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乳腺良性疾病诊治共识与争议
    段学宁
    2016, 36(07): 713-71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7.01
    摘要 ( )  

    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预防乳腺癌的发生、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成为关注焦点。在众多乳腺癌相关因素中,研究乳腺增生症、非哺乳期乳腺炎、乳腺纤维腺瘤及导管内乳头状瘤等乳腺良性疾病与乳腺癌之间的患病风险,规范其临床诊断与治疗原则尤为重要。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乳腺保健与乳腺疾病防治学组组织国内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及病理学等多学科专家在文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讨论,根据求同存异的原则,针对上述疾病的诊治原则形成共识。但乳腺良性疾病的诊治程序仍存在争议,对其认识也将继续完善,相关证据亦会不断更新。

    专题笔谈
    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及高危病变病理学新认识
    李 挺
    2016, 36(07): 716-72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7.02
    摘要 ( )  

    所谓“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包含乳腺一大组非常异质性的病变,对其基本认识在20世纪末已达成基本共识。乳腺高危病变是其中一组临床、病理学和生物学上的异质性疾病,这些疾病诊断之后长期持续性乳腺浸润性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但危险程度和水平各异,有些预示乳腺癌的发生风险,而有些则是乳腺癌的直接前驱病变,因此,临床意义与干预策略也不同。该组病变中非典型导管增生、非典型小叶增生和小叶原位癌双侧乳腺发生浸润性癌的相对危险性增加,小叶原位癌危险性更高并为非责任性前驱病变;导管原位癌被认为是真正的前驱病变,同侧最终发展为乳腺癌的风险较大。平坦上皮不典型性危险水平尚不明确。目前尚缺乏临床病理学和分子方面个体化危险性预测指标,这是未来个体化危险性处理战略的关键所在。

    乳腺良性病变的组织学分型及其乳腺癌风险
    刘 璐,郑新宇
    2016, 36(07): 720-72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7.03
    摘要 ( )  

    某些组织学类型的乳腺良性病变增加乳腺癌的风险。乳腺良性病变组织学上分为非增生性病变、增生性病变伴或不伴有非典型增生型。伴有异型增生的增生型病变有很高的恶变风险,其次是不伴有非典型增生的增生型病变。一般来讲,非增生性病变而且无乳腺癌家族史与普通人群一样并不增加乳腺癌风险;然而,一些复杂组织学类型,如不伴有异型增生的硬化性腺病、放射性瘢痕及乳头状瘤是否增加恶变风险尚不明确。

    影像学检查在乳腺良性疾病诊断中的合理应用及价值
    李 亮,余之刚
    2016, 36(07): 724-72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7.04
    摘要 ( )  

    影像学检查对乳腺良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常用的乳腺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X线摄影及MRI检查,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这三种检查方法的合理结合,以降低乳腺疾病的假阳性率,提高良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减少不必要的手术风险。

    乳管镜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蒋宏传,李梦新
    2016, 36(07): 729-73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7.05
    摘要 ( )  

    乳管镜可用于直接观察和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其应用修改了部分乳头溢液病人的手术指征。经乳管镜下定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变,可缩小手术范围,避免盲目切除。此外,介入性乳管镜的应用可使部分单发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人免于开放手术治疗。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与处理原则
    王 颀,杨剑敏,于海静
    2016, 36(07): 734-73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7.06
    摘要 ( )  

    肉芽肿性乳腺炎不常见,但文献报告近年有增加趋势。临床特征为育龄经产妇突发乳腺肿块,脓肿形成,继发窦道和溃疡,可反复发作或经久不愈。棒状杆菌感染可使病程变得复杂。经皮活检是主要的确诊方法,病理特征为以小叶为中心组织细胞的上皮样和多核巨细胞浸润的非干酪样肉芽肿伴微脓肿,但须做排除性诊断。根据不同临床表现、细菌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进行分类,随后可行手术、激素治疗后手术和抗分枝杆菌治疗以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等分类处理。

    乳头溢液的诊断及对策
    马 榕,吴土金
    2016, 36(07): 738-74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7.07
    摘要 ( )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非哺乳期乳头溢液多为病理性,病变常位于乳腺导管内或起源于乳腺导管内。乳头溢液中肿瘤标记物的检测和乳腺导管造影是两项重要的定性和定位诊断方法。乳头溢液的手术方式至少应采用病变导管所在腺叶的腺叶切除术。对于多发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尤其是非典型性导管内乳头状瘤或导管内癌,可采用象限切除或皮下乳腺切除术,甚至单纯乳房切除术。如果导管内癌伴有微浸润癌或浸润癌,则手术后发生局部复发和转移的概率都增加,应考虑施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谢 菲,王 殊
    2016, 36(07): 741-74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7.08
    摘要 ( )  

    叶状肿瘤是较为少见的乳腺肿瘤,具备一定的恶性潜能和复发转移风险,需与纤维腺瘤等肿瘤相鉴别。因此,明确诊断是关键。局部扩大切除是叶状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术后需密切随访。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及治疗
    王 旭,于鑫淼,毛晓韵,金 锋
    2016, 36(07): 743-74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7.09
    摘要 ( )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组形态特征与发生在胃肠道和肺部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相同的肿瘤,肿瘤中有50%以上的癌细胞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其中以实性神经内分泌癌较多,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罕见。其临床特征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相比没有明显差别。通过乳腺X线摄影、B超检查或MRI扫描来确诊乳腺神经内分泌癌非常困难。目前对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没有统一的认识,大多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乳头内陷的外科治疗
    温 冰,谢 昆
    2016, 36(07): 747-75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7.10
    摘要 ( )  

    乳头内陷矫正手术的基本原则主要为松解牵拉乳头内陷的组织和乳头基底支持组织重建。目前常用的矫正手术方法包括乳腺组织瓣法和乳晕真皮瓣法。而近年来应用的脱细胞异体真皮或人工真皮填充法,作为一种新兴方法,其创伤小,手术简单,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指南与共识
    乳腺纤维腺瘤诊治专家共识
    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乳腺保健与乳腺疾病防治学组
    2016, 36(07): 752-75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7.11
    摘要 ( )  
    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治专家共识
    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乳腺保健与乳腺疾病防治学组
    2016, 36(07): 755-75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7.12
    摘要 ( )  
    乳腺增生症诊治专家共识
    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乳腺保健与乳腺疾病防治学组
    2016, 36(07): 759-76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7.13
    摘要 ( )  
    指南(共识)解读
    2015 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原发性乳腺癌诊断、治疗及随访指南》解读
    郑新宇,王秋丽
    2016, 36(07): 763-77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7.14
    摘要 ( )  

    在我国,乳腺癌已成为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发病率增长迅速。原发性乳腺癌的治疗包括手术放疗等局部治疗,以及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等辅助综合治疗。临床指南是基于科学证据,同时对特定临床状况下的病人提出最佳治疗建议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原发性乳腺癌诊断、治疗及随访指南》是惟一针对原发乳腺癌的临床指南。原发乳腺癌的分子检测与分子靶向治疗是该指南2015年更新的核心内容。

    外科临床焦点
    基因检测证实胰腺转移性肺腺癌1例报告
    韩 序a,纪 元b,徐一凡b,谢艳红b,王单松a,匡天涛a,施晨晔a,楼文晖a
    2016, 36(07): 771-77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7.15
    摘要 ( )  
    论著
    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刘 璐,周 飞,于理想,马忠兵,傅勤烨,高德宗,张 强,李 亮,王 斐,余之刚
    2016, 36(07): 774-77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7.16
    摘要 ( )  

    目的    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NPM)的临床特征及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3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乳腺外科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NPM病人120例(病例组)资料,选取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查体中心的健康人群111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特征,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病例组病人年龄为33(20~62)岁,病变常见于乳腺外上象限(21.7%)、内上象限(20.0%)及乳头乳晕区(30.8%),临床分型以肿块型(45.8%)为主。两组在超重/肥胖、生育次数、初育年龄、哺乳时间、初潮年龄、乳头内陷、既往哺乳史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生育次数(OR=5.02,95%CI 1.06~23.86,P=0.042)、初潮年龄(OR=1.97,95%CI 1.45~2.68,P<0.001)及超重/肥胖(OR=1.25,95%CI 1.08~1.44,P=0.002)为NPM的危险因素,而初育年龄(OR=0.85,95%CI 0.74~0.98,P=0.025)为该病的保护因素。结论    NPM有其特定临床特征,生育次数多、初潮年龄晚、超重/肥胖可增加该病发病风险,初育年龄晚可降低该病的发病风险。

    乳腺良性和交界性叶状肿瘤98例临床特征分析
    吴 迪,石爱平,郑 超,范志民
    2016, 36(07): 778-78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7.17
    摘要 ( )  

    目的    探讨乳腺良性及交界性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PT)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方式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09-01—2015-12-3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乳腺外科行手术治疗的67例良性PT和31例交界性PT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手术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结果    乳腺良性和交界性PT病人的中位年龄分别为43岁和47岁,中位病程分别为4个月和8个月,中位肿瘤直径分别为3 cm和4 cm。粗针穿刺对良性及交界性PT的诊断准确率为38.5%(5/13),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准确率为47.6%。主要手术方式为乳腺区段切除术和单纯乳房切除术。中位随访时间为35个月。1例交界性PT在术后3年出现局部复发。结论    良性和交界性PT多见于中年女性,非青春期的乳腺巨大肿瘤要考虑PT可能。目前的术前空芯针活检乃至术中快速病理学检查通常难以明确诊断和区分良性和交界性PT,最终的诊断取决于石蜡病理学检查。经外科治疗后,良性和交界性PT的总体预后佳。

    不同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对良恶性乳头溢液疾病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黄佳慧,陈小松,吴佳毅,黄 欧,朱 丽,何建蓉,陈伟国,李亚芬,沈坤炜
    2016, 36(07): 782-78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7.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对良性及恶性乳头溢液疾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因乳头溢液行手术治疗的23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乳腺癌33例(14.2%),乳腺良性疾病200例(85.8%)。分析不同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病人良性及恶性乳头溢液的检出率,计算乳腺X线摄影、乳腺超声、乳腺MRI及联合检查对乳腺癌诊断的灵敏度。 结果    血性溢液(P=0.008)、乳腺X线摄影伴可疑恶性钙化(P<0.001)、MRI表现为段样强化(P=0.003)、流出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P=0.023)的病人乳腺癌检出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腺X线摄影对恶性乳头溢液诊断的灵敏度较低(57.6%),劣于超声检查(87.9%,P=0.012)及MRI检查(93.9%,P=0.001)。乳腺X线摄影联合超声或MRI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90.9%及100.0%,显著高于单用乳腺X线检查(P=0.004,P<0.001)。结论    对于不伴肿块的乳头溢液,血性溢液、乳腺X线摄影伴可疑恶性钙化、MRI段样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流出型的病人患乳腺癌的风险较高。乳腺X线摄影对乳头溢液潜在恶性病变的检出率较低,联合超声或MRI检查可提高检出率。

    乳腺乳头状病变507例临床病理学特点及相关治疗分析
    庞 昊,梁 跃,费晓春,吴佳毅,黄 欧,朱 丽,何建蓉,陈伟国,李亚芬,陈小松,沈坤炜
    2016, 36(07): 787-79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7.19
    摘要 ( )  

    目的    探讨不同种类乳腺乳头状病变的临床特点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乳腺乳头状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 结果    共有507例病人诊断为乳腺乳头状病变,其中导管内乳头状瘤(IP)不伴非典型性增生、IP伴非典型性增生、IP伴原位癌、导管内乳头状癌、包膜内乳头状癌、实性乳头状癌以及浸润性乳头状癌分别为389例(76.7%)、22例(4.3%)、24例(4.7%)、27例(5.3%)、12例(2.4%)、20例(3.9%)和13例(2.6%)。对乳腺良恶性乳头状病变相关临床因素分析发现,乳腺超声、X线检查和磁共振检查的乳腺影像学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分类与乳腺乳头状病变性质显著相关,BI-RADS分类为≥4B类提示恶性病变可能性较大(P < 0.05)。对不同乳腺恶性乳头状病变相关临床及治疗方案分析,发现年龄、有无溢液、溢液性状、肿块大小、激素受体状态、Ki-67表达、手术方式及辅助治疗的选择,在上述乳腺恶性乳头状病变病人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IP是乳腺乳头状病变发生率最高的肿瘤;乳腺超声、X线检查和磁共振检查可作为乳腺良恶性乳头状病变早期诊断的方法;不同乳腺恶性乳头状病变发病率较低,其具有相似的临床特征,须待大规模队列数据进一步验证。

    磁共振功能参数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早期预测价值研究
    辛 灵1,刘文清2,徐 玲1,叶京明1,刘荫华1
    2016, 36(07): 793-79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7.20
    摘要 ( )  

    目的    探索磁共振(MRI)功能成像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乳腺疾病中心接受NAC的151例乳腺癌病人资料。根据NAC前后组织病理学疗效评价分为病理显效组(GR)与病理非显效组(MR);分析两组病人在NAC 2周期后MRI肿瘤径线变化率(ΔD%)和功能成像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最大线性斜率(Smax)的变化率(ΔADC%、ΔSmax%)以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变化(ΔTIC)与组织病理学疗效评价的关系;绘制ΔD%、ΔADC%、ΔSmax%以及ΔTIC在2周期的变化与组织病理学疗效的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应用ΔADC%、ΔSmax%建立NAC 2周期后疗效预测模型logit P。结果    NAC 2周期前后2组ΔADC%、ΔSmax%以及ΔTI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ΔD%、ΔADC%、ΔSmax%以及ΔTIC的AUC分别为0.600、0.820、0.807和0.786。logit P与组织病理学疗效的AUC为 0.898(95%CI 0.844~0.953)。结论    以2周期MRI功能参数变化为基础的早期疗效预测模型对NAC疗效具有预测价值。

    腹腔镜辅助经胃腔治疗贲门部内生型胃肠间质瘤9例临床分析
    王俊江1,2,杨梓锋1,3,冯兴宇1,郑佳彬1,吴德庆1,姚学清1,2,李 勇1,3
    2016, 36(07): 797-80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7.21
    摘要 ( )  

    目的    分析腹腔镜辅助经胃腔治疗贲门部内生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广东省人民医院9例行腹腔镜辅助经胃腔治疗贲门部内生型胃肠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59~104 min,术中出血量5~65 mL。经术后病理学检查均确诊为胃肠间质瘤。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1~4 d,进食时间2~4 d,引流管留置时间3~4 d,出院时间为术后4~6 d;无术后出血、吻合口瘘、贲门狭窄等并发症。所有病人术后均未出现吞咽障碍及反酸症状,随访均未出现复发及转移迹象。结论    腹腔镜辅助经胃腔治疗贲门部内生型胃肠间质瘤安全、可行,但该术式对腹腔镜操作技术要求高,需谨慎开展。

    术后意外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34例诊治分析
    邵堂雷1,王振乾2,蒋 晓2,黄 河2,杨卫平1,严佶祺1
    2016, 36(07): 801-80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7.22
    摘要 ( )  

    目的    对术后意外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IPTMC)的诊治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1例和解放军八五医院诊治的13例PIPTMC病人资料。34例病人分组:A组(9例),初次手术仅行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B组(25例),初次行双侧甲状腺手术。B组又分为:B1组(18例),一侧患甲状腺癌行侧腺叶全切除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另一侧行次全切除术后发现PIPTMC;B2组(7例),双侧次全切除术,其中一侧术后证实为PIPTMC。结果    A组和B2组残留甲状腺未见癌组织,中央区淋巴结未见癌转移。B1组12例再次术前B超发现有残留结节者中,5例残留甲状腺发现有微小癌灶,且中央区淋巴结有癌转移,这5例首次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非PIPTMC侧为多灶癌;余B1组13例残留甲状腺未发现癌组织,中央区淋巴结未见癌转移。A组术后发生1例(11.1%)暂时性神经麻痹;B组术后发生暂时性神经麻痹4例(16%),暂时性低钙血症6例(24%),永久性低钙血症3例(12%)。结论    PIPTMC者多数情况下可以先观察随访,不必急于再次手术。但对于一侧为甲状腺多灶性乳头状癌,一侧为PIPTMC者,由于存在残留癌灶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建议尽早再次彻底手术。

    文献综述
    乳头溢液中肿瘤标记物检测研究进展
    赵 松,朱 江,马 榕
    2016, 36(07): 804-80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7.23
    摘要 ( )  
    成人腹股沟疝手术方式沿革及进展
    李 丹,姜洪池
    2016, 36(07): 806-809.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7.24
    摘要 ( )  
    讲座
    副乳腺外科治疗策略
    王 翔,王 杰
    2016, 36(07): 810-81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7.25
    摘要 ( )  
    木式讨论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术前评估与术式选择
    宋 晖,吴克瑾
    2016, 36(07): 812-81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7.26
    摘要 ( )  
    病案报告
    依托泊苷与洛铂联合治疗肺癌导致急性胰腺炎1例报告
    曹成亮,孙 备,王 刚,曲凤智,段鹏羽,李宗倍,李泮泉
    2016, 36(07): 815-81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7.27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