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1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2-07-3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儿童牙外伤牙周组织损伤的治疗方案考量与选择
    黄睿洁, 邹 静
    2022, 15(4): 385-389.  DOI: 10.19538/j.kq.2022.04.001
    摘要 ( )  
    牙外伤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正确的诊断、有效的治疗措施及间隔时间适宜的定期复查是牙外伤治疗成功的关键。文章将重点关注Andreasen分类法中的牙周组织损伤,从其中牙齿震荡、亚脱位、部分脱出、侧方移位、挫入、全脱出的治疗原则,牙周膜及牙髓状态的评估,以及相应治疗方案的考量与选择等方面分析与讨论牙周组织损伤的临床诊疗,以期为临床医生在接诊牙周组织损伤的儿童牙外伤时可以做到在掌握诊疗原则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为患儿提供最适宜的个性化诊疗方案。
    儿童全脱出牙外伤的序列治疗
    盛 恺, 汪 俊
    2022, 15(4): 390-394.  DOI: 10.19538/j.kq.2022.04.002
    摘要 ( )  
    牙全脱出是儿童时期非常严重的牙外伤之一,通常应对其进行序列治疗,包括应急处理、诊间治疗及长期随访。在外伤发生地,将脱出的牙齿即刻再植或正确地保存患牙并及时就诊能够取得较好的预后。因此,相应的科普宣传和指导至关重要。诊间的治疗计划需要考虑牙周、牙髓的处理和辅助性治疗。牙周治疗计划的制定应根据患牙是否已再植、再植操作是否正确、是否有咬合创伤及牙槽骨是否骨折等,采取相应的处理。而牙髓治疗需根据牙根发育程度、离体时间、保存介质等决定治疗方案。对于根尖未闭合的恒牙,需要慎重权衡牙根吸收的风险与牙髓血运重建的可能性。此外,长期的随访、及时处理并发症也是重要的环节。文章就以上内容做一详细阐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全脱出牙延期再植的处理策略
    程 娟, 宋光泰
    2022, 15(4): 395-399.  DOI: 10.19538/j.kq.2022.04.003
    摘要 ( )  
    全脱出是牙外伤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及时进行再植非常重要,但临床上常处理的是延期再植的全脱出牙。牙再植的过程包括牙根及牙槽窝的处理、牙齿复位固定、牙髓处理及正确应对牙再植后的并发症。延期再植的牙预后较差,如何通过合适的处理尽量延长再植牙的寿命,是儿童口腔科医生临床工作的难点。文章就全脱出牙延期再植的处理策略做一阐述。
    年轻恒牙脱位性损伤的诊疗原则
    赵玉鸣
    2022, 15(4): 400-404.  DOI: 10.19538/j.kq.2022.04.004
    摘要 ( )  
    年轻恒牙外伤是影响儿童及青少年牙颌发育与健康的重要疾病,其中脱位性牙外伤常同时累及多颗牙齿和口腔颌面部其他软硬组织,病情复杂,治疗相对困难,远期并发症较多。文章结合2020年国际牙外伤学会颁布的指南,对年轻恒牙脱位性损伤的检查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预后进行介绍,为临床儿童牙外伤的诊疗提供参考。
    年轻恒牙复杂冠折及冠根折的诊疗策略
    刘佳佳, 王小竞
    2022, 15(4): 405-410.  DOI: 10.19538/j.kq.2022.04.005
    摘要 ( )  
    年轻恒牙牙根未发育完全,复杂冠折及冠根折造成的牙体缺损、牙髓暴露可造成牙髓感染坏死甚至牙根发育停止,影响患牙保留和永久性修复。文章结合2020年国际牙外伤学会颁布的指南和牙外伤临床研究报道深入剖析年轻恒牙复杂冠折及冠根折的诊疗策略,旨在通过汇总分析当前诊疗方法,优化临床治疗规范,为年轻恒牙复杂冠折及冠根折的治疗提供最佳临床路径。
    论著
    口呼吸青少年儿童上气道形态与舌骨位置的特征研究
    杨 咪, 卢彩莲, 王小琴
    2022, 15(4): 411-415.  DOI: 10.19538/j.kq.2022.04.006
    摘要 ( )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评估口呼吸患者与鼻呼吸患者上气道形态以及舌骨位置的差异。方法    按照纳入标准选取2018—2021年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正畸科的青少年儿童骨性Ⅰ类均角患者78例,根据呼吸方式分为口呼吸组(39例)与鼻呼吸组(39例)并拍摄CBCT。应用Dolphin11.95软件进行上气道的三维重建,分别测量上气道各段容积、矢状面表面积、最小横截面积、气道三维结构表面积及舌骨位置,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口呼吸组上气道腭咽段和舌咽段的容积、矢状面表面积、最小横截面积以及气道三维结构表面积均小于鼻呼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口呼吸组与鼻呼吸组的上气道鼻咽段与喉咽段测量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舌骨相对于前颅底平面的垂直向距离和水平向距离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青少年儿童口呼吸骨性Ⅰ类均角患者的上气道明显较鼻呼吸患者狭窄,但口呼吸对舌骨位置的影响不显著。
    CarisolvⅢ化学机械技术联合间接牙髓治疗在乳牙深龋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徐龙博
    2022, 15(4): 416-419.  DOI: 10.19538/j.kq.2022.04.007
    摘要 ( )  
    目的    探讨应用CarisolvⅢ化学机械技术联合间接牙髓治疗对乳牙深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济宁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乳牙深龋患儿60例,共计无自发性疼痛症状的深龋乳磨牙102颗,随机分为CarisolvⅢ组(58颗)和常规治疗组(44颗)。CarisolvⅢ组采用CarisolvⅢ化学机械技术联合间接牙髓治疗;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机械预备,彻底去除洞侧壁及髓壁的腐质。治疗后6、12、24个月进行复查,根据临床检查结果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6个月,CarisolvⅢ组治疗成功率为98.3%,略高于常规治疗组(97.7%),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39,P = 0.843);治疗后12个月,CarisolvⅢ组治疗成功率(96.6%)仍高于常规治疗组(93.2%),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01,P = 0.750);治疗后24个月,CarisolvⅢ组治疗成功率为93.1%,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79.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35,P = 0.042)。结论    对于儿童乳牙深龋的治疗,采用CarisolvⅢ化学技术联合间接牙髓治疗的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其治疗后24个月的成功率要优于常规治疗方法。
    附件对隐形矫治器内收上前牙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王建凯, 胡 铮, 陆珮珺, 唐国华
    2022, 15(4): 420-424.  DOI: 10.19538/j.kq.2022.04.008
    摘要 ( )  
    目的    通过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后前牙内收的隐形矫治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切牙上设置附件对牙齿移动方式的影响。方法    基于1例成年患者颌骨的锥形束CT影像数据,按照切牙上有无附件,构建4组拔除第一前磨牙的上颌隐形矫治模型,分别为切牙无附件组、侧切牙单附件组、中切牙单附件组和双附件组;导入Ansys Workbench三维有限元软件,设置4个上切牙控根压入内收的隐形矫治过程,分析牙列初始位移和附件的应力分布。结果    切牙无附件组及中切牙单附件组均发生4个切牙的舌向倾斜移动,后牙产生不同程度的近中倾斜移动,尖牙近中倾斜伴有伸长;侧切牙单附件组及双附件组切牙呈整体内收压入移动趋势,切牙附件的龈方可观测到压应力集中。结论    隐形矫治内收上前牙时,在侧切牙放置附件有助于切牙整体内收的表达,而中切牙附件对牙移动方式的影响较小。
    基于锥形束CT的不同垂直骨面型重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成人患者上下前牙冠根成角分析
    翟俊辉, 刘 琳, 王明锋, 王 茜
    2022, 15(4): 425-428.  DOI: 10.19538/j.kq.2022.04.009
    摘要 ( )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重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成人患者上下前牙牙冠与牙根所成的角度(冠根成角),为正畸治疗过程中上下前牙更安全而有效地移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重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成人患者152例,根据下颌平面角分为高角组(53例)、均角组(52例)、低角组(47例),应用Invivo dental 5.0软件将所有患者的锥形束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并比较各组上下前牙的冠根角(CRA)和面轴角(SSA)。结果    各组上下中切牙冠根成角总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上中切牙CRA和下中切牙SSA由大至小均依次为低角组、均角组和高角组,而下中切牙CRA和上中切牙SSA由大至小均依次为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中,低角组上中切牙CRA > 180°且SSA为负值。结论    重度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上下中切牙冠根成角在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有显著差异,其中高角和均角患者上中切牙冠相对牙根向舌侧倾斜,且高角患者更加明显;低角患者上中切牙与之相反,表现为牙冠相对牙根向唇向倾斜。3种骨面型患者的下中切牙牙冠相对牙根均向舌侧倾斜,且下颌平面角越小,其牙冠舌向倾斜越明显。
    基于锥形束CT的骨性Ⅰ类伴安氏Ⅰ类及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颞下颌关节窝形态分析
    马琳莎, 范晓川, 张 宁, 张 晴, Xiaohui Rausch-Fan, 黄晓峰
    2022, 15(4): 429-435.  DOI: 10.19538/j.kq.2022.04.010
    摘要 ( )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分析骨性Ⅰ类伴安氏Ⅰ类及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颞下颌关节窝形态差异。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就诊的78例骨性Ⅰ类成年患者的双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磨牙关系及上前牙倾斜度分为安氏Ⅰ类组、安氏Ⅱ1类组及安氏Ⅱ2类组。对3组颞下颌关节窝与髁突的角度和线性指标进行测量评估。结果    ①各组颞下颌关节窝和髁突测量指标总的比较,除关节结节高度(AEH)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中,安氏Ⅱ2类组和安氏Ⅱ1类组的关节结节后斜面斜度(AEI-BFL和AEI-TRL)均较安氏Ⅰ类组大(均P < 0.05)。安氏Ⅱ2类组的关节窝深度(GFD)大于安氏Ⅰ类组,关节窝长度(GFW)、关节窝长深比(GFW/GFD)、髁突角(CA)及髁突间角(IA)均小于安氏Ⅱ1类组和安氏Ⅰ类组(均P < 0.05)。②除了安氏Ⅱ2类组左右侧C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以外,各组左右侧颞下颌关节的其他测量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③除了安氏Ⅱ1类组女性患者的GFW/GFD大于男性患者(P < 0.05)以外,各组不同性别患者其他颞下颌关节窝测量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④各组相同性别患者的AEI-BFL、AEI-TRL及GFW/GF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此外,各组女性患者的GFW、CA及IA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骨性Ⅰ类伴安氏Ⅰ类及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窝形态存在差异,但其两侧关节窝形态的对称性良好;且性别因素对骨性Ⅰ类伴同种牙性错牙合畸形患者颞下颌关节窝的形态发育影响较小,而不同错牙合畸形女性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形态差异要较男性患者明显。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术后不同辅助治疗效果评价
    乔祺惠, 王 爱, 李丹妮, 周 青
    2022, 15(4): 436-439.  DOI: 10.19538/j.kq.2022.04.011
    摘要 ( )  
    目的    评价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osis,TMJOA)术后不同辅助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为术后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21年1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颞下颌关节盘松解复位固定手术的191例TMJO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行牙合垫治疗+常规功能训练的63例患者记为牙合垫组,行几丁糖关节腔内注射治疗+常规功能训练的57例患者记为注射组,仅行常规功能训练的71例患者记为对照组。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最大张口度、下颌运动分、肌肉压诊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前,3组各项评价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后3个月,3组各项评价指标总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关于VAS评分、下颌运动分、肌肉压诊分方面,分值由低至高依次为注射组、牙合垫组、对照组,而最大张口度由大至小依次为注射组、牙合垫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3组各项评价指标结果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均P < 0.05)。结论    TMJOA患者行颞下颌关节盘松解复位固定手术后采取适当辅助治疗和功能训练均能显著改善颞下颌关节功能,其中几丁糖关节腔内注射治疗结合常规功能训练的效果较佳。
    开窗减压术治疗恒牙列初期大型根尖周囊肿效果研究
    康 鹏, 乔永明, 王 颖, 何 巍, 李 锐
    2022, 15(4): 440-443.  DOI: 10.19538/j.kq.2022.04.012
    摘要 ( )  
    目的    探讨开窗减压术在恒牙列初期大型根尖周囊肿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11例恒牙列初期大型根尖周囊肿患儿(11~13岁)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行开窗减压术,囊肿未完全消失的需行Ⅱ期刮治术。术后3、6、9、12、24个月定期随访,拍摄锥形束CT,测量囊肿面积、囊肿面积缩小率、囊肿面积缩小速度。结果    术后3、6、9个月囊肿面积依次为(8.34 ± 2.99)、(4.63 ± 2.01)、(1.79 ± 0.57)cm2,与术前囊肿面积(11.37 ± 1.76)cm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依次为4.502、13.510、19.422,均P < 0.05)。术后3、6、9个月,囊肿面积缩小率依次为(27.28 ± 7.29)%、(59.27 ± 9.15)%、(84.23 ± 12.64)%,囊肿面积缩小速度依次为1.01、1.12、0.80 cm2/月。术后9个月,有1例囊肿完全消失,其余10例经10 ~ 12个月开窗减压治疗后行Ⅱ期刮治术。术后24个月,所有病例囊肿均完全消失,无复发。结论    开窗减压术是治疗恒牙列初期大型根尖周囊肿的有效手段,为Ⅱ期刮治术创造条件,甚至可使囊肿完全消失。
    基于锥形束CT和螺旋CT的成釉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对比研究
    梁家豪, 郝燕清, 林梓桐
    2022, 15(4): 444-447.  DOI: 10.19538/j.kq.2022.04.013
    摘要 ( )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和螺旋CT(spiral CT,SCT)对比分析成釉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分型,为临床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的49例成釉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CBCT组(21例)和SCT组(28例),分析两组影像学表现和分型,记录术后复发情况,并计算影像学分型与病理学分型符合率(以下简称“病理符合率”)。结果    SCT组有单房型7例、多房型(可伴蜂窝)17例、骨外/外周型4例,其与病理学分型完全一致,病理符合率为100% ;CBCT组有单房型10例、多房型(可伴蜂窝)11例、骨外/外周型0例,但单房型中有5例的病理学分型为实性/多囊型,病理符合率为76.19% 。两组病理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7)。术后2年内,CBCT组有3例患者复发,均为术前影像学分型与病理学分型不一致的行刮治术的患者;SCT组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与CBCT相比,SCT可以对成釉细胞瘤进行更加精准分析和分型,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的判断提供更多信息和依据。
    Er∶YAG激光表面处理对玻璃陶瓷材料颜色和透明度的影响研究
    张新媛, 霍静怡, 董海涛, 郭春岚, 李 倩, 赵继志, 吴效民
    2022, 15(4): 448-452.  DOI: 10.19538/j.kq.2022.04.014
    摘要 ( )  
    目的    研究Er∶YAG激光表面处理方法对玻璃陶瓷材料颜色和透明度的影响。方法    使用IPS E.max Press HT瓷块制作成50个长方形试件(22.0 mm × 5.0 mm × 1.2 mm),并随机分为5组,包括4个不同能量(2W、3W、4W和5W)激光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10个试件。采用相应参数的Er∶YAG激光处理各激光组试件30、60、90 s,并记为30、60、90 s亚组;对照组不做表面处理。测量并比较各组颜色参数(L*、a*、b*值)、色差(ΔE)值和透明度(TP)值差异。结果    ①5W激光组不同处理时间亚组的L*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TP值及4W激光组不同处理时间亚组的TP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他激光组不同处理时间亚组的测量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②对各激光组不同处理时间亚组的L*、a*、b*、ΔE、TP值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③当处理时间为30 s时,2W、3W、4W激光组的TP值均大于5W激光组,且2W激光组的TP值大于4W激光组;当处理时间为60 s时,3W、4W、5W激光组的TP值均小于2W激光组;当处理时间为90 s时,2W、3W、4W激光组的TP值均大于5W激光组,且2W、3W激光组的L*值均小于5W激光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Er∶YAG激光表面处理会造成玻璃陶瓷材料颜色和透明度的改变,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注意其对玻璃陶瓷修复体美学效果的影响。
    生物陶瓷类根管封闭剂结合单尖充填法与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法临床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赫 頔, 杨亚萍, 苗雷英
    2022, 15(4): 453-457.  DOI: 10.19538/j.kq.2022.04.015
    摘要 ( )  
    目的    比较生物陶瓷类根管封闭剂结合单尖充填法与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icience、CNKI、Wanfang、CBM数据库,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至2021-11-08。查找生物陶瓷类根管封闭剂结合单尖充填法(研究组)和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法(对照组)临床效果相关文献,通过Meta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疼痛情况、根管充填质量及充填时间。结果    共纳入9篇相关文献,其中6篇为随机对照研究,3篇为队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随机对照研究中,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 0.88,95%CI:0.40 ~ 1.96,P > 0.05)。在队列研究中,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研究组,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OR = 1.11,95%CI:0.49 ~ 2.52,P > 0.05)。两组根管充填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 1.80,95%CI:0.57 ~ 5.73,P > 0.05)。研究组根管充填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治疗后短期内研究组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结论    生物陶瓷类根管封闭剂结合单尖充填法与热牙胶垂直加压法一样可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而且根管充填时间更短,患者舒适度较好,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熔融沉积成型氧化钛/聚醚醚酮可摘局部义齿的适合性初探
    郭 芳, 陈兆社, 黄 硕, 刘 宁, 梁 斌, 张耀超, 胡 敏, 刘昌奎
    2022, 15(4): 458-461.  DOI: 10.19538/j.kq.2022.04.016
    摘要 ( )  
    目的    初步评价通过熔融沉积成型(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技术制备的氧化钛(TiO2)/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可摘局部义齿的适合性。方法    通过FDM技术制备5个肯氏Ⅰ类TiO2/PEEK可摘局部义齿,采用光学扫描仪分别扫描通过“印模法”得到的附有硅橡胶薄膜的石膏模型及去除硅橡胶薄膜的石膏模型,导入Geomagic Qualify 13.0软件,通过其3D比较功能分析义齿组织面和石膏模型之间的间隙,即义齿3D偏差值,对其适合性进行评价。结果    TiO2/PEEK可摘局部义齿的3D偏差值为(0.2449 ± 0.0319)mm。结论    通过FDM技术制备的TiO2/PEEK可摘局部义齿的适合性基本满足临床要求。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华西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创伤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探索
    杨 波, 付天星, 敬 伟, 刘 磊, 龙 洁, 汤 炜, 郑晓辉, 田卫东
    2022, 15(4): 462-466.  DOI: 10.19538/j.kq.2022.04.017
    摘要 ( )  
    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从局部试点转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口腔颌面创伤是口腔颌面外科重要亚专业,目前我国口腔颌面创伤外科专科医师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少数专科医院中,尚缺乏全面系统的规范化培训。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口腔颌面创伤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介绍华西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创伤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方面的经验,为培养能够独立规范地承担口腔颌面创伤专科常见多发疾病、疑难重症诊疗工作且具备良好执业道德的高素质口腔颌面创伤专科人才提供参考。
    基于多维度交融的口腔医学留学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赵佳佳, 李蜀鄂, 陈莉莉
    2022, 15(4): 467-470.  DOI: 10.19538/j.kq.2022.04.018
    摘要 ( )  
    口腔医学教学具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水平高、教学模式规范等特点,使口腔医学留学生的比例相对较高。然而,针对口腔医学留学生教育方面尚存问题亟需解决。为积极探索口腔医学留学生培养模式,在提高留学生科研创新思维及交叉复合型人才胜任力的同时,加深其中国文化认同感,并开拓国际视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口腔医学中心经过近10余年的探索与总结,首次提出基于多维度交融的“3C”口腔医学留学生培养模式(简称“3C”培养模式),包括文化交融模式(cultural transmission)、教学交融模式(CDIO)及学科交融模式(cross disciplinary)。文章从文化认同感、国际视野、科研创新、交叉合作等方面探讨该培养模式的质量与优势,为其他口腔医学院校提供参考。
    综述
    乳牙固连研究进展
    常惠惠, 杨 格, 陈婵婵, 丁桂聪
    2022, 15(4): 471-474.  DOI: 10.19538/j.kq.2022.04.019
    摘要 ( )  
    乳牙固连是指乳牙牙骨质与周围牙槽骨直接结合的一种少见的临床疾病,多伴有牙齿正常萌出过程中断进而使患牙的牙合平面低于邻牙。目前,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诊断标准存在争议,治疗方案选择也多是依据临床医生个人经验。如果乳牙固连不能及时诊断并干预,则会导致邻牙倾斜、对颌牙伸长、继承恒牙阻生以及其他并发症,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规范的临床治疗指南。文章针对乳牙固连的病因和治疗方案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儿童颌面部骨折诊疗研究进展
    刘芷茹, 刘 磊, 汤 炜, 李 蕙
    2022, 15(4): 475-479.  DOI: 10.19538/j.kq.2022.04.020
    摘要 ( )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特殊阶段,其颌面部解剖结构、牙列情况及心理状态与成年人有明显区别。颌面部骨折患儿常出现面部发育畸形、张口受限、咬合关系紊乱等,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因此,儿童颌面部骨折的诊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也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颌面部骨折好发于青少年,损伤原因多为意外跌倒、交通伤及运动伤。近年来,数字化外科技术为儿童颌面部骨折提供精确的诊断及微创的治疗。国内外学者对于儿童颌面部骨折治疗理念逐渐倾向于手术治疗,选择可吸收材料对儿童颌面部骨折进行固定,降低对儿童面部发育的影响。长期随访对于儿童颌面部骨折患儿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监测患儿面部发育情况。此外,临床医生应注意患儿的心理状态。对于创伤较重或发现有心理问题的患儿,应尽早干预治疗。文章就近年儿童颌面部骨折流行病学特点、诊断、治疗原则及伴发的心理问题做一综述。
    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污染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施智微, 许月丹, 金鑫阳, 刘 威, 张 玲, 傅柏平
    2022, 15(4): 480-484.  DOI: 10.19538/j.kq.2022.04.021
    摘要 ( )  
    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dental unit waterlines,DUWLs)的微生物污染近年来被多次报道,口腔就诊患者和医护人员长期暴露在诊疗用水和气溶胶下,增加了口腔诊疗过程中交叉感染的风险。为了控制污染,提高DUWLs输出水质量,以及控制生物膜的形成,国内外学者开展了诸多研究,并认为化学方法清除生物膜更为有效。但临床实践中,物理方法也必不可少,应多种方法联合使用。此外,医院需完善相关制度,工作人员对消毒程序的严格把控也至关重要。文章就DUWLs污染控制方法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今后开展污染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个性化根形种植体的相关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赵飞亚, 余晓雯, 叶冠琛, 俞梦飞, 王慧明
    2022, 15(4): 485-490.  DOI: 10.19538/j.kq.2022.04.022
    摘要 ( )  
    个性化根形种植体是根据患牙牙根形态进行个性化制作的种植体,其形态与牙槽窝相匹配,在拔牙后无需备洞即可植入,具有即刻、微创、初期稳定性好、美观效果佳、生物力学相容性好等特点。随着锥形束CT、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作、3D打印技术及口腔材料学等的迅速发展,个性化根形种植体也获得了可观的进展。文章回顾了个性化根形种植体的发展历史、3D打印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等情况,以期为个性化根形种植体的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促进上颌窦底提升术后骨再生研究进展
    陈思宇, 周延民
    2022, 15(4): 491-497.  DOI: 10.19538/j.kq.2022.04.023
    摘要 ( )  
    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时,常采用上颌窦底提升术获得充足的骨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普遍认为上颌窦底黏膜本身具备成骨潜力,术后的成骨模式为通过植骨材料维持稳定的空间,来自创面和窦底黏膜的间充质干细胞黏附、迁移并成骨分化,形成新骨。常规应用的植骨材料普遍缺乏骨诱导性,使得术后成骨效率低、术后反应明显,因此加速术后的骨再生并减轻患者负担是当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是第二代自体血小板浓缩制品,作为组织工程材料最初被用于修复软组织损伤,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口腔种植领域。近期研究发现PRF可诱导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通过标准化流程制备的PRF具有一定的骨诱导性,同时可促进血管形成,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能够调控其成骨模式中的各项因素。另外,PRF制成膜使用可依靠其机械强度维持提升后的窦底黏膜。但迄今为止PRF促进骨再生的机制研究仍有欠缺,是否应该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常规应用PRF仍存争议。文章重点介绍PRF促进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的骨再生机制以及PRF在不同术式中的临床应用方式及效果,旨在为临床决策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组织蛋白酶在牙周炎进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王思健, 王碧瑶, 李嘉慧, 黄铭浩, 谢佳慧, 阎 旭, 张馨文
    2022, 15(4): 498-503.  DOI: 10.19538/j.kq.2022.04.024
    摘要 ( )  
    牙周炎是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其中宿主的免疫系统在应对细菌入侵的同时,也会引起牙周组织的炎症反应,从而产生相关的病理表现。在炎症反应中,组织蛋白酶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组织蛋白酶B可促进巨噬细胞表达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组织蛋白酶S参与T细胞向辅助性T细胞17(Th17)方向分化,并与组织蛋白酶B共同引起血管反应;组织蛋白酶C和G可促进中性粒细胞IL-1β的活化;组织蛋白酶K参与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文章将总结组织蛋白酶在牙周炎的炎症反应及临床病理中发挥的作用,从而对牙周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及临床诊疗起到一定的提示与指导作用。
    病例报告
    CAD/CAM全瓷冠修复冠折后牙齿变色的上颌年轻恒牙1例报告
    王 琪, 胡 颖, 刘 芳, 姚 露, 王艳妮, 吴礼安
    2022, 15(4): 504-506.  DOI: 10.19538/j.kq.2022.04.025
    摘要 ( )  
    骨性Ⅲ类倾向青春期单颌拔牙患者二次矫治1例报告
    冯玉霞, 金作林, 秦 文
    2022, 15(4): 507-512.  DOI: 10.19538/j.kq.2022.04.026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