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4年, 第30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4-10-02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指南解读
    专题笔谈
    研究与探索
    论著
    综述与讲座
    专家共识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重视子痫前期的早期干预和预防
    苟文丽,李春芳
    2014, 30(10): 737-738.  DOI: 10.7504/fk2014090101
    摘要 ( 327 )   PDF(800KB) ( 1170 )  
    指南解读
    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指南2013版”(1~5章)要点解读
    饶海英,邹虹,漆洪波
    2014, 30(10): 739-743.  DOI: 10.7504/fk2014090102
    摘要 ( 336 )   PDF(851KB) ( 1256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常见的疾病,以高血压、水肿、蛋白尿、抽搐、昏迷、心肾功能衰竭,甚至发生母儿死亡为临床特点。在过去十年内,对子痫前期的认识已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包括美国在内,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分类、诊断和处理方案仍不规范,为了推出一个基于循证医学成果的最佳诊疗指南,2011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成立了关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工作组(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Task Force on Hypertension in Pregnancy),该工作组由17名来自产科学、母胎医学、高血压、内科学、肾脏学、麻醉医学、生理学和患者宣传等领域的专家组成。主要有3个任务:(1)回顾全球已经发表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领域的文献并进行循证分级评价,总结信息。(2)理解这些信息并形成临床指南。(3)确立实验室和临床研究的任务和方向。

    专题笔谈
    孕早中期血清学指标及超声血流监测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
    叶云贞,周琼洁,李笑天
    2014, 30(10): 744-748.  DOI: 10.7504/fk2014090103
    摘要 ( 376 )   PDF(921KB) ( 1215 )  

    子痫前期是围产期母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筛选子痫前期发病高危人群,预测疾病进程及不良妊娠结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妊娠妇女孕早中期血清学标志物及超声血流等指标在预测子痫前期的发病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子痫前期早期干预和预防作用
    黄禾,陈倩
    2014, 30(10): 748-750.  DOI: 10.7504/fk2014090104
    摘要 ( 326 )   PDF(891KB) ( 1026 )  

    子痫前期是母儿围产期死亡及医源性早产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妊娠期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改善子痫前期发病过程中前列环素(PGI2)/ 血栓素A2(TXA2)比例失衡所致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预防子痫前期的发生。建议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在妊娠早期结束后尽快开始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在有效预防子痫前期发病的同时并不增加胎儿及产妇的出血风险,从而获得良好的母儿结局。

    低分子肝素在重度子痫前期早期干预中的作用
    杜培丽,陈敦金
    2014, 30(10): 750-752.  DOI: 10.7504/fk2014090105
    摘要 ( 306 )   PDF(874KB) ( 737 )  

    重度子痫前期是危害严重的妊娠期特有疾病,常伴有严重的母婴并发症,导致不良妊娠结局。低分子肝素有抗凝、抗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能从多方面对抗重度子痫前期的病理生理过程,可用于重度子痫前期早期的干预治疗,对降低母儿并发症及延缓疾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子痫前期再妊娠问题
    史琳,刘兴会
    2014, 30(10): 753-755.  DOI: 10.7504/fk2014090106
    摘要 ( 237 )   PDF(872KB) ( 1068 )  

    患有子痫前期再次妊娠女性为子痫前期的高危人群,再次妊娠时面临诸多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提高产前保健水平和产科诊治能力是临床重要课题,努力做到早预防、早发现以及早治疗。

    预防子痫前期复发早期临床干预措施
    杨孜,李维
    2014, 30(10): 755-758.  DOI: 10.7504/fk2014090107
    摘要 ( 252 )   PDF(887KB) ( 896 )  

    子痫前期病史是子痫前期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子痫前期较初发子痫前期有严重的临床结局。但疾病复发受多因素影响,预防尤为关键。全面母体风险评估,强化孕期个体化管理,早期识别高危因素,实施早期对应性干预,是减少或避免复发的关键。

    子痫前期并发围产期心肌病早期识别及干预
    林建华,赵卫秀
    2014, 30(10): 759-761.  DOI: 10.7504/fk2014090108
    摘要 ( 242 )   PDF(893KB) ( 890 )  

    子痫前期和围产期心肌病(PPCM)存在共同的发病因素,二种疾病可以各自独立存在,亦可并存。一旦这二种妊娠期特发疾病同时存在将严重威胁母儿安全。因此,子痫前期患者有条件者尽可能早期行心脏超声及相应辅助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心功能减退或者合并存在PPCM,便于早期治疗。

    子痫前期中的氧化应激和抗氧化治疗
    刘俊涛,宋英娜
    2014, 30(10): 761-764.  DOI: 10.7504/fk2014090109
    摘要 ( 360 )   PDF(909KB) ( 1085 )  

    伴随着子痫前期(PE)过度的氧化应激状态,胎盘和母体的循环系统也发生一系列的抗氧化反应,这些改变的抗氧化反应能导致脂质过氧化物增加,也能影响细胞信号转导和某些与血管活性物质合成有关的酶通路。基于上述发病机制,推测妊娠期补充抗氧化剂可能对抗氧化应激进而预防或延迟PE的发生。许多学者试验性地采用抗氧化治疗如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硒元素等来预防PE的发生,但结果并不乐观,尚需大量前瞻性研究予以充实和完善。

    孕期饮食和运动干预对子痫前期早期预防作用
    邹丽颖,张为远
    2014, 30(10): 764-766.  DOI: 10.7504/fk2014090110
    摘要 ( 275 )   PDF(873KB) ( 850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产科严重并发症,其发生发展可能与某些营养素的摄入过多或不足及运动的缺乏有关,通过孕期饮食及运动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对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具有早期预防作用,改善妊娠预后。

    血脂干预对子痫前期早期预防作用
    杨扬,孟涛
    2014, 30(10): 766-769.  DOI: 10.7504/fk2014090111
    摘要 ( 271 )   PDF(900KB) ( 630 )  

    为了维持妊娠的正常进行、胎儿生长发育、产后哺乳等特殊需求,孕期必须有一定量的脂肪储备。正常妊娠期间血脂高于正常,但研究表明,子痫前期患者较正常孕妇血脂水平明显增高。血脂异常可能通过氧化应激、炎性反应等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引起子痫前期的发展。孕前早期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干预及必要的药物治疗控制血脂在正常范围,并且孕期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对预防子痫前期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但孕期药物降脂是否合理仍需大量证据进一步证实。

    尿蛋白值测定和低蛋白血症在子痫前期诊治中的价值
    孙倩倩,古航
    2014, 30(10): 769-771.  DOI: 10.7504/fk2014090112
    摘要 ( 310 )   PDF(904KB) ( 862 )  

    很长时间以来,尿蛋白是子痫前期的诊断标准之一,在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研究的深入,有关尿蛋白值高低和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的争论不断。该文将结合国内外指南和文献就该问题进行探讨,并进一步探讨血浆蛋白的临床意义和低蛋白血症对母儿的影响。

    免疫调控在子痫前期早期干预中的作用和评价
    范玉芹1,李磊2,王谢桐1,2
    2014, 30(10): 771-774.  DOI: 10.7504/fk2014090113
    摘要 ( 309 )   PDF(908KB) ( 711 )  

    子痫前期的发生与免疫失调有一定的关系。母胎界面免疫耐受异常使滋养细胞侵袭性下降,子宫螺旋小动脉的“重铸障碍”,导致病理性胎盘形成;自身免疫异常如抗磷脂抗体通过干扰依赖磷脂的各种凝血与抗凝血因子的功能,使凝血功能紊乱,胎盘微血栓形成,导致胎盘灌注量的下降。子痫前期的早期干预措施包括:对于有子痫前期高危因素的孕妇妊娠中期开始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妊娠早期和中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各种免疫治疗和抗氧化治疗的效果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研究与探索
    酪氨酸激酶受体阳性单核细胞对卵巢肿瘤生长及微血管、淋巴管生成作用研究
    朱沁怡,吴丽,吴小丽,王凯,汪希鹏
    2014, 30(10): 775-779.  DOI: 10.7504/fk2014090114
    摘要 ( 230 )  

    目的 探讨酪氨酸激酶受体阳性(Tie2+)的单核细胞(Tie2+-U937)对裸鼠移植瘤生长和微血管、淋巴管生成的作用。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构建裸鼠卵巢肿瘤皮下和原位模型,转染Tie2+-U937和NC-U937,分别将转染了荧光的人卵巢癌细胞系(SKOV3ip1-luc)与Tie2+-U937或者NC-U937按1:10比例混匀,注入裸鼠皮下和卵巢包膜下,单独的SKOV3作为阴性对照组,观察裸鼠成瘤时间和肿瘤大小;免疫组化检测肿瘤微血管和淋巴管的表达。结果 Tie2+-U937能够促进裸鼠皮下和原位移植瘤生长。皮下成瘤模型:注射后第8、21天Tie2组肿瘤总荧光强度值大于其他两组(P<0.05)。裸鼠于21d处死并称其肿瘤重量,Tie2组(0.43±0.16)g,U937组(0.18±0.04)g,Control组(0.13±0.08)g,Tie2肿瘤重量较其他两组重(P<0.05);Tie2组免疫组化CD31的表达明显大于其余两组(P<0.05);原位模型:注射后第14、35天Tie2组肿瘤总荧光强度值大于其余两组(P<0.05);Tie2组免疫组化CD31和LYVE-1的表达明显大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 Tie2+单核细胞能够促进卵巢肿瘤裸鼠皮下、原位移植瘤的生长,并且其促进肿瘤增殖的作用与微血管和淋巴管生成有关。

    论著
    子痫前期复发影响因素临床研究
    李维,杨孜,王海玲,韩怡炜
    2014, 30(10): 780-785.  DOI: 10.7504/fk2014090115
    摘要 ( 261 )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复发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住院并结束妊娠的有过子痫前期病史的82例临床病例资料,按照此次妊娠有无子痫前期复发分为复发子痫前期组(RPE组)和未复发子痫前期组(NRPE组),并对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子痫前期总体发病率为6.6%(1182/17939),82例有子痫前期病史者,再次妊娠子痫前期复发率为45.1%(37/82)。分析子痫前期复发影响因素:母体基础状况:有子痫前期病史的82例中,43.9%(36/82)合并内科疾病,其中以合并慢性高血压者最多,为34.1%(28/82)。RPE组合并内科疾病者(67.6%,25/37)、合并慢性高血压者(54.1%,20/37)均明显高于NRPE组[24.4%(11/45)、17.8%(8/45)],P<0.001、P=0.001。前次妊娠子痫前期发病情况:RPE组前次妊娠最高收缩压[180.0(160.0~200.0)mmHg]和最高舒张压[110.0(100.0~129.0)mmHg]均明显高于NRPE组[166.0(150.0~180.0)mmHg、100.0(98.5~120.0)mmHg],P=0.009、0.004。RPE组前次最高收缩压为140~159mmHg者所占比例(13.5%,5/37)低于NRPE组(35.0%,14/40)(P=0.029),前次最高收缩压≥160mmHg者所占比例(86.4%,32/37)、前次最高舒张压≥110mmHg者所占比例(59.5%,22/37)、前次为重度高血压者所占比例(73.0%,27/37)均明显高于NRPE组[62.5%(25/40)、32.5%(13/40)、42.5%(17/40)],P=0.016、0.018、0.007。产前检查情况:RPE组中规律产前检查者所占比例(64.9%,24/37)、三级医院规律产前检查者所占比例(40.5%,15/37)均明显低于NRPE组[86.7%(39/45)、86.7%

    中国部分地区前置胎盘流行病学调查
    李青1,王志坚1,余艳红1,郭遂群2,郭晓玲3,夏玉英4,张为远5
    2014, 30(10): 786-790.  DOI: 10.7504/fk2014090116
    摘要 ( 284 )  

    目的 了解中国部分地区前置胎盘的发病情况,探讨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12月中国部分地区39家医院住院分娩的108049例(分娩孕周≥28周)单胎产妇病例资料,分析前置胎盘的危险因素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结果 中国部分地区前置胎盘总体发生率为1.2%,不同地区发病率不同,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西北七大地区前置胎盘的发生率分别为1.1%、0.8%、0.5%、1.3%、1.0%、3.6%、0.8%。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35岁,OR=2.35)、流产史(≥2次,OR=3.03)、剖宫产史(OR=4.95)是前置胎盘的3个危险因素(P<0.05)。前置胎盘产妇易发生产后出血、胎盘植入、胎盘粘连,从而增加了产后输血、子宫切除的机会。此外,前置胎盘易导致早产、新生儿窒息,增加了围产儿死亡的风险。结论 不同地区前置胎盘发病率存在一定的差异,避免其危险因素,做到对其早期诊断,可降低前置胎盘发生率,从而降低母儿发病率和死亡率。

    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及高危评分系统临床价值研究
    颜建英,黄科华,刘青闽,黄晓燕,徐榕莉
    2014, 30(10): 791-797.  DOI: 10.7504/fk2014090117
    摘要 ( 391 )  

    目的 探讨发生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以及建立产后出血高危评分系统和风险预测方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进行系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212例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病例组,采用1∶2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同期住院分娩未发生产后出血的424例产妇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在全国产后出血防治协作组拟定“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简称“评分表”)基础上,用筛选出的高危因素建立较全面的“产后出血高危评分系统”(简称“评分系统”)。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并比较评分表和评分系统工作效能。结果 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07%,其中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5.56%。产后出血危险因素有孕妇年龄、产次、人工流产史、孕早期体重指数(BMI)、产前宫底高度、双胎或多胎妊娠、产前血小板计数(PLT)、前置胎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胎儿腹围、羊水过多、分娩方式、子宫切口延裂、产道裂伤、第一产程异常、第三产程延长、胎盘粘连或植入、新生儿体重。用评分系统评分,若总评分≥6分或产前评分≥4分者发生产后出血危险性明显增加。评分表预测产后出血的ROC曲线AUC为0.657,评分系统评估产后出血的AUC为0.805。产后出血风险预测方程为:Z=1-1/[1+exp(-3.216+0.482×产前评分+0.452×产时产后评分)]或Z=1-1/[1+exp(-3.187+0.469×总评分)];严重产后出血风险预测方程为:Z=1-1/[1+exp(-3.715+0.146×总评分)]。结论 产后出血发生与孕妇及胎儿因素、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产程等均密切相关。评分系统总评分≥6分者或产前评分≥4分者应纳入产后出血重点监护范围。评分系统与评分表相比有较强预测产后出血的效能。

    妊娠期代谢综合征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变化研究
    吕艳红1,杜鹃1,聂小毳2
    2014, 30(10): 798-801.  DOI: 10.7504/fk2014090118
    摘要 ( 298 )  

    目的 研究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在妊娠期代谢综合征(GMS)患者血浆中的表达,以及与血脂水平是否存在相关性,探讨LP-PLA2在GMS中所起作用。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妊娠晚期6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合并妊娠期代谢综合征的孕妇为观察组,30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LP-PLA2活性。结果 LP-PLA2活性水平两组中位数分别为206.73(kU/L)及105.72(kU/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PLA2活性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存在明显负相关(r=-0.353,P<0.05);LP-PLA2活性与低密度指蛋白(LDL)存在明显负相关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特征Meta分析
    吴珍珍,郭钰珍
    2014, 30(10): 802-806.  DOI: 10.7504/fk2014090119
    摘要 ( 333 )  

    目的 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bdominal wall endometriosis,AWE)患者的疾病特征。 方法 通过PubMed检索,检索词为:abdominal wall endometriosis, extrapelvic endometriosis, scar endometriosis, incisional endometriosis, inguinal endometriosis, umbilical endometriosis, ectopic endometriosis, cutaneous endometriosis,关系为“or”。限定检索词在title/abstract中,发表期限为1980年至2012年间,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文献共31篇,病例数共441例。用STATA10.0统计软件处理。 结果 研究对象中,剖宫产术后病例278例,占63.04%(278/441);经腹子宫全切术后病例44例,占9.98%(44/441);其他手术或操作后病例33例,占7.48%(33/441);自发性病例63例,占14.29%(63/441)。平均年龄为32.17岁(95%CI 29.59~34.97岁),Q=4.811,df=10,P=0.903,I2=0。平均无症状期(症状出现与前次手术、操作的间隔时间)为3.95年(95%CI 2.43~6.43年),Q=1.687,df=5,P=0.890,I2=0。平均病灶最大直径为3.30cm(95%CI 2.58~4.22cm),Q=7.791,df=5,P= 0.168,I2=35.82%。主要就诊症状:包块占(93.22±2.11)%(95%CI 88.88%~97.56%),Q= 15.446,df= 26,P=0.949,I2=0;疼痛占(85.73±2.74)%(95%CI 80.07%~91.39%),Q=19.119,df= 25,P= 0.791,I2=0;症状具有月经周期相关性者占(58.59±5.55)%(95%CI 47.19%~70.00%),Q=68.584,df=26,P=0.000,I2=62.09%。结论 AWE最常继发于剖宫产手术后,也可发生与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羊膜腔穿刺术后、阑尾切除术后,甚至在没有任何腹部手术、操作史的患者也可发病。前次手术、操作后出现症状有时间间隔。主要症状为腹壁痛性包块,93%的患者有腹壁包块,86%的患者主诉疼痛,只有约1%的患者无上述症状,近40%的患者症状与月经周期不相关,月经周期相关性症状不能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

    卵巢高反应患者全胚冷冻临床应用研究
    董萌,魏鏡讚,何丽霞,杨大磊,张玮,焦娇,王秀霞
    2014, 30(10): 807-811.  DOI: 10.7504/fk2014090120
    摘要 ( 305 )  

    目的 探讨卵巢高反应患者新鲜移植周期与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 FET)周期妊娠结局的差异,了解促排卵药物对新鲜周期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生殖中心促排卵周期行新鲜胚胎移植(582例)和全部胚胎冷冻再行FET(167例)周期的临床妊娠率、生化妊娠率、种植率、胚胎停育率、异位妊娠率、流产率、持续妊娠率和多胎妊娠率。结果 582例促排卵周期新鲜胚胎移植与167例FET周期比较临床妊娠率(42.44% vs. 69.46%),生化妊娠率(7.22% vs. 2.99%),种植率(28.27% vs. 48.99%),胚胎停育率(8.10% vs. 7.76%),异位妊娠率(5.26% vs. 4.31%),流产率(8.10% vs. 6.90%),持续妊娠率(34.19% vs. 59.88%),多胎率(35.22% vs. 37.93%)。组间比较临床妊娠率、生化妊娠率、种植率、持续妊娠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胚冷冻再行冻融周期移植可显著提高卵巢高反应患者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及持续妊娠率,不增加多胎率的发生,可获得更为理想的妊娠结局。新鲜周期高雌激素可能对子宫内膜容受性有损害作用。

    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与蛋白激酶B1基因在卵巢浆液性肿瘤组织表达及耐药相关性研究
    史聪1,王敏1,朱彦丽2,闫效宇1
    2014, 30(10): 812-816.  DOI: 10.7504/fk2014090121
    摘要 ( 309 )  

    目的 研究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4)和蛋白激酶B1(AKT1)基因在卵巢浆液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之间相关性及在化疗耐药中发挥的作用。 方法 全部病例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0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67例卵巢浆液性腺癌(化疗耐药30例,化疗敏感37例)、10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10例卵巢良性浆液性囊腺瘤和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OCT4和AKT1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 结果 OCT4的阳性表达率在卵巢浆液性腺癌、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卵巢良性浆液性囊腺瘤和正常卵巢组织中依次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耐药组和敏感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3%和45.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AKT1蛋白在正常组、良性组、交界性组和恶性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40.00%、70.00%、62.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耐药组和敏感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67%和51.3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OCT4蛋白与卵巢浆液性癌临床病理因素无关,AKT1蛋白与卵巢浆液性癌的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OCT4与AKT1蛋白在耐药组中呈正相关(r=0.388,P=0.034);在敏感组无明显相关性(r=0.246,P=0.142)。

    分娩球在孕妇自我效能干预中的临床应用
    杨丽,戴丽
    2014, 30(10): 817-819.  DOI: 10.7504/fk2014090122
    摘要 ( 254 )  

    目的 探讨分娩球在分娩初产妇自我效能干预中的作用。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选择自然分娩的2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除接受常规的产科护理外,有专职助产士给予分娩球使用的专业指导并使用分娩球。对照组除不使用分娩球外,其他干预措施一致。应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于干预前后对两组产妇进行检测,并观察两组的分娩情况 。结果 分娩球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可以在多方面影响产程进展及产妇自我效能评价,结果显示经分娩球干预后观察组疼痛耐受程度强于对照组,第一产程时间观察组(6.51±2.61)h,对照组(8.48±3.00)h,P<0.05。总产程观察组(7.27±2.67)h,对照组(9.34±3.14)h,P<0.05。剖宫产率观察组8%,对照组27%,P<0.05。产妇自我效能感得分观察组(29.18±1.62)分,对照组(26.49±1.15)分,P<0.01。结论 分娩球能够提高产妇自我效能感,进而可提高产妇自然分娩率, 缩短产程, 降低剖宫产率, 提高产妇满意度。

    综述与讲座
    影响子痫前期复发的相关问题
    李维,杨孜
    2014, 30(10): 820-825.  DOI: 10.7504/fk2014090123
    摘要 ( 201 )  
    妇产科学人工神经网络研究和应用进展
    何玲非综述,王正平审校
    2014, 30(10): 826-829.  DOI: 10.7504/fk2014090124
    摘要 ( 276 )  
    专家共识
    雌二醇贴片(康美华®)临床应用指导建议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绝经学组
    2014, 30(10): 830-832.  DOI: 10.7504/fk2014090125
    摘要 ( 4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