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9年, 第12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9-12-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以Laugier-Hunziker综合征为例谈口腔黏膜色素沉着异常类疾病的鉴别诊断
    王文梅,段宁
    2019, 12(12): 705-709.  DOI: 10.19538/j.kq.2019.12.001
    摘要 ( )  
    口腔黏膜色素沉着异常类疾病临床上较为常见,鉴别诊断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文章以1例Laugier-Hunziker综合征(LHS)病例的诊断为例,从临床表现、皮肤镜、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方面着手,探讨口腔黏膜色素沉着异常类疾病的鉴别诊断,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帮助。
    口腔黏膜疾病的物理疗法
    崔丹,张英
    2019, 12(12): 710-714.  DOI: 10.19538/j.kq.2019.12.002
    摘要 ( )  
    口腔黏膜疾病病因及临床表现复杂,治疗方法多以药物疗法为主。规范和扩大物理疗法的应用可减少药物疗法的风险,弥补其不足。文章从物理疗法的意义以及常用物理疗法的原理、适应证、禁忌证、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归纳,并对相关问题加以提示,旨在为临床医生进行口腔黏膜疾病治疗时提供指导。
    灼口综合征病因及发病机制
    孙小琴1,蔡扬2
    2019, 12(12): 715-719.  DOI: 10.19538/j.kq.2019.12.003
    摘要 ( )  
    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是一种发生在口腔黏膜的慢性疼痛性疾病,临床症状多样,包括舌部、唇或其他口腔黏膜表面的灼烧感或刺痛感,可伴有口腔干燥或唾液过少、味觉改变或感觉麻痹。多年来,学者们对BMS病因的研究众多,但关于BMS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文章就多年来学者们对BMS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做一综述。
    肉芽肿性唇炎的临床评估及诊治进展
    魏秀峰,薛晓寒
    2019, 12(12): 720-724.  DOI: 10.19538/j.kq.2019.12.004
    摘要 ( )  
    肉芽肿性唇炎(GC)是一种唇部的慢性疾病,以唇肥厚肿胀为主要特征,因唇肿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观而受到重视。GC是口面部肉芽肿病(OFG)的一种表现,其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关于GC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的详细报道较少,文章通过对GC的病因、临床评价和治疗等进行阐述,以期能为GC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论著
    Kank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薛晓寒1,周阳1,李琛1,高旭2,魏秀峰1
    2019, 12(12): 725-728.  DOI: 10.19538/j.kq.2019.12.005
    摘要 ( )  
    目的 研究Kank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使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Kank1在60例OSCC组织及20例正常口腔黏膜(normal oral mucosa,NOM)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OSCC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研究Kank1与OSCC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 Kank1在OSCC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55%,而在NOM中的高表达率为1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585,P<0.001);Kank1的表达与OSCC的分化程度有关联,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Kank1的表达也呈下降趋势(P < 0.05);Kank1在有淋巴结转移的OSC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5),但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明显关联(P>0.05)。结论 Kank1可能参与了OSCC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
    广西12岁白裤瑶族与壮族、汉族儿童患龋状况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马飞,陈少勇,于雪婷,刘秋林,曾晓娟
    2019, 12(12): 729-734.  DOI: 10.19538/j.kq.2019.12.006
    摘要 ( )  
    目的 比较广西12岁白裤瑶族与壮族、汉族儿童患龋状况及影响因素,探讨白裤瑶族儿童患龋率较低的原因。方法 随机抽取广西南丹县15所小学的12岁白裤瑶族与壮族、汉族儿童1067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口腔检查,记录恒牙龋、失、补牙数(DMFT),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特征、口腔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等资料,分析比较3个民族儿童患龋率、龋均及龋病影响因素。结果 受调查总人群患龋率为45.1%、龋均为1.04 ± 1.59。白裤瑶族儿童患龋率和龋均(38.8%、0.79 ± 1.29)低于壮族儿童(48.3%、1.19 ± 1.74)和汉族儿童(51.3%、1.26 ± 1.77)。白裤瑶族12岁儿童父亲学历、母亲学历、是否住校、甜食摄入频率、刷牙频率、碳水化合物摄入频率与壮族、汉族有差异(P < 0.05),其中甜食摄入频率、父亲学历、是否住校是本次调查龋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白裤瑶族12岁儿童患龋率低于同地区壮族、汉族儿童。甜食摄入频率、父亲学历及住校率的差异可能是白裤瑶族患龋率低于壮族、汉族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
    数字化导板在血管化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李阳,曲卫国,裘罡,屈振宇,牛牧青,李涛,余萍
    2019, 12(12): 735-738.  DOI: 10.19538/j.kq.2019.12.007
    摘要 ( )  
     目的 探讨数字化导板在血管化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大连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肿瘤病区收治的下颌骨肿瘤需手术切除病灶并行腓骨肌皮瓣修复缺损的患者6例,其中成釉细胞瘤3例、多房角化囊肿1例、鳞状细胞癌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下颌骨及左侧腓骨的三维CT扫描,并建立下颌骨及腓骨三维模型,使用3D数字化打印技术制作下颌骨截骨导板、腓骨截骨及塑形导板,术前进行重建钛板的预成型。所有手术均由分工明确的相同2名医生操作,术中使用截骨导板截除下颌骨肿瘤和应用截骨、塑形导板塑造腓骨,指导手术完成。 结果 所有病例全部手术成功,病灶组织按计划准确切除,术中腓骨肌皮瓣制备准确,术后腓骨肌皮瓣全部成活,患者术后咬合关系恢复良好,面部外型恢复理想,无明显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应用数字化截骨及塑形导板可简化手术过程、节省手术时间,使手术过程中的并发症明显降低,并能达到精确修复,提高血管化腓骨肌瓣修复颌骨缺损的治疗效果。
    树脂渗透技术治疗早期龋的临床观察研究
    毕静,包志凡,刘尧,姜力铭,陈旭
    2019, 12(12): 739-742.  DOI: 10.19538/j.kq.2019.12.008
    摘要 ( )  
    目的 观察树脂渗透技术治疗前牙唇面早期龋的临床效果及稳定性。方法 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10例患者的27颗前牙唇面早期龋白垩斑进行树脂渗透治疗。临床治疗效果分为3级:有效、部分有效、无效。患者于术前及术后即刻、6个月、12个月进行检查,均在同一标准下拍摄口内像,采用Image J测量术前、术后即刻白垩斑面积(the area of white spot,W)及患牙唇面面积(the area of labial surface,L),计算W/L的值,即白垩斑面积所占比。采用两样本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7颗患牙的临床治疗效果:8颗(29.6%)为有效,19颗(70.4%)为部分有效,0颗为无效。部分有效的患牙术前W/L平均值是28.71%,术后即刻降至4.34%,经两样本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P < 0.05。术后6、12个月复查,通过视诊和探诊未见有龋洞形成,未见牙面变色与着色。结论 树脂渗透技术治疗早期龋的临床效果确切,在12个月观察期内效果保持稳定,未见继续脱矿发展形成龋洞,可以作为早期龋微创治疗的新选择。
    沈阳地区未成年人口腔不良习惯与错牙合畸形相关性研究
    冯青辰,刘纯,杨佐谊,赵震锦
    2019, 12(12): 743-746.  DOI: 10.19538/j.kq.2019.12.009
    摘要 ( )  
    目的 研究沈阳地区未成年人口腔不良习惯与错牙合畸形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二科就诊的110例错牙合畸形未成年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35例无错牙合畸形未成年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和错牙合畸形诊断,分析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口腔不良习惯情况以及错牙合畸形类型与口腔不良习惯的相关性。 结果 口呼吸和偏侧咀嚼为未成年患者最易出现的口腔不良习惯;口呼吸与反牙合、深覆盖以及深覆牙合合并深覆盖相关(P < 0.05),咬下唇与深覆牙合合并深覆盖相关(P < 0.05)。结论 错牙合畸形与未成年人口腔不良习惯密切相关,口腔不良习惯的早发现、早纠正是预防和治疗错牙合畸形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三磨牙阻生引起相邻第二磨牙牙根外吸收的回顾性研究
    韩帮锋1,李洪波1,宋福民1,黄晓红1,邵际晓2
    2019, 12(12): 747-751.  DOI: 10.19538/j.kq.2019.12.010
    摘要 ( )  
    目的 研究第三磨牙阻生与相邻第二磨牙牙根外吸收(external root resorption,ERR)的关系,并为此类病例的防治处理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口腔医院2013—2017年收治的85例第三磨牙阻生患者的105颗阻生牙及相邻第二磨牙ERR情况。利用CBCT对第二磨牙ERR进行检测。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第二磨牙ERR检出率及其严重程度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第二磨牙ERR的检出率为44.8%,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比较发现,≤20岁组与>20~30岁、>30~40岁和>40岁三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磨牙ERR的检出率随第三磨牙阻生角度的变大和位置的变深逐渐增加。第二磨牙ERR的严重程度在上、下颌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阻生第三磨牙类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第二磨牙ERR检出率无性别差异,与年龄及阻生第三磨牙位置、角度、深度相关。发生于下颌的第二磨牙ERR要比上颌的严重。对于造成第二磨牙ERR的阻生第三磨牙要积极拔除,特别是发生于下颌者。
    综述
    中性粒细胞在牙周组织炎症中的调节作用
    李炜琦,徐佳莹,林莉
    2019, 12(12): 752-755.  DOI: 10.19538/j.kq.2019.12.011
    摘要 ( )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其在微生物杀伤、炎症和免疫调节中的作用一直广受关注。作为第一个对牙周组织感染部位作出反应的先天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进入牙周袋成为宿主反应的一部分,以对抗微生物的挑战并维持口腔内的稳态。文章对中性粒细胞在牙周组织炎症中的调节作用做一综述。
    无托槽隐形矫治过程中牙根吸收临床研究进展
    牛春燕,冯云霞
    2019, 12(12): 756-759.  DOI: 10.19538/j.kq.2019.12.012
    摘要 ( )  
    牙根吸收是正畸临床中常见的并发症。无托槽隐形矫治是一种新兴的矫治技术,使用的矫治器材料以及对牙齿的施力方式和大小与固定矫治不同。多数临床研究表明,无托槽隐形矫治过程对牙根吸收的影响较小。文章就无托槽隐形矫治的原理及技术特点,矫治过程中牙根吸收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影响因素等做一综述。
    口腔微生物组标志物——儿童龋齿防治的新策略
    隋文1,殷梅香2,朱宏1
    2019, 12(12): 760-764.  DOI: 10.19538/j.kq.2019.12.013
    摘要 ( )  
    口腔中的微生物组在人类生长发育、疾病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微生物在口腔的不同部位定植,形成生物膜结构,抵抗外部不良刺激的侵入。同时,菌群失调也增加了口腔疾病乃至全身性疾病的风险。龋齿是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低龄儿童最易发生,已成为全球学龄前儿童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文章总结了人类口腔微生物组的最新研究进展,进一步介绍了儿童口腔菌群结构在生长发育各阶段的变化,以及患龋前后的菌群动态变化特征,并从中找到龋齿相关的微生物标志物。另外,从机制上探讨了微生物在口腔中形成生物膜并定植的影响因素(如细胞外基质),阐述了关键细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干预宿主免疫的可能机制。综上,文章确定了以微生物膜为靶标,在未来预防和治疗龋齿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病例报告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魏景健,张爱侠,司亚萌,张兴,辜健敏,孟箭
    2019, 12(12): 765-768.  DOI: 10.19538/j.kq.2019.12.014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