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院士论坛
    从ALPPS术式演变看肝癌外科治疗理念变迁
    刘允怡,赖俊雄,刘晓欣
    2016, 36(06): 593-59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01
    摘要 ( )  

    目前,手术仍是根治性治疗肝癌的最佳手段,但多数肝癌病人在较晚期方获得诊治,失去了外科手术切除的机会。近年来,关于如何提高手术切除率的研究层出不穷,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with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的出现引起众多关注。ALPPS能快速诱导非肝癌肝组织的增生、提高手术切除率。与目前常用的门静脉栓塞(preoperative portal vein embolization,PVE)或术中门静脉结扎(portal vein ligation,PVL)联合肝切除术相比,ALPPS两步手术完成肝脏肿瘤切除时间明显缩短,且第2阶段肝切除术的切除率明显高于PVE或PVL联合肝切除术。尽管ALPPS的手术效果令人鼓舞,但病人围手术期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仍然较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以手术治疗为主的肝癌个体化综合治疗
    陈孝平,朱 鹏
    2016, 36(06): 596-59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02
    摘要 ( )  

    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经过多年努力,肝癌的临床治疗效果尽管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其总体效果依然不甚理想。目前,针对肝癌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手术切除、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消融治疗、分子靶向疗法、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应根据不同个体制定相应治疗方案,利用多学科优势,从而提高肝癌的整体疗效。

    述评
    精准医学和大数据时代对肝癌临床研究的认识
    沈 锋,程张军
    2016, 36(06): 599-60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03
    摘要 ( )  

    肝细胞癌(HCC)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恶性疾病。为提高疗效和改善预后,需要以精准医学为理念、以大数据为支撑,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HCC的分子本质,揭示HCC的驱动基因和分子,实现HCC的精准诊断和分子分型,全面评价现有的治疗方案,推动制定新的分期方案和临床实践指南,探索出适合国人特点的HCC规范化、个体化综合治疗新策略。

    专家论坛
    原发性肝癌外放射治疗必须明确的6个问题
    曾昭冲
    2016, 36(06): 603-60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04
    摘要 ( )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肝癌诊治指南推荐:原发性肝癌(下称肝癌)病人无论肿瘤位于何处,都适合外照射放疗(以下简称放疗)。在该指南中,一些亚洲国家也推荐行肝癌放疗。对于肝癌的放疗,临床医生须明确如下6个问题:放疗是否让病人获益、放疗的目的、放疗靶区确定、确定放疗剂量、选择放疗技术、是否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手段。

    专题笔谈
    肝细胞癌肝切除的术前综合评估
    仇毓东
    2016, 36(06): 607-61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05
    摘要 ( )  

    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公认的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精确的术前评估是根治性切除病灶,保障手术安全的重要措施。肝细胞癌的术前评估包括以下3个方面:(1)诊断、分期和手术适应证的确定。(2)全身状况及手术风险性评估。(3)肿瘤可切除性评估及手术规划。

    腹腔镜及机器人技术在肝脏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评价
    彭承宏,赵舒霖,金佳斌
    2016, 36(06): 610-61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06
    摘要 ( )  

    微创手术正成为外科疾病诊疗的首选方法。腹腔镜及机器人在肝脏恶性肿瘤的微创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在较多的肝脏外科中心已经是首选方案。但是,对于肝脏Ⅰ、Ⅶ、Ⅷ段的手术等,腹腔镜虽有成功尝试,但尚未广泛推广,而机器人辅助手术因其特有的技术优势,对这些特殊部位手术会更方便。对于肝脏恶性肿瘤的手术疗效,微创手术已获得与开放手术相似的效果。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及机器人辅助手术会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共存,三种术式有着各自的优势,各自的适应证,个体化的术式选择尤为重要。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诊治难点及对策
    孙居仙,石 洁,程树群
    2016, 36(06): 614-61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07
    摘要 ( )  

    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易于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癌栓,由于病情进展迅速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是造成肝癌整体预后差的主要原因之一。程氏分型的提出对评估门静脉癌栓病人病情、选择治疗方案及监测预后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但目前门静脉癌栓的诊治存在诸多难点:如何与门静脉血栓相鉴别、如何降低术后复发率、如何正确选择初始治疗、如何进行多学科联合治疗等,对提高门静脉癌栓病人疗效尤为重要,且目前国内尚缺乏统一的共识或规范来指导门静脉癌栓的诊治。将来亟待开发新的有效治疗手段,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共同探讨个性化治疗方式,设计并开展更多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规范门静脉癌栓诊疗路径以提高疗效。

    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的诊断与治疗
    殷晓煜
    2016, 36(06): 618-62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08
    摘要 ( )  

    肝细胞癌(简称肝癌)合并胆管癌栓不常见。胆管癌栓通常是由肝癌侵入其所在部位的肝内胆管而形成并沿肝内胆管向肝门部胆管甚至胆总管生长,最终导致梗阻性黄疸或合并胆道出血。肝癌合并胆管癌栓并不是一种终末期疾病,有时会被误诊为胆管癌,及时正确诊断至关重要。积极手术切除治疗有助于延长生存时间、改善远期预后。

    射频消融技术在肝癌综合治疗中合理应用
    冯 凯,马宽生,别 平
    2016, 36(06): 621-62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09
    摘要 ( )  

    近年来,射频消融(RFA)因其出色的局部肿瘤控制能力和显著的微创特点,使其在肝癌(HCC)治疗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继肝切除、 肝移植后又一小肝癌根治性治疗手段。由于HCC的特殊性,其治疗策略也应该个体化。因此,应合理运用RFA的特点,使其在HCC的各种治疗策略中灵活运用,并与肝移植及肝切除术的优点互相补充,从而使更多的HCC病人受益。

    小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方式优化选择
    杨可立,陈敏山,陈锦滨
    2016, 36(06): 623-62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10
    摘要 ( )  

    目前,对于小肝癌可选择的治疗方法较多,其中根治性治疗方法包括肝移植、肝切除术(包括开放手术及腹腔镜手术)、局部消融治疗等。其中手术切除仍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肝切除术已较多地运用于小肝癌病人,同时射频消融也能达到小肝癌根治的目的。在临床实践中,应注重肝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根据病人肝储备功能、 肿瘤的大小和部位、 毗邻结构等情况选择治疗方式,通过对治疗方式的优化选择,可减小创伤、降低小肝癌术后复发率、提高病人长期存活率。

    肝癌术后复发再治疗方式合理选择
    肖永胜,周 俭
    2016, 36(06): 627-63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11
    摘要 ( )  

    肝癌术后复发与转移是进一步提高肝癌疗效的瓶颈,在缺乏公认的预防复发转移手段的前提下,复发性肝癌的早诊早治显得尤为重要。应综合考虑肿瘤的生物学特征、肝脏储备功能、残余肝体积以及病人的全身情况等因素,选择再切除、挽救性肝移植、局部消融、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放疗和系统治疗等方法,对复发性肝癌进行多学科综合治疗。在缺少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的情况下,Meta分析是评价不同治疗策略疗效的重要依据。

    具高转移风险肝癌的预测及其多学科综合治疗方式优化选择
    戴朝六,贾昌俊
    2016, 36(06): 630-63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12
    摘要 ( )  

    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恶性程度最高的常见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肝癌筛查和以外科为主导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体系的建立,接受根治性治疗的病例明显增加,但术后肿瘤转移与复发仍然是影响疗效的瓶颈。如何根据肿瘤的特点、病人的状况,甚至治疗手段本身等多种复杂因素,综合预测肝癌的转移复发风险,针对具高转移复发风险病人,进一步优化个体化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方式,是提高肝癌总体疗效的重要途径。

    肝癌免疫生物治疗的现状及评价
    朱 迎,钦伦秀
    2016, 36(06): 636-64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13
    摘要 ( )  

    免疫生物疗法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防治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已发现肝内免疫抑制状态微环境失衡是肝癌病人的特征性表现,纠正这一状态有助于抑制肿瘤进展。逆转免疫应答失衡和免疫抑制的策略包括肿瘤疫苗、细胞因子与细胞疗法、靶向免疫检测点和靶向清除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等。临床试验证实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和辅助性应用细胞因子诱导活化(CIK)细胞疗法可降低复发率、延长生存期。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疗法和以PD-1/PD-L1和CTLA4等为免疫监测点的免疫新疗法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治愈肝癌带来了曙光。联合应用、个体化精准定制、肝癌特异性抗原识别等领域值得关注。

    国际外科动态
    “第88届日本胃癌学会年会”焦点解析
    梁 寒
    2016, 36(06): 641-64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14
    摘要 ( )  

    第15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外科修订主要集中在幽门下(No.6)淋巴结,将No.6细化为N.6a、No.6v、No6i。建议将上一版有明确腹膜转移者(P1)细化为P1a、P1b、P1c及P1x。特别强调了肿瘤浸润十二指肠的治疗原则。全球重要的胃癌临床研究中包括了13项来自我国的研究,涵盖了腹腔镜手术、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围手术期放化疗、腹腔热灌注化疗以及复发转移胃癌的三线抗血管治疗等。国际抗癌联盟及美国癌症联合会胃癌分期项目收集了全球17个国家的25 411例随访数据,建议在第8版TNM分期中Ⅲ期做适当调整。局部进展期胃癌的转化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将于不久发表的凤凰研究可为制定有关腹膜转移癌的治疗指南提供依据。

    从部分临床研究看胃癌诊治发展动向——“第88届日本胃癌学会年会”见闻
    所 剑
    2016, 36(06): 644-64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15
    摘要 ( )  

    2016年3月17-19日,“第88届日本胃癌学会年会”在日本召开,会议主要公布了针对第15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及第5版《胃癌治疗指南》的修订内容,同时分别在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和腹腔镜手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的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手术范围以及围手术期综合治疗等领域分享了日本和国际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并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亚洲乃至全世界胃癌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胃癌处理规约》及《胃癌治疗指南》变更的新动态
    胡 祥
    2016, 36(06): 648-65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16
    摘要 ( )  

    日本《胃癌处理规约》及《胃癌治疗指南)(以下分别简称“规约”、“指南”)与时俱进,迅速筛选汲取新研究、新理念,及时进行充实修订,对全球胃癌诊治具有重大影响。“第88届日本胃癌学会年会”对“规约”和“指南”修订要点进行了讨论。“规约”将对胃区域淋巴结的亚组分类、胃癌腹膜转移程度判定标准、病理学分类等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和修订。“指南”部分主要集中在化学疗法(推荐新的药物及化疗方案)、内镜治疗(内镜切除适应证范围扩大)和指南的文书形式方面。修订后新版“规约”及“指南”将于2017年出版。此次修订汇集了当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 将对胃癌临床诊疗产生重要影响。

    论著
    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行二次手术切除疗效研究
    许 贇a,沈 强a,王 能a,王 义b,钱国军a
    2016, 36(06): 652-65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17
    摘要 ( )  

    目的    评估二次肝切除手术(RHR)治疗切除术后复发型肝细胞癌(HCC)病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HCC术后首次复发未行任何治疗的175例行RHR的病人临床资料,统计长期存活率并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RHR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4%,1、3、5年总存活率和无瘤存活率分别为92%、71%、51%和为75%、43%、36%。高龄(>65岁)、首发肿瘤巴塞罗那(BCLC)分期B期、肿瘤出现微血管侵犯、肿瘤直径和肿瘤包膜不完整是影响RHR后总存活率的风险因素。结论    RHR的适应证应严格掌握,经筛选可行者,其安全性较高且疗效理想。高龄(>65岁)、首发肿瘤BCLC分期B期、肿瘤出现微血管侵犯、肿瘤直径和肿瘤包膜不完整的HCC病人RHR后预后相对较差,考虑可否缩短随访时间或联合其他治疗。

    应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肝囊型包虫病疗效评价
    王 琦,段 键,林 杰,黄汉飞,徐王刚,夏志超,张伟鑫,曾 仲
    2016, 36(06): 656-65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18
    摘要 ( )  

    目的    评估不同手术方式对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 年2 月至2015年2 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收治的肝包虫病人77 例临床资料。分为3 组,A 组31例(行内囊摘除+外囊缝闭引流术),B 组27 例(行完整外囊剥除术),C 组19 例(行肝部分切除术);对3 组病人术中情况、术后恢复及短期复发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组间均数用t 检验,组间率采用χ2检验。结果    3 组病人基本情况相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3 组手术时间分别为(82.4±22.4)min、(102.9±18.6)min 和(200.5±21.2)min, P=0.007;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7.3±17.2)mL、(213.5±60.6)mL 和(287.9±95.7)mL,P=0.006;腹腔引流时间分别为(12.6±3.3)d、(7.7±1.6)d 和(6.5±1.8)d,P=0.021;残腔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1%、0 和0,原位复发率分别为7.4%、0和0,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2.3±1.2)d、(2.6±1.5)d 和(2.7±1.6)d,P=0.008;进食时间分别为(2.5±1.2)d、(2.9±1.4)d 和(3.0±1.4)d,P=0.048;住院时间分别为(7.3±1.1)d、(9.3±1.6)d 和(9.9±1.4)d,P=0.005。术后每隔3个月通过电话随访,时间最久者6年,最短者1年半,A组出现2例复发,B、C组无复发情况。结论    肝包虫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应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选择合理的个体化手术方案,以取得较好的手术疗效。

    远端胰腺切除术中两种胰腺残端封闭技术对比研究
    欧阳柳,臧 慧,张全群,刘 彻,宋 彬,邵 卓,李 刚,周旭宇,胡先贵,金 钢
    2016, 36(06): 660-66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19
    摘要 ( )  

    目的    对比远端胰腺切除术中两种胰腺残端封闭技术的疗效,为胰腺外科手术医生选择合理的胰腺残端封闭技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01-01至2013-09-30因“胰体尾占位性病变”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胰腺外科行开放的远端胰腺切除术的部分病人资料,分为切割闭合器组(99例)和手工缝合组(57例),对比两组之间术中、术后及随访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输血量、引流液淀粉酶值及胰瘘、术后输血率、术后体温(T)≥38℃、术后心率≥100次/min、术后再次手术、术后住院天数、术后30 d内再住院率及术后30 d内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输血量和总住院费用手工缝合组均少于切割闭合器闭合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议胰腺外科医生在行开放的远端胰腺切除术时优先考虑选用手工缝合的方法来封闭保留侧胰腺残端。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外科治疗决策探讨(附60例分析)
    王慧玲,区应亮,李汉华,区金锐
    2016, 36(06): 663-66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20
    摘要 ( )  

    目的    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s)的外科治疗决策。 方法    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间收治的60例PNETs病人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临床特点、手术方式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60例PNETs中32例(53.3%)为功能性,28例(49%)为无功能性;G1、G2和G3级肿瘤分别占70%、15%、15%;发现淋巴结转移8例,肝转移8例;54例获得R0切除,6例行姑息性手术;单因素分析提示肿瘤大小、分级、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是影响PNETs预后的主要因素。 结论    手术是PNETs的主要治疗手段,肿瘤大小、分级、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是PNETs重要预后因素;直径<2 cm的PNETs手术指征需更多的临床研究支持,建议对除胰岛素瘤之外的其他PNETs常规行淋巴结清扫术。

    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计数诊断胰腺导管腺癌临床价值研究
    辛宝宝a,周佳烨b,纪 元c,许雪峰a,靳大勇a,郭 玮b,楼文晖a
    2016, 36(06): 667-67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21
    摘要 ( )  

    目的    研究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检测在胰腺导管腺癌病人中是否可行,并通过与相关临床病理学信息的比较,验证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性选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期间经影像学诊断并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22例胰腺导管腺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4例,女性8例。年龄平均(63.91±9.31)岁。采集病人外周静脉血各7.5 mL,通过CellSearch系统进行肿瘤细胞检测,并比较肿瘤细胞计数与病人病理信息的关系。结果    所有病人获根治性切除,术前未行化疗。CTCs阳性15例(15/22,68.18%),总体细胞计数范围0~13个/7.5 mL外周血;淋巴结转移病人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转移病人(P=0.034);肿瘤最大径在2 cm以上同时伴有术前CA19-9升高的病人,CTCs阳性率显著升高(P=0.014)。结论    CTCs计数在胰腺导管腺癌诊治中具有可行性,且与病人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应用改良下腔静脉前入路法完整切除巨大腹膜后脂肪肉瘤10例临床分析
    丘 辉,李成鹏,吴剑挥,钱红刚,吕 昂,刘 峭,郝纯毅
    2016, 36(06): 671-67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22
    摘要 ( )  

    目的    探讨改良下腔静脉前入路法在腹膜后脂肪肉瘤根治切除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软组织与腹膜后肿瘤中心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应用改良前入路法行肿瘤根治切除术治疗10例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病人的术中及术后资料。结果    10例病人均完整切除肿瘤。手术时间540~1000 min,术中出血800~6000 mL,联合右半肝切除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右半结肠、右肾切除10例,下腔静脉切除重建5例。均达到R0切除,术后发生B级以上胰瘘1例,Clavien-DindoⅢ级以上腹腔感染2例,人工血管血栓形成1例,二次手术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应用改良前入路法切除右侧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安全、可行,值得开展进一步研究。

    论蓍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血管缝合器与手术切开缝合临床应用对比研究
    张 征,陈 忠,唐小斌,寇 镭,王 盛,刘 晖,吴章敏
    2016, 36(06): 675-67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23
    摘要 ( )  

    目的    探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手术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血管外科临床确诊腹主动脉瘤并实施腔内修复术的130例病人资料。术中采用穿刺股动脉方法建立入路并使用Perclose Proglide 血管缝合器缝合69例(A组),手术切开股动脉并缝合61例(B组)。分析两组在缝合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费用、伤口愈合情况、有无下肢缺血等因素,探讨Perclose Proglide 血管缝合器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在130例病人中,与手术切开组(B组)相比,使用缝合器组(A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少、且住院时间较短,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手术中,经皮穿刺建立股动脉入路并使用Perclose Proglide 血管缝合器处理穿刺点,该方法安全有效,且创伤小,病人术后恢复更快,值得推广使用。

    论著
    Y型胃旁路术对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大鼠整体代谢水平影响研究
    章 雄1a,余 波1a,王廷峰1a,陈丽华1a,乔正东1b,杨 丹1b,等
    2016, 36(06): 678-68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24
    摘要 ( )  

    目的    探讨Y型胃旁路术(RYGB)对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T2DM)大鼠整体代谢水平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将20只非肥胖型T2DM Goto-Kakizaki(GK)大鼠随机分为RYGB手术组和假手术组(Sham),另取10只健康Wistar大鼠设为正常对照。检测术前以及术后2、4、8周大鼠体重、摄食量和空腹血糖变化,并利用大鼠实时代谢检测系统监测各组大鼠术后整体代谢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以及Sham组相比,RYGB术后大鼠体重显著降低(P<0.0001),摄食量减少(P<0.0001),空腹血糖明显减低(P<0.0001),夜间活动量减少(P<0.01),全天候代谢率均增加(P<0.01)。结论    RYGB手术可改善非肥胖型T2DM的血糖调节,可能与该手术后机体代谢水平提高有关 。

    短篇论著
    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后胃漏治疗3例分析
    马颖璋,忻 颖,陆佳军,周小钢,王恺京,Bhagat Sachin,朱江帆
    2016, 36(06): 682-68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25
    摘要 ( )  
    原发性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2例报告
    程俊峰,张 浩
    2016, 36(06): 684-68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26
    摘要 ( )  
    讲座
    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
    丛文铭
    2016, 36(06): 686-68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27
    摘要 ( )  
    各种断肝技术选择与评价
    耿小平,黄 帆
    2016, 36(06): 688-69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28
    摘要 ( )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精准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中的应用策略
    荚卫东,乔晓斐
    2016, 36(06): 692-69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29
    摘要 ( )  
    文献综述
    肝癌分子靶向治疗现状
    梁英健,刘孟锋,刘连新
    2016, 36(06): 695-69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30
    摘要 ( )  
    医学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胡志刚,黄拼搏,周振宇,姜 海,李文滨,肖治宇,张建龙,徐鋆耀,孙 健,徐 康,王 捷
    2016, 36(06): 699-70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31
    摘要 ( )  
    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非手术治疗进展
    张修平,王 康,程树群
    2016, 36(06): 702-70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32
    摘要 ( )  
    木式讨论
    肝内胆管细胞癌手术范围及难点
    潘 奇,王 鲁
    2016, 36(06): 706-70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33
    摘要 ( )  
    病案报告
    坏疽性胆囊炎致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报告
    孙 伟,夏春江,关国欣,朱 明,王广智,隋成旭,罗福文
    2016, 36(06): 709-71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34
    摘要 ( )  
    门静脉血管瘤1例报告
    朱 正a,朱昆喜b
    2016, 36(06): 711-71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6.35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