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院士论坛
    我国肝癌肝切除技术发展之路
    朱 鹏,陈孝平
    2021, 41(07): 721-72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7.01
    摘要 ( )  
    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消化道肿瘤,肝切除手术是早中期肝癌的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肝切除技术起步相对较晚。经过了几代肝脏外科医师的不懈努力,我国的肝癌肝切除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外科理念的更新、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微创外科的发展以及手术器械的改进,肝癌肝切除领域进展迅猛,主要体现在:术前评估精确化、肝切除技术微创化、肝切除理念标准化以及肝癌肝移植适应证扩大化。作为外科医师应谨记,任何技术的进步和理念的更新都应该从为病人服务出发,对于临床上遇到的每例病人,都是完全不同的个体,需要强调治疗方案选择的个体化和合理化。
    指南与共识
    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1)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
    2021, 41(07): 725-73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7.02
    摘要 ( )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21)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
    2021, 41(07): 739-74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7.03
    摘要 ( )  
    Lichtenstein手术规范化操作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学组
    2021, 41(07): 747-75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7.04
    摘要 ( )  
    指南(共识)解读
    《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1)》解读
    田孝东1,杨尹默1,赵玉沛2
    2021, 41(07): 754-75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7.05
    摘要 ( )  
    近年来胰腺癌诊治理念与策略选择均有了较大的更新与丰富,为更好地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及指导,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对《胰腺癌诊治指南(2014)》进行修订。新版指南在内容上注重科学性与权威性,结构上突出循证医学证据与实用性,体现了胰腺癌外科诊治内容的进展与更新,如基因学检测、液体活检技术在胰腺癌诊治中的应用;同时,增加了对我国原创临床研究成果的引用,注重对目前有争议的热点问题的讨论,在兼顾特殊性的同时强调一般性原则,进而提高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性。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21)》解读
    曹 锋1,李 非1,赵玉沛2
    2021, 41(07): 758-76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7.06
    摘要 ( )  
    近年来,急性胰腺炎(AP)在诊治理念、方式和策略等方面发生了重要变革,对其诊断和治疗的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此,2020年底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牵头,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07)》和《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的基础上,更新并制定了《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21)》。新版指南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表述方式,重点阐释了AP的诊断与分类标准,AP早期的液体治疗、镇痛与营养支持治疗及后期感染性并发症的处理,同时提出了AP的随访策略。
    2021年美国甲状腺学会《甲状腺未分化癌病人管理指南》更新解读
    纪小宇,孙 威,张 浩
    2021, 41(07): 762-76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7.07
    摘要 ( )  
    甲状腺未分化癌(ATC)发病率低、预后差,为指导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对其进行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管理,美国甲状腺学会于2012年制定了第1版《甲状腺未分化癌病人管理指南》。随着分子检测和靶向治疗结果的不断积累,2021年美国甲状腺学会对该指南进行了更新。新版指南强调了BRAFV600E分子检测在诊断及靶向治疗中的作用,增加了靶向治疗的内容,对晚期无法切除的 ATC病人更加推荐靶向治疗,而化疗则被更多的用于过渡性治疗和最终治疗。此外,新版指南也对病人的人文关怀进行了丰富和完善。
    《肝细胞癌合并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解读
    孙居仙,石 洁,程树群
    2021, 41(07): 765-76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7.08
    摘要 ( )  
    肝细胞癌合并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HVTT/IVCTT)是肝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生率为1.4%~4.9%,疾病进展快、预后差。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基于国内外HVTT/IVCTT相关研究获得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的临床实践,制订了《肝细胞癌合并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多学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该共识针对肝细胞癌合并HVTT/IVCT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分型,外科治疗,辅助治疗以及其他局部、区域性和系统性治疗提出了较详细的初步指导意见,对规范和统一我国肝细胞癌合并HVTT/IVCTT病人的治疗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论蓍
    盆筋膜解剖及其与直肠固有筋膜关系研究
    魏 波1,黄盛鑫1,古翔鹏1,刘 靖2,邹俊涛3,刘小花2,周大贵1,黄江龙1,郑宗珩1,卫洪波1
    2021, 41(07): 768-77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7.09
    摘要 ( )  
    目的    探讨盆筋膜的结构、范围及其与直肠固有筋膜的层次关系。方法    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对由广东药科大学生命与生物制药学院人体解剖与胚胎学系及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提供的12具(男性5具、女性7具)骨盆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并对Denonvilliers筋膜进行组织学观察。结合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20例直肠癌病人(男性10例、女性10例)的盆腔磁共振图像和手术视频进行解剖学印证。结果    12具骨盆大体标本显示,盆筋膜与Gerota筋膜相延续,部分纤维于S4水平构成直肠骶骨筋膜,向下与直肠固有筋膜融合终止于联合纵肌;部分纤维与后方骶前筋膜融合构成肛提肌上筋膜及肌间纤维。Denonvilliers筋膜在盆腔前外侧约2点、10点处与盆筋膜相延续构成完整筒状结构,包绕内层由直肠固有筋膜封套的直肠系膜;除“侧韧带”处有盆腔自主神经直肠支、淋巴管、直肠中动脉相连外,两层筋膜形成完整的双筒状结构,横断面呈同心圆状。除直肠支进入直肠固有筋膜外,盆腔自主神经主要分支均位于盆筋膜内层及Denonvilliers筋膜以外,沿直肠固有筋膜轮廓游离能够避免损伤盆腔自主神经。在7具女性骨盆标本中均能见到菲薄的Denonvilliers筋膜结构。直肠癌病人的横断面磁共振图像能够看到直肠固有筋膜与外侧盆筋膜、Denonvilliers筋膜的轮廓和间隙,手术视频资料也可见到完整盆壁筋膜和Denonvilliers筋膜的轮廓。结论    直肠癌手术中,在盆筋膜、Denonvilliers筋膜与直肠固有筋膜两层结构的间隙进行分离,并保持两层筋膜的完整性,对于保证肿瘤根治性和保护排尿及性功能至关重要。
    湖北省胃肠道肿瘤病人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多中心调查及分析
    张 鹏1,熊 斌2,童仕伦3,狄茂军4,李恒平5,袁又能6,张子龙7,张永康8,陈爱军9,孙 雄1,等
    2021, 41(07): 774-77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7.10
    摘要 ( )  
    目的    调查分析湖北省胃肠道肿瘤病人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现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1-01至2019-12-31湖北省胃肠外科联盟成员医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胃肠道肿瘤病人VTE防治相关临床资料。 结果    收集62家医院调查问卷7751份,其中有效问卷共计7474份,有效率96.4%。所有病人中,术前736例(9.8%)接受恰当预防措施,7012例(93.8%)术前行D-二聚体检查,2301例(30.7%)术前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术后451例(6.0%)病人接受恰当预防措施。术后6434例(86.1%)病人行D-二聚体检查;1675例(22.2%)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其中16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20例病人发生肺动脉栓塞(PE),有5例PE病人住院期间死亡。结论    当前湖北省胃肠道肿瘤病人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及恰当预防比例偏低,围手术期VTE规范化防治水平有待提高。
    术前外周血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对肝内胆管癌预后预测价值研究
    李 起1,张 瑞1,张景玮2,蔡志强2,司书宾2,张 东1,耿智敏1
    2021, 41(07): 778-78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7.11
    摘要 ( )  
    目的    探讨术前外周血反映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对肝内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病人预后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因肝内胆管癌行根治性切除术的124例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ROC曲线确定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比值指数(GPRI)、基于4因子的肝纤维化指数(FIB-4)、S指数(S-index)的最佳截断值。生存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基于Cox回归模型筛选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贝叶斯网络生存预测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APRI、GPRI、FIB-4、S-index是影响肝内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S-index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前S-index>0.18与≤0.18病人相比,APRI>0.50、GPRI>0.25、FIB-4>3.40、CA19-9水平>39.0 kU/L、TBIL>34.1 μmol/L、合并肝内胆管结石、肝功能Child-Pugh分级B级、合并肝硬化及肿瘤大小>5 cm比例明显高于后者(P<0.05)。基于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贝叶斯网络生存预测模型,建模组及验证组AUC分别为76.3%、73.8%,模型精确度分别为71.6%、70.0%。结论    术前外周血S-index对肝内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病人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基于倾向性匹配对比外科手术与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放疗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效果研究
    苏庭世a,梁世雄a,黎建绪a,向邦德b,吴飞翔b,马 良b,龚文锋b,叶甲舟b,钟鉴宏b,赵 昌c,黄德佳c,黎乐群b
    2021, 41(07): 786-79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7.12
    摘要 ( )  
    目的    对比分析外科手术与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放疗(RT)治疗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17年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接受TACE+RT治疗的37例HCC+PVTT病人和2014—2017年接受外科手术的125例HCC合并PVTT病人的临床资料,倾向性评分配对后,共入组27对病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    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外科手术组与TACE+RT组的生存时间相近(13.9个月 vs. 14.0个月,P=0.810);外科手术组1、2、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2.8%、33.3%、27.9%和16.2%,而TACE+RT组为56.3%、33.4%、27.3%和17.7%。匹配后,外科手术组与TACE+RT组生存时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10.0个月 vs. 13.0个月,P=0.520);外科手术组1、2、3、5年总体生存率为48.1%、33.3%、16.7%和11.1%,而TACE+RT组为51.6%、31.3%、22.3%和17.9%。按PVTT程氏分型(Ⅰ、Ⅱ、Ⅲ型)进行亚组分析,外科手术组和TACE+RT组的生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手术组中Ⅰ型PVTT的生存优于Ⅱ、Ⅲ型PVTT(19.1个月 vs. 11.8个月,P=0.028)。结论    外科手术与TACE+RT治疗可切除的HCC合并PVTT病人的生存获益相近;手术切除可作为HCC合并Ⅰ型PVTT一线治疗方案,对于Ⅱ、Ⅲ型PVTT病人,TACE+RT可能是有效的一线治疗方案,但仍需进一步开展研究验证。
    腹腔镜与开放胆肠内引流术治疗反流性胆管炎疗效对比分析
    刘 毅,尹新民,周 卫,吴一飞,李云峰,何翔宇,廖春红
    2021, 41(07): 791-79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7.13
    摘要 ( )  
    目的    比较分析腹腔镜与开放胆肠内引流术治疗反流性胆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122例反流性胆管炎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59例)和开放手术(开放组,6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等疗效相关指标。结果    腹腔镜组与开放组病人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4.5±59.4)min vs. (236.1±64.3)min,P=0.247],而在术中出血量[(61.0±15.2)mL vs. (185.2±35.1)mL,P=0.032]、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6±0.8)d vs. (4.0±1.2)d,P<0.01]、住院时间[(8.2±2.8)d vs. (11.5±3.8)d,P=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死亡病例及非计划再手术,腹腔镜组无中转手术病例。腹腔镜组发生胆瘘8例,术后消化道出血3例;开放组发生胆瘘5例,消化道出血4例,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随访12~48个月,所有病例症状消失且无复发。结论    腹腔镜胆肠内引流术治疗反流性胆管炎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疗效确切,且未增加并发症。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肝下下腔静脉部分阻断对中心静脉压和出血量影响研究
    商阳阳,肖林康,谢 炜,龚 毅
    2021, 41(07): 795-79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7.14
    摘要 ( )  
    目的    评估肝下下腔静脉部分阻断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0年8月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13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行肝下下腔静脉阻断分为阻断组(68例)和非阻断组(64例),分析术中出血量、中心静脉压、断肝时间、断肝面积等指标。结果    所有病人均能耐受肝下下腔静脉部分阻断;与非阻断组比,肝下下腔静脉阻断后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且中心静脉压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1.6)cmH2O vs. (1.9±1.2)cmH2O,P<0.05]。在出血量方面,阻断组总出血量和断肝出血量与非阻断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9.3±113.5)mL vs. (302.4±124.6)mL,(241.2±107.9)mL vs. (277.3±114.5)mL,P均>0.05];但在合并中重度肝硬化病人的亚组中,相较于非阻断组,阻断组中总失血量和断肝失血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2.7±70.2)mL vs. (468.2±87.8)mL,(328.7±68.9)mL vs. (427.9±93.2)mL,P均<0.05]。两组手术时间、断肝手术时间、肝断面面积、术中液体输注量以及术后肝肾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行肝下下腔静脉阻断可减少中重度肝硬化病人术中出血量,且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安全有效。
    新辅助治疗对联合腹腔干切除胰体癌病人临床结局影响研究
    沈 硕,郭世伟,高绥之,经 纬,郑楷炼,王 欢,李 勃,张国虓,任义伟,金 钢
    2021, 41(07): 800-80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7.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新辅助治疗对行联合腹腔干切除的胰体癌病人手术安全性和生存期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1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脾外科收治的70例胰体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经过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讨论并结合病人意愿,45例直接行手术治疗,25例拟先给予新辅助治疗后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完成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生存情况。结果    58例(82.9%)病人接受联合腹腔干切除的胰体尾切除术(DP-CAR),其中直接手术40例,新辅助治疗后手术18例。两组病人在术中失血、术中输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治疗组病人手术时间更长(P=0.008)。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新辅助治疗组病人肿瘤直径明显缩小(P=0.004),淋巴结阳性率(P=0.033)更低,R0切除率为94.4%,高于直接手术组(P=0.011);肿瘤退缩等级(TRG)评估显示,2例(22.2%)病人为1级,11例(61.1%)为2级,5例(27.8%)为 3级。12例(22.5%)病人住院期间发生Clavien-Dindo分级≥Ⅱ级手术并发症,两组之间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接手术组的总体生存期(15.1 个月vs. 17.9个月,P=0.040)和完成手术者中位总生存期(15.4个月vs. 未达到,P=0.017)低于新辅助治疗组。结论    新辅助治疗并未增加胰体癌病人行DP-CAR的风险,且病人预后更好,可能是一种有益和安全的治疗策略,建议对肿瘤侵犯腹腔干的胰体癌病人,优先进行新辅助治疗。
    术前体重对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后临床疗效影响研究
    张 鹏1,陈丽华2,王廷峰2,伍 雯2,章 雄2,田沛荣1,张忠涛1
    2021, 41(07): 806-81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7.16
    摘要 ( )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治疗高BMI与低BMI肥胖症合并代谢紊乱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8年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收治的因肥胖症或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T2DM)等代谢紊乱而接受LSG的11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术前BMI值将病人分为低BMI组(BMI≤35,38例)和高BMI组(BMI>35,75例),术后1、3、6和12个月进行随访,比较两组病人体重、血糖代谢、血脂和血压等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LSG术后高BMI组较低BMI组体重下降更为明显,12个月时,平均总体重减轻百分比(%TWL)分别为32.6%和26.1%(P<0.001),低BMI组的平均BMI降至23.3,而高BMI组则为28.3(P<0.001)。术后,高BMI组比低BMI组有更多病人的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下降至理想水平,两组在术前和术后12个月时,FPG>7 mmol/L的病例数占比分别为33.3%和2.7%、44.7%和15.8%(P均<0.05),HbA1c > 6.5%的病例数占比分别为48.0%和57.9%、2.7%和26.3% (P均<0.05)。两组病人术后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下降以及血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低BMI组病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上升幅度较高BMI组更加显著(P<0.05)。结论    LSG术后,高BMI病人体重减轻更多,所合并的T2DM有更大可能获得临床缓解,但低BMI病人术后体重有较大可能降低为正常体重水平,且血脂的改善优于高BMI病人。
    经口腔镜手术治疗甲状旁腺腺瘤临床疗效分析
    赵清泉1,王文瑞2,俞 星3,王 勇3,王 平3
    2021, 41(07): 811-81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7.17
    摘要 ( )  

    目的    探讨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手术治疗甲状旁腺腺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甲状腺外科收治的24例甲状旁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病人选择经口腔镜手术,另17例病人行开放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在术式、肿瘤大小、肿瘤位置方面相匹配,术后病理学检查均为甲状旁腺腺瘤,腔镜组无中转开放手术。两组病人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方面,腔镜组有3例病人发生暂时性手足麻木,1例术后皮下积液感染,1例口角轻微破损;开放组有5例暂时性手足麻木。两组均无暂时性或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和术后血肿发生。腔镜组与开放组的手术时间[(148.6±43.9)min vs. (67.1±27.0)min]、术后引流量[(147.6±25.7)mL vs. (78.3±27.2)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腔镜组病人术后VAS评分低于开放组。随访3~18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手术治疗甲状旁腺腺瘤安全可行且有效,同时具有无瘢痕的美容效果。

    以医学史为切入点的医学人文教育用于胃肠外科床旁教学研究
    陈 凌,刘凤林
    2021, 41(07): 815-81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7.18
    摘要 ( )  

    目的    调查将胃肠外科发展史内容引入床旁教学前后,医学生对胃肠外科发展史的认知情况。方法 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对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参加床旁教学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2020年11月前的床旁教学中未专门安排胃肠外科发展史教学内容(对照组),2020年12月后的床旁教学中专门安排了胃肠外科发展史教学内容(研究组)。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73份,其中对照组40份(54.8%),研究组33份(45.2%)。胃肠外科发展史知识测试平均得分为(39.0±18.0)分,其中对照组(35.3±18.1)分,研究组(43.6±17.1)分,两组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47)。78.1%(57/73)的医学生认为“学习胃肠外科发展史有助于更好的了解胃肠外科的理论体系”。86.3%(63/73)的医学生认为“外科学的发展必然具有时代局限性”。84.9%(62/73)的医学生认为“每位大师创立或改进术式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救治病人”。对于“推动外科学发展的最重要因素”,37.0%(27/73)的医学生认为是“临床病人的需求”,32.9%(24/73)认为是“科学理论的发展”。结论    将胃肠外科发展史教学融合进医学生的床旁教学,有助于医学生掌握胃肠外科的理论知识,理性把握医学发展的科学规律,是加强和改进医学人文教育的有益尝试。

    短篇论著
    可调节式内膜剥离器用于亚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32例分析
    薛清泉,胡骥琼,梁双超,夏友传,冯桂林,许 贝,张安东
    2021, 41(07): 818-81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7.19
    摘要 ( )  
    文献综述
    三级淋巴结构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王乾宇1,赵 阳2,沈晓菲3a,杜峻峰3b
    2021, 41(07): 820-82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7.20
    摘要 ( )  
    肠道作为全身免疫细胞富集的重要器官,肠道免疫微环境改变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入了解结直肠癌进程中肠道免疫微环境的变化是未来探索结直肠癌新型治疗策略的基础。三级淋巴结构(TLS)是近年发现的存在于结直肠癌周围的免疫细胞聚集结构,与次级淋巴器官(SLO)具有类似的表型和功能特征。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三级淋巴结构与疾病进程、病人预后及辅助治疗疗效均存在显著相关性。
    射频消融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治疗中应用进展
    柳宗翰,冯锦凯,柴宗涛,程树群
    2021, 41(07): 825-82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7.21
    摘要 ( )  
    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发病率高,病人生存时间短,是目前肝癌治疗领域具有挑战性的难题。射频消融是小肝癌治疗的重要微创方法,在特定条件下,射频消融能使无法手术的HCC合并PVTT病人获益,但是单一的射频消融术后极易发生复发转移。射频消融联合其他治疗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复发率,进一步提高病人的远期存活率。
    讲座
    胰腺癌术前胆管引流指征和方式选择
    王一澄,邱江东,杨 刚,张太平
    2021, 41(07): 828-83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7.22
    摘要 ( )  
    胰腺癌是高度恶性的肿瘤,手术是唯一可能的根治方法。其中部分胰头癌病人合并梗阻性黄疸,影响病人的肝功能、凝血等,对手术产生不良影响,需行术前胆管引流。但部分研究发现,术前胆管引流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术前胆管引流指征、手术时机、引流方式等仍存在诸多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应重视伴梗阻性黄疸的胰腺癌病人围手术期的管理,充分发挥多学科协作优势,提倡个体化治疗,以期进一步提高围手术期管理质量,改善病人预后。
    从解剖学角度认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安全性关键术野的价值
    郭文洁,朱安龙
    2021, 41(07): 832-83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7.23
    摘要 (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成为胆石症的主流术式和金标准。LC的主要并发症是胆管损伤,而安全性关键术野(CVS)作为LC的标准操作流程是有效预防胆管损伤的方法。但国内手术培训和准入制度尚不成熟,CVS的理念尚未广泛推广。因此,深入理解和推广CVS对于预防胆管损伤非常有意义。
    病案报告
    肝内异位脾1例报告
    周戊喜,谢 峰,李文龙,胡清清,吴 军
    2021, 41(07): 835-83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7.24
    摘要 ( )  
    胆囊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1例报告
    张东欣1,栗光明2,张立军1,许英晨1
    2021, 41(07): 837-83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7.25
    摘要 ( )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栓塞双侧髂内动脉后右部臀肌大面积坏死1例报告
    龚皇博,马兵兵,卢辉俊
    2021, 41(07): 839-84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7.26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