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5年, 第4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06
    上一期   

    指南.标准.共识
    述评
    专题笔谈
    论著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标准.共识
    儿童腺样体肥大临床诊治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 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
    2025, 40(2): 89-95.  DOI: 10.19538/j.ek2025020601
    摘要 ( )  
    腺样体肥大是儿童的常见病,也是儿童和青少年上气道阻塞的最常见原因。因腺样体特殊的解剖位置,腺样体肥大常导致慢性鼻-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多种合并症,给患儿带来诸多症状,并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颌面发育。腺样体肥大受到耳鼻喉科医生和家长的广泛关注,然而国内尚缺乏针对儿童腺样体肥大规范性诊治的专家共识。鉴于此,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结合国内外文献及专家临床经验,撰写该共识,以期指导儿童腺样体肥大的规范诊疗。
    述评
    重视儿童上气道炎症性疾病的规范诊疗
    许政敏
    2025, 40(2): 96-99.  DOI: 10.19538/j.ek2025020602
    摘要 ( )  
    该文主要评述如何提高儿童上气道炎症性疾病的规范性诊断和治疗水平,重点阐述了儿童上气道炎症性疾病的发病特点。儿童上气道具有独特的解剖结构,生理及病理特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往往表现为既有各自的发病特点,又有相互紧密联系,称作为共存疾病,例如过敏性鼻炎共病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和腺样体肥大三者共存。该文阐述儿童上气道炎症性疾病共病的临床诊断,包括症状学诊断、实验室诊断,以及内镜和影像学诊断。其次,总结共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规范性的药物保守治疗及微创手术治疗。
    专题笔谈
    儿童过敏性鼻炎的诊治和管理
    张建基, 魏 萍, 寇 巍, 孙晓卫
    2025, 40(2): 100-105.  DOI: 10.19538/j.ek2025020603
    摘要 ( )  
    过敏性鼻炎是儿童最常见慢性炎症疾病之一。临床实践过程中,儿童诊疗问题频现,误诊或漏诊情况时有发生。患儿及家长因为缺乏规范管理和健康教育,对疾病本质认知不足,对药物和免疫治疗疗程不清,常导致过早停药、减充血剂滥用、盲目用药、激素恐惧、畏惧免疫治疗或对免疫治疗缺乏信心、不能根治就不治等情况,使患儿症状控制不佳,影响患儿的生活、学习、睡眠质量和生长发育,甚至会引起患儿的心理行为问题,危害患儿身心健康,加重家庭和社会的疾病负担。该文主要针对临床诊疗和管理的常见问题阐述儿童过敏性鼻炎的诊疗和管理方案,以期为专科和基层儿科医师的儿童过敏性鼻炎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
    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新进展
    姚红兵
    2025, 40(2): 105-111.  DOI: 10.19538/j.ek2025020604
    摘要 ( )  
    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llergen immunotherapy,AIT)是惟一一种能够改变过敏性鼻炎病程的治疗方法,它可以预防过敏性鼻炎发展为哮喘,并减少对药物的需求,也是惟一能够诱导过敏原长期耐受的疗法,但其传统方案耗时长且可能伴有不良反应。在过去的十年中,已开发了许多新型的AIT,研究重点关注优化过敏原识别、保留B或T细胞表位的结构修饰和通过化学修饰的翻译后改变以及佐剂的添加。这些修饰过的过敏原可以增加对其他相关过敏原的耐受性,但副反应更少。该文论述AIT的发展历程、作用机制、过敏原的改良、佐剂的应用、多肽和重组蛋白的使用、分子工程、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过敏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以及精准医疗和个体化医疗的重要性。探讨通过化学修饰提高过敏原免疫原性、使用不同佐剂增强免疫反应,以及开发低分子量过敏原等策略。强调研究与临床实践融合对推动过敏性疾病治疗进步的重要性。回顾各类新型AIT改善过敏性疾病治疗的可能性的研究进展。
    儿童腺样体肥大与过敏性鼻炎
    陆颖霞, 谷庆隆
    2025, 40(2): 111-113.  DOI: 10.19538/j.ek2025020605
    摘要 ( )  
    腺样体肥大和过敏性鼻炎都是儿童常见上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两者有很高的共患率。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这两种疾病之间在过敏原、病理改变、发病机制等方面均存在紧密联系。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耳鼻喉科医生需要深入理解两种疾病的内在联系,以期达到症状的长期控制及获得更好的预后。
    儿童腺样体肥大的预防和早期治疗
    沈 翎, 林宗通, 刘平凡, 杨中婕
    2025, 40(2): 114-117.  DOI: 10.19538/j.ek2025020606
    摘要 ( )  
    腺样体肥大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如未及时恰当的治疗,可导致诸多症状及并发症,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该文根据临床实践和国内外研究进展,对腺样体肥大的病因、预防及治疗进行阐述,以期为儿童腺样体肥大的预防及早期治疗提供参考。
    儿童鼻窦炎治疗新技术
    刘 佳, 付 勇
    2025, 40(2): 117-121.  DOI: 10.19538/j.ek2025020607
    摘要 ( )  
    儿童鼻窦炎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疾病,反复的鼻窦炎加重下气道炎症如肺炎、哮喘等疾病的治疗难度,成为儿童耳鼻咽喉科的难题。儿童鼻窦炎的临床特点和转归与成人有着显著的差异。大多数成人鼻窦炎的循证治疗方法,在儿童鼻窦炎治疗中并无证据。由于缺乏足够关注,儿童鼻窦炎目前的治疗尚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学者们不断研究更好的治疗方式,例如寻求更优的局部给药方式来使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从而改善鼻腔鼻窦局部药物浓度不足,同时减少全身用药带来的副反应等问题;儿童鼻窦手术效果的预测评估,手术的方式、时机和阶梯手术治疗的选择等;中医治疗和免疫调节剂的使用逐渐崭露头角。该文在总结国内外最新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科室的临床经验,总结了儿童鼻窦炎治疗新技术。旨在提高儿童鼻窦炎临床治疗效果,提升临床疗效和满意度,节省临床支出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诊断策略
    张云飞, 许政敏
    2025, 40(2): 121-125.  DOI: 10.19538/j.ek2025020608
    摘要 ( )  
    随着儿童睡眠呼吸障碍(特别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对儿童神经认知和行为产生危害性的认识日益增强,对睡眠呼吸障碍和阻塞部位的诊断需求正在不断增加。标准的多导睡眠监测(PSG)仍是诊断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金标准,但无法在儿童中广泛开展。药物诱导睡眠内镜(DISE)和电影磁共振成像(Cine-MRI)是最常用的上呼吸道评估工具,但临床应用中各有优缺点。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讨和提出优化儿童多导睡眠监测和评估上气道睡眠呼吸状态的策略。
    论著
    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血清胱抑素C在儿童单纯性肥胖肾脏早期损害的临床价值
    王晓艳, 华 敏, 王凤云, 谢蓉蓉, 陈临琪, 陈秀丽, 陈 婷, 孙 辉, 张丹丹, 王莉莉, 吴海瑛
    2025, 40(2): 126-135.  DOI: 10.19538/j.ek2025020609
    摘要 ( )  
    目的    探究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urine 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uNAG)和血清胱抑素C(cystatin-C,Cys-C)在单纯性肥胖儿童肾脏早期损害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4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确诊302例单纯性肥胖儿童,与同期年龄相仿53例儿童为正常对照组,留取两组人群临床资料,包括基础资料,血液及尿液检查结果,比较肥胖不同病程和正常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的差异性,分析血清Cys-C、尿NAG和肾功能的相关性,将单纯性肥胖儿童按照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urnie albumin creatine raio,UACR)分为白蛋白尿组和无白蛋白尿组,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参数的差异性。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肾脏损害的预测指标。结果    肥胖白蛋白尿组和肥胖无白蛋白尿组在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Ty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尿微量白蛋白(trace albumin in urine,mALB)、uNAG、UA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胖白蛋白尿组中的uNAG与mALB、UACR呈中度正相关,与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呈中度负相关。uNAG是单纯性肥胖儿童肾脏早期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uNAG和血清Cys-C联合检测时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特异度、敏感度均较高。结论    单纯性肥胖儿童可能发生肾脏的早期损害。uNAG是单纯性肥胖儿童肾脏早期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uNAG和血清Cys-C联合在评估单纯性肥胖儿童肾脏早期损害均有一定价值。
    不同过敏类型哮喘儿童的口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差异分析
    朱思宇, 赵 然, 李飞蝶, 唐永玉, 董晓艳
    2025, 40(2): 136-142.  DOI: 10.19538/j.ek2025020610
    摘要 ( )  
    目的    研究口呼出气一氧化氮在监测不同过敏类型哮喘儿童气道炎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6~18岁哮喘患儿临床资料,按过敏原结果分组:吸入性过敏组(吸入组)、食物性过敏组(食物组)、混合性过敏组(混合组)和过敏原阴性组(对照组)。比较四组间口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差异,并对哮喘控制、近期感染及鼻炎史等因素并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纳入487例有过敏原资料的哮喘患儿,男328例、女159例,过敏原阳性共455例,其中吸入组238例,食物组36例,混合组181例,对照组32例。吸入组、混合组的一氧化氮(FeNO)50、FeNO200较食物组、对照组升高(P<0.001),肺泡-氧化氮浓度(CaNO)在不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哮喘控制良好、无感染、合并鼻炎等临床状态下,吸入组、混合组的FeNO50、FeNO200较食物组、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CaNO在哮喘控制良好、合并鼻炎患儿中,吸入组和混合组均高于食物组(P<0.05)。结论    吸入组和混合组的FeNO50、FeNO200水平显著高于食物组和对照组,CaNO组间无明显差异,但FeNO50、FeNO200、CaNO在哮喘控制良好且有鼻炎史的吸入性和混合性过敏哮喘患儿中均有显著升高,气道炎症反应更为明显。口呼出气一氧化氮较好地反映并监测吸入性过敏和混合性过敏的哮喘患儿的气道炎症情况,对调整诊治策略有指导作用。
    昆明地区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致心肌损伤的临床特征研究
    袁廷运, 杨 剑, 徐建洪, 杨 涛, 朱基财, 姚 梅, 汤春辉, 李艳红, 戴 梅, 班 登, 李 银, 段 江, 付红敏
    2025, 40(2): 143-149.  DOI: 10.19538/j.ek2025020611
    摘要 ( )  
    目的    研究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疫情后,昆明地区新冠病毒感染致心肌损伤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选择2022年12月10日至2023年3月31日昆明市6家三甲医院因新冠病毒感染出现心肌损伤的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肌损伤是否为心肌炎所致,分为心肌炎组和非心肌炎组。选择同期因新冠病毒感染住院的普通型患儿82例作为对照。比较各组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采用t检验、X2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对心肌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期间6家医院收治了新冠病毒感染的住院患儿1640例,出现心肌损伤82例,其中心肌炎17例。心肌损伤和心肌炎的发病率分别为5%(82/1640)和1%(17/1640)。82例心肌损伤患儿中,男56例、女26例,中位年龄3个月。与对照组相比,心肌损伤组住院时间更长(χ2=-3.779,P<0.001),重症例数更高(χ2=22.778,P<0.001),且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CRP)、铁蛋白、白细胞介素(IL)-6、乳酸脱氢酶(LDH)、D-二聚体、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MB(CK-MB)、脑钠肽(BNP)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淋巴细胞计数、CD4+和CD8+T淋巴细胞比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心肌损伤患儿分为心肌炎组(17例)和非心肌炎组(65例)。心肌炎组患儿的中性粒细胞、铁蛋白、IL-6、LDH、D-二聚体、CK-MB、BNP和cTn分级均高于非心肌炎组,而淋巴细胞、CD4+和CD8+T淋巴细胞比例均低于非心肌炎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IL-6、D-二聚体、LDH和BNP增高,CD4+T降低,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生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1.892(95% CI 1.213~2.951);1.024(95% CI 1.008~1.040);0.287(95% CI 0.086~0.957);1.009(95% CI 1.000~1.017);1.022(95% CI 1.010~1.034);0.900(95% CI 0.823~0.985),P<0.05],而D-二聚体、cTn等级和BNP增高又是心肌炎的危险因素,通过约登指数计算三者预测心肌炎的截断值分别为1.73 mg/L,3.5和273.5 ng/L。结论    新冠病毒所致心肌损伤的发病率为5%,心肌炎为1%。心肌损伤,尤其心肌炎患儿存在更严重的炎症反应,细胞免疫低下和凝血功能紊乱。白细胞、IL-6、D-二聚体、LDH和BNP增高,CD4+T降低,是新冠病毒感染发生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而D-二聚体、cTn等级和BNP的升高程度具有良好预测心肌炎的诊断价值。
    持续小气道气流受限哮喘患儿临床特征及不同肺功能评估方法对比研究
    王 峡, 龚财惠, 林 颖, 秦江蛟, 吕 莹, 田代印, 符 州, 刘 莎
    2025, 40(2): 150-154.  DOI: 10.19538/j.ek2025020612
    摘要 ( )  
    目的    探讨存在持续小气道气流受限哮喘患儿的临床特征及不同肺功能评估方法的敏感性。方法    收集2023年2月至2024年4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复诊的9~18岁、近1年内常规通气法肺功能检查连续2次以上提示小气道气流受限的临床缓解期哮喘患儿,总结其临床特征。通过胸部高分辨率CT(HRCT)检查比较小气道管壁面积比值和厚度比值,同时完善常规通气法、脉冲振荡(IOS)、体积描记法肺功能检查及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测,分析结果及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53例患儿,男30例、女23例,年龄10(10,11)岁。8例(15.09%)有哮喘家族史,27例(50.94%)有明确的过敏性疾病史。51例(96.23%)患儿遵医嘱规范治疗,6例(11.32%)近1年内有明确的哮喘急性发作。近1年内哮喘控制药物减量者18例(33.96%),减量后症状反复者3例(16.67%);停药者9例(16.98%),停药后咳喘发作者4例(44.44%)。36例患儿同时完善了胸部HRCT、肺功能检查和FeNO检测,HRCT结果显示该组患儿气道管壁面积比值(WA%)和厚度比值(T/D)明显升高;常规通气法肺功能检查结果显示36(100%)例患儿用力呼气流速(FEF)75和25%~75%平均用力呼气流速(MMEF)数值均低于正常值下限;体积描记法肺功能检查结果显示仅有2例患儿残气容积、残总比的z-评分均大于1.64;IOS结果显示仅有1例提示外周气道阻塞;FeNO检测结果显示仅4例患儿FeNO200和CaNO测值升高。结论    规范治疗且处于临床缓解期但存在持续小气道气流受限的哮喘患儿,可能已经发生小气道重塑,停药后有较高的症状反复比率。常规通气法肺功能提示小气道功能障碍的敏感性优于IOS、体积描记法肺功能检查和FeNO检测。
    综述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饮食障碍研究进展
    梁 燕, 何玉莹, 陈艳妮
    2025, 40(2): 155-160.  DOI: 10.19538/j.ek2025020613
    摘要 ( )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常合并饮食障碍,包括进食行为异常及其他胃肠道症状,病因涉及神经生物学、心理社会学等多个层面,明确影响因素并准确评估是开展干预的基础,而目前评估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ASD合并饮食障碍的干预以家庭为中心,行为和饮食干预为支撑,多学科专业指导需要贯穿干预的全方面及全过程。
    观察学习及其在认知障碍儿童中的研究进展
    刘砚南, 付 洁, 张根福, 杨志仙, 秦 炯
    2025, 40(2): 161-164.  DOI: 10.19538/j.ek2025020614
    摘要 ( )  
    观察学习是一种关键的学习能力及广泛存在的学习方式。学习主体能够在不依赖直接强化、无直接行为反应的情况下,通过“刺激-反应-结果”(stimulus-response-outcome,S-R-O)关联习得新技能,并在其动作、言谈、观念中反映出来,因而有利于规避风险、降低成本。观察学习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及癫痫是儿童期发病率高、易于共患认知功能障碍的两大疾病。观察学习的重要性及有效性在ASD儿童的研究中已得到证实。但在癫痫领域关于观察学习研究很少,仅有少数动物实验报告癫痫造模大鼠的观察学习能力显著降低,提示观察学习或许可作为一种评价工具及训练手段,对认知障碍共病的诊断和干预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研究进展
    张建昭, 杨 健
    2025, 40(2): 165-170.  DOI: 10.19538/j.ek2025020615
    摘要 ( )  
    执行功能属于高级认知过程,对于儿童的学习和社交行为等能力至关重要,但目前对学龄前儿童的执行功能研究较少,且缺乏相应的评估工具。该文对学龄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儿童的执行功能研究进行阐述,重点分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和抽动症等疾病,并对目前评估儿童执行功能的工具进行讨论。
    病例报告
    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相关婴儿期起病的血管病3例报告
    陈 玲, 王 珂, 梁 燕, 杨 娟, 张 晶, 马兰兰, 陈 星
    2025, 40(2): 171-176.  DOI: 10.19538/j.ek2025020616
    摘要 ( )  
    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3例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相关婴儿期起病的血管病(STING-associated vasculopathy with onset in infancy,SAVI)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临床及遗传学特点和治疗。3例患儿均婴儿期起病,均有干咳、气促表现,2例皮疹,1例反复发热,1例杵状指;胸部CT描均表现间质性肺炎;行基因检测发现TMEM173基因均为新生突变。病例1应用糖皮质激素,病例2应用托法替布,病例3为二者的联合治疗;病例2和3经托法替布治疗的皮疹与气促有所缓解,间质性肺病改善不明显,病例1最终因呼吸衰竭死亡。综合文献报道,SAVI多在婴儿期起病,早期症状隐匿,以皮疹、间质性肺病、反复发热、气促及生长发育受限为主要临床特征,基因检测可最终确诊,Janus激酶(JAK)抑制剂对SAVI的治疗部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