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 述评 •    下一篇

从中国宫颈癌真实世界研究临床大数据看宫颈癌术前化疗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广东 广州 510515
  • 出版日期:2018-11-02 发布日期:2018-11-06
  • 通讯作者: 陈春林
  • 基金资助: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4BAI05B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2585,81370736,81571422);广州市科技计划(158100075);南方医科大学高水平建设临床研究重点项目(LC2016ZD019)

  • Online:2018-11-02 Published:2018-11-06

摘要:

        自1982年Frei[1]首先将PVB(顺铂+长春新碱+博来霉素)方案化疗用于宫颈癌术前治疗并提出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的概念以来,NACT后手术被认为是一种缩小病灶、“降低”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的方法,在临床上已有30余年的应用历史,已成为巨块型宫颈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历年的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并未将其作为一种推荐的治疗方式,而且目前的各项研究结果中关于术前NACT疗效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但在部分亚洲和欧洲国家,NACT仍被广泛应用。然而遗憾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尚缺乏详细的大宗病例报道。在中国,虽然宫颈癌的病例占全世界病例的近1/3,但我们也同样缺乏具有说服力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数据。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关键词: 宫颈肿瘤, 新辅助化疗, 大数据

Key words: cervical neoplasm,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big data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