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中国儿童口腔医学回顾与展望
    石四箴
    2008, 1(05): 257-258 . 
    摘要 ( )  
    专题笔谈
    婴幼儿龋与儿童气质的相关性
    葛立宏,赵彦
    2008, 1(05): 259-262 . 
    摘要 ( )  
    如何建立儿童口腔科和谐的医、患、监关系
    杨富生
    2008, 1(05): 262-265 . 
    摘要 ( )  
    如何克服儿童龋病治疗过程中的恐惧心理
    汪俊
    2008, 1(05): 265-267 . 
    摘要 ( )  
    儿童牙科全麻技术
    陈旭
    2008, 1(05): 267-269 . 
    摘要 ( )  
    如何获取儿童口腔初诊治疗的合作
    赵玮
    2008, 1(05): 270-272 . 
    摘要 ( )  
    论著
    重度慢性牙周炎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的研究
    葛颂,吴亚菲,刘天佳,赵蕾,孟姝
    2008, 1(05): 273-275 . 
    摘要 ( )  
    目的探讨中性多形核白细胞(PMN)在重度慢性牙周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2005年11月至2006年3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收集牙周健康者和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各4人作为研究对象,以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PMN,并与趋化肽fMLP作用,酶联免疫
    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其分泌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8的质量浓度。 结果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PMN分泌IL-1β和IL-8的质量浓度高于牙周健康者( P<0.05),且fMLP对PMN的刺激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随作用时间延长,PMN分泌IL-1β 和IL-8的质量浓度升高(P<0.01)。 结论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PMN具有“过度炎症反应性”特征,可分泌高质量浓度的IL-1β和
    IL-8,在牙周炎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作用。

    前牙重度深覆盖非对称拔牙矫治16例分析

    刘奕,毕玮玮,郐滨
    2008, 1(05): 276-279 . 
    摘要 ( )  
    目的探讨前牙重度深覆盖患者的非对称拔牙矫治效果。 方法对2004—2006年到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就诊的前牙重度深覆盖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下颌后缩患者16例,拔除上颌两侧第一双尖牙及一个下中切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通过治疗前后的对比和对治疗过程的回顾进行分析和总结。 结果病例矫治时间为18~30个月,所有病例治疗结束后拔牙间隙均全部关闭,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后牙咬合关系良好,侧貌协调,面 部美观。 结论在正畸临床中应灵活采用减数设计方案,制定个体化的矫治目标和计划,同时在治
    疗过程中注重相应的矫治技巧和方法,良好的矫治效果是可以获得的。
    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颈Ⅱ区连续整块切除临床意义探讨
    周瑜,黄婕,李容新,王来平,龚飞飞,叶茂昌
    2008, 1(05): 280-281 . 
    摘要 ( )  
    目的探讨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颈Ⅱ区连续整块切除的意义。 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口腔医学中心颌面头颈外科1999年1月至2004年1月期间行颈清扫术且病例记录及术后随访资料完整的117例病例,以颈Ⅱ区连续整块切除与否为指标,观察根治性颈清扫术(RND)和功能性颈清扫术(FND)两种术式的术后颈部淋巴结复发率。 结果117例病例中,术后病理诊断为淋巴结转移癌32例,转移率为2735%(32/117), 其中RND 26例,FND 6例。经3年期随访,颈清扫术后淋巴结复发18例,复发率为1538%,其中 RND 12例,FND 6例。位于Ⅱ区淋巴结复发有15例,占8333%,其中RND 9例,FND 6例。 结论对FND应有严格的指征,确定癌肿病例的生存质量必定建立于肿瘤控制的基础上, 得出肿瘤不能根治则谈不上生存质量的结论,建议提倡施行保留胸锁乳突肌(必要时加副神经)的FND术
    式。
    牙冠延长术修复龈下牙体缺损的疗效评价
    陈志国,孙晓琳,金磊,彭巍
    2008, 1(05): 282-284 . 
    摘要 ( )  

    目的评价牙冠延长术在牙体缺损达龈下的残根残冠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口腔科2004年12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48例患者52颗牙体缺损达龈下的患牙,术前按断端位于龈下最深距离分为浅缺损组(28颗患牙,距离<2.5 mm)和深缺损组(24颗患牙,2.5mm≤距离≤4.0 mm),均采用牙冠延长术暴露龈下牙体断面,术后6周行桩冠修复。分别记录手术前后牙周探诊深度(PD)、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和牙齿松动度,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术后6周牙体断端均暴露较好、龈缘颜色正常。术后6个月修复满意率为80.77%。浅缺损组术后无松动,修复效果满意。深缺损组术后半数出现I度松动,修复效果欠佳,两组修复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阶段两组的PD、PLI、SBI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结论〓[HTK]牙冠延长术有利于残根残冠的保存和修复,但要注意适应证的选择。

    Er,Cr:YSGG激光预备离体牙Ⅴ类洞对光固化复合树脂边缘微渗漏影响的研究
    王凤艳,贾兴亚
    2008, 1(05): 285-288 . 
    摘要 ( )  

    目的研究比较Er,Cr:YSGG激光预备与传统牙钻预备离体牙Ⅴ类洞对光固化复合树脂边缘微渗漏的影响。方法于2007年3月至7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设备处和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将30颗离体前磨牙随机分为3组制备Ⅴ类洞:牙钻预备加37%磷酸处理组,单纯激光预备组,激光预备加37%磷酸处理组,每组10颗牙。经冷热循环染色后,采用染料渗入和扫描电镜方法观察充填体微渗漏情况。结果牙合壁及龈壁处,染料渗入结果显示,牙钻预备加37%磷酸处理组的染料渗入评分最小,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纯激光预备组与激光加37%磷酸处理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充填体边缘微缝隙宽度的结果显示,单纯激光预备组的边缘微缝隙宽度最大,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牙钻预备加37%磷酸处理组与激光预备加37%磷酸处理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r,Cr:YSGG激光预备处理Ⅴ类洞不能增加光固化复合树脂与牙体组织的结合,减少微渗漏的发生;而应用激光加37%磷酸可以取代传统牙钻加37%磷酸进行窝洞预备。Er,Cr:YSGG激光预备离体牙Ⅴ类洞对光固化复合树脂边缘微渗漏的影响研究还有待于继续进行。

    一次性根管治疗173颗患牙临床疗效观察
    郝晓宁,杨京蓉,王学金,彭巍
    2008, 1(05): 289-290 . 
    摘要 ( )  

    目的观察急慢性牙髓炎、无根尖症状的慢性根尖周炎行一次性根管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0—2005年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口腔科门诊就诊的急慢性牙髓炎、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患牙173颗,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进行一次性根管治疗与多次治疗,并于2年后复诊。通过X线和临床检查评价两组患牙愈合情况以及疗效上的差异。结果一次性根管治疗组的治愈率为9286%,多次治疗组的治愈率为8989%,χ2检验结果显示〖WTBX〗P〖WTBZ〗>005,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一次性根管治疗组的治愈率与多次治疗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一次性根管治疗与多次治疗的疗效相同,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系统诊断方法的验证
    季梅,林志勇
    2008, 1(05): 291-292 . 
    摘要 ( )  

    目的验证不同方法诊断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系统发生率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济南市口腔医院和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自2007年3月至2007年11月间因各种原因拔除的下颌第二磨牙共90颗,分离出具有C形根管特征的共32颗,拍摄术前X线片后开髓和清理髓室,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根管口的形态,将初尖锉插入根管内拍初尖锉片。分析术前X线片和手术显微镜对C形根管系统诊断的成功率。对C形根管系统的初尖锉片进行分析,评价初尖锉片对于判断C形根管系统解剖形态的意义。结果32颗具有C形根管特征的离体牙中,通过术前X线片可以诊断的为20颗;通过手术显微镜下根管口的形态可以诊断的为28颗。C形根管的初尖锉片上,19颗表现为Ⅰ型,9颗表现为Ⅱ型,4颗表现为Ⅲ型。结论C形根管系统的诊断应采取术前X线片与根管显微镜相结合的方法,初尖锉片对于判断C形根管系统的分型具有较大的意义。

    口腔颌面部Merkel细胞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探讨
    徐中飞,孙长伏,王绪凯
    2008, 1(05): 293-295 . 
    摘要 ( )  
    目的通过分析颌面部Merkel细胞癌(MCC)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诊断
    和治疗方法。 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2001—2004年收治的2例原发于口腔颌面部的MCC患者 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颌面部MCC临床主要表现为颌面部渐进性增大肿块,常为红色,有疼痛、感觉异常 ,局部浸润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神经特异烯醇酶(NSE)和细胞角蛋白20(CK20), 2例分别随访77个月和44个月,未发现复发和转移。 结论术前明确诊断以及术后定期复查,有利于MCC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免疫组织化 学染色方法是诊断MCC的主要依据,手术时保证足够的安全缘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
    儿童恒前牙冠折露髓活髓切断术40例临床疗效分析
    孙丽玮,吕知春
    2008, 1(05): 296-297 . 
    摘要 ( )  

    目的观察儿童恒前牙外伤冠折露髓后采用活髓切断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2—2007年黑龙江省口腔病防治院门诊收治的40例(55颗牙)因外伤引起的儿童恒前牙冠折露髓的病例,经碧兰麻局部浸润麻醉后,行常规活髓切断术,氧化锌丁香油水门汀暂时密封,术后1周,1、3、6个月定期观察,以后每6个月复查1次。复查时检测牙髓活力,摄X线片,分别记录X线片显示的牙髓断面愈合情况及牙根继续发育和根管及根尖周情况。结果切髓部位在牙颈部的成功率较高,占818%,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牙本质桥影像趋于完整致密。在牙本质桥形成的同时,未发育成熟的牙根均能继续发育;而失败病例均是在根中部切髓者,术后3个月未见明显的牙本质桥,并出现尖周硬板破损的异常X线表现。结论为了充分利用生活牙髓的功能,使牙根继续发育,增强牙齿组织抗力,年轻恒牙冠折露髓后应尽量多地保存牙髓,切髓术时应以牙颈部或根管口为宜。

    口内切口颌骨骨折坚强内固定疗效分析
    曹利,国庆,郭晓燕
    2008, 1(05): 298-299 . 
    摘要 ( )  

    目的评价颌骨骨折口内切口坚强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内蒙古包头中心医院口腔科2002—2007年间收治的186例新鲜颌骨骨折患者采用口内进路暴露颌骨骨折部位(除外下颌升支及髁状突骨折),以钛板坚强内固定配合颌间弹力牵引使骨折段复位固定。结果186例患者182例软组织Ⅰ期愈合,口内咬合关系恢复良好,颌面部外形和咀嚼功能、开口度正常。结论口内切口坚强内固定是治疗颌骨骨折的一种适用手术进路。

    不同桩核系统修复漏斗形残根后牙齿抗折性能对比分析
    陈连坤,邱延昭
    2008, 1(05): 300-301 . 
    摘要 ( )  

    目的较两种不同材料桩核系统修复漏斗形残根后牙齿抗折性能。方法选择2006年11月至2007年5月山东省无棣县中心医院拔除的牙周病患者完整上颌第一中切牙20颗,截冠后行完善根管治疗,模拟临床情况,根管口磨除部分牙体组织后形成漏斗形残根。然后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镍铬合金桩、玻璃纤维桩两种不同材料的桩核冠修复。所有样本包埋后,置于电子万能测试机上进行牙根抗折性能的测试。结果牙根抗折强度镍铬合金桩核组小于玻璃纤维桩核组(P<0.01)。结论在漏斗形残根保存修复中,玻璃纤维桩核系统应该为一种较好的选择方式。

    磨牙牙折修复265例疗效分析
    杨敏,陈小冬,马卫东
    2008, 1(05): 302-303 . 
    摘要 ( )  

    目的总结不同类型磨牙牙折修复的经验。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02年1月期间在大连市口腔医院外国人齿科诊所就诊的265例牙折患者,牙折类型包括磨牙牙冠折、磨牙冠根折和根纵裂。在完善根管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成品桩加树脂核及全冠的方法来修复冠折;应用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后,再加全冠修复冠根折;对于根纵裂患牙,先行半牙切除或截根术,再利用邻牙做固定桥或联冠修复。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观察治疗2年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冠折2年后的成功率是90.18%,冠根折2年后的成功率是82.32%,根纵裂2年后的成功率是72.16%。结论磨牙牙折后的保守治疗是行之有效的,大多数患者通过修复后完全可以行使咀嚼功能,建议对磨牙牙折的患牙,应谨慎对待,不要轻易拔牙。

    不同根管充填材料在一次性根管治疗中临床疗效观察
    孙英
    2008, 1(05): 304-306 . 
    摘要 ( )  

    目的比较4种根管充填材料在一次性根管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3年7月至2005年10月张掖市人民医院口腔科门诊首诊病例中,因牙病需作根管治疗的患者752例共752颗牙,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用AH plus糊剂加牙胶尖、Cortisomol糊剂加牙胶尖、Vitapex糊剂加牙胶尖、氧化锌糊剂加牙胶尖充填根管。观察术后1周内疼痛发生情况及1年后的疗效。结果各组在根管充填后1~7 d出现急性反应的例数和反应发生率比较,AH plus组充填后急性反应发生率与其它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rtisomol组、Vitapex组充填后急性反应发生率与氧化锌组比较差异亦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化锌组术后疼痛发生率高于其它各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复查,AH plus组总有效率最高,且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rtisomol组和Vitapex组总有效率相差不大,但高于氧化锌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有效减少一次性根管治疗后急性反应的发生的根充材料效率由高到底的是:AH plus糊剂、Cortisomol糊剂、Vitapex糊剂和氧化锌糊剂。

    思考病例
    关于第4期“思考病例”矫治思路的思考
    左艳萍
    2008, 1(05): 306-306 . 
    摘要 ( )  
    经验交流
    四种烤瓷冠修复前牙美容效果比较
    戴云龙,孟宪怀
    2008, 1(05): 307-307 . 
    摘要 ( )  
    综述
    糖尿病供体来源牙槽骨成骨细胞研究进展
    吴璇综述,刘洪臣,马卫东审校
    2008, 1(05): 308-310 . 
    摘要 ( )  
    根管横截面形态及其对根管充填影响的研究进展
    钟婉金综述,黄芳审校
    2008, 1(05): 310-312 . 
    摘要 ( )  
    新技术 新方法
    后牙牙体缺损修复技术新进展
    吴补领,邵龙泉,高杰
    2008, 1(05): 313-316 . 
    摘要 ( )  
    口腔解剖生理(4)
    口腔解剖生理(4)
    李波
    2008, 1(05): 317-318 .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