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发现晚,转移早,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胆囊癌诊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并存在争议。早期、准确的诊断能够改善病人的预后,根治性切除是有效延长胆囊癌病人生存期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肿瘤分期不仅可以提示病程,还可以指导术式选择及预后判断。临床工作中应重视意外胆囊癌的根治性治疗及晚期胆囊癌的综合治疗,并将胆囊癌术前腹腔镜探查作为常规。在加强胆囊癌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同时,进一步重视、规范胆囊癌的综合治疗,建立胆道肿瘤外科专业化队伍。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仍无突破性进展。胆囊癌相关基因有c-myc,Bcl-2,p53,p16 survivin。应重视胆囊癌基础研究, 注重各个科研机构的合作和协调,避免资源浪费,强调资源共享。同时需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胆囊癌诊疗指南。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科学合理的分期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预后判断起重要指导作用。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ICC)联合发布的TNM分期在胆囊癌各种分期方法中应用最广泛,2010年又发布了新的分期标准,这对胆囊癌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也存在着不足和缺点。当然,除AJCC分期标准以外,其他分期也各具优缺点。
原发性胆囊癌作为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恶性程度较高,术前明确诊断率低,临床上确诊时大多属中晚期,总体预后较差。胆囊癌病因迄今未明确,胆囊黏膜的不典型增生和胆囊腺瘤是目前公认的胆囊癌癌前病变。而部分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以及先天性胰胆管合流异常等胆囊良性疾病可能通过一定的病理生理过程而逐渐演变成胆囊癌癌前病变,进而发展成为胆囊癌。因此,重视胆囊癌癌前病变,把握合理的手术时机,以提高胆囊癌的存活率。
胆囊癌不易早期诊断,预后差,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胆囊结石病与胆囊癌的发生具有一定相关性,胆石通过胆囊黏膜的机械性刺激、细菌感染、胆汁中的毒素等因素诱发胆囊黏膜癌变。胆石病相关的易感基因与胆囊癌发生也具有相关性。合理处理胆石病,是预防胆囊癌发生的重要措施。
胆囊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很多,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是超声检查,CT、磁共振成像(MRI)的应用逐渐普及并显示出在诊断胆囊癌中的重要作用,氟18标记的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X线摄影(18F-FDG PET-CT)的诊断特异性高,可用于疑难病例的诊断。典型的胆囊癌诊断不难,但早期的胆囊癌诊断仍较困难,彩色多普勒(CDFI)超声和超声造影,CT和MRI动态扫描,MRI的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成像(DWIBS)技术以及18F-FDG PET-CT成像有望提高早期胆囊癌的诊断。CT、MRI对胆囊癌邻近结构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显示较好,但单凭淋巴结的大小判定淋巴结转移容易漏诊,18F-FDG PET-CT成像及MRI的DWIBS技术有望弥补这些缺陷。
胆囊癌的侵袭转移与胆囊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胆囊具有直接连接肝床、薄弱的黏膜下肌层、丰富多向的淋巴回流和神经支配、胆囊静脉直接汇入门静脉、与周围脏器关系密切等解剖特点。肝转移和淋巴转移是最常见的浸润转移方式,胆管转移多表现为直接浸润并且常伴有神经侵犯。周围脏器侵犯、腹腔播散和远处转移是胆囊癌的晚期表现。从解剖和病理生理的角度认识胆囊癌的浸润转移特性,将有助于理解不同部位、类型、不同进展期胆囊癌的临床表现,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
根治性切除仍是目前使胆囊癌病人有望获得治愈的唯一手段。胆囊癌侵袭性较高,因而扩大手术切除范围便成为现阶段外科治疗的必然选择。但胆囊癌扩大根治性切除相关手术风险巨大,对于晚期肿瘤疗效仍不令人满意。在保证手术安全的前提下,胆囊癌扩大根治性切除应力争获得R0根治。应根据病灶的大小、原发部位、周围脏器侵犯情况、肿瘤生长方式及是否有淋巴转移和血管侵犯,并充分考虑病人的身体状况、手术医生的业务能力和所在医疗机构的医疗条件,制定相应个体化的手术方案。
原发性胆囊癌是胆道系统中占首位的恶性肿瘤,预后差,5年存活率低,仅为5%~13%,手术切除是治愈胆囊癌的最有效方法,胆囊癌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病人的一般情况、肿瘤局部病变情况和胆囊癌的分期,目前早期胆囊癌Nevin I期行单纯胆囊切除术,II~V期胆囊癌多需扩大切除范围包括肝脏、胆囊床切除,以及清扫包括胆囊三角淋巴结及周围的区域淋巴结,化疗、放疗均能有效延长病人生存期。
多数胆囊癌病人在就诊时已属晚期,手术切除率低,目前胆囊癌的治疗效果还不甚理想。姑息性治疗包括姑息性手术、辅助放化疗、靶向治疗及中医中药治疗等。解除黄疸是胆囊癌姑息性手术的主要目的,应尽量考虑作内引流术。辅助放疗对伴有淋巴结转移和局部浸润的胆囊癌病人是有益的,放射剂量越高对肿瘤控制效果越好,为了降低毒副反应,可行放疗强度调节治疗。胆囊癌的辅助化疗方案应包含gemcitabine,与柏类或阿霉素类联合可能会增加其疗效。胆囊癌靶向治疗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成熟的药物用于胆囊癌的靶向治疗。总体来说,目前有关胆囊癌的姑息性治疗的研究还比较局限,尚需开展多中心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来评价出较好的胆囊癌辅助治疗方案,以延长胆囊癌病人的生存期。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普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术后发现的意外胆囊癌逐渐增多。高龄、结石病史等胆囊癌高危因素与意外胆囊癌相关;术中操作、人工气腹等原因可导致肿瘤的种植转移。胆囊癌外科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不同分期的胆囊癌应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肿瘤的分期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
目的 了解各种胆囊癌分期方法的应用现状,探讨不同分期方法对胆囊癌术式选择及预后判断的指导作用。方法 利用检索工具[中文使用中国知网(CNKI),英文使用Pubmed,主题词为胆囊癌和分期、gallbladder cancer and stage],对2001年1月至2010年6月全球以中文和英文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检索并分析。结果 胆囊癌分期方法主要有Nevin分期、日本胆道外科协会(JSBS)分期及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国际抗癌联盟(UICC)的TNM分期。CNKI的235篇文献中使用Nevin分期为163篇(69.4%),JSBS分期为4篇(1.7%),TNM分期65篇(占27.6%),其他为3篇(1.3%)。Pubmed检索符合要求353篇,Nevin分期71篇(20.1%),JSBS分期14篇(4%),TNM分期261篇(73.9%),其他改良或自创的分期7篇(2%)。结论 Nevin分期早期应用较广,便于记忆,但指导术式选择及预后判断的准确性及科学性欠佳;JSBS分期及淋巴结分组繁琐,临床使用不够方便;TNM分期详尽、易记,淋巴结分站合理,与预后密切相关,目前临床应用广泛并呈明显上升趋势。
目的 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后首次修复的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安徽省立医院普通外科出现和收治的31例医源性胆管损伤一期修复的病例资料。结果 术中发现即时修复4例,修复方式为胆管修补+胆管引流术。合并胆汁性腹膜炎6例,均先行腹腔+胆管引流术,2个月后再行胆管-空肠 Roux-en-Y吻合术。合并黄疸21例,均行胆管-空肠 Roux-en-Y吻合,其中损伤后10d内修复5例,10d后修复16例,10d内进行修复者所需手术时间较10d后修复者长(P<0.05)。术后均无胆漏出现,获得随访28例,随访4~60个月,2例术后1年出现吻合口狭窄,一期修复成功率为92.9%(26/28)。结论 胆管损伤的处理应由有经验的胆道专科医师进行,单纯梗阻型胆管损伤10d后进行操作较容易,以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为最佳术式。
目的 探讨胃癌病人穿孔素和颗粒酶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普通外科2008-2009年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V法,检测穿孔素(PFP)和颗粒酶(GrB)在胃切缘组织、癌旁组织、胃癌组织及相应转移淋巴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GrB在切缘组织-癌旁组织-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GrB(+)与GrB(-)胃癌组织所对应同一病人的胃切缘组织、癌旁组织GrB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以PFP细胞作为阳性对照,无论GrB表达与否,发现PFP蛋白在切缘组织、癌旁组织、胃癌组织胃上皮细胞的胞浆中均未见表达;(4)GrB在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阳性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30)。PFP在所有淋巴结转移癌细胞中为阴性表达;(5)GrB在胃癌组织的表达情况结合相应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发现,GrB表达的原发肿瘤可能对肿瘤细胞的淋巴结转移起到抑制作用。结论 GrB(+)胃癌细胞与PFP非共表达,未能证实GrB(+)胃癌细胞具有淋巴样细胞分化表型。GrB可能参与胃癌发生的全过程,是胃癌形成的早期事件。
目的 评估不同吻合方式胃转流术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6月至2009年2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合并2型糖尿病的胃部病变行胃转流术病人61例,按术式分为毕Ⅰ式(n=11)、毕Ⅱ式(n=26)和Roux-en-Y(n=24)吻合3组。统计分析手术前和术后6个月内体质量指数和糖代谢指标变化。结果 术后,Roux-en-Y和毕Ⅱ式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显著降低、空腹C-肽显著升高、葡萄糖耐量显著改善(P<0.01或P<0.05),且Roux-en-Y组上述指标变化更明显(P<0.01或P<0.05),毕Ⅰ式组未见显著变化(P>0.05)。术后6个月,Roux-en-Y组糖尿病手术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毕Ⅰ式和毕Ⅱ式组(P<0.01或P<0.05)。结论 Roux-en-Y式胃转流术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优于毕Ⅱ式和毕Ⅰ式,并不依赖于体质量的降低,有望成为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力新手段。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2年2月至2008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第四附属医院对75例GIST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肠道间质瘤好发于中年,以胃多发,其预后在年龄、性别、族别、术前不适期、术前症状和术前贫血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肿瘤部位、肿瘤直径、手术方式、术中浸润转移、分期、分级、复发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术中浸润转移是影响病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肿瘤直径、术中浸润转移是影响GIST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肿瘤的部位、手术方式、分期、分级、复发转移也是评价预后的指标。手术完整切除依然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的 在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指导下,探讨老年梗阻性直肠癌的合理处理方式。方法 山西省人民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老年梗阻性直肠癌病人20例,在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的指导下,回顾性分析病人分阶段、分步骤处理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经过分阶段、分步骤的围手术期处理,肠梗阻症状缓解,并进行了限期确定性手术治疗。2例病人急诊手术造口。确定性手术后痊愈17例,1例发生吻合口瘘,经回肠末端造口后治愈。 结论 对于老年梗阻性直肠癌的病人,在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的指导下,术前暂时缓解肠梗阻症状,变急诊手术为限期手术,可以提高一期手术成功率,明显改善病人预后。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肿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04年5月至2009年6月间11例下腔静脉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病人术前检查提示下腔静脉内占位性病变且均接受手术,8例病人的肿瘤完整切除,3例行部分切除;术后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1例继发下腔静脉血栓,其余9例顺利出院。随访期间1例发展为布加综合征,其余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及肿瘤复发。结论 外科手术是下腔静脉肿瘤唯一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积极抗凝、抗肿瘤治疗是整个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针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transumbilical single-port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TUSPLC)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451医院2010年2~ 10月应用针式腹腔镜和曲线形器械开展TUSPLC 手术326例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301例成功实施TUSPLC,手术平均时间35.5min,出血量平均17.2mL,术后无黄疸、出血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24例因胆囊三角区粘连、炎症、解剖变异和创面大需放置引流中转3孔或4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例术后4d出现胆囊窝积液行腹腔镜探查引流术治愈。术后随访2周至3个月,脐部切口瘢痕小而隐藏脐凹,无可视瘢痕。结论 术前和术中慎重把握手术适应证,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的,具有明显的美容优点。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在普通外科中的应用,总结早期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天津市南开医院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10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102例病人中,51例行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其中9例因粘连严重中转为三孔法操作(中转率17.65%);39例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其中5例因暴露困难中转为四孔法手术(中转率10.20%);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肝囊肿开窗引流术3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阑尾切除术9例,均顺利完成。术后1例病人发现胆总管结石行十二指肠镜取石治疗,2例病人出现胆囊床感染,行腹腔穿刺引流术;无切口感染,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4~24个月,无胆道损伤、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安全可行,具有微创、美观、疗效确切等优点,手术操作难度较传统腹腔镜手术高,应谨慎把握手术适应证,由经验丰富的腹腔镜医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