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卷首语
    主编寄语
    周青
    2024, 17(1): 1-1. 
    摘要 ( )  
    专题笔谈
    美学区种植常见红色美学并发症预防与治疗
    刘修玉, 周延民
    2024, 17(1): 2-6.  DOI: 10.19538/j.kq.2024.01.001
    摘要 ( )  
    近年来如何通过微创和快速的治疗方法兼顾缺牙区的功能和美观已成为学者的讨论热点。前牙美学区可直接影响患者面部整体美学,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文章针对美学区中的红色美学进行讨论,分析常见的红色美学并发症,并对其预防和治疗进行探讨。
    种植体周角化龈不足的风险因素及临床处理策略
    刘格格, 高静, 赵宝红
    2024, 17(1): 7-14.  DOI: 10.19538/j.kq.2024.01.002
    摘要 ( )  
    种植体周围软组织不仅影响种植体的长期稳定性,对唇颊区的美学表现及患者适应性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种植体周围足量的角化龈宽度可减少菌斑堆积及局部牙槽嵴的吸收,降低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因此,规避角化龈不足的风险、掌握不同的角化龈处理及增量方法有助于及时有效地治疗临床出现的并发症。目前,临床中用于角化龈增宽的术式主要有根向复位瓣术、游离龈移植术及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等。文章旨在介绍种植体周角化龈宽度不足的风险因素及各类角化龈增宽手术的临床操作要点,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前牙区软硬组织增量相关并发症及临床处理策略
    贺培欣, 杜博文, 陈锐, 王爽, 段思意, 汤雨龙
    2024, 17(1): 15-25.  DOI: 10.19538/j.kq.2024.01.003
    摘要 ( )  
    上前牙区为美学关键区,历来都是种植修复的难点和热点,但因各种牙周和根尖周问题导致的拔牙,常使种植修复面临牙槽嵴水平向及垂直向骨量不足的困境。前牙区牙槽嵴骨增量的手术方法包括引导骨组织再生术、块骨移植术、骨劈开骨挤压术等,而即使采取骨增量手术后仍存在一定数量的病例出现软组织塌陷,为此临床上常采用游离结缔组织移植的方法来恢复美学区的软组织轮廓。由此而来,伴随各种复杂的软硬组织手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包括创口裂开、感染、出血、血肿,神经损伤,移植物暴露、坏死、吸收,软组织开裂,角化龈宽度、厚度不足等。文章针对上颌前牙区骨增量和软组织增量相关并发症及临床处理策略逐一介绍,并提出风险防控建议,以期降低相关术式并发症的发生率。
    种植固定修复后食物嵌塞的发生原因及防治
    葛严军, 潘韶霞
    2024, 17(1): 26-32.  DOI: 10.19538/j.kq.2024.01.004
    摘要 ( )  
    食物嵌塞是一种常见的种植固定修复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危害大。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分类方式是将其分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3种。种植体周软硬组织、种植体及其上部修复体、邻牙、对颌牙、咬合、牙齿排列以及患者个人习惯等诸多因素都会引起或加重食物嵌塞的发生。临床尚无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应以预防为主,在明确成因后综合运用修复、牙周、正畸等多学科手段解决。
    指南(共识)解读
    《口腔种植机器人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第一版)》解读
    林宇轩, 张思慧, 陈江
    2024, 17(1): 33-36.  DOI: 10.19538/j.kq.2024.01.005
    摘要 ( )  
    口腔种植机器人是近年来口腔医学领域的新技术,现已应用于口腔种植、口腔颌面外科等多个专业领域。但在口腔种植机器人飞速发展的同时,其临床应用仍然缺乏诊疗规范。文章将详述《口腔种植机器人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第一版)》的制定流程,基于国内外文献分析和临床实践经验,对其主要内容、重要观点等进行详细解读。
    专家讲座
    加速正畸牙齿移动技术的研究新进展
    孙纪威, 张曼, 唐清明, 陈莉莉
    2024, 17(1): 37-44.  DOI: 10.19538/j.kq.2024.01.006
    摘要 ( )  
    错牙合畸形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发育异常性疾病,其临床患者尤其是成年患者,因牙槽骨代谢及改建缓慢,正畸疗程可长达数年且效果不佳,常易引发如牙根吸收、牙齿松动、骨开窗及骨开裂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为提高牙槽骨改建效率而研发了一系列临床加速正畸牙齿移动技术,主要包括外科干预、药物干预及物理刺激三大类。文章系统阐述加速正畸牙齿移动技术的研究新进展,并对其原理进行总结,为研发新型高效加速正畸牙齿移动技术、优化临床治疗策略提供可靠的参考和帮助。
    论著
    基于锥形束CT的下牙槽神经前袢测量分析
    郭 艺, 夏 茜, 吴 镭, 李 英, 李 治, 董 强
    2024, 17(1): 45-49.  DOI: 10.19538/j.kq.2024.01.007
    摘要 ( )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对下牙槽神经前袢(anterior loop of the inferior alveolar nerve,AL)进行测量分析,以降低颏孔区种植手术风险。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种植科就诊的拟行种植手术的415例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性别、年龄(20 ~ < 45岁组、45 ~ < 60岁组、60 ~ 75岁组)和下颌前磨牙缺失情况(下颌前磨牙完整组、下颌前磨牙缺失组)进行分组,采用CBCT斜横截面重建法分析不同组间AL发生率及长度差异。结果    415例患者中有338例患者存在AL,AL发生率为81.4%;AL长度为0.25 ~ 5.40 mm,平均(2.07 ± 0.95)mm;左侧下颌骨AL长度[(2.24 ± 1.10)mm]大于右侧[(1.98 ± 1.08)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3.040,P = 0.002)。下颌前磨牙完整组AL发生率(83.8%)明显高于下颌前磨牙缺失组(59.0%),且20 ~ < 45岁组、45 ~ < 60岁组、60 ~ 75岁组AL发生率依次为86.3%、78.6%、5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不同性别患者的AL发生率和AL长度,以及不同年龄、不同下颌前磨牙缺失情况患者的AL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AL发生率较高、长度变异大,下颌前磨牙完整患者和年轻患者在颏孔区进行种植手术时风险可能更高,术前应用CBCT检测是否存在AL及其长度对降低颏孔区种植手术潜在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配合微种植钉远移磨牙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邓闻文, 刘 琳
    2024, 17(1): 50-55.  DOI: 10.19538/j.kq.2024.01.008
    摘要 ( )  
    目的    应用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配合不同植入位置微种植钉远移磨牙时的初始上颌前牙位移及尖牙区应力分布情况。方法    选取于2021-02-16在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需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行远移磨牙非减数正畸治疗的1例女性患者作为建模对象。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微种植钉位于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之间,分别距离牙槽嵴顶4、6、8、10 mm的8种工况,并在微种植钉与尖牙唇面的舌侧扣之间加载1.47 N正畸力。分析加力1 s后8种工况的上颌前牙位移及尖牙牙周膜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8种工况中,上颌中切牙均呈现牙冠唇向、牙根腭向的位移趋势;上颌中切牙牙冠唇向位移量随微种植钉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微种植钉位于相对近中(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时产生的位移量更小。8种工况中,上颌尖牙均呈现牙冠唇向、牙根腭向的位移趋势,且牙冠呈现唇倾趋势;上颌尖牙牙周膜最小主应力绝对值随微种植钉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微种植钉位于相对近中时产生的最小主应力更大。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配合微种植钉远移上颌磨牙时,配合本实验8种工况中相对近中的更高位微种植钉利于切牙转矩控制,配合相对远中的低位微种植钉利于维护尖牙区牙周组织健康。
    不同测量方法分析上下颌宽度关系的一致性研究
    韩雨珈, 崔宇彤, 李倩雯, 赵婉婷, 田玉楼
    2024, 17(1): 56-61.  DOI: 10.19538/j.kq.2024.01.009
    摘要 ( )  
    目的    应用石膏模型牙槽嵴中心点(center of the alveolar crest,CAC)测量法、头颅正位片Ricketts测量法和宾夕法尼亚大学锥形束CT(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cone beam CT,Penn CBCT)测量法对上下颌宽度关系进行分析诊断及一致性评价。方法    选择2017—2021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拟行正畸治疗的恒牙期初诊患者93例,应用石膏模型CAC测量法、头颅正位片Ricketts测量法和Penn CBCT测量法分别测量患者上下颌宽度并得出宽度差值,再与理论上的理想参考值比较得出宽度不调量。宽度不调量> 0诊断为上颌宽度不足,≤ 0诊断为无上颌宽度不足,并对3种方法的测量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    在上下颌宽度关系分析诊断方面,3种方法的一致性中等(Kappa值为0.445),石膏模型CAC测量法和Penn CBCT测量法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为0.710),头颅正位片Ricketts测量法和Penn CBCT测量法的一致性一般(Kappa值为0.353),石膏模型CAC测量法和头颅正位片Ricketts测量法的一致性一般(Kappa值为0.289)。结论    对于无CBCT资料的患者,应用石膏模型CAC测量法进行上下颌宽度关系的分析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临床中不建议单独使用头颅正位片进行上下颌宽度关系的分析。
    不同根管动能冲洗方式冲洗效果的研究
    陈 燕, 张彭飞, 苑克勇, 黄正蔚
    2024, 17(1): 62-66.  DOI: 10.19538/j.kq.2024.01.010
    摘要 ( )  
    目的    比较被动超声冲洗技术、EDDY声波冲洗技术和Er∶YAG激光冲击波增强型发射光声流(shock-wave enhanced emission photo acoustic streaming,SWEEPS)模式冲洗技术清除根管内粪肠球菌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于2023年2—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牙体牙髓科及口腔微生态与系统性疾病实验室进行。构建3D下颌第一前磨牙粪肠球菌根管感染牙齿模型15颗,将模型分为超声组、EDDY组、SWEEPS-Er∶YAG组,每组5颗。应用上述相应冲洗方式对3组牙齿模型进行根管冲洗,每颗牙齿模型冲洗3次,冲洗前及每次冲洗后用无菌纸尖采集主根管和侧支根管样本,用平板细菌计数法对样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SWEEPS-Er∶YAG组主根管在冲洗30、60 s后和侧支根管在冲洗60、90 s后菌落数均显著小于超声组和EDDY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SWEEPS-Er∶YAG组主根管在冲洗30、60 s后和侧支根管在冲洗30、60、90 s后细菌载量的减少率均高于超声组和EDDY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Er∶YAG激光SWEEPS模式冲洗技术较被动超声冲洗技术、EDDY声波冲洗技术可更快更好地清除根管内粪肠球菌。
    自体骨柱用于前牙美学区早期种植临床效果研究
    陈靖文, 郭倩文, 韩文利, 曲 哲
    2024, 17(1): 67-73.  DOI: 10.19538/j.kq.2024.01.011
    摘要 ( )  
    目的    研究自体骨柱用于前牙美学区早期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单侧上颌前牙缺失伴水平骨量不足,需行引导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的单颗牙种植修复治疗患者55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4例)、自体骨柱组(24例)及自体骨屑组(17例),在早期种植同期分别采用Bio-Oss®骨粉、自体骨柱结合Bio-Oss®骨粉、自体骨屑结合Bio-Oss®骨粉行GBR。记录3组患者种植体存留率及并发症;分别于GBR当天及GBR后第15个月测量种植体颈部肩台至唇侧骨壁的宽度、种植体表面1/2处至唇侧骨壁宽度、种植体唇侧颈部(肩台)边缘至唇侧牙槽骨顶点(唇侧骨壁冠方最高点)的高度,并计算唇侧骨壁吸收量;测量3组患者GBR后当天骨增量体积及GBR后第15个月骨吸收量体积;于GBR后第15个月测量植骨区域近远中邻牙的牙髓活力;于永久修复后当天(骨愈合后第6个月)及GBR后第15个月评估3组患者粉白美学指数。结果    3组患者种植体均正常行使功能,存留率为100%,且无并发症发生。GBR后第15个月自体骨柱组种植体颈部肩台至唇侧骨壁的宽度及种植体唇侧颈部边缘至唇侧牙槽骨顶点的高度均大于对照组和自体骨屑组,而自体骨柱组这2个位置的二维骨吸收量均小于对照组和自体骨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GBR后第15个月自体骨屑组及自体骨柱组唇侧三维骨体积吸收量均小于对照组(均P < 0.05)。GBR后第15个月植骨区域近远中邻牙牙髓活力均正常。GBR后第15个月自体骨柱组粉白色美学指数均大于对照组和自体骨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应用Bio-Oss®骨粉行GBR时,加入自体骨后骨吸收量显著降低;加入自体骨柱后有利于维持唇侧骨量,并能更好地恢复前牙区美学轮廓。
    自体牙骨移植材料修复牙槽骨缺损的应用效果研究
    郭子君, 丁 铭, 李雅冬
    2024, 17(1): 74-79.  DOI: 10.19538/j.kq.2024.01.012
    摘要 ( )  
    目的    研究自体牙骨移植材料结合引导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在修复牙槽骨缺损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就诊的需行GBR修复牙槽骨缺损的患者82例。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患者在种植术中将自体牙骨移植材料植入牙槽骨缺损处,对照组患者在种植术中将Bio-Oss®骨粉植入牙槽骨缺损处。比较两组患者的种植成功率、骨组织指标(颊舌侧骨板宽度、边缘骨吸收量)、种植体稳定性值(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术后1年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种植成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86,P = 0.73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即刻的颊舌侧骨板宽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研究组术后12个月的颊舌侧骨板宽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872,P = 0.005);研究组术后12个月的边缘骨吸收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030,P = 0.039);术后6个月研究组ISQ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996,P = 0.01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76,P = 0.532)。结论    自体牙骨移植材料与Bio-Oss®骨粉修复牙槽骨缺损均能获得较高的治疗成功率。相比Bio-Oss®骨粉,自体牙骨移植材料能有效增加术后牙槽骨宽度,延缓种植体边缘骨吸收,获得更好的种植体稳定性,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视频反馈教学方法在口腔修复牙体预备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李 婧, 黄 鹂, 王 富, 董 岩
    2024, 17(1): 80-84.  DOI: 10.19538/j.kq.2024.01.013
    摘要 ( )  
    目的    研究视频反馈教学方法在口腔修复牙体预备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于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教学中心虚拟仿真中心进行。选取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专业2020级本科生30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5名。研究组与对照组学生分别采用视频反馈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口腔修复牙体预备专项集中培训。2组学生于培训前后在仿真头颅模型上完成上颌中切牙全冠修复牙体预备操作考核,比较2组操作体位评分(分值越低提示体位越佳)和牙体预备形态评分(分值越高提示预备效果越好)。考核结束后研究组学生匿名填写视频反馈教学方法效果调查问卷。结果    培训前,研究组与对照组的牙体预备形态评分、操作体位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培训后,2组牙体预备形态评分均较培训前显著提高,操作体位评分均较培训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操作体位评分[(17.73 ± 2.12)分]较对照组[(19.80 ± 1.86)分]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但2组牙体预备形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507,P = 0.616)。考核结束后对研究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视频反馈教学方法评分较高,各项评分均在4分以上;尤其在提高教学活动中注意力、愿意采用该方法进行实践训练课学习方面评分较高。结论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应用视频反馈教学方法于口腔修复牙体预备实践教学中可更好地规范操作体位,具有较高评价反馈,值得进一步探究和应用。
    三维数字化模型在牙体缺损修复方案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郭嘉文, 卢 煜, 姚怡辰, 王 焱
    2024, 17(1): 85-89.  DOI: 10.19538/j.kq.2024.01.014
    摘要 ( )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化模型在牙体缺损修复方案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于2023年5月在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进行。选取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2019级口腔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4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名。随机选取数据库中100个病例的资料,由3名专家商议确定患牙的修复体类型,作为评判标准。再将上述病例随机分为讲解授课组病例和考核组病例。研究组学生采用数字化三维模型培训方式,利用三维软件完成讲解授课组的病例学习,随后对考核组病例进行修复类型的判断选择。对照组学生以二维图片为案例素材进行学习及随后的病例考核。与专家标准比对后,计算两组学生修复体类型判断的准确度。并对两组学生进行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    对于高嵌体及桩核冠的判断,研究组学生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组学生在学习兴趣、理解理论知识、感知牙体缺损和对于修复体类型的选择信心及效率方面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将三维数字化模型应用于口腔修复学临床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牙体缺损固定修复的知识体系,帮助其完成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的认知转变。
    综述
    锥形束CT在牙体牙髓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王道睿, 传爱云, 蒋文凯, 王胜朝
    2024, 17(1): 90-96.  DOI: 10.19538/j.kq.2024.01.015
    摘要 ( )  
    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影像技术具有图像失真小、空间分辨率高、能够提供三维图像、扫描时间短、辐射剂量较普通CT低等优点,在口腔医学诊疗、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应用广泛。在牙体牙髓病学领域,利用CBCT既能够比较精准地测量牙体形态特征,亦可有效观测牙髓腔和根管形态特征,特别是对各种特殊的髓腔及根管形态进行有效判断。文章就近年来CBCT在牙体牙髓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基于机器学习的核磁共振成像影像组学在舌鳞状细胞癌中应用研究进展
    刘 盛, 张爱华, 刘法昱
    2024, 17(1): 97-101.  DOI: 10.19538/j.kq.2024.01.016
    摘要 ( )  
    舌鳞状细胞癌(以下简称“舌癌”)是口腔鳞状细胞癌中发病率较高的亚型。由于此区域解剖结构复杂、淋巴回流丰富,因而舌癌具有颈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差的特点。舌癌作为一种实体性肿瘤,常规的医学影像图像往往不能较好反映肿瘤内部异质性。影像组学可通过一种高通量方式提取高级定量图像特征,捕获肿瘤内部异质性,并结合机器学习算法进一步分析,用来建立与肿瘤表型或基因-蛋白质特点相关的图像特征分类或预测模型,辅助临床决策制定。文章就近年来基于机器学习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组学在预测舌癌病理分化程度、颈淋巴结转移、疗效及预后等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阐述,以期为舌癌患者精准医疗提供参考。
    外泌体在牙周炎发生发展及诊疗中作用研究进展
    罗文欣, 任 彪, 黄睿洁
    2024, 17(1): 102-107.  DOI: 10.19538/j.kq.2024.01.017
    摘要 ( )  
    外泌体由体内多种细胞分泌,是含有核酸、蛋白质及脂质的微小囊泡结构,广泛存在于体液中。现有研究表明外泌体在牙周炎发生发展、诊断及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微生物源性和宿主源性外泌体可通过调节细胞炎症水平或机体免疫反应来影响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唾液外泌体易采集、含量丰富且理化性质稳定,含有多种微小RNAs(microRNAs,miRNAs)和蛋白质等分子,近年来成为诊断牙周炎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在牙周炎的治疗中,外泌体用于修复牙槽骨缺损及促进牙髓牙本质再生的研究逐渐增多;此外,外泌体还具有靶向药物载体的潜能。基于外泌体的重要功能及应用价值,文章就外泌体在牙周炎发生发展、临床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后续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正颌手术对咀嚼肌影响研究进展
    赵 琪, 吴国民
    2024, 17(1): 108-113.  DOI: 10.19538/j.kq.2024.01.018
    摘要 ( )  
    正颌手术较为复杂,其可改变颌骨形态及咬合关系,对患者的面部美学和咬合功能等产生影响。咀嚼肌除行使咀嚼功能外,其大小和收缩力还与颌骨形态密切相关,咀嚼肌的活动可影响正颌手术效果;而当正颌手术导致颌骨形态和咬合关系发生改变时,咀嚼肌需重新适应该变化。正颌手术后颌骨形态和咬合关系的变化及美学结果是可预测的,但其对咀嚼肌的影响尚不清楚。文章就近年来正颌手术对咀嚼肌分子生物学、肌电学、影像学和功能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指导不同类型的正颌外科手术计划提供帮助。
    机械力刺激下牙周膜细胞对破骨细胞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胡晓轩, 丁振江, 陈 旭
    2024, 17(1): 114-117.  DOI: 10.19538/j.kq.2024.01.019
    摘要 ( )  
    牙周膜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PDLCs)是牙周膜中常见的细胞,在维持牙周组织形态与功能完整性、分散牙周组织受力及维持牙周组织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PDLCs也是一种独特的力学感受细胞,可将其受到的机械力信号转换为生物学信号,进而调控下游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破骨细胞(osteoclasts,OCs)是牙根吸收过程中主要的功能细胞,其活性和数量受到PDLCs的调节。文章就机械力刺激下PDLCs对OCs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阐述,以期为牙根吸收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聚维酮碘辅助治疗牙周炎研究进展
    刘恩言, 丁 一, 刘程程, 段丁瑜
    2024, 17(1): 118-123.  DOI: 10.19538/j.kq.2024.01.020
    摘要 ( )  
    牙周炎是一种以牙菌斑生物膜为始动因子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机械清除牙菌斑是目前治疗牙周炎的主要手段。然而,在某些牙周组织病变中,器械不易到达感染部位,且口腔内其他部位的微生物可再定植于牙周袋。此外,当患者处于急性炎症期或牙周手术后暂时不能行口腔卫生措施等情况时,配合局部抗菌药物可取得更好疗效。聚维酮碘具有广泛的抗菌谱,可快速杀灭牙周病原体,促进创口愈合,毒性低且不会导致耐药,是一种有潜力的牙周局部用药。文章就近年来聚维酮碘在辅助治疗牙周炎方面的研究和现状做一综述,为牙周炎的药物治疗提供更多参考信息。
    病例报告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引起面部白化2例报告
    杨 森, 郑苔菁, 郭子君
    2024, 17(1): 124-126.  DOI: 10.19538/j.kq.2024.01.021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