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3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2-02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专题笔谈
    专家共识
    专家指导意见
    专家论坛
    指南解读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认识各类产科综合征重在病因性关联分类和诊治——论各类产科综合征如何向前行之挑战
    杨 孜
    2022, 38(2): 129-133.  DOI: 10.19538/j.fk2022020101
    摘要 ( )  

            不知大家是否对“产科的综合征”(obstetrical syndromes)一词有所知或感兴趣?是在讲些什么?可以说“产科的综合征”是近年出现的较时尚的代名词,其实也在表明人们对产科疾病从名词化的认识正在向实质性内涵认知的深化,也体现需要对产科疾病的病因探索和认识不断加深。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重视早产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漆洪波, 冉雨鑫
    2022, 38(2): 134-137.  DOI: 10.19538/j.fk2022020102
    摘要 ( )  

            临床上将妊娠不足37周的分娩定义为早产。从发病机制上讲,早产是一种包含炎症、母胎免疫排斥、激素紊乱等多种病理过程的综合征[1]。全球每年约有1500万早产儿出生,其中,有近120万发生于我国[2]。在世界范围内,早产是新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约35%),也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约18%)[3]。在我国,27.3%的新生儿死亡由早产导致[4]。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专题笔谈
    子痫前期临床表现异质性与发病机制的关联性
    王一男, 李笑天
    2022, 38(2): 138-141.  DOI: 10.19538/j.fk2022020103
    摘要 ( )  
    子痫前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根源在于发病机制的异质性。文章基于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中的两个关键因素——胎儿胎盘因素及母体因素,聚焦临床表现异质性与发病机制之间的关联性,为制定子痫前期个体化精准诊治策略提供新思路。
    降低死胎发生率:重视病因分析、筛查及预防
    梁景英, 陈兢思, 陈敦金
    2022, 38(2): 141-145.  DOI: 10.19538/j.fk2022020104
    摘要 ( )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进展以及“三孩政策”的开放,可以预测高龄妊娠将会增加,辅助生殖技术应用和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也将相应增加,死胎原因构成比可能会随之改变。重视死胎病因分析及筛查,加强围产期孕产妇监护,对降低死胎率、保障母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子痫前期并发症之外的HELLP综合征
    赫英东, 陈 倩
    2022, 38(2): 145-149.  DOI: 10.19538/j.fk2022020105
    摘要 ( )  
    临床工作中出现的发病时间早、未合并子痫前期的HELLP综合征,可能存在独立于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转归,应仔细甄别其潜在的致病因素,从多角度寻找这类游弋于子痫前期并发症之外的HELLP综合征的潜在病因,以期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改善母胎预后。
    未足月胎膜早破病因及预防和处理
    张勤建, 颜建英
    2022, 38(2): 149-153.  DOI: 10.19538/j.fk2022020106
    摘要 ( )  
    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是产科综合征疾病之一,可严重影响母儿健康,其病因复杂,存在多种通路协同作用,且可能与感染互为因果,其临床处理策略一直是产科临床工作中的棘手问题。目前,诊疗策略依据发病孕周的特点及预后,权衡监测严重并发症临床征象与早产风险利弊,选择最佳终止妊娠时机,但存在诊疗滞后和处理被动等问题,主动积极的管理策略应将重点放在不同病因的低成本筛查和干预措施上,有助于推进PPROM早防控与精细化管理。
    产科血栓性微血管病
    赖微斯, 丁依玲
    2022, 38(2): 153-157.  DOI: 10.19538/j.fk2022020107
    摘要 ( )  
    血栓性微血管病是一组以微血管栓塞为病理特点的综合征,起病急、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因孕期少见,临床医生认识不足,易漏诊误诊。文章就其分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及预后进行总结归纳。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孕期发生还是孕期产科发现
    宋亦军, 刘俊涛
    2022, 38(2): 157-161.  DOI: 10.19538/j.fk2022020108
    摘要 ( )  
    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妊娠期并不少见,很多是在妊娠期首次被确诊。这些妊娠期表现出来的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究竟是“新发生”,还是在妊娠期被首次发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由于这些AID会导致一些不良妊娠结局,在妊娠期如何识别这些AID并及早给予相应处理,对改善不良妊娠结局至关重要。
    继发性子宫收缩乏力出血病因查找、联合处置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防控
    张国华, 沈雪艳, 崔文华
    2022, 38(2): 161-164.  DOI: 10.19538/j.fk2022020109
    摘要 ( )  
    在全球范围内产后出血仍然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妊娠及分娩过程中多种原因均可导致继发性子宫收缩乏力,处理不当常导致难治性产后出血,甚至导致围产期子宫切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因此,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应及时查找病因,联合处置,准确有效遏制病情发展,避免继发性子宫收缩乏力引发严重产后出血及DIC的发生,是有效降低孕产妇产后出血死亡率的关键。
    专家共识
    输卵管造影技术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放射介入专业委员会
    2022, 38(2): 165-169.  DOI: 10.19538/j.fk2022020110
    摘要 ( )  

            不孕症中,由于输卵管粘连、阻塞等原因导致的不孕称为输卵管性不孕[1],主要表现为输卵管管腔的蠕动能力、拾卵以及将受精卵运送入到宫腔等三大功能丧失。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2018年度辅助生殖技术数据报道,在接受辅助生殖技术的人群中,输卵管性因素占比47.90%[2]。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专家指导意见
    子宫颈神经内分泌癌诊断与治疗专家指导意见(2022年版)
    张师前, 屈庆喜, 林仲秋
    2022, 38(2): 170-176.  DOI: 10.19538/j.fk2022020111
    摘要 ( )  

            子宫颈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ervix carcinoma,NECC)是子宫颈罕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子宫颈恶性肿瘤的1.4%[1]。1976年Albores-Saavedra等[2]首次将NECC分为4类: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类癌和非典型类癌。在2020年WHO第5版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中,所有发生在女性生殖系统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作为一个单独的章节阐述,并将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为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ur,NET)和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3]。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专家论坛
    基础为本,夯实基本功:关于规范合理选择辅助检查的建议
    张师前
    2022, 38(2): 177-180.  DOI: 10.19538/j.fk2022020112
    摘要 ( )  

            伴随着分子生物学、质谱分析、基因分型等技术的发展,医学界认识疾病的理念已由宏观认识延伸到微观世界,新理念如雨后春笋,甚至是耳熟能详,一度让我们对疾病的诊断有一种“无所不能”甚至“包打天下”的感觉。然而现实表明,全球近一半(47%)的人口无法获得诊断常见疾病所需的检测和服务,2019 年《The Lancet》曾专门成立柳叶刀诊断委员会,呼吁缩小疾病的诊断差距,改善诊断的可及性,如若患者无法得到准确、高质量、经济可行的诊断,或将面临过度治疗、治疗不足乃至无益(甚至有害)的治疗[1]。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指南解读
    2021 FIGO《妊娠滋养细胞疾病诊治指南》解读
    王丽娟, 李睿歆, 林仲秋
    2022, 38(2): 181-185.  DOI: 10.19538/j.fk2022020113
    摘要 ( )  

            2021年10月24日至29日,第13届国际妇产科联盟(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会议在线上召开,公布了《FIGO Cancer Report 2021》,即《FIGO 2021妇科恶性肿瘤指南》,其中包括《妊娠滋养细胞疾病诊治指南》。现对新版指南进行简要介绍及讨论。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ACOG《产前胎儿监护实践指南(2021年版)》解读
    周宜洁, 余昕烊, 漆洪波
    2022, 38(2): 186-190.  DOI: 10.19538/j.fk2022020114
    摘要 ( )  

            产前胎儿监护的目的是降低死胎及死产的风险。胎心监护、实时超声及脐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监测已经作为产前胎儿监护的主要技术运用于胎儿健康状况评估。产前胎儿监护已常规应用于已经存在母体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已出现妊娠相关并发症(如胎儿生长受限等)的孕妇发生胎儿死亡风险的评估。基于此,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于2021年发布了《产前胎儿监护实践指南(2021版)》[1],以替代之前2014年版,旨在对产前胎儿监护提供更为科学的临床管理和指导。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