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5年, 第1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30
    上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数字化加工口腔修复材料的现状与展望
    马钰涵, 王 喆, 傅柏平
    2025, 18(1): 1-5.  DOI: 10.19538/j.kq.2025.01.001
    摘要 ( )  
    数字化技术的迅猛进步已深刻影响了口腔医学的发展,其在口腔修复材料及口腔修复体制造工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借助于减材制造方式,采用陶瓷和金属材料制作的口腔修复体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由于其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可获得良好的中长期临床效果。增材制造技术凭借其较高的材料使用效率,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该技术所涉及材料的综合性能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适用性仍需深入探索与研究。文章就减材制造与增材制造技术在口腔修复材料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做一阐述,分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高强度聚合物、复合树脂、陶瓷及金属等多种口腔修复材料的性能特征及未来研发趋势。
    水凝胶在口腔组织工程中的应用与进展
    孙 苗, 万骁锐, 汤黎可, 丰墩烽, 俞梦飞
    2025, 18(1): 6-15.  DOI: 10.19538/j.kq.2025.01.002
    摘要 ( )  
    口腔组织工程正向着个性化、功能化的方向发展。这一过程伴随着口腔生物材料不断研发,水凝胶作为一种新兴材料近年来被研究者关注。口腔颌面部复杂的解剖结构和多样的组织类型对水凝胶的材料性能、制造技术和临床应用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文章就近年来水凝胶在口腔组织工程中的应用与进展做一阐述,总结其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新型口腔屏障膜的设计与研发
    马保金, 葛少华
    2025, 18(1): 16-19.  DOI: 10.19538/j.kq.2025.01.003
    摘要 ( )  
    炎症、外伤、肿瘤等导致的牙槽骨缺失和骨量不足,是口腔临床天然牙保留和种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屏障膜的引导骨再生术是目前临床修复牙槽骨缺损常用的策略。然而,现有屏障膜相关产品普遍存在结构设计单一、功能不足、机械性能差等问题。因此,基于材料工程学策略构建新型口腔屏障膜促进牙槽骨再生,近年来得到广泛研究。文章根据增强口腔屏障膜功能的策略,分类讨论了传统屏障膜、组分改良屏障膜和结构优化屏障膜的研究现状,并展望口腔屏障膜的未来发展。
    基于口腔颅颌面硬组织修复应用的仿生材料研究进展
    王业元, 林洋洋, 王舒泽, 李振宁, 王 强, 周 青
    2025, 18(1): 20-26.  DOI: 10.19538/j.kq.2025.01.004
    摘要 ( )  
    应用于口腔颅颌面硬组织缺损修复的人工合成材料,治疗效果常受到修复材料与人体组织不适配等多方面制约。为实现与人体硬组织结构功能相匹配,仿生设计已然成为修复材料研发中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文章通过总结该领域近5年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仿生修复材料的设计策略和在口腔颅颌面硬组织修复中的应用前景,旨在提高口腔医学工作者对该领域的理解,为结构功能一体化口腔修复材料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基于引导骨再生应用的胶原膜研究进展
    朱梦迪, 张曦月, 王 强, 周 建
    2025, 18(1): 27-33.  DOI: 10.19538/j.kq.2025.01.005
    摘要 ( )  
    屏障膜的应用作为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的关键技术,影响其成骨效果。胶原膜是临床上常用的屏障膜材料。文章归纳了胶原膜的组织来源,探讨了胶原膜的物理、化学及生物酶交联方法的优势及局限,梳理了各种细胞因子、生物因子、金属离子、抗生素对胶原膜的负载和表面改性效果,并对胶原膜的研究前景做一展望。
    论著
    下颌后牙区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的临床效果研究
    席云昊, 冯 岩, 吴品林, 张 昕, 耿晓庆, 李晓飞, 李长顺
    2025, 18(1): 41-47.  DOI: 10.19538/j.kq.2025.01.007
    摘要 ( )  
    目的    研究下颌后牙区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口腔科和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下颌后牙区种植修复患者60例(60颗种植体),依据种植体植入时机将患者分为即刻组(30例,行即刻种植)和延期组(30例,行延期种植),均植入种植体30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冠修复后1、3、6个月的牙周组织健康程度[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改良菌斑指数(modified plaque index,mPLI)及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odified bleeding index,mBI)],种植体植入术后3、6、12个月的近中与远中边缘骨及颊侧骨吸收情况,种植体植入术后12个月的牙槽嵴吸收情况,修复前的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种植体植入术后12个月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种植成功率。结果    即刻组患者的治疗周期为(6.13 ± 0.35)个月,明显短于延期组[(9.13 ± 0.3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3.605,P < 0.001)。冠修复后1、3、6个月,2组患者的PD、mPLI、mB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种植体植入术后3、6、12个月,2组患者的种植体边缘骨均表现为吸收,且其相同时间段内近中与远中边缘骨吸收量、颊侧骨板吸收量、颊侧骨板吸收率、颊侧骨体积吸收量及颊侧骨体积吸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种植体植入术后12个月,2组患者牙槽嵴各位点宽度和高度均有所下降,除位点1(种植体肩台处)即刻组牙槽嵴宽度吸收量与延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2.167,P = 0.030)外,其余位点牙槽嵴宽度及牙槽嵴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组患者修复前的ISQ及种植体植入术后12个月的创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种植体植入术后12个月,即刻组种植体周炎7例,其发生率(23.33%)明显高于延期组[0例(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822,P = 0.016);2组种植成功率均为100%。结论    下颌后牙区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治疗的临床效果均较佳,且即刻种植可有效缩短治疗周期。然而,即刻种植发生种植体周炎的风险较高,应积极控制易感因素,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
    关节镜引导下关节灌洗术联合再定位牙合板治疗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临床效果分析
    郝文杰, 张兴安, 谭小尧, 明华伟, 陈方园, 袁宗毅, 胡旗升
    2025, 18(1): 48-53.  DOI: 10.19538/j.kq.2025.01.008
    摘要 ( )  
    目的    分析关节镜引导下关节灌洗术联合再定位牙合板治疗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ADDWoR)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南充医院·南充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急性ADDWoR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46例,行关节镜引导下关节灌洗术联合再定位牙合板治疗)和对照组(44例,行常规穿刺关节灌洗术联合再定位牙合板治疗)。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最大张口度(maximum mouth opening,MMO)、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raniomandibular index,CMI)、关节盘长度、髁突高度、关节滑液中的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浓度,以及治疗后6个月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判定疗效。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VAS评分、MMO、CMI、关节盘长度、髁突高度及IL-6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后6个月,2组患者的MMO较治疗前明显增加,VAS评分、CMI及IL-6浓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试验组下降更明显;试验组患者的关节盘长度及髁突高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87.0%(40/46),明显高于对照组[72.7%(3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219,P = 0.045)。结论    关节镜引导下关节灌洗术联合再定位牙合板治疗急性ADDWoR效果较佳,其不仅可较好改善患者的主观疼痛症状,还可促进髁突高度和关节盘长度、功能的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新型治疗方法。
    不同牵引钩高度对上颌尖牙远中移动生物力学效应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李宜宁, 彭友俭, 佘文婷, 李若涵
    2025, 18(1): 54-59.  DOI: 10.19538/j.kq.2025.01.009
    摘要 ( )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不同牵引钩高度对上颌尖牙远移时的生物力学性能影响,确定最佳牵引钩高度,并探讨其与阻抗中心位置的关系。方法    构建包含牙周膜、牙齿、牙槽骨、托槽和弓丝等结构的上颌牙列-牙周膜-牙槽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依据模型中的牙周膜是否假定为均质、各向同性的线弹性体分为线性组和非线性组。将牵引钩的垂直距离设定为1、4、7、8、9、10 mm 6种工况。在牵引钩的钩端部(即负载加载点)施加朝向远中并指向第一磨牙的1.47 N牵引力,分析线性组和非线性组6种工况下牙周膜的等效应力、最大压应力、最大拉应力和内外侧牙周膜最大主应力值的流体静应力,以及尖牙的移动情况。结果    6种工况中,当牵引钩高度为8 mm时,线性组和非线性组上颌尖牙牙周膜的等效应力、最大拉应力及最大压应力绝对值最小,且远中面出现最大范围的良好应力区域,无危险应力区域。随着牵引钩高度的不断增加,线性组和非线性组牙根由近中逐渐向远中移动,牙冠由远中逐渐向近中移动;当牵引钩高度为8 mm时,牙根和牙冠均向远中移动,且位移量相近(< 1 mm)。此外,高度8 mm的牵引钩较接近阻抗中心。结论   6种工况中,高度8 mm的牵引钩位置施力更加接近阻抗中心,能实现上颌尖牙的控根远移,并有效减少牙根吸收的风险。
    L-精氨酸对变异链球菌及戈登链球菌的体外影响研究
    张 雯, 黄芯怡, 耿笑溪, 李梦雅, 罗骏佼, 许庆安,
    2025, 18(1): 60-66.  DOI: 10.19538/j.kq.2025.01.010
    摘要 ( )  
    目的    研究L-精氨酸对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utans)、戈登链球菌(Streptococcus gordonii,S.gordonii)的体外影响。方法    研究于2022年6月至2023年11月在江汉大学医学部公共实验平台进行。根据单独或混合培养将细菌分为S.mutans组、S.gordonii组和S.mutans&S.gordonii组。检测经不同质量分数(2.00%、1.00%、0.10%)L-精氨酸处理后,S.mutans组、S.gordonii组细菌培养24、48、96 h后在波长620 nm处光密度(OD620)值,S.mutans&S.gordonii组细菌和S.mutans相关基因(gtfB、SMU.150、nlmD)的相对表达量,并与相同培养时间的空白对照(不进行L-精氨酸处理)比较;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不同质量分数(2.00%、1.00%、0.10%)L-精氨酸对S.mutans组、S.gordonii组及S.mutans&S.gordonii组菌斑生物膜形成过程及已形成的菌斑生物膜的影响。结果    S.mutans组和S.gordonii组中,经2.00%、1.00% L-精氨酸处理的菌液培养24 h后OD620值均较相同培养时间空白对照菌液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经0.10% L-精氨酸处理的菌液培养24、48、96 h后OD620值与相同培养时间空白对照菌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S.mutans&S.gordonii组中,经2.00%和1.00% L-精氨酸处理的菌液培养24 h后,S.mutans和S.gordonii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经0.10% L-精氨酸处理24 h后S.mutans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S.gordonii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各质量分数L-精氨酸处理24 h后gtfB、nlmD和SMU.150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扫描电子显微镜示,经2.00%、1.00% L-精氨酸处理的菌液培养24 h后S.mutans组、S.gordonii组及S.mutans&S.gordonii组菌斑生物膜变得疏松;而经0.10% L-精氨酸处理的S.gordonii组及S.mutans&S.gordonii组菌斑生物膜无明显变化,但可抑制S.mutans组菌斑生物膜的生长。结论    2.00%、1.00% L-精氨酸对S.mutans和S.gordonii均具有抑制作用;0.10% L-精氨酸可抑制S.mutans菌斑生物膜生长,且可增加S.gordonii在混合菌斑生物膜中的占比。L-精氨酸可帮助构建健康口腔菌斑微生态,为预防龋病提供新方向。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肠道菌群对龋病的影响研究
    王雅欣, 胡 丽, 乔 梁, 周丽群, 赵佳佳
    2025, 18(1): 67-74.  DOI: 10.19538/j.kq.2025.01.011
    摘要 ( )  
    目的    采用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肠道菌群对龋病的影响,为制定龋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研究于2024年1—3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口腔医学院进行。肠道菌群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数据来自MiBioGen联盟的一项研究,选取与196种肠道菌群显著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作为工具变量;在IEU数据库中提取与龋病相关的GWAS汇总数据作为结果,包括finn-b-K11_CARIES、ukb-b-4770和ukb-d-K02数据集。应用随机效应逆方差加权法(inverse variance-weighted,IVW)研究肠道菌群和龋病之间的因果效应,以MR-Egger和加权中位数(weighted median,WM)分析作为补充分析方法,并应用Cochran Q检验和MR-Egger截距检验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IVW分析结果显示,22种肠道菌群可能与龋病相关。其中,Family[]科、韦荣球菌科、克里斯滕菌科、瘤胃球菌科、瘤胃球菌UCG014属、霍华德菌属和埃希菌属-志贺菌属可能是龋病的潜在保护因素(均OR < 1,P < 0.05);另外15种肠道菌群(广域古菌门、丹毒丝菌纲、肠杆菌目、巴斯德菌目、丹毒丝菌目、毛螺菌科、巴斯德菌科、肠杆菌科、理研菌科、丹毒丝菌科、草酸杆菌属、短真杆菌属、土生孢杆菌属、消化球菌属和座便单胞菌属)可能是龋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均OR < 1,P < 0.05)。以上22种肠道菌群经WM和MR-Egger分析发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与龋病相关的22种肠道菌群未检测到异质性和水平多效性(均P > 0.05)。结论    肠道菌群可能对龋病具有双重作用影响,既可作为保护因素,也可能增加龋病发生风险,其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数字感知技术在新时代口腔颌面外科教学中的融合创新及应用探索
    马春跃, 何 悦, 阮 敏, 刘剑楠, 胡镜宙, 钮晓音
    2025, 18(1): 75-80.  DOI: 10.19538/j.kq.2025.01.012
    摘要 ( )  
    数字感知技术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及混合现实技术,是新时代图像技术的重大突破。利用数字化手段捕获、再生或合成各种来自外部的感官输入,代表着三维图形模拟及场景再现的数字化仿真新技术时代的到来,这些新技术已逐渐被应用于临床实践及医学生物工程学等多个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口腔颌面外科学(包括颅颌面外科和头颈外科)等领域的医学教学实践和管理中都在尝试通过这些技术来改善本科、研究生及住专培医师的临床教学体验及管理。虽然我国在数字感知技术的临床应用上走在了前列,但相关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教学的运用仍显滞后。因此,了解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及混合现实在口腔颌面外科学的教学历史和现状有助于填补相关教学领域空白,并推动数字感知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文章回顾了数字感知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教学中的发展及应用,并在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教学中对其进行应用探索,以期为口腔颌面外科教学提供参考。
    口腔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北大模式实践与探索
    徐 涛a, 胡文杰b, 姬爱平a
    2025, 18(1): 81-84.  DOI: 10.19538/j.kq.2025.01.013
    摘要 ( )  
    随着口腔健康需求的增加,口腔医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其中口腔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日益受到关注。口腔急诊医学临床教学属于毕业后教育,旨在培养口腔临床医生综合诊疗能力与应急处理能力。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急诊科历经25年的发展,不断总结临床教学经验,初步探索符合口腔急诊临床特点的教学模式,包括岗前理论培训、临床实习“医+助”合作模式、带教教师临床指导及质量监控等。通过2个月的短期实习,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相对独立地完成口腔急诊的基本诊疗工作,提高了其综合诊疗能力及医患沟通能力。文章总结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急诊科的现有临床教学模式,并提出了口腔急诊临床教学的未来挑战与发展方向。
    综述
    微种植钉植入致皮质骨微损伤的相关因素及对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唐华菁, 崔星宇, 李昱林, 俞海鹏, 林兴南,
    2025, 18(1): 85-91.  DOI: 10.19538/j.kq.2025.01.014
    摘要 ( )  
    良好的支抗设计和控制是正畸治疗成功的关键。微种植钉支抗由于成本低、体积小、植入位置灵活、操作便利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正畸临床。在微种植钉植入初始阶段,主要由密度较大的皮质骨为微种植钉提供机械嵌合固位以获得初期稳定性,同时在植入过程中微种植钉也会对周围皮质骨产生一定的压应力,使其形态和微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可能影响微种植钉的稳定性。文章就近年来微种植钉植入后其周围皮质骨形态结构的变化与相关影响因素,以及这种变化对微种植钉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微种植钉在正畸临床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隐形矫治器用膜片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许嘉宁, 马艳宁, 金作林
    2025, 18(1): 92-98.  DOI: 10.19538/j.kq.2025.01.015
    摘要 ( )  
    近年来,美观舒适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日益受到患者青睐;隐形矫治器用膜片材料亦备受关注。相关研究表明,膜片的初始应力、应力松弛、硬度、弹性模量及吸水性等性能受材料种类和理化结构等自身因素,以及热成型和老化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与正畸临床需求的理想材料相比,当前的隐形矫治器用热压膜膜片性能尚存在不足,通过共混改性、表面改性及改变材料层数等方法进行改良是关注焦点和研究热点。因此,文章就隐形矫治器用膜片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甲基丙烯酰化明胶水凝胶治疗牙周病的研究进展
    郭水香, 张格格, 胡锦玥, 王丽娜
    2025, 18(1): 99-103.  DOI: 10.19538/j.kq.2025.01.016
    摘要 ( )  
    牙周病是一种高患病率的炎症感染性疾病,可导致牙周组织破坏;牙周局部治疗药物一直是其研究热点。甲基丙烯酰化明胶(gelatin methacryloyl,GelMA)水凝胶,因可控的理化性质、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可降解性等特性而广泛应用于抗菌药物递送和骨、软骨等组织再生中,可作为一种优异的牙周局部缓释剂。文章就近年来GelMA水凝胶在抑制牙周炎相关致病菌和牙周炎症进展,以及促进牙周组织再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GelMA水凝胶在牙周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口腔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苏碧昊, 徐 普
    2025, 18(1): 104-109.  DOI: 10.19538/j.kq.2025.01.017
    摘要 ( )  
    生长因子介导的骨增量手术旨在加速创口愈合和骨组织重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具备优秀的成骨诱导能力,可刺激移植区域内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并诱导新骨形成,从而修复骨缺损。在严重的骨组织缺损中,应用rhBMP-2与传统侵入性手术方法相比具备一定优势。多项临床研究评估了rhBMP-2在不同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包括牙槽嵴保存术、上颌窦底提升术、牙槽嵴骨增量及种植同期骨增量。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rhBMP-2能够加速创口愈合、缓解疼痛、促进移植区域的血管生成,从而诱导大量新骨形成,提高种植手术成功率,并确保种植体的长期稳定性。文章就rhBMP-2在口腔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上颌第二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研究进展
    曾祥倪, 何 飞
    2025, 18(1): 110-114.  DOI: 10.19538/j.kq.2025.01.018
    摘要 ( )  
    随着锥形束CT和根管显微镜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上颌第二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的多样性和变异性。正确认识上颌第二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成功率。文章就上颌第二磨牙牙根及根管的分类方法及形态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相关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分子氢在口腔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党清清, 韩 冰, 金 玲, 张诗晨, 张佳煜, 牛凌霄
    2025, 18(1): 115-119.  DOI: 10.19538/j.kq.2025.01.019
    摘要 ( )  
    医学气体分子能够轻易穿透细胞膜且无代谢残留,并表现出显著的抗氧化、抗凋亡、抗肿瘤、抗菌及细胞信号调节等作用,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口腔医学领域的学者也将其引入口腔疾病的治疗中,且已展现出一定的治疗和预防效果。分子氢可有效改善妊娠期龈炎、牙周炎、种植体周炎、放疗和化疗后损伤及颌面部神经痛,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促进颌面部创伤的愈合。文章就体内外研究及临床试验中有关分子氢在口腔疾病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氢医学及相关口腔疾病的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思路。
    病例报告
    改良盾构术应用于美学区即刻种植1例7年随访报告
    葛奕辰, 郝柯屹, 董正杰
    2025, 18(1): 120-124.  DOI: 10.19538/j.kq.2025.01.020
    摘要 ( )  
    自体牙移植治疗下颌第二磨牙水平阻生1例报告
    王金海, 高志银, 夏 宇, 宋李幸, 魏振辉
    2025, 18(1): 125-128.  DOI: 10.19538/j.kq.2025.01.021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