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1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2-09-30
    上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中国口腔急诊医学的现状与发展
    李 强, 陈永进
    2022, 15(5): 513-519.  DOI: 10.19538/j.kq.2022.05.001
    摘要 ( )  
    文章介绍了我国口腔急诊医学在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急诊专业委员会成立6年来的发展,总结出我国口腔急诊医学发展的6个方面表现,即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内涵进一步清晰、规范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医教研成果层出不穷、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发挥独特作用。文章指出未来我国口腔急诊医学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工作,包括提高群体对口腔急诊的认知、提升口腔急诊规范化处置水平和急救技能、开展口腔急诊相关研究、提高国内外影响力、加强口腔急诊规范化建设、最终建立口腔急诊医学学科等,并提出发展我国口腔急诊医学的具体建议。
    口腔急诊的应急管理与感染防控 
    江 龙, 朱亚琴
    2022, 15(5): 520-524.  DOI: 10.19538/j.kq.2022.05.002
    摘要 ( )  
    当前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简称“新冠病毒”)已在全世界流行。该病毒传染性强并呈现传播速度快、隐匿性高等特点,为口腔急诊诊疗工作带来潜在的感染风险。文章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发布的疫情防控文件,结合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急诊临床实践,总结口腔急诊应急管理与感染防控经验,供国内口腔同行参考。 
    牙源性疼痛的应急处置
    戈 林, 余东升
    2022, 15(5): 525-528.  DOI: 10.19538/j.kq.2022.05.003
    摘要 ( )  
    疼痛是一种包含感觉、情绪和认知的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寻求医疗帮助常见的症状之一,对疼痛的缓解包括药物镇痛和物理镇痛等。口腔急诊科就诊患者中,主诉牙源性疼痛的最为常见,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急诊综合科2018—2020年急诊就诊一般情况分析显示,因剧烈疼痛就诊的患者占61%,其中牙源性疼痛占75%。牙源性疼痛多由牙源性感染引起,急性期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作为口腔急诊科医生必须及时准确判断病情,坚持立即对患牙进行局部治疗、辅以镇痛药、必要时再添加抗生素控制感染的治疗原则,对患牙进行应急处置,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外伤牙活力判定的方法及意义
    薛鸣宇, 张 英
    2022, 15(5): 529-534.  DOI: 10.19538/j.kq.2022.05.004
    摘要 ( )  
    牙外伤是口腔急诊常见的病症之一,及时准确的牙髓活力判断是正确治疗以利维持美学与功能的重要前提条件。文章通过对牙髓活力的生物学基础、牙髓活力测验方法及评价、外伤牙髓受损类型和牙髓活力特点分析,在国际牙外伤临床治疗指南的方向指导下,结合案例和经验,概括外伤牙活力与实施临床治疗方案的关系,为提高牙外伤的临床诊治思维、科学精准和个性化治疗设计提供支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儿童口腔急诊风险防控及行为管理策略
    张单雅, 周 晨, 康瑜洁, 黄艳梅, 林桂珍, 任 飞
    2022, 15(5): 535-538.  DOI: 10.19538/j.kq.2022.05.005
    摘要 ( )  
    口腔急诊科在接收、救治口腔急诊患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儿童在口腔急诊就诊过程中存在配合性较差以及其他的诊疗特殊性,均会增加诊疗难度及风险,并时刻存在于治疗前、中、后的不同阶段。因此,文章主要结合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广东省口腔医院口腔急诊的实际情况,并针对口腔急诊中儿童就诊、治疗等各环节,调整、完善风险防控措施,规范行为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应急处置能力,组建防控督导队伍,建立风险防控及行为管理常态化监督机制。在保障诊疗质量的同时,提高口腔急诊儿童风险防控能力,并不断优化管理。
    论著
    中国口腔急诊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刘 杨, 朱亚琴, 余东升, 雷 容, 黄 萍, 李 强, 陈永进
    2022, 15(5): 539-545.  DOI: 10.19538/j.kq.2022.05.006
    摘要 ( )  
    目的    了解并分析我国口腔急诊规范化建设、口腔医护人员应急处置能力以及口腔急诊医学课程等情况。方法    于2022年6月采用线上问卷调查方式对全国708家口腔医疗机构的1638名口腔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80.9%的医疗机构开设了口腔急诊业务;37.5%开设口腔急诊业务的医疗机构设有急救诊室,其中有66家是口腔专科医院,占所有口腔专科医院(115家)半数以上;57.5%的医疗机构有绿色通道和转诊流程,口腔专科医院中占比为78.3%(90/115);配备椅旁救治所需基本药物和生命支持设备齐全的医疗机构分别占所调查医疗机构的6.6%和5.6%;口腔急诊常见疾病是急性牙髓炎(57.3%),其次是口腔颌面外伤(28.2%)和牙外伤(9.3%),晕厥、低血糖和高血压急症是较常见的3种口腔临床伴发急性全身性病症;所调查的医护人员中完全能够处置常见口腔临床伴发急性全身性病症者仅有39.7%,76.3%的医护人员认为开设口腔急诊课程非常必要,80.4%的医护人员认为应将口腔急诊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但仅有21.6%医学院校开设口腔急诊医学课程。结论    口腔急诊的规范化建设亟待加强;口腔急诊急救培训工作发展迅速,但口腔医护人员的急诊急救处置能力仍需提高;口腔急诊医学教育是目前口腔急诊医学发展的瓶颈和短板,需要加快教材建设与教学普及。
    口腔诊疗应急帐篷隔离及消毒效果评价
    谈文多, 肖 盟, 朱智宇, 江 龙, 赵隽隽
    2022, 15(5): 546-550.  DOI: 10.19538/j.kq.2022.05.007
    摘要 ( )  
    目的    观察口腔诊疗应急帐篷的隔离气溶胶效果及消毒灭菌性能。方法    研究于2021年2—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院口腔教学门诊诊室进行。隔离效果评价实验设置实验组(使用应急帐篷)与对照组(不使用应急帐篷),采用自然沉降法对震荡点左侧0.5、1.0、1.5、2.0、2.5 m处定点进行细菌气溶胶采样,采用棉拭子采样法对操作者面罩表面进行采样。紫外线消毒有效性与时长测定实验在上一实验完成后对实验组帐篷内壁的无菌贴片进行棉拭子采样,经30 min紫外线灯消毒后比较相同位点贴片处细菌培养情况。结果    隔离效果评价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空气中实验菌菌落总数显著降低,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并且使用帐篷后操作者面罩表面无细菌检出;消毒效果评价实验结果显示,使用一台紫外线灯消毒30 min后帐篷内壁细菌阳性检出率可达27.8%,而使用两台紫外线灯消毒30 min后帐篷内壁细菌阳性检出率为0。结论    使用口腔诊疗应急帐篷后能够有效降低诊室空气中细菌菌落总数与物体表面细菌检出率,提示使用该帐篷能够对诊室内操作者与其他人员起到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交叉感染。同时两台紫外线灯照射30 min能够有效杀菌,可用于应急帐篷消毒,提示应急帐篷可循环利用,在经济上具有一定优势。
    前牵引治疗不同时期上颌发育不足患者疗效评价
    温 馨, 杨臣杰, 钱玉芬
    2022, 15(5): 551-557.  DOI: 10.19538/j.kq.2022.05.008
    摘要 ( )  
    目的    应用头颅定位侧位片分析上颌发育不足患者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进行前牵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完成前牵引治疗的上颌发育不足患者36例,根据头颅定位侧位片颈椎骨龄分期(cervical vertebral maturation method,CVM),分为生长发育高峰前期组(CVM Ⅰ~Ⅱ期)7例、生长发育高峰期组(CVM Ⅲ~Ⅳ期)17例以及生长发育后期组(CVM Ⅴ~Ⅵ期)12例。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对其软硬组织相关指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骨性矢状向指标上牙槽座角(SNA角)、上颌突距(A-Np)、前鼻嵴点至垂直参考轴的距离(VRL-ANS)、上牙槽座点至垂直参考轴的距离(VRL-A)、有效上颌长度(Co-A)、上下牙槽座点交角(ANB角)、Wits值在3组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治疗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组A-Np改变值[(2.61 ± 1.11)mm]与生长发育后期组[(1.00 ± 0.82)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7);骨性垂直向指标腭平面倾斜角(SN-PP角)在生长发育后期组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变[(-0.90 ± 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2组治疗前后SN-PP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牙性指标上中切牙倾斜度(U1-PP角、U1-SN角)在3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其改变值组间差异分析,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 > 0.05)。软组织指标上唇点到VRL的距离(VRL-Ls)在3组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组软组织A点到VRL的距离(VRL-Ss)改变值[(3.25 ± 1.48)mm]与生长发育后期组[(0.91 ± 2.16)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44)。结论    上颌前牵引治疗在生长发育高峰前期及生长发育高峰期可产生较为良好的上颌骨矢状向骨性效应;而在生长发育后期,上颌骨矢状向改善较其他两期差,但垂直向腭平面逆时针旋转最显著;上前牙唇倾效应在3个时期均较为显著。
    锥形束CT辅助下改良式手术导板用于微创不翻瓣种植6年临床效果研究
    郝 平, 张 舒, 王子剑, 陈 锐, 汤雨龙, 闵 英
    2022, 15(5): 558-563.  DOI: 10.19538/j.kq.2022.05.009
    摘要 ( )  
    目的    评估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辅助下改良式手术导板联合手动牙龈环切刀行后牙区不翻瓣种植手术随访6年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口腔科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行上下颌磨牙种植患者35例,术前拍摄CBCT并采用Invivo5软件完成术前设计,在石膏模型上排蜡牙后制作初导板,口内戴入初导板再次拍摄CBCT并微调导环位置,完成改良式手术导板。术中配合使用以球钻为轴的自制手动牙龈环切刀,微创不翻瓣备洞,并植入Straumann软组织水平种植体,术后拍摄CBCT验证种植体位置和方向。平均骨愈合时间为(3.22 ± 0.21)个月,修复完成后定期随访,对种植体行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35例患者共植入种植体43颗,全部行种植体上部冠修复,功能使用良好,无种植体脱落,种植体6年累计存留率为100%;平均随访时间为(6.33 ± 0.19)年,失访6例(9颗种植体),失访率为17.1%。根尖片测量边缘骨吸收为(1.21 ± 0.65)mm,种植体累计成功率为94.8%,其中28颗种植体的近远中龈乳头充盈邻间隙高度≥ 1/2,龈缘曲线无明显退缩。结论    利用计算机设计并在改良式手术导板和手动牙龈环切刀的辅助下,能确保种植体植入相对理想的三维位置,微创不翻瓣可对近远中龈乳头起保护作用,从而达到理想的美学修复效果,同时可减少手术创伤和缩短手术时间,远期效果良好。
    应用锥形束CT对种植区牙槽骨质量分类方法的改良研究
    阚文娇, 秦宜德
    2022, 15(5): 564-568.  DOI: 10.19538/j.kq.2022.05.010
    摘要 ( )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测量种植区牙槽骨质量并结合Lekholm和Zarb分类法对骨质量分类方法进行改良,以期为提高牙槽骨质量分类的准确性提供指导。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种植科进行种植修复的196例患者术前CBCT影像资料,应用 Invivo5诊断设计软件测量306个种植位点的牙槽骨皮质骨厚度和松质骨密度(皮质骨与松质骨的CT值差值),以Lekholm和Zarb分类法为基础结合测量数据对骨质量进行改良后的量化分类。结果    牙槽骨皮质骨厚度为0.18 ~ 2.89 mm,中位数为0.92 mm。皮质骨与松质骨的CT值差值为88.5 ~ 667.8 HU,应用百分位数法找到33.3%和66.6%对应的数值分别为297.8 HU和356.1 HU。依据此数据结合Lekholm和Zarb分类法将196例患者的306个种植位点骨质量分为4类,其中Ⅰ类骨种植位点46个(占15.0%),Ⅱ类骨104个(占34.0%),Ⅲ类骨114个(占37.3%),Ⅳ类骨42个(占13.7%)。结论    结合Lekholm和Zarb分类法,应用CBCT测量种植区牙槽骨质量并进行分类方法的改良,可为临床医生术前评估牙槽骨质量提供一定参考。
    两种上颌窦底提升术的短期临床效果研究
    赵宁波, 杜良智, 常晓峰, 周 秦, 贺龙龙
    2022, 15(5): 569-573.  DOI: 10.19538/j.kq.2022.05.011
    摘要 ( )  
    目的    研究上颌后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为3 ~ < 4 mm时,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或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的患者45例(50侧上颌窦,上颌后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为3 ~ < 4 mm),于术前、术后当日或术后第2天及术后6 ~ 9个月的愈合期后行影像学检查,比较两种术式的上颌窦底新骨形成高度、上颌窦底黏膜穿孔率及种植体早期成功率。结果   采用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或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的分别有19例和26例(上颌窦分别为21、29侧)患者;上颌窦底黏膜穿孔率分别为4.76%和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6 ~ 9个月的愈合期,两种术式上颌窦底新骨形成高度分别为(5.18 ± 0.48)mm和(7.32 ± 0.8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种术式种植体早期成功率分别为95.83%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当上颌后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为3 ~ < 4 mm时,两种术式均安全可靠,早期成功率高。
    不同冲洗方法在C形根管的牙本质小管中渗透性能的体外研究
    王思祁, 吕天威, 薛 明
    2022, 15(5): 574-578.  DOI: 10.19538/j.kq.2022.05.012
    摘要 ( )  
    目的    评价传统冲洗器、超声、声波、激光冲洗方法在C形根管的牙本质小管中渗透能力,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因正畸治疗或牙周炎症拔除的32颗具有C形根管的下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二磨牙作为研究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8颗离体牙,分别采用传统冲洗器(CNI组)、超声(PUI组)、声波(EDDY组)、激光(PIPS组)方法进行根管冲洗(1 mL 1% NaClO溶液作为冲洗液),并使用1%亚甲蓝染色液进行终末冲洗。采用硬组织切片机将4组牙齿横向切割成300 μm厚切片,体视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并采集图像,应用Image J软件进行各组切片渗透深度的测量。结果    采用动能冲洗的PUI组、EDDY组和PIPS组牙本质小管渗透性能明显优于传统冲洗的CNI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组从根中到根尖区的动能冲洗效果均有所降低,特别是EDDY组与PIPS组,根中与根尖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组C形根管的非峡区牙本质小管渗透深度均明显高于峡区(均P < 0.05);在根管非峡区,各动能冲洗组的渗透效果明显优于CNI组(P < 0.05);在根管峡区,EDDY组和PIPS组的渗透深度明显高于CNI组(P < 0.05),而PUI组的渗透深度与CNI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动能冲洗较传统方法更能取得良好的渗透效果,可显著增强冲洗液在牙本质小管中的渗透能力,改善C形根管清理效果,提高治疗成功率。各冲洗方法渗透能力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激光、声波、超声、传统冲洗器。随着根管根向走行,各冲洗方法渗透效果均有所降低,但动能冲洗系统较传统冲洗方法仍能保持优异的渗透能力。在管间峡区,各动能方法冲洗效果均显著降低,超声冲洗的渗透能力大为减弱,而声波和激光冲洗方法仍具有一定的渗透能力。
    动态导航技术对口腔种植精准度影响的Meta分析
    陈 思, 周子谦, 柳慧芬, 童 昕
    2022, 15(5): 579-584.  DOI: 10.19538/j.kq.2022.05.013
    摘要 ( )  
    目的    评估动态导航技术辅助口腔种植体植入的精准度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检索日期截至2022-01-31。并手工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对动态导航在种植手术中种植体植入的精准度进行Meta分析。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为动态导航辅助下种植体植入位置与计划中位置的偏差。结果    1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纳入666颗在动态导航下行种植手术的种植体。Meta分析结果显示,种植体平均颈部偏差为1.01 mm(95%CI:0.84 ~ 1.17,I2 = 98.2%),平均根尖偏差为1.25 mm(95%CI:0.92 ~ 1.58,I2 = 99.3%),平均角度偏差为3.08°(95%CI:2.23 ~ 3.94,I2 = 99.5%)。Meta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导航下种植区域在上颌骨和下颌骨之间的精准度(颈部、根尖、角度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30、0.711、0.301);在研究设计为模型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种植精准度(颈部、根尖、角度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值分别为 0.212、0.133、0.128)。结论    动态导航下进行种植手术是一种相对安全且高效的手术操作方法,但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研究对精准度差异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证明。
    基于核心家系的黏附连接相关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广西白裤瑶族儿童龋病遗传易感性关联分析
    潘金凤, 李安迪, 何灏逾, 刘秋林, 于雪婷, 曾晓娟
    2022, 15(5): 585-589.  DOI: 10.19538/j.kq.2022.05.014
    摘要 ( )  
    目的    探讨黏附连接相关蛋白1(adherens junctional associated protien 1,AJAP1)基因多态性与广西白裤瑶族儿童龋病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联。方法    选取2018年广西河池市南丹县里湖瑶乡12岁白裤瑶族高龋儿童(30人)及其生物学父母(60人)组成的三人核心家系为研究对象。利用SNPscan技术对AJAP1基因rs3896439、rs4654438位点进行分型,通过FBAT 2.0.4软件进行基于核心家系的传递不平衡检验(transmission disequilibrium test,TDT)及单倍型关联分析。结果    TDT分析结果显示,rs3896439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龋病的遗传易感性显著相关,G等位基因从杂合子父母向高龋子代过度传递,为龋病的危险因素(加性模型:Z = 2.263,P = 0.024;显性模型:Z = 2.064,P = 0.039)。单倍型关联分析结果显示,rs3896439-rs4654438的单倍型G-C从杂合子父母向高龋子代显著过度传递,与龋病的遗传易感性相关联(加性模型:Z = 2.180,P = 0.029;显性模型:Z = 2.206,P = 0.027)。结论    AJAP1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广西白裤瑶族儿童龋病的遗传易感性相关。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桩核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应用效果研究
    蒋 青, 梁鹏浩, 温永梅, 张 瑞, 王 频, 郭 玲, 范丽苑
    2022, 15(5): 590-593.  DOI: 10.19538/j.kq.2022.05.0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桩核冠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在口腔修复学实验课程中的教学效果。方法    选取西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2018级本科生80名,随机分为虚拟仿真教学组与传统教学组,每组40名学生。虚拟仿真教学组采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进行桩核冠章节的实验教学,传统教学组采取传统实验课教学法,课程结束后比较2组教学效果并进行教学评价问卷调查。结果    虚拟仿真教学组的理论考试成绩及案例分析考试成绩均高于传统教学组第1次考试成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与传统教学组第2次考试成绩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虚拟仿真教学组学生对所使用教学手段的评价及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将桩核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应用于口腔修复学实验课教学,能够取得明显优于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
    TBL联合OSCE教学考核模式在口腔种植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熊 毅, 周 丰, 王清逸, 伍颖颖
    2022, 15(5): 594-598.  DOI: 10.19538/j.kq.2022.05.016
    摘要 ( )  
    目的    探究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教学模式联合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的考核模式在口腔种植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2019级一年级研究生19人和2020级一年级研究生21人,前者采用传统的以课堂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模式教学(LBL教学组),后者采用TBL模式教学(TBL教学组)。比较两组学生期末考核(包括传统考试和OSCE考核)成绩,同时分析TBL教学组课中测试[包括个人测试(individual readiness assurance test,iRAT)、小组测试(team readiness assurance test,tRAT)和学生互评(peer assessment,PA)]成绩与期末考核成绩的相关性,并使用问卷调查两组学生对教学考核模式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传统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760,P = 0.452);而TBL教学组的OSCE考核成绩优于LBL教学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021,P = 0.001)。TBL教学组iRAT(8.46 ± 0.93)分、tRAT(9.53 ± 0.16)分、PA(9.05 ± 0.71)分,其中仅PA分数与传统考试成绩和OSCE考核成绩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595、0.634,均P < 0.05)。此外,TBL教学组学生满意度明显优于LBL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3.905,P < 0.001)。结论    相较于LBL教学,TBL教学可提高OSCE考核成绩,且TBL教学中学生的活跃度和贡献度与期末考核成绩相关。TBL联合OSCE教学考核模式可能会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儿童口腔医学继续教育线上教学模式探索
    陈宇江, 张百泽, 汪璐璐, 惠泽明, 张彩娣, 王小竞
    2022, 15(5): 599-602.  DOI: 10.19538/j.kq.2022.05.017
    摘要 ( )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上教学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学科之中,线上继续教育在儿童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起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参加线上学习及授课的360名学员和33名教师设计问卷,对儿童口腔医学继续教育线上教学情况进行调查,从知识获取途径、参加线上学习的频率、对线上学习的态度、课程偏好、常用软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线上教育模式在儿童口腔医学继续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口腔种植案例教学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江鹭鹭, 高 静, 赵宝红
    2022, 15(5): 603-605.  DOI: 10.19538/j.kq.2022.05.018
    摘要 (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教学对于培养住培学员丰富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技能操作以及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较为公认的教学模式,已广泛应用于医学临床教育中,通过典型案例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住培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文章以口腔种植科常见典型病例,包括后牙区单颗牙缺失简单种植、前牙美学区单颗牙缺失即刻种植、种植一期手术同期行引导性骨组织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为例,对案例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培养口腔医生临床思维能力的作用。
    综述
    牙周因素对种植体周围病影响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 青, 安维康, 刘利鹏, 王 菁, 邓天政, 马楚凡
    2022, 15(5): 606-612.  DOI: 10.19538/j.kq.2022.05.019
    摘要 ( )  
    随着种植义齿在临床修复中的广泛应用,种植修复后最常见的生物学并发症——种植体周围病的发生发展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种植体周围病所导致的软组织破坏和骨组织吸收对种植体在口内的长期稳定、美观及功能产生不良影响,且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牙周炎作为种植体周围病发生发展的一个关键危险因素,会显著增加种植体周围病的发生风险,降低种植体的成功率。目前认为,种植体周围较差的软组织封闭、牙周炎症状态对口腔微生物环境和宿主免疫微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共同导致了种植体周围病的发生。文章就现有牙周因素与种植体周围病的分子学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对牙周因素影响种植体周围病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做一综述,以期在临床上为种植体周围病提供有效的防治策略。
    口腔细菌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作用的研究进展
    吴亚红, 潘亚萍
    2022, 15(5): 613-619.  DOI: 10.19538/j.kq.2022.05.020
    摘要 ( )  
    口腔细菌是口腔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细菌不仅在龋病和牙周病等口腔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还与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CVD)等全身系统性疾病关系密切。文章就口腔细菌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关联证据及口腔细菌在其中的可能致病机制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为AS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光动力介导的免疫调控作用及其在口腔医学领域中的作用特点
    张茜柳, 朱新宇, 张玏珈, 余东升
    2022, 15(5): 620-624.  DOI: 10.19538/j.kq.2022.05.021
    摘要 ( )  
    光动力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发展迅速,在口腔肿瘤、口腔黏膜病、牙髓牙周疾病治疗以及组织再生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免疫调控在光动力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光动力疗法可诱导细胞凋亡或直接破坏细胞,暴露抗原物质,进而刺激免疫细胞的增殖与活化并释放炎症细胞因子,从而破坏病变组织,抑制肿瘤增殖;通过改变血管通透性等方式调节局部炎症进程,促进免疫细胞抗炎极化,同时减少炎性细胞浸润;通过改变局部细胞因子的分泌模式间接促进组织再生,或直接靶向免疫细胞引起内皮细胞、软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的增殖或分化。文章就光动力介导的免疫调控作用特点及其在口腔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方向做一综述。
    激光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拔除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王梦梦, 马宇锋
    2022, 15(5): 625-628.  DOI: 10.19538/j.kq.2022.05.022
    摘要 ( )  
    埋伏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是口腔颌面外科较常见的手术之一,然而受解剖位置的影响,其术后并发症仍普遍存在。激光是一种新型的微创辅助手段,具有抗菌抗炎、促愈合及强止血性能,广泛应用于口内软组织肿物切除、系带修整、种植体周围炎、牙周炎、牙龈成形、正畸牙移动、龋病治疗等口腔医学领域。目前对于激光应用于埋伏阻生第三磨牙拔除的报道较少,文章就埋伏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常用激光类型、机制及效果进行综述,以便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浓缩生长因子应用于牙髓修复与再生的研究进展
    陈 灵, 程亚楠, 徐 普, 王彦阳, 梁刘凤
    2022, 15(5): 629-633.  DOI: 10.19538/j.kq.2022.05.023
    摘要 ( )  
    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是最新一代自体血液提取物,富含多种生长因子,由纤维蛋白构成三维网络结构。在因龋病、外伤等原因导致牙髓损伤或坏死的牙髓修复与再生治疗中,纤维蛋白可作为支架模拟髓腔内形态,提供三维生物空间结构,维持组织内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并给细胞分化、增殖等提供适宜的环境;生长因子具备一定的抗炎及促血管愈合作用,可促进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外基质分泌和矿化等。各组分对牙髓组织修复、再生的影响互不相同,但最终目的是共同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文章就CGF在牙髓组织修复与再生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病例报告
    基牙预备-种植体植入联合导板引导下种植体辅助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1例报告
    王婉蓉, 谢 瑞, 白石柱, 金 珊, 冯志宏
    2022, 15(5): 634-637.  DOI: 10.19538/j.kq.2022.05.024
    摘要 ( )  
    脑膜瘤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误诊牙痛1例报告
    王 疆, 侯 锐, 师 佳, 刘筱静, 张 旻
    2022, 15(5): 638-640.  DOI: 10.19538/j.kq.2022.05.025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