t=0.509,P=0.615]、肿瘤距肛缘距离[(3.6±1.5)cm vs.(3.4±0.8)cm,t=0.218, P=0.829]及美国国立卫生署(NIH)危险度分级高危(13例vs.6例),低危(4例vs.1例)极低危(4例vs. 0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637,P=0.615)。局部切除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扩大切除组[(151.2±104.3)min vs.(245.8±52.8)min,t=2.626,P=0.018],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扩大切除组[50(20,100)mL vs. 300 (275,400)mL,Z=2.241,P=0.02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例(33.3%) vs. 3例(42.9%),P=0.674]。中位随访时间58(23~106)个月。两组局部复发率[3例(14.3%) vs. 0,P=0.551]及远处转移率[1例(4.8%) vs. 0,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例接受伊马替尼术前治疗病人,治疗时间为4(2~12)个月。肿瘤大小由(6.7±2.3)cm缩小到(4.2±2.2)c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1,P=0.026)。核分裂数由3(2,3)/50HPF降为1(0,2)/50HPF,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77,P=0.498)。治疗前后肿瘤远端距肛缘的距离无明显改变[(3.0±1.7)cm vs. (3.1±1.7)cm t=1.393,P=0.191]。结论    低位直肠GIST采用局部切除术式未增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风险,但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前伊马替尼治疗联合局部切除是治疗低位直肠GIST有效、安全的策略,远期疗效仍待进一步研究。

    短篇论著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罕见并发症3例报告
    陈正权,何金艳,王麦建,郑兴斌,文坤明
    2017, 37(11): 1290-129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25
    摘要 ( )  
    讲座
    腹股沟疝常用临床分型标准评价
    黄永刚,王 平
    2017, 37(11): 1292-129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26
    摘要 ( )  
    腹股沟疝日间手术体系标准建立及常见问题处理
    陈 浩,姚琪远
    2017, 37(11): 1296-129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27
    摘要 ( )  
    文献综述
    肝细胞癌伴不同类型门静脉癌栓治疗方式选择
    张修平a,李 楠a,王 瀚b,卫旭彪a,程玉强a,钟承千a,李姗姗a,程树群a
    2017, 37(11): 1298-130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28
    摘要 ( )  
    手术经验与技巧
    不同类型腹股沟疝修补术局部浸润麻醉技巧
    谢妍妍,简福顺,雷文章
    2017, 37(11): 1302-130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29
    摘要 ( )  
    病案报告
    原发性肝脏血管内皮肉瘤伴脾转移1例报告
    杜 渐,曹默默,罗海峰,谭 广
    2017, 37(11): 1304-130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30
    摘要 ( )  
    会议纪要
    “普通外科著名专家学术沙龙(22)”纪要
    臧 潞,孙 晶,郑民华
    2017, 37(11): 1306-130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31
    摘要 ( )  
    “普通外科著名专家学术沙龙(24)”纪要
    李航宇
    2017, 37(11): 1308-131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1.32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