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2021, 41(09): 961-99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9.01
    摘要 ( )  
    规范与标准
    中国腹腔镜技术考核与评价标准体系(CLSTA)
    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腹腔镜技术考核评价专家委员会
    2021, 41(09): 993-99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9.02
    摘要 ( )  
    中国腹腔镜技术考核与评价(第一阶段)标准(CLSTA-Ⅰ)
    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腹腔镜技术考核评价专家委员会
    2021, 41(09): 997-100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9.03
    摘要 ( )  
    临床诊疗规范
    吲哚菁绿分子荧光影像技术诊断原发性肝癌与术中导航操作诊疗规范(2021版)
    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 等
    2021, 41(09): 1002-101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9.04
    摘要 ( )  
    述评
    胰腺癌精准治疗现状、挑战和未来
    楼文晖
    2021, 41(09): 1014-101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9.05
    摘要 ( )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总体疗效欠佳,目前采用手术、放疗和化疗为主的传统治疗方法,疗效的改善已到了瓶颈。随着基因测序和多组学研究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信号通路和可作用靶点被发现,相应的靶向和免疫治疗药物也越来越多,胰腺癌的治疗模式正在逐渐向靶向治疗方向发展,进入精准医疗时代。
    论蓍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血管解剖辨识及意义研究
    郭释琦, 崔明明, 刘鼎盛, 刘彦伯, 张 宏
    2021, 41(09): 1017-102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9.06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肠系膜上血管主干及对应分支与属支的解剖规律、变异类型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200例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病人资料,通过影像学读片、手术记录查阅、术后视频回放方式观察肠系膜上血管主干、回结肠血管、右结肠血管、结肠中血管、Henle干的出现概率、走行特点、毗邻关系以及变异情况。结果    肠系膜上血管主干变异按肠系膜上静脉(SMV)数量分为单支型与双支型,按SMV与肠系膜上动脉(SMA)的空间位置关系分为右位、左位、交叉3种类型。回结肠动脉(ICA)与回结肠静脉(ICV)出现率均为100.0%,2例ICV直接汇入Henle干,62.0%病人ICA走行于SMV背侧。术中解剖出右结肠动脉(RCA)73例(36.5%),右结肠静脉(RCV)195例(97.5%),单支型、双支型、三支型RCV分别占48.2%、43.6%和8.2%,RCA走行于SMV腹侧者62例(84.9%),RCA走行与SMV背侧者11例(15.1%)。解剖出结肠中动脉(MCA)192例(96.0%),结肠中静脉(MCV)196例(98.0%),单支型、双支型与三支型MCV分别占63.8%、33.2%与3.0%,MCV有4种汇入情况:汇入SMV、Henle干、脾静脉(SV)和第一支空肠静脉(FJV),其中汇入到SMV最常见占95.4%,当MCV汇入FJV时,FJV均走行于SMA前方,当MCV为多支型时,RCV多支型占比更高。按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ASPDV)与胃网膜右静脉(RGEV)是否共干以及结肠支的数量将Henle干分为基本型(0~Ⅲ型)和特殊型,其中基本Ⅰ型最为常见(43.6%)。结论    肠系膜上血管主干变异情况较少,分支与属支变异常见。术中操作应始终遵循精细解剖的原则,避免辨识不清晰的情况下导致出血及副损伤。
    腹腔镜胃袖状切除联合双通路手术41例短期疗效分析
    姚立彬, 邵 永, 洪 健, 储宇霄, 侯栋升, 朱孝成
    2021, 41(09): 1024-102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9.07
    摘要 ( )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胃袖状切除联合双通路手术(LSG-TB)治疗肥胖及相关合并症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2021年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41例实施LSG-TB手术的肥胖病人资料。记录病人术前一般资料及合并症情况,并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体重、糖代谢改变、血压、营养指标变化及消化道症状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满1、3、6、12个月随访分别为33例(80.5%)、22例(53.7%)、16例(39.0%)和5例(12.2%)。41例病人围手术期发生腹腔出血1例保守治疗好转,体重指数与空腹血糖由术前平均37.2±5.7、(10.6±4.3)mmol/L分别降至术后1个月32.4±4.6、(5.8±0.8)mmol/L,3个月29.6±4.1、(5.5±0.7)mmol/L,6个月27.7±4.9、(5.2±0.5)mmol/L,12个月22.3±3.4、(5.1±1.0)mmol/L。术后发生贫血与低蛋白血症1例,腹泻4例,便秘1例,间断恶心呕吐6例,反酸症状2例,排臭气2例,均予以保守治疗好转。结论    LSG-TB治疗肥胖及相关合并症具有临床可行性。
    术中行经鼻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治疗腹茧症疗效分析
    宁势力, 刘永泰, 罗福文, 杨盈赤, 张忠涛
    2021, 41(09): 1029-103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9.08
    摘要 ( )  
    目的    探讨术中行经鼻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对于腹茧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5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收治的37例腹茧症病人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其中16例术中行经鼻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治疗(治疗组),21例同期未行经鼻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方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每日胃肠减压引流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每日胃肠减压引流量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多分布于0级和1级(81.25%),而对照组多分布于2级和3级(66.67%)。在出院后6个月的随访中,治疗组中因肠梗阻再入院1例,对照组为10例(P<0.01)。结论    经鼻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在降低腹茧症病人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改善预后方面有一定优势。
    重症病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营养风险与临床预后相关性研究
    刘 洋, 林佳佳, 高 堃, 周 菁, 柯 路, 童智慧, 李维勤
    2021, 41(09): 1033-103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9.09
    摘要 ( )  
    目的    探究接受肠内营养(EN)支持的重症病人中营养风险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高营养风险病人死亡相关因素。方法    二次分析一项中国多中心EN实施现状横断面观察性研究数据,根据改良营养获益评估(mNUTRIC)划分为高低营养风险组,比较两组病人28 d病死率差异,分析营养风险与28 d病死率的相关性,并在高营养风险人群中进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共纳入1095例接受EN支持的重症病人,其中高营养风险组为443例,其28 d病死率为26.3%(114/443),显著高于低营养风险组12.7%(84/662,P<0.05)。经校正基线特征和临床相关因素后,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高营养风险(OR=2.09,95%CI 1.5~2.93;P<0.01)与28 d死亡显著相关。在高营养风险人群中,喂养不耐受症状如恶心或呕吐(OR=3.46,95%CI 1.76~6.8;P<0.01)和腹泻(OR=2.05,95%CI 1.04~4.04;P=0.038)均为28 d死亡危险因素。结论    在接受EN支持的重症病人中,高营养风险组死亡风险较低营养风险组更高,营养风险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高营养风险人群中喂养不耐受症状对死亡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应用CiteSpace软件对腹腔镜肝切除术文献行可视化分析报告
    刘 耀, 曹 宽, 张 斌, 王人颢
    2021, 41(09): 1038-104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9.10
    摘要 ( )  
    腹腔镜肝切除术;文献计量;现状;热点
    ALPPS与采用不同栓塞材料PVE对肝再生及手术切除率影响研究
    倪俊声a, 李 曜a, 葛乃建b, 易 滨c, 李鹏鹏 a, 潘泽亚a, 黄 罡a, 刘允怡, 杨业发 b, 周伟平a,
    2021, 41(09): 1043-104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9.11
    摘要 ( )  
    目的    比较不同栓塞材料的门静脉栓塞术(PVE)与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对剩余肝体积(FLR)增长速率的影响,比较各组FLR的增长速率,二期手术切除率、术中数据和术后并发症。方法    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的对比研究。2014年11月至2019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共126例因FLR不足导致无法切除的肝细胞癌(HCC)或肝内胆管癌(ICC)病人,将其分为4组:ALPPS组及分别采用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微球、明胶海绵作为栓塞材料的PVE组。主要终点为FLR增长速率和二期手术切除率。结果    各组的手术切除例数及二期手术切除率分别为:ALPPS组38例(99.4%),NBCA组32例(76.2%),明胶海绵组20例(60.6%),微球组10例(83.3%)。ALPPS组、NBCA组、微球组的FLR增长速率分别为15.1 mL/d,10.0 mL/d和 8.5 mL/d,均高于明胶海绵组(3.7 mL/d)。结论  采用NBCA及微球作为栓塞材料的PVE导致FLR增长速率低于ALPPS,两种栓塞材料的PVE二期手术切除率相当。使用NBCA作为栓塞材料的PVE其FLR增长速率高于微球,且这两种栓塞材料的栓塞效果均优于明胶海绵。
    文献综述
    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危害研究进展
    程少浩, 苏艳军, 程若川
    2021, 41(09): 1049-105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9.12
    摘要 ( )  
    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是甲状腺手术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甲状旁腺损伤后甲状旁腺激素(PTH)迅速下降,出现低钙血症,影响病人的快速康复,甚至发展为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须终生口服钙剂和维生素D治疗。但临床医师往往忽略了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危害,这可能造成多器官系统的严重损害。因此,应提高临床医师对于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管理与防治水平。
    胆道恶性肿瘤免疫治疗进展
    谢智华, 程庆保, 姜小清
    2021, 41(09): 1056-106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9.13
    摘要 ( )  
    胆道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其异质性高,早期诊断困难,一经确诊多为晚期。晚期胆道肿瘤病人临床治疗手段有限,预后差。以吉西他滨或氟脲类为基础的药物化疗是该类病人的基础化疗方案,国内外尚无针对胆道肿瘤标准的一、二线治疗方案的结论。近年来精准治疗和免疫治疗在多种恶性实体肿瘤中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在晚期胆道肿瘤中也显示了初步的疗效及较好的安全性,为晚期胆道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腹腔镜肝切除术难度评分系统研究进展
    王 磊, 彭慈军, 刘康伟
    2021, 41(09): 1062-106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9.14
    摘要 ( )  
    腹腔镜肝切除术(LLR)作为肝脏良恶性疾病常用手术方式,因其艰难的学习曲线,外科医生需要选择适合自身手术能力的病人并经过较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方可获得较好的手术结果。LLR难度评分系统因此应运而生,其是用来评估不同肝脏疾病行LLR难易程度方便且有效的工具,以便渡过该学习曲线。目前已出现多种难度评分系统,近年来逐渐被临床推广应用,各有优劣。但因肝脏疾病的复杂性和术式的多样性导致其评分细则的不同而存在争议,故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评估标准。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外科治疗进展
    历志洲, 徐 艺, 王 浩, 邰 升
    2021, 41(09): 1067-107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9.15
    摘要 ( )  
    新理念、新技术、新药物正在改变肝癌的治疗模式,尤其对争议较大的中晚期肝癌病人。外科治疗门静脉癌栓(PVTT)一直备受争议,但现有证据表明外科治疗病人获益最大。当前,PVTT的外科治疗日益规范精准。肝癌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转化治疗的应用势必会提升肝癌合并PVTT的外科治疗空间,从而推动肝癌整体诊治水平的提高。
    讲座
    辅助肝移植技术创新与展望
    吕子成, 张子杰, 乔子耘, 冯 浩, 夏 强
    2021, 41(09): 1073-107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9.16
    摘要 ( )  
    辅助肝移植首创于1964年,是一种保留受者部分或全部肝脏的特殊肝移植术式。随着术式创新、病例积累以及对肝再生、移植免疫的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辅助肝移植技术或将发挥更大的优势,在供体缺乏的情况下,最大范围地使病人获益。近年来,辅助肝移植在遗传代谢性肝病、不可切除性肝恶性肿瘤等治疗中不断创新,但辅助肝移植需要更严格的风险管理、更周密的术前评估和更加个体化的免疫调控。
    病案报告
    克罗恩病顺蠕动侧侧吻合狭窄成型术1例报告
    吴恩昊, 段 明, 郭 振, 李 毅, 朱维铭
    2021, 41(09): 1078-108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9.17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