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5年, 第4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5-06-06
    上一期   

    指南.标准.共识
    指南解读
    述评
    专题笔谈
    专家论坛
    论著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标准.共识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儿科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 年版)
    中国药学会儿童药物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合理用药协作组,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呼吸学组, 等
    2025, 40(6): 441-451.  DOI: 10.19538/j.ek2025060601
    摘要 ( )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问世久远、种类繁多,是临床广泛使用的抗菌药物,高居国内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量的首位。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但中国儿童中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肺炎支原体等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也很突出。14元环和15元环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除广谱的抗菌活性外,还具有一定的抗炎和免疫调节效应。儿童有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特点,亟需一个专门针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文件。该共识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药物特点、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抗菌外作用等方面给出了全面建议,以规范其临床合理使用。
    指南解读
    美国 2023 版新生儿复苏指南的改变及当代欧美指南的差异性分析
    单佳妮, 张晨美, 赵仕国, 等
    2025, 40(6): 452-458.  DOI: 10.19538/j.ek2025060602
    摘要 ( )  
    文章解读了美国2023版新生儿复苏指南,并分析欧美相关指南在复苏设备选择、正压通气操作及脐带管理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美国指南在 T 型复苏器和完整脐带挤压的应用上提供了更具体的建议,而欧洲指南更强调延迟脐带夹闭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广泛适用性。文章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提出了分层实施复苏方案的建议,以优化新生儿复苏与脐带管理。
    述评
    重视儿童感染性腹泻的规范诊疗
    吴 捷
    2025, 40(6): 459-463.  DOI: 10.19538/j.ek2025060603
    摘要 ( )  
    感染性腹泻是儿科常见急症,也是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病原谱变迁、诊疗技术进步及抗菌药物耐药问题凸显,规范诊疗成为其临床研究的核心议题。文章基于国内外最新指南与临床研究,系统阐述病原体特征、诊疗原则及争议点,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
    专题笔谈
    儿童沙门菌感染性肠炎的诊断与治疗
    张万敏, 李小芹
    2025, 40(6): 464-469.  DOI: 10.19538/j.ek2025060604
    摘要 ( )  
    儿童沙门菌感染性肠炎是由非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传染病,其诊断依赖于细菌培养。然而随着抗生素广泛使用,沙门菌的耐药问题日益凸显,为临床诊治带来了挑战。文章对非伤寒沙门菌病原学、临床表现、诊治进展进行了阐述,旨在提高对沙门菌的认识,以期实现早期预防、精确诊断、及时治疗。
    儿童肠道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左恒杰, 于 静, 李小芹
    2025, 40(6): 469-474.  DOI: 10.19538/j.ek2025060605
    摘要 ( )  
    近年来,儿童肠道真菌感染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这类感染不仅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甚至威胁患儿生命。因此,对儿童肠道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文章旨在阐述儿童肠道真菌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治策略及预防措施,以期改善预后。
    儿童肠结核的诊断与治疗
    乾 霞, 王朝霞
    2025, 40(6): 474-479.  DOI: 10.19538/j.ek2025060606
    摘要 ( )  
    肠结核是一种主要的肺外结核,可累及各个肠段。肠结核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尤其与其他胃肠道疾病(如克罗恩病、肿瘤等)临床表现相近,难以鉴别,因此儿童肠结核的诊治难度较成人更大,从而导致延误诊断和增加治疗费用。而早期诊断、及时抗结核治疗对于降低患儿病死率至关重要。尽管核酸扩增试验等新兴分子和免疫诊断技术不断进步,依靠单一实验室检测方法仍难以实现快速、准确的诊断。最终确诊需结合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影像学结果、组织病理学结果以及多种核酸扩增试验等综合评估。儿童肠结核以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应行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再认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
    耿岚岚, 龚四堂
    2025, 40(6): 479-482.  DOI: 10.19538/j.ek2025060607
    摘要 ( )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和胃炎的主要原因,也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全球每年因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新发胃癌约80万例。近年来,Hp致胃癌机制研究有了深入的进展,筛查与根除策略在胃癌高发地区显示了有效的预防作用。耐药率持续上升,促使了新药及新治疗方案的诞生。在治疗指征的扩大化方面存在争议。文章结合最新研究进展,从基础到临床多角度探讨 Hp感染的关键问题,旨在为临床实践和公共卫生决策提供参考。
    儿童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诊断与治疗
    赵 艳, 秦秀敏
    2025, 40(6): 482-487.  DOI: 10.19538/j.ek2025060608
    摘要 ( )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是由小肠内细菌数量异常升高和(或)菌群改变引起,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病因复杂且与多种疾病有关,临床常见但尚未被充分认知。文章旨在阐述儿童 SIBO 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EB病毒与儿童消化道疾病
    陈 莹, 王冠乔, 许玲芬
    2025, 40(6): 488-492.  DOI: 10.19538/j.ek2025060609
    摘要 ( )  
    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嗜 B 细胞的双链 DNA 病毒,隶属 γ 型人类疱疹病毒,具有高度易感性,主要通过体液传播。其初次感染多发生于口咽和鼻咽上皮细胞,并可长期潜伏于淋巴组织中。EBV 原发感染在儿科人群中较为常见,可累及多个系统并对多个器官产生多样性影响。EBV 感染对儿童消化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EBV 与肝脏、胃肠道、胰腺、胆囊等消化系统疾病关系密切,其发病机制多涉及免疫炎症反应,但仍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研究。
    儿童艰难梭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赵春娜, 吴 捷
    2025, 40(6): 492-496.  DOI: 10.19538/j.ek2025060610
    摘要 ( )  
    艰难梭菌是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艰难梭菌感染的发病率及复发率明显增高。文章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指南共识,从儿童艰难梭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治疗防控措施等方面,阐述儿童艰难梭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专家论坛
    不同 A 族链球菌咽炎诊治指南治疗部分的比较与解读
    陈思语, 杨 颖, 黄 倩, 等
    2025, 40(6): 497-501.  DOI: 10.19538/j.ek2025060611
    摘要 ( )  
    A 族链球菌 (group A streptococcus,GAS) 是咽炎最常见的细菌性病原。与其他原因咽炎不同,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规范的 GAS 咽炎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造成严重的疾病负担。GAS 咽炎是典型的自限性疾病,治疗目的包括缓解症状、缩短病程、预防并发症、减少细菌传播风险等。关于如何治疗 GAS 咽炎,不同指南的推荐意见并不完全一致,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何时使用抗菌药物以及用药方案存在分歧,目前并没有明显占优势的治疗建议。在考虑应用抗菌药物治疗 GAS 咽炎患者时,应充分评估当地 GAS 并发症的流行情况和患者的个体风险。此外,对于一些 GAS 咽炎相关的特殊患者,如 GAS 携带者、复发性感染患者和 ARF 高风险患者,需要个性化的管理和治疗策略。
    论著
    岩盐气溶胶吸入疗法辅助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疗效分析
    王天玥, 张 晗, 王晓艳, 等
    2025, 40(6): 502-507.  DOI: 10.19538/j.ek2025060612
    摘要 ( )  
    目的 评估岩盐气溶胶吸入疗法辅助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选取2024年1月至2024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3~14岁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60例,按1∶1比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治疗组治疗方案为疾病基础治疗 + 岩盐气溶胶吸入治疗,采用江苏春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便携式岩盐气溶胶治疗仪(YQ-S101),治疗每日1次,每次治疗满30 min;对照组治疗方案为:疾病基础治疗 + 布地奈德混悬液1 mg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每日2次。两组患儿完成7 d 治疗或者临床症状评分为0可结束治疗。该研究观察岩盐气溶胶吸入治疗安全性及疗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日间及夜间咳嗽、咳痰、喘息症状评分,以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C 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清白介素4(IL-4)、IL-6、IL-10、IL-17、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干扰素 γ(IFN-γ)水平]、收集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咳嗽、咳痰和喘息症状及总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0.01),但是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绘制散点图发现,有2例治疗组患儿(7.4%)在治疗期后症状仍显著(总评分仍大于2分),7例对照组患儿(24.1%)在治疗期后症状仍显著(总评分仍大于2分)。将症状总评分是否大于2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治疗组和症状总评分呈负相关,但是相关性不显著(r=-1.381,P=0.1057)。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 CRP、PCT 和IL-6的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1),其他炎症因子(血清 IL-4、IL-10、IL-17、TNF-α、IFN-γ 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 PCT 变化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6),而 CRP 和 IL-6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期间两组患儿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岩盐气溶胶吸入疗法辅助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与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等效,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儿童感染相关塑形性支气管炎临床特征分析
    郭永盛, 邹映雪, 王一帆, 等
    2025, 40(6): 508-513.  DOI: 10.19538/j.ek2025060613
    摘要 ( )  
    目的 分析儿童感染相关塑形性支气管炎(plastic bronchitis,PB)的临床特征,探讨儿童 PB 的发生年龄、季节及感染病原体的特点,为 PB 早期识别及制定可行性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2月天津大学儿童医院收治的1062例临床诊断为 PB 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季节、年龄、病原学的规律,PB 合并肺内及肺外并发症及总体预后特点。结果 1062例感染相关 PB 患儿的季节分布为:春季(149例,14.0%)、夏季(186例,17.5%)、秋季(367例,34.6%)、冬季(360例,33.9%),好发季节为秋冬季。年龄分布为:0~1岁(244例,23.0%)、>1~3岁(142例,13.4%)、>3~6岁(229例,21.6%)、>6~12岁(410例,39.4%)、>12~18岁(28例,2.7%),好发年龄为6~12岁(39.4%)。病原学分布为:未检测到明确病原体(443例,41.7%)、病毒感染(29例,2.7%)、肺炎支原体感染(503例,47.4%)、细菌感染(9例,0.8%)、混合感染(78例,7.3%),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肺内并发症发病率为:胸膜炎(245例,23.1%)、肺不张(246例,23.2%)、胸腔积液(258例,24.3%)。肺外并发症的发病率为:神经系统(20例,1.9%),循环系统(20例,1.9%),血液系统(17例,1.6%),消化系统(88例,8.3%),泌尿系统(89例,8.4%),皮肤黏膜损伤(31例,2.9%),以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为主。患儿平均住院天数为7.0(5.0,10.0)d,出院后随访3个月至1年,复查胸部影像学恢复时间为:出院后2周340例(32.0%),出院后4周702例(66.1%),出院后8周954例(89.8%),出院后6月1039例(97.8%);另有23例(2.2%)在出院后6月 ~1年间胸部影像学基本恢复,或原有病变部位遗留条带状密度增高影、条索影等改变。结论 PB 好发于秋冬季,多见于 >6~12岁儿童,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总体预后良好。
    儿童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临床特征及药物敏感性研究
    朱婷婷a, 许明吉b, 温顺航a, 等
    2025, 40(6): 514-518.  DOI: 10.19538/j.ek2025060614
    摘要 ( )  
    目的 分析儿童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以及分离菌株的药物敏感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住院的58例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分离菌株的药物敏感性。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一般情况、高危因素、标本来源、分布科室、实验室检查、药敏情况和预后。结果 58例患儿中男34例、女24例,年龄49d 至17岁,中位年龄为9(4.0~54.3)月龄。其中≤ 1岁31例(53.4%)、>1~3岁8例(13.8%)、>3~5岁6例(10.3%)、>5~10岁6例(10.3%)、>10岁7例(12.1%)。检出科室最主要为重症监护室(86.2%,50/58)、其次为肾内科(10.3%,6/58)。标本来源分别为痰(50例)、尿(6例)、血(5例)、腹腔积液(3例)、导管尖端(1例)、脑脊液(1例),共66株,其中6例患儿在多部位检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临床诊断依次为肺部感染(50例)、尿路感染(6例)、败血症(5例)、腹膜炎(3例)等。医院获得性感染49例(84.5%),社区获得性感染9例(15.5%)。58例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菌株对头孢他啶耐药率为3.4%(2/58),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0,中介率6.9%(4/58),对磺胺甲恶唑 / 甲氧苄啶耐药率为5.2%(3/58)。治愈35例,好转12例,放弃9例,死亡2例。结论 儿童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以院内感染为主,多见于重症监护室,临床以肺部感染最为多见,对头孢他啶、磺胺甲恶唑 / 甲氧苄啶、左氧氟沙星的药物敏感性普遍较高。
    综述
    细菌溶解产物在儿童呼吸道感染防治中的应用进展
    吴嘉婴, 洪建国
    2025, 40(6): 519-524.  DOI: 10.19538/j.ek2025060615
    摘要 ( )  
    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对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成长构成了严重影响。细菌溶解产物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不仅可以强化适应性免疫,还能通过激活固有免疫系统诱导训练免疫,对不同病原体产生广泛的、非特异性的保护作用。文章从机制出发,综述了多种细菌溶解产物在防治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进展,为临床提供参考。期待未来进一步探究细菌溶解产物作为儿童呼吸道感染一级预防措施的潜力,明确细菌溶解产物的适用人群、用药时长等,为临床规范应用提供更为全面的证据。
    病例报告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 例报告
    朱碧溱, 杨运刚, 施惠宣, 等
    2025, 40(6): 525-528.  DOI: 10.19538/j.ek2025060616
    摘要 (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罕见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该文报告2022年7月7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该例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重度脱水起病,数小时内快速进展至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胸片提示双肺弥漫渗出,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经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并床旁持续血液净化等治疗,3d 后患儿病情好转、撤机。文章通过总结该病例的临床诊疗经过及复习文献,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罕见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