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43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3-12-01
    上一期   

    指南与共识
    指南(共识)解读
    述评
    专题笔谈
    论著
    讲座
    文献综述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中国乳腺癌术后即刻假体乳房重建手术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
    2023, 43(12): 1321-132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2.01
    摘要 ( )  
    经口腔前庭入路机器人甲状腺和甲状旁腺手术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专家工作组,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普通外科学分会
    2023, 43(12): 1328-133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2.02
    摘要 ( )  
    指南(共识)解读
    《ESPEN重症病人营养指南(2023版)》更新解读
    张知格, 严明月, 谈善军, 吴国豪
    2023, 43(12): 1335-134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2.03
    摘要 ( )  
    2023年9月,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协会(ESPEN)正式发表《ESPEN重症病人营养指南(2023版)》。该指南在《ESPEN重症病人营养指南(2019版)》基础上,在营养治疗的时机、途径、剂量、配方方面进行了修订,共给出56条推荐与3项声明并展开讨论,以期优化重症营养治疗方案,帮助病人达到营养目标并尽早康复。重症病人能量及营养素需求与普通病人不同,如何在最佳的时机通过适宜的途径、剂量及组成开展营养支持治疗是近年来临床实践的难点,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ESPEN重症病人营养指南(2023版)》对于重症病人营养治疗的临床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有助于指导我国重症病人营养治疗的规范化与研究发展。
    述评
    重视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规范化诊治
    王深明, 王斯文
    2023, 43(12): 1344-134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2.04
    摘要 ( )  
    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CVI)是最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病理生理改变复杂,可供选择的治疗方式繁多,导致诊疗不规范。因此,CVI的诊断和治疗迫切需要规范。首先,应重视使用CEAP分级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等相关手段准确诊断CVI。其次,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CVI的主要治疗仍然是处理浅静脉功能不全。在各种治疗方式中,腔内热闭合是治疗CVI的一线选择,但需要关注与热相关的并发症。由于新型的非热、非膨胀技术在围手术期无热相关并发症的优势,可能成为将来治疗CVI的重要有效手段。硬化剂治疗和静脉加压治疗是重要的辅助手段,但始终需要考虑与硬化剂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如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关于交通静脉和深静脉的治疗仍然是CVI研究和探讨的领域,需要更多严格的临床证据来指导治疗。
    专题笔谈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影像学诊断及评价
    尚 丹, 余 翀, 李毅清
    2023, 43(12): 1348-135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2.05
    摘要 ( )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是一种常见临床疾病,主要是因为原发或者继发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引起静脉反流导致静脉压升高,继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及多样临床症状表现,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如何明确诊断对于治疗和改善病人预后有着重要意义。CVI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对其静脉功能评估的特异度通常较低;单纯病史和体格检查不能完全明确静脉解剖和功能异常及程度,所以准确的检查手段非常重要。目前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如彩色多普勒超声(CDU)、CT静脉成像(CTV)、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血管腔内超声(IVUS)等能对下肢静脉阻塞和反流情况进行很好的评估,从而为临床明确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下肢肿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罗家音, 陈作观, 李拥军
    2023, 43(12): 1352-135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2.06
    摘要 ( )  
    下肢肿胀可能是全身性或局部疾病的表现,需要综合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不同分类方式,可分为对称性或不对称性、凹陷性或非凹陷性、急性或慢性、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血管性或淋巴性等类型。下肢肿胀的常见原因包括静脉功能不全、深静脉血栓、心力衰竭、肝病、药物反应、淋巴水肿等。常用辅助检查包括多普勒超声、CT 增强静脉造影显像、核磁共振静脉成像、淋巴管显像等。最终的诊断取决于综合的分析评估。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腔内治疗
    王鹏辉, 董智慧
    2023, 43(12): 1355-135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2.07
    摘要 ( )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主要中远期并发症。压力治疗、药物治疗和功能锻炼等保守治疗已成为PTS病人的基本疗法,但部分中重度PTS病人接受保守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迫切需要外科干预。随着腔内介入器械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腔内治疗成为中重度PTS病人的首选手术方式。然而,在PTS腔内治疗临床应用中,对于手术适应证、操作技术要点及疗效评估等方面的认识相对不足。临床医生应严格把握腔内治疗的手术指征、规范术中操作、加强术后管理,以提高腔内治疗的远期疗效。此外随着PTS腔内治疗的不断开展,研发符合静脉生理和解剖条件的静脉支架对于提高PTS病人治疗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下肢慢性静脉疾病的药物治疗
    赵 珺
    2023, 43(12): 1358-1364.  DOI: 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2.08
    摘要 ( )  
    下肢慢性静脉病(CVD)是影响成年人身体健康的最常见血管病之一,即使症状相对轻微,因为症状和体征常年存在,影响工作效率,最终影响生活质量。近几十年来,研发了许多源自植物成分以及部分人工合成的静脉活性药物(VAD),具有抗氧化、抗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维持静脉张力、减少静脉渗漏、增加静脉和淋巴回流的功效,对慢性静脉病的疼痛、胀感、沉重、痉挛、腿不宁等症状,以及水肿、皮肤硬化、溃疡等体征,有明确的治疗效果。主要有微粒化纯化黄酮、假叶树提取物、马栗子提取物、法岸松提取物、红藤叶提取物、芦丁、羟苯磺酸钙等。血管活性药物几酮可可碱与血管内皮稳定剂舒洛地特也具有明确的静脉活性作用,因而也获得在慢性静脉病方面的推荐应用。
    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现状及评价
    何 楠, 张腾飞, 梁紫轲, 荣智华, 赵浩阳, 陈 忠
    2023, 43(12): 1364-136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2.09
    摘要 ( )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的下肢血管疾病,多见于需要长时间站立或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且存在家族聚集性。我国下肢静脉疾病的患病率约为8.89%,每年新发病率为0.5%~3.0%,其中静脉性溃疡占1.5%,并呈现年轻化趋势。该疾病晚期将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可导致静脉炎、静脉血栓和下肢静脉性溃疡等并发症。随着微创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基本已可取代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成为首选治疗方式。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主要包括静脉腔内射频消融(RFA)、静脉腔内激光闭合术(EVLA)、腔内微波消融(EVMA)、泡沫硬化疗法(UGFS)、Tri Vex微创旋切术(TIMIC)、氰基丙烯酸酯栓塞术(CGE)和机械力化学消融(MOCA)等。其具有手术简便、术后恢复迅速、较低并发症风险等优势,在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减轻临床症状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目前临床已有诸多微创手术方式可供选择,可根据不同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应用各种射频消融系统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评价
    蒋劲松, 卢凯平
    2023, 43(12): 1368-137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2.10
    摘要 ( )  
    下肢静脉曲张是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针对C2级以上下肢静脉曲张的手术治疗正逐渐从传统的大(小)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过渡到以腔内热闭合为主的各种微创术式,而射频消融术(RFA)因其具有操作的标准化及疗效的一致性被公认为热闭合的主流术式。在取得和传统开放手术同等疗效的前提下,射频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微创美观等临床优势。RFA 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对周围组织的热损伤程度和范围,不同类型的射频消融系统在工作温度、加热周期、加热段长度、导管直径、工作频率等方面有所差异,影响着射频消融的效果和副反应。目前主流使用的射频消融系统主要有 ClosureFast®、Celon RFiTT®、F Care® 3种进口系统,以及 AcoArt Cedar®、V-Cure®、ZYLOX Swan®、J-Vena®、VenousRF 100® 5种国产系统,各有各的特性和区别,需要术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系统。国产射频消融系统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和临床认可,其安全性和疗效基本与经典射频方案等同,且在操作方式和闭合原理上作了一些改进和创新,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竞争力。
    下肢静脉曲张日间手术的要点与难点
    朱越锋, 唐明珺,
    2023, 43(12): 1372-137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2.11
    摘要 ( )  
    日间手术是一种能使国家、医院和病人三方均受益的模式,其开创了医疗服务的新模式,具有合理优化资源、有效节省成本、缓解住院难矛盾、节省病人开支的优势。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日间手术的政策,下肢静脉曲张是首批日间手术病种之一。目前,医保结算方式存在不足,导致病人放弃微创疗法,增加个人和社会成本。基于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的支付制度改革有利于控制医保费用,提升病人治疗效果和就医体验。欧美国家已经广泛采用微创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而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剥脱手术。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适合日间手术模式。日间手术需要多部门协调,规范门诊流程、检查流程和住院流程。日间手术质控需要从严谨的术前诊断、科学的手术方案设计、规范的围手术期管理等方面进行。日间手术后病人还有可能发生很多医疗状况,需要通过随访了解病人情况,并进行满意度调查。同时,需要对病人进行健康宣教,指导病人知晓围手术期的各种注意事项。
    下肢静脉溃疡的全程管理
    郭相江, 张 岚
    2023, 43(12): 1377-138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2.12
    摘要 ( )  
    下肢静脉溃疡(VLU)是下肢慢性静脉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常见的原因有大中静脉和微小静脉功能不全,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感染也是溃疡加重不愈合的原因。首先要对VLU进行评估,包括病人的一般情况,溃疡肢体的末梢血供情况,创面的大小,部位,渗液,感染,肉芽组织,创周皮肤情况。可以通过CEAP分级及临床严重程度评平(VCSS评分)进行溃疡客观评估,也可采用下肢静脉溃疡病人生活质量问卷(VLU-QOL)和Charing Cross下肢静脉溃疡问卷(CCVLUQ)量表评估溃疡对病人日常活动的影响。VLU的治疗包括药物、加压、病因治疗、创面清创和敷料选择四位一体的综合化,个体化治疗,结合病人科普宣教,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下肢静脉疾病慢病管理新理念
    章乃鼎, 沈世凯, 陈 兵, 吴丹明
    2023, 43(12): 1382-138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2.13
    摘要 ( )  
    慢性静脉疾病(CVD)是一种由于人类直立行走而逐渐形成的特殊类型疾病,具有持续性、渐进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严重时会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并给社会造成经济负担。CVD 的高危人群包括有遗传因素、妊娠史、年龄增长等的人群,需要进行早期筛查和评估,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CVD 的综合干预策略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压力治疗、手术治疗和综合预防及功能训练,针对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和静脉血流动力学进行个性化的选择和时机把控。血管外科作为新兴的外科学科,无血管内科的体系设置,血管外科大量疾病具有慢病特征,建立慢病管理的理念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CVD 的慢病管理理念需要建立在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高危人群甄别、早期症状筛查、疾病状态评估、合理治疗方法选择和时机把控等全程管理,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诊断和治疗
    荆玉辰, 辛世杰
    2023, 43(12): 1387-139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2.14
    摘要 ( )  
    血栓性浅静脉炎(SVT)既往被认为是自限性疾病,因而在临床中很少受到关注,但近年来有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其可能会诱发深静脉血栓生成甚至导致致死性肺栓塞。SVT的发病易感因素复杂,虽与深静脉血栓相似,但其临床表现多样,多发生于下肢,尤其是大隐静脉,主要与静脉曲张有关。而上肢SVT更多与医源性损伤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现目前已成为诊断及评估SVT的首选检查方法。目前关于SVT的治疗国内外尚无统一意见,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临床症状和预防静脉血栓栓塞(VTE)与肺栓塞(PE)等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压力治疗、手术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以减轻SVT病人局部疼痛等症状,对于治疗浅静脉血栓、降低DVT及PE的发生率并没有重要作用。抗凝治疗现已成为SVT的首选治疗方案,ACCP指南推荐对于下肢病变>5 cm的SVT使用预防剂量的磺达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优于无抗凝治疗,另对于其他高危因素如病变侵及隐股静脉交界处、病变发生在大隐静脉、疼痛等症状严重、近期手术、癌症病人、SVT复发及近期有VTE病史者,均建议抗凝治疗。手术治疗由于会造成PE等并发症的风险,目前并不推荐。
    论著
    腔内减容技术治疗髂股静脉支架再狭窄回顾性对照研究
    吕家颉, 张琳杰, 杨成昊, 益西卓玛, 李维敏, 陆信武, 殷敏毅
    2023, 43(12): 1391-139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2.15
    摘要 ( )  
    目的    评估腔内减容技术治疗慢性髂股静脉支架再狭窄(ISR)的安全性和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2年 7月至2023 年 3 月期间因慢性髂股静脉ISR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行腔内治疗的26例病人的临床与随访资料,其中9例行血管减容联合球囊扩张成形术(试验组),17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的技术成功率、补救性支架植入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支架早中期狭窄发生率、慢性静脉疾病综合分类系统(CEAP)分级及血栓后综合征评分(Villalta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试验组平均年龄(52.9±18.7)岁,共10条患肢,髂股静脉植入平均时间为(27.2±19.9)个月,临床症状复发时间为(4.1±1.4)个月;对照组平均年龄(59.8±10.1)岁,共18条患肢,髂股静脉植入平均时间为(27.5±25.8)个月,临床症状复发时间为(3.5±1.5)个月。两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共完成随访26例,平均随访时间(6.0±1.8)个月。两组病人术前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补救性支架植入比率(22.2% vs. 64.7%)、术后靶支架管腔狭窄发生率(21.4% vs. 28.1%)、术后3个月(24.8% vs. 30.4%)及6个月的靶支架狭窄发生率(26.1% vs. 32.2%)均明显降低(均P<0.05)。两组病人的CEAP临床分级和 Villalta评分均较术前有所改善,但试验组的 Villalta评分(7.7±1.4分 vs. 9.4±1.5分)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随访病人均无截肢或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与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相比,血管减容治疗慢性髂股静脉ISR具有补救支架植入率低,术后即刻和早中期通畅率高,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等优势,中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随访。
    双极射频消融导管治疗穿通支静脉功能不全129例临床研究
    陈 磊, 卢凯平, 吴 昊, 蒋劲松
    2023, 43(12): 1398-140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2.16
    摘要 ( )  
    目的    探讨双极射频消融导管治疗功能不全的穿通支静脉的操作方法并评价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接受双极射频消融导管(Celon ProCurve 1200-S15)治疗的129例下肢静脉曲张病人(包含171条肢体,378条功能不全的穿通支静脉),同时评估随访期间的临床疗效数据。结果      射频闭合治疗穿通支静脉的手术成功率为89.9%(340/378),术中38条未能成功治疗的穿通支均位于小腿后侧。全部病人随访至12个月,超声评估340条穿通支静脉的闭合率为90.5%(308/340)。随访期间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显著改善(P值均<0.001)。9条患肢术后出现局部感觉异常,均自行消退,同时未出现皮肤烧伤、深静脉血栓等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    使用双极射频消融导管治疗功能不全的穿通支静脉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方法。并且可以同期治疗功能不全的大隐静脉。但在常规手术体位下,部分穿通支静脉的治疗难度较大,尤其是当其位于小腿后侧区域。
    容积再现影像融合技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应用价值研究
    张 弛a, 陈 忠b
    2023, 43(12): 1402-140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2.17
    摘要 ( )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容积再现影像融合技术应用于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20年11月至2022年10月行EVAR的60例病人资料,将60例行EVAR的病人按是否使用容积再现技术分组,研究组病人应用容积再现影像融合技术行3D实时路径导航,对照组病人应用传统腔内技术。对两组病人术中数据和复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60例病人均成功完成手术,影像融合技术在术中实时清晰显示瘤体、瘤颈等三维空间位置关系。研究组病人的术中碘化造影剂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辐射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间透视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容积再现影像融合技术可以为EVAR提供介导价值,可以减少术中造影剂用量及辐射剂量。使用容积再现影像融合技术辅助EVAR安全有效。
    白蛋白-胆红素评分对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预测价值研究
    凌帅波, 李路豪, 刘兆臣, 李素新, 李 林, 刘胜炎, 党晓卫
    2023, 43(12): 1407-141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2.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评估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对HCC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一科诊断为HCC并行肝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年内是否复发分为早期复发组(n=63,2年内复发)和非早期复发组(n=75,2年内未复发)。分析病人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等级ALBI组病人的无瘤生存率。结果    早期复发组和非早期复发组在肿瘤直径、微血管侵犯(MVI)、碱性磷酸酶、甲胎蛋白、ALBI分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OR=2.201,95%CI 1.055~4.594,P=0.036)、MVI(OR=2.425,95%CI 1.058~5.562,P=0.036)和ALBI分级(OR=2.442,95%CI 1.130~5.279,P=0.023)是HCC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等级ALBI组病人在术后6个月、1年、2年内复发存在差异(P<0.05)。Kaplan-Meier无复发生存曲线显示高分级ALBI组病人复发率高于低分级ALB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ALBI评分对HCC切除术后早期复发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用于HCC病人术后复发风险分层。
    腔内顺蠕动侧侧吻合结合手工缝合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应用疗效观察
    吴 彬a, 吴建海b, 许 强a, 林和新a, 李永文a, 陈逸南a, 陈东汉a, 陈毅福a, 王海滨a, 余荒岛a, 黄安乐a, 林天胜a, 洪清琦a, 尤 俊a
    2023, 43(12): 1413-142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2.19
    摘要 ( )  
    目的    比较腔内顺蠕动侧侧吻合结合手工缝合与腔外吻合(EA)在腹腔镜结肠癌(回盲部癌、升结肠癌、横结肠癌、降结肠癌、乙状结肠上段癌)根治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期间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80例病人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腔内吻合(IA)组37例以及EA组43例。分层分析:根据肿瘤部位,分为左侧组(结肠-结肠吻合)40例和右侧组(回肠-结肠吻合)40例。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近期恢复情况。(2)术后病理情况。(3)随访及预后生存情况。结果    (1)手术及术后近期恢复情况:80例病人顺利完成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未出现死亡病例。IA组在辅助切口长度[3.00(2.50~8.00) cm vs. 5.00(4.00~10.00) cm,P<0.001]、术后排气[3(2~10)d vs. 4(2~9) d,P=0.001]、排便时间[6(4~11)d vs. 8(4~15) d,P=0.017]、术后进食流质饮食时间[4(2~11)d vs. 5(3~11) d,P<0.001]、术后住院时间[8(7~24)d vs. 11(6~27) d,P=0.042]方面均优于EA组,但手术时间[(219.51±45.57)min vs. (177.91±50.46) min,P<0.001]较长,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出血量[50(20~200) mL vs. 50(20~150) mL,P=0.502]、各围手术期血感染指标(P>0.050)、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16.22% vs. 16.28%,P=0.994)、腹腔感染(5.41% vs. 2.33%,P=0.470)和切口感染(2.70% vs. 4.65%,P=0.647)发生率方面,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术后病理情况:在肿瘤大小[(4.39±1.76)cm vs. (4.29±1.79) cm,P=0.242]、大体类型(P=0.816)、组织学类型(P=0.420)、阳性淋巴结清扫数[1(0~10)枚 vs. 0(0~29)枚,P=1.000]、T分期(P=0.380)、N分期(P=0.800)、病理分期(P=0.836)方面,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随访及预后生存情况:所有病人均获得术后回访,随访时间为36~5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4个月。两组在术后化疗(72.97% vs. 76.74%,P=0.698)、肿瘤复发转移(16.22% vs. 16.28%,P=0.994)、生存率(97.30% vs. 95.35%,P=0.650)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分层分析:左侧组中,左半结肠腔内吻合(IA-L)组在辅助切口长度[3.00(2.50~8.00)cm vs. 5.00(4.00~5.00)cm,P<0.001]、术后排气[3(2~5)d vs. 4(3~9)d,P=0.002]、排便时间[6.5(4~9)d vs. 8(4~15) d,P=0.011]以及术后进食流质饮食时间[4(2~5)d vs. 5(3~11)d,P<0.001]方面均优于左半结肠腔外吻合(EA-L)组,但手术时间较长[205.00(160~320)min vs. 157.5(120~210)min,P<0.00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右侧组中,右半结肠腔内吻合(IA-R)组仅在辅助切口长度[3.00(2.50~5.00)cm vs. 6.00(5.00~10.00)cm,P<0.001]优于右半结肠腔外吻合(EA-R)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EA相比,腔内顺蠕动侧侧吻合结合手工缝合在腹腔镜结肠癌(回盲部癌、升结肠癌、横结肠癌、降结肠癌、乙状结肠上段癌)根治术中安全可行,近远期疗效均可靠。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临床预后相关因素及生存研究
    赵海鑫, 耿祖仕, 卢秀波
    2023, 43(12): 1422-142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2.20
    摘要 ( )  
    目的    分析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TL)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原发性甲状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TDLBCL)总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2022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4例Ann Arbor分期ⅠE~ⅡE期PTL病人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及治疗随访情况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其中54例PTDLBCL病人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    74例PTL病人,中位随访时间26(1~117)个月,1、3、5年OS为85.0%、78.4%、75.6%;1、3、5年PFS为76.5%、71.7%、63.1%。对PTDLBCL的多因素分析显示使用抗CD20单抗治疗(P=0.020)是OS的保护因素;采用以化疗为主加手术或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法(P=0.046)以及使用抗CD20单抗治疗(P=0.003)是PFS的保护因素。结论    PTL病理类型主要为DLBCL。对于PTDLBCL病人,使用抗CD20单抗可延长其OS及PFS,应用化疗为主的综合方法治疗有助于延长其PFS。
    讲座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张 伟, 刘 洪, 赵 渝
    2023, 43(12): 1429-143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2.21
    摘要 ( )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是近年来关注度较高的外周静脉疾病,临床上可分为无症状型、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型和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型3种类型。IVCS 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彩色多普勒超声(CDU)、腔内超声(IVU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计算机断层扫描静脉成像(CTV)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等,其中超声、CTV和MRV等影像学检查在IVCS的诊断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IVCS 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以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为主要方式,可有效解除髂静脉流出梗阻,缓解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症状,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治疗的指征、支架的选择和术后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争议,需要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并形成共识。
    盆腔静脉功能不全的诊断和治疗
    杨心蕊, 陆信武
    2023, 43(12): 1432-143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2.22
    摘要 ( )  
    盆腔静脉疾病(PeVD)以往多被称为“盆腔淤血综合征”。近年来PeVD的术语正式确定,规范的分类标准(SVP分类)也被提出以区分该疾病的不同类型。导管逆行选择性静脉造影目前是诊断PeVD的金标准。生殖静脉栓塞是PeVD的首选方法,但结论主要基于小样本研究数据。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PeVD的认识,避免误诊漏诊。统一的评估标准,有助于提供大样本高质量研究结果进一步探究该疾病的标准诊治方案。
    文献综述
    胰管断裂综合征诊治现状
    苏 铁, 武林枫, 王 刚
    2023, 43(12): 1436-144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2.23
    摘要 ( )  
    胰管断裂综合征(DPDS)是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的重要并发症之一,由于胰管断裂导致胰液无法正常流入胃肠道,常导致反复包裹性胰腺坏死、胰腺囊肿及慢性胰腺炎等。其主要诱发因素为ANP中的主胰管坏死,常好发于胰腺颈部。其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无创检查和侵入性检查。无创检查主要有CT或增强CT(CE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或胰泌素增强磁共振胰胆管造影(S-MRCP)等,可评估胰管完整性和断裂部位。侵入性检查主要有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超声内镜(EUS)和手术探查,其中ERCP是目前的金标准,胰管断裂处可显示造影剂外渗。MRCP或S-MRCP被推荐为首选诊断方法。DPDS的治疗目的是积聚胰液的充分引流,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经皮穿刺引流、内镜或外科干预等。保守治疗和经皮穿刺引流效果有限,不能重建断裂的胰管。内镜治疗主要包括跨壁引流和经乳头生理性引流,引流方式主要使用各类支架,如双蘑菇头金属支架(LAMS)、塑料支架等。外科干预主要是远端胰腺切除术与内引流术,适用于内镜下治疗困难或多次复发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