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43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23-05-01
    上一期   

    指南与共识
    述评
    专题笔谈
    我的观点
    特别推荐论著
    论著
    文献综述
    病案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中国抗癌协会胆道恶性肿瘤靶向及免疫治疗指南(2022)(简要版)#br#
    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
    2023, 43(05): 481-49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5.01
    摘要 ( )  
    述评
    进一步规范我国减重与代谢外科术式准入
    王 勇, 刘金钢
    2023, 43(05): 492-49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5.02
    摘要 ( )  
    减重与代谢外科在我国快速发展,虽然目前我国主流术式源于西方国家,但中国减重与代谢外科医生也在不停的探索更适合我国病人的新术式。探索新术式初衷虽好,但是新术式在开展前要对手术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进行严格评估,不可直接大范围推广。减重与代谢外科的相关行业学术组织也应发挥正面引导作用,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助力我国减重与代谢外科更快更好发展。
    基于临床研究科学评价减重与代谢外科新术式
    张忠涛, 张 鹏
    2023, 43(05): 495-49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5.03
    摘要 ( )  
    减重与代谢外科在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除手术量迅猛增加外,手术方式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我国减重与代谢外科目前开展的手术方式与国际相比有所差别,表现为全球范围内施行量最大的胃袖状切除术(SG)在我国所占比例过高、国外鲜少施行的胃袖状切除术联合空肠-空肠旁路术(SG-JJB)的数量在我国跃居第二位。由于我国减重与代谢外科发展晚于西方国家,至目前为止,整个学科所积累的高级别临床证据依然有限,所以现阶段仍应以SG和Roux-en-Y胃旁路术(RYGB)为标准推荐,其他手术不急于推广,而应以研究探索的态度开展,一方面收集完善的真实世界临床数据,另一方面鼓励开展与标准术式对比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以确定新术式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优劣势,为客观科学评价该术式提供可靠的临床证据。
    减重与代谢手术新术式的现状和未来
    朱晒红, 崔贝贝, 朱利勇
    2023, 43(05): 499-50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5.04
    摘要 ( )  
    肥胖是重要的全球性健康问题。肥胖不仅影响个体健康,还增加社会卫生保健负担和劳动力损失。减重与代谢手术是治疗肥胖最有效的方法。胃袖状切除术联合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术、单吻合口胃旁路术、胃内球囊置入和内镜胃袖状成形术等减重与代谢手术新术式使减重代谢治疗策略更加丰富多样。在此基础上,未来的减重代谢术式创新关键在于通过各种手术策略重塑多巴胺介导的“食物成瘾”和“享乐饥饿”,而限制摄入仍然是最直接有效的切入点。
    国际减重与代谢外科最新动态和评价
    王存川, 周福庆, 董志勇
    2023, 43(05): 503-50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5.05
    摘要 ( )  
    70余年来,减重与代谢外科不断发展,对肥胖症与代谢性疾病的认识不断加深,逐渐进入一个多元化的阶段。美国代谢与减重外科学会(ASMBS)也时隔30年再次更新其减重与代谢手术(MBS)指南,对全球减重与代谢外科影响巨大。经过多年的实践,MBS对青少年儿童、老年人两大特殊群体具备确切的效果,年龄不再作为MBS的限制。基于大量循证医学的新术式逐渐被接受,单吻合口胃旁路术(OAGB)正式获得国际学术组织的认可,成为主要的MBS术式。胃袖状切除术联合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术(SADI-S)和胃袖状切除术联合双通道术(SG-TB)在糖尿病控制方面展现出良好的效果,为合并血糖控制不佳的肥胖症病人提供了新的选择。内镜胃袖状成形术和胃内球囊技术为轻度肥胖的病人提供了优于药物、生活习惯改变的减重效果,在部分研究中甚至不劣于胃袖状切除术(SG)的减重效果。新型减重药物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出现多年,其相关研究仍备受关注,相较于传统减肥药物具有十分明显的减重效果,但适用人群有限、断药反弹等缺点限制其广泛应用。减重数据库象征着减重与代谢外科的规范化。近年来,基于减重数据库的研究数量可观,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发展高质量的减重数据库。
    专题笔谈
    减重与代谢外科手术新术式机制研究进展#br#
    张 频, 班旭彦, 张弘玮, 狄建忠
    2023, 43(05): 510-51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5.06
    摘要 ( )  
    肥胖是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肥胖同时也是众多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减重与代谢手术(MBS)是治疗肥胖最有效的方法。全球范围内最新开展的几种MBS主要包括胃袖状切除术联合单吻合口十二指肠转位术、单吻合口胃旁路术,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空肠-空肠旁路术以及内镜胃袖状成形术。手术主要通过限制摄入、吸收不良或二者相结合的方式达到减重目的,并且可以影响食欲,改变摄食习惯,通过改变胃肠道激素、胆汁酸分泌水平影响代谢,术后肠道菌群改变可能是手术的额外机制。胃袖状切除术联合单吻合口十二指肠转位术和单吻合口胃旁路术更值得推荐。
    单吻合口胃旁路术的价值、争议及对策#br#
    刘 洋, 张忠涛
    2023, 43(05): 514-51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5.07
    摘要 ( )  
    单吻合口胃旁路术(OAGB)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之间达到良好的均衡性,近年来总体呈蓬勃增长之势。OAGB后胆汁反流和理论上潜在的癌症风险是其过去、现在及将是来仍将持续争议的焦点。OAGB后最多见的修正原因是严重营养不良,需因引起减重与代谢外科医生的重视。严格遵循指南的手术适应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个体化评价是否适合推荐OAGB,避免陷入为追求效果而旷置过多小肠的误区,是现阶段临床安全开展OAGB的有效策略。
    胃袖状切除术联合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术的价值、问题及对策#br#
    姜 涛a, b, 王 伦a, b, 胡立夫a.b
    2023, 43(05): 519-52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5.08
    摘要 ( )  
    作为胆胰分流并十二指肠转位术(BPD-DS)的改良术式,胃袖状切除术联合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术(SADI-S)对肥胖及代谢病的疗效非常显著,且远大于胃袖状切除术和Roux-en-Y胃旁路术,且较后者具有更低的操作难度和更少的手术并发症。应充分肯定SADI-S在治疗肥胖及代谢病中的价值。然而,SADI-S术后仍有少数病人发生营养不良性肝病、低蛋白血症、胆汁反流等问题,是SADI-S术后行修正手术的主要原因,正视这些问题有利于更好地将这一术式服务于肥胖病人的治疗。术前严格筛查病人、术中精确测量肠道并制定“个性化”共同通道参数及术后严密随访是减少SADI-S术后发生营养不良和反流的有效措施。
    胃袖状切除术联合双通道术的价值与存在问题#br#
    朱孝成, 姚立彬
    2023, 43(05): 523-52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5.09
    摘要 ( )  
    胃袖状切除术联合双通道术(SG-TB)作为一种新型减重与代谢手术(MBS),近年来在国内外开展逐渐增多。SG-TB可以显著降低肥胖合并糖尿病病人的体重、改善糖代谢和其他肥胖相关并发症,且不增加术后不良事件的风险。SG-TB操作技术难度较低,医生和病人均易接受,且具有可逆性和可修正性,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逆转或修正,还可避免残胃和盲袢的相关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MBS术式。目前尚缺乏SG-TB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循证证据,其长期效果和远期并发症尚不明确。此外,SG-TB的营养不良、胆汁反流及吻合口设计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的研究和探讨。
    胃袖状切除术附加手术术式选择及难点#br#
    梁 辉, 李 聪, 沈佳佳
    2023, 43(05): 529-53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5.10
    摘要 ( )  
    随着减重代谢外科不断发展,以胃袖状切除术(SG)为基础的多种创新术式不断涌现。目前的临床证据表明,胃袖状切除术附加手术(SG plus)能增强减重降糖效果,减少手术并发症。由于没有旷置的胃囊,因此术后可以容易施行胃镜检查。 近期研究数据显示,胃袖状切除术联合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SG-DJB)在1年和3年的随访中,多余体重减少百分比(%EWL)分别为95.77%和83.84%,总体重减少百分比(%TWL)分别为34.64%和30.32%,降糖效果和Roux-en-Y胃旁路术(RYGB)类似,胃袖状切除术联合近端空肠旁路术(SG-PJB)研究表明减重效果优于单纯的SG,减重降糖效果类似于RYGB,并发症远低于RYGB。治疗2型糖尿病为目的的手术推荐SG-DJB,对于以减重为主要目的的病人,优先选择SG-PJB,对于有合并反流性食管炎者可以考虑RYGB。SG plus未来仍然需要高质量的研究。
    减重与代谢外科手术后二期腹壁塑形术的实施与价值#br#
    顾 岩, 杨建军, Widjaja Jason
    2023, 43(05): 533-53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5.11
    摘要 ( )  
    减重与代谢外科手术后由于体重下降所导致相对皮肤过多可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外观、生理与心理困扰,腹壁是受此影响的最主要部位,实施包括腹壁塑形术在内的二期手术为此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方案。了解减重与代谢外科手术对腹壁的影响并进行准确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在进行充分术前准备基础上规范实施腹壁塑形术对于进一步提高减重与代谢外科手术效果以及降低塑形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我的观点
    减重与代谢外科手术新术式及评价
    董光龙, 张频, 王勇, 梁辉, 刘少壮, 顾岩, 杨建军, 吴良平
    2023, 43(05): 537-53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5.12
    摘要 ( )  
    特别推荐论著
    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2022年度报告
    李梦伊, 刘雁军, 于卫华, 刘少壮, 王 冰, 李滢旭, 张松海, 刘 洋, 王桂琦, 辛 贺, 丁印鲁, 赵象文, 梁晓宇, 孟凡强, 朱孝成, 徐东升, 尹剑辉, 吕金利, 王 举, 李广丽, 蔺宏伟, 韩建立, 吴良平, 姜 涛, 韩加刚, 白日星, 朱利勇, 王 兵, 吴立胜, 龙飞伍, 于 浩, 毛忠琦, 王胜良, 李朝辉, 孙培春, 胡三元, 朱晒红, 李威杰, 张 鹏, 张忠涛 代表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研究者团队
    2023, 43(05): 540-55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5.13
    摘要 ( )  
    目的    统计分析中国多地区2022年度减重与代谢手术开展情况。方法    基于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数据登记工作,统计分析2022年度各地区开展减重与代谢手术情况,并对病人人口学信息、肥胖相关疾病、手术信息等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结果    2022年度来自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49家中心上传临床数据至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登记有效病例7376例。术前体重指数(BMI)为37.3(21.3,89.3)。女性病人5521例(74.9%),年龄中位数为32(12,70)岁;男性病人1847例(25.1%),年龄中位数为32(11,64)岁。25.6%的病人在术前合并2型糖尿病,61.0%的病人术前合并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21.9%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19.9%合并反流性食管炎。胃袖状切除术(SG)占89.02%,胃袖状切除术联合空肠-空肠旁路术(SG-JJB)占4.00%、胃袖状切除术联合双通道术(SG-TB)占2.34%、单吻合口胃旁路术(OAGB)占1.98%、Roux-en-Y胃旁路术(RYGB)占1.89%,胃袖状切除术联合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术或单吻合口十二指肠转位术(SADI-S/OADS)占0.54%、胆胰分流并十二指肠转位术(BPD-DS)占0.04%、胃袖状切除术联合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SG-DJB)占0.03%、胃袖状切除术联合袢式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SG-LDJB)占0.01%、其他手术方式占0.15%。结论  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的搭建为我国减重代谢手术的大数据登记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基于目前数据,尽管手术方式呈现多样性,SG仍是本年度我国多地区减重与代谢手术的主流术式。
    论著
    中间入路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治疗病态肥胖症73例疗效分析#br#
    张翊乔, 边识博, 李梦伊, 张 萌, 张 鹏, 刘 洋, 张忠涛
    2023, 43(05): 552-55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5.14
    摘要 ( )  
    目的    探讨中间入路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MALSG)治疗病态肥胖症及其相关合并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通外科中心实施MALSG的73例肥胖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73例手术均在腹腔镜条件下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病例。手术时间为(95.8±14.4)(75~140)min,术前麻醉时间为(39.6±12.5)(18~70)min,术中失血量为(15.3±8.6)(5~50)mL,术后住院时间为(3.9±1.0)(3~9)d,每台手术所需钉仓数目为(5.2±0.4)(4~6)枚。术后近期并发症10例(13.7%),其中Ⅰ级8例,Ⅱ级2例。术后3个月总体重减轻百分比(%TWL)为(18.0±4.7)%。完成术后3个月随访的病人中,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高尿酸血症的缓解率分别为58.3%、43.5%、33.3%及18.5%。结论    中间入路的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治疗病态肥胖症及其相关合并症安全且有效,由于其更易实现胃底切除的同质化操作,可为减重医师提供新的手术入路选择。
    胃袖状切除术联合近端空肠旁路术与Roux-en-Y胃旁路术治疗2型糖尿病对照研究#br#
    梁 辉, 李 聪, 林士波, 沈佳佳, 管 蔚
    2023, 43(05): 557-56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5.15
    摘要 ( )  
    目的    比较胃袖状切除术联合近端空肠旁路术(SG-PJB)与Roux-en-Y胃旁路术(RYGB)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减重代谢中心行手术治疗的2型糖尿病病人资料,其中行SG-PJB 34例(SG-PJB组),行RYGB 36例(RYGB组),比较分析病人术前及术后1年的体重、血糖、血压以及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指标。结果    SG-PJB组与RYGB组糖尿病病程分别为(1.1±0.6)年和(5.6±3.5)年,手术时间分别为(122.1±29.6)min和(128.6±28.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G-PJB组与RYGB组比较,术后1年总体重下降百分比(%TWL)[(35.6±6.8)% vs. (35.2±7.6)% ,t=1.043,P=0.3025),多余体重减少百分比(%EWL)[(84.6±15.6)%vs.(83.9±23.5)%,t=1.526,P=0.1063]、糖尿病缓解率[94.1%(32/34)vs. 83.3%(30/36),χ2=2.009,P=0.15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两组体重、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均分别较术前下降,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HDL)均分别较术前上升(P均<0.05)。上述各指标的术后结果在两组间比较显示 ,除TC和 LD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外,其余各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手术相关并发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G-PJB组贫血发生率(5.9%,2/34)低于RYGB组(27.8%,10/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02,P=0.0151)。SG-PJB组4例有明显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29.4%,4/34),而在RYGB组无反流性食管炎的病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χ2=4.492,P=0.0341)。结论    SG-PJB和RYGB治疗2型糖尿病均安全有效,两种术式术后1年糖尿病缓解率相似,SG-PJB可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术式之一,未来还需要高质量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应用胃悬吊技术行单孔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围手术期疗效对比研究#br#
    杨建军, 侯栋升, 董文培, 杨董超, 宋 衡, 宋致成, 顾 岩
    2023, 43(05): 562-56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5.16
    摘要 ( )  
     目的    探讨单孔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SILS)中应用胃悬吊技术的围手术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2~4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完成的36例SILS病人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行胃悬吊将其分为胃悬吊组(n=20)与对照组(n=16)。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放置率、术后C-反应蛋白(CRP)、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数据。结果    两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胃悬吊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98.2±18.6)min vs. (131.6±20.2)min,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25.2±8.1)mL vs. (33.5±12.0)mL,P<0.05],引流管放置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 vs. 0.1,P<0.05),;两组间术后第24h CRP水平、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再入院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采用胃悬吊技术能够顺利开展SILS,术中显露满意,可缩短手术时间。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转开放手术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br#
    黄少坚, 李芷西, 梁汉标, 韩泽民, 黄 灿, 钟 权, 贺 卓, 王 恺, 李川江
    2023, 43(05): 566-57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5.17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转开放手术危险因素及构建中转开放手术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5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938例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病人的临床病例信息,依据是否中转开放手术分为腹腔镜组(836例)和中转组(102例),收集所有纳入病人基本信息和临床病例资料,分析两组组间差异及因素,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中转开放手术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有无腹部手术史、有无血管性介入治疗史、是否首次行肝切除、有无腹腔积液、肝肿瘤最大直径、是否为困难肝段切除、切除范围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腹部手术史(OR=1.716,95%CI为1.023-2.878)、非首次行肝切除(OR=3.585,95%CI为1.705-7.538)、肝肿瘤最大直径≥5cm(OR=2.680,95%CI为1.646-4.363)、困难肝段切除(OR=2.953,95%CI为1.755-4.967)、肝段切除范围≥3个肝段(OR=1.901,95%CI为1.099-3.290)为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转开放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依据多因素分析结果,纳入5个独立危险因素变量,构建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转开放手术的列线图模型。模型的C-index为0.746(95%CI为0.692-0.800),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P=0.541>0.05,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为0.746(95%CI为0.692-0.800,P<0.001)。绘制的临床决策曲线(DCA)结果示在阈值概率范围0.05~0.70内模型具有临床效用。结论    有腹部手术史,非首次行肝切除,肝肿瘤最大直径≥5 cm,困难肝段切除,肝段切除范围≥3个肝段是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转开放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的校准曲线拟合程度理想,在预测的中转开放手术率与实际的中转开放手术率有较好的一致性,模型具有良好预测能力,但仍有待行外部验证来进一步证实。 
    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174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分析#br#
    左冰玉, 孙 晶, 臧 潞
    2023, 43(05): 572-57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5.18
    摘要 ( )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GI-NE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效果及生存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5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174例GI-NEN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胃神经内分泌肿瘤(NEN)35例,肠NEN 139例。应用 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 Log-rank检验比较胃、肠高级别NEN两组5年总生存率与3年无进展生存率,并分析辅助化疗对高级别NEN病人预后的影响。 结果    174例GI-NEN病例中,胃高级别NEN 23例,肠高级别NEN 13例;胃低级别NEN 12例,肠低级别NEN 126例。低级别NEN生存率优于高级别NEN(P<0.01);胃高级别NEN与肠高级别NEN的总生存率与无进展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接受辅助化疗对胃、肠高级别NEN的总体生存率均无影响(P>0.05)。结论    胃肠低级别NEN预后好,高级别NEN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目前指南推荐的化疗方案对其生存率无明显改善。
    原始荧光模式下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技术辅助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可行性研究#br#
    李 博, 胡 刚, 邱文龙, 庄 孟, 梅世文, 迟崇巍, 汤坚强
    2023, 43(05): 578-58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5.19
    摘要 ( )  
    目的    探讨原始荧光模式下吲哚菁绿(ICG)荧光血管造影技术辅助直肠癌根治术中肠系膜下动脉(IMA)分支分型及保留左结肠动脉(LCA)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6~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由同一术者手术治疗的32例直肠癌病人的资料。采用高分辨增强CT影像技术、ICG荧光血管造影技术判断IMA分型,并与IMA裸化后解剖分型比较。观察影像分型、荧光分型与解剖分型的符合率,分析ICG荧光血管造影技术辅助LCA保留的近期结局。结果    32例术前影像分型:I型15例(46.8.%),II型7例(21.9%),Ⅲ型4例(12.5%),Ⅳ型3例(9.4%),未能辨认分型3例(9.4%);术中均顺利完成IMA血管分型,包括I型17例(53.1%),Ⅱ型11例(34.3%),Ⅲ型2例(6.3%),IV型2例(6.3%)。影像分型符合率为81.3%,荧光分型符合率为1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除2例IV型,其余30例均成功保留LCA。IMA根部淋巴结清扫时间(15.5±
    7.1) min,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7(6,8)d。无中转开放手术病例。1例发生术后腹腔出血,行二次手术止血,无肠梗阻、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原始荧光模式下术中ICG荧光血管造影技术较术前影像判断IMA分支分型准确率更高,并可辅助LCA保留,值得临床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文献综述
    内镜减重技术进展及未来趋势
    刘京丽, 田沛荣, 张 鹏
    2023, 43(05): 583-58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5.20
    摘要 ( )  
    近年来,内镜减重技术备受关注,其优势是经自然腔道,属于无创或者超微创治疗,故接受度良好,目前已进入临床应用。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内镜减重技术和医疗器械包括胃内球囊技术、内镜胃袖状成形术、胃幽门控制阀门装置、十二指肠黏膜热消融技术、十二指肠-空肠转流支架技术、小肠磁力压榨环吻合技术等,以及衍生出的可吞咽胃内球囊和胃内占容水凝胶颗粒。内镜减重技术未来有两个发展趋势,一是越来越多的内镜减重器械和技术将会获得批准,二是传统的内镜减重技术和医疗器械将逐渐摆脱内镜,变得更加易用。
    结直肠癌相关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部位切口疝研究进展#br#
    徐嫄蕙, 陈倬仪, 张子臻, 曹 晖
    2023, 43(05): 587-59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5.21
    摘要 ( )  
    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是一种常用的结直肠外科手段,有助于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但相应的造口还纳术后造口部位切口疝(SSIH)是其不可忽视的远期并发症。SSIH不仅增加二次手术的创伤及额外的医疗负担,亦会降低病人生活质量。SSIH的发生率0~38.5%,影像学检查可提高检出率。除普通切口疝相关危险因素外,结直肠癌相关SSIH的特殊危险因素还包括肿瘤病程、化疗、合并中线切口疝及造口旁疝、造口还纳时间、手术缝合方法等,值得引起特别关注。SSIH危险因素多、发病率高,并且二次修补手术是唯一治愈方法。因此,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造口还纳术同期预防性置入材料补片是目前SSIH相关临床研究热点。结直肠癌相关SSIH值得胃肠外科和疝外科医生关注,了解其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治疗和预防方法,降低其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和卫生经济学意义。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局部治疗进展
    李 玮, 王 雯, 齐梦剑, 宋 研, 张 东, 董明明, 王海久, 樊海宁, 王志鑫
    2023, 43(05): 591-59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5.22
    摘要 ( )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在临床上仍是一个棘手问题。局部治疗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出现,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不断强化,局部治疗联合系统治疗、免疫治疗和局部治疗之间相互应用使病人生存率获得提高,病人预后获得改善。未来更应该重视针对门静脉癌栓的局部治疗、系统治疗、免疫治疗联合应用的新方向以及门静脉癌栓诊断创新技术研究。
    病案报告
    Poland综合征合并乳腺癌1例报告
    胡 策, 孙建伟
    2023, 43(05): 597-59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5.23
    摘要 ( )  
    乳房Rosai-Dorfman病1例报告
    钟玉婷, 蒋 帅, 符 鹏, 刘志勇, 李梅芳
    2023, 43(05): 599-60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5.24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