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 2013, Vol. 5 ›› Issue (3): 158-161.
WANG Jue, JIAO Yan-jun, JIN En-long, YAN Liang
摘要:
目的 研究人工种植牙龈下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 Pi) 1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为种植体的定期维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于2010年6月到2011年6月,对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科门诊已完成固定义齿修复的38例患者的46颗人工种植牙进行为期1年的复诊检查,记录修复后1、3、6、12个月4个时段,所有种植牙的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牙龈出血指数(GBI)、探诊深度(PD) 以及X线骨吸收情况,并采用Pi的选择性培养基对龈下菌斑标本进行分离培养,计算每毫升标本原液的菌落形成单位(CFU/mL)。结果 随时间延长,种植牙周Pi检出量不断增加,1个月到3个月时增加的趋势最为明显,到6个月左右趋于稳定,其统计值在1个月和3个月、3个月和6个月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6个月和12个月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GI和X线骨吸收值在修复后1、3、6、1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BI和PD仅在1个月和3个月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段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加强修复后3个月时种植患者的口腔维护,防止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提高种植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