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5年, 第25卷, 第08期
    刊出日期:2005-08-2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蓍
    专题笔谈
    述评
    专家经验谈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腹腔镜联合手术
    郑成竹,胡旭光
    2005, 25(08): 1-456. 
    摘要 ( )   PDF(354KB) ( )  
    肝门胆管癌的手术方式及联合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彭淑牖,李江涛
    2005, 25(08): 1-454. 
    摘要 ( )   PDF(598KB) ( )  
    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治疗
    樊嘉,王征
    2005, 25(08): 1-456. 
    摘要 ( )   PDF(560KB) ( )  
    胃癌联合脾 胰体尾或胰头切除的争议和趋势
    王舒宝,王俊
    2005, 25(08): 1-454. 
    摘要 ( )   PDF(583KB) ( )  
    胃肠道癌卵巢转移及其术式选择
    刘超,刘宝善
    2005, 25(08): 1-456. 
    摘要 ( )   PDF(397KB) ( )  
    胆囊癌扩大根治的联合脏器切除问题
    窦科峰,陶开山
    2005, 25(08): 1-476. 
    摘要 ( )   PDF(599KB) ( )  
    盆腔脏器联合切除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治疗中的意义
    万远廉,吴涛
    2005, 25(08): 1-456. 
    摘要 ( )   PDF(581KB) ( )  
    肝脾联合切除治疗肝癌与门静脉高压
    杨广顺,杨宁
    2005, 25(08): 1-465. 
    摘要 ( )   PDF(595KB) ( )  
    论蓍
    胃幽门窦癌浸润胰头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43例临床分析
    张雪峰,曲化远,王希泽,逯云山,李瑾,金红旭,蒋会勇,宗修锟
    2005, 25(08): 1-483. 
    摘要 ( )   PDF(522KB) ( )  

    目的 探讨胃幽门窦癌浸润胰头时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4年6月至2004年6月收治的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治疗的胃癌侵及胰头43例临床资料。结果 无手术死亡。19例根治手术中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例,胰头局部切除4例;姑息切除17例;探查及胃空肠吻合7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D术后为33%(5/15),胰头部分切除为25%(1/4),姑息切除为18%(3/17),探查活检为14%(1/7)。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随访:中位生存时间PD为26个月(12~156个月),胰头部分切除为23个月(14~73个月),姑息切除为8个月(3~37个月),探查及胃空肠吻合为3个月(15~90个月)。联合PD和胰头部分切除的生存期明显长于姑息切除和探查及胃空肠吻合组(P<0.01)。 结论 胃幽门窦癌联合PD或胰头局部切除能够提高病人的生存期,手术指征选择恰当和肿瘤的彻底根治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的关键。

    经颈动脉腔内技术重建主动脉弓治疗 Stanford A型夹层动脉瘤(附1例报告)
    郭伟,刘小平,梁发启,杨代华,张国华,孙立,宋青,赵绍宏,盖鲁粤
    2005, 25(08): 1-483. 
    摘要 ( )   PDF(543KB) ( )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技术重建主动脉弓治疗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2005年,对1例Stanford A型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主动脉病变之前做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的旁路术;经右颈总动脉将修改的分叉支架型血管主体放入升主动脉,长臂位于无名动脉。短臂应用延长支架型血管延伸至降主动脉。通过腔内技术重建主动脉弓实现累及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主动脉病变的微创治疗。结果 腔内修复术后移植物形态良好,血流通畅,病变被隔绝,脑、躯干、四肢循环稳定。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该手术方案设计合理、技术可行。可能成为复杂胸主动脉病变新的腔内治疗模式。

    腹部肿瘤联合脾切除212例临床分析
    汪谦,孙凯,陈伟锋,赖佳明,梁力建,黄洁夫
    2005, 25(08): 1-454. 
    摘要 ( )   PDF(329KB) ( )  

    目的 探讨腹部肿瘤联合脾切除适应证的选择、围手术期最佳处理以及脾切除对机体的影响。方法 对1993年1月至2004年7月经手术治疗的212例腹部肿瘤联合脾切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腹部原发肿瘤以胃癌最为多见(117/212,55.2%),其次为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28/212,13.2%)和胰体尾癌(23/212,10.8%)。212例病人共行324例次不同类型的手术,共有33例(15.6%)术后发生59例次并发症,发生率为27.8%,以感染最为多见。结论 联合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原发疾病和手术种类密切相关,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近期疗效的关键。

    联合脏器切除治疗局部晚期贲门癌37例分析
    吕英义,陈景寒,孟龙,彭忠民
    2005, 25(08): 1-483. 
    摘要 ( )   PDF(514KB) ( )  

    目的 探讨贲门癌侵及周围脏器的联合脏器切除术的适应证、手术技术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6月至2004年7月37例贲门癌直接侵及胃体、胃底 、胰和脾施行联合脏器切除治疗局部晚期贲门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死亡率为27%(1/37),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250%。1、3、5年总的存活率分别为:694%(25/36),444%(16/36),194%(7/36)。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与标准贲门癌切除术相比差异无显著性,预后与标准贲门癌切除术亦相近。结论 局部晚期贲门癌的联合脏器切除术可提高贲门癌的切除率,改善生活质量,提高5年存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肝脏炎性假瘤12例诊治分析
    刘威,.苗雄鹰,黄生福,胡继雄,钟德玝,李永国
    2005, 25(08): 1-454. 
    摘要 ( )   PDF(492KB) ( )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至2004年10月收治的12例肝脏炎性假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总结。结果 12例病人中有右上腹不适者9例(75%),发热5例(41.6%),乏力消瘦5例(41.6%),呕吐和腹泻3例(25%)。B超检查肿块为低回声,CT检查肿块为低密度和周边强化或不均一强化,其中有3例门静脉分支穿过或包绕病灶呈闭塞性静脉炎改变。术前正确诊断4例(33.3%)。12例均行手术切除,经3个月至6年的随访无复发。结论 结合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的综合分析有助于术前诊断肝脏炎性假瘤。手术切除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右侧腹腔神经节清扫在壶腹周围癌手术中的应用
    谢敏,潘一明
    2005, 25(08): 1-483. 
    摘要 ( )   PDF(317KB) ( )  

    目的 对壶腹周围癌手术中右侧腹腔神经节清扫的方法、意义、疗效等进行探讨。方法 对自2001年起收治的4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20例短路手术中行右侧腹腔神经节清扫的时间、风险、方法、疗效和术后随访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3例右侧腹腔神经节清扫平均耗时(16.4±2.4)min,出血(13.5±6.5)mL,没有出现明显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胰十二指肠切除组中,病理证实25例(58.14%)有神经侵犯,术后18个月以后复发的40例中37例(92.5%)无明显腹痛;短路组中病理证实为神经组织者均有神经侵犯,生存者中10例(50%)无腹痛,腹痛能够忍受4例,腹痛不能忍受6例。结论 壶腹周围癌的根治手术和短路手术中均应常规切除右侧腹腔神经节,既有助于肿瘤的根治,也有利于预防肿瘤复发引起的腹痛。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转开腹手术的危险因素分析
    周振旭1,蔡秀军2,陈继达2,蒋飞照1,郑晓风1,韩宇1,虞洪2,梁霄2
    2005, 25(08): 1-454. 
    摘要 ( )   PDF(469KB) ( )  

    目的 研究多个临床因素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转开腹手术的影响。方法 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1994年4月至2001年6月的7134例 LC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进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逐步排除法),得出影响LC转开腹手术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果 男性、高龄(≥65岁)、上腹部手术史、糖尿病、总胆红素升高(≥205μmol/L)、胆囊壁增厚(≥4mm)、胆总管直径增宽(≥8mm)、急性胆囊炎是转开腹手术的危险因素。结论 可以根据转开腹手术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工作。

    重症急性胰腺炎胰源性门静脉高压并发消化道出血5例诊治体会
    周峰,王春友,熊炯炘,万赤丹,刘涛,杨俊
    2005, 25(08): 1-489. 
    摘要 ( )   PDF(492KB) ( )  

    目的 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胰源性门静脉高压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1月至2004年11月间5例SAP胰源性门静脉高压并发消化道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发生出血时间、出血量,治疗方法采用经导管动脉(出血处)栓塞术(TAE)止血,再行脾切除术治疗。结果 出血多发生在SAP发病后6~8周,出血量平均1 800mL。治疗采用TAE加脾动脉栓塞,均获暂时止血效果,2例复发出血病例再次栓塞,1例成功,1例死亡。存活的4例均行脾切除术后治愈。结论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并发消化道出血是SAP后期少见并发症,选择性动脉造影是诊断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的首选方法;对合并消化道大出血病人,TAE加脾动脉栓塞为首选治疗方法;胰源性门静脉高压最有效的治疗是脾切除术。

    专题笔谈
    颈动脉硬化内膜剥脱术预防脑梗死94例分析
    张小明,张学民,李伟,沈晨阳,焦洋,蒋京军,袁链,李清乐
    2005, 25(08): 1-454. 
    摘要 ( )   PDF(330KB) ( )  

    目的 探讨颈动脉硬化内膜剥脱术预防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6~2004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共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94例。行单纯颈动脉硬化内膜剥脱者84例93次,其中在颈动脉转流管保护下完成64例73次。对于完全闭塞的13例病人行硬化内膜剥脱和取栓术。结果 13例完全闭塞的颈动脉病人2例部分再通,10例获完全再通,1例未能再通。但1例获得完全再通后5h发现脑出血死亡。另1例拔除气管插管时并发气管痉挛未能及时插管导致脑缺氧时间过长病人最后呈植物状态。除1例术后早期出现一侧上肢稍麻木外,其他颈动脉狭窄者无论转流或非转流下行内膜剥脱者均未发生脑缺血并发症。随访发现1例行内膜剥脱术后局部再次狭窄20%左右。结论 颈动脉硬化内膜剥脱术为一种安全的预防脑梗死方法,颈动脉转流能提高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安全性。

    述评
    关于腹部外科手术中联合脏器切除的几个问题
    田雨霖
    2005, 25(08): 449-452. 
    摘要 ( )   PDF(726KB) ( )  
    专家经验谈
    巨脾切除外科操作技术的改进
    姜洪池,陆朝阳
    2005, 25(08): 468-470. 
    摘要 ( )   PDF(579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