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41卷, 第08期
    刊出日期:2021-08-01
    上一期    下一期

    指南与共识
    述评
    专题笔谈
    专家论坛
    论蓍
    短篇论著
    文献综述
    病案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慢性肾脏病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外科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
    2021, 41(08): 841-84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8.01
    摘要 ( )  
    述评
    关于甲状腺癌术后复发几点思考
    田 文,李 晨,姚 京
    2021, 41(08): 849-85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8.02
    摘要 ( )  
    甲状腺癌术后复发涉及原因较多,术后治疗复杂,严重影响病人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给病人、医生及社会带来极大负担,已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通过细致剖析术后复发原因,倡导构建科学有效的随访机制,积极探索术后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多路径、多渠道、多层次加强甲状腺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全面提升防治水平已势在必行。
    专题笔谈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复发再手术术前评估
    颜守义,赵文新
    2021, 41(08): 853-85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8.03
    摘要 ( )  
    尽管大多数甲状腺癌总体预后良好,但由于诊疗的不规范和疾病的自身特点仍有一部分病人存在术后复发的风险,这将给病人身心健康和经济方面带来巨大负担,同时也给甲状腺专科医师的诊治带来很大的挑战。不同于甲状腺癌的初始治疗,复发病灶的临床具体处理过程更为复杂,而其关键的前提在于完善术前的精准评估,包括既往手术病史、现有疾病分析、病人的体质、再次手术风险与获益等各方面。对于复发灶的再次手术,主要目的在于可以完全清除复发病灶使其不再复发,同时尽可能减少病人生理功能的损害和保障病人生活质量。因此,如何实现甲状腺癌复发病灶的术前精准评估,实现手术的根治性和功能保护的统一,是值得甲状腺专科医生探讨的问题。
    甲状腺癌术后复发再手术难点与对策
    朱一鸣,刘绍严
    2021, 41(08): 856-86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8.04
    摘要 ( )  
    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良好。甲状腺癌复发需行以再次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与初次手术相比,再次手术风险明显增大,并发症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升高。因此,再次手术前应进行充分的检查评估,并做好充分的知情同意。中央区的再次手术,难点在于把握手术指征、术中复发淋巴结的定位、术中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的保护以及周围器官结构受侵的处理。术前超声引导下纳米炭注射能够可靠帮助术中定位。术中神经监测技术可以帮助喉返神经的辨认。如需要切除喉返神经,尽可能同期修复。术中对于上位甲状旁腺区减少扰动、仔细在标本中辨认寻找甲状旁腺、必要时甲状旁腺自体移植可以尽量保护甲状旁腺。而侵犯气管、喉、食管时,则需要部分喉切除、气管切除和重建等技术。颈侧区的再次手术,难点在于颈淋巴结清扫容易遗漏部位的再次切除、咽旁等少见复发位置的处理,以及神经和大血管受侵的处理。颈侧区复发的转移淋巴结仍以规范的区域淋巴结清扫为主要治疗方法。对于少见部位的复发应熟悉局部解剖,减少副损伤。神经受侵时,尽量保留有功能的神经。必要时可以切除颈内静脉。上纵隔位置的复发主要通过上纵隔淋巴结清扫完成。胸骨劈开的开放入路显露较好,可切除范围较大,相对比较安全,但创伤较大。腔镜辅助的上纵隔淋巴结清扫创伤较小,需要一定技术储备。复发甲状腺癌经积极治疗预后较好。再次手术建议由经验丰富的专科医师来完成。术后辅助多学科综合治疗能提高再次手术的疗效。
    131I在甲状腺癌术后复发诊治中应用
    慕转转,林岩松
    2021, 41(08): 860-86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8.05
    摘要 ( )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总体预后良好,死亡风险低,其管理重点在于防治肿瘤复发及对复发疾病的妥善处理。131I作为DTC诊治的重要辅助手段,在复发疾病中仍然发挥着独特的诊治作用,主要包括复发灶的定位、摄碘性判断以及针对不可手术切除的摄碘性复发疾病的治疗。准确把握131I在DTC术后复发中的应用指征,将有助于提高综合治疗效果,改善病人预后及生活质量。
    腔镜甲状腺癌手术后复发特点及处理
    樊友本,郭伯敏,丁 政,伍 波
    2021, 41(08): 864-86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8.06
    摘要 ( )  

    腔镜甲状腺手术是指采用颈部或颈外入路在腔镜辅助或完全腔镜下进行的甲状腺手术。随着腔镜技术的完善、手术经验的积累和器械的研发,目前腔镜甲状腺手术适应证已扩大到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腔镜甲状腺手术有成像放大和术后美容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腔镜甲状腺癌手术清扫淋巴结时,可能会存在操作盲区,为肿瘤复发和转移留下隐患。腔镜甲状腺癌手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是术前评估不到位、手术操作不规范和腔镜经验不足。肿瘤或淋巴结残留是腔镜甲状腺癌手术后复发较常见的情况。腔镜甲状腺癌手术后复发时需要认真评估,多需要再次手术,多主张开放手术,处理原则同开放手术后复发灶的处理。

    持续或复发性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手术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董文武,张 浩
    2021, 41(08): 868-87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8.07
    摘要 ( )  
    持续或复发性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病人并不罕见。对于有手术指征且可手术切除的病灶,外科手术是首选的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后病人预后较好。但是,由于持续或复发性DTC病人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较短以及不同研究之间的入组标准和手术范围等方面存在异质性,再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还有待具有长期随访资料的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进行验证。
    甲状腺癌术后复发再手术中甲状旁腺和神经保护
    花苏榕,廖 泉
    2021, 41(08): 871-87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8.08
    摘要 ( )  
    甲状腺癌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理类型大多数为分化型甲状腺癌,经规范化治疗,预后较好,但仍有部分病人复发,且长期随访,可有高达30%以上的复发或转移率。因此,再次手术是甲状腺外科医师不可避免的问题,甚至在未来一段时间会成为一个临床常见情况。再次手术,尤其是Ⅵ区淋巴结复发的再次手术,往往有较高的手术难度和风险,需要谨慎地选择手术时机和入路,术中应用神经监测与传统显露技术相结合以保护喉返神经,运用传统识别和保护手法,选择性应用纳米炭、甲状旁腺素试纸、近红外自体荧光显像等技术以保护甲状旁腺功能。
    甲状腺髓样癌术后复发处理原则
    王 宇,渠 宁,魏文俊,嵇庆海
    2021, 41(08): 874-87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8.09
    摘要 ( )  
    甲状腺髓样癌(MTC)具有初治后易局部复发、区域淋巴结侵犯和肺、骨等远处转移的倾向,预后相对较差。国内临床实践中,对于该类病人术后随访评估方案及处理原则等问题仍然存在争议与分歧。结合国内外指南共识及笔者中心相关研究结果,建议局部复发且有明确病灶者以手术治疗为主,而无法手术或远处转移的病人则强调围绕基因靶点的个体化全身治疗。
    专家论坛
    “保胆”理念正误
    仇毓东a,徐 冬b
    2021, 41(08): 878-88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8.10
    摘要 ( )  
    胆囊切除术是公认的胆囊良性疾病的治愈手段,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已有明确共识。近年来,“保胆手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颇受热议,一些医生将“保护胆囊”的学术观点等同于“保留胆囊”的手术技术,这种误解可能导致病人出现差异性的预后。因此,临床医师应明晰“保护胆囊”理念与“保胆手术”的差别,对胆囊良性疾病的诊疗原则有正确的理解和应用。
    论蓍
    近红外自体荧光显像技术在甲状腺肿瘤手术中辅助识别甲状旁腺有效性分析
    陈志达,郗洪庆,刘培发,苗 欣,王 冰,万 政,田 文
    2021, 41(08): 882-88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8.11
    摘要 ( )  
    目的    探讨分析近红外自体荧光显像(NIRAF)技术在甲状腺肿瘤手术中辅助识别甲状旁腺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20-04-01—2020-10-20应用NIRAF技术实施甲状腺肿瘤手术的53例病例临床资料,设为辅助组。同时对同中心同期完成的甲状腺肿瘤手术病例资料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选取53例作为对照组,与辅助组进行匹配。对比分析两组术后甲状旁腺保护情况。结果    辅助组术中识别确切甲状旁腺数目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组术后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和血清钙离子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双侧甲状腺切除的病例中,辅助组术后PTH水平和血清钙离子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甲状腺切除后标本观察证实,补救2枚遗漏甲状旁腺,予以重新种植。结论    NIRAF技术能够有效辅助识别甲状旁腺,进而提示外科医生对其有效保护,起到功能保护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甲状腺手术的安全性。
    儿童及青少年初治甲状腺乳头状癌伴远处转移临床分析及列线图构建
    何雨沁,王 凯,朱一鸣,王 健,陈默启,倪 松,刘绍严
    2021, 41(08): 886-89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8.12
    摘要 ( )  
    目的    探讨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初治乳头状癌合并远处转移的高危因素,构建预测远处转移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27例初治的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30例患儿初诊时合并远处转移,均为肺转移。根据术前影像学证据分为远处转移组(30例)和未远处转移组(197例),对比两组之间各项临床和病理指标差异。使用R studio软件构建远处转移预测列线图,使用Bootstrap法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结果    远处转移与年龄、T分期、N分期、肿瘤大小、肿瘤多灶、甲状腺被膜外侵犯、淋巴结被膜外侵犯、淋巴结转移数>5枚、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多区转移、Ⅶ区转移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仅年龄(P=0.023)、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P=0.032)、T分期(P=0.002)是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建模中远处转移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T分期、淋巴结被膜外侵犯,一致性指数(concordance index,c-Index)为0.874。预测远处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77.2%、37.5%、98.1%。内部验证所得c-Index为0.926,外部验证所得c-Index=0.961。结论    青春期前(≤14岁)、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高T分期是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这部分病人也许需要更积极的治疗方案。该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并且具有稳定性,经过外部验证提示模型具有一定适用性。
    T1-2N0M0期甲状腺癌行全甲状腺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必要性探讨
    李红强,马润声,唐艺峰,苌群刚,王龙龙,殷德涛
    2021, 41(08): 892-89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8.13
    摘要 ( )  
    目的    分析T1-2N0M0期分化型甲状腺癌不同治疗术式的肿瘤复发再手术率,探讨全甲状腺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228例术前评估为T1-2N0M0期,行全甲状腺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病人临床资料。参考2015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分化型甲状腺癌诊疗指南,评估如果选择行腺叶切除术或全甲状腺切除术,而不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可能出现肿瘤复发的情况,并统计复发再手术率。结果    如果选择行全甲状腺切除术不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肿瘤复发再手术率35.2%(19/54);如果选择行腺叶切除术不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肿瘤复发再手术率32.7%(54/165);两者总体肿瘤复发再手术率为33.3%(73/219)。结论    选择T1-2N0M0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方式时,参考ATA分化型甲状腺癌诊疗指南可能会缩小手术范围,增加肿瘤复发再手术率。选择手术方式时应做好充分的术前评估,根据肿瘤大小、包膜侵犯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保证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安全前提下选择更加合理的治疗术式。
    首发甲状腺癌病人认知功能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方 俊,汪璐璐,汪 婷,刘业海
    2021, 41(08): 895-89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8.14
    摘要 ( )  
    目的    了解首发甲状腺癌病人认知功能水平,探讨影响其认知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6~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47例住院的首发甲状腺癌病人为观察组(甲状腺癌组),同期选取在该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47名健康人群为对照组,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长沙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首发甲状腺癌病人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为53.1%,除命名功能得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甲状腺癌组在视空间或执行功能、注意、语言、抽象、延迟记忆、定向领域得分及认知功能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睡眠状况、癌症分期的甲状腺癌病人认知功能损害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睡眠障碍、癌症分期是甲状腺癌病人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高文化程度是甲状腺癌病人认知功能损害的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    首发甲状腺癌病人认知功能损害发生率较高,年龄、睡眠状况、癌症分期、受教育程度是甲状腺癌病人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
    胰腺癌术后局部复发再手术切除临床价值研究
    吴鹏飞,张 凯,陆子鹏,陈建敏,奚春华,卫积书,郭 峰,蔡宝宝,尹 杰,蒋奎荣,苗 毅
    2021, 41(08): 900-90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8.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胰腺癌术后局部复发再手术切除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1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胰腺中心施行的胰腺癌术后局部复发行再手术切除的20例病人临床资料(再手术切除组),选取同期胰腺癌术后发现局部复发且复发时间≥9个月后未行手术治疗的2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分析再手术切除组术中、术后情况,比较分析两组病人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    再手术切除组再手术方式为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3例,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2例,胰体尾切除术(DP)9例,复发灶局部切除术6例;手术时间为210.0(78.0)min(100.0~320.0 min),术中出血量200(188)mL(50~600 mL),术中输血率5.0%(1/20)。术后住院时间为12.5(9.5)d(7.0~49.0 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0%(6/20);无围手术期死亡;16例再次手术后行辅助化疗。再手术切除组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复发肿瘤直径为2.6(1.1)cm(1.3~6.0 cm);T分期:T1期 2例,T2期8例,T3期3例,T4期7例;N分期:N0期14例,N1期6例;肿瘤分化程度:中分化7例,低分化13例;环周切缘评估:R0切除9例,R1切除11例。术后生存:再手术切除组末次随访8例死亡,12例存活,首次术后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为52.2个月,复发后中位生存时间为21.9个月。对照组20例病人末次随访18例死亡,2例存活,首次术后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为21.9个月,复发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0.5个月;再手术切除组首次术后总体生存时间(χ2=20.84,P<0.0001)和复发后生存时间(χ2=6.23,P=0.013)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胰腺癌术后局部复发后再手术切除安全、有效,对术后9个月及以上的局部复发病例行再手术切除可能延长病人生存时间,值得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
    肝细胞癌破裂危险因素及其行肝切除术后临床预后分析
    朱 倩1,陈怡然1,徐 畅2,乔国梁3,来雪峰4,雷正清5,江 平1,张中林1,杨智勇1,袁玉峰1
    2021, 41(08): 905-91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8.16
    摘要 ( )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破裂行根治性肝切除术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分析肿瘤破裂本身对肝癌接受肝切除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4月至2011年11月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受肝切除治疗的106例肝癌破裂病人(破裂组)和201例肝癌病人(未破裂组)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和多元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预后及相关因素。结果    伴有高血压、肝硬化、总胆红素水平、肿瘤大小和腹腔积液与肝癌破裂独立相关。倾向性评分匹配前所有307例肝癌病人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4.0%、37.3%和33.8%,破裂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 37.7%、19.6%、14.7%低于未破裂组(分别为82.8%、58.3%、43.0%)(P<0.001),两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4.5%、29.7%、19.4%和66.6%、44.1%、30.1%,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77)。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破裂组和未破裂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1.5%、23.5%、17.5%和70.8%、47.1%、37.6%;两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0.4%、35.1%、27.1%和55.4%、38.2%、27.4%。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后单、多因素分析均显示,肝癌破裂与病人总体生存独立相关,但与病人无瘤生存无相关性。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后两组病人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医院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伴有高血压、肝硬化、高水平的总胆红素、肿瘤直径>5 cm及腹腔积液是肝癌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癌破裂本身是影响肝切除术肝癌病人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但不是病人无瘤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肝癌破裂与否并未影响肝癌病人行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二期与三期全结直肠切除联合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对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结局影响比较分析
    余泽谦,张腾辉,赵 磊,朱 峰,郭 振,朱维铭,龚剑峰
    2021, 41(08): 913-91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8.17
    摘要 ( )  
    目的    比较溃疡性结肠炎(UC)行二期或三期全结直肠切除(TPC)联合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后的近期并发症及远期临床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2020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普通外科炎症性肠病治疗中心行TPC+IPAA的188例病人临床资料,比较术后近期(二期手术的第一期及三期手术的第一、二期)并发症及远期并发症。采用单因素分析、倾向值匹配分析和问卷调查观察病人术后并发症和远期生活质量。结果    188例病人中,136例(72.3%)病人实施二期IPAA,52例(27.7%)病人实施三期IPAA。三期手术的病人体重指数(BMI)、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白蛋白水平低于二期手术病人,而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降钙素原增高(P均<0.05)。二期手术病人的Clavien-Dindo Ⅲa级以上近期并发症(储袋出血、切口感染、腹盆腔感染、肠梗阻、储袋相关瘘)、远期并发症(储袋炎、肠梗阻、储袋瘘、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与三期手术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期手术病人的24 h排便次数、夜间排便次数、生活质量评分、健康状况评分与三期手术病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采用倾向值匹配分析后,两组术后近远期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期手术病人的住院费用低于三期手术病人(P<0.05)。结论    IPAA是治疗UC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二期和三期手术的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
    皮桥袢式回肠造口在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中应用价值研究
    陆 威,叶 辉,龚治林,于 杰,周启昌,黄淑娟,郗昌磊,曹龙磊,王沛云,李昊平,沈 洁
    2021, 41(08): 919-92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8.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皮桥袢式回肠造口方法在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因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联合回肠造口80例病人资料。根据回肠造口方式不同分为皮桥袢式回肠造口组(40例)和传统袢式回肠造口组(40例)。比较两组病人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及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皮桥袢式回肠造口组和传统袢式回肠造口组病人比较,基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操作时间、造口旁疝及造口处伤口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1±3.3)min vs.(21.2±3.8)min,15.0%(6/40)vs.17.5%(7/40),0(0/40)vs .2.5%(1/40),P均>0.05];皮桥袢式回肠造口组在术后VAS评分、DET评分及皮肤黏膜分离发生率均较传统袢式回肠造口组下降[(0.8±0.7)vs.(2.5±1.4),(1.8±1.5)vs.(6.4±3.6),2.5%(1/40)vs.62.5%(25/40),P均<0.05];两组病人术后均未出现造口脱垂、造口回缩、造口狭窄;护士及病人对造口满意度评分调查比较,皮桥袢式回肠造口组均高于传统袢式回肠造口组[(2.9±0.3)vs.(2.6±0.5),(2.4±0.7)vs.(2.0±0.7),P均<0.05]。结论    皮桥袢式回肠造口在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中较传统袢式回肠造口更具优势,可显著减少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及增加护士、病人满意度。
    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35例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倪紫微1,柴玲姗2,周 静2,宋锐锋2,徐 峰2
    2021, 41(08): 924-92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8.19
    摘要 ( )  
    目的    探讨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LAMN)病人的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5例LAMN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35例LAMN病人中,男13例,女22例,年龄(57.7±12.4)岁。腹痛14例,发现腹部包块12例,腹胀6例,下肢水肿1例,消化道出血1例,体检发现1例。行术前超声检查18例,行术前下腹部增强CT检查26例。癌胚抗原(CEA)升高18例,CA19-9升高6例。LAMN病人与LAMN合并腹膜假黏液瘤(LAMN+PMP)病人CA19-9及CE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例行传统开放手术,28例行腹腔镜及腹腔镜辅助手术。其中10例行右半结肠切除,且淋巴结活检均未见转移。5例术中发现阑尾穿孔。随访期间肿瘤进展或复发5例,均为LAMN+PMP。 结论    肿瘤标记物联合影像学检查对LAMN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提示意义。阑尾穿孔或合并卵巢黏液肿瘤多见于LAMN+PMP,且LAMN预后优于LAMN+PMP。
    短篇论著
    异位脾种植误诊为腹膜后肿瘤5例诊治体会
    陈冠球,张 朴,张孟钊,杨 波,杨 涛,范晋海
    2021, 41(08): 928-93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8.20
    摘要 (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0例报告
    任占良,任小朋,张 泳,张卫锋
    2021, 41(08): 931-93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8.21
    摘要 ( )  
    文献综述
    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复发靶向治疗进展
    贾 浩,韦 伟
    2021, 41(08): 934-93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8.22
    摘要 ( )  
    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复发仍是临床中的常见问题。一些肿瘤信号通路的激活与基因突变会促使甲状腺癌发生发展,导致肿瘤易复发、碘难治甚至去分化。复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一旦发生去分化或远处转移,病人预后不容乐观,包括手术、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及放射性碘治疗在内的常规治疗对这些病人帮助甚微,靶向治疗成为目前难治性复发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新型治疗手段。目前靶向治疗主要包括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放射性再敏疗法、免疫疗法等,但临床证据尚显不足,同时带来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更具针对性地为各种基因类型甲状腺癌病人提供个性化治疗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颈淋巴结持续或复发治疗进展
    曲 幽,张 浩
    2021, 41(08): 940-94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8.23
    摘要 ( )  
    颈淋巴结复发是分化型甲状腺癌复发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其治疗的主要方案为再手术治疗。近年来一些如主动监测、射频消融、放射性碘治疗等代替手术治疗的方案逐渐被提出。部分治疗手段的效果及并发症仍有争议,再手术仍是首选的治疗方式,再术后的放射性碘治疗可能不会改善病人的预后,射频消融应仅限应用于不适合再次手术治疗的病人。
    甲状腺峡部乳头状癌诊治进展
    王玉坤,喻庆安,代文杰
    2021, 41(08): 945-94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8.24
    摘要 ( )  
    甲状腺乳头状癌通常被认为具有低生物侵袭性,具有良好的整体预后。 位于峡部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比位于腺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更高的侵袭性特征,包括更频繁的腺外浸润、淋巴结转移和多灶性等特征。手术治疗是甲状腺峡部乳头状癌的最佳治疗手段,目前术前检查无法确诊淋巴结是否转移,针对甲状腺峡部乳头状癌的手术切除范围及淋巴结清扫存在很多争议。不断积累、更新和总结对不同情况,如病灶大小、多灶性、淋巴结转移与否等情况进行不同术式的选择的相关临床证据,有望为临床医生对甲状腺峡部乳头状癌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实体瘤发生癌栓免疫逃避机制研究进展
    王伟军,程树群
    2021, 41(08): 949-95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8.25
    摘要 ( )  
    转移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细胞侵犯脉管是转移的关键环节。癌栓是影响实体瘤病人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循环系统中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和清除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对循环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实体瘤的治疗从而延长病人的生存,而且对减少免疫治疗耐药和肿瘤疫苗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病案报告
    右侧喉不返神经伴右颈侧区甲状腺癌转移性淋巴结侵犯椎前筋膜1例报告
    彭冬梅1,林贞强2,朱精强3,李志辉3,龚日祥3,魏 涛3,苏安平3
    2021, 41(08): 953-95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8.26
    摘要 (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缺血性肠病1例报告
    国瑀辰,郭耀华,何其通,王贺雷
    2021, 41(08): 955-95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8.27
    摘要 ( )  
    肠系膜纤维瘤病合并腹腔脓肿1例报告
    王勃尧1,于洪亮2,曲明阳2,李胜杰2,罗福文2,王玉玺2
    2021, 41(08): 957-95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8.28
    摘要 ( )  
    空肠造瘘管脱落并滑入肠道1例报告
    王 伟,杨 琴
    2021, 41(08): 959-96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8.29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