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8年, 第1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8-12-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综述
    经验交流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口腔医院感染管理的回顾与思考
    沈曙铭1,吴楠2
    2018, 11(12): 705-712.  DOI: 10.19538/j.kq.2018.12.001
    摘要 ( )  

    医院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与课题,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HO)高度关注的患者安全管理焦点与重点之一。文章回顾和追溯了国际与国内、临床医学与口腔医学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简要发展史,初步分析了起步较晚的中国口腔医院感染控制的现状与问题,对如何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口腔专业医院感染控制与患者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

    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苏静
    2018, 11(12): 713-717.  DOI: 10.19538/j.kq.2018.12.002
    摘要 ( )  

    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dental unit water lines,DUWLs)在日常使用中通常存在污染,输出端的诊疗用水已明确可造成疾病感染等不良事件,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疾病的风险更大。目前,我国医疗用水标准及口腔一般诊疗用水标准尚未出台,结合国际经验,口腔综合治疗台(dental chair unit,DCU)输出水的细菌总量可参考生活饮用水标准。医疗机构应加强对DUWLs的管理,目前以化学方法处理为首选,物理方法为配合补充。化学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对水路系统材质的蚀损性等应为重点考量因素。集成式水处理系统采用低浓度消毒因子对水路持续进行处理,无需医务人员干预,其有效性、便捷性较为明显,现阶段应用具有独特优势。期待我国相关标准尽快出台,促进DCU生产者、机构管理者、临床医务人员等共同关注口腔诊疗用水质量提升。

    口腔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与防控
    章小缓
    2018, 11(12): 718-722.  DOI: 10.19538/j.kq.2018.12.003
    摘要 ( )  

    血源性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过程中被患者的血液、体液侵入皮肤或接触患者的黏膜,可能导致血源性病原体感染,从而损害其健康甚至危及其生命的情况。口腔治疗常规需要接触患者黏膜并从事高频率侵入性操作,大大增加了口腔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从而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等的潜在风险。因此,全体口腔医务工作者应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正确执行安全操作规范,降低职业暴露风险;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采取局部应急处理并遵守暴露后预防,以提高全体口腔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性。

    口腔门诊诊疗操作感染控制管理
    俞雪芬
    2018, 11(12): 723-725.  DOI: 10.19538/j.kq.2018.12.004
    摘要 ( )  

    口腔门诊治疗多为倾入性操作,操作不仅直接接触患者唾液与血液,而且还可通过治疗时所用的设备、器械、材料以及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引起间接接触,导致医患、患患间的交叉感染。为避免交叉感染在口腔门诊诊疗操作中发生,通过对国家颁布的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论研究,参照发达国家的牙科感染控制指南,结合口腔门诊临床实践,文章总结了口腔门诊诊疗操作的感染防控措施,供口腔同行在工作中参考。

    论著
    上颌埋伏阻生尖牙在锥形束CT和曲面体层片中的位置分布及特征研究
    张月娇,刘奕
    2018, 11(12): 726-730.  DOI: 10.19538/j.kq.2018.12.005
    摘要 ( )  

    目的 通过分析上颌埋伏阻生尖牙在曲面体层片上牙冠和牙根所在区域、牙轴倾斜度及牙齿长度,对照其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上的位置,找出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曲面体层片预测因素。方法 选取2006—2018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单侧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135例,共计上颌埋伏阻生尖牙135颗为研究组,同一患者对侧非埋伏阻生尖牙135颗为对照组。(1)采用NNT Viewer软件、Planmeca Dimaxis Pro软件分别对患者的CBCT图像和曲面体层片进行测量,将曲面体层片中上颌埋伏阻生尖牙近远中向位置分为5区(Ⅰ ~ Ⅴ区),其唇腭侧位置由CBCT判定,分析两者相关性。(2)在曲面体层片中测量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牙冠及牙根的近远中向位置分布、牙轴倾斜度以及牙齿长度的差异。结果 (1)不同性别患者上颌埋伏阻生尖牙唇腭侧位置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542,P = 0.001)。曲面体层片中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牙根近远中向的区域定位与CBCT中相应阻生尖牙的唇腭侧位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 = 0. 225,P = 0.009);但其牙冠间无相关性(r = 0.001,P = 0.991)。(2)两组尖牙牙冠及牙根近远中向位置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19.263、68.447,均P < 0.001)。研究组较对照组尖牙牙齿长度短,牙轴倾斜度大(均P < 0.05)。结论 利用曲面体层片中上颌阻生尖牙牙根近远中向的区域定位可预测其唇腭侧位。在曲面体层片中牙根近远中向位置和牙齿长度的测量结果可用于预测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发生。

    关节盘复位锚固术术后稳定性的影像学评价
    朱慧敏,周琴,何冬梅,杨驰,董敏俊,黄栋
    2018, 11(12): 731-734.  DOI: 10.19538/j.kq.2018.12.006
    摘要 ( )  

    目的 通过MRI评价颞下颌关节盘复位锚固术术后稳定性及髁突的改建情况。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7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行关节盘复位锚固术的150例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ADD)患者(210侧关节)。经术后1周和至少1年MRI随访,评估关节盘的位置和髁突骨质变化。随访期间若出现不可复性ADD,则认为术后复发,根据骨质状态,将髁突改变分为再生或吸收。结果 术后1周MRI显示所有移位关节盘均复位。经12~96个月(平均26.73 个月)的随访,MRI显示95.71%(201/210)的关节盘位置良好,而5.71%(12/210)的关节盘前移复发。77.62%(163/210)的髁突有新骨形成,20.48%(43/210)的髁突无骨质变化,1.90%(4/210)的髁突发生骨吸收。结论 关节盘复位锚固术是治疗ADD的有效手段,盘复位位置稳定,并能刺激髁突骨再生。

    富血小板血浆修复生长期兔髁突软骨损伤后下颌骨生长发育的三维评估研究
    程楚男,程沫沙,易新,张丹,周青
    2018, 11(12): 735-740.  DOI: 10.19538/j.kq.2018.12.007
    摘要 ( )  

    目的 建立生长期髁突软骨及软骨下骨损伤动物模型,利用Materialise Proplan CMF 3.0软件对下颌骨进行三维测量,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对生长期髁突软骨损伤修复及维持下颌骨生长发育的作用。方法 生长期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PRP修复组(10只)建立髁突软骨及软骨下骨损伤动物模型后置入激活后的PRP;手术组(10只)建立髁突软骨及软骨下骨损伤动物模型;假手术组(10只)除不造成软骨及软骨下骨损伤外,其余与手术组相同。术后6周、12周对动物头颅进行螺旋CT扫描,采集SPCC格式数据。利用Materialise Proplan CMF 3.0软件对硬组织进行三维重建并分离上下颌骨,完整显露髁突的形态,确定标志点、参考平面及相应的测量指标,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个时间点手术组动物各项测量指标的测量值均小于假手术组与PRP修复组动物的(P < 0.05);术后6周,PRP修复组动物的下颌升支高度、髁突长度、髁突宽度测量值均小于假手术组的(P < 0.05);PRP修复组动物的下颌体长度、髁突高度测量值与假手术组动物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2周PRP组动物的下颌升支高度、下颌体长度测量值均小于假手术组动物的(P < 0.05),PRP修复组动物的髁突高度、髁突长度、髁突宽度测量值与假手术组动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生长期髁突软骨损伤后,下颌骨生长发育相对停滞,髁突发生吸收。激活后的PRP可有效修复生长期髁突软骨损伤,维持下颌骨的正常形态,促进下颌骨及髁突的正常生长发育。

    前方牵引器在生长发育高峰期后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李俊,徐延,王雪,丛芳,张桂荣
    2018, 11(12): 741-744.  DOI: 10.19538/j.kq.2018.12.008
    摘要 ( )  

    目的 探讨前方牵引器在生长发育高峰期后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沈阳市口腔医院2013 年3月至2018 年3月收治的生长发育高峰期后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30例,其中15例采用前方牵引联合基托式扩弓器快速扩弓配合固定矫治,15例采用单纯固定矫治,对矫治前后硬组织测量指标SNA角(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上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B角(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ANB角(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与下齿槽座点构成的角)、U1-NA角(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连线交角)、L1-NB角(下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连线的交角)、U1-L1角(上中切牙长轴与下中切牙长轴的交角)、NA-PA角(颌凸角)、MP-SN角(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Wits值、MP-FH角(下颌平面与眼耳平面的交角)、APDI(矢状向异常指数),软组织测量指标Gl'-Sn-Pog' 角(面型角)、Cotg-Sn-Ls 角(鼻唇角)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面型均改善,两组间矫治前后NA-PA角、Wits值 、APDI、Gl'-Sn-Pog'等指标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方牵引联合基托式扩弓器快速扩弓配合固定矫治组的改善优于单纯固定矫治组。结论 前方牵引在改善患者的软组织侧貌美观方面优于单纯固定矫治,是一种临床相对有效的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方法。

    定制式无托槽矫治器个性化矫治安氏Ⅰ类错的临床效果研究
    李若萱1,王碧2,武建龙2
    2018, 11(12): 745-749.  DOI: 10.19538/j.kq.2018.12.009
    摘要 ( )  

    目的 对定制式无托槽矫治器矫治安氏I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进行3Shape三维分析和评价。方法   选取2014—2016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72例,其中拥挤型35例,散在间隙型37例。应用定制式无托槽矫治器正畸,通过3Shape三维数字化模拟技术对两种类型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72例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拥挤型患者,通过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前牙比、上颌长度、下颌长度、左切牙覆盖、右切牙覆盖。对于散在间隙型患者,通过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全牙比、前牙比、上颌长度、下颌长度、左切牙覆盖、右切牙覆盖、上颌尖牙宽度和下颌尖牙宽度。结论 定制式无托槽矫治器可有效矫治安氏Ⅰ类拥挤型患者和散在间隙型患者的错牙合畸形。

    中老年人缺牙数目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笪东欣1,王飞2,张皓1,王艳1,罗建峰2,丁玎2,张颖1
    2018, 11(12): 750-753.  DOI: 10.19538/j.kq.2018.12.010
    摘要 ( )  

    目的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研究中老年人缺牙数目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0—2012年上海老年队列研究中50岁以上社区中老年人共3677名,收集他们的血压值和缺失牙数目。缺失牙数目采用自我报告调查问卷收集。根据2017美国高血压指南的划分标准,将样本人群划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和缺牙数目间的关系。结果 样本人群平均缺牙9.67颗。高血压组人均缺牙10.88颗,非高血压组人均缺牙8.95颗(P < 0.001)。调整年龄、BMI、吸烟史、心脏病史、糖尿病史和是否超重后,缺牙4~14颗与Ⅰ级高血压显著相关(OR = 1.22,95%CI:1.02~1.45),缺牙≥15颗与Ⅲ级高血压显著相关(OR = 1.55,95%CI:1.09~2.20)。结论 缺失牙过多与高血压显著相关。不良口腔健康状况可能是中国中老年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综述
    维生素D、自噬与口腔疾病
    王健,吴倩,胡新月,杨雪,牛丽,唐晓琳
    2018, 11(12): 754-759.  DOI: 10.19538/j.kq.2018.12.011
    摘要 ( )  

    自噬在真核生物进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自噬过程中,细胞可通过降解自身的非必需成分来提供营养和能量,从而实现胞内物质转化和应对短暂的生存压力。自噬与多种口腔疾病关系密切。维生素D是一种重要的自噬激活因子,积极参与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文章对维生素D、自噬与口腔疾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大鼠实验性牙移动模型相关研究新进展
    何育薇1,龙虎2
    2018, 11(12): 760-765.  DOI: 10.19538/j.kq.2018.12.012
    摘要 ( )  

    制备大鼠实验性牙移动模型是进行正畸相关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一直是口腔基础实验研究的一个热点,常用于牙移动后牙周组织和骨改建的基础研究,同时还用于牙移动疼痛等相关研究。文章就近年来其相关研究的方向及研究内容做一综述。

    经验交流
    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髁突中低位骨折对面神经的影响
    王俊,王高丽,郝兰清,王金雨,周小龙,和王刚,胡明,李凤霞
    2018, 11(12): 766-768.  DOI: 10.19538/j.kq.2018.12.013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腮腺前缘咬肌入路手术复位固定髁状突中低位骨折对面神经的影响。方法 对2009—2017年安康市中医院口腔科收治的46例(53侧)髁颈下及髁突基部骨折患者,采用腮腺前缘咬肌入路手术复位固定,分2种方法处理面神经,一种[16例(19侧)]是在咬肌表面解剖显露面神经后自面神经间横断咬肌手术;另一种 [30例(34侧)]是不刻意寻找面神经,在腮腺前缘咬肌表面直接打开咬肌筋膜,显露咬肌后横断咬肌,直达升支骨面手术。统计两组患者术后面神经损伤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全麻清醒后及术后第1天、第7天检查,无一例发生面神经功能障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腮腺前缘咬肌入路手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无论显露面神经与否,均可降低面神经损伤风险,在面神经解剖方法上及防止面神经损伤方面有所改进和创新,使手术更加安全可靠、快速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