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能量器械的应用推动了妇科微创手术的发展和普及。目前临床常用的能量器械包括:电能量、超声和激光等,不同的能量器械工作原理是不同的。妇科临床医生应该要熟练掌握不同能量器械的工作原理和特点。规范使用、合理使用能量器械始终是保证手术安全的惟一法宝。
现代医学治疗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进步,其中以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是科技的产物,也是历史的趋势。各种能量设备的进化和使用使手术步骤简化、手术范围增大、精细度增高,给腹腔镜手术医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文章对能量设备的进化和应用做一阐述,并简要介绍了常用设备的原理、主要优缺点、适用场所及辐射范围和使用注意事项等,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手中的工具,用好工具、减少并发症。
激光因其特有的组织效应可用于手术中切割与止血,也可用于生物组织刺激,产生特定的物理治疗效应。妇科手术常用的激光能量有两种方式:钬激光用于宫腔镜生理盐水膨宫下宫腔病损切割与消融、CO2激光腹腔镜下病灶切割与止血。激光具有切割定位准确、垂直损伤浅、侧损伤小、组织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妇科盆腔手术。
超声刀是一种把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手术器械,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刀头的振荡摩擦产生热能作用在组织上,具有凝血和切割同时完成、刀头温度低、侧向热传导小、无电流刺激等特点。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的一些关键技术操作上有独特优势,提高了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和减少了术后的一些并发症。超声刀引起的输尿管或肠管的损伤,仍然按照热损伤的原则进行防治和处理。
电凝电流使细胞内的水分蒸发以达到止血的目的。“两区,两界,三层,六结构”以及腹主动脉下段“沿途”五个“路标”对于应用单极电钩开展盆腹腔淋巴结的切除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输尿管三级供血原理为避免输尿管热损伤提供了可靠的解剖学基础。
子宫肌瘤粉碎器的应用使得越来越多的子宫肌瘤和子宫切除术得以在腹腔镜下完成,使患者获益。但随着临床应用经验的不断累积,子宫肌瘤粉碎器相关并发症,如对周围器官的直接损伤、良性病变甚至潜在恶性肿瘤的播散等问题,也逐渐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临床医师在使用子宫肌瘤粉碎器的同时,应明确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由于双极电凝使用不当引起手术副损伤,已引起内镜手术医生高度重视,促使各种新型智能双极手术器械研发并应用于临床。但是智能双极使用不当引起泌尿系、肠道、神经、血管等副损伤时有报道。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各种智能双极应用可能产生副损伤充分了解,尽可能减少各种手术副损伤的发生。
文章旨在讨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中能量器械应用技巧及副损伤预防,为临床实践提供帮助。机器人系统中的能量器械包括单极、双极、超声刀及血管闭合器。其工作原理同腹腔镜下的能量器械基本相同,但是有其独特的工作方法和相关参数的设置。只有熟悉解剖,动作轻柔,掌握器械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技巧,才能顺利地进行手术操作,减少相关副损伤的发生。
宫腔镜手术中能量器械包括高频电刀单极、双极、等离子、射频等,通过能量器械产生的热效应以达到电切与电凝的手术效果。这些能量器械为手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副损伤。文章就宫腔镜手术中能量器械的工作原理、可造成的副损伤及其处理、能量器械的使用技巧及如何预防副损伤的发生进行讨论。
能量器械是腹腔镜手术依赖的器械,热损伤是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文章针对能量器械导致卵巢热损伤的特点、卵巢的损伤程度和恢复情况的影响因素以及预防加以叙述。
文章针对妇科开腹和阴式手术中常用能量器械的种类、工作原理及副损伤进行讨论,总结了能量器械使用的技巧及副损伤的防治策略。
妇科医师合理使用能量器械,可以提高妇科内镜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加强妇科内镜能量器械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学习,是妇科内镜医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
1985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围产医学委员会制定了“胎儿监护指南”,并在1987年发表[1]。随着时间流逝,1987版指南的不足之处日益显露[2]。为此,FIGO召集该领域专家于2013年10月开始撰稿新一版指南,并于2015年3月完成。该指南目标是综合全球产时胎儿监护的研究成果,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和减少远期后遗症,同时减少不必要的产科干预。
由于高龄受孕和辅助生殖技术的广泛使用,多胎妊娠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双胞胎出生率在1980年到2006年间增长了约70%。国际妇产超声学会(ISUOG)发表了超声在双胎妊娠中的应用指南,确立超声在非复杂性双胎妊娠和复杂性双胎妊娠[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sFGR)、双胎贫血-多血质序列征(TAPS)、双胎反向动脉灌注综合征、联体双胎和双胎之一死亡]中的作用,并为筛查、诊断、处理双胎并发症提供具体的指导。
剖宫产粘连是指剖宫产手术后盆腹腔组织和器官之间的异常纤维连接,根据部位和涉及组织和器官不同,粘连可能会导致各种并发症如疼痛、不孕、肠梗阻等。为了预防和减少剖宫产粘连的发生,结合国内剖宫产现状制定本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