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重视围手术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吴国豪,庄秋林
    2011, 31(02): 109-111. 
    摘要 ( )   PDF(418KB) ( )  

    围手术期呼吸系统并发症是增加手术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包括肺炎、肺不张、支气管痉挛、慢性肺病的加重以及呼吸衰竭等;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慢性肺病、吸烟、高龄、充血性心功能衰竭等病人因素以及手术部位、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急诊手术等手术相关因素。详细询问病史以及仔细体格检查是发现高危病人的重要方法。肺功能测定、摄胸片以及肝肾功能评估也十分重要。围手术期戒烟、营养支持、呼吸功能锻炼、术中良好的麻醉管理等能有效降低围手术期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控制术后疼痛、氧疗以及应用肺膨胀技术是预防和处理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专题笔谈
    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细菌学的变迁及对策
    虞文魁,朱维铭
    2011, 31(02): 112-115. 
    摘要 ( )   PDF(483KB) ( )  

    呼吸道感染已成为手术病人并发感染的首位原因,其病原菌的变迁是动态的,目前革兰阴性(G-)杆菌是肺部感染的主要致病菌,革兰阳性(G+)菌和真菌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主要致病菌耐药性日趋严重。积极应对策略包括:科学、合理应用抗生素以及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降低围手术期院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呼吸功能不全病人术前相关功能评价
    沈 策
    2011, 31(02): 115-117. 
    摘要 ( )   PDF(420KB) ( )  

    对合并肺功能不全病人的术前评估,应对个人的具体情况作出判断,以降低手术的风险。包括:6min步行试验、胸部CT检查、肺通气功能、肺弥散功能、放射性核素肺通气、肺血流灌注显像及运动性心肺功能检查等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判断。最稳妥的办法是术前心脏、呼吸及麻醉专业的医生共同评价手术风险及预后。

    肺功能不全病人麻醉方法选择及其影响
    李 旭,于春华,黄宇光
    2011, 31(02): 117-120. 
    摘要 ( )   PDF(438KB) ( )  

    术后肺部并发症(PPC)是病人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术前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接受手术时更应全面评估和改善病人的状态。PPC原因归结于病人自身因素、手术因素和麻醉因素,不同的麻醉方式、麻醉管理、术后镇痛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病人的预后,应引起外科医生和麻醉医生的共同关注。

    合并呼吸功能不全病人术后镇痛方式选择
    石 岩,刘大为
    2011, 31(02): 120-123. 
    摘要 ( )   PDF(415KB) ( )  

    大手术常会导致或加重呼吸功能不全,术后疼痛为常见原因之一。由于顾虑镇痛药物对病人呼吸的不良影响,特别是对合并呼吸功能不全者,临床医生更是不敢镇痛或镇痛不足,从而陷入“基础合并呼吸功能不全→手术打击及术后疼痛→加重呼吸功能不全”的恶性循环。可见,选择对呼吸系统负面影响最小,甚至能从机制上促进呼吸功能恢复的镇痛方式,对合并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具有重要意义。

    合并呼吸功能不全病人肺功能评估及风险因素
    王健东,全志伟
    2011, 31(02): 124-126. 
    摘要 ( )   PDF(444KB) ( )  

    应客观、正确评价合并呼吸功能不全病人的肺功能,充分估计手术风险,设计合理的手术方案,制定围手术期治疗措施,尽可能改善肺功能,以提高其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肺功能评估主要包括呼吸功能检查及心肺储备功能检查。了解合并呼吸功能不全病人的相关风险因素, 有助于判断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高危病人,利于选择恰当的检查方法及治疗措施,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与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
    虞文魁
    2011, 31(02): 126-129. 
    摘要 ( )   PDF(496KB) ( )  

    术后肺部并发症是手术病人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有关围手术最适合的液体治疗剂量及种类的争论,目前尚无定论。不过,近年来有关过度液体治疗会导致术后肺部并发症增加的证据在不断增多。最近有研究表明,适当的减少围手术期液体治疗量(即限制性液体治疗)能降低择期胃肠大手术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限制性液体治疗的益处,不单单是减少了晶体液的给予量,同时可能与胶体的使用有关。有文献推荐,围手术期的液体管理包括:麻醉期间不给予麻醉前的预充量;晶体仅用维持剂量,用胶体来稳定血流动力学以及保证尿量[0.5mL/(kg·h)];
    出血等液体丢失用胶体来等容替代;不推荐给予第三间隙和利尿等液体的丢失等。此外,监测血乳酸水平可早期发现和纠正限制性液体治疗所致的组织低灌注,从而减少并发症。不过,何为围手术期的最佳液体治疗种类和剂量,还需要更严密、合理的研究。

    代谢性疾病病人围手术期呼吸功能管理
    刘金钢,王 勇
    2011, 31(02): 129-131. 
    摘要 ( )   PDF(460KB) ( )  

    代谢性疾病是指人体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传统上以内科治疗为主,且治疗效果参差不齐。20世纪80年代末减肥手术治疗肥胖症及2型糖尿病代谢性疾病在临床逐步开展,并显示出优势。此类病人多合并有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密切关注围手术期的呼吸功能变化,重视呼吸系统管理尤为重要。

    呼吸功能不全病人代谢特点及围手术期营养治疗
    秦环龙,杨 俊
    2011, 31(02): 131-133. 
    摘要 ( )   PDF(439KB) ( )  

    呼吸功能不全病人的病理生理特点决定其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营养问题。在围手术期治疗中,及时合理的营养治疗是救治病人的重要环节,运用得当会明显改善预后,否则会导致病情恶化。合理的营养治疗是提高呼吸功能不全病人手术耐受性和成功率的重要方面。

    合并呼吸功能不全病人行腔镜手术时应注意的问题
    戴梦华
    2011, 31(02): 133-136. 
    摘要 ( )   PDF(475KB) ( )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微创手术已经成为当前外科的主流术式,越来越多的病人接受微创手术治疗,包括合并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而腹腔镜手术时,CO2气腹、腹腔压力、手术体位、肥胖和麻醉方式等因素对病人呼吸功能均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时导致呼吸功能衰竭。因此,了解腹腔镜微创手术时上述各因素对病人呼吸功能产生的病理生理变化,是预防术后肺功能衰竭的基础。术前进行病人肺功能的正确评估、术中监测及处理呼吸功能变化,病人体位、麻醉方式的选择和术后镇痛及无创呼吸机的使用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合并呼吸功能不全病人围手术期快速康复治疗
    朱德祥,任 黎,许剑民
    2011, 31(02): 137-139. 
    摘要 ( )   PDF(381KB) ( )  

    手术病人的快速康复治疗(fast track surgery)创新性地整合了围手术期一系列干预措施,这些干预措施在合并呼吸功能不全的手术病人中被证明具有良好效果,从而达到减少机体创伤应激反应,加快正常功能恢复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目的。

    外科临床路径
    直肠癌手术临床路径
    傅传刚,从志杰
    2011, 31(02): 140-143. 
    摘要 ( )   PDF(430KB) ( )  

    临床路径是针对某一病种制定的一套治疗模式,让病人从入院到出院依此模式接受治疗。结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直肠癌手术的临床路径,就目前直肠癌治疗临床路径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临床路径的实施能有效规范直肠癌围手术期的诊疗过程,减少不必要的差错和延误,加快术后恢复进程,进而降低住院成本,提高住院治疗的质量。优化临床路径是一个动态过程,可随时间的推移、经验的增加和理论的发展而不断纳入新内容,只有在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中才能确保其发挥最佳作用。

    论著
    外科手术后肺栓塞13例诊治分析
    杨 韧1,王 强1,冯 勇1,林 越2,岳原亦3
    2011, 31(02): 144-146. 
    摘要 ( )   PDF(396KB) ( )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后肺栓塞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方法    对2006年 10月至 2010年 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普外科13例术后肺栓塞病人的诊治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肺栓塞的经验。 结果    13例中10例明确诊断,3例误诊。10例存活,3例死亡。2009年8月始对术前肺栓塞风险评估为中度风险以上的病人,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行预防性抗凝治疗,无肺栓塞新发病例。 结论    普外科手术后应警惕肺栓塞的发生。对可疑病例应力争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术前对病人进行肺栓塞风险评估,术后及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肺栓塞是非常必要的。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病人行近端与全胃切除术后生活质量比较
    代 斌a,潘 琳b,杨 晨b,刘 杰a,陈心足a,杨 昆a,胡建昆a,张 波a,陈志新a,陈佳平a
    2011, 31(02): 147-149. 
    摘要 ( )   PDF(387KB) ( )  

    目的    比较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Siewert分型Ⅱ/Ⅲ型)病人行近端胃切除(PG)与全胃切除(TG)术后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胃癌专业组AEG(Ⅱ/Ⅲ型)的资料,PG者行食管-残胃吻合,TG者行食管-单管空肠横结肠前Roux-en-Y重建。术后6个月后行电话随访,采用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生活质量问卷(QLQ)-C30和QLQ-STO22量表评估术后生活质量。 结果  98例符合AEG(Ⅱ/Ⅲ型),随访期内死亡30例,失访8例,纳入分析PG组40例,TG组20例。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AJCC 6版)、术后住院时间等基线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G组总体健康状况评分略优于P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术后单项症状方面,PG组在反流症状,进食困难、进食限制、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味觉改变、社交能力以及睡眠方面评分差于TG组(P<0.05);TG组呼吸困难症状评分差于PG组(P=0.027)。 结论    AEG(Ⅱ/Ⅲ型)病人行全胃切除术后生活质量较近端胃切除为优,尤其在控制反流、改善食欲等方面优势更为明显。

    梗阻性黄疸术前胆道引流疗效分析
    曹 锋,李 非
    2011, 31(02): 150-153. 
    摘要 ( )   PDF(464KB) ( )  

    目的    系统评价梗阻性黄疸术前胆道引流 (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PBD)的临床效益。 方法    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 检索1966-2010年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PubMed、Embase、Cancer lit等数据库,2名评价员独立提取信息并评价文献质量后交叉比对,评价指标包括总体病死率、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RevMan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有8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累积样本含量728例。与直接手术组相比,PBD总体病死率(OR 1.08,95%CI 0.68~1.73,P=0.74)、总体并发症发生率(OR 1.72,95%CI 0.86~3.45,P=0.13)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 0.6,95%CI 0.35~1.03,P=0.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PBD操作本身的并发症抵消了其可能的临床益处,目前临床需慎重开展。

    胰腺炎误诊胰腺癌CT及MRI征像分析
    苏 涛1,王 俭2,金涵弢2,钱 懿2,韩希年2
    2011, 31(02): 154-156. 
    摘要 ( )   PDF(728KB) ( )  

    目的    从误诊为胰腺癌病例中寻找胰腺炎的影像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2010年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22例误诊为胰腺癌的胰腺炎CT、MRI影像学资料。 结果    误为局限性胰腺癌的胰腺炎有5种表现:胰腺局限性增大,胰腺内坏死、假性囊肿,胰腺不均匀脂肪沉积,继发于胰腺分裂的胰管潴留性扩张或胰管积血。误为弥漫性胰腺癌的胰腺炎有3种表现:胰腺弥漫肿大,胰腺广泛乏血供病变,胰腺周围没有渗出。误为胰腺外转移的胰腺炎有2种表现:胰旁假性囊肿、炎性结节误认为转移淋巴结,局部静脉血栓、动脉狭窄误认为血管侵犯。 结论    对表现不典型的胰腺癌均应想到胰腺炎或合并胰腺炎可能,应完整了解病史,仔细分析影像学特点和变化规律,密切随访。

    低白细胞血症肠瘘病人细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周 郑1,任建安1,刘海燕2,顾国胜1,黎介寿1
    2011, 31(02): 157-158. 
    摘要 ( )   PDF(329KB) ( )  

    目的    分析导致低白细胞血症的肠瘘病人发生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诊治98例肠瘘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98例病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由25例发生细菌感染的低白细胞血症肠瘘病人组成,对照组由73例细菌感染阴性的低白细胞血症肠瘘病人组成。结果    导致低白细胞血症肠瘘病人发生细菌感染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是中心静脉置管,在研究组的置管率为40%,在对照组的置管率仅为5.48%。其他危险因素包括:肝功能不全、机械通气和导尿管留置。导致细菌感染阳性的低白细胞血症肠瘘病人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为肾功能不全和导尿管留置。 结论    中心静脉置管是导致低白细胞血症肠瘘病人发生细菌感染的最主要危险因素。这一结论有助于临床医师采取更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措施以降低细菌感染的发生率,改善肠瘘病人的预后。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143例临床分析
    赵宏志,秦鸣放,王 庆,勾承月,李 宁
    2011, 31(02): 159-161. 
    摘要 ( )   PDF(662KB)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2001年6月至2010年2月天津市南开医院143例食管裂孔疝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143例均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手术时间55~210min,平均86 min;术中出血量40~150mL,平均76mL;术后住院时间3~21d,平均4.6d。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134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9年,平均3.8年,手术结果满意率91.67%。8例进固体食物时有轻度哽噎感,5例反酸症状复发,其中4例应用抑酸药物后可控制,1例行开腹手术治疗。结论    腹腔镜治疗食管裂孔疝,充分体现了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疗效可靠的特点。

    成人右半肝活体肝移植21例分析
    林栋栋,卢实春,李 宁,王孟龙,张 毅,伏 志,郭庆良,赖 威,朱 岳
    2011, 31(02): 162-164. 
    摘要 ( )   PDF(410KB) ( )  

    目的    探讨成人右半肝活体肝移植供受者处理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0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胆外科完成21例成人右半肝活体肝移植的资料。 结果    供者术后无死亡,发生并发症23例次,按照Clavien系统分级:Ⅰ级15例次,Ⅱ级8例次。经积极非手术治疗后,所有供者均痊愈。受者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7例,均经外科手术处理痊愈,术后1个月内死亡4例。移植物含肝中静脉4例,不含肝中静脉17例,两组受者1年存活率分别为75%与76%(χ2 = 1.000,P = 0.617)。 结论    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尤其是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仔细术前评估,精细手术操作,合理地分配肝中静脉并保证移植物和残肝的功能性体积,术后密切监护、妥善处理并发症是供受者安全的重要保证。

    短篇论著
    脾动脉瘤10例报告
    马 昊,章希炜,杨宏宇,孙 蓬,邹君杰
    2011, 31(02): 165-166. 
    摘要 ( )   PDF(490KB) ( )  
    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36例分析
    赵 宇1,王墨飞1,张远石1,徐玲劼2,王 卓2,梁 健1
    2011, 31(02): 167-167. 
    摘要 ( )   PDF(268KB) ( )  
    文献综述
    呼吸功能不全病人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诊治进展
    楚江涛,薛东波
    2011, 31(02): 168-170. 
    摘要 ( )   PDF(345KB) ( )  
    手术机器人在腹部外科应用现状与展望
    嵇 武,李 宁,黎介寿
    2011, 31(02): 171-173. 
    摘要 ( )   PDF(339KB) ( )  
    Basal-like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进展
    陆云姝,吴克瑾
    2011, 31(02): 174-176. 
    摘要 ( )   PDF(350KB) ( )  
    讲座
    常见呼吸机运行模式及应用
    宋洁琼,诸杜明
    2011, 31(02): 177-179. 
    摘要 ( )   PDF(376KB) ( )  
    病案报告
    胃黏膜胰腺异位症1例报告
    吴 刚,侯红霞,杨兆云
    2011, 31(02): 179-179. 
    摘要 ( )   PDF(281KB) ( )  
    讲座
    外科医生如何判读及应用肺功能报告
    孙 备, 宋增福
    2011, 31(02): 180-182. 
    摘要 ( )   PDF(380KB) ( )  
    病例讨论
    胃肠间质瘤并广泛转移
    李 嘉a,李 昂a,张钰鹏a,方 育a,刘东斌a,许 卫b,赵 兰c,李 非a
    2011, 31(02): 183-185. 
    摘要 ( )   PDF(754KB) ( )  
    病案报告
    大网膜恶性间皮瘤1例报告
    田晓丰1,孙月芳1,张军智1,张明河2,曹 宏1
    2011, 31(02): 186-186. 
    摘要 ( )   PDF(384KB) ( )  
    Meckel憩室异物及异位胰腺致Littre疝1例报告
    马 静, 唐素娟
    2011, 31(02): 187-187. 
    摘要 ( )   PDF(310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