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重视循证研究进展  规范胃癌综合治疗
    秦新裕,刘凤林
    2011, 31(08): 643-644. 
    摘要 ( )   PDF(385KB) ( )  

    循证医学是临床医学的新模式,正不断改变着临床医师的理念和实践。虽然针对胃癌治疗的临床研究已很深入,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结论并不相同,也各有其局限性。临床医师在治疗胃癌病人过程中,应合理运用循证依据,并结合病人自身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胃癌综合治疗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季加孚,季 鑫
    2011, 31(08): 645-648. 
    摘要 ( )   PDF(426KB) ( )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生率和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准确、合理的TNM分期系统是进行胃癌治疗的前提。目前,手术治疗仍旧是根治胃癌的基石。同时,围手术期化疗的应用可提高肿瘤局控率和病人生存期。因此,医学专家、学者们正在致力于规范手术方式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新化疗方案、新放疗技术以及新靶向治疗的合理方法。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胃癌的治疗最终会实现规范化、个体化、综合性的治疗模式。

    转化医学在胃肠道肿瘤临床诊疗中的实践与发展
    朱正纲
    2011, 31(08): 649-651. 
    摘要 ( )   PDF(387KB) ( )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旨在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医学实践,包括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之间建立更加直接的联系,其内涵主要表现为将临床工作中发现的关键性问题带入实验室进行针对性研究,并进而将实验室内获得的研究成果更快地“转化”为改善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与预后的临床实践之中。近几年中,转化医学在胃肠道肿瘤的应用中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诸如肿瘤敏感标记物筛查、肿瘤分子分型、肿瘤生物靶向治疗等;若能围绕胃肠道肿瘤临床诊疗中的关键性问题开展转化医学研究,将有利于产生新的治疗模式,进一步改善病人的预后。

    专题笔谈
    胃癌的临床分期及其重要意义
    胡 祥
    2011, 31(08): 652-656. 
    摘要 ( )   PDF(460KB) ( )  

    胃癌处理规约(日本)与UICC/TNM分类是国际上胃癌的两大重要临床分期系统。两大系统对胃癌的治疗具有重大作用,其演变过程反映了胃癌治疗过程的进步。两大系统在淋巴结转移分类法具有很大分歧,是两大分期系统的差异所在。2010年日本第14版《胃癌处理规约》与第7版UICC/TNM分类整合形成国际上统一的临床分期。新的分期的特征是以T(5段)、N(4段)、以淋巴结转移个数判定的N因子进行TNM分期,使不同分期的生存曲线能更精确的分层化。另外,临床分期是胃癌治疗方针确定的基础和依据,2010年第3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即是以新版的胃癌TNM分期为依据确定的胃癌分期治疗的标准文本。

    早期胃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指征及评价
    姚礼庆,钟芸诗,时 强
    2011, 31(08): 656-659. 
    摘要 ( )   PDF(457KB) (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内镜下整块切除病变黏膜的治疗方法,已经成为早期胃癌的治疗选择之一。目前ESD治疗早期胃癌较为积极的指征为:(1)分化型黏膜内癌如果表面未形成溃疡,则病变大小不受限制;(2)分化型黏膜内癌如果表面已经形成溃疡,则病变直径≤30mm;(3)分化型sm1癌,病变直径≤30mm;(4)未分化型黏膜内癌,表面未形成溃疡,且病变直径≤20mm。尽管长期随访的资料较少,但目前看来,如果合理地把握ESD治疗指征,早期胃癌的治愈率与手术相当,但可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具有安全、可行、有效的特点。

    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新认识与正确处理
    师英强
    2011, 31(08): 659-661. 
    摘要 ( )   PDF(567KB) ( )  

    近年来,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作为一个病理诊断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实际上,这一概念应用之前曾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其范畴逐步完善,但目前东西方专家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却有较大的分歧,而临床医生和病理科医生也经常就这一术语争论不休。临床医生对胃上皮内瘤变的处理感到很困惑,到底选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腔镜治疗还是开放手术,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外科医生和病理科医生的良好沟通,可能是目前处理上皮内瘤变的最佳方式;而癌前病变的研究和外科治疗,可能是今后肿瘤外科治疗的方向之一。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术的争议与评价
    孙益红,沈振斌
    2011, 31(08): 662-664. 
    摘要 ( )   PDF(402KB) ( )  

    目前,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作为一类不同于食管癌和胃癌的独立疾病的临床观点已为多数学者所接受。然而,有关AEG根治术的手术径路、食管胃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范围等问题仍存在争议。临床上应综合病人全身情况、AEG类型、食管浸润范围、cTNM分期、术者的经验和技术条件等因素,平衡手术的安全性和彻底性,选择合理的个体化根治手术方案。

    淋巴结清扫在胃癌外科治疗中的地位评价
    刘颖斌,董 平,吴文广
    2011, 31(08): 664-666. 
    摘要 ( )   PDF(396KB) ( )  

    胃癌是最常见、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当前,外科手术治疗是胃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根治性的切除是胃癌病人获得治愈的唯一手段。据报道,D2淋巴结清扫术将使胃癌病人在生存时间上获益,对于进展期胃癌,D2手术被广泛地接受和应用。淋巴结清扫是胃癌根治性手术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时连同淋巴一起整块的切除是胃癌手术的难点所在。

    胃癌转移规律研究新进展
    徐惠绵,徐 岩
    2011, 31(08): 666-669. 
    摘要 ( )   PDF(463KB) ( )  

    胃癌转移方式按好发程度依次为淋巴结转移、腹膜种植转移和血行转移。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包括浸润深度,大体类型,生长方式,癌灶长径>4cm,低分化,淋巴管受侵阳性等。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预后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腹腔冲洗液脱落癌细胞(ECC)检查是诊断或检测潜在腹膜转移的常用方法和金标准。不同的浆膜分型是预测胃癌根治术后腹膜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CEA、肝素酶等肿瘤标记物对检测或预测腹膜转移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胃癌的血行转移多发生于肝、肺、骨等脏器。隆起型、高分化、AFP阳性的肝样腺癌、团块状生长、静脉癌栓阳性病例易发生肝转移。浸润型、低分化、静脉癌栓阳性是胃癌肺、骨转移的病理生物学特征。

    胃癌肝转移综合治疗
    陈 凛,卢灿荣,刘 静
    2011, 31(08): 669-672. 
    摘要 ( )   PDF(456KB) ( )  

    胃癌肝转移(gastric cancer with liver metastasis,GCLM)是胃癌的晚期事件,其治疗方案仍存较大争议。GCLM病人的最佳综合治疗策略应建立在每一例病人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基础之上,利用已有的循证医学证据,通过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讨论制定个体化方案。在更多的高级别前瞻性研究结果发布之前,尤其应该慎重把握“治愈性”手术及姑息性胃癌切除术适应证。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合理应用及疗效评价
    黄昌明,林建贤
    2011, 31(08): 672-674. 
    摘要 ( )   PDF(411KB) ( )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已有近20年的历史,目前其在早期胃癌中应用已取得国内外的共识;而在进展期胃癌方面,尽管已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仍需多中心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来评价腹腔镜手术的优劣。外科医师只有严格选择合适病例,手术中严格遵循恶性肿瘤手术的根治原则,才能使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不仅具有微创优势,而且可以取得与开腹手术相当的远期疗效。

    论著
    胃癌AJCC分期第6版与第7版的差异及其对预后评估的分析与比较
    陕 飞,李子禹,步召德,张连海,武爱文,吴晓江,吴 齐,宗祥龙,李双喜,季 鑫,吴俊琦,季加孚
    2011, 31(08): 675-680. 
    摘要 ( )   PDF(1095KB) ( )  

    目的    比较胃癌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分期第6版与第7版的差异,分析、评价新的胃癌TNM分期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9月至2007年12月在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接受治疗并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922例胃癌病人,比较其根据AJCC新旧两版标准分期后的预后情况。结果    胃癌第7版AJCC分期在T、N分期方面均进行了比较明显的调整,与第6版相比分期标准更为精细化,第7版分期标准对N分期进行的调整可以更好地对不同预后的病人进行区分,COX模型分析表明M分期、新版N分期、旧版TNM分期以及淋巴结清扫是否充分是反映胃癌预后最主要的独立因素。结论    与第6版分期相比,第7版的T分期、N分期标准更为合理,但新版的TNM综合分期标准对于预后评估却并未体现出优势,其具体临床价值仍有待探索。

    肥胖胃癌病人行腹腔镜与开腹根治性手术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黄昌明,陈建新,郑朝辉,李 平,谢建伟,王家镔,林建贤
    2011, 31(08): 681-683. 
    摘要 ( )  

    目的    探讨肥胖胃癌病人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自2007年5月至2010年6月,对166例肥胖胃癌病人行根治性手术,对比分析腔镜组与开腹组病人的术中和术后情况、并发症、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近期生存差异。结果    腹腔镜手术81例(腔镜组),开腹手术85例(开腹组)。腔镜组与开腹组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输血率,术后第1天白细胞增加数,体温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2%和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7例(94.5%)获得2~39个月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9个月,两组的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应用于肥胖胃癌病人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微创优势,并能满足肿瘤根治的要求。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胃异位胰腺临床价值研究
    钟芸诗,时 强,姚礼庆,周平红,徐美东,陈世耀,马丽黎,陈巍峰
    2011, 31(08): 684-687. 
    摘要 ( )   PDF(773KB) ( )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胃异位胰腺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E治疗且经病理证实为胃异位胰腺的60例病人资料,评价ESE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必要性。结果    肿瘤位于胃窦部51例(85.0%),大弯侧34例(56.7%),23例(38.3%)伴明显脐凹。超声内镜检查 2例(3.3%)位于黏膜肌层,42例(70.0%)位于黏膜下层(有3例与固有肌层关系密切),16例(26.7%)位于固有肌层。病灶整块挖除率98.3%(59/60),9例(15%)术中出现动脉性出血,需热活检钳辅助止血或金属夹夹闭止血,术中发生气腹12例(20.0%),无术中或术后穿孔和不可控性出血而转外科手术病例。中位随访时间17(4~44)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以ESE为基础的内镜外科治疗,不仅满足了胃异位胰腺局部切除的治疗原则,而且还可获得完整病理结果,避免误诊。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方法。

    保留幽门胃部分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系统评价
    梁冀望,宋永喜,孙景旭,徐惠绵,王振宁
    2011, 31(08): 688-692. 
    摘要 ( )   PDF(607KB) ( )  

    目的    系统评价保留幽门胃部分切除术(PPG)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方法    计算机检索1995年1月至2010年12月PubMed、Wiley Onli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CNKI、VIP及万方数据库关于PPG和传统远端胃切除术(CDG)治疗早期胃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evMan 5.0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2个随机对照试验和11个临床对照试验,共1011例病人。PPG和CDG相比,术后能减少倾倒综合征、残胃炎的发生,病人营养状况和体重恢复较好;但总并发症、胆结石、反流性食管炎无显著差别。结论    现有研究表明,早期胃癌行PPG后生活质量较好。由于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低、数量少,期待更多高质量试验提供高质量证据。

    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216例临床病理学特点分析
    沈 旺1,王新允2,郑海燕3,武力2,袁海洪2
    2011, 31(08): 693-695. 
    摘要 ( )   PDF(486KB) ( )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和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及其诊断标准。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及第二医院2000—2009年已确诊的216例GIST和E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75例,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41例。 结果    216例病人中,男性112例,女性104例,男女比例为1.077 : 1;发病年龄15~91岁,中位年龄58岁;肿瘤原发于胃肠道者182例,以胃多见;胃肠道外者34例,以肠系膜多见。肿瘤直径0.8~30.0cm,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细胞排列呈交叉束状、漩涡状及巢状。214例CD117呈阳性。临床多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部疼痛、腹部肿块及肠梗阻等症状。 结论    GIST较EGIST多见;胃肠道以中、高度危险者多见,胃肠道外以高度危险者多见。临床治疗原则首选广泛手术切除。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赵泽亮,杨新辉,孙振强,王海江,王 珂,刘 林,葛 磊
    2011, 31(08): 696-698. 
    摘要 ( )   PDF(365KB) ( )  

    目的    探讨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210例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比较不同因素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    全组病例淋巴结转移率为30.5%,阳性淋巴结清除率为14.5%。性别、民族、年龄、肿瘤长径、侵犯周径、血清CEA、脉管瘤栓和肿瘤位置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组织类型、大体类型和分化程度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浸润深度、大体类型和分化程度是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淋巴结转移强度的因素中:分化程度大于浸润深度;肿块型与溃疡型,肿块型与浸润型的淋巴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组织类型和浸润深度是判断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及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方法;其中大体类型、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是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块型、溃疡型、浸润型的淋巴结转移风险依次增高。

    血清脂联素在结直肠癌中表达的研究
    丛进春,沈名扬,冯 勇,王俊江
    2011, 31(08): 699-702. 
    摘要 ( )   PDF(461KB) ( )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血清中脂联素的表达,并对影响脂联素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90例结直肠癌病人作为研究组,选择3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血清的脂联素水平,对结直肠癌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下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差异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研究组血清脂联素水平(13.08±7.99)μg/mL明显低于对照组(21.92±8.76)μg/mL(P<0.01),以男性更为明显。研究组随着肿瘤TNM分期的增加,血清脂联素水平呈现进一步下降的趋势(P<0.05),肿瘤的不同部位、不同组织学分级间的血清脂联素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 >0.05)。 结论    结直肠癌病人血清的脂联素水平要明显低于正常健康人,且随着肿瘤分期的增加,血清脂联素水平呈现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原位肝移植术后颅内出血原因和处理
    马 毅,叶智明,孙灿辉,朱晓峰,何晓顺,王东平,王国栋,胡安斌,鞠卫强,巫林伟,邰 强
    2011, 31(08): 703-704. 
    摘要 ( )   PDF(351KB) ( )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以及防治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施行的638例肝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原位肝移植术后颅内出血的诊治经过。结果    638例肝移植病人中共发生术后颅内出血10例(1.6%);其中发生于移植术后1周内1例,2周内3例,2周至1个月6例。10例病人一经确诊,均立即采取脱水降低颅内压治疗,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其中有4例病人急诊施行了开颅血肿清除术。10例中死亡6例,与术后颅内出血相关的病死率为60.0%。结论    肝移植术后颅内出血发病凶险、病死率高。应掌握术后颅内出血的常见原因,对术后意识和精神状态发生改变者要及时进行头颅CT检查,一旦发生颅内出血应积极抢救,及时做出正确的治疗选择,必要时施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多层螺旋CT对胰腺癌血管侵犯定量评估的研究
    陶 冶1,田 力2
    2011, 31(08): 705-707. 
    摘要 ( )   PDF(774KB) ( )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对胰腺癌血管侵犯的定量评估及可切除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行320排CT检查的22例胰腺癌病人进行前瞻性定量评估,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MSCT评估血管侵犯的敏感性为91.2%,特异性为98.7%,准确性为96.4%;在测量血管侵犯长度和受侵段血管与血管分叉距离方面仅2支血管测量不准确。结论 MSCT判断胰腺癌血管侵犯的准确性很高,可准确量化血管侵犯的程度及范围,对胰腺癌的诊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短篇论著
    临床胃镜检查适宜人群选择流行病学分析
    饶龙华,李松岗,吴文广,李茂岚,董 平,顾 钧,陆建华,穆嘉盛,陶绍富,李济宇,刘颖斌
    2011, 31(08): 708-709. 
    摘要 ( )   PDF(325KB) ( )  
    应用腹腔镜技术处理因结肠镜诊疗所致的结直肠损伤12例分析
    余俊英,冯泽荣
    2011, 31(08): 710-710. 
    摘要 ( )   PDF(260KB) ( )  
    小切口大隐静脉剥脱术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100例临床分析
    唐 波,刘 冰,单 鹏,王海洋,王海君,李海斌,王青山,李哈莉,黄任平,韩 鹏,那金波
    2011, 31(08): 711-711. 
    摘要 ( )   PDF(265KB) ( )  
    激光闭塞联合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53例分析
    孙鹏飞,穆向明,胥 青
    2011, 31(08): 712-713. 
    摘要 ( )   PDF(325KB) ( )  
    隐匿性乳腺癌11例分析
    李志新1,顾 梅1,徐晓州2,侯懿耕1
    2011, 31(08): 714-715. 
    摘要 ( )   PDF(365KB) ( )  
    腹壁下动脉穿支游离皮瓣乳房重建13例分析
    陈 辉,陈 龙,童洪飞,郑 敏
    2011, 31(08): 716-716. 
    摘要 ( )   PDF(250KB) ( )  
    讲座
    早期胃癌诊断和治疗
    所 剑,王大广,刘泽锋
    2011, 31(08): 717-719. 
    摘要 ( )   PDF(379KB) ( )  
    进展期胃癌治疗方式合理选择及评价
    胡建昆,陈心足
    2011, 31(08): 720-722. 
    摘要 ( )   PDF(376KB) ( )  
    文献综述
    胃癌放射治疗进展
    李爱琳a,b,王振宁a
    2011, 31(08): 723-725. 
    摘要 ( )   PDF(362KB) ( )  
    影响胃癌预后因素研究进展
    梁 寒
    2011, 31(08): 726-729. 
    摘要 ( )   PDF(401KB) ( )  
    术式讨论
    胃上部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合理选择与争议
    何裕隆
    2011, 31(08): 730-731. 
    摘要 ( )   PDF(304KB) ( )  
    国际外科学术会议简介
    2011年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年会见闻
    王 林
    2011, 31(08): 732-733. 
    摘要 ( )   PDF(330KB) ( )  
    外科病人的免疫治疗
    严重外科感染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陈 凛1,李景辉2
    2011, 31(08): 734-736. 
    摘要 ( )   PDF(387KB) ( )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的免疫治疗
    孙 备1,张太平2
    2011, 31(08): 737-738. 
    摘要 ( )   PDF(300KB) ( )  
    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
    董 明1,张忠涛2
    2011, 31(08): 739-741. 
    摘要 ( )   PDF(342KB) ( )  
    原发性肝癌免疫治疗进展
    蔡秀军1,沈柏用2
    2011, 31(08): 742-744. 
    摘要 ( )   PDF(349KB) ( )  
    肝脏移植病人术后免疫治疗
    杨 扬,陈规划
    2011, 31(08): 745-747. 
    摘要 ( )   PDF(337KB) ( )  
    国际疝外科精粹
    预防性植入合成补片在腹腔镜造口术中的应用
    Janson AR1, J?nes A1, Israelsson LA2
    2011, 31(08): 748-751. 
    摘要 ( )   PDF(842KB) ( )  

    目的    探究腹腔镜造口术中预防性应用补片的效果。方法    将腹腔镜乙状结肠造口术中预防性地在腹膜外植入大孔径、轻量型补片的病例纳入研究。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结果    2003-2007年共有25例病人接受了乙状结肠造口术。平均年龄为65(31~89)岁, BMI平均为26(21~32),其中15例为女性。术后1例病人发生造口坏死,2例发生轻度切口感染。在所有接受随访的20例中(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 11~31个月),有3例(15%)发生了造口旁疝。无术后瘘管形成和造口狭窄,也未发生补片感染和再次手术移除补片的情况。结论    在腹腔镜造口术中预防性地在腹膜外植入大网孔、轻量型补片是简单安全的操作,并且能有效降低术后造口旁疝的发生率。

    青年男性病人的腹股沟疝修补:用补片还是单纯缝合?
    Bisgaard T1,Bay-Nielsen M2,Kehlet H3
    2011, 31(08): 752-755. 
    摘要 ( )   PDF(632KB) ( )  

    目的    目前还没有治疗青年男性腹股沟疝病人的最佳修补方法的大宗病例报道。该文分析了丹麦全国青年男性病人接受Lichtenstein术或传统非补片修补术后复发再手术的风险。方法    在丹麦国家疝数据库内前瞻性地记录了1998-01-01至2005-12-31所有接受手术治疗的腹股沟疝病例,以复发再次接受手术作为判定复发的标准。该研究的入组标准为数据库中年龄在18~30岁之间的原发性腹股沟斜疝并在研究阶段内接受了第一次修补手术的病例。结果    在纳入该研究的3181例病人中,1120例(中位年龄23岁,范围18~30岁)接受了单纯的缝合修补术,2061例(中位年龄24岁,范围18~30岁)接受了Lichtenstein术。单纯缝合组的中位随访时间为62(0~96)个月,Lichtenstein组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1(0~96)个月。两组的5年累积复发再手术率分别为1.6%(Lichtenstein组)和3.9%(单纯缝合组),单纯缝合组的术后总复发再手术率(39例,3.5%)为Lichtenstein组(24例,1.2%)的将近3倍(P=0.003)。结论    与传统单纯缝合修补术相比,在18~30岁的青年腹股沟斜疝病人中应用Lichtenstein术可以大大降低术后复发的风险。但是,在治疗青年男性病人中应用补片时必须衡量术后可能发生的慢性疼痛的风险。

    临床新技术
    开窗型支架治疗胸腹主动脉瘤(附1例报告)
    辛世杰1a,郭 伟2,张 健1a,钟红珊1b,胡海地1a,李光鑫1a,王 雷1a,杨 栋1a,徐 克1b,段志泉1a
    2011, 31(08): 756-759. 
    摘要 ( )   PDF(1149KB) ( )  
    病案报告
    肠型白塞病外科治疗2例报告
    梁颖莹a,曹志新b,梁宾勇c,吴剑宏b
    2011, 31(08): 760-760. 
    摘要 ( )   PDF(263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