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4年, 第1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3-30
    上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综述
    会议纪要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美学区即刻种植常见生物学并发症风险因素及处理
    董 硕, 汤春波
    2024, 17(2): 129-134.  DOI: 10.19538/j.kq.2024.02.001
    摘要 ( )  
    美学区即刻种植具有明显的优势,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软硬组织轮廓,是目前较常见的治疗方式。但是,相对于早期种植和延期种植,即刻种植失败率较高。种植体周围结缔组织炎症和骨组织进行性丧失是目前导致种植失败的主要原因。文章将从美学区即刻种植常见生物学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及处理方式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医生在预防和处理此类疾病时提供借鉴。
    种植体根尖周炎的病因及临床治疗
    彭异卿, 黄元丁
    2024, 17(2): 135-140.  DOI: 10.19538/j.kq.2024.02.002
    摘要 ( )  
    种植体根尖周炎是一类炎性病损,属于种植体生物学并发症的一种,其临床发生率相对较低(0.26% ~ 3.80%)。该疾病一般局限于种植体根尖区域,其他骨-种植体接触界面则保持正常。在种植体根尖周炎的早期阶段,通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只有影像学检查才能揭示潜在病灶。目前,该疾病尚缺乏公认的分类系统和临床治疗共识。一般在治疗选择方面,可采取保留种植体的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后者包括翻瓣行种植体根尖术、引导骨组织再生术和(或)种植体根尖切除术。在骨结合阶段对种植体根尖周炎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有望提高种植体的存留率,从而降低种植体被拔除的风险。
    “All-on-4”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技术临床并发症发生原因分析
    孙 亮, 曲 哲
    2024, 17(2): 141-145.  DOI: 10.19538/j.kq.2024.02.003
    摘要 ( )  
    种植相关材料的不断革新,种植体表面处理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以及种植技术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推动了口腔种植技术的高速发展。其中,“All-on-4”作为全口无牙颌患者常用且成熟的种植修复治疗方法之一,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伴随着该技术在临床上的普及,随之而来出现了不同的并发症,具体包括机械并发症、生物学并发症、美学并发症。为更好地了解该技术可能带来的并发症及产生并发症的原因,文章将对“All-on-4”全口种植固定修复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分类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的全口种植修复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论著
    美学区连续多牙种植数字化预成修复与常规临时修复效果对比研究
    王 娜, 夏 婷
    2024, 17(2): 146-152.  DOI: 10.19538/j.kq.2024.02.004
    摘要 ( )  
    目的    对比研究数字化预成修复与常规临时修复在美学区连续多牙种植修复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需行美学区连续多牙种植修复患者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分别记为数字化组(10例,37个龈乳头位点)和常规组(10例,37个龈乳头位点)。数字化组术前精准设计带翼板的中空预成临时修复体穿龈区及邻接区位置,在数字化导板引导下行种植一期手术并戴用数字化预成修复体;常规组自由手植入种植体,并采用常规方式制作临时修复体。永久修复后12个月,比较2组种植体存留率、修复体存留率,并使用Jemt龈乳头指数(papilla index score,PIS)对龈乳头充盈效果进行评分。结果    2组种植体存留率和修复体存留率均为100%。永久修复后12个月,2组PIS评分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4.001,P < 0.001);其中,数字化组PIS为3分的位点32个(占86.49%),明显大于常规组(19个,占51.35%)。数字化组PIS评分为(2.95 ± 0.33)分,常规组PIS评分为(2.27 ± 0.90)分,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280,P < 0.001)。其中,种植体与种植体间位点2组PI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4.479,P < 0.001);而种植体与天然牙间及种植体与桥体间位点2组P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与常规组相比,数字化组可精准设计预成修复体邻接区位置,永久修复后12个月具有更佳的龈乳头美学效果,建议在美学区连续多牙种植修复中广泛应用。
    微创远中三角瓣与封套瓣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应用效果比较研究
    张 坤, 刘 显, 潘 剑
    2024, 17(2): 153-157.  DOI: 10.19538/j.kq.2024.02.005
    摘要 ( )  
    目的    比较微创远中三角瓣与封套瓣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为微创远中三角瓣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就诊的下颌第三磨牙黏膜下阻生患者80例(阻生牙80颗),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阻生牙40颗)。对2组患者行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根据翻瓣方式分别记为封套瓣组和微创远中三角瓣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第1、3、7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肿胀和张口受限程度,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834,P = 0.408)。术后第1天,微创远中三角瓣组VAS评分[(2.37 ± 1.31)分]、面部肿胀程度[(0.92 ± 0.74)%]、张口受限程度[(25.00 ± 15.04)%]均小于封套瓣组[VAS评分:(3.46 ± 1.07)分、面部肿胀程度:(1.98 ± 0.98)%、张口受限程度:(35.83 ± 17.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依次为3.325、4.468、2.444,均P < 0.05);术后第3天,微创远中三角瓣组VAS评分[(1.70 ± 1.10)分]、面部肿胀程度[(0.79 ± 0.73)%]均小于封套瓣组[VAS评分:(2.46 ± 1.10)分、面部肿胀程度:(1.64 ± 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依次为2.500、3.557,均P < 0.05);术后第7天,2组VAS评分、面部肿胀程度、张口受限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组在术中及术后7 d均未发生感染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微创远中三角瓣相对于传统封套瓣,术后前3 d患者疼痛和面部肿胀程度更轻微,可作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的翻瓣方式之一。
    原位旋转术对比格犬埋伏前牙牙体及牙周支持组织影响研究
    陈 鹏, 杨 宽, 姜雨然, 葛泽阳, 郭明珠, 周紫椰, 卢晓爔, 王小竞
    2024, 17(2): 158-165.  DOI: 10.19538/j.kq.2024.02.006
    摘要 ( )  
    目的    构造模拟原位旋转术治疗埋伏前牙的比格犬埋伏前牙原位旋转模型,研究原位旋转术对比格犬牙体及牙周支持组织的影响。方法    研究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口颌系统重建与再生全国重点实验室进行。选取12只雄性比格犬根据实施原位旋转术后观察时间(术后1、3、6个月)随机分为1月组、3月组和6月组,每组4只;随机选择口腔一侧上下颌切牙(共6颗)行原位旋转术(研究侧),对侧同名切牙行开窗不旋转(对照侧)。比较6月组牙齿萌出后1、2、3周和1、3、6个月探诊深度(PPD),采用锥形束CT测量比较每组两侧根长、舌侧牙槽骨厚度、唇侧牙槽骨厚度、唇侧牙槽骨丧失高度,采用MicroCT测量比较每组两侧牙槽骨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表面积骨体积比(BS/B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分离度(Tb.Sp)、骨小梁数目(Tb.N)及牙周膜厚度,比较每组两侧牙齿强度(断裂载荷),并采用HE和Masson染色分析两侧牙体、牙周组织改变及计算胶原容积分数(CVF)。结果    6月组研究侧和对照侧牙齿萌出后各时间点PPD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锥形束CT测量:各时间组内研究侧与对照侧根长、舌侧牙槽骨厚度、唇侧牙槽骨厚度、唇侧牙槽骨丧失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MicroCT测量:1月组研究侧BV/TV、BS/BV低于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237、2.979,均P < 0.05);两侧Tb.N、Tb.Th、Tb.Sp及牙周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3月组、6月组两侧MicroCT测量项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牙齿强度检测:各时间组内两侧牙齿断裂载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HE和Masson染色:1月组研究侧较对照侧靠近牙根的牙髓腔内出现更多的血管分化、牙周韧带较薄甚至部分消失,研究侧CVF小于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9.680,P < 0.001);3月组和6月组研究侧与对照侧基本无差异。结论    原位旋转术治疗比格犬埋伏前牙效果较佳,长期观察结果显示其对牙体及牙周组织愈后未产生不良影响。
    基于人工智能的正畸病例客观评级系统临床应用效果研究
    王 巍, 王宇凤, 龚蓓文, 王少烽, 乔清晨, 孙雅溪, 左飞飞, 王亚杰, 谢贤聚
    2024, 17(2): 166-173.  DOI: 10.19538/j.kq.2024.02.007
    摘要 ( )  
    目的    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美国正畸专家认证委员会(American Board of Orthodontics,ABO)客观评级系统(objective grading system,OGS)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3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正畸科结束正畸治疗的38例患者治疗后石膏模型行回顾性分析,使用iTero Element®扫描仪生成数字化模型,应用人工智能ABO-OGS测量系统自动测量评分,记为人工智能组;1名主治医师和1名主任医师基于3D打印数字化模型使用ABO测量尺行手动测量评分,分别记为手动测量主治组和手动测量主任组。共测量2次,间隔2周,记录测量时间和各项指标评分。结果    人工智能组、手动测量主治组和手动测量主任组测量评分时间依次为(0.18 ± 0.00)、(292.94 ± 27.10)、(210.00 ± 21.21)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980.288,P < 0.001);3组均具有较好的测量评分一致性,ABO-OGS总分的ICC值分别达0.897、0.869、0.929;仅人工智能组各项指标2次测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人工智能组在颊舌向倾斜度指标2次测量评分的差值低于手动测量主治组,但边缘嵴高度指标差值高于手动测量主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基于2次测量评分的均值进行组间比较分析时,人工智能组的大部分指标测量评分偏高,与手动测量主治组相比,其覆盖、咬合接触指标及总分较高;与手动测量主任组相比,其排齐、边缘嵴高度、颊舌向倾斜度、覆盖和咬合接触指标及总分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人工智能ABO-OGS测量系统重复性较好且用时短,但其测量评分普遍高于手动评分,仍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减数正畸内收上前牙的附件设计三维有限元分析
    崔宇彤, 周宗元, 韩雨珈, 田玉楼
    2024, 17(2): 174-179.  DOI: 10.19538/j.kq.2024.02.008
    摘要 ( )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减数正畸内收上前牙中不同位置和形态的附件对支抗牙生物力学影响,为临床附件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研究于2022年5—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正畸学教研室进行。基于1例上颌前突成人患者的锥形束CT资料建立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无托槽隐形矫治模型。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根据支抗牙附件的形态和位置分为1个对照组(NA组,无附件)和5个实验组,包括VM组(垂直矩形附件于颊侧近中)、VD组(垂直矩形附件于颊侧远中)、HM组(水平矩形附件于颊侧近中)、HD组(水平矩形附件于颊侧远中)及GO组(成组半椭圆形附件)。于支抗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施加2 N作用力后,分析各组支抗牙初始位移与牙周膜最大Von-Mises应力情况。结果    在颊腭向上,各组支抗牙均发生牙冠腭向移动、牙根颊向移动。在近远中向上,在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中,GO组、HD组、VD组、HM组、VM组轴倾量依次增加;在第二磨牙中,HD组轴倾量(12.322×10-4 mm)最小,GO组相对于其他实验组轴倾量最大,为18.311×10-4 mm;而NA组支抗牙相比于所有实验组具有更大的近远中轴倾量。在垂直方向上,各实验组第二前磨牙牙冠仅有颊尖为向移动,第一磨牙牙冠远中颊尖及近远中颊根根尖为向移动,第二磨牙的牙冠与牙根均表现为向移动。各组最大牙周膜Von-Mises应力均分布在牙颈部。相比于实验组,NA组支抗牙牙周膜最大Von-Mises应力均较大,而各实验组第二前磨牙牙周膜最大Von-Mises应力均高于牙周膜可承受的最大应力(0.026 MPa)。结论    在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减数正畸内收上前牙中,附件可有效减小支抗牙的近中倾斜移动趋势及牙周膜应力,且颊侧远中水平矩形附件的效果较佳,可提高三维控制支抗牙的能力;但在摘戴矫治器时要轻柔,注意保护牙周组织。
    数字化再定位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临床效果研究
    孙 浩, 吴 璇, 石 涛, 邢文忠
    2024, 17(2): 180-185.  DOI: 10.19538/j.kq.2024.02.009
    摘要 ( )  
    目的    研究数字化再定位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 reduction,ADDwR)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4—10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门诊就诊的ADDwR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数字化组和传统组,每组20例。数字化组患者采用数字化再定位咬合板,传统组患者采用传统堆塑自凝树脂再定位咬合板,比较2组咬合板椅旁调改时间、治疗满意度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颞下颌关节功能指标评分。结果    数字化组椅旁调改时间为(379.8 ± 91.0)s,明显短于传统组[(816.9 ± 102.0)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4.301,P < 0.001)。治疗满意度评分越低表示患者越满意,数字化组在制作与戴入过程、外观影响、异味三方面评分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组患者VAS评分、各项颞下颌关节功能指标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数字化组和传统组治疗6个月后VAS评分分别为(1.71 ± 0.56)、(1.80 ± 0.40)分,相较于治疗前[(2.97 ± 0.83)、(2.94 ± 0.79)分]均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与相同颞下颌关节功能指标治疗前评分比较,2组治疗6个月后均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与传统再定位咬合板相比,数字化再定位咬合板用于治疗ADDwR可获得相似的临床效果,且可提高临床效率及患者治疗满意度。
    不同根管冲洗方法对Vitapex清除及根尖封闭的效果研究
    唐芝羲, 钟 苑, 钟 琳, 鲁铭炜, 田 欢, 戴丽霞,
    2024, 17(2): 186-191.  DOI: DOI:10.19538/j.kq.2024.02.010
    摘要 ( )  
    目的    比较3种根管冲洗方法对根管内Vitapex清除及根尖封闭的效果,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根管冲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3年3—5月于长沙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因正畸治疗拔除的下颌单根前磨牙80颗,随机分为4组,每组20颗。对照组不予Vitapex糊剂封药及根管冲洗处理,其他3组实验组行Vitapex糊剂封药并根据根管冲洗方法分别记为传统注射器冲洗(CNI)组、被动超声荡洗(PUI)组和Er∶YAG激光组。每组随机选取10颗离体牙纵剖后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观察并行Vitapex残留评分;另10颗离体牙根管充填后行亚甲基蓝染料渗透实验,纵剖离体牙于口腔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染料最长渗透长度。结果    SEM观察示实验组根管表面均可见不同程度的Vitapex糊剂残留和少量玷污层残留,且相较于根颈1/3和根中1/3,根尖1/3的Vitapex残留评分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各组相同部位Vitapex残留评分及最长渗透长度总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中,Er∶YAG组、PUI组和CNI组相同部位Vitapex残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在根颈1/3和根中1/3处,PUI组和Er∶YAG组Vitapex残留评分均低于CNI组;在根尖1/3处,Er∶YAG组Vitapex残留评分低于PUI组和CNI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Er∶YAG组染料最大渗透长度[(0.58 ± 0.05)mm]短于CNI组[(1.07 ± 0.13)mm]和PUI组[(0.94 ± 0.1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其与对照组[(0.45 ± 0.04)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05)。结论    相比于CNI和PUI应用于根管冲洗,Er∶YAG激光活化冲洗可更有效去除根尖1/3的Vitapex糊剂,且具有更佳的根尖封闭效果。
    CXC趋化因子配体2对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的口腔鳞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影响研究
    贾馨雨a, b, c, 郭 彦a, b, c, 孙 杨, 龚忠诚, 郭治辰d
    2024, 17(2): 192-198.  DOI: 10.19538/j.kq.2024.02.011
    摘要 ( )  
    目的    研究CXC趋化因子配体2(CXC chemokine ligand 2,CXCL2)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 gingivalis)感染的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2年5月于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60例OSCC患者手术切除的癌及癌旁组织石蜡块标本,分别记为OSCC组和癌旁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2组CXCL2、P. gingivalis及EMT相关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情况。采用人舌鳞癌细胞系TSCCA进行细胞实验,应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鉴定TSCCA细胞与P. gingivalis共培养情况,采用qRT-PCR检测比较TSCCA组(单纯培养TSCCA细胞)、TSCCA+P. gingivalis组(TSCCA细胞与P. gingivalis共培养)和TSCCA+P. gingivalis+CXCL2组(共培养模型中加入CXCL2)中EMT相关标志物表达情况,采用CCK-8实验及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各组TSCCA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结果    OSCC组CXCL2、P. gingivalis和vimentin的表达阳性占比明显高于癌旁组,而E-cadherin的表达阳性占比明显低于癌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SCCA细胞与P. gingivalis共培养成功。与TSCCA组相比,TSCCA+P. gingivalis组和TSCCA+P. gingivalis+CXCL2组的TSCCA细胞形态发生间质样改变,细胞培养24、48 h后的光密度值(OD600值)、侵袭细胞数和vimentin的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E-cadherin的mRNA相对表达量下降;且TSCCA+P. gingivalis+CXCL2组相较于TSCCA+P. gingivalis组以上改变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P. gingivalis感染OSCC细胞的炎性微环境下,CXCL2可能通过EMT作用增强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
    伴2型糖尿病牙周炎患者唾液菌群特征分析
    孔境崧, 王 敏, 金伟秋, 闫福华, 李艳芬
    2024, 17(2): 199-205.  DOI: 10.19538/j.kq.2024.02.012
    摘要 ( )  
    目的    分析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牙周炎患者的唾液菌群组成及多样性变化。方法 收集2022年3—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就诊的18例血糖浓度在正常范围内的牙周炎患者(P组)及19例伴T2DM牙周炎患者(DP组)在非刺激状态下的全唾液样本,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通过α多样性分析、β多样性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LEfSe)方法比较2组菌群多样性及组成差异,并分析代谢通路丰度差异,以及菌群丰度与空腹血糖浓度的相关性。结果    DP组Faith′s PD指数和Observed species指数显著高于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130、-2.218,均P < 0.05);而2组其他α多样性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β多样性分析显示2组唾液菌群各自聚类且可明显区分。LEfSe分析结果显示,DP组中放线菌门等为显著优势菌,梭杆菌门、互养菌门等为P组的显著优势菌(均P < 0.05)。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2组在葡萄糖氧化降解、多黏菌素抗性、氨基酸和胆碱酯酶代谢等通路丰度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放线菌门、梭杆菌门、互养菌门等丰度与空腹血糖浓度显著相关(均P < 0.05)。结论    相对于牙周炎患者,伴T2DM牙周炎患者唾液菌群组成及菌群代谢通路发生特征性改变,其可能与T2DM的发展相关。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BOPPPS教学模型结合新型课堂应答系统的混合式教学体系构建及其在牙周病学本科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王 川, a, 王蕾蕾, b, 张爱娟, a, 曾 宇, a, 皮 欢c, 曹正国, a
    2024, 17(2): 206-210.  DOI: 10.19538/j.kq.2024.02.013
    摘要 ( )  
    我国牙周病患者数量众多,而牙周专科医生数量远远不足。牙周病学本科教学课程多、任务重、课时少,传统理论教学很难取得满意效果。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病学教研室创新性提出基于BOPPPS教学模型和新型课堂应答系统的混合式教学体系。该体系对广受欢迎的BOPPPS教学模型进行改良,保留其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引入新型课堂应答系统Mentimeter,弥补了BOPPPS互动性差、反馈不及时等缺点。文章就该体系的构建及其在牙周病学本科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为新医科背景下现代化科技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融入多元化科研思维的口腔医学本科专业课教学设计及实践
    杨 津, 罗晶晶, 周红梅
    2024, 17(2): 211-215.  DOI: 10.19538/j.kq.2024.02.014
    摘要 ( )  
    本科阶段是学术志趣养成的关键时期,科研思维启迪及能力培养已成为口腔医学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医学学科内涵的交叉整合和多元化发展趋势,传统医学“三基”知识传授模式也在相应重构和不断升级换代。文章以本科生专业课口腔临床药物学中的《免疫调节药》课堂讲授为实例,尝试进行融入多元化科研思维的课程改革,从教学设计理念、教学模式、实践检验等角度综合分析并进行了初步应用,为响应培养卓越医学人才的医学教育新要求提供教改方向及可行性方案。
    综述
    无牙颌种植修复印模制取方法及其精度研究进展
    许丁艺, 吕鸣樾, 易 晓, 袁 泉
    2024, 17(2): 216-221.  DOI: 10.19538/j.kq.2024.02.015
    摘要 ( )  
    无牙颌种植体支持修复可有效改善传统全口义齿的固位和稳定,提高患者的咀嚼功能。上部结构的被动就位对种植修复的长期成功率极为重要,而印模的精度与被动就位状态密切相关。无牙颌种植修复印模制取方法主要包括传统印模方法和数字化印模方法。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印模因可简化取模流程、方便沟通设计及提高患者舒适度等优势而被逐渐应用于无牙颌种植修复中,但其印模精度尚不明确。文章就无牙颌种植修复印模制取方法做一阐述,并对印模精度的影响因素和评价方法及不同制取方法的精度进行论述,以提高临床医生的无牙颌种植修复印模制取技术水平。
    噬消素1在口腔医学领域中作用研究进展
    王思雅, 杜 毅
    2024, 17(2): 222-227.  DOI: 10.19538/j.kq.2024.02.016
    摘要 ( )  
    炎症反应是宿主的重要防御机制之一,而炎症消退是涉及大量免疫细胞和介质的程序化主动过程。特异性促炎症消退介质是一类由二十碳五烯酸或二十二碳六烯酸衍生的内源性脂质介质,包括消退素、保护素及噬消素(maresins,MaR)。MaR1已在多种疾病的动物模型中被证实具有炎症消退、宿主防御、器官保护、促进组织再生及控制疼痛等作用。文章介绍了MaR的分子结构及分类,并对MaR1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口腔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牙周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基于口内数码照片的深度学习在口腔疾病诊断中作用研究进展
    罗开慧, 田而慷, 李 娟,
    2024, 17(2): 228-234.  DOI: 10.19538/j.kq.2024.02.017
    摘要 ( )  
    深度学习是基于神经网络构建的一种特征学习方法,在图像分类、分割、定位及多目标检测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基于医学影像图像的深度学习可帮助临床医生诊断口腔疾病,减少临床医生工作量,提高诊断效率。口内数码照片由于获取方便、成本低廉及无辐射损害等特点,可作为诊断口腔疾病的重要工具。文章就基于口内数码照片的深度学习在诊断牙体疾病、牙周疾病、口腔黏膜病及口腔癌等口腔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口腔氧化锆陶瓷切削及研磨抛光性能的影响因素与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曹露露a, 韩建民b, 林 红a
    2024, 17(2): 235-240.  DOI: 10.19538/j.kq.2024.02.018
    摘要 ( )  
    氧化锆陶瓷材料接近天然牙颜色,具有较高的强度、韧性和生物相容性,可显著缩短患者的椅旁时间,在口腔修复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切削和研磨抛光是氧化锆陶瓷修复体制作加工的重要步骤,可切削性能和研磨抛光性能是其能否大规模临床应用的主要指标,然而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文章就口腔氧化锆陶瓷切削及研磨抛光性能的影响因素与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提高氧化锆陶瓷样品测试结果的可重复性,并为建立氧化锆陶瓷可加工性能的评价标准提供依据。
    聚醚醚酮牙周夹板的材料性能及临床效果研究进展
    刘昱晨a, 刘恒妍b, 李康杰b, 李 萌b, 陈 莉b, 田 敏b, 牛丽娜b, 白石柱a, 方 明b
    2024, 17(2): 241-246.  DOI: 10.19538/j.kq.2024.02.019
    摘要 ( )  
    慢性牙周炎可导致牙齿进行性松动、移位,造成患者咀嚼无力。松牙固定技术可固定松动牙,重新分配咬合力,提高咀嚼效能。传统的松牙固定技术多使用纤维带树脂夹板,但口内直接修复椅旁操作时间长,间接修复无法实现数字化制作,精度难以保证。因此,亟需探索更具临床应用前景的牙周夹板材料。聚醚醚酮是一类高性能聚合物,因机械性能及美学效果较佳等优势可用于牙周夹板修复。文章就聚醚醚酮的材料性能及聚醚醚酮牙周夹板的临床应用效果做一综述,分析其应用前景,以期为聚醚醚酮牙周夹板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根管冲洗技术和冲洗剂研究进展
    李梦雅, 卢妍君, 许庆安,
    2024, 17(2): 247-252.  DOI: 10.19538/j.kq.2024.02.020
    摘要 ( )  
    根管冲洗是根管治疗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其目的是清洁根管内的细菌和残留物,为根管的填充和封闭创造良好条件。临床常用的根管冲洗技术包括机械冲洗、超声冲洗、声波冲洗、激光辅助根管冲洗和根管负压冲洗等。为提升根管冲洗效果,根管冲洗技术不断被改进,并研发出新型根管冲洗剂,如复合型根管冲洗剂、天然植物提取物及纳米颗粒等。文章就根管冲洗技术和冲洗剂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改善根管冲洗效果及提高根管治疗成功率提供新思路。
    会议纪要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编委换届会暨第三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工作会议纪要
    温超乐, 王珺婷, 赵丽颖
    2024, 17(2): 253-256.  DOI: 10.19538/j.kq.2024.02.021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