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治中焦点问题
    邢宝才
    2016, 36(04): 365-36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4.01
    摘要 ( )  

    尽管已经有一些随机对照研究,但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治还存在很多争议。并非所有可切除病人都能从新辅助化疗中获益,应该选择高危病人进行新辅助化疗;对不可切除病人,除了全身化疗,肝动脉灌注(HAI)有望成为重要的转化手段;对于无法达到根治性切除(R0切除)的病人,如果能行R1切除也是有意义的;合并不可切除肺转移灶不再是肝转移灶切除的绝对禁忌;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ALPPS)由于其高并发症发生率和高病死率,应该客观看待。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决策
    许剑民,林 奇
    2016, 36(04): 369-37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4.02
    摘要 ( )  

    肝转移是结直肠癌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手术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最有效的也是惟一有可能治愈的手段。然而,如何制定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化疗和手术的最佳时机及方式)一直存在争议。因此,如何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及其术前检查结果进行全面评估,针对不同的治疗目标,将病人分为不同组别,明确各组不同的治疗目的,为病人选择合理的化疗和靶向药物治疗方案,确定最佳手术时机(是同期切除还是分期切除)和手术方式(切除范围、微创或开腹手术)是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预后的关键。

    专家论坛
    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治疗再探讨
    杨甲梅,施长鹰
    2016, 36(04): 374-37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4.03
    摘要 ( )  

    手术切除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首选手段,而手术治疗仍存在较多须再探讨的问题。新建立的Basingstoke预测预后模型可为临床选择积极手术的病人提供量化依据。肝切缘距肿瘤<1 cm的根治性切除(R0)可能并不增加肝切除局部复发风险。结直肠癌原发灶与肝转移瘤同期切除已渐成共识,同期切除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可切除的肝转移瘤行新辅助化疗可能无法提高总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期,甚至可能使少数病人丧失手术切除机会。准确判断肝切除范围和术式可提高切除率,有可能进一步扩大肝切除适应证。

    指南(共识)解读
    国内外有关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治指南要旨及评价
    姚宏伟,修典荣
    2016, 36(04): 379-38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4.04
    摘要 ( )  

    近年来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治理念不断更新,外科技术发展迅速,临床实践的规范化程度也显著提高,因而病人的生存效果也得以显著改善。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诊疗模式、分组别诊疗、可切除性评估、R0手术切除、分子检测以及系统性治疗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相关指南推荐的核心内容。

    专题笔谈
    结直肠癌肝转移危险及预后因素分析
    梁 立,刘天舒
    2016, 36(04): 383-38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4.05
    摘要 ( )  

    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器官,结直肠癌病人出现肝转移一般预后较差。结直肠癌肝转移分为同时性肝转移和异时性肝转移,对众多的临床以及病理学特征进行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影响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的危险因素有: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癌结节、分化程度、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等。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预后的因素有:肝转移灶大小及数目、肝外器官转移、原发灶手术切除、肝转移灶手术切除、全身药物治疗等。因此,手术切除肝转移灶、药物治疗获得手术切除机会等治疗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的存活率。由众多因素组合起来的评分系统,能够较好地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的预后。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E-SPLIT系统性评价方法及其意义
    冷家骅,武爱文
    2016, 36(04): 387-39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4.06
    摘要 ( )  

    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的诊疗模式可以显著改善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预后。E-SPLIT 系统性评价提供了全面、准确、及时的评估方法,既是MDT制定合理治疗策略的前提,也是检验治疗效果的试金石,是对“诊断”的扩展和完善。掌握并灵活应用E-SPLIT系统性评价方法有助于充分发挥MDT的优势和效率,有望进一步改善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的预后。

    结直肠癌肝转移影像学评估及意义
    王 屹
    2016, 36(04): 391-39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4.07
    摘要 ( )  

    应用影像学方法及时准确诊断肝脏转移瘤后,由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讨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病人总生存期可能会得到显著提高。多排螺旋CT(MDCT)是临床常规使用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筛选和确诊方法。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主要用于诊断肝脏及肝脏以外的其他器官转移瘤。相比较而言,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RI)并用肝脏细胞特异造影剂是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优选影像学检查方法,特别是对于直径<10 mm的肝脏转移瘤及脂肪肝背景下肝脏转移瘤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MDCT以及PET/CT。术中超声(IOUS)微泡造影是诊断肝脏转移瘤的有益补充,临床可能因其新发现肿瘤而改变手术决策。影像学检查依据实体肿瘤疗效评价(RECIST)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对肿瘤大小及数目进行判断,是评价结直肠癌肝转移化疗效果的重要手段。而且,PET/CT、扩散加权MRI以及动态增强MRI通过判断肿瘤代谢、细胞密度及血管灌注特征能够早期监测肿瘤化疗效果,并预测病人生存期。

    结直肠癌肝转移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模式的规范化实施
    张业繁,蔡建强
    2016, 36(04): 396-39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4.08
    摘要 ( )  

    肝转移是结直肠癌病人诊治中常见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病人的预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需要综合外科、化疗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介入科等多学科的意见。针对该方面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模式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开展,然而其运作流程尚无统一的共识和规范。明确参与人员资质、合理选择讨论对象、规范MDT流程制度、保持MDT的先进性对于结直肠癌MDT更好的开展意义重大。MDT的规范化实施将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的诊治提供有力保障。

    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中的合理应用及评价
    叶青海,柳 双
    2016, 36(04): 399-40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4.09
    摘要 ( )  

    手术切除是惟一有希望治愈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段。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和机器人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腹腔镜和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只有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总体原则框架下,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才能充分发挥微创技术的优势,以更小的创伤、更小的打击和更小的风险使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得到合理的治疗。临床上,在充分考虑每个病人的整体情况后,经过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讨论,合理应用腹腔镜及机器人等手术方式,将扩大微创手术治疗的优势,给更多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带来更佳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中的价值和评价
    郑树国
    2016, 36(04): 403-40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4.10
    摘要 ( )  

    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作为一种全新的手术方式,为许多剩余肝脏体积不足,采用其他方法无法切除的巨大肝癌或多发性肝癌病人提供了治愈性切除的机会,显示出确切疗效和广阔应用前景,引起了国际肝胆外科领域的广泛关注。尽管ALPPS的适应证不断拓展,但其最佳适应证仍为结直肠癌肝转移。通过严格把握手术指征,不断改进技术,尤其是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及射频等微创技术的应用,ALPPS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已显著降低。现有的研究结果显示,ALPPS应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安全、可行,可获得良好的远期肿瘤学结果,但尚需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目前,亟需进一步规范、完善ALPPS系列技术方法,总结技术要点和并发症防治措施,明确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并制定实施规范。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转化治疗
    王 崑,邢宝才
    2016, 36(04): 407-41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4.11
    摘要 ( )  

    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来说,手术是惟一的治愈手段。但80%的病人初始是不可切除的,将不可切除肝转移转化为可切除是提高结直肠癌总体存活率的关键。目前常用的转化手段有全身化疗(包括单纯化疗、化疗联合靶向药物等)、肝动脉灌注(HAI)、射频消融(RFA)、联合门静脉结扎或栓塞的分期肝切除、联合肝脏分隔及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等。了解各种转化治疗的有效率和适应证是选择合适治疗的前提。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微创及介入治疗
    张航瑜,朱 旭,郭建海
    2016, 36(04): 411-41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4.12
    摘要 ( )  

    与外科手术和全身化疗相比,微创介入治疗具有可重复性、微创性和更高的局部控制率。随着技术的发展及临床证据的不断更新,微创介入治疗在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经血管介入治疗因其通过肿瘤供血动脉给药,不仅提高了肿瘤的局部控制效果,而且减少了化疗药物全身的毒副反应,作为全身治疗失败后的二线治疗已经得到指南的推荐。非血管微创治疗作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综合治疗的必要补充,合理选择适应证可以获得外科手术和全身化疗无可比拟的疗效。但选择这些局部治疗方法时必须考虑全身治疗情况。

    放疗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中的价值
    申丽君,章 真
    2016, 36(04): 417-41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4.13
    摘要 ( )  

    近年来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使得放疗更加精确,同时也让靶区剂量得到提高。放疗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方式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尤其是直肠癌合并同时性肝转移)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新的放疗技术包括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90Y及质子照射在肠癌肝转移中的应用价值仍需更多的研究加以验证。

    论著
    结直肠癌肝转移综合治疗预后因素分析(附317例报告)
    闫晓峦,王 崑,包 全,孙 谊,王宏伟,金克敏,邢宝才
    2016, 36(04): 420-42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4.14
    摘要 ( )  

    目的    探讨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疗效的预后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外一科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行肝切除手术治疗317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全组病人1、3、5年总存活率分别为90.5%、54.5%、45.0%。中位生存期43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原发灶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灶最大径、肝转移灶出现时间、癌胚抗原(CEA)水平及是否存在肝外转移灶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灶淋巴结转移、同时性肝转移和CEA>30 μg/L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显著改善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的长期生存,多种临床风险因素影响病人预后。

    腹腔镜下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8例临床疗效分析
    龚剑峰,韦 瑶,顾立立,郭 振,李 毅,张腾辉,杨建波,李 宁,朱维铭,黎介寿
    2016, 36(04): 425-42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4.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行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行腹腔镜下IPAA治疗的38例UC病人的术中和术后临床资料,探讨该术式的技术要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38例病人均成功实施 IPAA,34例病人实施腹腔镜下二期手术,4例病人实施三期手术,其中2例在第二期时中转开腹。22例为激素或挽救治疗失败的重症UC病人。手术中位时间为340(210~470)min。术后1例病人发生储袋肛管吻合口瘘,1例发生储袋顶端瘘,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术后3个月时随访病人平均排便次数为(4.75 ± 1.24)次/d,克利夫兰总体生活质量评价(CGQL)为0.85 ± 0.08。结论    采用腹腔镜技术行IPAA治疗UC安全可行,术后病人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满意。部分重度活动期UC病人也可实施二期手术。

    粪菌胶囊治疗慢传输型便秘15例临床疗效分析
    田宏亮,丁 超,马春联,周 妍,葛晓龙,顾立立,宋佳佳,黄玲玲,龚剑峰,李 宁
    2016, 36(04): 430-43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4.16
    摘要 ( )  

    目的    明确粪菌胶囊移植(capsulized FMT)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肠道微生态治疗中心确诊为慢传输型便秘(STC)的15例病人,口服3 d粪菌胶囊治疗,记录移植治疗前后临床治愈率、临床缓解率、每周自主排便次数、Bristol评分、Wexner便秘评分、胃肠生活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治疗后随访12周。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粪菌胶囊移植治疗后临床治愈率维持在40.0%(6/15),临床缓解率为53.3%(8/15),第12周病人排便次数明显增加[(2.2±1.5)vs.(3.1±2.1)次/周],Bristol评分改善[(6.7±1.3)vs.(5.1±1.8)分],Wexner便秘评分明显下降[(13.7±3.5)vs.(10.1±2.3)分],GIQLI评分升高[(87.2±14.6)vs.(110.9±1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粪菌胶囊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安全有效,短期观察疗效较好。

    采用皮下全程持续负压引流行腹部手术切口缝合疗效研究
    黄兴华,胡还章,江 艺
    2016, 36(04): 433-43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4.17
    摘要 ( )  

    目的    探讨皮下全程持续负压引流方法进行腹部手术切口缝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胆外科行肝胆胰手术的13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按切口缝合方式不同将病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72例)采用皮下持续负压引流法,B组(64例)采用早期挤压排液法。分析两组病人腹壁缝合时间、切口愈合情况、切口脂肪液化例数、切口裂开例数、切口愈合时间、病人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A、B两组病人腹壁缝合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病人满意度分别为23(14~30)min、9(7~15)d、10(5~10)分和29(18~42)min、12(8~17)d、8(4~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A、B两组病人切口液化例数、甲级愈合率分别为3例、94.44%和12例、8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组病人切口裂开数分别为0例和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缝合脂肪层的皮下全程持续负压引流联合皮肤皮内缝合,不仅缩短手术时间,促进切口愈合;而且肌肤美观,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临床上值得推广。

    简易乳腺磁共振序列筛选乳腺癌临床可行性研究
    武 靖a,郭嘉嘉b,王 殊b,李安琪a,康 钰a,洪 楠a,王 屹a
    2016, 36(04): 437-44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4.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乳腺磁共振简易序列(BMRI-AP)筛选乳腺癌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0年5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14例经钼靶或超声怀疑乳腺单发结节的女性病人行BMRI检查。以术后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比较BMRI-AP和全扫描序列(BMRI-FDP)筛选乳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BMRI-AP及BMRI-FDP检查及阅读时间分别为5 min,45s及25min,1200s,均检出全部119例乳腺癌。BMRI-AP诊断乳腺癌敏感度(97.5%)及阴性预测值(95.9%)高于BMRI-FDPF (95.8%和9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和P=0.72)。尽管BMRI-AP诊断乳腺癌特异度(73.7%)和阳性预测值(82.3%)低于BMRI-FDP(82.1%和87.0%),但同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和P=0.32)。结论    BMRI-AP与BMRI-FDP相比,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相似,但检查和阅片时间却显著缩短。BMRI-AP是临床可行筛选乳腺癌的影像学方法。

    钼靶、超声、乳管镜下放置定位针在引导切除触诊阴性乳腺病变中的应用探讨
    苑 著,屈 翔,王 宇,张忠涛
    2016, 36(04): 441-44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4.19
    摘要 ( )  

    目的    探讨钼靶、超声、乳管镜三种不同方法放置定位针在引导切除触诊阴性乳腺病变(NPBL)中的应用。方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于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间对83例临床NPBL病人进行手术,根据检出病灶的影像学方法及病灶特性的不同,术前分别采用钼靶、超声、乳管镜等不同方法放置定位针,引导切除病灶。回顾性分析病人的影像学检查、穿刺定位方法、手术情况、病理组织学及综合治疗情况。结果    钼靶下穿刺定位并接受手术的乳腺钙化灶27例,术后证实27例钙化灶均准确切除,定位针均较好固定于病变附近,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恶性病变8例。超声下穿刺定位并接受手术的乳腺病变32例,病理学检查证实准确切除病灶30例,未见明确病灶2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恶性病变4例。乳管镜下放置定位针或联合亚甲蓝染色并接受手术的乳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24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24例病人均准确切除病灶,除1例回形头脱落外,其余23例定位针均较好固定于病变乳管侧壁,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恶性病变5例。结论    钼靶、超声及乳管镜放置定位针引导切除NPBL,提高了临床中手术切除NPBL的准确性,有助于NPBL的定性诊断,促进触诊阴性乳腺癌病灶的早发现与早诊断,提高了乳腺癌的诊断水平。

    短篇论著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不同引流管侧孔修剪方式引流效果分析
    邓治洲,郭 仪,卢衡凭
    2016, 36(04): 445-44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4.20
    摘要 ( )  
    文献综述
    结直肠癌肝转移术前药物治疗进展
    王宏伟,邢宝才
    2016, 36(04): 447-45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4.21
    摘要 ( )  
    结直肠癌肝转移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王东亮1,陈 功2
    2016, 36(04): 451-45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4.22
    摘要 ( )  
    胃癌伴胃出口梗阻外科治疗进展
    边识博,陈 凛
    2016, 36(04): 454-45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4.23
    摘要 ( )  
    讲座
    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策略
    刘 铭,邢宝才
    2016, 36(04): 458-46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4.24
    摘要 ( )  
    病例讨论
    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诊治结直肠癌肝转移1例分析
    郑 鹏,任 黎
    2016, 36(04): 462-46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4.25
    摘要 ( )  
    病案报告
    纵隔Castleman病1例报告
    胡 猛1,符媛媛2,罗金峰1,李 安1,左为汉1,王 骁1,熊 强1
    2016, 36(04): 467-46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4.26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