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5年, 第25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05-09-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蓍
    述评
    专题笔谈
    专家经验谈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结直肠术中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刘荫华1 姚宏伟2
    2005, 25(09): 1-520. 
    摘要 ( )   PDF(534KB) ( )  
    消化道手术中医源性胆道损伤的防治
    张永杰
    2005, 25(09): 1-520. 
    摘要 ( )   PDF(587KB) ( )  
    直肠癌术中骶前静脉丛大出血的防治对策
    徐惠绵1 韩硕2
    2005, 25(09): 1-528. 
    摘要 ( )   PDF(570KB) ( )  
    消化道手术中医源性肠系膜上血管损伤的原因和处理
    傅传刚 金钢
    2005, 25(09): 1-539. 
    摘要 ( )   PDF(363KB) ( )  
    消化道手术中医源性脾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谭宏涛 姜洪池
    2005, 25(09): 1-520. 
    摘要 ( )   PDF(585KB) ( )  
    术中十二指肠损伤及并发十二指肠瘘的诊治
    任建安 黎介寿
    2005, 25(09): 1-539. 
    摘要 ( )   PDF(589KB) ( )  
    胃手术中医源性损伤的原因和处理
    梁斌 王杉
    2005, 25(09): 1-539. 
    摘要 ( )   PDF(566KB) ( )  
    腹腔镜消化道手术中医源性损伤
    郑民华 毛志海
    2005, 25(09): 1-520. 
    摘要 ( )   PDF(360KB) ( )  
    论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医源性动脉损伤的处理和预防
    彭承宏 程东峰 沈柏用 杨卫平 陶宗元 丁家增 李宏为
    2005, 25(09): 1-542. 
    摘要 ( )   PDF(497KB) ( )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医源性动脉损伤的处理和预防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5年4月5例医源性重要动脉损伤及其处理情况。结果 总体恢复顺利,但医源性动脉损伤明显增加术中出血量(P=00302),明显延长手术时间(P=0076)和住院天数(P=00080),显著增加医疗费用(P=00040)。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医源性动脉损伤的预防远远重于治疗;对已发生的医源性动脉损伤术中正确处理是关键,切忌盲目钳夹,以免造成或扩大动脉损伤以至于无法弥补;损伤动脉的修复首先要确保动脉修复后内膜面的光整和血流通畅。

    促进化脓性腹膜炎肠吻合愈合的临床研究
    黎介寿 任建安 王革非
    2005, 25(09): 1-542. 
    摘要 ( )   PDF(509KB) ( )  

    目的 探索在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条件下促进肠吻合或缝合口愈合的措施。方法 于1998~2004年选择性地对47例外伤性肠损破或手术后吻合破裂伴有急性化脓性腹膜炎且延误处理48h以上的病人,在剖腹探查、引流的同时,行肠切除吻合或缝合术,辅以大量等渗盐水冲洗腹腔,吻合或缝合口涂喷纤维蛋白胶,放置多根腹腔负压引流管。术后24~48h开始给予重组人生长激素与相应的术后处理。结果 术后2例发生吻合口破裂,1例经非手术治疗后愈合;另1例系胃癌术后胃肠吻合口破裂,再次手术后未应用生长激素,非手术治疗无效。全组病人术后除均继续表现有脓毒症外,并发肝功能损害23例(489%),肺部感染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6例(340%),肾功能障碍6例(128%),除1例死亡外,余均治愈。结论 营养支持,感染控制措施的进步,纤维蛋白胶与生长激素的应用,加上术后细致的处理、有效地防治并发症,在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条件下肠切除吻合或缝合仍能获得成功。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胡先贵 陈智勇 张怡杰 刘瑞 唐岩
    2005, 25(09): 1-520. 
    摘要 ( )   PDF(514KB) ( )  

    目的 提高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s)的认识,以改善其诊治水平。方法 对1993年5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15例IPMTs病人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中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33~ 76岁,平均58岁。上腹痛为最常见症状。B超和CT检查,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胰管扩张和囊实性占位。11例行ERCP检查,发现十二指肠乳头肿大和黏液溢出者7例。14例行手术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2例,胰体尾切除1例,全胰切除1例)。术后病理诊断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癌3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伴局部癌变6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伴不典型增生3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2例,术后除1例因肝广泛转移而死亡外,其余病人均健在,存活期最长1例已13年。结论 胰腺有囊实性占位伴胰管全程扩张的病人应考虑IPMTs,ERCP发现十二指肠乳头增大有黏液溢出者可确诊该疾病。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术后预后良好。

    胃肠道间质瘤的免疫组化分析及临床诊治
    周雷 王正康 杜家文 宋新 王岩 黄林平 王文跃 潘瑞芹
    2005, 25(09): 1-530. 
    摘要 ( )   PDF(480KB) ( )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收集1998~2005年收治的41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抗体为CD117、CD34、SMA和S100蛋白。结果 危险程度极低2例,低度危险8例,中度危险19例,高度危险12例。肿瘤是否浸润黏膜肌层或浆膜层与危险程度相关(χ2=485,P<005)。CD117、CD34、SMA和S100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90%、 83%、37%和25%,其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危险程度无关(χ2=034、004、001、002,P>005)。结论 Fletcher的危险程度分类符合临床治疗与预后的需要。肿瘤浸润黏膜肌层或浆膜层是危险性的重要指标,而免疫表型与危险程度无关。肿瘤完全切除联合使用伊马替尼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超声引导经皮置管引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陈焕伟1 崔伟珍2 王军华1 蔡云峰1 苏树英1  甄作均1
    2005, 25(09): 1-520. 
    摘要 ( )   PDF(350KB) ( )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置管引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2年1月至2004年6月对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采用了包括超声引导经皮置管引流在内的多种非手术治疗手段,其中对6例腹腔渗液较多者,实施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和腹腔灌洗;对4例合并胰腺周围积液并感染者,实施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结果 9例病人全部治愈,包括1例暴发性急性胰腺炎,无一例需手术治疗,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为5~7d,胰周引流管留置时间为7~60d(平均为30d),住院时间32~152d,平均68d。结论 超声引导经皮置管引流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积液较多者以及胰腺周围积液合并感染者能够进行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它的成功应用为非手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62例疗效评价
    刘荫华 李双喜
    2005, 25(09): 1-530. 
    摘要 ( )   PDF(348KB) ( )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治疗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2004年经治的62例早期乳腺癌实施保乳手术治疗疗效。结果 全部病人手术过程顺利,近期乳房外形保持良好。术后随访1~8年(平均2年),无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死亡病例。无放疗后合并症。结论 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癌的近、远期疗效满意。术前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后规范的综合治疗,是保乳手术获得良好疗效的保证。

    高海拔地区失血性休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临床研究
    马文飚 公保才旦 陈光安 逯克栋
    2005, 25(09): 1-520. 
    摘要 ( )   PDF(495KB) ( )  

    目的 探讨高海拔地区失血性休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1年12月至2003年12月根据不同的复苏方式将41例失血性休克病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检测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血清乳酸水平和失血量变化情况,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对高海拔地区失血性休克病人的疗效。结果 不同处置后12h两组 HCT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12h及24h两组PLT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4h两组血清乳酸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高海拔地区失血性休克病人早期液体复苏时,限制液体复苏相对于快速大量液体复苏不至于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且对改善细胞氧代谢更有利。

    老年人结直肠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
    毛志海 陆爱国 冯波 李健文 王明亮 胡伟国 董峰 胡艳艳 马君俊 郑民华
    2005, 25(09): 1-530. 
    摘要 ( )   PDF(480KB)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治疗70岁以上老年人结直肠肿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3年1~10月腹腔镜辅助与开腹结直肠手术治疗70岁以上老年人结直肠肿瘤的经验。同期比较腹腔镜手术(LAP组)30例与传统开腹手术(OPEN组)71例的手术安全性、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LAP组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OPEN组有2例(28%)分别因为术后肺部感染与吻合口瘘而死亡。两组病人随年龄增加ASA(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 score)分级增高。OPEN组有29例(40.8%)发生术后并发症显著多于LAP组6例(200%)(P<005)。LAP组病人术中出血、排气时间与进食半流质时间分别为(917±499)mL、(23±12)d与(49±18)d,与OPEN组(1563±1188)mL、(34±29)d与(58±12)d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与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治疗70岁以上老年人结直肠肿瘤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炎症性肠病135例临床分析
    杜俊东 李基业 黎沾良
    2005, 25(09): 1-520. 
    摘要 ( )   PDF(512KB) ( )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2004年的135例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制定的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标准的病人的临床、肠镜及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 31例CD主要临床症状为糊状腹泻, 腹痛多位于脐周或右下腹,内镜下主要表现为节段性、非对称性的黏膜炎症,阿弗他溃疡。104例UC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黏液脓血便,腹痛多位于下腹和左侧,内镜下主要表现为多发性浅表溃疡、弥漫性充血糜烂、 假息肉。UC结肠镜确诊率为100%,但CD结肠镜确诊率仅为419%。UC内外科治疗完全缓解率336%,有效率82.7%;CD完全缓解率为226%,有效率为645%,UC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CD(P<005=。结论 结肠镜是诊断UC的最有效方法,CD的诊断须依靠临床、内镜、X线及手术探查资料进行综合评价。合理的内科治疗和选择性外科治疗可提高IBD治疗效果。

    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诊治中的应用
    黄祥成 巴明臣 卿三华 闻英 李国新 余江
    2005, 25(09): 1-530. 
    摘要 ( )   PDF(319KB) ( )  

    目的 探讨放射性核素99mTcsestemibi双时相显像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病人术前诊断、定位及术中辅助识别切除甲状旁腺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1993年3月至2004年3月,对7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病人术前行99mTcsestemibi双时相核素显像;对其中2例甲状旁腺瘤病人术中应用Tcsestemibi核素进行辅助识别,切除后冰冻切片检查明确诊断,并对其疗效进行随访。结果 7例均手术,共发现8个甲状旁腺病灶,病理检查证实甲状旁腺腺瘤6例,甲状旁腺瘤伴甲状旁腺增生1例。2例术中应用99mTcsestemib核素辅助识别甲状旁腺瘤,均顺利寻及甲状旁腺瘤,术中冰冻切片证实。所有病人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出现,随访1~5年,临床症状无复发,疗效满意。结论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双时相核素显像可明确甲状旁腺瘤的诊断,便于手术定位。放〖CM(48〗射性核素术中辅助识别甲状旁腺瘤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探查及术后并发症〖CM〗)的发生。

    述评
    解剖变异与消化道手术中医源性损伤
    刘永锋,李桂臣
    2005, 25(09): 513-514. 
    摘要 ( )   PDF(393KB) ( )  
    应重视消化道术中医源性损伤的危害性
    姜洪池
    2005, 25(09): 515-516. 
    摘要 ( )   PDF(347KB) ( )  
    专题笔谈
    肝切除术中医源性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杨甲梅
    2005, 25(09): 517-518. 
    摘要 ( )   PDF(364KB) ( )  
    专家经验谈
    胆囊切除与胆管损伤
    田雨霖
    2005, 25(09): 534-536. 
    摘要 ( )   PDF(546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