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本刊特稿
    中国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现状调查与展望
    中国胃肠肿瘤外科联盟
    2017, 37(10): 1069-107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01
    摘要 ( )  

    近年来,随着技术经验的积累及器械的快速发展,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应用前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中国胃肠肿瘤外科联盟联合《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编辑部对我国现阶段全腹腔镜胃癌手术开展情况及对于该术式的认识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发现,目前腹腔镜胃癌手术已经在各省市的三级医院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对于其手术内涵的定义仍存在明显的争议。因此,全腹腔镜胃癌手术的推广虽然已经具备良好的工作基础,但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尚未解决。

    述评
    晚期胃癌手术治疗价值及合理应用
    李子禹,薛 侃,季加孚
    2017, 37(10): 1073-107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02
    摘要 ( )  

    晚期胃癌预后差,主要治疗方式为化疗或联合靶向药物的系统治疗。外科手术除了可解决出血、梗阻等急症外,部分病人生存亦可获益。此外,药物治疗的进展也推动了转化治疗概念的衍生,进一步肯定了外科手术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价值。然而,晚期胃癌手术人群、手术时机、手术范围以及术后治疗等选择仍缺乏证据。基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提出的晚期胃癌分型,经过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讨论后,对于负荷量较小的初始可切除型肿瘤,治疗原则类似于新辅助化疗,争取达到R0切除;对于负荷量较大的初始不可切除型肿瘤,手术仅在系统治疗有效的病人中选择性施行,尚未出现耐药是较合适的时机,手术范围也应考虑并发症、术后恢复等对系统治疗中断的影响,施行手术的病人术后有必要进行系统治疗。系统治疗仍是晚期胃癌治疗的基石,在有更多的证据之前,外科手术应在高度选择的人群中谨慎施行,而治疗效果仍寄希望于相关有效药物及基因分型标识的进一步发掘。

    晚期胃癌综合治疗理念更新
    彭 智,沈 琳
    2017, 37(10): 1078-108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03
    摘要 ( )  

    随着对胃癌分子生物学和临床特征的深入认识以及药物疗效的不断提升,晚期胃癌的治疗理念也在逐渐变化。在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晚期胃癌病人个体差异,贯穿全程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才能实现个体化精准诊治。晚期胃癌应采用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随着新药物出现,部分生物学行为良好的晚期胃癌病人也可能通过转化治疗获得手术切除达到治愈或延长生存的目的。此外,姑息治疗、人文关怀也是综合治疗的重要内容。须明确治疗目标,在治疗过程中动态评估,尽量延长病人生存,提高生活质量。

    专家论坛
    从外科角度谈不可切除局部晚期胃癌整体治疗策略
    梁 寒
    2017, 37(10): 1083-108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04
    摘要 ( )  

    对于潜在可切除的和不可切除的转移性胃癌病例,采取新辅助腹腔+系统化疗(NIPS)、肿瘤细胞减灭术(CRS)+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姑息手术+化疗、以紫杉醇为基础的三药化疗进行转化治疗以及以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阿帕替尼联合化疗进行转化治疗可能使部分病人生存获益。NIPS方案针对中等以上腹水病例可以达到控制腹水、缓解症状、延长生存的目的。CRS+HIPEC适用于腹膜癌指数(PCI)≤6的腹膜转移病例。姑息手术+化疗是否可以使病人生存获益尚存争议,但是理性选择病人将原发灶与转移灶同时切除+静脉化疗可以改善其远期生存。以紫杉醇为基础的三药化疗和阿帕替尼联合化疗进行转化治疗似乎可以获得比较高的手术转化率。

    专题笔谈
    腹腔镜技术用于晚期胃癌治疗临床价值
    李国新,许志军,刘 浩,胡彦锋,余 江
    2017, 37(10): 1089-109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05
    摘要 ( )  

    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和治疗策略的进步,多学科干预模式使晚期胃癌病人的生存有所改善。腹腔镜技术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从诊断性腹腔镜辅助临床诊断及决策,到应用腹腔镜实施姑息性手术、腹腔镜结合腹腔热灌注置管化疗、转化手术等,以减少创伤为目的的腹腔镜技术为晚期胃癌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晚期胃癌术中消化道重建方式选择及争议
    徐泽宽,汪未知,徐 皓
    2017, 37(10): 1093-109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06
    摘要 ( )  

    晚期胃癌术中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与手术的安全性以及病人的术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对于姑息性远端胃切除术,推荐Billroth Ⅱ式+Braun吻合或Roux-en-Y吻合;对于全胃切除术后的消化道重建,首选Roux-en-Y吻合。对于无法行姑息性肿瘤切除术,且伴消化道梗阻的病人,可行胃空肠吻合或胃空肠吻合+Braun吻合。如病人身体情况无法耐受手术治疗,可考虑行内镜下支架植入术。此外,如肿瘤近贲门位置或存在广泛腹膜转移、小肠转移,应优先考虑胃造口术;如病人诊断为皮革胃、胃部肿瘤侵及全胃,应考虑行空肠造口。

    晚期胃癌联合器官切除手术指征分析
    陈 凛,张珂诚
    2017, 37(10): 1095-109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07
    摘要 ( )  

    晚期胃癌包括远处转移和局部晚期,其常涉及的转移器官包括肝脏、横结肠、胰腺和卵巢等,是否行联合器官切除备受争议。由于联合器官切除手术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高,由此可能抵消手术切除带来的生存获益,故须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手术决策的制定须依据准确的术前影像学检查,并经过充分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讨论。强化围手术期管理,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审慎选择合适病人,并精细手术操作,才能更好地改善病人预后。

    胃癌腹膜转移诊治策略
    梁 品,胡 祥
    2017, 37(10): 1099-110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08
    摘要 ( )  

    胃癌腹膜转移是最常见的胃癌复发和转移形式,预后极差,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缺乏特异临床症状,其早期诊断困难,影像学检查是胃癌腹膜转移的常用诊断方法,但其准确率较低,而腹腔镜探查或腹腔灌洗细胞学检查准确率较高。目前,对胃癌腹膜转移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治疗仍以化疗为主,但常规治疗不能有效地改善胃癌腹膜转移病人的预后。近年来,积极的治疗方案如腹腔热灌注化疗、肿瘤减灭术和转化治疗等已开始应用于临床。已有研究证实,转化治疗后行肿瘤减灭术能够显著延长病人生存时间。转化治疗以其较好的疗效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

    晚期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综合治疗策略
    宋 武,何裕隆
    2017, 37(10): 1102-110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09
    摘要 ( )  

    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LN)转移的晚期胃癌的诊治需要全程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评估,协助术前分期、制订治疗方案、选择手术时机和进行质量控制。在无其他远处部位转移的前提下,局限于No.16a2和No.16b1淋巴结且排除其他无法根治因素时,推荐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PAND)。PALN转移的晚期胃癌采取以化疗和手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方案,新辅助化疗有效是前提,术者有丰富的D2淋巴结清扫及扩大淋巴结清扫经验是安全保证,彻底清扫No.16a2和No.16b1是病人生存获益的保障。对于高度怀疑PALN转移的病人,如术前影像学评估为N2或N3期、高度怀疑No.9淋巴结转移、肿瘤侵犯十二指肠等,经综合治疗后,仍须谨慎对待预防性PAND的价值。在术前辅助治疗的前提下,经MDT讨论,更精准地筛选出适合预防性PAND的人群,使病人通过治疗性或预防性清扫获益。

    晚期胃癌肝转移规范化治疗策略
    李相成,邵子诚,张嘉伟
    2017, 37(10): 1106-110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10
    摘要 ( )  

    肝脏作为晚期胃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是造成晚期胃癌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肝切除仍是治疗肝转移的首选方式,但由于胃癌肝转移发生时常合并肝外病变尤其是腹膜转移和远处淋巴结转移,难以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因此,通常须考虑病人的一般情况,结合原发灶的病理学类型和肝脏的转移程度,采取个体化原则,实施综合治疗。

    新辅助放化疗用于局部进展期胃癌治疗临床价值
    章 真1,2,李桂超1,2
    2017, 37(10): 1109-111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11
    摘要 ( )  

    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后有相当比例的局部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发生率,提示单纯手术可能不足,进一步的综合治疗有望减少复发提高疗效。对于局部进展期胃癌,包含手术、放疗和化疗的最佳的综合治疗模式仍然存在很多争议。目前,主要存在3种治疗模式,包括围手术期化疗、术后化疗和术后放化疗模式。术前放化疗模式目前主要来自于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临床试验数据,而对于胃癌则尚无随机试验证实,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在开展临床试验时存在很多须注意的地方,例如:进行准确的术前分期;选择合适分期(局部进展期)的人群;标准化上消化道肿瘤部位并选择合适部位肿瘤病人;标准化放疗的剂量和靶区体积;选择合适的同期化疗和非放疗化疗药物;选择合适的疗效评价体系;优化手术标准,同时重视病人营养状态的评估和适当的干预。

    应用内镜技术治疗晚期胃癌流出道梗阻临床价值
    陈巍峰,徐佳昕
    2017, 37(10): 1114-111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12
    摘要 ( )  

    恶性胃流出道梗阻是晚期胃癌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病人生存质量,梗阻引起的恶心、呕吐及进食困难等常导致病人电解质紊乱和营养失衡,阻碍后续放化疗进程,甚至直接加速病人死亡。对于此类病人,减轻梗阻是治疗的首要目标。内镜下支架置入术因其微创、成功率高、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缩短进食时间等优势,目前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发生梗阻的晚期胃癌病人;但由于远期支架阻塞、移位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往往需要二次治疗。超声内镜引导下胃肠吻合术与外科旁路手术类似进行消化道改道,兼具创伤小、长期疗效稳定的特点,前景广阔。应结合病人肿瘤特点、预期生存时间、术者操作能力,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

    晚期胃癌规范化营养支持治疗
    张 伟,朱维铭
    2017, 37(10): 1118-112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13
    摘要 ( )  

    晚期胃癌病人生存期短、预后差,且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很高。营养不良的发生降低了病人对化疗的耐受性和反应性,不能为化疗提供必备的营养基础条件,无法保障化疗的有效实施,可导致化疗失败,失去手术的机会。在化疗和手术的双重打击下,如不纠正营养不良则将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因此,在综合治疗过程中,应采取积极的营养支持治疗,及早进行营养干预。营养支持无需顾虑其理论上的促肿瘤生长作用。化疗失败则进入终末期,对原本预后极差的病人,营养支持对预后的影响非常小,可以忽略。而化疗成功则有望行根治性手术,可能明显延长生存期,这凸显了营养支持治疗提高化疗成功率、明显改善预后的协同抗癌效果。

    晚期胃癌规范化止痛治疗
    葛 峰a,仓 静a,刘凤林b
    2017, 37(10): 1123-112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14
    摘要 ( )  

    随着新药的开发和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模式在晚期胃癌诊治中的运用,晚期胃癌的治疗效果有了一定程度提高。疼痛作为晚期胃癌最常见的症状,治疗必须规范化管理,涉及生理、心理、心灵和社会各个层面。早期积极的镇痛治疗可阻止癌痛演变为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有助于病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晚期胃癌病人,须评估其疼痛的部位以及程度,采用止痛药物滴定并多次进行疼痛评估,直至疼痛控制达到稳定状态。晚期胃癌病人三阶梯止痛治疗药物选择:轻度疼痛可使用非甾体类药物;对疼痛进展迅速的晚期胃癌病人可直接使用第二阶梯药物(弱阿片类药物和低剂量的强阿片类药物);对于中、重度疼痛的晚期胃癌病人,使用强阿片类药物,如对阿片类药物耐受,则推荐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对于难治性癌痛,可采取超声介入或神经阻滞等方法予以治疗。抗抑郁药可作为晚期胃癌止痛治疗的辅助用药。便秘是最常见也是最棘手的不良反应,应评估便秘的原因和严重程度,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国际外科动态
    晚期胃癌综合治疗国内外指南解析
    李国立,相小松
    2017, 37(10): 1128-113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15
    摘要 ( )  

    我国胃癌病人多为局部侵犯较重或伴远处转移的晚期胃癌,如何提高这部分病例的疗效是临床上必须关注的问题。基于JCOG0110、JCOG1001研究结果,第5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不推荐对进展期胃癌进行常规联合脾切除及网膜囊切除术。但这两项研究入组病例的肿瘤进展和恶性程度均偏低,与我国临床病例特点不同,故应慎重借鉴。对难以切除的局部进展期胃癌,国内外指南尚无统一治疗方案。大量研究证明,术前化疗有助于提高R0切除率,延长病人生存时间。动静脉结合给药的术前化疗能够进一步提高化疗效果,改善病人生存。对于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或腹膜转移等远处转移的进展期胃癌,可通过化疗、放疗、腹腔化疗等转化治疗手段,有效地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对于我国晚期胃癌病人,应结合病人特点,采用个体化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予以积极治疗,以期改善其生存。

    指南(共识)解读
    《欧洲临床营养和代谢学会指南:外科临床营养》解读
    袁凯涛1,石汉平2
    2017, 37(10): 1132-113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16
    摘要 ( )  

    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ESPEN)于2017年6月发布了外科临床营养指南。该指南从代谢和营养的角度指出手术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应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方面:营养治疗应全程贯穿于手术病人的围手术期管理;避免围手术期的长时间禁食;术后尽早恢复经口进食;如有营养不良风险应尽早开始营养治疗;围手术期良好的代谢调节(如血糖调节);降低手术造成的应激性分解代谢和减轻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术后尽量缩短气道管理中麻痹性药物的应用时间;促进蛋白质合成和动员肌肉功能的恢复。

    特别推荐论著
    腹腔镜热灌注化疗联合腹腔及系统化疗转化治疗胃癌腹膜转移1例报告
    薛 侃a,李子禹a,李双喜a,贾永宁a,陕 飞a,张连海a,唐 磊b,李忠武c,季加孚a
    2017, 37(10): 1135-113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17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联合腹腔及系统化疗模式用于胃癌腹膜转移转化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于2016-12-11收治1例胃癌病人,腹腔镜探查提示腹膜转移,腹膜癌指数(PCI)高达39,腹腔镜下行多西他赛HIPEC 1次,后续紫杉醇(PTX)腹腔联合静脉化疗并同步口服替吉奥治疗6个周期。结果    转化治疗后病人的CT检查及肿瘤标记物检测评价疗效良好,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讨论后决定再行腹腔镜探查术。腹腔穿刺细胞学检查未见癌细胞,探查中未见明确腹膜转移病灶,行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除外No.10淋巴结)。术后病人恢复顺利。术后病理学检查示,胃体-窦中低分化腺癌,分期为ypT3N2M1。截至2017年9月,病人仍在术后治疗中。结论    腹腔镜HIPEC联合腹腔及系统化疗模式用于胃癌腹膜转移转化治疗初步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研究验证。

    论著
    晚期胃癌转化治疗后手术切除13例疗效分析
    甘强均,张 启,李豪杰,唐兆庆,汪学非,孙益红,刘凤林
    2017, 37(10): 1139-114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18
    摘要 ( )  

    目的    观察不可切除晚期胃癌转化治疗的疗效并探讨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3例经转化治疗后行手术切除的晚期胃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转化治疗后,9例病人获得部分缓解,4例为疾病稳定。术中清扫淋巴结(47.5±11.7)枚,手术时间(180.9±38.2)min,术中出血(203.9±92.3)mL,术中均未输血;胃管留置时间为(52.0±30.8)h,引流管放置时间为(170.2±47.0)h,
    恢复流质饮食时间为(122.0±24.3)h,恢复半流质饮食时间为(154.9±32.1)h,术后病人住院时间为(8.7±2.0)d。术后共有3例病人发生并发症,其中2例为肺部炎症,1例为腹腔残余感染;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Ⅱ级2例、Ⅲa级1例。无非计划再手术及住院期间死亡病例。13例病人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6.3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8.8个月。结论    虽然转化治疗的晚期胃癌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所增加,但部分病人生存获得明显改善,故转化治疗可作为晚期胃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姑息性手术与支架植入术治疗不可切除晚期胃癌疗效Meta分析
    张文杰,徐 皓,徐泽宽
    2017, 37(10): 1143-114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19
    摘要 ( )  

    目的    评价姑息性胃空肠吻合与支架植入术在不可切除晚期胃癌胃出口梗阻病人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疗效。方法    检索2017年8月前Pubmed、Elsevier、SPRINGER、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数据库中对比姑息性胃空肠吻合和支架植入在晚期不可切除胃癌中应用的文献。按纳入标准筛选后进行质量评分,提取临床效应指标,采用Stata 12.0软件对所纳入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13篇文献纳入分析。与支架植入组相比,胃空肠吻合组临床成功率高(OR=2.271,95%CI=1.539~3.352,P<0.001)、术后再梗阻发生率低(OR=0.351,95%CI=0.248~0.496,P<0.001)、术后胃出口通畅时间(WMD=243.386,95%CI=152.309~388.925,P<0.001)。而支架植入操作时间(WMD=112.548,95%CI=90.272~140.320,P<0.001)、术后进食时间(WMD=6.121,95%CI=4.616~8.118)和术后住院时间(WMD=14.208,95%CI=9.578~21.077,P<0.001)方面有优势。两组在操作相关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胃空肠吻合和内镜下支架植入对于晚期不可切除胃癌引起的胃出口梗阻都是安全有效的,对于预期生存时间较长病人建议行姑息性胃空肠吻合术。

    全腹腔镜下经胸腔入路治疗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可行性研究
    刘天舟,马志明,刘晶晶,唐小欢,陈 超,朱甲明
    2017, 37(10): 1149-115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20
    摘要 ( )  

    目的    探讨全腹腔镜下经胸腔入路治疗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6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胃肠外科行全腹腔镜下经胸腔入路行D2淋巴结清扫和消化道重建的4例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近端胃切除,并行食管-管状胃消化道重建。结果    4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肿物直径为3~5 cm,侵及食管1~3 cm,手术时间为230~370 min,消化道重建时间为40~50 min,术中出血20~90 mL,排气时间为3~4 d,住院时间为8~14 d。无死亡病例,无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随访截至2017-09-01,病人无明显食管反流、进食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行全腹腔镜下经胸腔入路淋巴结清扫和食管-管状胃消化道重建初步疗效观察显示安全可行,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腹膜后肉瘤术中结扎受累髂外动脉可行性探讨(附3例报告)
    郑嘉佳a,杨 珏b,童汉兴a,陆维祺a
    2017, 37(10): 1154-115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21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膜后肿瘤切除术中对受累髂外动脉的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收治的3例腹膜后肉瘤侵犯髂外动脉病例资料。1例术中即发现髂外动脉闭塞,2例血管重建后因吻合口破裂出血,急诊手术。3例均行一侧髂外动脉结扎术。结果    术后病理学检查示,3例病人肿瘤均侵犯血管旁脂肪组织,其中1例病人血管闭锁,管腔内为血栓机化物。1例术后出现小腿疼痛症状,经扩血管药物治疗1个月后,症状好转;另2例病人术后无下肢缺血症状,未出现下肢跛行,并均于术后2周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可见左髂外动脉中断,但股动脉及以下血流正常,其中1例病人动脉中断处周围有较多侧支血管显影。术后随访6个月,3例病人下肢血供均无异常,活动未受影响。结论    腹膜后肉瘤侵犯髂外动脉时,如下肢动脉已建立侧支循环,在被动情况下,可选择直接结扎髂外动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相对适应证老年早期食管鳞癌69例疗效分析
    李 冰,齐志鹏,周平红,姚礼庆,徐美东,任 重,时 强,陈 涛,蔡世伦,钟芸诗
    2017, 37(10): 1157-116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22
    摘要 ( )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相对适应证老年(年龄≥60岁)早期食管鳞癌病人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长期生存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治疗早期食管鳞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筛选出其中符合日本食管学会(JES)食管癌诊治指南内镜治疗相对适应证且术后无追加治疗的老年病人共69例,观察并分析术后并发症以及长期生存情况。结果    62例(89.9%)病人侵犯至黏膜肌层(M3),7例(10.1%)侵犯至黏膜下层<200 μm(SM1),6例(8.7%)存在淋巴管浸润。术后1例(1.4%)病人发生出血,经内镜下治疗后止血;2例(2.9%)穿孔经内镜缝合后闭合;22例(31.8%)发生食管狭窄。术后复发率为11.6%(8/69),中位复发时间为24个月。1例病人出现肝和淋巴结转移。5年无病存活率为86.2%;有4例(5.8%)病人死亡,5年总体存活率为90.0%,中位生存时间为56个月。结论    ESD治疗相对适应证老年早期食管鳞癌病人,不进行追加治疗也可能获得较好的长期生存,并且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

    手术治疗局部复发直肠癌38例临床分析
    李震洋,周珉玮,顾晓冬,周易明,杨 逸,臧怡雯,孙 波,陈宗祐,项建斌
    2017, 37(10): 1161-116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23
    摘要 ( )  

    目的    分析手术治疗局部复发直肠癌(LRRC)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的38例LRRC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在多学科模式下行手术治疗。将病死、转移或复发病人计为预后不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影响LRRC病人预后的风险因素。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R0切除率达94.7%。3年、5年无病存活率分别为84.0%、62.0%,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1.6%,预后不良率为23.7%。是否合并术前肠梗阻及是否行术后辅助化疗对病人预后不良率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辅助化疗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而合并术前肠梗阻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对LRRC病人实施积极手术+术后辅助治疗的综合方案能更好地改善部分病人的远期生存。

    套囊直肠引流管用于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临床研究
    刘 刚1,魏 斌1,2,曾俊杰1,陈柏荣1,尤 俊1,2,3,罗 琪1,2,黄正接1,2,3
    2017, 37(10): 1165-116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24
    摘要 ( )  

    目的    探讨套囊直肠引流管预防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及其促进病人康复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 年12 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肿瘤医院收治的行TME手术治疗的84例低位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保肛手术,且未做保护性肠造口。根据术中经肛门放置肛肠腔内引流管的材料分为套囊组(经肛门放置套囊直肠引流管,48例)和常规组(经肛门放置目前临床常用的普通肛管,36例)。比较两组病人术后恢复及引流管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常规组相比,套囊组病人吻合口漏发生率降低[2.1%(1/48)vs. 16.7%(6/36),χ2=3.977,P=0.046],术后下床活动时间[(2.3±0.4)d vs.(3.0±0.2)d,t=4.143,P=0.001]、肛门排气时间[(3.3±0.3)d vs. (3.9±0.5)d,t=3.536,P=0.002]、术后住院时间[(10.3±1.6)d vs. (11.8±1.1)d,t=2.384,P=0.028]均缩短,术后便频发生率[8.3%(4/48)vs. 27.8%(10/36),χ2=4.288,P=0.038]、经常便不净感发生率[12.5%(6/48) vs. 30.6%(11/36),χ2=4.155,P=0.042]、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4.2%(2/48) vs. 22.2%(8/36),χ2=4.789,P=0.029]均降低。结论    全直肠系膜切除后使用套囊直肠引流管有利于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促进肛门和肠道功能的恢复,且病人耐受性好,缩短了住院时间。

    危重型急性胰腺炎外科治疗策略分析(附46例报告)
    王 迪,申鼎成,周书毅,刘志勇,纪连栋,魏 伟,黄耿文
    2017, 37(10): 1169-117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25
    摘要 ( )  

    目的    总结危重型急性胰腺炎(critical acute pancreatitis,CAP)的病程特点和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46例CAP病人的临床资料,重点对器官功能衰竭、胰腺(胰周)引流液病原学结果、外科治疗方式及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46例CAP病例中胆源性21例,高脂血症性14例,酒精性6例,原因不明5例。截至2017年1月,20例(43.5%)病人死亡。单器官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病人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8) vs. 52.6%(20/38),P<0.05]。胰腺(胰周)引流液培养共检出病原菌129株,多重耐药菌77株。其中感染率最高的普通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19.2%(10/52)],感染率最高的多重耐药菌为鲍曼不动杆菌[22.1%(17/77)];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病死率高于普通细菌组[50.0%(20/40) vs. 0(0/6),P<0.05]。采取以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为初始治疗方法的升阶梯策略病人的病死率为41.0%(16/39),而传统开放手术为初始治疗方法的降阶梯策略病人病死率为71.4%(5/7)。结论    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胰腺(胰周)引流液中多重耐药菌感染与CAP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外科治疗应首选以PCD为初始方法的升阶梯策略。

    甲状腺术中神经监测信号缺失原因分析
    臧 宇1,田 文2,姚 京1,李 晨2
    2017, 37(10): 1173-117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26
    摘要 ( )  

    目的    分析甲状腺手术应用术中神经监测技术(IONM)探查喉返神经(RLN)发生信号缺失的原因并总结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5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甲状腺手术中采用IONM辅助探寻保护RLN的429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刺激神经时产生的振幅变化,结合术后定期喉镜复查声带功能判断预后。结果    共出现34例术中信号缺失情况。其中24例为神经损伤所致,分别为牵拉伤18例、热损伤3例、钳夹伤3例,术毕前信号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声带最迟于术后6个月恢复正常声带功能;麻醉配合不当6例;设备自身问题3例;肿瘤压迫1例。结论    甲状腺手术结束前神经恢复程度在预测术后声带功能方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牵拉伤发生风险最高,热损伤及钳夹伤对神经损伤更大,明确神经损伤机制可协助术者规范手术操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神经损伤;麻醉配合与对系统的熟练操作在系统的正常运行中具有重要作用。

    成人Meckel憩室致下消化道出血37例诊治分析
    曲凤智,曹成亮,王 刚,段鹏羽,孙 备,武林枫,李泮泉
    2017, 37(10): 1176-117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27
    摘要 ( )  

    目的    分析成人Meckel憩室致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7例成年Meckel憩室致下消化道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4例行单纯憩室切除术,33例行憩室切除联合小肠部分切除吻合。结果    所有病人经手术治疗后消化道出血症状均有效缓解。术后住院时间为11.6(8~15)d,无围手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病人均痊愈出院。术后病理学检查均确诊为回肠憩室。随访4~111个月,失访8例,获得随访的29例病人一般情况良好,均未再出血。结论    Meckel憩室是成人下消化道出血的罕见病因,临床表现及术前诊断方法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漏诊,手术是其确诊及治疗的惟一有效手段。

    短篇论著
    新型适配器用于术中喉返神经监测165例效果观察
    杜国能,陈晓意,肖玉根,檀谊洪,王 昆,涂星强
    2017, 37(10): 1179-118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28
    摘要 ( )  
    文献综述
    胰腺动静脉畸形诊治进展
    高绥之,郭世伟,金 钢
    2017, 37(10): 1181-118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29
    摘要 ( )  
    急性胰腺炎胃肠道微生态紊乱研究进展
    岑梦儿,孙 备,王 刚
    2017, 37(10): 1184-118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30
    摘要 ( )  
    病案报告
    肝癌术后肝胃韧带区孤立腹膜转移1例报告
    孙伟林a,孙 燕b,梁 寒a
    2017, 37(10): 1188-119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31
    摘要 ( )  
    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并发肠系膜脓肿破裂1例报告
    张绍鹏,李 伟,张路遥,所 剑
    2017, 37(10): 1191-119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32
    摘要 ( )  
    非霍奇金淋巴瘤致小肠不全梗阻1例报告
    王若楠,田晓丰,季福建,臧洪亮,曹 宏,房学东
    2017, 37(10): 1193-119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10.33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