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43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3-04-01
    上一期   

    指南与共识
    专家论坛
    指南(共识)解读
    论著
    讲座
    文献综述
    病案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腹腔镜胃癌手术操作指南(2023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机器人与腹腔镜外科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腔镜与机器人外科分会,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腔镜与微创技术分会
    2023, 43(04): 361-37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4.01
    摘要 ( )  
    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在肝脏外科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肝脏外科医师委员会
    2023, 43(04): 371-38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4.02
    摘要 ( )  
    初诊M0伴内乳淋巴结和(或)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乳腺癌临床诊治指南(2023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
    2023, 43(04): 384-38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4.03
    摘要 (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结直肠癌病人外科诊治策略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结直肠肛门外科专业委员会
    2023, 43(04): 387-39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4.04
    摘要 ( )  
    专家论坛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现状和思考
    程若川
    2023, 43(04): 391-39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4.05
    摘要 ( )  
    治疗达标率低是目前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面临的主要问题。循证医学证据显示,TSH抑制治疗可降低分化型甲状腺癌病人肿瘤复发风险,延长生存时间。回顾指南演变过程,从初始复发风险分层概念的提出和细化、复发风险低危者TSH控制目标放宽,到动态疗效与副反应双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可以看出TSH抑制治疗与监测正在从是否达标并积极防治副反应,向个体化、精准化、动态评估的方向发展。如何加强对病人进行规律、有效的随访,迫切需要主诊医师积极主动参与现代智能化随访模式的研发与实施。
    指南(共识)解读
    不同国家痔病诊疗指南和共识解读
    周宇翔, 马旭涛, 徐思敏, 刘 洋, 付滢锌, 王 琛
    2023, 43(04): 397-40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4.06
    摘要 ( )  
    痔病是临床最常见的良性疾病之一,全世界发病率为4%~55%,每年世界各国治疗痔病的花费高昂,部分病人保守治疗无效,需要采用门诊或手术治疗。横向比较分析2016—2021年11个国家的痔病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发现,在痔病的分度、诊断及治疗方法上总体原则一致,但也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保守治疗方法较丰富,而欧美国家门诊治疗的选择较多,这与各地区实际情况相关。
    论著
    多纳非尼辅助治疗肝细胞癌术后高危复发病人安全性和有效性初步研究
    张珅瑜a, 宋瑞鹏a, 王 伟b , 尹大龙a, 王嘉倍a, 张树庚a, 蔡 伟a, 王继洲a, 刘连新a
    2023, 43(04): 401-40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4.07
    摘要 ( )  
    目的    探讨多纳非尼辅助治疗肝癌术后高危复发病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27例肝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后均接受多纳非尼辅助治疗(初始剂量100 mg,每日2次)。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病人有无肿瘤复发,参照NCICTCAE 5.0判定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13.6(4.3~21.2)个月,5例病人出现肝内复发,1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3.3%。治疗期间无病人死亡。中位治疗时间12.0(2.2~17.5)个月,26例(96.3%)病人治疗周期≥6个月。24例(88.9%)病人发生不良事件,主要为Ⅰ~Ⅱ级(22例),未发生致命的不良事件。常见不良事件包括手足综合征、血小板计数降低、牙龈出血、脱发以及腹泻。结论    多纳非尼辅助治疗肝癌术后高危复发病人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意外”胆囊癌行开放根治性切除术疗效分析
    徐 畅, 胡明泰, 谢智华, 罗祥基, 谢 峰, 姜小清
    2023, 43(04): 405-41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4.08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意外”发现胆囊癌再行开放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21年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06例胆囊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直接根治组(74例,直接行开放胆囊癌根治术)和二次根治组(32例,LC术后再行开放胆囊癌根治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病人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术后疗效及影响因素。结果    直接根治组与二次根治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缘、病理分化程度、病理类型、肿瘤部位、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总体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整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0.041);达到R0和R1切除的病人总体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直接行胆囊癌根治切除(P<0.001、0.001)、R0切缘(P=0.03、0.025)及较早的病理学分期(P=0.001、0.002)是病人总体生存和无复发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应慎重对待LC术中发现的胆囊癌,先行LC术后再行开放胆囊癌根治切除术的远期效果并不理想,直接行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有更多的生存获益。
    急诊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行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谢天歌, 孙 嘉, 马祖燚, 吴 昕, 李秉璐
    2023, 43(04): 411-41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4.09
    摘要 ( )  
    目的    探讨日间手术管理模式下完成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可行性并分析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2月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收治的急诊行LC的27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术后住院时间分为日间管理组(住院时间≤48 h,133例)和常规组(住院时间>48 h,138例)。比较两组病人的基线资料、手术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日间管理组与常规组病人在年龄、ASA分级、上腹部手术史、术前白细胞(WBC)计数、术前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术前白蛋白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间管理组较常规组的手术时间缩短,且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放置引流和使用抗生素的比例相对较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上腹部手术史、ASA分级≥Ⅲ级、WBC计数和总胆红素升高是急诊LC后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急诊医疗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经过筛选后的部分LC可以在日间手术管理模式下完成;对于高龄、有上腹部手术史、ASA分级≥Ⅲ级、WBC计数和总胆红素升高的病人,应谨慎行急诊日间LC。
    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应用U-tie功能性腔内吻合32例分析
    周 航, 杜 强, 杨 烈, 周总光
    2023, 43(04): 416-41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4.10
    摘要 ( )  
    目的    评估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应用U-tie功能性腔内吻合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行完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32例结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U-tie功能性腔内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均使用2个钉仓完成腔内吻合,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为187.4(154~257)min,术中出血29.7(10~100)mL,辅助切口长度为4(3~6)cm。随访时间>3个月,术后30 d出现1例伤口感染并发症,经保守治疗治愈,无吻合口漏、出血,无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时间为6(3~12)d。结论    U-tie功能性腔内吻合有更小的吻合创面,降低了操作技术水平对吻合效果的影响,具有简捷、标准化的优势,尤其对于BMI<28的病人,U-tie功能性腔内吻合成本效益较高。
    保守治疗克罗恩病合并急性肠梗阻疗效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研究
    许奕晗, 郭 振, 曹 磊, 李 毅, 段 明, 朱维铭
    2023, 43(04): 419-42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4.11
    摘要 ( )  
    目的    分析影响克罗恩病(CD)合并急性肠梗阻病人保守治疗效果的临床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1-01至2021-12-31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因急性肠梗阻入院的86例CD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诊治过程中是否进行手术干预,分为手术组(35例)与保守治疗组(51例)。比较两组病人临床指标及疗效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    CD合并急性肠梗阻病人保守治疗有效率为59.3%(51/86)。手术组中病人的激素使用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22.9%(8/35) vs. 7.8%(4/51),P=0.048],而治疗第3天时C-反应蛋白(CRP)下降程度[1.6(-2.0~16.8)mg/L vs. 11.0(2.5~42.7)mg/L,P=0.009]、白蛋白上升程度[0.5(-3.0~3.9)g/L vs. 2.5(0.1~4.6)g/L,P=0.041]及前白蛋白上升程度[18.0(-18.0~72.0)mg/L vs. 46.0(12.5~89.0)mg/L,P=0.043]均低于保守治疗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18.5(OR=0.189,95%CI 0.052-0.831,P=0.027)、治疗第3天CRP水平下降(OR=0.964,95%CI 0.938-0.991,P=0.010)以及前白蛋白水平升高(OR=0.811,95%CI 0.667-0.932,P=0.036)是保守治疗有效的预测指标,而病程中出现发热(OR=8.333,95%CI 1.133-16.250,P=0.037)和入院后肠外营养连续使用时间>1周(OR=8.621,95%CI 1.082-83.333,P=0.043)是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预测指标。结论    BMI>18.5、保守治疗第3天CRP水平下降和前白蛋白水平升高是CD合并急性肠梗阻病人接受保守治疗有效的预测指标,但当病程中出现发热以及入院后肠外营养连续使用时间>1周等危险因素时应及时考虑手术干预。
    置入可扩张金属支架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完全梗阻性左半结肠癌远期疗效分析
    李干斌a, 于剑锋b, 翟志伟a, 渠 浩a, 魏广辉a, 王燕斌b, 姚健楠c, 韩加刚a, 王振军a
    2023, 43(04): 424-42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4.12
    摘要 ( )  
    目的    探讨置入可扩张金属支架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完全梗阻性左半结肠癌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90例完全梗阻性左半结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策略不同,分为急诊手术组(急诊行根治性切除肿瘤,31例)、支架-手术组(置入支架择期再行根治性手术,34例)和支架-化疗-手术组(置入支架后行新辅助治疗,择期行根治性手术,25例)。主要结局指标是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发生率、3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生存差异。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42.5(6~84)个月,所有病人均获随访。支架-化疗-手术组的脉管浸润发生率(20.0%)和神经侵犯发生率(24.0%)均低于急诊手术组(48.3%、51.7%)和支架-手术组(44.2%、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淋巴结清扫总数高于急诊手术组和支架-手术组[(25.3±8.7)枚 vs. (16.9±6.1)枚 vs. (21.8±10.5)枚,P=0.002],但3组间阳性淋巴结检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手术组、支架-手术组和支架-化疗-手术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2.9%(4/31)、8.8%(3/34)和4.0%(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化疗-手术组远处转移发生率明显低于支架-手术组(8.0% vs. 26.5%,P=0.023)。支架-化疗-手术组术后复发和转移时间均晚于急诊手术组和支架-手术组。支架-化疗-手术组病人3年总体生存率高于急诊手术组(94.7% vs. 68.1%,P=0.034)和支架-手术组(94.7% vs. 68.7%,P=0.039),而3年无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置入可扩张金属支架联合新辅助化疗可明显降低完全梗阻性左半结肠癌病人的远处转移发生率,改善远期生存预后。
    胃癌根治术后内疝致小肠梗阻15例临床诊治分析
    张 琪, 余文豪, 周家杰, 张师杰, 汤 东, 王 伟, 汪刘华, 任 俊, 孙倩男, 王道荣
    2023, 43(04): 429-43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4.13
    摘要 ( )  
    目的    分析胃癌根治术后内疝致小肠梗阻的临床特征并总结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22年4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5例胃癌根治术后发生内疝致小肠梗阻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进行手术治疗,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5例病人中Petersen疝9例,小肠系膜裂孔疝6例。发生内疝与胃癌根治术间隔时间为10(1~63)个月。12例病人入院后行急诊开放手术治疗,3 例经保守治疗无效后行开放手术治疗。7例Petersen疝病人经小肠复位后血供恢复,仅缝合关闭Petersen间隙;另2例病人术中证实小肠坏死,行坏死小肠切除、缝合关闭 Petersen间隙。6例小肠系膜裂孔疝中,5例行内疝复位、间断缝合系膜间隙,1例病人术中证实末端回肠绞窄坏死,行部分小肠切除术,缝合关闭系膜裂孔。所有病人术后均未发生Clavien-Dindo分级Ⅲ级或以上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为(8.8±1.6)d。随访44(6~85)个月,2例间断缝合小肠系膜间隙病人再次出现小肠系膜裂孔疝。结论    临床中一旦怀疑内疝应尽早完善腹部CT检查并进行手术治疗,建议在胃癌根治术中常规使用不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关闭系膜间隙,以减少内疝发生。
    新型疝穿戴装置预防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早期并发症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
    邹振玉a, 刘雨辰a, 张丁元b, 王明刚a
    2023, 43(04): 433-43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4.14
    摘要 ( )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探讨应用新型疝穿戴装置(HWD)预防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并发症的安全性和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登记队列设计,纳入2022-03-01至2022-08-31全国共53家医院收治的497例行腹股沟疝修补术病人,术后均使用HWD对手术区域进行压迫。随访并分析术后血清肿发生情况和术后疼痛评分,使用卡罗莱纳舒适量表(CCS)评估生活质量,并评价HWD的使用满意度。结果    497例病人中,手术方式以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为主,占91.3%;修补材料以轻量聚丙烯补片为主,占84.7%;手术时间为60(49~80)min。术后1个月共有489例完成随访,随访率为98.4%。血清肿总体发生率为7.2%,腹腔镜手术病人中发生率为7.4%,开放手术病人中发生率为4.7%。在使用HWD前、使用HWD当天、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总体病人VAS评分分别为(2.9±1.9)分、(2.3±1.9)分、(1.5±1.6)分、(1.0 ± 1.2)分。与使用HWD前相比,使用HWD当天病人VAS评分显著降低(P<0.001)。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总体病人的CCS评分均处于较低水平,分别为(28.9±21.8)、(17.2±14.4)分;术后CCS评分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r=0.903,P<0.001)。术后1周HWD总体使用满意度为95.0%。结论    腹股沟疝病人术后穿戴新型HWD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清肿发生率,减轻术后疼痛,提高生活质量,病人使用满意度较高,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手术治疗单侧腹股沟疝合并子宫圆韧带囊肿128例分析
    马秋月, 刘小莉, 孙 蕊, 杨慧琪, 陈 杰
    2023, 43(04): 437-43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4.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单侧腹股沟疝合并子宫圆韧带囊肿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01-01至2020-12-3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疝和腹壁外科收治的128例女性单侧腹股沟疝合并子宫圆韧带囊肿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术后情况。结果    77.3%的病人年龄<45岁;8.6%包块有压痛,26.6%平卧时包块不能完全还纳;3.9%为复发疝;73.4%为右侧腹股沟疝,以Ⅱ型(68.8%)和Ⅲ型(27.3%)为主;88.3%为单发子宫圆韧带囊肿。手术方式以Lichtenstein手术(76.6%)和腹腔镜手术(15.6%)为主。子宫圆韧带囊肿在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中均可进行处理,82.0%的病人通过手术完整切除囊肿,7.0%切除部分圆韧带及囊肿,7.0%切开囊肿引流。3例(2.3%)病人由于粘连致密或无法触及远端圆韧带囊肿,腹腔镜手术中转Lichtenstein手术;2例(1.6%)行腹腔镜手术联合开放切除囊肿。20例腹腔镜手术病人术后疼痛发生率为15.0% ,108例其他手术方式病人术后疼痛发生率为16.7%。115例病人中位随访时间为29 d,共23例病人出现并发症,以局部组织肿胀疼痛为主(13例)。结论    单侧腹股沟疝合并子宫圆韧带囊肿病人多数年龄<45岁,主要为Ⅱ或Ⅲ型斜疝、右侧疝、单发子宫圆韧带囊肿;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均可修补腹股沟疝同时处理子宫圆韧带囊肿,术后疼痛发生率相近,但开放手术在处理子宫圆韧带远端囊肿时具有一定优势。
    基于筋膜解剖建立经腋窝无充气腔镜甲状腺手术空间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葛军娜, 谭 洁, 余诗桐, 陈伟生, 张植诚, 李婷婷, 孙百慧, 魏志刚, 雷尚通
    2023, 43(04): 440-44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4.16
    摘要 ( )  
    目的    探讨基于筋膜解剖建立经腋窝无充气后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空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甲状腺疝外科连续收治的行经腋窝无充气腔镜甲状腺手术的27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基于颈深筋膜解剖建立手术空间。观察记录术中及术后情况,并于手术后第2天以及术后3、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手术时间为80.5(60~115)min,手术空间建立时间为18(12~26)min。术中出血5(1~15)mL。术中颈外静脉及属支出血2例,颈前静脉出血1例。术后住院时间为2.5(1~4)d。术后第2天评估锁骨区域感觉恢复评分:S3级221例(80.1%),S2级55例(19.9%),无S4、S3+、S1及S0级病例;术后3个月:S3+/S4级245例(88.8%),S3级30例(10.9%),S2级1例(0.4%);术后6个月:S3+/S4级270例(97.8%),S2级6例(2.2%),无术后皮瓣区域积液。所有病例均完成随访,术后2例病人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术后3个月随访时声音恢复,术后无淋巴瘘、Horner综合征、出血和胸锁乳突肌肿胀,无复发病例。结论    经腋窝无充气腔镜甲状腺手术中,基于筋膜解剖建立手术空间方法安全且有效,建议作为常规操作方法。
    3D成像技术联合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用于乳腺癌保乳整形手术研究
    徐元兵a, 潘 代b, 刘 懿c, 康嗣如d, 沈浩元a, 孙 鑫a, 苏婷婷a, 胡超华a
    2023, 43(04): 444-44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4.17
    摘要 ( )  
    目的    探讨3D成像技术联合胸外侧动脉穿支(LTAP)皮瓣在乳腺癌保乳整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0 年3月至 2022年9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收治的应用3D成像技术联合LTAP 皮瓣修复乳房部分缺损的32例乳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术前均进行乳腺3D重建,计算术前患侧乳房体积(UBV)和术前预计切除组织体积(PETV)。保乳整形术后进行组织标本切缘病理学评价及乳房美学评价。结果    所有32例病人均成功完成手术,且术后无明显肿瘤复发。32例病人PETV为(55.1±15.2)mL,PETV/UBV范围为0.20~0.47,AETV为(59.7±17.3)mL,PETV与术中实际切除组织体积(AETV)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P<0.01)。所有病人保乳术后切缘均为阴性,术后未发生出血和感染。术后6个月,BREAST-Q量表评分乳房满意度为(82.2±2.4)分,胸壁状态评分为(92.8±2.8)分,社会心理状态评分为(90.5±3.8)分,性健康程度评分为(75.6±7.4)分。结论    在乳腺癌保乳整形手术中利用3D成像技术能较好预测切除组织体积,联合使用LTAP皮瓣填充保乳术后残腔缺损能有效提高手术美容效果。
    讲座
    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若干问题探讨
    骆 洋, 俞旻皓, 钟 鸣
    2023, 43(04): 449-45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4.18
    摘要 ( )  
    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在手术入路、淋巴结清扫以及术后吻合口漏等方面尚存在一些认识上的争议和技术难点。根据临床实践,提出建议如下:(1)术前通过腹部CT血管成像判断肠系膜下动脉分型,并采用中间联合头侧入路进行手术,有利于精准化保留左结肠动脉(LCA)。(2)保留LCA过程中须规范化清扫No.253淋巴结。(3)使用“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6-321风险评估量表”可准确预测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为术中是否同期行预防性造口提供直接而有利的参考标准。
    文献综述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用于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研究进展
    赵雪松a, 高志冬a, b, 周 静a, 叶颖江a, b
    2023, 43(04): 453-46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4.19
    摘要 (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不断前移,为新辅助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免疫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新辅助ICIs联合治疗方案展现出较好的效果,可能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疗效。对于特定人群,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或新辅助“双免”治疗可能展现优势。由于免疫相关毒性反应,对ICIs的使用应谨慎,如何筛选免疫治疗的受益人群,挑选最佳治疗方案,仍是面临巨大挑战。期待后续Ⅲ期临床研究结果能够揭示ICIs在胃癌新辅助治疗中的真正效果,使免疫治疗取得新的突破,进一步改善胃癌病人生存。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全程新辅助治疗临床应用进展
    王 晔, 楼 征, 季力强, 李书原, 李世昊, 张 卫
    2023, 43(04): 461-46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4.20
    摘要 ( )  
    全程新辅助治疗(TNT)是将术后的辅助治疗提前至术前,早期进行全身有效治疗以消除肿瘤微转移灶,同时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与新辅助治疗相比,TNT可能使病人具有更好的生存效益。目前,TNT主要有诱导化疗和巩固化疗两种模式,各具优势。对于远处转移风险高、试图避免放疗损伤和早期还纳造口的病人,可尝试选择诱导化疗模式;对于保肛意愿强烈,或拟行“观察等待”策略,以及直肠癌盆腔症状严重的病人,巩固化疗可能使病人获益更多。
    Glisson系统为中心腹腔镜肝切除临床应用进展
    金浩生a, 石 宁a, 陈振荣a, b, 林 叶a
    2023, 43(04): 465-46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4.21
    摘要 ( )  
    随着腹腔镜设备和器械的快速进步,以及三维重建、术中超声定位和吲哚菁绿荧光染色实时导航技术的应用,腹腔镜肝切除向精细化和可视化方向发展。同时,以Laennec包膜为代表的肝脏解剖结构的深入研究和肝癌综合转化治疗的蓬勃发展,腹腔镜下肝切除理念也出现了相应改变。Glisson系统为中心肝切除理念完全以病人Glisson蒂个体化解剖特点为依据确定手术方案,术中紧紧围绕病变相关的目标Glisson蒂进行显露、结扎、横断或穿刺,进而完成目标病变的切除,可有效保护正常肝实质的Glisson蒂,保留更多的有效肝实质,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保障。
    胸甲韧带及其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研究进展
    宋卓霖, 赵群仔, 李志宇
    2023, 43(04): 470-47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4.22
    摘要 ( )  
    认识胸甲韧带有助于外科医师理解下位甲状旁腺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甲状腺手术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解剖显露胸甲韧带,有助于寻找下位甲状旁腺,提高其发现率,有利于原位保留甲状旁腺及其血供,减少术后暂时性及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提高病人的术后生活质量。
    肿瘤微环境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袁 杰, 骆成玉
    2023, 43(04): 473-47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4.23
    摘要 ( )  
    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非细胞成分之间均存在复杂的交流,诱导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等产生,参与肿瘤的免疫逃逸和细胞外基质(ECM)重构,导致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因而肿瘤微环境可能是评估肿瘤发展方向和克服治疗耐药的关键。在肿瘤早期给予针对肿瘤微环境的治疗(如免疫治疗),或许可以减少肿瘤微转移的发生,从而减少雌激素受体(ER)阳性乳腺癌的远期复发。此外,目前针对激素受体阳性的进展期乳腺癌的治疗均是靶向肿瘤细胞,调节肿瘤微环境和肿瘤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成为解决内分泌治疗耐药问题的新方向。
    病案报告
    甲状腺肉瘤1例报告
    姜 焱a, 陈保林a, 谭 娜b, 杨 婧b, 杨光旭c, 罗 迤a, 李涛浪a, 程晓明a, 吕俊远a
    2023, 43(04): 477-47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4.24
    摘要 ( )  
    直肠癌肉瘤1例报告
    王海光, 田东生, 唐 崇, 韩毓国
    2023, 43(04): 479-48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4.25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