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强. 经验值得注意——再论胆管损伤与损伤性胆管狭窄[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07): 551-553. https://doi.org/
自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普遍开展之后,胆囊切除的病例很快增多,而胆管损伤发生率也随之升高,胆管损伤与胆管狭窄又重新成为本世纪的热门话题。医源性胆管损伤重在预防,预防手术中胆管损伤的基本点仍然是强调外科手术的基本要求,认真细致地施行手术,必要时中转开放手术。在专科中心及有经验的外科医生手中,修复手术结果优良者一般可达到90%,初期修复的效果优于再次修复。恢复胆道生理功能是修复手术的最终目的,当前广泛应用的仍然是肝管Roux-en-Y空肠吻合术。
医源性胆管损伤是腹部手术尤其是胆囊切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目前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但是,对胆管损伤的病因、诊断还有不少容易忽视的情况,造成认识和诊断的困难,对胆管损伤的分类目前尚未统一。医源性胆管损伤重在预防,其中最重要的预防是临床医生重视和熟悉解剖,一旦发生损伤,如由有经验的胆道外科专科医生处理,有可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合并血管损伤特别是右肝动脉的损伤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医源性胆管损伤约90%发生于胆囊切除术。根据发现时间、部位和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术中发现即时修复最为理想,成功率高,远期效果好;术后胆漏引流通畅,多主张观察后期处理;胆汁性腹膜炎应紧急开腹手术,行胆管及腹腔引流术,后期行胆管修复治疗;梗阻性黄疸多主张观察治疗,待胆管扩张直径≥15mm,再行胆管修复手术。后期发生的胆管瘢痕性狭窄和术后胆管或吻合口狭窄,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内镜、介入或手术治疗。胆管修复的最佳方案是既能恢复胆道的连续性,又保存了Oddi括约肌功能,如带血管蒂的组织瓣移植、胆管对端吻合术等。对于不适合上述方法治疗的病例,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是常用和有效的方法。
方驰华,杨 剑.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影像学特征及价值[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07): 561-564. https://doi.org/
胆管损伤(bile duct injury,BDI)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若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甚至危及病人生命。BDI只有少部分是在术中及时发现的,多数是在术后出现症状及体征时才被发现,影像学技术有助于BDI的诊断及明确损伤部位和损伤类型,对制订完善的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B超、CT检查,因其无创伤性,为疑及BDI者最常用的诊断方法,其余主要经过胆道造影,显示胆道的损伤情况,包括术中胆道造影,或术后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经皮经肝胆道造影、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等。
伴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普遍开展,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微创时代胆管损伤及狭窄应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即胆管损伤-胆道重建(留置通道)-胆道镜检查及治疗-及时发现问题必要时再次手术。
王 坚,李可为. 医源性胆管损伤所致胆漏的诊治[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07): 568-571. https://doi.org/
胆漏是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主要临床表现,也是诊断胆管损伤的重要临床线索。胆漏在Ⅰ型、Ⅱb、Ⅱc型及Ⅲ型胆管损伤中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术中诊断率低,术后依靠腹膜炎症状与体征、引流液的性质和影像学资料做出胆漏的定性和定位诊断。胆漏的治疗应强调术中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术后发现胆漏者应遵循损伤控制原则,先行胆道和腹腔引流,再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确定性胆道修复手术。
刘金钢.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预防[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07): 571-573. https://doi.org/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目前已定位为良性胆囊疾病的金标准手术。医源性胆管损伤(iatrogenic bile duct injury,IBDI)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都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因此,LC引发的胆管损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术者经验不足、局部粘连严重、出血、胆道解剖变异等是导致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了解LC发生IBDI的风险因素,正确处理IBDI,对避免威胁病人生存质量的后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医源性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涉及范围包括胆总管下段、Vater壶腹、胰管终末段及围绕他们的括约肌复合体,损伤的常见原因是胆管探查时不恰当地使用手术器具。胆胰肠结合部损伤会造成严重的腹腔、腹膜后感染,甚或会导致死亡。损伤发生后,从胆总管T管注水可见腹膜水肿,注入美兰则可见十二指肠旁后蓝染。如术中发现损伤处,可用细线仔细缝合,并安放T管和有效引流,如未能明确损伤部位,可置放T管和腹腔引流,术后密切观察。晚诊并出现腹腔、腹膜后脓肿及蜂窝织炎者,应充分清创引流,必要时加行胆胰液分流和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预防:熟悉该区域的解剖特点;胆管探查切忌暴力;术末仔细检查防止漏诊。
胆管损伤是肝切除术过程中重大的并发症。其临床表现与胆囊切除术造成的损伤不同。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胆漏、梗阻性黄疸及胆道出血等。胆管损伤的发生与手术方式关系密切,涉及到4段肝切除时胆管损伤发生率明显增加。当病灶位于4段时,术前准备应当更加充分,对影像学资料的解读更全面。术前的超声检查比较方便易行,对术中肝脏切面的选择有较大的帮助。肝切除术后胆管损伤以胆漏最为常见,胆漏发生后,应当充分引流,防止胆汁积聚在腹腔进而造成感染。当证实或怀疑有胆漏发生时,可进行各种形式的胆道减压。如果胆汁不能引流至胃肠道或有机械性梗阻时,往往需要外科处理。
李绍强,梁力建. 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后再狭窄原因及治疗[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07): 578-580. https://doi.org/
胆管损伤(BDI)是胆囊切除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BDI首次手术修复后胆道再狭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BDI的类型、手术修复的时机、手术修复的方法、合并肝动脉损伤和术者经验。BDI首次手术后胆道再狭窄的治疗十分棘手,手术难度大。术前详细的影像学特别是胆道树的直接影像检查评估对手术方案的选择十分重要。具体的治疗措施视病人的全身状况、肝功能及其储备功能、胆管狭窄的部位和有无合并肝内胆管结石、胆汁性肝硬化等因素而定。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术只适用于高龄、不能耐受手术或预测生存期不超过2年的病人。狭窄段胆管切除、肝门部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是最常用的手术方式,效果良好。对左、右肝管或以上胆管狭窄合并肝内胆管结石或肝叶萎缩,健侧肝无肝硬化、肝功能良好的病人,应行肝切除术。
参考国外最新临床指南,结合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制定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的临床路径。路径包括诊断、药物治疗、内镜治疗、介入治疗、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处理、总体住院时间以及出院后治疗、护理、随访等,从而为晚期血吸虫病的外科治疗建立一套标准化流程、路线。
温 锋,毛晓楠,卢再鸣,张 军,单 明,郭启勇. 医源性胆管损伤51例介入治疗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07): 587-590. https://doi.org/
目的 探讨经皮介入技术在治疗医源性胆管损伤方面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0年以来收治的先期行介入治疗的医源性胆管损伤病人5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并发术区积液,行经皮腹腔积液穿刺引流术治疗,其中有6例证实为胆管瘘的病人尝试留置胆道内涵管。26例并发肝内和(或)肝外胆管扩张(包括2例术区积液病人),24例行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治疗,其中3例择期行胆道球囊扩张治疗,另2例行内镜下胆道支架植入术。经皮腹腔积液穿刺引流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临床症状缓解率100%,影像学检查显示积液逐渐减少直至消失。4例留置胆道内涵管的病人胆管瘘即时封堵成功,2例长期留置胆道内涵管的病人胆管瘘自行愈合。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治疗的技术成功率100%,24例病人术后1周平均胆红素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t=15.61,P<0.01)。3例胆道梗阻病人行胆道球囊扩张治疗均成功,术后即刻胆道均开通,1例病人在24h内出现胆道再狭窄。2例胆道梗阻病人行经内镜留置胆道支架均成功,但半年后均发生了支架再狭窄。结论 经皮介入技术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首要对症治疗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王 宏,罗建管,梁 鹏,易旭华,李虎山,肖怀忠,杨 明.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07): 591-593. https://doi.org/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管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南省浏阳市人民医院1999年10月至2010年12月所行4531例LC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出现胆管损伤病人各影响因素进行χ2检验,并分析胆管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人性别、炎症分期、B超示胆囊壁厚度、胆囊三角解剖和术者经验与胆总管损伤有关联(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囊三角解剖和术者经验是胆管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胆囊三角解剖和术者经验是胆管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周 勇,刘金钢. 医源性胆管损伤64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07): 596-597. https://doi.org/
目的 分析总结医源性胆管损伤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64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64例中发生于开腹胆道手术4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6例,其他手术7例。4例损伤较轻,术后出现胆汁瘘,行鼻胆管引流术;5例首次术中发现行损伤处T管引流术;55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死亡,2例吻合口狭窄再次手术,1例术后支架管脱落后吻合口狭窄再次手术,63例痊愈。结论 术中发现胆管较小损伤(<3mm)慎用单纯缝合修补,应积极实施T管引流。术中发现胆管横断,术后数天发现胆管损伤或重建术失败者,胆肠Roux-en-Y吻合术为首选术式;胆肠吻合应慎用环型吻合器。
叶新平a,杨 红b,吕自力c,彭 涛a,黎乐群a,覃 晓a,彭民浩a,肖开银a, 苏智雄a,覃 忠a,尚丽明a,苏 铭a. 肝切除术前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及门静脉压力[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07): 598-601. https://doi.org/
目的 探讨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eal-time tissue elastography, RTE)在术前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及门静脉压力的可行性。方法 2010年6月至2010年8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34例肝切除病人术前实时超声检测肝组织弹性,术中测量门静脉压力(portal vein pressure,PVP),并结合临床及术后病理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定量参数(AREA%)中位数为32.2%(6.8%~77.9%)。术中门静脉压力中位数为19(13~28)cmH2O(1cmH2O=0.098kPa)。肝纤维化分期F0 4例,F1 8例,F2 9例,F3 1例,F4 12例。PVP值与肝纤维化分级显著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548,P<0.001)。AREA%随肝纤维分级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1),与肝纤维化分级显著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42,P<0.001)。AREA%与PVP有着显著的线性相关(R=0.753,P<0.001)。AREA%判断重度纤维化的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1。结论 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可在术前提供一个方便、无创的新方法来评估肝纤维化的程度及门静脉压力。
耿 诚,玉苏甫·依米提,排祖拉,吐尔洪江,温 浩. 原发性胆囊癌143例外科诊疗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07): 602-605. https://doi.org/
目的 研究原发性胆囊癌临床特征 ,分析探讨影响其预后的有关因素以指导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43例胆囊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采用Kaplan-Meier 模型、Log-rank 检验及 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43例中86例行手术治疗,行非手术治疗以及放弃治疗者57例。获得随访123例(86%),AJCC I期与Ⅱ期病人预后远好于AJCC Ⅲ期与Ⅳ期病人。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存在梗阻性黄疸症状,肿瘤AJCC分期及治疗方式与胆囊癌预后显著相关。结论 胆囊癌病人尽可能施行根治性手术 ,多种检查方法相结合以提高早期诊断率 ,两者均为提高胆囊癌病人预后的关键措施。
刘保池1,周华锋2,李 垒1,司炎辉1,曹 烨1,陈 辉1,刘 新1. HIV感染者术后感染并发症风险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07): 606-607. https://doi.org/
目的 探讨HIV病人术后发生感染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外科收治的97例HIV感染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前后HIV病人血常规、肝肾功能、CD4、CD8、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200个/μL病人(A组,51例)33例发生感染性并发症,2例死于脓毒症;CD4 200~350个/μL者(B组,31例)12例发生感染性并发症;CD4>350
个/μL者(C组,15例)5例发生感染性并发症。A组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 CD4<200个/μL的HIV病人手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风险明显增高,应加强围手术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