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3年, 第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3-03-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专家讲座
    论著
    短篇论著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髁突骨折与颞下颌关节强直
    龙星
    2013, 5(3): 129-132. 
    摘要 ( )   PDF(926KB) ( )  

    外伤是颞下颌关节强直最主要的病因,但髁突骨折与外伤性关节强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髁突囊内骨折可引起关节软骨损伤、关节盘移位或破损、关节积血,继发关节纤维化以及骨化,最终导致关节强直。本文从临床和实验角度探讨了髁突骨折与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关系。

    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预防
    江欣,胡开进
    2013, 5(3): 132-135. 
    摘要 ( )   PDF(870KB) ( )  

    颞下颌关节强直(temporomandibular joint ankylosis,TMJA)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疾病,可导致患者开口受限、咀嚼困难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临床上,TMJA多由创伤引起。因此,创伤性TMJA的发生机制以及如何在临床上预防其发生一直是众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分类与治疗
    周青
    2013, 5(3): 136-139. 
    摘要 ( )   PDF(1472KB) ( )  

    颞下颌关节强直是口腔颌面部一类严重的疾病,其临床分型主要依据颞下颌关节骨性融合情况及其周围附属结构受累情况而定。临床针对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术后加以功能训练。外科手术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的主要途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解除关节强直的解剖因素;恢复或重建关节基本结构;对继发畸形的治疗。目前针对以上三方面的多种治疗手段各有利弊,本文将对近年来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予以分类介绍。

    专家讲座
    下颌骨髁突骨折治疗后遗症及原因分析
    蔡怡华,何冬梅
    2013, 5(3): 140-143. 
    摘要 ( )   PDF(866KB) ( )  

    髁突骨折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如果治疗不当均会导致失败,引起一系列的后遗症。本文对髁突骨折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后遗症及原因做一综述。

    论著
    不同冠根比种植义齿修复下颌第一磨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江鹭鹭1,唐佳奇2,蔺增2,张娇1,封伟1,邓春富1,尚德浩1,张翀1,赵宝红1
    2013, 5(3): 144-147. 
    摘要 ( )   PDF(1017KB) ( )  

    目的 比较不同冠根比种植义齿修复下颌第一磨牙对种植修复体各部件及周围骨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于 2012年9—12月在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完成。参照具有平台转移结构的韩国Dentium种植系统,在PRO/E Wildfire 5.0三维制图软件中绘制冠根比分别为1∶1.5 、1∶1 、1.5∶1 、2∶1 、3∶1的5组包含相应基台、中央螺丝和烤瓷冠的种植修复体三维实体模型,进行垂直向及斜向加载,运用Ansys Workbench13.0比较各模型受力后Von Mises应力分布情况及应力变化趋势。结果 垂直载荷下,各模型整体应力分布较为均匀,在种植体颈部、基台、中央螺丝和牙冠均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不同冠根比的种植修复体Von Mises应力峰值变化不明显。斜向加载下,各模型最大Von Mises应力值明显增大,尤其种植体的唇颊侧颈部、皮质骨、基台、中央螺丝和牙冠的应力峰值增长明显,随着冠根比的增大各部分应力峰值明显增大。结论 平台转换有效转移种植体-骨界面应力集中区,减少牙槽骨的吸收,但增大了基台及中央螺丝松动和折断的风险。

    人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前后miRNA表达谱差异分析
    章燕1,甄蕾2,郭姜莉2
    2013, 5(3): 148-152. 
    摘要 ( )   PDF(1770KB) ( )  

    目的 探讨人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成骨分化过程中miRNA表达谱的变化,以期为揭示PDLSCs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方法 本研究于2012年1—12 月在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生物医学及转化医学实验室、复旦大学公共实验平台完成。原代培养人PDLSCs,经流式细胞仪检测鉴定其干细胞特性(表达干细胞表面标志物STRO-1);体外诱导其往成骨方向分化,经茜素红S及碱性磷酸酶显色试剂盒染色检测其成骨特性。再采用表达谱基因芯片,分析成骨诱导前后PDLSCs的miRNA 表达,筛选出分化前后差异表达的miRNA。结果 与未经成骨诱导的细胞相比,PDLSCs在成骨分化14 d 后,有11个miRNA的表达上调,13个miRNA的表达下调。结论 PDLSCs具有成骨潜能,其成骨分化的机制可能与miRNA 表达的改变有关。

    Pancherz分析法评估Twin-block矫治器治疗青少年安氏Ⅱ1 错牙合的硬组织效应
    王茜1,左艳萍2,董福生3
    2013, 5(3): 153-157. 
    摘要 ( )   PDF(944KB) ( )  

    目的 了解排除了自然生长因素后,Twin-block矫治器治疗青少年安氏Ⅱ1错牙合引起的硬组织改变,从而更为真实、准确地评价该矫治器的矫治效能。方法 于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门诊选择30例手腕骨片为FG-G期的安氏Ⅱ1下颌后缩患者。治疗组15例,平均年龄11.5岁,采用Twin-block矫正器治疗,平均治疗及保持时间14个月; 对照组15例,平均年龄11岁,作为自然生长对照,平均观察时间13个月。对治疗及观察前后头颅X线侧位片的32项硬组织项目进行Pancherz测量分析,评价矫治疗效。结果 排除了自然生长因素的影响,治疗组在采用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后,下颌全长、升支高度及下颌体长分别净增加了4.95、4.03和1.67 mm, SNB角(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增加了2.39°; 全面高、下面高及后面高均明显增加,但下颌平面保持稳定;上切牙舌倾、下切牙唇倾。在4.76 mm的覆盖减少量和5.22 mm的磨牙关系改善中,牙齿效应分别占61%和75%,骨骼效应占39%和25%。结论 Twin-block矫治器使发育期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覆牙合覆盖、磨牙关系均得到改善,有效促进了下颌骨矢状方向上的生长发育,Ⅱ类骨面型趋于好转。

    人工种植牙龈下中间普氏菌1年内数量变化研究
    王珏,焦艳军,金恩龙,闫亮
    2013, 5(3): 158-161. 
    摘要 ( )   PDF(837KB) ( )  

    目的 研究人工种植牙龈下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 Pi) 1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为种植体的定期维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于2010年6月到2011年6月,对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科门诊已完成固定义齿修复的38例患者的46颗人工种植牙进行为期1年的复诊检查,记录修复后1、3、6、12个月4个时段,所有种植牙的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牙龈出血指数(GBI)、探诊深度(PD) 以及X线骨吸收情况,并采用Pi的选择性培养基对龈下菌斑标本进行分离培养,计算每毫升标本原液的菌落形成单位(CFU/mL)。结果 随时间延长,种植牙周Pi检出量不断增加,1个月到3个月时增加的趋势最为明显,到6个月左右趋于稳定,其统计值在1个月和3个月、3个月和6个月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6个月和12个月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GI和X线骨吸收值在修复后1、3、6、1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BI和PD仅在1个月和3个月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段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加强修复后3个月时种植患者的口腔维护,防止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提高种植成功率。

    球帽式附着体修复游离端缺失牙18例临床效果评价
    王蔚,李佳佳,洪岩松,艾红军
    2013, 5(3): 162-164. 
    摘要 ( )   PDF(1119KB) ( )  

    目的 评价球帽式附着体修复游离端缺失牙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的KennedyⅠ、Ⅱ类牙列缺损患者18例,对可保留的残根残冠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后,使用球帽式附着体作为固位体进行义齿修复,并对其使用效果进行6个月至2年的临床随访观察。结果 球帽式附着体用于游离端缺失牙修复后,基牙基本未受到损害,有2例基牙患有牙龈炎,患者对义齿美观、舒适、固位、稳固和咀嚼性能等方面均比较满意。结论 球帽式附着体可以改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后的美观及功能,且有利于基牙的保护。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5岁儿童患龋情况抽样调查分析
    方继荣,陈勃,郑春玉,刘建军,吕娟娟,卢绪阳
    2013, 5(3): 165-167. 
    摘要 ( )   PDF(823KB) ( )  

    目的 了解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5岁儿童龋齿患病情况,以利于采取针对性更强的防治措施进一步提高本地区高危儿童人群的龋病预防和治疗水平。方法 于2012年6月,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标准,对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所属11个乡镇的669名5岁儿童乳牙患龋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并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5岁儿童的乳牙患龋率为59.3%,龋均为2.80,充填率为1.07%;男性和女性、汉族和土家族儿童的乳牙患龋率及龋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乡镇儿童乳牙患龋率及龋均明显高于县城区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较高,男性和女性、汉族和土家族儿童之间无显著差异,但乡镇与县城区之间有显著差异。改善此状况的方法,一是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二是采取针对性更强并适宜落后贫困少数民族山区县推广的预防和治疗技术,开展综合防治工作。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46例病原菌分析
    庞宝兴,冯元勇,李凤梅
    2013, 5(3): 168-170. 
    摘要 ( )   PDF(938KB) ( )  

    目的 分析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及病原菌分布,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46例口腔颌面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感染来源、病原菌种类及治疗方法。结果 共培养出病原菌50株,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杆菌及白色念珠菌分别占84%、12%、2%、2%,其中前5位病原菌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星座链球菌星座亚种、F群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结论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多为混合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切开引流是早期控制多间隙感染的有效手段。

    三种不同暂封材料冠部封闭效果比较研究
    赵旭东,王新,周玉才
    2013, 5(3): 171-173. 
    摘要 ( )   PDF(821KB) ( )  

    目的 比较并评价3种不同暂封材料的冠部封闭效果。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于佛山市禅城区向阳医院因正畸或牙周病拔除的完整成人单根前磨牙60颗,备洞开髓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20颗,分别用Clip、Cavit G、氧化锌丁香油酚黏固剂(ZOE)3种暂封材料充满窝洞,经封闭处理后浸入2%亚甲蓝溶液染色,在暂封7 d和14 d时取出每组各10颗牙齿, 顺牙长轴近远中向纵向剖开, 观察染料渗入最大长度,并以此来评估3种暂封材料的冠部封闭效果。结果 7 d时Clip组和Cavit G组封闭效果均优于ZOE组(P < 0.05),14 d时Clip组封闭效果优于其他两组(P < 0.05)。结论 Clip是一种较好的根管治疗髓腔暂封材料。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PTEN、MMP-7和VEGF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孙晓菊,左海燕,谢洪,邓巍
    2013, 5(3): 174-176. 
    摘要 ( )   PDF(1367KB) ( )  

    目的 探讨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以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40例OSCC组织和4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PTEN、MMP-7和VEGF 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TEN、MMP-7和VEGF在OSCC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PTEN、MMP-7和VEGF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35.0%(14/40)、65.0%(26/40)和72.5%(29/40),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7.5%(31/40)、22.5%(9/40)和25.0%(10/40),3个指标在两种组织间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SCC组织中,PTEN 表达与MMP-7及VEGF 表达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406和-0.394,均P<0.05);MMP-7表达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 = 0.514,P<0.05)。结论 PTEN 表达下调和MMP-7、VEGF表达上调与OS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三者的表达对了解OSCC的恶性行为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短篇论著
    涎腺导管癌3例临床病理分析
    张营
    2013, 5(3): 177-178. 
    摘要 ( )   PDF(786KB) ( )  

    目的 结合文献探讨涎腺导管癌(salivary duct carcinoma, SDC)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8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例SDC患者临床资料,结合临床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SDC好发于男性,以腮腺导管癌多见,肿瘤生长迅速,浸润性强,易侵犯神经导致面瘫。讨论 SDC是一类恶性程度很高的恶性肿瘤,诊断主要靠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治疗以局部广泛切除+颈淋巴清扫术为主,术后给予放疗。

    综述
    正颌手术后口腔生理功能变化研究进展
    易新 综述,李波 审校
    2013, 5(3): 179-182. 
    摘要 ( )   PDF(841KB) ( )  

    随着口腔正畸学的发展与成熟,口腔正畸医生和颌面外科医生通过良好的合作,有效地将口腔正畸学与颌面外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口腔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骨性错牙合畸形的治疗手段。正颌外科对于颌面部和牙弓形态学的改善已经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并且获得越来越多患者的接受。正颌手术治疗后,患者颌骨和牙齿均有移动,打破了原有的口颌系统,重建咬合平衡。近些年来,关于患者正颌手术治疗后口颌系统功能改变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并存在很多争议。本文就近年来正颌手术治疗后口腔生理功能变化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骨性反牙合手术治疗后软组织变化研究进展
    段咏华 综述,王予江 审校
    2013, 5(3): 183-186. 
    摘要 ( )   PDF(855KB) ( )  

    通过了解正常人群颜面部的软组织生长发育特点、美学特征以及头影测量中线距与角度,认识反牙合人群颜面部软组织在硬组织上的分布特点,以及治疗后软组织与牙齿、骨骼移动的规律,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使骨性反牙合治疗后达到功能、美观上的协调。

    牙冠延长术与正畸牵引术在保留残根治疗方面研究进展
    马春亮 综述,唐晓琳 审校
    2013, 5(3): 187-190. 
    摘要 ( )   PDF(839KB) ( )  

    对缺损至龈下但尚有保留价值的残根可以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目前,牙冠延长术和正畸牵引术的应用最为广泛。本文就牙冠延长术与正畸牵引术的特点及二者在保留残根治疗方面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病例报告
    颈椎脊索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张锐,马俊涛,王博,王如
    2013, 5(3): 191-192. 
    摘要 ( )   PDF(1252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