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0年, 第3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0-01-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专家讲座
    论著
    短篇论著
    综述
    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术
    林崇韬
    2010, 3(01): 1-4. 
    摘要 ( )  

    提要: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是牙周病基础治疗的最重要手段,普遍应用的龈下刮治器械分为手用和超声波两种。常规全口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可分4~6次进行,也可一次性完成。无论是采用手工还是超声波刮治器械进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均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微生物学指标,并取得良好疗效。

    牙周病松牙固定治疗
    陈莉丽
    2010, 3(01): 4-7. 
    摘要 ( )  

    提要:牙齿松动是牙周病主要的临床症状之一。如何治疗松动牙、防止牙周炎进行性加重、尽可能地保存牙齿、促进牙周组织的重建再生,是牙周科医生致力于解决的主要问题。经牙周基础治疗、去除危险因素、消除牙周组织炎症并建立平衡牙合后,多数患牙的松动度可不同程度减轻。而松动度较大的患牙经牙周治疗也很难恢复正常,并影响咀嚼功能,产生继发性牙合创伤,使得牙周组织破坏、吸收加剧。对动度较大的松动牙进行固定,消除其创伤,减轻牙合力负担,使之行使正常咬合功能,牙周膜接受功能性刺激,从而促进牙周组织的修复和愈合。因此,松牙固定是牙周治疗的必要措施。牙周炎的松牙固定是将单根或多根患牙与健康牙通过夹板连接成一个稳固的“多根牙”,建立起一个新的咀嚼单位。本文对牙周病的松动牙固定、各类牙周夹板在临床上的使用及夹板固定技术做一介绍。

    牙周炎与咬合创伤
    毕良佳
    2010, 3(01): 7-11. 
    摘要 ( )  

    提要:牙周病(牙周炎)主要是由细菌引起的牙周组织炎症性疾病,其发生发展受多因素影响,咬合性创伤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磨牙症在临床可以引起最常见的咬合性创伤,磨牙症对牙周炎的转归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牙周炎治疗时对磨牙症的检查、诊断、治疗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对牙周病学的研究仍以炎症性破坏为主流,对磨牙症等咬合性创伤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将对咬合性创伤与牙周炎关系的研究进展和磨牙症的检查诊断做一简单阐述。

    牙周维护治疗
    潘亚萍, 常春荣
    2010, 3(01): 11-14. 
    摘要 ( )  

    提要:牙周炎是人类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与全身健康有着密切关系。牙周炎经过基础治疗及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然而长期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就牙周维护治疗的意义、影响因素及具体实施进行简要阐述。

    菌斑控制
    张颖
    2010, 3(01): 14-17. 
    摘要 ( )  

    提要:牙周疾病是牙菌斑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控制茵斑是治疗和预防牙周疾病最主要的方法。本文主要对个人菌斑控制的措施、效果以及临床评估方法加以概述,阐明刷牙、牙线等机械性措施与化学方法相结合应作为个人口腔自我保健的常规方法,预防和减少牙周疾病的发生。

    专家讲座
    正畸矫治成功15个关键因素
    魏松
    2010, 3(01): 18-23. 
    摘要 ( )  

    提要:正畸矫治的目标是达到口颌系统功能的平衡,矫治效果的稳定以及牙、颌、面的美观。围绕这3个目标,亚历山大矫正技术的创造者——亚历山大医生提出了“正畸成功的15个关键因素”,正畸医生可以根据这些关键因素,明确具体的矫治目标,制定相应的矫治方案,选择有效的矫治方法。

    论著
    不同处理方法的陶瓷托槽再黏结抗剪切强度比较
    林艺翚, 史建陆, 张端强
    2010, 3(01): 24-26. 
    摘要 ( )  

    目的    探讨不同处理方法对陶瓷托槽再黏结抗剪切强度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9年2—7月厦门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患者中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健康双尖牙70颗,随机抽取30颗用于制备脱落陶瓷托槽,其余40颗用于黏结实验。将40颗用于黏结实验的牙随机分成4组(每组10颗):新陶瓷托槽组,烧灼处理组,喷砂处理组,硅涂层处理组。陶瓷托槽黏结于未经酸蚀处理的微湿的离体牙上,然后用去托槽钳小心取下,形成脱落托槽。分别对陶瓷托槽底面进行烧灼处理、喷砂处理、硅涂层处理;不同方法处理后,各组托槽底面常规涂硅烷偶联剂。每组离体牙经常规牙面处理后,分别黏结新陶瓷托槽及脱落后处理的陶瓷托槽,测定并比较各组抗剪切强度。结果    新陶瓷托槽、烧灼处理、喷砂处理、硅涂层处理组抗剪切强度依次为(12.4733±3.4326)MPa、(7.2375±1.6914 )MPa、(9.1612±1.3261)MPa、(13.1671±5.0392)MPa;烧灼组和喷砂组抗剪切强度与新托槽组和硅涂层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硅涂层组与新托槽组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陶瓷托槽经烧灼处理及喷砂处理后再黏结其抗剪切强度均有下降,硅涂层处理后其抗剪切强度与新托槽相近。

    改良式Herbst 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临床研究
    郑莹, 伍军, 黄臻, 卢晓玲
    2010, 3(01): 27-29. 
    摘要 ( )  

    目的    探讨改良式Herbst 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下颌后缩伴上牙弓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2009年在南昌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采用改良式Herbst矫治器治疗11例安氏Ⅱ类下颌后缩伴上牙弓狭窄患者,通过矫治前后头影片的测量对比,分析该矫治器的疗效。结果    经改良式Herbst矫治器治疗6~8个月后,11例患者的下颌均明显前移,上下牙弓协调,下颌后缩面型显著改善。结论    改良式Herbst矫治器能有效地矫治安氏Ⅱ类下颌后缩伴上牙弓狭窄的患者。

    氧化锆基台研制及其与种植体连接界面适合性研究
    王永亮, 杨建军, 孙桂兰, 党华
    2010, 3(01): 30-32. 
    摘要 ( )  

    目的    研制氧化锆基台并评价其与种植体连接界面的适合性。方法    2007年5月至2009年1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选用纳米氧化锆粉,采用冷等静压成型方法和二次烧结工艺制作氧化锆基台,选取15枚氧化锆基台与0sstem USⅡ种植体装配,应用扫描电镜测量基台与种植体连接界面微间隙。结果    研制的氧化锆基台与种植体装配顺利,基台与种植体连接界面的边缘微间隙为(3.17 ± 0.34)μm、内部微间隙为(28.4 ± 2.7)μm。结论    采用纳米氧化锆粉经冷等静压成型和二次烧结工艺制作的基台与种植体有较好的适合性。

    开牙合患者固定矫治配合肌功能训练临床疗效观察
    张清华, 冯云霞, 张燕
    2010, 3(01): 33-34. 
    摘要 ( )  

    目的    探讨肌功能训练在正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2007年7月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处于生长发育期的60例骨性开牙合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用MEAW技术矫治;试验组30例,矫治同时配合相应的肌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在排齐整平、关闭拔牙间隙、精细调整3个阶段中矫治效果的差异。结果    (1)排齐整平阶段:对照组有6例出现了开牙合加重现象,实验组无一例出现开牙合加重现象,比较此过程中两组垂直开牙合度变化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关闭拔牙间隙阶段:试验组上下颌第一磨牙区牙槽骨高度均较矫治前有所降低,前下面高/后下面高(ALFH/PLFH)值较矫治前减小,AB平面与下颌平面的交角、腭平面与眼耳平面的交角之和(ODI)值有所增大,下颌平面角(GoGn-SN)减小;对照组各指标与实验组相比均变化较小。(3)精细调整阶段:两组间各项指标的治疗前后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牙合畸形患者矫治早期即进行肌功能训练有助于提高正畸治疗的疗效。

    腭裂术后松弛切口两种不同处理方法临床效果比较
    廖圣恺, 徐涛, 高廷益, 刘亮, 吴志刚, 陈永锋
    2010, 3(01): 35-37. 
    摘要 ( )  

    目的    研究腭裂术后松弛切口两种不同处理方法的患者术后反应及愈合情况。方法    将2007年8月至2009年7月在安徽省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住院治疗的腭裂患者1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3例)和对照组(92例),治疗组患者术后松弛切口内置入明胶海绵并进行对位缝合;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填塞碘仿纱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体温、出血、进食、创口愈合等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术后1例感染,12例发热,8例继发性出血;对照组术后12例感染,35例发热,25例继发性出血;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1例术后穿孔,而对照组术后5例穿孔,两组术后均无复裂患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松弛切口内置入明胶海绵并进行对位缝合有利于腭裂术后恢复,是比较好的一种方法。

    乳牙牙合期上颌骨复合骨折5例正畸治疗临床分析
    王岩, 郐滨, 刘奕
    2010, 3(01): 38-39. 
    摘要 ( )  

    目的    探讨运用正畸方法对乳牙牙合期上颌骨复合骨折患儿行非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2008年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进行治疗的上颌骨复合骨折患儿5例,于伤后1周内行正畸治疗,口内应用上颌薄牙合垫,口外戴前方牵引器配合弹性颅颌绷带联合牵引或用简单头帽颏兜垂直牵引。结果    通过正畸治疗,骨折部位得到良好的复位和固定,患者获得较好的咬合关系。结论    运用正畸方法治疗乳牙牙合期上颌骨复合骨折患儿,骨折愈合良好,咬合关系正常,软组织侧貌改善,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自制药物糊剂治疗乳磨牙根尖周炎3年疗效临床观察
    王小洁, 冯娟
    2010, 3(01): 40-42. 
    摘要 ( )  

    目的    探讨自制药物糊剂(M:甲硝唑原料药、C:氯霉素原料药、I:碘仿、D:地塞米松,MCID)对乳磨牙根尖周炎的治疗效果及对继承恒牙发育的影响。方法    以自行研制的MCID糊剂作为根充糊剂,对2005年8—12月云南省人民医院口腔预防保健科儿童牙病室收治的42例3~7岁乳磨牙尖周炎患儿的66颗患牙进行根管填充治疗,并进行3年的疗效观察。结果    3年后复查,MCID药物糊剂对轻、中、重型患牙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30%、96.00%和67.67%;对恰充、欠充、超充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59%、73.68%、80.00%。结论    MCID糊剂对轻、中型患牙有很好的疗效,且不影响其继承恒牙的正常发育,可作为治疗轻、中型乳磨牙根尖周炎的常规根管充填剂,在临床上推广使用。根充程度可影响疗效,适量填充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木糖醇口香糖防龋效果临床研究
    张辉伟, 张风华, 张峥, 郭剑虹
    2010, 3(01): 43-44. 
    摘要 ( )  

    目的    研究孕期及产后妇女饭后咀嚼木糖醇口香糖的防龋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07年5月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体检的孕期或产后妇女[龋、失、补牙面数(DMFS)≥8]96名。经龋齿基线检查后,随机分为木糖醇组、氟化泡沫组、对照组3组。2年后复查龋患情况。结果    木糖醇组、氟化泡沫组、对照组3组新增龋面均分别为1.28、1.32、2.35,木糖醇组、氟化泡沫组与对照组比较,新增龋面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木糖醇组、氟化泡沫组与对照组比较,新增龋面均降低率分别为43.11%、41.33%。结论    在良好的口腔保健条件下,木糖醇口香糖与氟化泡沫有同等的防龋效果。

    快速脱敏疗法在牙科畏惧症儿童中应用研究
    孙加义, 赵霞, 藤琦
    2010, 3(01): 45-46. 
    摘要 ( )  

    目的    探讨快速脱敏疗法在牙科畏惧症儿童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08年7—10月到青岛市口腔医院儿童牙科门诊就诊的3~7岁牙科畏惧症患儿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干预组使用快速脱敏疗法,对照组不使用快速脱敏疗法,比较两组儿童在牙科治疗中的配合程度。结果    使用快速脱敏疗法的儿童在诊疗中的配合程度明显高于未使用快速脱敏疗法的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快速脱敏疗法能有效降低牙科畏惧症儿童在牙科治疗中的恐惧程度。

    根尖刮治术与根尖倒充填术治疗慢性根尖周炎疗效比较
    霍红艳, 左乾
    2010, 3(01): 47-48. 
    摘要 ( )  

    目的    观察、比较根尖刮治术与根尖倒充填术治疗慢性根尖周炎的疗效。 方法    将2005年3月至2008年8月在大连市中医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常规根管治疗失败或无法处理的患者58例(患牙58颗),随机分为根尖刮治组和根尖倒充填组,每组29颗牙,分别进行根尖刮治和根尖倒充填。术后1年复查,根据临床检查和X线片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    刮治组1年成功率为58.33%,倒充填组1年成功率为84.62%,两组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常规根管治疗疗效不佳的慢性根尖周炎疗患牙,采用根尖倒充填术可取得较好疗效。

    4种根管充填材料微渗漏实验研究
    刘明卫, 卢书源
    2010, 3(01): 49-50. 
    摘要 ( )  

    目的    评价不同根管充填材料的根管封闭性能。方法    将2005—2007年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口腔科门诊拔除的40颗离体单根牙随机分为A、B、C、D 4个组,分别用塑化液、Vitapex糊剂、氧化锌丁香油(ZOE)糊剂加牙胶尖、氢氧化钙糊剂侧压充填根管。采用染液渗入法检查根尖孔微渗漏,在体式显微镜下用游标卡尺测量染液渗入根管的长度。结果    4个组染液渗入根管的长度分别为(2.02±0.92)mm、(0.94±0.50)mm、(3.21±0.87)mm和 (3.97±1.66)mm。除C组与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tapex糊剂对根尖孔的封闭性能优于塑化液、ZOE糊剂和氢氧化钙糊剂。

    寻找与扩通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临床观察
    2010, 3(01): 51-52. 
    摘要 ( )  

    目的    探讨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MB2)的寻找与扩通方法。方法    将2006—2008年于沈阳市口腔医院口内门诊就诊患者的因牙髓炎需要做根管治疗的上颌第一磨牙84颗,随机分成试验组(42颗)、对照组(42颗)。试验组根管显微镜下寻找MB2并扩通,而对照组常规裸眼下进行操作,比较分析两组MB2的发现率及通畅率。结果    试验组上颌第一磨牙MB2发现率、通畅率分别为80.95% 、82.35% ,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MB2发现率、通畅率分别为42.86% 、77.78%,两组上颌第一磨牙MB2发现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对上颌第一磨牙进行根管治疗时,用根管显微镜寻找MB2的比例远大于临床用裸眼下操作。

    短篇论著
    玻璃纤维桩在牙体缺损修复中应用观察
    马晶
    2010, 3(01): 53-53. 
    摘要 ( )  

    目的    探讨玻璃纤维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2006—2008年辽阳市一五三医院口腔科进行前牙缺损修复患牙80颗,随机分为玻璃纤维桩组(40颗)和铸造金属桩组(40颗),分别用纤维桩+树脂核和铸造金属桩修复,经过2年临床随访观察,对其牙龈灰线、根折、桩折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铸造金属桩修复的牙齿牙龈发生牙龈灰线9颗,根折4颗;玻璃纤维桩修复的牙齿仅有1颗牙齿发生桩折断;两组问题发生率[32.5%(13/40)对2.5%(1/4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牙体缺损修复中,玻璃纤维桩修复明显优于铸造金属桩。

    综述
    颌骨缺损后下颌骨重建方法及新材料研究进展
    王宁, 综述, 黎明, 审校
    2010, 3(01): 54-57. 
    摘要 ( )  

    题要:下颌骨作为面下1/3的骨性支架,对维持面型、保持咀嚼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颌骨囊性病变及颌骨肿瘤是造成颌骨缺损的主要原因,临床治疗须进行下颌骨重建,方法包括骨移植、牵引成骨技术、骨组织工程技术。本文就下颌骨重建的方法及新材料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骨质疏松与种植体成功率
    姒蜜思
    2010, 3(01): 58-61. 
    摘要 ( )  

    提要:骨质疏松患者是否适合进行种植修复,是否会造成种植修复失败,一直以来都是种植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本文对近年来国外围绕种植体成功率与骨质疏松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利用口腔曲面断层片进行骨质疏松病情判断进行讨论,为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帮助。

    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口腔颌面外科学(2) 现代拔牙术
    白晓峰
    2010, 3(01): 62-64.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