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9年, 第35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9-11-02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专题笔谈
    指南解读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加强妊娠合并心脏病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管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林建华,缪慧娴
    2019, 35(11): 1185-1188.  DOI: 10.19538/j.fk2019110101
    摘要 ( )  

            孕产妇死亡是指任何妊娠或妊娠相关的原因导致孕产妇从开始妊娠至产后42d内出现死亡(意外死亡的孕产妇不包括在内)。孕产妇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和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2019)》,提示2018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18.3/10万。据统计,全国孕产妇死亡率最高的前4种疾病是产科出血(4.7/10万)、羊水栓塞(2.2/10万)、心脏病(2.0/10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6/10万)。2008—2017年上海危重孕产妇死亡64例,前2位死因分别为妊娠合并心脏病17例(26.15%)、重度子痫前期/子痫9例(13.85%)[1],以上数据显示妊娠合并心脏病已成为孕产妇死亡的非产科因素首位因素。如何优化妊娠合并心脏病孕产妇的管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仍是需亟待完善的重要问题。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利用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开展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结局精准预测
    陈敦金,柯彩萍
    2019, 35(11): 1189-1192.  DOI: 10.19538/j.fk2019110102
    摘要 ( )  

            ACOG 2019年的数据显示,妊娠期心脏疾病发病率为1%~4%,病死率约为5%,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死因[1]。随着中国“二孩”政策全面放开,高龄、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发生率有所上升,如何改善产科质量、进一步降低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病死率,是值得研究的临床新课题。降低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病死率,进一步探讨该类患者围产期管理是关键,2018年中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18.3/10万,但妊娠合并心脏病仍然为非直接产科原因导致孕产妇死亡的第1位,预测、预防失败是关键因素[2-5]。为此,探索进一步改善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结局、降低该类患者病死率尤为重要,对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结局准确预测、个体化管理、做到“防”与“治”并举是关键,弄清影响患者结局的高危因素是前提。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专题笔谈
    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风险及分娩方式评估
    武建利,朱启英
    2019, 35(11): 1193-1196.  DOI: 10.19538/j.fk2019110103
    摘要 ( )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导致孕产妇死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此类患者妊娠前及围产期的评估管理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改善母儿预后有重要作用。文章就目前国内外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风险评估及分娩方式选择做一总结,为广大临床工作者对妊娠合并心脏的诊疗及管理提供参考。

    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管理
    马玉燕,卢瑞慧
    2019, 35(11): 1196-1199.  DOI: 10.19538/j.fk2019110104
    摘要 ( )  

    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妊娠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严重时可致孕产妇心力衰竭、猝死以及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早产及死胎等不良结局。该疾病的管理需要产科、心脏科、麻醉科及新生儿科等多学科共同参与,文章从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孕前咨询与评估、治疗、孕期管理及分娩期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强调多学科协作管理对疾病预后转归的重要性。

    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管理
    朱晓雯,韩凤珍
    2019, 35(11): 1200-1204.  DOI: 10.19538/j.fk2019110105
    摘要 ( )  

    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为严重的妊娠合并症,文章从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临床分类、妊娠风险评估、妊娠常见类型的孕期管理等方面对该疾病进行了综合介绍。在相应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规范评估及治疗,有助于改善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母儿预后。

    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综合管理
    陈鹏正,李磊
    2019, 35(11): 1205-1210.  DOI: 10.19538/j.fk2019110106
    摘要 ( )  

    医学进步使得更多先天性心脏病妇女可以生存至生育期年龄。妊娠后母体和胎儿并发症风险都会增加,心脏功能也会进一步损害。风险取决于先天性心脏病类型、血流动力学受损程度及并发症情况。加强对此类患者的综合管理,进行仔细的个体化、多学科的风险评估,制定详细的妊娠期随访、分娩和产后治疗计划可降低风险,改善围产结局,对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妊娠风险及对策
    刘石萍,陈倩
    2019, 35(11): 1210-1213.  DOI: 10.19538/j.fk2019110107
    摘要 ( )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属高危妊娠,存在瓣膜血栓形成、抗凝相关并发症、人工瓣膜功能障碍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风险,应对其进行全面的妊娠前评估及严格的孕期管理,以期降低母儿并发症。

    子痫前期患者合并心脏功能不全防治
    彭婷,李笑天
    2019, 35(11): 1213-1217.  DOI: 10.19538/j.fk2019110108
    摘要 ( )  

    子痫前期孕妇存在双胎或低蛋白血症、长期应用保胎药物等因素显著增加心力衰竭风险。结合典型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可以诊断子痫前期合并心功能不全,但心功能不全发病隐匿,早期症状易被忽视,要重视早期心衰表现。积极控制子痫前期,及时终止妊娠是预防发生心脏功能不全的主要措施。子痫前期还是远期心血管并发症的重大危险因素,需要综合多学科诊治,加强远期随访。

    妊娠合并心脏病剖宫产麻醉方式的选择
    陈思宇,戴晓雯
    2019, 35(11): 1217-1220.  DOI: 10.19538/j.fk2019110109
    摘要 ( )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目前产科疾病中严重的合并症之一,是导致产妇及新生儿在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妊娠合并心脏病的麻醉方式选择主要应根据产妇的病情和胎儿在宫内的情况。不管是选择何种麻醉方式都要以产妇的生命体征平稳为前提,以新生儿的安全为基础。文章就上述问题进行阐述,以期应用于指导临床实践,达到安全麻醉的目的。

    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围产期管理
    胡小靖,漆洪波
    2019, 35(11): 1220-1224.  DOI: 10.19538/j.fk2019110110
    摘要 ( )  

    过去几十年,随着诊断和治疗手段的发展,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者生存率显著提高。越来越多先心病女性患者可以存活到生育年龄,并考虑生育问题。与普通孕妇相比,先心病患者妊娠其母体风险和新生儿并发症,如早产、胎儿生长受限、胎儿死亡或新生儿死亡率增加。如何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和改善围产结局?文章回顾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相关文献,对围产期管理进行阐述。

    围产期心肌病诊治
    刘燕燕,冯玲
    2019, 35(11): 1224-1228.  DOI: 10.19538/j.fk2019110111
    摘要 ( )  

    围产期心肌病(PPCM)典型症状以心力衰竭、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超声心动图是首选检查。溴隐亭及口服抗心力衰竭药物是治疗主要手段,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力衰竭孕妇,无论孕周大小均应终止妊娠。孕产妇病死率的预测指标为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Ⅲ/Ⅳ分级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

    指南解读
    2018年ACOG“早孕期妊娠丢失指南”解读
    李荣,漆洪波
    2019, 35(11): 1229-1232.  DOI: 10.19538/j.fk2019110112
    摘要 ( )  

            早孕期妊娠丢失是临床常见问题。产科医生和妇科医生应了解各种诊断工具的使用,以区分有活力和无活力的妊娠,并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选择。ACOG 2018年指南是2015版指南的更新版本,提供了早孕期妊娠丢失药物治疗的最新证据,主要目的是针对早孕期妊娠丢失的诊断和治疗提出指导意见。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