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1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2-01-3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论著
    综述
    讲座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无牙颌种植修复的美学思考
    陈莉, 李颖, 王菁, 邓天政, 马楚凡,
    2022, 15(1): 1-6.  DOI: 10.19538/j.kq.2022.01.001
    摘要 ( )  
    无牙颌种植修复相较传统全口义齿可极大改善义齿的固位与稳定,从而更加有效地恢复无牙颌患者的咀嚼效率,提升生活质量,目前已成为无牙颌患者理想的治疗手段。无牙颌患者的种植修复已从单纯功能恢复的阶段进入功能与美学并重的时代。如何获得可预期的美学修复效果,涉及治疗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包括术前美学分析、种植方案决策及治疗实施等。文章就无牙颌患者种植修复中常见的美学缺陷、种植修复设计及实现、易犯错误等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无牙颌种植修复提供一定参考。
    数字化外科导板在复杂无牙颌种植修复中的个性化应用
    王庆福, 李笑班, 孙晓迪, 毛玉璞, 张健,
    2022, 15(1): 7-13.  DOI: 10.19538/j.kq.2022.01.002
    摘要 ( )  
    口腔种植是修复无牙颌功能的重要手段。该术式技术难度高,需要医生详细规划种植修复方案,并精准植入种植体,才能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数字化导板可提高种植体植入精度,减少手术并发症,因此在无牙颌种植中应用广泛。由于多数无牙颌种植修复患者的术前咬合关系紊乱、颌骨形态不规则,严重影响了数字化导板的准确就位与应用精度。文章针对无牙颌种植导板的个性化设计和改良做一介绍,期望提高其临床应用效果。
    全口种植固定修复材料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葛严军, 徐勇, 潘韶霞
    2022, 15(1): 14-21.  DOI: 10.19538/j.kq.2022.01.003
    摘要 ( )  
    一段式修复体为全口种植固定修复最常用的上部修复方式,上部修复体一般可分为支架和饰面材料两部分,常用的支架材料包括金属、氧化锆、非金属化合物等,常用的饰面材料包括丙烯酸树脂、聚合瓷,饰面瓷等。不同材料在加工性能、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长期稳定性等方面各具特点,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医生应熟知每种材料的特性及其加工工艺,结合患者的种植体数目及分布、咬合力大小、美观需求等自身情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上部修复材料选择方案。
    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的并发症及风险防控
    顾新华, 汪文妮
    2022, 15(1): 22-27.  DOI: 10.19538/j.kq.2022.01.004
    摘要 ( )  
    随着医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牙颌种植即刻固定修复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这一技术尽管存在着许多优点,然而同样也存在着广泛的机械、生物、美学及外科并发症。文章就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的并发症及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为无牙颌患者种植即刻固定修复及最终永久修复的合理设计、安全实施提供参考。
    口腔医学教育研究专栏
    浅谈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相结合的牙周病学进修教学模式
    高丽, 释栋, 胡文杰, 刘建
    2022, 15(1): 28-32.  DOI: 10.19538/j.kq.2022.01.005
    摘要 ( )  
    牙周病学进修教学作为牙周病学多种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迅速扩大牙周疾病诊治力量的重要举措之一。文章总结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病学进修教学30余年的经验,探索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相结合的牙周病学进修教学模式。牙周进修医生理论教学实施分为牙周专业理论知识巩固、强化和提升3个阶段;牙周进修医生技能实践训练包括牙周基础治疗技能规范培训、牙周手术能力进阶训练和多学科综合诊治能力训练等3种方式。通过精心设计的系列理论和实践操作课程,落实每个阶段应掌握的知识和操作要点。期望这一历经多年的教学模式能够推广和应用,推动我国牙周病学进修教学事业的发展。
    国内外口腔颌面外科教育培训体系对比
    陈金龙, 汤炜, 田卫东
    2022, 15(1): 33-35.  DOI: 10.19538/j.kq.2022.01.006
    摘要 ( )  
    口腔颌面外科的范围除了基础的牙及牙槽外科之外,还包括各种复杂的颅颌面手术,因此对口腔颌面外科医生的知识背景要求就不仅限于牙科。虽然其在世界范围的很多地方被归为牙科专业,但也有许多国家会要求从业者获得临床医学和牙科学的双重学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口腔颌面外科教育培训路径各有不同,文章将进行对比分析,并浅谈对于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培养的一些思考。
    Simodont虚拟仿真系统在口腔修复牙体预备教学中的应用
    王富, 田敏, 马赛
    2022, 15(1): 36-40.  DOI: 10.19538/j.kq.2022.01.007
    摘要 ( )  
    目的    分析Simodont虚拟仿真系统应用于全冠修复牙体预备的教学效果和特点。方法    选取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四年级学生22名,随机分为2组,每组11名,分别在传统仿真头模上(N组)和Simodont虚拟仿真系统上(S组)完成两阶段的全冠修复牙体预备操作训练,并分别进行操作考核,记录牙体预备操作时间。按照金属烤瓷全冠牙体预备的要求,分别就轴面聚合度、修复空间、点线角、肩台质量、体位姿势5个方面进行评分,并计算总分。第二次考核结束后,S组所有学生填写对Simodont虚拟仿真系统评价的调查问卷。结果    两组学生第二次考核的总分相较于第一次考核均显著提高,操作时间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第一次考核中,两组学生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仅在体位姿势方面,S组学生评分高于N组(P < 0.05)。在第二次考核中,S组学生总分高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肩台质量、体位姿势方面,S组学生评分高于N组(P < 0.05)。其他方面两组学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S组学生对Simodont虚拟仿真系统评价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各项评分均较高,为3.6~4.9分。结论 Simodont虚拟仿真系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全冠修复牙体预备水平,在牙体预备教学中具有潜在优势。
    论著
    不同去污方法对种植体表面处理的体外研究
    高跃跃, 李厚轩
    2022, 15(1): 41-47.  DOI: 10.19538/j.kq.2022.01.008
    摘要 ( )  
    目的    评估不同去污方法对污染种植体的清洁效果和表面形态的影响,为临床中种植体表面清洁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研究样本为收集自重度种植体周炎病例的8颗离体种植体,随机分为4组,每组2颗种植体,分别使用钛刮治器(刮治组)、钛刷(钛刷组)、喷砂(喷砂组)和铒激光(激光组)对种植体表面进行清洁并记录清洁时长,使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对种植体表面进行成像和元素分析。结果     清洁效果:①刮治组、钛刷组和喷砂组的组间清洁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激光组用时明显高于刮治组(P < 0.05);②低倍电镜图显示喷砂组与钛刷组的清洁程度相当,残留沉积物明显少于刮治组,而激光组去污前后沉积物量无明显变化;③元素分析显示仅喷砂组钛元素占比明显高于刮治组和基线(P < 0.05)。表面形态:高倍电镜图显示激光去污和喷砂去污对蜂窝结构无影响,刮治组轻微改变,而钛刷组破坏严重。结论    钛刮治器清洁污染种植体的能力有限,喷砂清洁有一定优势。目前单一的机械去污仍无法实现彻底清洁,需进一步探究更有效的去污方案。
    不同材料嵌体修复离体乳磨牙后断裂载荷及边缘密合性研究
    卢晓爔, 陈宇江, 杨宽, 王军辉, 杜样, 张百泽, 王小竞
    2022, 15(1): 47-52.  DOI: 10.19538/j.kq.2022.01.009
    摘要 ( )  
    摘要:目的    评估不同材料嵌体修复离体乳磨牙的断裂载荷及边缘密合性。方法    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新鲜拔除的牙冠完整且根吸收不超过2/3的下颌第二乳磨牙55颗,用丙烯酸树脂块制备成试件。随机选择10个试件作为对照组;其余试件完成Ⅱ类洞嵌体预备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个),分别使用3种不同材料完成嵌体修复(A组:IPS e. max CAD;B组:Lava Ultimate;C组:BioPAEK)。检测各组修复后即刻断裂载荷、冷热循环后断裂载荷、冷热循环后边缘密合性,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修复后即刻4组试件断裂载荷分别为A组(1527 ± 21.06)N、B组(1616 ± 23.85)N、C组(1580 ± 19.63)N、对照组(1643 ± 19.60)N,其中A组和C组断裂载荷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断裂载荷(P < 0.05),B组断裂载荷与对照组断裂载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和C组断裂载荷均明显大于A组断裂载荷(P < 0.05)。冷热循环后4组试件断裂载荷分别为A组(1477 ± 29.44)N、B组(1567 ± 24.17)N、C组(1484 ± 23.33)N、对照组(1608 ± 26.45)N,其中B组断裂载荷明显高于A组和C组(P < 0.05),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冷热循环后3组试件轴壁染料渗透深度:A组(0.20 ± 0.02)mm、B组(0.21 ± 0.01)mm、C组(0.20 ± 0.02)mm;龈壁染料渗透深度:A组(0.36 ± 0.01)mm、B组(0.37 ± 0.01)mm、C组(0.38 ± 0.02)mm。3组试件轴壁及龈壁染料渗透深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本实验现有条件下,综合考虑断裂载荷及边缘密合性,Lava Ultimate较其他两种材料更适用于乳牙的嵌体修复。
    新型硅磷酸钙用于大鼠拔牙位点保存的早期成骨性能研究
    文钟桓, 朱陈元, 宁聪琴, 王少海, 苏庭舒, 孙 健
    2022, 15(1): 53-58.  DOI: 10.19538/j.kq.2022.01.010
    摘要 ( )  
    目的    通过SD大鼠拔牙窝模型研究硅磷酸钙(CPS)骨粉的体内成骨性能。方法    选择45只6周龄SD大鼠,全麻下拔除右侧上颌2颗磨牙后按照拔牙窝充填材料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CPS组:拔牙后于拔牙窝内放入CPS骨粉,用Bio-Gide膜覆盖拔牙窝并缝合;Bio-Oss组:拔牙后于拔牙窝内放入Bio-Oss骨粉,用Bio-Gide膜覆盖拔牙窝并缝合;对照组:拔牙后不放置充填材料,直接用Bio-Gide膜覆盖拔牙窝并缝合。于术后2、4、8周分别处死每组大鼠5只并取材上颌骨,采用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测方法测量并评价拔牙窝牙槽骨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大鼠样本在术后2、4、8周这3个时间点的拔牙位点骨体积分数、骨密度及骨小梁厚度均随着术后时间延长而增大。术后4周时,Bio-Oss组拔牙位点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大于CPS组和对照组(P < 0.05)。术后8周时,CPS组的拔牙位点骨体积分数、牙槽骨宽度、牙槽骨高度及骨密度略高于Bio-Oss组和对照组, CPS组的骨小梁厚度介于Bio-Oss组和对照组之间,但3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组织学观察发现,术后8周CPS组和Bio-Oss组仅可见少量的未降解材料,周围有较多新骨形成,骨质较致密。结论    CPS在体内具有良好的促成骨能力和降解性能,可有效减少拔牙后牙槽骨萎缩,具有作为位点保存充填材料的潜力。
    不同年龄段双根管下颌侧切牙舌根管开口位置及分叉角度的锥形束CT研究
    袁嘉威, 李向杰, 李晨军
    2022, 15(1): 59-63.  DOI: 10.19538/j.kq.2022.01.011
    摘要 ( )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对下颌侧切牙双根管发生率及双根管牙的舌根管开口位置和双根管间分叉角度进行研究,为临床中对双根管下颌侧切牙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在西部战区总医院口腔科因种植、正畸、牙髓病等原因拍摄的CBCT影像学资料中随机抽取3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CBCT资料,对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586颗下颌侧切牙的影像进行分析,筛选出其中的双根管牙,将它们按患者年龄分组,记录舌根管开口处的位置及根管分叉角度,并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研究的586颗下颌侧切牙中有95颗为双根管,双根管发生率为16.2%;在低年龄组(≤ 30岁)、中年龄组(> 30 ~ 60岁)及高年龄组(> 60岁),双根管下颌侧切牙的舌根管开口处距切端距离分别为(12.48 ± 1.43)、(11.18 ± 1.21)、(9.81 ± 0.86)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根管分叉角度在各年龄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下颌侧切牙舌根管开口处至切端距离和根管分叉角度在左右侧之间均具有对称性(r值分别为0.626和0.603,均P < 0.001)。结论    下颌侧切牙双根管发生率较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舌根管开口处至切端的距离在逐渐减小;同时两侧的双根管发生率、舌根管开口处至切端距离以及根管分叉角度均有较高的对称性。
    两种结合口内数字化印模技术制作的氧化锆全冠修复前牙临床效果研究
    谢慧心, 张桂荣
    2022, 15(1): 64-69.  DOI: 10.19538/j.kq.2022.01.012
    摘要 ( )  
    目的    比较研究结合口内数字化印模技术制作的全解剖式多层氧化锆全冠与3D打印氧化锆饰瓷冠在上颌单颗前牙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沈阳市口腔医院修复二科行上颌前牙氧化锆单冠修复患者52例,随机分为FC组和PV组,每组26例。所有患者均使用3Shape Trios口内扫描仪获取数字化印模,FC组切削制作全解剖式多层氧化锆全冠;PV组切削制作内冠,并结合3D打印技术制作氧化锆饰瓷冠。修复完成后,按照改良美国公共卫生署(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USPHS)标准对修复体进行评价;修复2个月后检查基牙的牙周情况,并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调查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    修复体临床评价显示,两组修复体在边缘适合性、外形、颜色匹配、表面质地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牙周情况检查表明,修复前与修复后2个月,两组基牙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患者满意度VAS评分显示,FC组患者对就诊时间的评分高于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对修复体外形、颜色、舒适度方面的评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两种结合口内数字化印模技术制作的氧化锆全冠在上颌单颗前牙修复中均能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
    根尖牙乳头干细胞外泌体对舍格伦综合征小鼠治疗效果的实验研究
    王傲晨, 余 思, 刘 尧, 陈 旭
    2022, 15(1): 70-75.  DOI: 10.19538/j.kq.2022.01.013
    摘要 ( )  
    目的    探索根尖牙乳头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exosomes derived from stem cells from apical papilla,SCAP-Exo)对舍格伦综合征(Sjögren syndrome,SS)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    酶消化法提取根尖牙乳头干细胞,超速离心法提取SCAP-Exo,并应用透射电镜、纳米颗粒跟踪技术及Western Blot进行鉴定。选择10周龄雌性健康ICR小鼠6只作为对照组;选择10周龄雌性NOD小鼠12只随机分为NOD组和SCAP-Exo组,每组6只。饲养2、4周后,SCAP-Exo组小鼠尾静脉注射SCAP-Exo,其他组小鼠尾静脉注射PBS。于饲养6周后检测各组小鼠唾液流率。随后收集小鼠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17,Th17)/CD4+ T细胞比例,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表达水平。最终处死各组小鼠,通过HE染色观察下颌下腺中淋巴细胞浸润水平。结果    透射电镜下可见SCAP-Exo呈杯状的囊泡结构;纳米颗粒跟踪技术分析SCAP-Exo直径为30 ~ 150 nm;外泌体特异性标记蛋白CD9、Alix呈阳性表达,不表达细胞内质网特异性蛋白Calnexin。3组小鼠唾液流率、外周血Th17/CD4+ T细胞比例及IL-17A表达水平总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9.169、293.217、189.583,均P < 0.05)。其中,与对照组相比,NOD组小鼠唾液流率明显降低、外周血Th17/CD4+ T细胞比例及IL-17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相较于NOD组,SCAP-Exo组小鼠唾液流率明显增加、外周血Th17/CD4+ T细胞比例及IL-17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相较于NOD组,SCAP-Exo组小鼠下颌下腺淋巴细胞浸润水平显著降低,仅存在轻度散在的淋巴细胞浸润或出现极个别的淋巴细胞浸润灶。结论    SCAP-Exo能有效治疗SS小鼠,可能与其调节Th17细胞转化有关。
    外泌体诱导3D纳米纤维小管中牙髓干细胞成骨/成牙本质向分化的作用研究
    梅笑寒, 仇 珺, 张贝蒂, 王珏钰, 余 擎, 张亚庆, 肖 敏
    2022, 15(1): 76-82.  DOI: 10.19538/j.kq.2022.01.014
    摘要 ( )  
    目的    探究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α,SDF-1α)诱导的根尖牙乳头干细胞来源外泌体(exosomes derived from stem cells from apical papilla,SCAP-Exo)对3D纳米纤维小管中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增殖和成骨/成牙本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    提取SDF-1α诱导的SCAP-Exo,采用透射电镜、纳米粒子跟踪技术及Western Blot进行鉴定。将DPSCs培养于3D纳米纤维小管中,扫描电镜观察DPSCs的形态与黏附状态。使用不同质量浓度(0、50、100 μg/mL)的SCAP-Exo刺激3D纳米纤维小管中的DPSCs,分别记为对照组、50 μg/mL SCAP-Exo组和100 μg/mL SCAP-Exo组,并对细胞增殖活力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进行检测;实时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成骨/成牙本质向分化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SCAP-Exo形态呈茶托状,具有双层膜结构,平均粒径为126.4 nm,能够表达外泌体标志蛋白CD9和CD81。扫描电镜观察显示DPSCs在3D纳米纤维小管中的黏附状态良好。50 μg/mL SCAP-Exo组和100 μg/mL SCAP-Exo组DSPCs的增殖活力和ALP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且100 μg/mL SCAP-Exo组较50 μg/mL SCAP-Exo组的ALP活性升高更显著(均P < 0.05)。100 μg/mL SCAP-Exo组成骨/成牙本质向分化基因(ALP、DMP-1、BSP和OC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 < 0.05)。结论    DPSCs可在3D纳米纤维小管中维持良好的增殖活力。SDF-1α诱导的SCAP-Exo可增强3D纳米纤维小管中DPSCs的增殖活力和ALP活性,以及促进其向成骨/成牙本质向分化。
    下颌后牙区“香肠技术”植骨后颊侧角化龈宽度的临床观察
    郭倩文, 刘明丽, 陈靖文, 姜兆霞, 曲 哲
    2022, 15(1): 83-86.  DOI: 10.19538/j.kq.2022.01.0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下颌后牙区“香肠技术”植骨后颊侧角化龈宽度的变化及其与植骨量的相关性,并评价颊侧角化龈宽度不足患者进行游离龈移植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9月在大连市口腔医院种植科因牙列缺损行下颌后牙区“香肠技术”植骨后种植修复患者24例。测量所有患者植骨前后的颊侧角化龈宽度以及植骨后当天植骨量,对植骨前后的角化龈宽度进行比较,并分析植骨后角化龈宽度变化与植骨量的相关性。对植骨后6个月颊侧角化龈宽度不足2 mm的患者进行腭部游离龈移植术,移植术后3个月复查,对获得的种植体颊侧角化龈宽度、龈瓣收缩率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     24例患者平均植骨量为(629.30 ± 226.42)mm3,植骨后角化龈宽度平均减少量为(1.15 ± 0.82)mm,植骨量与角化龈宽度减少量呈正相关。12例进行游离龈移植术患者的术后角化龈宽度增加,移植术后3个月龈瓣收缩率为(22.89 ± 2.85)%。结论    “香肠技术”植骨术后角化龈宽度有所减小,与植骨量呈正相关;游离龈移植后龈瓣收缩较少,可显著增加种植体周围角化龈宽度。
    成都地区混合牙列期及恒牙列初期儿童错牙合畸形患病率的调查研究
    徐舒豪, 黄诗言, 饶南荃, 杜雅晶, 李小兵
    2022, 15(1): 87-92.  DOI: 10.19538/j.kq.2022.01.016
    摘要 ( )  
    目的    调查研究成都地区混合牙列期及恒牙列初期儿童错牙合畸形的患病率,分析影响错牙合畸形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及临床检查的方法,抽样调查5 ~ 13岁处于混合牙列期及恒牙列初期成都地区2056名儿童的错牙合畸形患病情况,统计错牙合畸形患病率并分析其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调查儿童患龋率为59.78%,龋均为2.33。混合牙列期儿童错牙合畸形患病率为64.64%,恒牙列初期错牙合畸形患病率为71.01%。错牙合畸形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龋病(OR = 3.805,95%CI:3.029 ~ 4.778,P < 0.001)、错牙合畸形遗传史(OR = 2.251,95%CI:1.219 ~ 4.156,P = 0.010)、口腔不良习惯(OR = 18.794,95%CI:9.643 ~ 36.629,P < 0.001)及食物精细(过于精细食物OR = 7.016,95%CI:4.557 ~ 10.802,P < 0.001;一般精细食物OR = 3.714,95%CI:2.587 ~ 5.333,P < 0.001)。结论    成都地区混合牙列期及恒牙列初期儿童患龋率及错牙合畸形患病率均处于较高水平;错牙合畸形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龋病、错牙合畸形遗传史、口腔不良习惯及食物过于精细。
    基于环境听觉管理的舒适化治疗策略在儿童牙科畏惧症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喻 健, 许利琴, 赵崚棪, 鄂荣旭, 胡 璇, 宋光泰
    2022, 15(1): 93-96.  DOI: 10.19538/j.kq.2022.01.017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环境听觉管理的舒适化治疗策略在儿童牙科畏惧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7—8月于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需行口腔治疗的3 ~ 10岁牙科畏惧症患儿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仅进行行为管理,试验组在行为管理基础上采用环境听觉管理(佩戴无线智能耳机聆听音乐或音乐故事)。采用儿童畏惧调查-牙科分量表(CFSS-DS)和Venham临床焦虑与合作行为级别评定量表(以下简称“Venham量表”)评估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焦虑畏惧水平和临床合作情况。结果    在治疗后,两组患儿CFSS-D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试验组患儿CFSS-DS评分和Venham量表评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此外,试验组患儿的临床合作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基于环境听觉管理的舒适化治疗策略能够有效缓解儿童的牙科畏惧症状和焦虑水平,提高就诊的依从性和配合度,有望为开展儿童口腔舒适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正畸治疗对根管治疗牙及对侧同名活髓牙根吸收影响的Meta分析
    卢 云, 刘世杰, 孙海博, 佟美辰, 牛卫东, 王丽娜b
    2022, 15(1): 97-102.  DOI: 10.19538/j.kq.2022.01.018
    摘要 ( )  
    目的    分析正畸治疗对根管治疗牙及对侧同名活髓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Google Scholar、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查找研究根管治疗牙经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情况的相关文献。应用Meta分析比较正畸治疗对根管治疗牙及对侧同名活髓牙根吸收的影响。结果    纳入了10篇相关文献。Meta分析结果发现,正畸治疗患者根管治疗牙根吸收情况与对侧同名活髓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男性正畸治疗患者中,根管治疗牙牙根吸收量小于对侧同名活髓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女性正畸治疗患者两侧牙根吸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正畸治疗方式(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和牙位(前牙与后牙)对正畸治疗患者根管治疗牙及对侧同名活髓牙根吸收的影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正畸治疗过程中移动根管治疗后的牙齿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操作。
    综述
    外胚层发育不全综合征患者的口腔种植修复策略
    杨人洁, 欧国敏
    2022, 15(1): 103-108.  DOI: 10.19538/j.kq.2022.01.019
    摘要 ( )  
    外胚层发育不全综合征(ectodermal dysplasia,ED)是一类由胚胎外胚层发育而来的组织和结构发生的一种遗传性系统性疾病的统称,口腔疾病主要表现为牙齿发育不全或者是先天性牙齿缺失、牙齿形态异常、颌面部发育畸形等。近年来,由于能提供更好的稳定性和舒适度,口腔种植修复逐渐成为ED患者的理想选择。但患者年龄小、骨量缺失和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给种植修复带来很大的困难。文章就ED患者种植修复的难点做一综述,旨在为临床中的决策做参考。
    牙齿隐形矫治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须敏依, 蔡云飞, 华滢婕, 王誉阳, 苗 闯, 唐国华
    2022, 15(1): 109-112.  DOI: 10.19538/j.kq.2022.01.020
    摘要 ( )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是由塑性膜片材料经热压成型装置制作而成,通过其变形后的回弹力产生矫治力,达到矫治牙齿的目的。但是,隐形矫治器产生的矫治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不明确,不利于临床治疗的开展。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建立牙齿模型,可以研究隐形矫治过程中不同牙齿的受力和移动模式。文章主要介绍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方法和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分析不同牙齿的牙移动模式与受力情况以及附件和矫治器材料对牙齿移动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颅面部数字化三维影像重叠的稳定结构研究进展
    任瑞阳, 苏崇莹, 熊晨燚, 廖 文,
    2022, 15(1): 113-117.  DOI: 10.19538/j.kq.2022.01.021
    摘要 ( )  
    随着锥形束CT技术的发展,正畸学领域的头影测量由二维层面走向三维。三维头影测量能弥补二维X线片影像资料存在的空间失真缺陷,特别是左右结构不对称的情况下,可更直观地展现患者颅面部特征。三维影像重叠是借助软件将正畸治疗前后三维数字化影像进行叠加,以比较术前术后特征部位的变化,其重叠标记物一般采取稳定的软硬组织结构。目前,对于颅面部稳定结构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并未得出统一的测量方法标准。文章就近年来对于颅面部三维影像重叠稳定结构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做一综述,提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三维头影测量的发展进行分析。
    讲座
    口腔专科医院急诊科建设与护理管理
    赵蕊妮, 吴补领, 王旭红, 沈皓纯, 陈永进
    2022, 15(1): 118-123.  DOI: 10.19538/j.kq.2022.01.022
    摘要 ( )  
    口腔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急性口腔疾病的应急处置以及口腔临床诊疗过程中突发全身性病症时的生命抢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对于口腔急诊科的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尚缺乏成熟的经验,影响和制约了口腔急诊医学的发展。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针对口腔专科医院的口腔急诊科建设包括布局、设备配置、制度建设以及护理管理(如培训工作、分级诊治、急救药品、设备流程化管理等)进行阐述,为国内口腔专科医院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等提供参考。
    病例报告
    位点保存术及种植联合游离龈移植术修复牙周炎患者后牙缺失1例报告
    李佳博, 邓 禹, 潘亚萍
    2022, 15(1): 124-128.  DOI: 10.19538/j.kq.2022.01.023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