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8年, 第34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8-11-02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专题笔谈
    指南
    指南解读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从中国宫颈癌真实世界研究临床大数据看宫颈癌术前化疗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陈春林,李朋飞
    2018, 34(11): 1185-1189.  DOI: 10.19538/j.fk2018110101
    摘要 ( )  

            自1982年Frei[1]首先将PVB(顺铂+长春新碱+博来霉素)方案化疗用于宫颈癌术前治疗并提出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的概念以来,NACT后手术被认为是一种缩小病灶、“降低”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的方法,在临床上已有30余年的应用历史,已成为巨块型宫颈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历年的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并未将其作为一种推荐的治疗方式,而且目前的各项研究结果中关于术前NACT疗效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但在部分亚洲和欧洲国家,NACT仍被广泛应用。然而遗憾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尚缺乏详细的大宗病例报道。在中国,虽然宫颈癌的病例占全世界病例的近1/3,但我们也同样缺乏具有说服力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数据。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专题笔谈
    局部晚期宫颈癌术前治疗方法选择
    狄文,余敏华
    2018, 34(11): 1190-1193.  DOI: 10.19538/j.fk2018110102
    摘要 ( )  

    发展中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上升,其中,局部晚期宫颈癌因其治疗难度高、预后差也让妇科肿瘤学者面临巨大的挑战。由于存在个体化差异及区域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方案的选择仍存在较大争议。在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同步放化疗作为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标准治疗方案,而在欧洲、亚洲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选择辅助治疗后进行手术治疗。文章就国内外相关文献及指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术前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行介绍。

    局部晚期宫颈癌放射治疗
    龙行涛,郭明芳
    2018, 34(11): 1193-1199.  DOI: 10.19538/j.fk2018110103
    摘要 ( )  

    宫颈癌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仍较高,其中接近80%患者诊断为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Ⅰ类推荐LACC患者治疗为盆腔放射治疗+腔内后装治疗+顺铂为基础同步化疗,目前LACC患者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70%左右。文章结合相关文献,简述LACC患者放射治疗基本方法、原则及疗效,同时就提高放疗效果措施及进展,包括精准放疗、同步化疗、新辅助化疗、放疗后巩固化疗、手术病理分期及联合靶向治疗相关临床应用及研究展开综述及讨论。

    局部晚期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益处
    张师前,王稳
    2018, 34(11): 1199-1203.  DOI: 10.19538/j.fk2018110104
    摘要 ( )  

    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标准治疗方案目前仍存在争议,而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中的应用并没有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其临床治疗效果也不确定。多项临床试验表明术前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我们必须明确该治疗方案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实施前充分考虑其利弊。术前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局部晚期宫颈癌术前化疗药物及方案的选择
    赵卫东
    2018, 34(11): 1203-1207.  DOI: 10.19538/j.fk2018110105
    摘要 ( )  

    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治疗目前有很大的争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直接行放疗,但其技术问题可能会引起不可逆的相关并发症,损伤性较大,而新辅助化疗+宫颈癌手术,是目前很多国家及地区采用的治疗方案,但目前没有统一的化疗方案、用药剂量以及强度,如何筛选出对新辅助化疗不敏感的患者以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治疗时机的贻误,尚需大样本、随机、多中心研究结果的支持。文章就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相关问题做一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局部晚期宫颈癌癌灶动脉血管网特点及意义
    刘萍
    2018, 34(11): 1207-1211.  DOI: 10.19538/j.fk2018110106
    摘要 ( )  

    宫颈癌的诊断是基于妇科各种检查,在诊断上存在主观性强,难以精确诊断宫旁组织受侵程度以及膀胱直肠浸润程度等问题,尤其是局部晚期宫颈癌(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LACC)。LACC还有较多的高危因素,预后不良,对治疗方式的选择一直以来争议较大。通过对LACC数字化三维动脉血管网的定性定量分析,可以判断宫颈癌灶的局部大小、浸润深度,通过供血动脉来源及血流特点来精确诊断癌灶侵犯阴道、宫体、宫旁及邻近器官的情况及范围。通过LACC数字化三维动脉血管网的分析,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评估手术难度及预后提供依据。

    晚期及复发宫颈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与未来
    宗丽菊,向阳
    2018, 34(11): 1211-1216.  DOI: 10.19538/j.fk2018110107
    摘要 ( )  

    近年来,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文章将归纳总结最新的宫颈癌免疫治疗进展,重点阐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宫颈癌中的疗效性、安全性及疗效预测标志物,并对宫颈癌免疫治疗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述评。

    局部晚期宫颈癌靶向治疗的现状和未来
    张谷裕,朱逸慜
    2018, 34(11): 1216-1220.  DOI: 10.19538/j.fk2018110108
    摘要 ( )  

    近年来,由于宫颈癌筛查的普及,全球宫颈癌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约80%以上宫颈癌患者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且年轻妇女宫颈癌的发生率在逐渐上升。对于晚期宫颈癌患者,虽然放疗和化疗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中位生存时间也仅1年。靶向治疗在治疗晚期肿瘤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临床研究已经证实贝伐单抗联合化疗可有效延长晚期宫颈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而且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也被用于研究对晚期宫颈癌的治疗上。

    局部晚期宫颈癌手术所致泌尿系统损伤的处理
    宋磊
    2018, 34(11): 1220-1223.  DOI: 10.19538/j.fk2018110109
    摘要 ( )  

    局部晚期宫颈癌是一组预后差、复发率高的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治疗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易出现膀胱损伤及输尿管损伤等并发症。文章阐述了泌尿系统损伤包括膀胱损伤及输尿管损伤的处理方法及策略。

    盆腔器官廓清术在复发宫颈癌治疗中的价值
    刘继红,黄鹤
    2018, 34(11): 1223-1226.  DOI: 10.19538/j.fk2018110110
    摘要 ( )  

    盆腔器官廓清术(盆廓术)为中央型盆腔复发的宫颈癌患者提供了再次治愈的机会。姑息性盆廓术对部分周围型复发患者也可以起到减轻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满意的手术切缘是影响盆廓术疗效和患者预后的最重要因素。术前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进行重点评估,并综合患者既往治疗情况、一般机体状态、患者心理、术中探查情况等综合考虑,筛选合适病例,并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和入路,才能使复发宫颈癌患者从盆廓术中获益。

    指南
    阴道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指南(第四版)
    李力
    2018, 34(11): 1227-1229.  DOI: 10.19538/j.fk2018110111
    摘要 ( )  

            阴道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是少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约占妇科恶性肿瘤的2%左右。而继发性阴道恶性肿瘤则多由临近器官的恶性肿瘤通过直接蔓延或经血行及淋巴道转移而来。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外阴癌诊断与治疗指南(第四版)
    白萍,尹如铁
    2018, 34(11): 1230-1237.  DOI: 10.19538/j.fk2018110112
    摘要 ( )  

            外阴癌(carcinoma of the vulva)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3%~5%,多发生于绝经后的老年妇女。肿瘤可发生于外阴的皮肤、黏膜及其附件组织,主要病理类型有鳞状细胞癌、腺癌、基底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肉瘤,还包括转移性癌。外阴癌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是因为75岁及以上老龄妇女外阴癌的发病率增加,可能与外阴的硬化苔藓病变等非肿瘤性上皮病变和高龄导致上皮细胞出现非典型性增生有关,并且50岁以上的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主要是人乳头瘤病毒16和18型)相关的外阴癌,VIN是其癌前病变,80%未治疗的外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进展为外阴浸润癌。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指南解读
    “2018年美国母胎医学会胎儿轻度侧脑室增宽诊断、评估、管理指南”解读
    夏秋玲,漆洪波
    2018, 34(11): 1238-1242.  DOI: 10.19538/j.fk2018110113
    摘要 ( )  

    胎儿侧脑室增宽以脑室扩张为特征,是常见的产前超声发现。侧脑室增宽分度有以下两种常见方法:轻度(10~15mm)、重度(>15mm)或轻度(10~12mm)、中度(13~15mm)、重度(>15mm)[1-2]。尽管胎儿轻度侧脑室增宽多数是偶然的和良性的,但也可能与遗传、结构、神经认知障碍有关,预后可从正常到严重的功能损害。2018年母胎医学会(Society for Maternal-Fetal Medicine,SMFM)回顾分析了轻-中度胎儿侧脑室增宽的诊断、评估和管理,并提出了临床指南。本文将对指南中的要点进行解读。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2018年法国妇产科医师协会/法国国家卫生管理局《子宫内膜异位症管理指南》解读
    李霞,袁航
    2018, 34(11): 1243-1246.  DOI: 10.19538/j.fk2018110114
    摘要 ( )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为育龄期女性常见病、疑难病,常与不孕症密切相关。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具有迁延难愈的特点,临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需坚持长期管理原则,同时注意医源性内异症的防治。2018年法国妇产科医师协会(CNGOF)及法国国家卫生管理局(HAS)颁布了新版指南即《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管理指南》[1],用来替代2006年的临床实践指南,新版指南在原指南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腹膜、卵巢及深部内异症的诊断和管理,本文就该指南推荐意见进行简要解读。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