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型腹膜炎因其定义、发生机制、病理生理和治疗方法存在争论,一直未能引起国内医生的广泛注意。此型腹膜炎多发生于免疫抑制、高龄、营养不良和慢性脏器功能障碍的病人。感染源控制措施不满意、腹腔继发感染和肠源性感染亦是发生第三类型腹膜炎的原因。致病菌多为致病力弱但多重耐药的医院常居菌如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和真菌等。治疗措施包括早期损伤控制性复苏、合理的感染源控制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尽早恢复肠内营养、免疫功能监测与调理。
首先要对急性腹膜炎的概念有清晰认识。强调详尽、准确地采集病史和全面细致的物理检查是诊断的基石,避免过度依赖特殊诊疗设备。从是否为外科急腹症、病变性质、病变部位几个方面理清思路,层层深入,辅以必要的特殊检查手段,尽量作出准确诊断。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的病因不尽相同。原发性腹膜炎是肝硬变腹水的严重并发症,多见于有严重肝病背景的病人。继发性腹膜炎是由感染进入腹腔内所致,腹腔内脏器破裂穿孔,例如阑尾坏疽穿孔是继发性腹膜炎的常见病因。其次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或胆囊炎穿孔或肝脏破裂,胃肠内容物和胆汁流入腹腔内产生化学性腹膜炎,继发感染后成为化脓性腹膜炎。第三类型腹膜炎的发病主要由肠内细菌易位引起,具有院内获得性腹腔内感染的特征。
李明华, 赵俊功. X线平片及CT检查在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中的诊断价值[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06): 463-466. https://doi.org/
影像诊断对自发性急性弥漫性腹膜炎(通过腹膜自身表现:增厚、模糊、渗出)起到提示诊断的作用;对继发性急性弥漫性腹膜炎除了可以发现腹膜本身病变外,还可明确原发病灶及病变累及范围,对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手术与否、预后评估等都有重要价值。CT较X线平片检查更细致、全面,通过优先部位的显示,容易检出病变,定位更加准确和具体。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是腹部外科较为常见的急症,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且复杂。外科手术能有效的阻断病情进展,在治疗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疾病的转归。如何准确掌握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非常重要。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外科治疗的关键是控制病源和损伤控制。控制病源包括去除病灶和充分引流。引流方式有开腹引流、腹腔镜引流和穿刺引流,其中开腹引流效果最彻底,但创伤较大。开腹引流分为单次开腹,择期再进腹和腹腔开放引流3种。在选择时,既应保证充分引流,又要减少引流带来的创伤。
任建安. 腹腔开放治疗肠瘘并严重腹腔感染73例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06): 481-484. https://doi.org/
目的 研究腹腔开放治疗肠外瘘并腹腔感染的时机、方法与效果。比较不同暂时关腹技术,研究消化道与腹壁重建的时机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73例接受腹腔开放疗法的肠外瘘并严重腹腹腔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56例(76.7%)行腹腔开放疗法后存活(存活组),10例(13.7%)死亡,7例(9.6%)放弃治疗(死亡及放弃治疗者统称为死亡及放弃治疗组)。死亡原因主要是腹腔出血(5例)、感染和脏器功能衰竭(5例)。腹腔开放前的APACHE II评分在存活组和死亡及放弃治疗组分别为13.5±4.3和16.0±5.8,腹腔开放后第5天时分别降至9.2±4.5和12.9±5.5;腹腔开放第15天时,存活组APACHEII评分降至8.1±6.2,而死亡及放弃治疗组评分重新升高至腹腔开放前水平(16.3±11.8)。脏器功能障碍评分亦有类似变化。结论 腹腔开放可有效治疗肠外瘘并严重腹腔感染病人。在多脏器功能严重损害前及时行腹腔开放疗法可有效改善肠瘘并严重腹腔感染的疾病严重度。腹腔开放后第15天左右的疾病严重度可提示病人的转归。行腹腔开放的病人可分为暂时关腹、创面植皮和永久重建3个阶段。消化道与腹壁重建可同时进行。
宣立学a,石素胜b,冯 敏b,张慧明a. 乳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特点与预后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06): 485-487. https://doi.org/
目的 研究乳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 方法 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9-2008年23例乳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复习病史、治疗经过和随访资料。 结果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1例,黏膜相关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伴大细胞转化5例,小淋巴细胞淋巴瘤5例,自然杀伤细胞(NK)/T细胞淋巴瘤1例,Burkitt淋巴瘤1例。肿物切除20例,乳腺改良根治手术3例。9例手术后化疗,6例手术后化疗和放疗,1例化疗缓解后造血干细胞移植。21例随访3~62个月,17例存活,4例死亡,2例失访。12例有复发和进展。 结论 乳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肿瘤切除术加放疗和(或)化疗是主要治疗方法,预后差,易于复发。
陈志强,王 磊,智绪亭,胡三元. 锁骨上斜切口侧入路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及与传统手术对比研究[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06): 488-490. https://doi.org/
目的 介绍锁骨上斜切口侧入路行甲状腺切除术的方法,探讨该入路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08年4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施行甲状腺切除术172例的临床资料。传统手术组102例,侧入路手术组70例,将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两手术组病人在一般资料、麻醉方式、失血量、手术时间、结节大小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切口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人对侧入路手术组切口的美容效果更为满意并愿意接受。 结论 经锁骨上斜切口侧入路行甲状腺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与传统手术相比不增加术中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适应证广泛,术后美容效果好。
华 彬,韦军民. 以癌胚抗原升高为首发表现的甲状腺髓样癌6例报告[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06): 491-492. https://doi.org/
目的 探讨以癌胚抗原(CEA)升高为首发表现的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普外科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6例以CEA升高为首发表现的甲状腺髓样癌的临床资料。 结果 6例病人在常规体检时发现CEA升高,经过全面体检排除了CEA升高的常见疾病,发现有甲状腺结节,行甲状腺肿瘤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甲状腺髓样癌,术后随访至今均存活,肿瘤无复发。 结论 CEA升高是甲状腺髓样癌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临床鉴别CEA升高疾病时应考虑到甲状腺髓样癌的可能。
王 恺,王 刚,邹书兵,黄明文,邬林泉,傅华群,邵江华. 胰管结石外科手术治疗18例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06): 493-494. https://doi.org/
目的 探讨胰管结石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对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02-2007年手术治疗的18例胰管结石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1例行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Roux-en-Y 吻合术,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次全切除加头、尾侧胰腺断端空肠吻合术,1例行胰体尾切除加脾切除术。无手术死亡,无胰瘘、胆瘘病例发生。术后腹痛、腹泻等症状均明显缓解。随访时间1个月至5年, 除1例伴胰腺癌病人于术后28个月死亡外,其余病人均健在。结论 外科手术是治疗胰管结石的有效方法,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选择手术方式。
李 强a,b,曹 农a,b,杨克虎b,c,田金徽b,c,柴 琛a. 前列腺素E1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系统评价[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06): 495-498. https://doi.org/
目的 评价前列腺素E1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全面收集 (1966年1月至2008年10月)全世界关于前列腺素E1治疗急性胰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或半随机对照试验,并辅手工检索和其他检索。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采用Handbook 4.2.6推荐的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Rev Man 4.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最终纳入5项研究310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前列腺素E1+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 在腹痛缓解时间、腹痛完全消失时间、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治愈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当前研究显示,前列腺素E1+常规治疗能显著缩短急性胰腺炎病人的腹痛缓解时间、腹痛完全消失时间、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和治愈时间。
姜 立, 陈孝平.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32例诊治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06): 499-501. https://doi.org/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方法 对1993-2007年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胆胰外科研究所收治的32例肝内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肝胆管癌占同期肝内胆管结石病人的1.9%,术前确诊率为59 .4%(19/32)。其中周围型胆管癌占43.8%(14/32),肝门部胆管癌占50%(16/32)。肿瘤根治性切除率为31.3%(10/32),姑息性手术46.9%(15/32)。有随访资料的28例中,根治组平均存活时间22个月,姑息手术组平均存活9个月。结论 肝内胆管结石造成的胆管系统内慢性炎症环境可能是诱发胆管癌的重要原因。对于有长期肝内胆管结石病史以及胆道手术史的病人,必须警惕并发肝胆管癌的可能。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根治性切除率低,预后差。
王 廷,王 岭,凌 瑞,易 军,姚 青,陈江浩,贠 军,张聚良,吕勇刚. 常见小肠出血的原因分析及诊治体会[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06): 502-503. https://doi.org/
目的 分析总结常见小肠出血病因及诊治经验。方法 对1990-2004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普三科诊治的7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肠出血发生原因依次分别为肿瘤(41.9%)、小肠憩室(25.7%)、血管病变(23.0%)及炎性肠病(9.5%)。>45岁病人以肿瘤(55.6%)、血管病变(27.8%)为主,≤45岁以小肠憩室(42.1%)和肿瘤(28.9%)为主。全组病人均经手术治疗。结论 肿瘤是引起小肠出血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小肠憩室、炎性肠病及血管病变。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核素扫描和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是小肠出血的主要诊断方法,对怀疑小肠出血,辅助检查无法明确诊断时剖腹探查是主要诊断方法。针对不同原因的小肠出血可以选择药物、内镜或手术治疗。
陈丹磊,李际辉,郑成竹,柯重伟,印 慨,胡旭光. 3DMax补片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附68例报告)[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06): 504-505. https://doi.org/
目的 评价3DMax补片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08年7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微创外科应用3DMax补片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 68例病人中Ⅰ型疝4例,Ⅱ型疝45例,Ⅲ型疝16例,Ⅳ型疝3例;斜疝53例,直疝13例,股疝2例。67例完成腔镜下修补,经腹腹膜前网片疝修补术(TAPP)19例,腹腔镜下全腹膜外修补术(TEP) 48例;1例因疝囊过大疝内容物无法还纳中转开放修补。手术时间30~65min,平均40min。术后排气时间1~2d,术后平均住院2d。术后发生阴囊血清肿2例,小肠梗阻再手术1例。随访3~24个月,无复发病例。 结论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复发率低等优点,采用预先成型的3DMax补片使手术操作更加简便、并发症发生率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