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重度牙周炎复杂病例的多学科联合治疗专栏
    正畸治疗助力重度牙周炎患者恢复健康、重建功能和改善美观
    胡文杰
    2023, 16(6): 641-641.  DOI: 10.19538/j.kq.2023.06.001
    摘要 ( )  
    牙周-正畸联合治疗重度牙周炎伴错牙合畸形的长期临床效果观察(附1例21年随访报告)
    周安琪, 胡文杰, 施 捷, 危伊萍
    2023, 16(6): 642-649.  DOI: 10.19538/j.kq.2023.06.002
    摘要 ( )  
    重度牙周炎因牙周支持组织严重破坏和炎症控制不易,治疗难度与复杂程度大幅提高。对于伴有错牙合畸形的复杂牙周炎病例,其治疗方案设计与实施尤其需要多学科运用各自专业特色手段联合攻关。文章介绍1例随访21年的广泛型Ⅳ期C级牙周炎病例,通过牙周基础治疗、正畸治疗和牙周维护治疗,最终恢复健康、重建功能、改善美观,并保持长期稳定疗效,为此类重度牙周炎伴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牙周-正畸联合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与临床经验。
    重度牙周炎伴前牙错牙合畸形的牙周-种植-正畸联合治疗效果观察(附1例10年随访报告)
    韩子瑶, 张斯巧, 胡文杰, 徐 涛, 赵丽萍, 刘云松, 寻春雷
    2023, 16(6): 650-655.  DOI: 10.19538/j.kq.2023.06.003
    摘要 ( )  
    牙周炎是一种影响口腔健康功能与美观的常见疾病,而伴有错牙合畸形的重度牙周炎患者是临床处置的难题,需要在全面的口腔检查基础上制定多学科联合诊疗计划,以达到控制炎症、恢复健康、重建功能、改善美观的目标。文章展示1例广泛型Ⅲ期C级牙周炎伴前牙错牙合畸形的患者通过牙周-种植-正畸联合治疗,最终获得了医患双方均较为满意的效果,为此类病例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重度牙周炎伴前牙反牙合的牙周-正畸-种植联合治疗效果观察(附1例8年随访报告)
    张浩筠, 阳 婷, 胡文杰, 徐 涛, 王 翠, 刘云松, 寻春雷
    2023, 16(6): 656-663.  DOI: 10.19538/j.kq.2023.06.004
    摘要 ( )  
    牙周炎是常见口腔疾病之一,重度牙周炎可导致牙齿松动、移位甚至丧失,严重影响患者口腔健康与生活质量。若重度牙周炎合并错牙合畸形,则治疗周期更长、治疗过程更复杂,需要口腔多学科联合治疗。对于此类病例的治疗目标不仅局限于恢复牙周健康,还应在此基础上恢复完整牙列、重建咬合功能、改善美观效果。文章展示1例广泛型Ⅳ期C级牙周炎伴前牙反牙合患者的多学科联合诊疗过程,包括牙周基础治疗、正畸治疗、微翻瓣牙槽嵴保存术、种植修复治疗,获得医患双方满意的治疗效果,患者口腔功能和美观均有改善,为此类临床复杂病例的多学科诊疗积累了经验。
    膜龈手术辅助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改善重度牙周炎伴牙颌面畸形患者牙周健康与美观(附1例4年随访报告)
    施怡嘉, 韩子瑶, 胡文杰, 徐 涛, 施 捷, 李自力
    2023, 16(6): 664-670.  DOI: 10.19538/j.kq.2023.06.005
    摘要 ( )  
    重度牙周炎患者常伴有牙列缺损和牙颌面畸形,其正常的口腔功能和外形美观受到严重影响。随着患者对恢复口腔健康、功能及美观的要求不断提高,伴有牙颌面畸形的重度牙周炎患者的治疗目标需包含建立良好的咬合接触关系、达到持续稳定的牙周健康、兼顾咀嚼功能和牙颌面美观恢复。此类病例需要复杂的多学科联合治疗,是临床诊治的重点与难点。文章展示1例广泛型Ⅲ期C级牙周炎伴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通过牙周基础治疗、膜龈手术及正畸-正颌治疗在内的多学科联合治疗并长期随访,最终达到了恢复健康、重建功能和改善美观的治疗效果,以期为口腔临床复杂病例的多学科综合诊疗提供一定经验。
    论著
    家长对全身麻醉下儿童口腔治疗的接受度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张百泽, 王军辉, 付 婷, 李巧凤, 王 飞, 王小竞
    2023, 16(6): 671-675.  DOI: 10.19538/j.kq.2023.06.006
    摘要 ( )  
    目的   基于问卷调查分析家长对全身麻醉下儿童口腔治疗的接受度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行全身麻醉下口腔治疗患儿家长524名。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家长对治疗方式的接受度,以及患儿年龄、家长年龄、家庭月收入、家长龋齿状况及对牙科全身麻醉(dental general anesthesia,DGA)治疗过程了解程度等因素对家长接受度的影响。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24份,回收50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6%。506名家长中有237名(占46.8%)完全接受治疗方式,250名家长(占49.4%)表示一般接受,有19名家长(占3.8%)表示不能接受。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年龄(OR = 1.635,95%CI:1.115 ~ 2.405,P = 0.012)、家长龋齿状况(OR = 1.652,95%CI:1.029 ~ 2.669,P = 0.039)及对DGA治疗过程了解程度(OR = 0.076,95%CI:0.032 ~ 0.171,P < 0.001)是家长对全身麻醉下儿童口腔治疗接受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家长对全身麻醉下儿童口腔治疗不易接受的主要原因可能为患儿年龄较小、自身龋齿状况较好及对全身麻醉不太了解,在临床工作中需制定有效措施提升家长对儿童的口腔保健意识、加强DGA知识普及。
    复发性舌鳞状细胞癌复发时间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侯承素, 殷玉兰, 张于涵, 王 磊, 张 野, 张士剑
    2023, 16(6): 676-681.  DOI: 10.19538/j.kq.2023.06.007
    摘要 ( )  
    目的    分析复发性舌鳞状细胞癌(recurrent 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rTSCC)患者的复发时间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及上海市奉贤区奉城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就诊的177例rTSC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信息,对复发时间及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复发病灶可累及对侧舌体、口底、舌骨、下颌骨、会厌、咽旁、舌根等解剖结构;rTSCC患者的复发时间与患者性别、吸烟史显著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对比分析患者3年及5年生存率发现,复发肿瘤T分期、复发肿瘤手术切缘性质、复发肿瘤N分期、复发肿瘤临床分期及复发肿瘤病理分级与复发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且上述因素及肿瘤复发时间均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临床医生应注重完善分析rTSCC患者的分期、分级等数据,并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光动力疗法对口腔扁平苔藓疗效的Meta分析
    刘德富, 柳 汀, 宋具昆, 张玲艳, 蔡 扬
    2023, 16(6): 682-693.  DOI: 10.19538/j.kq.2023.06.008
    摘要 ( )  
    目的    分析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的临床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起至2022-08-30。查找PDT治疗OLP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应用Meta分析以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及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5-ALA)为光敏剂的PDT对OLP疗效,并用PDT与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OLP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共纳入19篇文献,包括11篇前瞻性队列研究及8篇RCT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以MB为光敏剂的PDT治疗后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 scale,VAS)评分、体征评分(Thongprasom sign scoring,TH)、病损面积均小于治疗前,且经以5-ALA为光敏剂的PDT治疗后患者的VAS评分及病损面积也均小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且两者亚组分析结果表明,经以5-ALA为光敏剂的PDT治疗后患者VAS评分小于以MB为光敏剂的PD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 = 2.78,95%CI:1.70~3.87,P = 0.003)。分析8篇RCT研究发现,PDT治疗与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相比,患者治疗后VAS评分、TH、病损面积及两者治疗有效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PDT治疗OLP效果较佳,可作为激素的替代或辅助疗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牙周炎患病情况与外周血胆碱代谢物水平相关性研究
    王 艳, 周 欣, 黄玲燕, 李 兵, 吴 娟, 杨 洁, 李益民, 解伟格, 谢思静
    2023, 16(6): 694-699.  DOI: 10.19538/j.kq.2023.06.009
    摘要 ( )  
    目的    研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牙周炎患病情况与外周血胆碱代谢物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2020年于南京市胸科医院确诊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6例,经口腔检查后将患者分为牙周炎组(45例)和牙周健康组(21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年龄、体质指数、性别、吸烟状况及外周血血糖、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患者外周血胆碱代谢物[三甲胺(TMA)、氧化三甲胺(TMAO)、甜菜碱、胆碱、肌酸酐、左旋胆碱]水平,并采用四分位数的有序回归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牙周炎患病情况与胆碱代谢物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基本信息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对两组患者外周血胆碱代谢物的检测发现,牙周炎组外周血TMAO水平[12.97(8.85,18.17)ng/mL]高于牙周健康组[5.81(3.23,10.6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3.297,P = 0.001)。四分位数有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TMAO水平与牙周炎患病情况存在相关性(95%CI:-2.589 ~ -0.334,P = 0.011)。结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合并牙周炎的患者外周血TMAO水平升高,提示牙周炎可能通过影响TMA代谢途径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利伐沙班对种植体早期骨结合影响研究
    唐 越, 张 璇, 张雪健, 尹传荣, 林周兴, 邓 悦
    2023, 16(6): 700-705.  DOI: 10.19538/j.kq.2023.06.010
    摘要 ( )  
    目的    研究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rivaroxaban,RIV)对种植体早期骨结合的影响。方法    研究于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在青岛市口腔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将12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阿司匹林(aspirin,ASP)组和RIV组,每组各4只。3组白兔分别用生理盐水、含ASP的生理盐水及含RIV的生理盐水灌胃,再检测3组白兔凝血功能的差异。手术植入种植体,每只白兔各植入4颗种植体,共48颗。种植术后第2、4周各选取每组的2只白兔的8颗种植体行后续研究。通过Micro-CT、三维模型重建图像及种植体-骨组织标本图像观察种植体及周围骨组织形态,并根据三维模型重建及种植体-骨组织标本图像比较3组种植体-骨结合率(bone-implant contact,BIC)的差异。结果    建模成功后3组白兔凝血功能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034,P = 0.967)。Micro-CT、三维模型重建图像及种植体-骨组织标本图像观察发现第4周种植体周围新生骨较第2周增多。术后第2周和第4周,空白对照组及RIV组的BIC均大于A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空白对照组与RIV组的BI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且3组第4周BIC均大于第2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相较于传统抗凝药物阿司匹林,对种植体早期骨结合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甲状旁腺激素受体1在大鼠颞下颌关节炎髁突软骨中的表达变化研究
    杨 杰, 庄欠志, 于 洋, 王艳霞
    2023, 16(6): 706-712.  DOI: 10.19538/j.kq.2023.06.011
    摘要 ( )  
    目的    研究甲状旁腺激素受体1(para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1,PTH1R)在大鼠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itis,TMJOA)髁突软骨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研究于2022年7月至2023年1月在潍坊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和潍坊市口腔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进行。选取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只。实验组大鼠用咬合升高法构建TMJOA动物模型,并于造模后的第2、4、6、8周分别处死6只大鼠,解剖分离双侧髁突;对照组大鼠仅进行相同时长的张口动作,其余操作与实验组相同。通过苏木精-伊红和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大鼠髁突软骨的组织学变化,按照改良Mankin评分系统对大鼠髁突软骨及软骨下骨拍照并评分;再应用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大鼠髁突软骨内PTH1R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苏木精-伊红和番红O-固绿染色结果显示,所有时间点对照组髁突软骨的组织学形态具有一致性,而实验组颞下颌关节的炎性改变呈现时间依赖性,且Mankin评分随咬合升高时间的延长而增高;qRT-PCR结果显示,第2、4、6、8周,实验组大鼠髁突软骨中PTH1R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相应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随着咬合升高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大鼠髁突软骨PTH1R染色强度逐渐减弱;且第2、4、6、8周实验组髁突软骨中PTH1R的积分光密度值均低于相应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实验组Mankin评分与PTH1R mRNA相对表达量及积分光密度值均呈负相关关系(均P < 0.05)。结论    大鼠颞下颌关节炎进展过程中,PTH1R的表达量逐渐下降,与髁突软骨炎症程度呈负相关关系;PTH1R可能是评估炎症进展状态的指标或治疗TMJOA的重要靶点。
    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专栏
    我国2005年和2015年低龄儿童龋影响因素及其地区差异特征的变化情况分析
    彭扬帆, 柳 键, 郑树国, 孙翔宇
    2023, 16(6): 713-722.  DOI: 10.19538/j.kq.2023.06.012
    摘要 ( )  
    目的    分析我国2005年和2015年低龄儿童龋的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影响因素地区差异特征的变化情况。方法    研究于2022年9月至2023年3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进行。基于我国2005年第三次和2015年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以下分别简称为“2005年流调”和“2015年流调”)中5岁儿童口腔检查及问卷调查数据库,选择所属地区及四大方面(社会人口学特征、儿童早期因素、口腔健康行为、自我口腔健康感知)潜在影响因素共17项自变量,以5岁儿童患龋状况为因变量构建负二项回归模型以明确低龄儿童龋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影响因素的地区分布差异特征及其10年间的变化情况。结果    纳入2005年流调中5岁儿童11 099人、2015年流调中5岁儿童12 915人,共24 014人。2005年和2015年各地区5岁儿童患龋状况总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中,2015年东部和东北地区5岁儿童患龋率分别78.4%和85.7%,均显著高于中部(64.5%)和西部地区(7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除中部地区外,东部、东北、西部地区2015年患龋状况均较2005年差(均P < 0.05)。我国低龄儿童龋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所属地区、城乡、监护人教育水平、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喂养方式、开始刷牙年龄、甜食摄入频率、睡前甜食摄入、末次口腔科就诊时间、近1年牙痛经历、自我口腔健康评价、口腔健康认知水平。东部及东北地区的城市、监护人教育水平为高中及以上、家庭收入水平为中低收入及以上、甜食摄入频率< 2次/d、在12个月内有口腔科就诊经历、近1年有牙痛经历、口腔健康认知较好的人群占比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均P < 0.05)。与2005年相比,2015年各地区监护人教育水平为高中或中专以上(除东北地区外)、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为中低收入及以上、采用人工喂养方式、儿童开始刷牙年龄≤ 3岁、6个月内有口腔科就诊经历的人群占比显著升高(均P < 0.05);且除西部地区外,其他地区甜食摄入频率≥ 2次/d的儿童占比均显著上升,睡前从不摄入甜食的占比均显著下降,近1年有时或经常牙痛的儿童占比均显著上升,以上影响因素在10年间的分布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2015年我国大部分地区低龄儿童龋患病状况较2005年更加不容乐观,而其影响因素分布及10年间变化情况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特征。
    我国2005年和2015年12岁青少年牙齿疼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李昊哲, 周芯竹, 郑树国, 孙翔宇
    2023, 16(6): 723-728.  DOI: 10.19538/j.kq.2023.06.013
    摘要 ( )  
    目的    分析我国2005年和2015年12岁青少年牙齿疼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于2023年1—3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进行。采用2005年第三次和2015年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以下分别简称为“2005年流调”和“2015年流调”)的12岁年龄组数据,经样本筛选和分层后加权,对牙齿疼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38 510人,其中2005年流调11 657人,经加权处理后牙齿疼痛发生率为46.3%;2015年流调26 853人,经加权处理后牙齿疼痛发生率为56.9%。在2005年和2015年流调中,少数民族、农村、口腔知识水平良好和优秀、刷牙频率< 1次/d、甜食摄入频率≥ 1次/d、末次就诊时间≤ 1年、有牙外伤史和有现存龋是我国12岁青少年发生牙齿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 0.05)。相比2005年流调,在2015年流调中父母最高学历为中学(初中、中专和高中)、不使用牙线成为牙齿疼痛的新影响因素(均P < 0.05),而牙龈出血的影响不再显著(P > 0.05)。结论    我国12岁青少年牙齿疼痛状况不佳,牙齿疼痛发生率有上升趋势,需要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农村的青少年口腔健康,改善口腔健康知信行状况,提高知信向行的转化效率,并及时治疗青少年牙外伤和龋病。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数字化技术在口腔修复可摘局部义齿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刘小舟, 张广道, 孙 静, 吴 琳
    2023, 16(6): 729-731.  DOI: 10.19538/j.kq.2023.06.014
    摘要 ( )  
    目的    评价数字化技术在口腔修复可摘局部义齿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行口腔修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6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均按照教学方法接受数字化软件培训和相关课程学习,学习后分别完成20例传统可摘局部义齿设计试题(记为传统组)、20例数字化软件可摘局部义齿设计试题(记为数字化组)及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传统组试题评分为(76.5 ± 6.1)分,与数字化组[(80.0 ± 8.0)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2.685,P = 0.510)。调查问卷结果显示:95.0%(57/60)的学生认为通过数字化教学方法的学习提高了对可摘局部义齿设计的理解;98.3%(59/60)的学生表示对可摘局部义齿设计软件感兴趣,并认为使用该软件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100%(60/60)的学生表示数字化软件容易操作,对可摘局部义齿设计教学有帮助,有助于在教学上的师生沟通并表示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会使用该软件。结论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可摘局部义齿设计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提高学习兴趣、主动性和师生沟通效率。
    “虚实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牙体牙髓病实验教学中应用研究
    白明茹, 夏睿科, 程 磊, 叶 玲, 郑庆华
    2023, 16(6): 732-736.  DOI: 10.19538/j.kq.2023.06.0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融合微课和虚拟仿真实验的“虚实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牙体牙髓病实验教学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2019级全日制在读本科生96名,针对牙体牙髓病实验教学,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微课”线上平台安排同学自主学习后,进行线下教学,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问卷发放100份,回收96份。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学生(60.4%,58/96)认为线上融合课程模式利于自主学习;多数同学支持其利于自主控制学习进度(67.7%,65/96)和利用碎片化时间(64.6%,62/96);快速掌握流程(71.9%,69/96)、加深概念理解(69.8%,67/96)被认为是该模式利于课堂学习的重要因素。结论    “虚实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受到多数学生支持,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实验课学习效果。
    综述
    基于锥形束CT的上牙槽前神经管研究进展
    程傲然, 范亚伟
    2023, 16(6): 737-741.  DOI: 10.19538/j.kq.2023.06.016
    摘要 ( )  
    上牙槽前神经管(canalis sinuosus,CS)是从眶下神经管延伸至上颌骨前部的骨密质管道,内含有上牙槽前神经血管束,是一个在上颌骨前部临床操作中常被忽视的解剖结构。术中不慎损伤CS会导致持续疼痛、感觉异常、出血、骨结合受损和局部感染等并发症。文章聚焦于CS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影像及相关临床研究,从CS的解剖特点、CS与相邻结构的解剖关系、与CS相关的手术并发症及CS损伤的处理和预防等方面做一综述,为在术前识别CS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上颌骨前部手术的并发症提供理论参考。
    改性钛基材料调控巨噬细胞表型促进免疫成骨进程研究进展
    刘修玉, 吕慧欣, 周延民
    2023, 16(6): 742-747.  DOI: 10.19538/j.kq.2023.06.017
    摘要 ( )  
    种植体周围组织修复效果是影响种植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目前,通过巨噬细胞调控骨免疫进程,促进血管生成和加速骨改建是种植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种植体表面处理可影响细胞黏附和周围炎症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极化,进而影响种植术后早期软组织愈合和晚期成骨。文章就不同钛基材料的种植体表面处理方式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其介导的组织修复效果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寻找骨免疫调节的最佳时机和策略。
    微种植体支抗压低上前牙的研究进展
    常 乾, 任利玲
    2023, 16(6): 748-751.  DOI: 10.19538/j.kq.2023.06.018
    摘要 ( )  
    露龈笑和前牙深覆牙合常是存在上下颌牙弓垂直向关系不调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对于重度骨性垂直向发育过度的患者,临床常行正颌手术矫治;但对轻中度深覆牙合患者,临床可采用微种植体支抗辅助压低上前牙的治疗方法。文章就微种植体支抗辅助压低上前牙的矫治效果、影响因素、力学分析等方面做一综述。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预防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曾叶渐, 王 军, 邹海啸
    2023, 16(6): 752-756.  DOI: 10.19538/j.kq.2023.06.019
    摘要 ( )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发生于使用双膦酸盐类等药物的患者身上,主要表现为颌骨坏死。目前,MRONJ的治疗方法尚存在争议,缺乏明确的治疗金标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是第二代富血小板血液浓缩物,其制备相较于第一代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更为简便,且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危险和感染风险。然而,PRF在MRONJ的手术辅助治疗方面是否能起到促进创口愈合和软硬组织再生的作用尚不明确。文章就近年来关于PRF在MRONJ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探讨PRF在预防和治疗MRONJ中的效果。
    病例报告
    颏孔区牙骨质瘤合并颌骨骨岛影响正畸牙移动1例报告
    吴佳叶, 李 娜, 张 煦, 刘 超, 刘文龙, 白明海
    2023, 16(6): 757-760.  DOI: 10.19538/j.kq.2023.06.020
    摘要 ( )  
    年轻上颌中切牙牙中牙根尖周炎治疗后牙根发育1例报告
    李文聪, 赵雪凤
    2023, 16(6): 761-763.  DOI: 10.19538/j.kq.2023.06.021
    摘要 ( )  
    成人“手术优先”术后开牙合患者正畸治疗1例报告
    杨瑞婷, 张 洁, 许雅芬, 周 迎
    2023, 16(6): 764-768.  DOI: 10.19538/j.kq.2023.06.022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