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唇裂术前鼻牙槽矫治器的临床应用
    石冰,李杨
    2008, 1(11): 641-643 . 
    摘要 ( )  
    双侧唇裂或(和)唇腭裂术后继发畸形的整复治疗
    翦新春,谢正其
    2008, 1(11): 643-648 . 
    摘要 ( )  
    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外科治疗
    杨小平,黄洪章
    2008, 1(11): 649-650 . 
    摘要 ( )  
    唇裂鼻畸形一期整复术
    傅豫川
    2008, 1(11): 650-654 . 
    摘要 ( )  
    双侧唇裂修复术与术后继发畸形
    马莲
    2008, 1(11): 654-656 . 
    摘要 ( )  
    专家经验谈
    重视和规范单侧唇裂整复术
    王国民,杨育生
    2008, 1(11): 657-659 . 
    摘要 ( )  
    论著
    藻酸盐印模浸泡消毒对所灌注超硬石膏模型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影响
    王建鸿,朱洪水,石连水
    2008, 1(11): 660-663 . 
    摘要 ( )  

    摘要:目的 评估藻酸盐印模浸泡消毒对所灌注超硬石膏模型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影响。方法 2006年2月至5月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选用2种藻酸盐印模材料(Jeltrate和Heraplast NF)制取原始模型和不锈钢模具的印模,分别用2%戊二醛、2.5%三氯异氰尿酸、碘伏消毒液对以上2种藻酸盐印模材料浸泡消毒30 min,灌注超硬石膏模型。测量原始模型及其所翻制的超硬石膏模型尺寸,计算其偏离原始模型的百分数;测量超硬石膏块表面粗糙度Ra值;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q检验(SNK法) 。结果 超硬石膏模型的长度和宽度变化率都不超过0.1%,绝对数值均小于60 μm;在所有样本中仅2.5%三氯异氰尿酸浸泡消毒处理组表现为膨胀,其余各组均为收缩。2%戊二醛浸泡消毒处理组与未消毒处理组的超硬石膏块的表面光滑程度接近,差别无统计意义; 2.5%三氯异氰尿酸处理组的表面光洁度最差,粗糙度Ra值最大。结论 用2%戊二醛、2.5%三氯异氰尿酸、碘伏消毒液分别对2种藻酸盐印模(Jeltrate, Heraplast NF)浸泡30 min,对模型的尺寸稳定性不会造成影响;藻酸盐印模材料的品牌不同和所用的消毒液的不同对超硬石膏块的表面粗糙度的影响不同,Jeltrate印模材料用2%戊二醛或碘伏浸泡消毒均能获得很好的表面光洁度;2.5%三氯异氰尿酸浸泡消毒对2种藻酸盐印模材料均会导致表面质量的降低。

    三种不同形状附着体固位力衰减趋势的对比研究
    左恩俊,段蔚泓,刘明达,侯玉泽
    2008, 1(11): 664-666 . 
    摘要 ( )  

    摘要:目的 对比研究3种不同形状附着体固位力衰减趋势的差异。方法 2007年1月至7月,于佳木斯大学口腔医学院制作5组附着体试件。A组:栓体栓道式附着体(配备黄色塑料帽套);B组:垂直球帽式附着体(配备黄色塑料帽套);C组:按扣式附着体(配备黄色塑料帽套);D组:垂直球帽式附着体(配备白色塑料帽套);E组:按扣式附着体(配备白色塑料帽套)。每组包含5个样本。对所有试件并进行固位力测试,进行1000次就位与脱位循环实验,每进行100次就位与脱位循环后,在电阻应变式力学测试机上重复10次测定其固位力,并观察固位力的衰减趋势。结果 经1000次就位与脱位循环后A组固位力衰减(5.16±0.48)N,B组:(4.65±0.04)N,C组:(5.98±0.10)N,D组:(4.01±0.05)N,E组(5.24±0.67)N。A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D组固位力衰减趋势最小,C组固位力衰减趋势最大。结论 (1) 3种附着体的固位力均随摘戴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2)配备白色塑料帽套的垂直球帽式附着体固位性能最佳。

    局部缓冲对磁性附着体义齿固位力影响的研究
    谭泓,杨晓东
    2008, 1(11): 667-669 .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局部缓冲对磁性附着体远中牙槽骨吸收后固位改善的情况。方法 2007年4月至2008年2月于东北大学材料实验室建立犬磁性附着体牙槽骨吸收模拟模型,测量模拟不同吸收条件下,缓冲前后附着体义齿固位力变化,对缓冲前后义齿的固位力根据不同吸收条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缓冲后前后牙区垂直方向及后牙区斜向前上方60°的固位力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缓冲后前牙区斜向前上方60°的固位力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未缓冲前牙区垂直方向及斜向前上方60°固位力随骨吸收总体呈下降趋势(P < 0.01)。 未缓冲后牙区垂直方向及斜向前上方60°的固位力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磁性附着体覆盖义齿进行局部缓冲可有效提高牙槽骨吸收后前牙区固位力。

    固定修复咬合重建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研究
    曹利,越涑霞,张洋
    2008, 1(11): 670-671 .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以改善牙弓形态、恢复咬合功能为目的的固定修复治疗所形成的咬合重建对颞下颌关节(TMJ)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 对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口腔科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13例前牙超覆牙合、超覆盖,面下1/3垂直距离偏短的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使患者实现正常的面容及咬合形态,同时观察TMJ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 13例患者均恢复了正常的咬合形态,改善了咀嚼功能和容貌,同时1例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D)症状的患者TMD症状消失。结论 对覆牙合、覆盖异常,面下1/3垂直距离不足的咬合畸形患者恢复正常的咬合形态及面下1/3垂直距离,在改善容貌和咬合功能的同时,也去除了TMD的易感牙合因素,对于缓解或解除TMD症状有良好的效果。

    开窗术治疗下颌骨大型囊性肿瘤13例临床疗效分析
    黄绍辉,段维轶,孙长伏,李瑞武
    2008, 1(11): 672-673 . 
    摘要 ( )  

    摘要:目的 评价开窗术对下颌骨大型囊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2005 — 2008年收治的13例下颌骨大型囊性肿瘤患者采用开窗术进行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跟踪随访调查。结果 术后3个月开始,肿瘤逐渐缩小;至术后18个月左右时,13例患者原膨起的面部均恢复正常,开窗部位仅余小的凹陷,X线可见囊肿完全消失。结论 对于大型下颌骨囊性肿瘤,开窗术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真性颞颌关节强直19例临床研究
    谢耕耘,南欣荣
    2008, 1(11): 674-675 . 
    摘要 ( )  

    摘要:目的 观察采用下颌升支垂直截骨上推术治疗真性颞颌关节强直的疗效。方法 对2004年12月至 2008年5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9例真性颞颌关节强直患者采用下颌升支垂直截骨上推术治疗,并按期随诊,监测指标,观察其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张口度均接近或达到正常,无关节疼痛及弹响症状,随访期内无一例复发。结论 根据国内外文献及术后观察,下颌升支垂直截骨上推术是治疗真性颞颌关节强直的一种可选择的、有效的方法。

    儿童颌面创伤439例临床分析
    张善珏
    2008, 1(11): 676-677 . 
    摘要 ( )  

    摘要:目的 了解儿童颌面创伤发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以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东南大学附属南京江北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439例儿童颌面创伤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包括年龄、性别、创伤原因、创伤部位、创伤类型等相关因素。结果 儿童颌面创伤的发生在年龄、性别、创伤原因、创伤部位、创伤类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1岁年龄段发生率最高,男孩明显多于女孩,上、下唇及牙齿最易受伤。结论 儿童颌面创伤有特定的发病规律,采取针对性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减少其发生。

    下颌第二磨牙牙根 根管数目及形态研究
    沈漪
    2008, 1(11): 678-679 . 
    摘要 ( )  

    摘要:目的 观察下颌第二磨牙牙根、牙根不同部位根管数目及形态,为根管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08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口腔科门诊中因各种原因拔除的下颌第二磨牙166颗,观察牙根数目及形态后,将牙根切为根上1/3,根中1/3和根尖1/3。观察不同部位的根管数目及形态。结果 下颌第二磨牙单根12颗(7.2%),双根101颗(60.8%),其中近中根1-1型根管48颗(47.5%),2-1型30颗(29.7%),1-2型18颗(17.8%),2-2型5颗(5%)。远中根1-1型根管88颗(87.1%),2-1型2颗(2.0%),1-2型4颗(4.0%),2-2型7颗(6.9%)。C形根53颗(32.0%),其中只有26颗具有C形根管(49 %)。166颗患牙中C形根管的总检出率为15.7%。结论 下颌第二磨牙牙根及根管数目、形态变异较多,C形根管的存在给根管治疗带来困难,不利于根管的彻底清理和充填。

    固定矫治技术联合坚固内固定术在多发性下颌骨骨折中的应用
    林智勇,黎伟聪,何颖朝
    2008, 1(11): 680-681 .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固定矫治技术联合坚固内固定术治疗多发性下颌骨骨折的疗效及在减少错牙合及颌面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作用。 方法 对2002 — 2007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罗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39例下颌骨多发性骨折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17例,采用固定矫治技术联合坚固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行颌间固定与牵引;对照组22例,采用坚固内固定加牙弓夹板结扎固定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病例术后3个月,开口度均达3 cm以上,开口型正常,咀嚼功能良好。术后6个月,研究组咬合关系良好率优于对照组(P < 0.05)。术后口腔卫生情况,研究组口腔卫生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咬合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研究组少于对照组。结论 固定矫治技术联合坚固内固定术治疗多发性下颌骨骨折,不仅联合固定了骨折端,也同时牢靠固定了松动脱位牙,减少了单纯内固定术后并发症,患者较易接受,是一种疗效显著,值得推广的方法。

    青少年高角双颌前突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Ricketts X线头影测量分析
    刘文艳,张桂荣,徐延,马天驰,蒳荷芽
    2008, 1(11): 682-683 . 
    摘要 ( )  

    摘要:目的 研究拔牙矫治对青少年高角双颌前突患者硬组织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沈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2002年7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31例青少年高角双颌前突患者,在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后,采用滑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然后以矫治前头影测量图为模板绘制2年后生长预测图,用Ricketts分析法对矫治后与生长预测图上的测量项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矫治后各测量项目的结果与根据生长预测图得到的结果比较:(1) 面轴角、面平面角、突度距、上颌深度角和下颌体弧度角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上下中切牙轴倾角、下切牙高度距、下切牙突度距及唇突度距减小(P < 0.05)。(3) 下面高度角减小(P<0.05)。结论 拔牙矫治可改变青少年双颌前突患者上下切牙的轴倾度和突度,不能改变颌骨的生长发育方向和生长速度。

    短篇论著
    两种氢氧化钙糊剂用于根尖诱导成形术的疗效观察
    闫世霞,魏俭铭,陈木棠,穆宏
    2008, 1(11): 684-684 . 
    摘要 ( )  
    开窗减压术治疗下颌骨巨大囊肿13例临床观察
    牛红儒,牛广
    2008, 1(11): 685-685 . 
    摘要 ( )  

    釉质局部磨除法提高氟斑牙托槽粘接效果的实验研究
    王云军,赵世俊,马东湘
    2008, 1(11): 686-686 . 
    摘要 ( )  
    尖牙远移中牵引钩的作用分析
    曹静玲,孟宪怀
    2008, 1(11): 687-687 . 
    摘要 ( )  
    综述
    酸性神经鞘磷脂酶在涎腺放射损伤中的防护作用
    徐骏疾,王松灵
    2008, 1(11): 688-690 . 
    摘要 ( )  
    树突状细胞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现状
    李闻颖,王豫蓉,邓锋,陈允嘉,胡辉
    2008, 1(11): 691-693 . 
    摘要 ( )  
    外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手术治疗进展
    胡瑶瑶综述,许彪校审
    2008, 1(11): 694-695 . 
    摘要 ( )  
    经验交流
    下颌骨骨折小型钛钢板坚强内固定治疗体会与评价
    邱攀,张忠翔,张媛
    2008, 1(11): 696-696 . 
    摘要 ( )  
    病例报告
    多发性骨纤维结构不良伴下颌骨局部纤维肉瘤变1例
    段维轶,黄绍辉,孙长伏
    2008, 1(11): 697-698 . 
    摘要 ( )  
    石骨症伴下颌骨骨髓炎1例
    鲍海宏,宋九余
    2008, 1(11): 699-699 . 
    摘要 ( )  
    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口腔内科学(5)
    包穆蓉
    2008, 1(11): 700-702 .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