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橡皮障隔离技术
    王思祁, 丛鑫禹, 薛 明
    2022, 15(3): 257-260.  DOI: 10.19538/j.kq.2022.03.001
    摘要 ( )  
    在牙髓治疗和牙体修复过程中,有效地将患牙与口腔环境隔离,保持术区干燥,阻止唾液及微生物对术区的污染,是治疗和修复成功的基本保证。随着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橡皮障隔离技术已成为目前最有效的隔离方法,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步骤。因此,了解橡皮障的优势、组成,掌握橡皮障的应用方法,对于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镍钛器械的抗折性能
    王 蝶, 李 婧, 薛 明
    2022, 15(3): 261-264.  DOI: 10.19538/j.kq.2022.03.002
    摘要 ( )  
    与传统不锈钢器械相比,机用镍钛器械因其优异的机械性能而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镍钛器械在根管治疗过程中发挥着清理成形根管、控制感染的关键作用,已成为根管预备的主流器械。然而,深知其具备高效切削力的同时,如何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也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因此镍钛器械的抗折性能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文章就影响镍钛器械抗折性能的因素及预防措施做一介绍。
    氢氧化钙糊剂与根管内感染控制
    李 婧, 王 蝶, 薛 明
    2022, 15(3): 265-268.  DOI: 10.19538/j.kq.2022.03.003
    摘要 ( )  
    感染控制对根管治疗的成功至关重要。尽管随着器械及设备的进步,对根管的清理及成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由于根管系统解剖结构错综复杂,使得获取清洁根管面临各种问题。例如:机械预备的宽度有限,不能彻底清理感染牙本质;冲洗技术的运用虽然可以去除根管器械预备后形成的玷污层,但对细菌内毒素的清除还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残留的微生物、毒素等若得不到清除可能会在根尖周组织形成持续感染。因此,除外机械预备和冲洗,根管封药也是感染根管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氢氧化钙糊剂以其高效的抗菌作用在临床得到广泛使用。文章将对根管封药的必要性、氢氧化钙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做一介绍。
    牙骨质增生及其合并根管感染的应对策略
    丛鑫禹, 王思祁, 薛 明
    2022, 15(3): 269-272.  DOI: 10.19538/j.kq.2022.03.004
    摘要 ( )  
    牙骨质由无细胞牙骨质和细胞牙骨质构成。在正常情况下,根尖1/3不断有细胞性牙骨质的沉积,以代偿牙冠的磨耗。临床中,我们常通过拍摄根尖片发现根尖周有病损的患牙,其牙根周围牙骨质形成异常增加,导致牙骨质过度增厚即牙骨质增生。牙骨质增生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根尖周炎症、机械刺激和骨的Paget病等相关。根尖周增生的牙骨质影响了牙本质-牙骨质界,在临床中对根管工作长度的确定带来了挑战。文章将从牙骨质增生的病因、特征及应对策略做一介绍,以期为临床治疗疑难根尖周病提供新思路。
    下颌第一恒磨牙的形态识别及其临床意义
    王全禹, 毕婉婷, 邹 蕴, 薛 明
    2022, 15(3): 273-276.  DOI: 10.19538/j.kq.2022.03.005
    摘要 ( )  
    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解剖形态复杂多样,可能存在根管峡部、管间交通支、额外根管、危险区、弯曲根管等特殊结构,个体差异较大。文章系统阐述下颌第一恒磨牙牙根和根管的解剖形态特点,对复杂及特殊结构进行具体分析并提供相应的临床诊疗策略。
    根管治疗中的顺滑通道制备及其临床意义
    卢昱康, 张晓琴, 郑治国
    2022, 15(3): 277-281.  DOI: 10.19538/j.kq.2022.03.006
    摘要 ( )  
    建立顺滑通道是根管预备成形的必要步骤,是安全有效预备根管的前提。文章介绍了顺滑通道的制备,并分别针对根管偏移和中心定位能力、根尖碎屑推出和术后疼痛、牙本质微裂形成、预备时间、根管器械分离等特性讨论了顺滑通道的临床意义。
    感染根管细菌生物膜的治疗策略
    吴郐锋, 赵鑫钰, 杜 毅
    2022, 15(3): 282-286.  DOI: 10.19538/j.kq.2022.03.007
    摘要 ( )  
    根尖周炎是发生在根尖周组织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由根管内的感染引起。其根管内的细菌主要以难清除的生物膜形式定植,为临床治疗带来了难题。因此,了解根管细菌生物膜的特性、掌握治疗方法对于提高感染根管治疗成功率具有重大意义。
    牙周成形手术改善天然牙美学效果专栏
    经前庭沟切口的骨膜下隧道技术联合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治疗单牙Miller Ⅲ度牙龈退缩的初步探索(附1例报告)
    孙 菲, 韦 宁, 胡文杰, 危伊萍
    2022, 15(3): 287-292.  DOI: 10.19538/j.kq.2022.03.008
    摘要 ( )  
    牙龈退缩作为牙周炎最常见的伴发病变,其发病率高,根面暴露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导致牙齿敏感、根面龋及牙体缺损等问题。治疗同时伴有邻面附着丧失的Miller Ⅲ度牙龈退缩一直是临床上具有挑战性的难题。近年来,经前庭沟切口的骨膜下隧道技术(vestibular incision subperiosteal tunnel access,VISTA)逐渐受到医生与学者的关注,VISTA与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subepithelial connective tissue graft,SCTG)联合应用,在有效覆盖根面的同时,增加软组织厚度及角化龈宽度,亦可减少术区范围及术后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文章展示了1例下前牙区单牙Miller Ⅲ度牙龈退缩并伴下唇系带附着位置过高病例的临床决策及治疗过程,详细介绍了VISTA联合SCTG的膜龈术式对裸露根面进行覆盖,并同期行系带切除术的技术细节。术后追踪随访12个月,并借助口腔数字化技术评价根面覆盖效果,为此类病例的临床处置积累了一定经验。
    美学区牙冠延长术同期应用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联合冠修复改善粉白美学效果的初步探索(附1例报告)
    韦 宁, 胡文杰, 吕珑薇, 危伊萍
    2022, 15(3): 293-299.  DOI: 10.19538/j.kq.2022.03.009
    摘要 ( )  
    和谐、迷人的微笑是口腔美学治疗追求的目标,发生于上颌前部牙弓美学区的唇齿龈关系不调及粉白美学缺陷都可能影响整体的微笑美学效果。牙齿被动萌出不足导致的露龈笑是常见的微笑美学缺陷之一,美学区牙冠延长术可以行之有效地重建牙龈外形;而上颌美学区牙周表型偏薄,如伴有唇侧软组织轮廓塌陷,不仅损害粉色美学效果,也增加了发生根面透色、牙龈退缩等并发症的风险。如何重建牙龈外形、改善唇齿龈关系,同时恢复协调的软组织轮廓,改善牙周表型,是临床粉色美学治疗的难点。本文展示了1例上前牙美学区露龈笑伴有唇侧软组织轮廓塌陷的美学分析及临床诊治过程,详细介绍了美学区牙冠延长术同期实施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的手术过程,联合冠修复重建协调的粉白美学,并采用数字化模型进行多维度的分析评价,最终获得了良好的美学效果。
    论著
    三种根管封闭剂的根尖封闭性能体外比较研究
    吕 翱, 林晓新, 郭晓莉, 刘逸卿, 杜 毅
    2022, 15(3): 300-303.  DOI: 10.19538/j.kq.2022.03.010
    摘要 ( )  
    目的    在体外环境下比较C-Root SP、iRoot SP、AH-Plus 3种根管封闭剂的根尖封闭性能,以评价新型生物陶瓷类根管封闭剂C-Root SP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0颗离体单根管牙使用Reciproc Blue机用镍钛锉预备根管,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AH-Plus组、C-Root SP组、iRoot SP 组,每组15颗)和3个对照组(单纯牙胶充填组、阳性对照组各15颗,阴性对照组5颗)。3个实验组分别使用单尖法充填AH-Plus、C-Root SP、iRoot SP根管封闭剂,单纯牙胶充填组仅充填牙胶尖,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不做任何充填。使用染料渗透法对所有样本处理后纵向剖开根管,体视显微镜下测量染料渗透长度,比较各组染料渗透长度差异。结果    AH-Plus组、C-Root SP组、iRoot SP组、单纯牙胶充填组、阳性对照组的根管内均有染料渗入,染料渗透长度依次为(1.41 ± 0.40)、(1.32 ± 0.36)、(1.25 ± 0.42)、(4.12 ± 0.97)、(5.82 ± 0.54)mm。3个实验组的染料渗透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此3组的染料渗透长度均明显小于单纯牙胶充填组和阳性对照组(均P < 0.05)。阴性对照组无染料渗入。结论    C-Root SP根尖封闭性能良好,与iRoot SP、AH-Plus两种根管封闭剂的根尖封闭性能相近。
    三种机用镍钛器械根管预备中心定位能力的体外研究
    王天祺, 李家有, 许家宁 , 白卓平, 苏冠宇, 薛 明
    2022, 15(3): 304-308.  DOI: 10.19538/j.kq.2022.03. 011
    摘要 ( )  
    目的    比较3种机用镍钛器械预备树脂模拟弯曲根管的中心定位能力。方法    将30个树脂模拟弯曲根管分成3组,分别使用机用镍钛器械ProTaper Universal(A组)、 ProTaper Gold(B组)、M3-Pro(C组)进行根管预备,记录预备时间。使用相机在同一位置拍摄预备前后根管形态图片,应用Adobe Photoshop CS5 软件将预备前后图像叠加,距离根尖孔每1 mm取1个观测点(共10个),对3种器械的中心定位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发生器械分离。B组预备时间最短,A组最长(P < 0.05)。预备前后根管弯曲度变化在3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根尖区,A组中心定位能力较差(P < 0.05);在弯曲点附近,C组的中心定位能力优于其余2组(P < 0.05);在冠方,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3种器械均能维持根管原始形态,ProTaper Gold的预备时间最短;与ProTaper Universal相比,ProTaper Gold和M3-Pro具有更好的中心定位能力,更适合弯曲根管的预备。
    新型数控切削全口义齿基托树脂材料的制备及性能初步评价
    闫越琪, 翟紫荻, 刘晋禹, 孙 健, 钱 超
    2022, 15(3): 309-314.  DOI: 10.19538/j.kq.2022.03.012
    摘要 ( )  
    目的    制备一种新型数控切削全口义齿基托树脂材料,初步评价其力学性能和生物学性能。方法    研究组采用捏炼混合、加热加压成型固化的方法制备新型数控切削全口义齿基托树脂材料,对照组使用传统热凝基托树脂材料进行制备,比较两组的挠曲强度、挠曲弹性模量、吸水值和溶解值差异。将研究组材料与L929细胞共培养,提取材料浸提液并进行稀释,分别记为100%、75%、50%、25%浸提液组,并设置阳性、阴性和空白对照组,检测其细胞毒性。结果    研究组制备完成的新型数控切削全口义齿基托树脂盘表面光滑,无杂质和气孔,色泽均匀。研究组挠曲强度[(101.09 ± 1.69)MPa ]高于对照组[(68.84 ± 3.59)MPa],其挠曲弹性模量[(2736.00 ± 67.93)MPa ]也高于对照组[(2064.00 ± 73.98)M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245、8.299,均P < 0.05);研究组的吸水值[(17.14 ± 0.28)μg/mm3]低于对照组[(20.50 ± 1.82)μg/mm3],其溶解值[(1.32 ± 0.51)μg/mm3]也低于对照组[(2.07 ± 0.49)μg/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71、0.924,均P < 0.05)。除阳性对照组的细胞毒性分级为3级外,其他组均为0级或1级,体外细胞毒性检测结果为合格。结论    新型数控切削全口义齿基托树脂材料的性能优于传统热凝固化的全口义齿基托树脂材料,且不具有潜在的细胞毒性,能够满足数字化全口义齿基托材料的临床要求。
    上颌后牙区腭侧微种植体支抗近远中向植入安全位置的锥形束CT研究
    李星翰, 徐佳琳, 杨 莹, 董寅娟, 刘珊珊, 赵丽华, 张晓东
    2022, 15(3): 315-319.  DOI: 10.19538/j.kq.2022.03.013
    摘要 ( )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研究微种植体支抗在上颌后牙区腭侧植入时,其在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间以及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近远中向的植入位置,为临床选择微种植体支抗安全的植入位置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从北部战区总医院口腔科选取60例曾于2020年1—12月期间因口腔疾病前来就诊的成人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在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间腭侧以及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腭侧,分别测量距腭尖水平连线12、14、16、18 mm位置时,相邻两牙的腭根距过相邻两牙牙冠接触点与腭尖水平连线垂直的参考线的距离,以及相邻两牙腭根之间的中点分别距此参考线的距离。结果    上颌后牙区腭侧,相邻两牙腭根之间的中点均位于参考线的远中。距腭尖水平连线越高,相邻两牙腭根间中点与参考线的距离越大(P < 0.05)。距腭尖水平连线高度相同的情况下,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腭根间中点到参考线的距离大于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腭根间中点到参考线的距离(P < 0.05)。结论    在上颌后牙区腭侧植入微种植体支抗时,应选择在参考线偏远中位置植入,此时近远中向植入位置接近相邻两牙腭根间的中点,是较为安全的植入位置。
    牙周内窥镜与锥形束CT用于牙根纵裂诊断的比较研究
    贺志芳, 李 垚, 栗旭剑, 刘志芳, 杨娜娜, 齐建华
    2022, 15(3): 320-324.  DOI: 10.19538/j.kq.2022.03.014
    摘要 ( )  
    目的    比较牙周内窥镜与锥形束CT(CBCT)用于牙根纵裂(VRF)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邯郸市口腔医院牙周病科于2019年5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疑似存在VRF的患者97例(患牙101颗),均行牙周内窥镜、CBCT检查,再行外科手术治疗最终确诊。对上述2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    97例患者101颗患牙中,行外科手术治疗最终诊断为VRF的患牙共计85颗,其中72颗为颊舌向VRF(占84.71%),13颗为近远中向VRF(占15.29%)。牙周内窥镜与CBCT对VRF的诊断结果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均较高(κ值分别为0.703和0.691,均P < 0.05)。牙周内窥镜对VRF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1.76%、87.50%、91.09%,CBCT对VRF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9.41%、93.75%、90.10%;牙周内窥镜对VRF的诊断效能与CBCT接近。结论    牙周内窥镜用于VRF的诊断效能较高,与CBCT检查基本一致,适用于VRF诊断。
    浓缩生长因子联合微创外科技术治疗牙周炎垂直骨缺损的效果评价
    陈 雨, 笪海芹, 陈 莹, 周占豪, 王 冕
    2022, 15(3): 325-329.  DOI: 10.19538/j.kq.2022.03.015
    摘要 ( )  
    目的    评价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CGF)联合微创外科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technique,MIST)治疗牙周炎垂直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7月于合肥市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牙周炎垂直骨缺损患者39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3例,分别采用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GTR组)、GTR联合CGF(GTR+CGF组)、MIST(头戴式放大镜+保留龈乳头切口+细针细线改良褥式缝合)联合CGF(MIST+CGF组)进行治疗。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垂直骨缺损位点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牙槽骨缺损深度和牙龈退缩深度。结果    3组术前各项测量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术后6个月,3组PD、BI、CAL和牙槽骨缺损深度相较于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但也均发生了牙龈退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术后6个月,3组各项测量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CGF联合MIST治疗牙周炎垂直骨缺损与传统治疗方法一样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其优势有待进一步研究。
    盐酸黄连素根管消毒糊剂的制备及其体外抑菌效果和细胞毒性评价
    邵艳艳, 滕海英, 翟远坤
    2022, 15(3): 330-336.  DOI: 10.19538/j.kq.2022.03.016
    摘要 ( )  
    目的    制备一种以盐酸黄连素(berberine hydrochloride,BBH)为主要成分的新型根管消毒糊剂,评价其体外抑菌作用和细胞毒性,并探索BBH治疗感染根管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    制备一种以BBH为主要成分的新型根管消毒糊剂,该糊剂以聚乙二醇作为溶剂,并添加壳聚糖、硫酸钡等辅助成分。效果评价以氢氧化钙糊剂作为对照,检测其X线阻射性、pH值和流动性,滤纸片扩散法分析各种糊剂对粪肠球菌的抑菌作用,CCK8法检测各种糊剂对牙周膜干细胞和牙髓干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    研究制备了BBH质量浓度为0.1 g/mL和0.2 g/mL的两种新型根管消毒糊剂,调整pH值为7 ~ 8,发现糊剂有良好的流动性和X线阻射性,且两种新型糊剂对粪肠球菌的抑菌效果均优于氢氧化钙糊剂(P < 0.05),其中0.2 g/mL的糊剂抑菌效果更好。另外,两种新型糊剂对体外培养的牙周膜干细胞和牙髓干细胞均无毒性。结论    以BBH为主要成分的新型根管消毒糊剂,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且无细胞毒性。BBH具有应用于治疗感染根管的潜力,该新型根管消毒糊剂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组蛋白去甲基酶UTX在2,3,7,8-四氯二苯并二噁英诱导胎鼠腭裂模型中的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张 伟, 张治鑫, 王 卓
    2022, 15(3): 337-340.  DOI: 10.19538/j.kq.2022.03.017
    摘要 ( )  
    目的    初步研究组蛋白去甲基酶UTX在2,3,7,8-四氯二苯并二噁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TCDD)诱导胎鼠腭裂模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18只C57BL/6J孕鼠随机分为TCDD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在妊娠第10.5天,TCDD组孕鼠采用经口灌胃方式一次性给予64 μg/kg的TCDD(溶于0.2 mL的玉米油中),对照组采用经口灌胃方式给予0.2 mL玉米油。每组分别于妊娠第13.5、14.5、15.5天各安乐处死3只孕鼠,分离胎鼠腭突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腭突组织形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两组胎鼠腭突组织中UTX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妊娠第15.5天对照组胎鼠双侧腭突组织已接触融合;而TCDD组胎鼠腭突组织未融合,且舌体下降出现明显延迟,提示腭裂初步形成。在不同妊娠时间,两组胎鼠腭突组织中UTX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有变化(F值分别为28.683、7.927,均P < 0.05);TCDD组胎鼠腭突组织中UTX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F值分别为1167.309、348.274,均P < 0.05);且两组UTX的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而变大(F = 4.885,P = 0.017),而两组UTX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差异随妊娠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变化(F = 3.158,P = 0.061)。结论    胎鼠腭突组织中UTX的表达水平降低可能是TCDD诱导腭裂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UTX可能在腭部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微创拔除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时高速涡轮手机车针断裂30例临床分析
    李泽溪, 郑 恺, 尉 超, 李 媛, 翁芷杰,  肖 灿
    2022, 15(3): 341-344.  DOI: 10.19538/j.kq.2022.03.0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拔除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时高速涡轮手机车针断裂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    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从2010年2月至2019年10月拔除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时高速涡轮手机车针断裂的30例患者病例资料,对断针留存的部位及取出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所有断针全部取出,20例患者无明显术后反应,10例患者术后第2天复诊局部有明显肿胀及张口受限。2例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下唇及舌尖麻木。1周后复诊,创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和张口受限。1个月后复诊,2例唇舌麻木的患者完全恢复。结论    在使用高速涡轮手机拔牙时应及时更换车针,避免车针使用次数过多;在操作中切勿使用暴力,尽量保护舌侧骨板的完整性;在车针断针后,行相关影像学检查辅助定位,切莫盲目手术;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有利于断针的取出。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Simodont虚拟仿真系统在口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陈敏慜, 徐 丽, 杨安文, 彭 姣, 谢晓莉
    2022, 15(3): 345-348.  DOI: 10.19538/j.kq.2022.03.019
    摘要 ( )  
    目的    探讨Simodont虚拟仿真系统在口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于湖南中南大学湘雅口腔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2020级住院医师20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名。研究组和对照组住院医师分别使用Simodont虚拟仿真系统和传统仿头模培训系统进行G.V.Black Ⅱ类洞的制备训练。采用专业化评分和数字化评级比较两组训练效果,并对研究组住院医师进行Simodont虚拟仿真系统使用情况调查。结果    两组住院医师分组训练前的专业化评分及数字化评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研究组住院医师分组训练后的专业化评分和数字化评级均显著提高,且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研究组10名住院医师均完全认同使用Simodont虚拟仿真系统进行口腔科操作训练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且认为Simodont虚拟仿真系统比传统仿头模更容易操作;但大部分住院医师也同样认为Simodont虚拟仿真系统对操作者的操作精度要求更高。结论    Simodont虚拟仿真系统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口腔住院医师的操作水平。建议在充足的Simodont虚拟仿真系统专业培训前提下,将其广泛应用于口腔科临床操作训练。
    基于团队学习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在口腔颌面部清创缝合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李 果, 王 杭
    2022, 15(3): 349-352.  DOI: 10.19538/j.kq.2022.03.020
    摘要 ( )  
    目的    评价基于团队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在口腔颌面部清创缝合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2017级学生86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TBL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口腔颌面部清创缝合术实验课教学,通过技能考核和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    研究组学生技能考核合格37人,不合格6人;对照组学生技能考核合格28人,不合格15人;研究组学生技能考核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5.103,P = 0.024)。研究组学生在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方面对教学方法的评价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学生喜欢该组教学方法的占比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课堂效率方面,两组学生的评价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TBL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可改善口腔颌面部清创缝合术的教学效果。
    综述
    不可复性牙髓炎伴心血管疾病患者焦虑和疼痛的评估与控制
    杨文懿, 谭学莲, 黄定明
    2022, 15(3): 353-357.  DOI: 10.19538/j.kq.2022.03.021
    摘要 ( )  
    不可复性牙髓炎的牙髓处于炎症感染状态,这可能会导致牙髓治疗前局部麻醉及治疗过程中疼痛控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此时患者也常伴随紧张、焦虑的主观感受。同时,焦虑和疼痛会严重影响伴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严重时会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不可复性牙髓炎治疗需要特别注意疼痛管理、焦虑缓解和局部麻醉药物的正确使用。文章就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不可复性牙髓炎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焦虑和疼痛的评估与控制方法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分析局部麻醉药物与心血管药物的相互作用,以提高临床诊疗的安全性。
    口腔种植愈合基台重复使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孙佳慧, 吴 涛, 施 斌
    2022, 15(3): 358-363.  DOI: 10.19538/j.kq.2022.03.022
    摘要 ( )  
    种植体颈部良好的软组织附着和封闭,对于种植体周围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是保证种植修复远期成功率的重要条件。然而,临床上愈合基台多为清洗消毒后重复使用,其表面可能有污染物残留以及不同程度的改变,增加种植体周围感染的风险。文章就愈合基台重复使用的现状及原因、表面特性及周围软组织附着、重复使用的潜在危害、预防处理方案等做一综述。
    细胞极性在牙发育中的研究进展
    徐于婵, 牛好曼, 郭维华
    2022, 15(3): 364-369.  DOI: 10.19538/j.kq.2022.03.023
    摘要 ( )  
    细胞极性是指由于极性蛋白复合物之间的相互协作或排斥,使细胞骨架、细胞器以及生物大分子等呈极性分布的特性。细胞各个部分实现不同生理功能需要细胞极性蛋白及分子的精密调控。细胞极性在牙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对于成釉细胞和成牙本质细胞的分化和功能意义重大。文章就细胞极性及相关分子和通路在牙发育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根尖周炎低氧微环境下自噬调控骨吸收研究进展
    杨 冰, 则拉莱·阿迪力, 张珩冰, 王 勇, 钱雅洁
    2022, 15(3): 370-373.  DOI: 10.19538/j.kq.2022.03.024
    摘要 ( )  
    根尖周炎是一种常见的根尖周组织炎症性疾病,多继发于牙髓病。患牙根尖周部位产生炎症因子,诱导分化出大量破骨细胞,导致周围骨组织破坏和吸收。研究显示,根尖周炎时牙根周围组织处于缺氧状态,而缺氧可通过上调缺氧诱导因子的表达激活下游通路,促进破骨细胞自噬。自噬通过多种途径来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功能活化。文章就根尖周炎低氧微环境下自噬调控骨吸收的相关研究及其在临床防治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骨免疫在口腔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高寒宇, 杨沁雨, 林 莉
    2022, 15(3): 374-377.  DOI: 10.19538/j.kq.2022.03.025
    摘要 ( )  
    长期以来的研究表明先天免疫和后天免疫在宿主抵御外来微生物入侵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这过程中也会同时造成宿主自身的组织或器官的损害。骨骼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在一些诸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牙周炎等疾病中,免疫系统的反应不仅起到去除外来致病菌的作用,还会同时造成骨骼系统的破坏。长期以来大部分的研究都致力于了解免疫系统对骨组织破坏的机制,而近些年来有研究开始探究骨反作用于免疫系统,由此衍生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骨免疫。文章从骨免疫的机制、免疫与骨吸收作用通路以及在口腔相关疾病的作用机制等方面总结了近些年来相关的研究进展。
    病例报告
    多位置多形态多生牙1例报道并文献回顾
    刘 婷, 张伟伟, 程 艺, 张荣和, 白雪雁
    2022, 15(3): 378-380.  DOI: 10.19538/j.kq.2022.03.026
    摘要 ( )  
    Stafne骨腔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杨 森, 曹 洋, 郑苔菁
    2022, 15(3): 381-383.  DOI: 10.19538/j.kq.2022.03.027
    摘要 ( )  
    读者·作者·编者
    小议口腔修复中的“固位力”
    王 勇, 吴 琳
    2022, 15(3): 384-384.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