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软硬组织增量技术改善种植治疗条件专栏
    软硬组织增量技术有效改善种植治疗条件
    胡文杰
    2022, 15(2): 129-129.  DOI: 10.19538/j.kq.2022.02.001
    摘要 ( )  
    罹患重度牙周炎上颌磨牙拔除后运用微翻瓣牙槽嵴保存术简化种植治疗复杂性(附1例2年随访报告)
    危伊萍, 阳 婷, 胡文杰
    2022, 15(2): 130-137.  DOI: 10.19538/j.kq.2022.02.002
    摘要 ( )  
    罹患重度牙周炎的患牙常伴有严重的感染和牙槽骨破坏,而且拔牙后牙槽窝在愈合过程中进一步骨吸收和改建,增加了后期以修复为导向的种植治疗难度。在上颌磨牙区因毗邻上颌窦,种植治疗常需要进行上颌窦提升术来弥补垂直骨量不足。文章展示了1例罹患重度牙周炎的上颌磨牙,通过微创拔牙后彻底清除牙槽窝感染,结合微翻瓣牙槽嵴保存术,有效减少牙槽窝愈合过程中的骨吸收,实现牙槽嵴的保存和重建,为后期种植修复提供了良好的硬组织三维条件。这一方法将上颌磨牙区骨增量术前移,简化了后续种植治疗的复杂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运用微翻瓣牙槽嵴保存术改善重度骨破坏下颌第二前磨牙拔除后种植条件(附1例2年随访报告)
    韩子瑶, 许砚耕, 徐 涛, 胡文杰, 刘云松
    2022, 15(2): 138-144.  DOI: 10.19538/j.kq.2022.02.003
    摘要 ( )  
    种植修复已被广泛应用于牙列缺损或缺失的功能重建。罹患重度牙周病变需要拔除的牙齿常存在广泛的牙槽骨吸收破坏。其中下颌第二前磨牙根尖毗邻颏孔区,由于其位置特点使得该处根尖区炎症进展易波及下颌管,一旦保留无望的牙拔除后,其种植修复治疗亦存在较大难度与风险。在拔牙同期应用牙槽嵴保存术可恢复和维持良好的牙槽嵴软硬组织轮廓,为种植治疗提供有利条件。文章完整展示了1例下颌第二前磨牙拔除同期行微翻瓣牙槽嵴保存术,术后进行种植修复及2年随访观察的全过程,为存在严重牙槽骨破坏的下颌第二前磨牙的治疗方案设计与临床处置提供了一定参考。
    罹患牙周牙髓联合病变下颌磨牙拔除后运用牙槽嵴保存术提高种植治疗安全性的效果观察(附1例3年随访报告)
    石宇彤, 张浩筠, 胡文杰, 徐 涛, 刘云松
    2022, 15(2): 145-150.  DOI: 10.19538/j.kq.2022.02.004
    摘要 ( )  
    种植治疗作为修复牙列缺损的重要方式,充足的软硬组织条件是种植修复成功的必要条件。下颌磨牙区与下颌管关系紧密,种植治疗时种植体最根方与下颌管间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避免神经损伤。罹患重度牙周病变的下颌磨牙自然愈合后常常骨量不足,要实现以修复为导向的种植治疗的难度与风险大大增加。牙槽嵴保存术能够阻止或减缓牙槽骨宽度及高度的丧失,为种植治疗创造良好的骨量条件。文章展示了1例因牙周牙髓联合病变保留无望的下颌第二磨牙行微创拔牙同期牙槽嵴保存术后6个月实施种植修复治疗的过程,提高了种植治疗的安全性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积累了针对此类病例的临床经验。
    口腔癌术后局部放疗5年后患者下颌磨牙拔牙区软硬组织增量手术改善种植条件(附1例报告)
    张浩筠, 任钰莹, 胡文杰, 刘云松, 徐 涛, 危伊萍, 韩子瑶
    2022, 15(2): 151-157.  DOI: 10.19538/j.kq.2022.02.005
    摘要 ( )  
    软硬组织增量手术常用于改善种植条件,如牙槽嵴保存术、游离龈移植术等可用于维持或创造良好的软硬组织轮廓,避免后期进行复杂的增量手术,降低种植手术难度。对于口腔局部放疗患者而言,能否通过这些简便、创伤小的增量技术创造利于种植治疗的基础条件,是特殊人群种植治疗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展示了1例口腔局部放疗患者微创拔牙、牙槽嵴保存术和游离龈移植术改善种植位点局部软硬组织条件的全过程,种植修复后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为口腔癌术后放疗患者行种植治疗及相关软硬组织增量手术提供了经验。
    论著
    种植修复体对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刘 晶, 吴轶群, 李 洁, 曹舒舒, 毕 帆, 叶丽娟
    2022, 15(2): 158-160.  DOI: 10.19538/j.kq.2022.02.006
    摘要 ( )  
    目的    回顾性分析种植修复体对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头颈肿瘤科行头颈部放疗且口内有种植修复体的头颈部肿瘤患者23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行头颈部放疗且口内无种植修复体的头颈部肿瘤患者23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放疗方式、强调放疗模式及放疗剂量等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放疗方式、调强放疗模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22、0.41,均P > 0.05)。两组患者各部位放射剂量及热点百分剂量值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种植修复体的存在不影响头颈部肿瘤患者的放疗。
    两种材料联合Bio-Oss®骨粉在后牙区拔牙位点保存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杨婷婷, 邱伟恩, 陈沁怡, 胡涵涛, 班 宇
    2022, 15(2): 161-166.  DOI: 10.19538/j.kq.2022.02.007
    摘要 ( )  
    目的    评价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膜和Bio-Oss®Collagen分别与Bio-Oss®骨粉联合应用于后牙区拔牙位点保存术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3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需拔除后牙并行位点保存术患者24例,随机分为CGF组和Collagen组,每组12例。所有患者拔牙后均填入Bio-Oss®骨粉,CGF组使用CGF膜覆盖拔牙创,Collagen组使用Bio-Oss®Collagen覆盖拔牙创。术后1周拆线观察创口愈合情况,术后6个月测量拔牙位点牙槽骨骨量及软组织厚度。结果    术后1周,CGF组创口均愈合良好,Collagen组中有1例愈合不良,1/3骨粉流失。与术后即刻测量结果相比,术后6个月两组均发生一定程度骨吸收,CGF组垂直向骨吸收(0.98 ± 1.53)mm,显著低于Collagen组[(2.78 ± 1.60)mm],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817,P < 0.05);CGF组水平向骨吸收(1.83 ± 1.11)mm,与Collagen组[(1.81 ± 1.28)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t = -0.041,P > 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CGF组垂直骨高度增加(5.15 ± 2.69)mm,Collagen组垂直骨高度增加(6.16 ± 2.91)mm,差异无统计学差异(t = -0.883,P > 0.05)。两组颊、腭侧软组织厚度均有所减小;但两组软组织变化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本研究的2种材料在后牙区拔牙位点保存术中的应用效果均较好,覆盖于Bio-Oss®骨粉均可促进创口愈合,延缓牙槽骨吸收,对维持拔牙位点牙槽骨高度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利于后期种植修复。
    浓缩生长因子在受区伴有炎症的自体牙移植术中应用效果研究
    艾力麦尔旦·艾尼瓦尔, 地力努尔·克然木, 王 玲, 尼加提·努尔穆罕默德
    2022, 15(2): 167-172.  DOI: 10.19538/j.kq.2022.02.008
    摘要 ( )  
    目的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在受区伴有炎症的自体牙移植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颌面外科门诊就诊的需行自体牙移植术且受区伴有炎症患者42例(移植牙42颗),随机分为CGF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两组患者术前均拍摄锥形束CT并3D打印移植牙模型。受区牙槽窝刮净炎症组织后,CGF组将CGF置于牙槽窝内后再植入移植牙,对照组则直接植入移植牙。术后定期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移植牙松动度及骨愈合等情况。结果    术后1、3 d,CGF组VAS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两组术后即刻及术后1、4周移植牙松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术后3个月,CGF组受区牙槽骨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 = 14.538,P < 0.05);术后6个月,两组受区牙槽骨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24个月,CGF组所有移植牙均达到成功标准,治疗成功率为100%;对照组中有1例发生根外吸收,治疗成功率为95.24%;两组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100,P > 0.05)。结论    在受区伴有炎症的自体牙移植术中应用CGF可能有助于减轻术后愈合早期的疼痛,促进牙槽骨早期愈合。
    不同生物活性玻璃对脱矿牙本质再矿化作用的比较研究
    岳阳丽, 贺贵天, 刘翠丽, 马贵霞
    2022, 15(2): 173-178.  DOI: 10.19538/j.kq.2022.02.009
    摘要 ( )  
    目的    体外评价不同生物活性玻璃对脱矿牙本质的再矿化作用。方法    收集2020年11—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因阻生拔除的第三磨牙40颗,并制作成牙本质块。将脱矿处理后的牙本质块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分别使用BioMinF®(BioMinF®组)、奥敏清®(奥敏清®组)、奥敏清®+氟化钠(奥敏清®+氟化钠组)、氟化钠(氟化钠组)处理,进行8 d的pH循环。使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分析各组牙本质表面形态,以及BioMinF®和奥敏清®粉末的形态特征和元素组成。通过Micro-CT测定牙本质矿物质密度(dentin mineral density,DMD),并计算各组再矿化前后矿物质损失量(∆DMD)。结果    扫描电镜下可见BioMinF®粉末和奥敏清®粉末均呈不规则块状;X射线能谱分析示BioMinF®和奥敏清®均含有大量钠、硅及钙元素,此外,BioMinF®含少量氟元素。扫描电镜下可见4组再矿化区牙本质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阻塞物沉积,其中奥敏清®+氟化钠组表面沉积物最多,牙本质小管完全堵塞。各组再矿化前∆DMD总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849,P = 0.156)。再矿化后∆DMD依次为:氟化钠组> BioMinF®组>奥敏清®组>奥敏清®+氟化钠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1.923,P < 0.001);其中,除BioMinF®组和奥敏清®组的再矿化后∆D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外,其他各组间再矿化后∆DM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BioMinF®与奥敏清®均可能具有抑制牙本质脱矿和促进牙本质再矿化的作用,奥敏清®与氟化钠联合使用效果更佳,生物活性玻璃与氟化物在促进牙本质再矿化方面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儿童口腔医生对乳牙有瘘型根尖周炎治疗方法选择的问卷调查分析
    杜 样, 陈宇江, 汪璐璐, 孙书恺, 韩欣欣, 王军辉, 张百泽, 王小竞
    2022, 15(2): 179-183.  DOI: 10.19538/j.kq.2022.02.010
    摘要 ( )  
    目的    基于问卷调查分析儿童口腔医生对乳牙有瘘型根尖周炎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其原因。方法    选择2020年9—10月参加上海、西安等地及其周边地区有关儿童口腔诊疗专业培训及国内儿童口腔专业学术会议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儿童口腔医生448名,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儿童口腔医生性别、工作单位、工作时间、学历等对乳牙有瘘型根尖周炎治疗方法选择的影响。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48份,回收有效问卷374份,问卷有效率为83.48%。其中,有276名(73.8%)儿童口腔医生选择根管治疗术,98名(26.2%)儿童口腔医生选择牙拔除术。不同性别儿童口腔医生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001,P = 0.987);而不同工作单位、工作时间及学历的儿童口腔医生选择治疗方法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009、10.538、11.194,均P < 0.05)。选择根管治疗术的276名儿童口腔医生中,79.71%的医生认为通过根管治疗可消除感染,延长患牙保存时间;81.16%的医生会选择多次法根管治疗;选择Vitapex糊剂的医生(53.99%)明显多于选择抗生素糊剂(25.36%)和氧化锌丁香油糊剂(20.65%)的医生;36.23%的儿童口腔医生对于乳牙有瘘型根尖周炎对继承恒牙的影响认识不足。结论    国内儿童口腔医生受到工作单位、工作时间及学历的影响,对于乳牙有瘘型根尖周炎的治疗方法的选择有所差异。部分医生对于乳牙根尖周炎对继承恒牙的影响认识不足,需要加强学习。
    儿童和青少年正畸患者睡眠呼吸障碍情况的调查研究
    孔荣荣, 杜海燕, 林亭廷, 梁文慧, 王丽颖 , 乔 虎
    2022, 15(2): 184-186.  DOI: 10.19538/j.kq.2022.02.011
    摘要 ( )  
    目的    基于问卷调查分析儿童和青少年正畸患者睡眠呼吸障碍(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SDB)情况。方法    选取2021年1—7月于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牙颌颜面发育管理中心就诊的汉族儿童和青少年正畸患者348例,通过问卷调查其是否有打鼾、呼吸暂停、嗜睡、行为障碍等问题。问卷平均得分≥ 8分的患者记为SDB高风险组,得分< 8分的记为SDB低风险组,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的分布情况。结果    问卷平均得分≥ 8分的患者有33例,占9.48%。问卷中“早上醒来后感到口干”和“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分心”回答为“是”的患者分别为127例(36.49%)和119例(34.20%),占比较高。SDB高风险组与SDB低风险组患者年龄和性别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在儿童和青少年正畸患者中,SDB高风险患者接近10%,需要引起家属及正畸医生的关注,并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亲代教育程度对太原市3岁及以下儿童患龋影响的调查研究
    樊玉玲, 程 琳, 刘青梅,
    2022, 15(2): 187-191.  DOI: 10.19538/j.kq.2022.02.012
    摘要 ( )  
    目的    调查分析亲代教育程度对太原市3岁及以下儿童患龋状况的影响,为社区根据亲代教育程度的差异高效预防低龄儿童患龋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太原市高校职工社区与非高校职工社区各1所,选取这两所社区中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行预防接种的3岁及以下儿童739名(高校职工社区儿童350名、非高校职工社区儿童389名)进行口腔检查及问卷调查。结果    350名高校职工社区儿童的患龋率为28.57%,龋均为1.42,治疗率为4.11%。389名非高校职工社区儿童患龋率为49.61%,龋均为2.34,治疗率为2.29%。高校职工社区儿童的患龋率明显低于非高校职工社区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影响高校职工社区儿童患龋的独立危险因素有:不定期口腔检查(OR = 1.721,95%CI:1.618 ~ 4.840,P < 0.05)、饮用含糖饮料(OR = 5.429,95%CI:2.482 ~ 11.874,P < 0.05)、刷牙时间少(OR = 1.732,95%CI:1.065 ~ 2.816,P < 0.05)、不定期涂氟(OR = 1.426,95%CI:1.195 ~ 3.933,P < 0.05)。影响非高校职工社区儿童患龋的独立危险因素有:与父母共用餐具(OR = 1.440,95%CI:1.241 ~ 3.804,P < 0.05)、甜食进食频率高(OR = 2.199,95%CI:1.497 ~ 3.229,P < 0.05)、刷牙时间少(OR = 1.592,95%CI:1.117 ~ 2.270,P < 0.05)、不使用含氟牙膏(OR = 2.084,95%CI:1.333 ~ 3.257,P < 0.05)。结论    亲代教育程度对太原市3岁及以下儿童患龋率具有一定影响,社区应根据亲代教育程度进行个性化的低龄儿童口腔健康宣教。
    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倾斜角度与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程度相关性研究
    徐 晨, 周丽斌, 苏 葵
    2022, 15(2): 192-196.  DOI: 10.19538/j.kq.2022.02.013
    摘要 ( )  
    目的    通过曲面体层片测量分析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倾斜角度与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2020年于中山市人民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患儿473例,共计患牙690颗,将其相邻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程度分为Ⅰ ~ Ⅳ级。测量第一恒磨牙近中倾斜角度,并分析其与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上颌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Ⅱ ~ Ⅳ级的相邻第一恒磨牙倾斜角度依次为(102.2 ± 8.5)、(98.8 ± 8.8)、(92.7 ± 8.5)°,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r = -0.4,P < 0.05)。下颌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Ⅰ ~ Ⅳ级的相邻第一恒磨牙倾斜角度依次为(58.5 ± 6.4)、(61.4 ± 8.4)、(61.9 ± 9.4)、(61.7 ± 9.0)°,两者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 = 0.1,P > 0.05)。结论    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时,其近中倾斜角度越小,越可能导致并加重第二乳磨牙牙根的异常吸收。
    热刺激对人牙周膜细胞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调控影响的初步探索
    王 飞, 陶 荣, 倪龙兴
    2022, 15(2): 197-202.  DOI: 10.19538/j.kq.2022.02.014
    摘要 ( )  
    目的    初步探索热刺激状态下,正常及炎症人牙周膜细胞(PDLCs)内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半胱天冬酶1(Caspase-1)信号通路的调控表达变化。方法    使用三磷酸腺苷(ATP)和脂多糖(LPS)制备炎症PDLCs模型,分别以45℃、5%CO2条件和37℃、5%CO2条件培养正常和炎症PDLCs,CCK8法检测细胞光密度(OD450)值。根据细胞刺激条件,分为3个实验组(ATP+LPS组、热刺激组、ATP+LPS+热刺激组)和1个对照组,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热休克RNA-1(HSR1)、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NLRP3、Caspase-1、白介素(IL)-1β、IL-18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正常PDLCs活性检测结果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37℃培养条件下细胞OD450值逐渐增加,45℃培养条件下细胞OD450值逐渐降低(F = 36.309,P < 0.05);炎症PDLCs活性检测结果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2种温度培养条件下细胞OD450值均逐渐降低(F = 23.353,P < 0.05);且不同培养时间的2种温度培养条件下细胞OD450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此差异越明显(均P < 0.05)。②各组测量指标mRNA相对表达量总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3个实验组各测量指标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且与ATP+LPS组比较,热刺激组和ATP+LPS+热刺激组的HSR1和HSF-1 mRNA相对表达量增高,NLRP3、Caspase-1、IL-1β、IL-18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HSR1可能负反馈调节着NLRP3/Caspase-1炎症小体通路,正常和炎症PDLCs抵抗热刺激时的免疫防御反应能力均减弱。
    医用臭氧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大鼠髁突软骨作用研究
    张婉霞, 买斯吐热木·黑力力, 尼加提·努尔穆罕默德, 柳江龙, 刘 迪, 买买提吐逊·吐尔地
    2022, 15(2): 203-208.  DOI: 10.19538/j.kq.2022.02.015
    摘要 ( )  
    目的    分析于颞下颌关节腔内注射医用臭氧对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itis,TMJOA)大鼠髁突软骨的作用。方法    选取8 ~ 10周龄雄性SD大鼠2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模型组6只、实验组10只。模型组和实验组大鼠建立TMJOA模型3周后,实验组大鼠颞下颌关节腔内注射质量浓度为30 μg/mL的医用臭氧,其他2组注射生理盐水,每周1次,共3次。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后处死各组大鼠并进行取材,观察髁突和关节盘的变化;采用HE、甲苯胺蓝染色并分别通过改良Mankin′s评分和平均光密度值分析髁突软骨细胞和基质的变化情况;采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数量及分布。结果    经CBCT检查和肉眼观察发现,模型组和实验组颞下颌关节髁突及关节盘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缺损,模型组缺损程度重于实验组。3组改良Mankin′s评分、平均光密度值和TRAP染色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3.462、44.498、113.918,均P < 0.05)。其中,模型组和实验组的改良Mankin′s评分、TRAP染色阳性细胞数均大于对照组,模型组这2个指标还高于实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模型组和实验组的平均光密度值低于对照组,模型组的平均光密度值低于实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于颞下颌关节腔内注射质量浓度为30 μg/mL的医用臭氧,可减轻TMJOA大鼠髁突软骨及软骨下骨的损伤。
    寻常型天疱疮患者血清抗桥粒芯蛋白3抗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张苗苗, 王 翔, 王文梅, 段 宁, 蒋红柳, 林 琳
    2022, 15(2): 209-211.  DOI: 10.19538/j.kq.2022.02.016
    摘要 ( )  
    目的    研究寻常型天疱疮患者血清抗桥粒芯蛋白3(desmoglein 3,Dsg3)抗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南京市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病科就诊的寻常型天疱疮患者30例,检查患者口腔病损部位,评估口腔损害严重程度,并采集患者血清样本。采用ELISA检测血清样本中与致病相关的抗Dsg3抗体水平,并分析血清抗Dsg3抗体水平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寻常型天疱疮患者血清中抗Dsg3抗体水平为(116.52 ± 7.35)U/mL。抗Dsg3抗体水平与寻常型天疱疮患者年龄、性别及口腔病损部位均无关(均P > 0.05),与口腔损害严重程度有关(Z = -3.070,P = 0.002)。结论    血清抗Dsg3抗体水平能反映寻常型天疱疮患者口腔损害的严重程度,可用于监控病情和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提高诊疗水平。
    VELscope自体荧光检查在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诊断及恶变筛查中的应用研究
    王 映, 李志萍, 王浩然, 孟 箭, 彭 森
    2022, 15(2): 212-215.  DOI: 10.19538/j.kq.2022.02.017
    摘要 ( )  
    目的    研究VELscope自体荧光检查在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诊断及恶变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经临床检查初步诊断符合糜烂型OLP患者13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9例。研究组通过VELscope自体荧光检查确定组织活检部位,对照组根据临床医生经验选取组织活检部位。根据2003年修订的WHO改良OLP诊断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诊断,并计算糜烂型OLP检出率。对糜烂型OLP阳性患者做进一步分析,计算糜烂型OLP恶性筛出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糜烂型OLP检出率为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7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408,P = 0.020)。研究组患者糜烂型OLP恶性筛出率(14.28%)也明显高于对照组(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54,P = 0.042)。结论    VELscope自体荧光检查对于糜烂型OLP患者病理组织活检部位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其还可应用于糜烂型OLP恶变的早期筛查。
    二期梅毒口腔临床表现及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吴开慧, 段 宁, 周憧憧, 刘卫玲, 王 翔, 刘 芹, 王文梅
    2022, 15(2): 216-219.  DOI: 10.19538/j.kq.2022.02.018
    摘要 ( )  
    目的    分析二期梅毒患者血清学检测结果与其口腔临床表现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就诊的二期梅毒患者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患者口腔临床表现(包括病损数目和临床病损分级)与血清学检测结果[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actin ring card test,RPR)滴度]的相关性。结果    纳入研究的30例患者中,男14例,女16例;青年组(≤ 44岁)11例,中年组(45 ~ 59岁)10例,老年组(≥ 60岁)9例;各年龄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的口腔黏膜病损表现为黏膜斑、黏膜炎,好发部位依次为唇、舌、咽、腭和颊部。与低RPR滴度组(< 1∶128)相比,高RPR滴度组(≥ 1∶128)患者口腔黏膜病损数目较多、临床病损分级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伴有口腔黏膜病损的二期梅毒患者RPR滴度与口腔黏膜病损数目及临床病损分级密切相关。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基于循序渐进的模型训练提高牙周进修医生手术胜任力
    冯向辉, 刘凯宁, 胡文杰
    2022, 15(2): 220-223.  DOI: 10.19538/j.kq.2022.02.019
    摘要 ( )  
    牙周进修医生教学是牙周病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国各地培养牙周专业人才至关重要。中重度牙周炎的手术治疗是牙周临床诊疗水平的重要体现。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病学教研室在既往教学实践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基于仿真和动物颌骨模型循序渐进地进行牙周基础性手术、牙周再生性手术和膜龈手术操作训练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临床手术实践不足的问题,并提升了牙周进修医生对不同种类牙周手术的胜任力,为探索我国1年期牙周进修医生的手术教学方法提供了参考。
    麻醉学教学在口腔颌面外科毕业后医学教育中的实施与体会
    张 霞, 邓 宇, 白晓峰
    2022, 15(2): 224-226.  DOI: 10.19538/j.kq.2022.02.020
    摘要 ( )  
    口腔颌面外科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需通过麻醉科轮转以获得必要的麻醉基本知识和急救技能。通过开展针对口腔颌面外科医生的麻醉学教学,应用具有麻醉专科特色的教学查房和模拟教学手段来提高口腔颌面外科毕业后医学教育的质量。
    综述
    牙周炎药物缓释系统的研究进展
    李奕君, 田而慷, 肖诗梦, 李建树 , 赵 蕾
    2022, 15(2): 227-230.  DOI: 10.19538/j.kq.2022.02.021
    摘要 ( )  
    牙周炎药物缓释系统是指利用介质的材料特性,使包裹的药物长期缓慢释放,从而辅助机械刮治和根面平整,实现对菌斑的彻底清除。相比非缓释类药物的局部运用及传统的口服给药方式,局部缓释系统能在牙周局部长期缓慢地释放药物,保证持续有效的抗生素浓度,抗菌消炎;且副反应小、靶向性好。文章就常见牙周炎抗菌药物和药物载体及其局部缓释机制做一综述。
    唾液富组蛋白5应用于口腔疾病的研究进展
    李 瑞, 王宏岩
    2022, 15(2): 231-235.  DOI: 10.19538/j.kq.2022.02.022
    摘要 ( )  
    富组蛋白是存在于人类唾液中的一种抗菌肽,可作为宿主非免疫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富组蛋白5作为最有效的抗菌肽之一,与口腔念珠菌病、牙周病、龋病等多种口腔疾病相关联,其具有参与抗真菌、抑制细菌生长与定植、抑制宿主蛋白酶和细菌蛋白酶等生物学活性,但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因此,对唾液富组蛋白5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唾液富组蛋白5应用于口腔疾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数字化全口义齿系统的研究进展
    王嘉莹, 季怡轩, 岳 莉, 张倩倩
    2022, 15(2): 236-241.  DOI: 10.19538/j.kq.2022.02.023
    摘要 ( )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逐渐应用于全口义齿的设计及制作,相较于传统全口义齿制作,虽在就诊便捷性和流程规范性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但也普遍存在技术成本和操作成本较高等问题。目前总体上商业数字化全口义齿尚未实现全工作流程数字化,而且还无法完全满足个性化定制修复的需求,因而依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工艺制作流程。文章对目前国内外较为成熟的商用数字化全口义齿系统的各方面特点进行综述,并从就诊次数、装置配备、操作流程、适应证等方面比较现有各系统的应用情况,以期对临床应用及后续的数字化全口义齿系统改善提供参考。
    综述
    纳米金粒子在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秦红霞, 胡文彬, 宗颖睿, 候珍珍
    2022, 15(2): 242-245.  DOI: 10.19538/j.kq.2022.02.024
    摘要 ( )  
    纳米金粒子具有表面增强拉曼散射、表面等离子共振等特性,广泛应用于抗细菌、抗真菌及成骨等领域。近年来,纳米金粒子在口腔临床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为口腔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文章就纳米金粒子在口腔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其在口腔临床中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无托槽隐形矫治中上前牙转矩控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崔佳钰, 武秀萍
    2022, 15(2): 246-250.  DOI: 10.19538/j.kq.2022.02.025
    摘要 ( )  
    在正畸治疗中,前后牙的转矩是形成美观笑线、建立适当咬合关系及保持正畸效果长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因其美观、舒适等优点,成为临床上患者首要选择的方案之一。但其对于前牙转矩控制的实现率和精准率仍有待提高。如何在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时精准实现上前牙转矩移动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和难点。文章就无托槽隐形矫治中上前牙转矩控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对临床方案设计、材料选择等方面提供指导。
    病例报告
    磁力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严重错位上前牙1例报告
    刘 娟, 严臣贵, 解伟华, 段珊珊, 唐 镇
    2022, 15(2): 251-254.  DOI: 10.19538/j.kq.2022.02.026
    摘要 ( )  
    双侧下颌前牙和第一前磨牙全部双根管1例报告
    杨椰珊, 梁刘凤, 陈明炜, 陈 灵, 郑统文
    2022, 15(2): 255-256.  DOI: 10.19538/j.kq.2022.02.027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