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2016, 36(05): 469-47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01
    摘要 ( )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
    全国肝癌合并癌栓诊治研究协作组
    2016, 36(05): 475-48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02
    摘要 ( )  
    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外科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
    2016, 36(05): 481-48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03
    摘要 ( )  
    述评
    甲状腺微小癌诊治焦点及争议
    吴 毅
    2016, 36(05): 487-48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04
    摘要 ( )  

    随着临床甲状腺微小癌检出率越来越高,临床须对其进行规范化诊治。对明确诊断的甲状腺微小癌应按甲状腺癌进行规范化治疗。应严格掌握甲状腺微小癌非手术治疗指征。行腔镜手术治疗甲状腺微小癌,术前须认真分析病史,掌握手术指征,严格执行无瘤概念。同时,也应该认真学习国外诊治甲状腺微小癌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提高我国对该病的诊疗水平。

    甲状腺癌病人生存现状分析
    田 文,郗洪庆
    2016, 36(05): 489-49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05
    摘要 ( )  

    甲状腺癌是目前发病率增长最快的实体恶性肿瘤。2012年,我国癌症登记中心的年报显示,城市人群中甲状腺癌位居癌症患病的第4位。美国2003-2009年调查数据显示,甲状腺癌5年存活率为98.2%;2014年,欧洲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甲状腺癌5年存活率为86.5%。尽管我国部分三甲医院调查数据显示,甲状腺癌5年存活率>90.0%,但2014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中甲状腺癌5年存活率仅为67.5%。该数据覆盖基层医院、二级和三级医院,代表全国平均诊疗水平。从流行病学特点、整体预后现状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对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甲状腺微小癌)须提倡早期诊断和积极规范的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从而提高我国甲状腺癌病人存活率。

    专家论坛
    大数据时代甲状腺癌诊治思考
    陈 曦
    2016, 36(05): 494-49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06
    摘要 ( )  

    生物医学已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集成的概念带来不同于循证医学的分析方法。组学研究的发展可提供个体的大量信息,从而使疾病的诊断和分型更准确细致,治疗更具针对性。目前,对甲状腺癌尤其是微小癌治疗的争议根源在于对其分子分型认识不清,仅着眼于肿瘤大小而非生物学特性,唯有充分诊断,方可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相信不久的将来,借助大数据,甲状腺癌的诊治亦可实现精准医疗的目标。

    专题笔谈
    超声检查在甲状腺微小癌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黄品同,洪玉蓉
    2016, 36(05): 498-50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07
    摘要 ( )  

    超声检查是目前诊断甲状腺微小癌最常用最有效的影像学方法。甲状腺微小癌具有不同于非微小癌的特异性超声表现。同时,甲状腺微小癌的某些超声特征与其生物学行为可能存在相关性。目前,虽然超声引导下的射频、激光、微波等热消融技术在甲状腺微小癌的治疗领域是研究热点,但长期效果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肿瘤标记物及分子诊断技术在甲状腺微小癌诊治中应用价值
    赵文新,王 波
    2016, 36(05): 500-50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08
    摘要 ( )  

    细针穿刺活检(FNAB)是甲状腺微小癌(TMC)术前诊断的金标准。由于技术上的局限性,目前仍有25%~30%的病例通过FNAB不能明确病变性质。甲状腺癌的发生与基因密切相关,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肿瘤标记物及分子诊断技术在TMC中的应用,有望弥补FNAB诊断的不足,提高TMC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同时,通过分子生物学分析,有助于指导术前的危险分层、判断预后,从而选择最佳的初次治疗方案。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外科治疗争议与共识
    张 浩
    2016, 36(05): 504-50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09
    摘要 ( )  

    目前,临床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处理策略和外科治疗还存在一些争议。在没有“金标准”来区别惰性PTMC和进展性PTMC之前,密切观察的策略不适合我国的国情和医疗环境,不宜过度推广,对诊断明确的PTMC应手术治疗。国内外指南中关于甲状腺的切除范围基本一致,低危病人选择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中高危病人应行全或近全甲状腺切除术。主张对手术病人至少进行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不做预防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建议结合能获取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并兼顾病人意愿、术者能力,平衡并发症和疾病风险,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方式。

    甲状腺微小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临床价值
    王卓颖
    2016, 36(05): 508-51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10
    摘要 ( )  

    甲状腺微小癌发病率逐年升高,对于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时机和范围的选择国内外观点有所差异,争议主要集中在中央区淋巴结无转移(cN0)病人是否须常规清扫中央区淋巴结。不支持常规清扫的观点主要基于在全甲状腺切除联合同位素治疗前提下预防性中央区清扫未改善整体预后,同时有增加手术并发症的风险。支持的观点主要基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常规清扫有助于增加局部控制率,减少复发后再次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随着指南中甲状腺原发灶切除范围和核素治疗指征的改变,常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重要性将逐步体现。而解决争议的关键在于提高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率,根据病人复发危险因素进行个体化选择,规范专科化操作,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并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桥本甲状腺炎合并微小癌外科治疗对策
    孙 辉,李 芳
    2016, 36(05): 511-51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11
    摘要 ( )  

    桥本甲状腺炎(HT)合并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尤其以合并乳头状微小癌(PTMC)最多见。HT的炎性微环境中的免疫反应既可为PTMC的诱因,又可对PTMC的进展起抑制作用,故HT合并PTMC时仍主张外科处理,但其手术时机和手术范围尚存争议。HT合并PTMC时手术应在遵循指南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化诊疗。一般对于单侧叶单发PTMC且无高危因素者,主张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术;对于HT病史长、甲状腺自身抗体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明显升高、证实双侧多灶癌、伴有颈淋巴结转移或已有远处转移者,则须行全甲状腺切除术。在行腺叶切除同时,应行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于颈侧区肿大淋巴结,原则上在获取证据后再行清扫。由于合并HT时甲状腺腺体增大、易出血、中央区淋巴结增生,使手术难度增高,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风险增加,故强调综合应用现代外科技术以提高手术安全性。

    特殊病理类型甲状腺微小癌诊治
    李晓曦
    2016, 36(05): 515-51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12
    摘要 ( )  

    在甲状腺微小癌中乳头状癌最多见,其他少见的特殊病理类型有滤泡变异型、滤泡型、嗜酸细胞型、高细胞亚型、弥漫硬化压型等。对有明显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外浸润和远处转移的高危病人,理想的手术方式是甲状腺全或近全切除术+淋巴结清扫。甲状腺癌肿瘤直径<1 cm、单发病灶局限于腺叶内、无甲状腺外浸润、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复发危险度低的病人,可以行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

    腔镜技术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治疗中应用
    王 平,燕海潮
    2016, 36(05): 517-52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13
    摘要 ( )  

    经过20年的发展,腔镜甲状腺切除术适应证已经扩展至分化型甲状腺癌,尤其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术前评估是关键,评估的重点是原发肿瘤的位置以及转移淋巴结的大小、位置;腔镜PTMC手术关键是如何保护喉返神经(RLN)及甲状旁腺的功能。对于初学者,或遇到喉不返神经,或二次手术的时候,术中神经监测有明显的优势。对于PTMC病人,近全甲状腺切除术代替全切除术是防止甲状旁腺永久性损伤的有效术式。目前,对于PTMC行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在手术入路选择及淋巴结清扫范围等方面还存在争议。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过度治疗与不足
    朱精强,雷建勇
    2016, 36(05): 520-52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14
    摘要 ( )  

    近年来,关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诊治争议越来越大,对其治疗不足和过度治疗在临床中同时存在。治疗不足包括:应手术者未行手术;首选消融治疗;违背“两个至少”的原则;对侧侧区有淋巴结转移病例仅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术及患侧中央区+颈侧区淋巴结清扫;合并对侧叶结节的PTMC仅行腺叶切除;术后不评估、不随访、不行恰当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而过度治疗则包括:对肿瘤直径<5 mm,对侧腺叶无结节、无颈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外浸润等,以及其他甲状腺癌高危因素的病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单或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因良性病变已行腺叶+峡部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发现PTMC(意外癌),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依据而再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肿瘤直径<5 mm的PTMC病人于妊娠早、晚期手术;行过度的TSH抑制治疗及随访周期<3个月等。鉴于此,临床应正确认识PTMC,依据现有科学水平进行正确评估,依据手术的安全性、病人意愿及医疗资源等因素综合判断,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甲状腺微小癌术后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认识和挑战
    关海霞
    2016, 36(05): 524-52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15
    摘要 ( )  

    甲状腺微小癌(TMC)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增高。术后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对TMC病人仍然合理且必要。TMC并非均是低危癌,设定其TSH抑制治疗目标时,须遵循针对所有分化型甲状腺癌病人而推荐的风险评估策略,并依据对病情转归的动态随访评估结果进行调整。低危TMC应避免TSH过度抑制。

    甲状腺微小癌131I治疗
    林岩松,杨 雪
    2016, 36(05): 527-53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16
    摘要 ( )  

    131I治疗是甲状腺微小癌(TMC)行全或近全甲状腺切除术后的有效辅助手段。TMC大部分局限于甲状腺内,无其他风险因素,仅小部分TMC呈现甲状腺外侵犯、颈部淋巴结转移甚至远处转移等侵袭性特征。故关于肿瘤直径>1 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治疗推荐并不完全适用于TMC。而且,由于缺乏大规模、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据,TMC的术后131I治疗尚存在争议。在TMC尤其是PTMC的131I治疗前风险评估中,应注意多灶性、高柱状及实性等病理亚型以及BRAF基因突变等分子特征对PTMC侵袭性的影响;须重点关注存在两个以上侵袭特征的病人。在131I治疗前评估中应纳入病理特征及术后动态评估的概念,甲状腺球蛋白(Tg)尤其是131I治疗前刺激性Tg是131I治疗前反映肿瘤的无病状态或疾病持续状态乃至远处转移的重要血清学指标。强调在评估基础上依据不同风险决策131I治疗。

    外科临床焦点
    多学科联合诊疗时代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处理
    白雪莉1,马 涛1,梁廷波1,2
    2016, 36(05): 531-53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17
    摘要 ( )  

    根治性切除是延长胰腺癌病人生存期的最有效手段,但大部分胰腺癌在初诊时即为局部进展期或伴有远处转移而无法行手术切除。以外科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联合诊治,通过制定规范化、连续性的最优诊疗方案有望使局部进展期胰腺癌降期,从而获得根治性切除的机会。这套系统性的诊疗方案包括充分的影像学评估、准确的病理学诊断、个体化的新辅助治疗、手术及术后的辅助治疗,实践证明其对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效果斐然。

    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诊治局部进展期胰腺癌1例分析
    白雪莉1,马 涛1,梁廷波1,2
    2016, 36(05): 536-53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18
    摘要 ( )  
    论著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甲状腺微小癌150例临床分析
    王 猛,郑鲁明,于 芳,董学峰,周 鹏,岳 涛,庄大勇,范子义,等
    2016, 36(05): 540-54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19
    摘要 ( )  

    目的    分析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济南军区总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行机器人手术治疗的150例PTMC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均行全甲状腺切除术或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或腔镜辅助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39.1±13.1)min,Ⅵ、Ⅲ、Ⅳ区淋巴结转移者分别为61例(40.7%)、8例(5.3%)、3例(2.0%)。平均引流量为(0.2±0.1)L,平均带管时间为(5.5±1.4)d。术后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3例,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19例,术中皮下隧道出血1例,所有病人均未出现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随访1~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1个月,病人对美容效果评价均为非常满意;1例病人出现皮下隧道出血,无复发,无隧道及术区转移种植。结论    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手术安全、可行,且美容效果好,适用于关注颈部美容效果的PTMC病人。

    内镜观察术中原位保留甲状旁腺可行性研究
    马云海a,钱 军a,李书聆b,尹 哲a,程若川a
    2016, 36(05): 543-54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20
    摘要 ( )  

    目的    探讨通过术中留置于甲状腺床的引流管应用内镜观察原位保留的目标甲状旁腺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5年2-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行单侧甲状腺切除术的14例病人为研究对象,均为单侧甲状腺良性肿瘤或单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术中在目标甲状旁腺同侧留置引流管,术后24 h和48 h通过该引流管用内镜观察目标甲状旁腺的存活情况。结果    通过内镜观察甲状旁腺14枚,其中上甲状旁腺7枚,下甲状旁腺7枚,术后24 h清晰观察甲状旁腺13枚,48 h观察到甲状旁腺8枚。术中7枚上甲状旁腺中6枚有肉眼可辨的血管蒂相连,1枚无明显血管蒂,该枚上甲状旁腺术后24 h、48 h观察腺体均为黑色,认为坏死可能,其余上甲状旁腺无坏死表现。6枚下甲状旁腺原位保留后只有2枚有明显的血管蒂,其余4枚无血管蒂;24 h后观察到2枚有轻度淤血表现,其余4枚色泽正常;48 h后3枚观察失败,3枚色泽正常。结论    甲状腺手术后可通过术中留置的引流管应用内镜观察甲状旁腺的存活情况。

    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右侧喉返神经浅面及深面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彭冬梅,晏 晨,苏安平,杜永刚,魏 涛,龚日祥,李志辉,朱精强
    2016, 36(05): 547-55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21
    摘要 ( )  

    目的    探讨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病人右侧喉返神经浅面(Ⅵa区)及深面(Ⅵb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治疗的294例初诊cN0 PTMC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至少行右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分析右侧Ⅵa区及Ⅵb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40.9%,Ⅵa区为23.5%,Ⅵb区为8.5%。浸润甲状腺被膜与Ⅵa、Ⅵb区淋巴结转移无关。右叶PTMC(193例)肿瘤直径>7 mm、气管前淋巴结转移为Ⅵa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气管前、Ⅵa区淋巴结转移是Ⅵb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叶PTMC(68例):无Ⅵb区转移者;气管前、喉前淋巴结转移是Ⅵa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双叶PTMC(33例):无Ⅵa、Ⅵb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cN0 PTMC病人,右叶PTMC直径>7 mm、气管前淋巴结转移,或左叶PTMC气管前、喉前淋巴结转移,建议清扫Ⅵa区淋巴结;右叶PTMC气管前、Ⅵa区淋巴结转移,建议清扫Ⅵb区淋巴结;左叶PTMC一般不发生Ⅵb区转移。

    TI-RADS分级联合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价值研究
    武元元a,王 军a,管 玲b,王小龙a,马亚兵b
    2016, 36(05): 552-55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22
    摘要 ( )  

    目的    探讨甲状腺影像学报告及数据系统(TI-RADS)分级联合超声弹性成像(UE)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术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甘肃省肿瘤医院行超声检查的96例(138个恶性结节)PTMC病人和78例(142个微小良性结节)甲状腺病病人的临床资料。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TI-RADS分级、UE及两者联合诊断PTMC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计算三种方法诊断PTMC的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下面积。根据结节直径将PTMC病人分为>5 mm组和≤5 mm组,比较各诊断方法的准确率。结果    TI-RADS分级联合UE诊断PTMC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率(93.5%、97.2%、97.0%、93.9%及95.4%)均高于UE(87.7%、93.7%、93.1%、88.7%及90.7%)和TI-RADS分级(80.4%、87.3%、86.0%、82.1%及83.9%)。TI-RADS分级、UE及二者联合诊断PTM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3、0.937、0.972,UE的诊断价值高于TI-RADS分级(P <0.05),两种方法联合诊断价值高于单一方法(P<0.05)。三种方法对≤5 mm和>5 mm PTMC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2.8%、90.1%、92.7%和89.9%、92.3%、97.2%,UE对于≤5 mm PTMC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TI-RADS分级(P<0.05)。结论    UE 对PTMC的术前诊断价值高于TI-RADS分级,尤其对于≤5 mm的PTMC诊断准确率更高,二者联合有助于提高PTMC术前诊断准确率。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并存桥本甲状腺炎的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价值研究
    梁瑾瑜a,刘保娴a,王 伟a,谢晓燕a,吕明德a,b
    2016, 36(05): 556-55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23
    摘要 ( )  

    目的    评价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对桥本甲状腺炎(HT)背景下的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甲状腺手术前超声检查发现可疑结节并行SWE检查的260例病人(297个结节)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HT者73例(83个结节)。SWE定量测量甲状腺结节时,调节感兴趣区(ROI)大小为2 mm,并置于结节内最硬处,记录ROI内SWE值(表示硬度)。结果    恶性结节的SWE值高于良性结节和周围实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4.4±42.8)kPa vs. (26.8±15.3)kPa vs. (17.7±5.3)kPa,P < 0.001];组内恶性结节SWE值高于良性结节和周围实质(P<0.05);组间同类结节的SW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T组结节周围甲状腺组织的SWE值高于非HT组(P<0.05),且其与血清TPO-Ab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307,P<0.05]。当其SWE值为39.0 kPa时,SWE技术诊断结节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68.9%、91.7%和82.9%。结论    SWE值为39.0 kPa时SWE技术(ROI大小为2 mm)对于HT病人的结节良恶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胰腺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6例诊治分析
    吕 洋,辛宝宝,李剑昂,韩 序,靳大勇,楼文晖,许雪峰
    2016, 36(05): 559-56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24
    摘要 ( )  

    目的    探讨胰腺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病人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2004年12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6例胰腺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病人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6例病人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扩大淋巴结清扫3例,其中2例术后未行放化疗,分别于术后2、61个月肿瘤复发死亡,另1例病人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5个月发现肝转移,肝脏穿刺活检后行肝转移介入化疗栓塞(TACE);3例胰体尾肿瘤病人,2例行胰体尾+脾切除术,另外1例为同时性肝转移病人,穿刺活检后行TACE治疗。病理学检查:瘤体平均直径为3.7 cm,肿瘤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均以腺癌和神经内分泌癌混合为组织形态学表现,癌细胞周围侵袭性明显。经随访,6例病人均已死亡,平均生存期为23.3个月,均死于肿瘤复发和(或)肝转移。结论    胰腺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发病率低,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主要手段。

    开放手术联合腹腔镜技术治疗腹壁嵌顿性或绞窄性切口疝11例疗效分析
    罗 文,王 勇,段 鑫
    2016, 36(05): 563-56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25
    摘要 ( )  

    目的    分析开放手术联合腹腔镜技术(杂交手术)修补嵌顿性或绞窄性切口疝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疝与腹壁外科采用杂交手术治疗的11例嵌顿性或绞窄性切口疝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对病人术后进行随访。结果    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见肠管损伤、心肺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为80~244(151.9±65.2)min,疝环缺损最大径为3~8(4.5±1.2)cm。10例病人为小肠嵌顿伴肠梗阻,1例病人为肠系膜嵌顿;4例病人术中证实为绞窄性切口疝,术中探查为小肠缺血坏死,体外行坏死小肠切除吻合;术中4例病人发现有隐匿性缺损存在。病人术后排便时间为3~9(4.1±2.2)d,4例病人术后早期出现明显腹胀症状,对症处理2~7 d后缓解。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7~18(11.7±3.6)d。术后随访12~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1个月,均未出现肠梗阻、迟发性补片感染、补片膨出及疝复发等并发症。结论    杂交手术修补嵌顿性或绞窄性切口疝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具有开放手术经验外科医师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学习曲线研究
    朱晓明,楼 征,龚海峰,张 卫
    2016, 36(05): 566-56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26
    摘要 ( )  

    目的    探讨具有丰富开放手术经验的外科医师(>200例次/年)尽快掌握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5年4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肛肠外科同一团队完成的120例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病例资料。按手术日期先后分为A、B、C 3组,每组40例,时间跨度分别为36、19、11个月。比较各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放发生率、清扫淋巴结数、直肠系膜完整性、术后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应用移动平均法绘制手术时间曲线。结果    A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B、C组[(162.9±36.7)min vs.(147.0±36.8)min vs.(132.7±31.9)min,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术中出血量、中转开放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方面与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包括淋巴结清扫数、直肠标本系膜完整性、术后通气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曲线显示,在手术开展至41~51例后,手术时间逐渐稳定。结论    具有丰富开放手术经验的外科医师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学习曲线约为40例。

    短篇论著
    自制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治疗腹股沟疝术后补片感染疗效分析
    宗 振1,江志鹏2,侯泽辉1,李英儒2,甘文昌2,余卓敏2,陈 双2
    2016, 36(05): 569-57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27
    摘要 ( )  
    肝门部胆管汇合造影分型218例分析
    李 宇,郝 杰,孙 昊,仵 正,王 铮,陶 杰,杨 雪
    2016, 36(05): 571-57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28
    摘要 ( )  
    文献综述
    甲状腺微小癌诊治进展
    李秋梨,张 诠,杨安奎,李 浩,陈文宽,郭朱明
    2016, 36(05): 573-57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29
    摘要 ( )  
    甲状腺微小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兰霞斌,张 浩
    2016, 36(05): 576-57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30
    摘要 (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胃吻合研究进展
    李志臻,王许安,刘颖斌
    2016, 36(05): 579-58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31
    摘要 ( )  
    讲座
    细针穿刺活检诊断甲状腺微小癌
    周 乐,孙 辉
    2016, 36(05): 582-58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32
    摘要 ( )  
    病案报告
    胰腺副神经节瘤1例报告
    林生荣a,肖卫东a,黄 松b,彭 龙a,李 勇a
    2016, 36(05): 585-58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33
    摘要 ( )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后迟发性胃漏1例报告
    庄建彬1,孟 化2,张忠涛2,刘 洋2
    2016, 36(05): 587-58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34
    摘要 ( )  
    急性坏疽性结石性胆囊炎伴腹腔出血1例报告
    王毓锋,刘中砚,王 晖,陈泉宁,林 锐,施宝民
    2016, 36(05): 589-58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35
    摘要 ( )  
    国际外科信息
    第七届世界腹腔间隙学会年会纪要
    陈超武,王建忠
    2016, 36(05): 590-59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5.36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