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43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3-11-01
    上一期   

    院士论坛
    述评
    专题笔谈
    国际外科动态
    论著
    讲座
    文献综述
    术式讨论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院士论坛
    精准外科理念在胆囊癌治疗中的应用
    董家鸿, 项灿宏, 白志清
    2023, 43(11): 1201-120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1.01
    摘要 ( )  
    胆囊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目前,胆囊癌临床实践在侵袭转移范围及微转移灶判定、手术切除范围、非手术治疗方案和时机选择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需要精准外科理念对其加以优化。精准外科是指通过准确决策和精确应用恰当干预方法,实现病灶清除、器官保护和损伤控制的三要素平衡,达成高效、安全、微创的多目标优化和病人最大化健康获益的最佳临床实践。新时代的外科医生应广拓视野,以病人最大化健康获益为终极目标,促进外科技术、综合治疗、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学交叉融合的一系列临床实践,大力推动胆囊癌的精准治疗。
    述评
    胆囊癌综合诊治中应重视的几个关键问题
    刘颖斌, 陈 炜
    2023, 43(11): 1208-121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1.02
    摘要 ( )  
    胆囊癌恶性程度高且预后较差,提高影像学诊断的敏感度和准确率,发现特异性分子诊断靶点,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早期诊断。外科治疗是该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前精准评估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前提,腹腔镜根治手术、淋巴结清扫范围、血管重建和多器官切除仍存在一定争议。神经浸润可能是胆囊癌术后短期复发的危险因素,需引起重视。新辅助治疗充分发挥了化疗、靶向、免疫药物对肿瘤细胞的作用,使部分晚期病人从中获益。
    专题笔谈
    胆囊癌转化治疗及序贯手术治疗的几个关键问题
    赵海涛, 王闪闪
    2023, 43(11): 1214-122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1.03
    摘要 ( )  
    转化治疗可使初始不可切除肿瘤降期并达到R0切除,使病人获得手术机会,延长生存期。伴随系统治疗进步及综合治疗的不断创新,胆囊癌(GBC)转化治疗逐渐成为探索的热点。制定系统化转化战略时需高度重视GBC的异质性,不能简单遵循指南,应紧跟国际前沿,并对各治疗方案和评价指标的内涵保持清晰的认知,力求实现高度个体化的全程管理。在GBC转化治疗中,免疫治疗3.0模式未来可期,围手术期需高度重视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识别。目前转化人群筛选、转化策略制定、序贯手术时机把握、术后辅助治疗方案选择等诸多问题亟待深入探索,在基础和临床研究尚无法满足临床实战的大背景下,期待各方专家积极总结经验,加强协作,积极开展术前转化治疗和术后辅助治疗多中心临床研究,早日凝聚立足国情的GBC转化治疗共识。
    胆囊癌可切除性评估方法及评价
    王剑明, 张 剑, 刘 颜
    2023, 43(11): 1222-122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1.04
    摘要 ( )  
    基于TNM分期的手术策略是胆囊癌获得治愈的唯一机会。通过影像学检查、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等方法进行精确的术前术中评估,包括T分期评估、淋巴结转移评估、可切除性评估及术中再次评估,有助于治疗决策的确定、改善病人预后。
    胆囊癌新辅助治疗与手术时机选择
    龚 伟, 熊逸晨, 杨自逸, 吴向嵩
    2023, 43(11): 1225-123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1.05
    摘要 ( )  
    胆囊癌新辅助治疗旨在通过实现术前辅助治疗,提升治疗效果,提高病人生存率。相较于其他肿瘤治疗,目前胆囊癌新辅助治疗尚处于初步阶段,对于临界可切除和局部进展期胆囊癌的定义、新辅助治疗的适合对象、最佳推荐方案、手术时机的选择,都存在争议。胆囊癌新辅助治疗期间,多学科团队应建立个体化、精准化新辅助治疗模式,早期、动态、全面评估疗效,优化治疗策略,改善胆囊癌病人的生存结局。
    胆囊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意义
    陈志宇
    2023, 43(11): 1230-123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1.06
    摘要 ( )  
    淋巴结转移是胆囊癌常见的转移方式,也是导致胆囊癌病人预后不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对于可切除的胆囊癌而言,根治性外科手术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该疾病的手段,并可以显著改善预后,其治疗效果与淋巴结转移的远近及数量直接相关。随着对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不断认识,学术界对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数量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如何通过术前评估、术中探查明确胆囊癌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是保证病人最小创伤的同时达到R0切除的关键。此外,通过淋巴结清扫还可以明确胆囊癌分期,进而帮助医生综合判断病人预后,提出术后综合治疗方案,使病人获得更好的受益。
    胆囊癌行扩大根治术的应用价值及争议
    姜小清, 胡明泰, 王敬晗
    2023, 43(11): 1233-123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1.07
    摘要 ( )  
    根治性手术联合淋巴结清扫是胆囊癌唯一可能被治愈的方式,手术方案根据胆囊癌分期而定,但手术切除术范围、淋巴结清扫范围等方面仍存在不少争议。进展期胆囊癌行扩大根治术并不能使病人获得令人满意的生存获益,需要谨慎对待。以根治性手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改善胆囊癌病人的预后。
    综合治疗时代腹腔镜手术在胆囊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陈亚进, 张 磊
    2023, 43(11): 1237-124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1.08
    摘要 ( )  
    出于对手术安全性及肿瘤学的担忧,腹腔镜手术在胆囊癌领域的发展较为滞后,尤其对于T3期以上的胆囊癌,腹腔镜手术争议性非常大。综合治疗时代背景下,互联网视频教学、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腹腔镜培训系统的迅猛发展明显缩短了腹腔镜胆囊癌手术的学习曲线;术前新辅助治疗使肿瘤降期减荷,减少了肿瘤活性;术后辅助治疗有可能消除潜在的微小转移灶,减少腹腔播散机会。因此,腹腔镜手术在胆囊癌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索和评价。
    开展局部进展期胆囊癌根治术的理性思考原则
    洪德飞
    2023, 43(11): 1241-124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1.09
    摘要 ( )  
    对局部进展期胆囊癌积极实施开放根治性切除和扩大切除的传统观念不断受到靶向和免疫治疗联合化疗以及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的挑战。基于肿瘤个体化生物学特性和主诊医师制定的治疗决策决定病人预后,针对实施局部进展期胆囊癌根治术提出3个理性原则:基于肿瘤生物学为王理念,理性选择手术适应证;基于加速康复外科和肿瘤综合治疗理念,理性选择根治性切除范围;基于预后和卫生经济学理念,理性选择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辅助手术。
    进展期胆囊癌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意义
    李相成, 江王杰
    2023, 43(11): 1244-124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1.10
    摘要 ( )  
    胆囊癌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根治性切除能延长进展期胆囊癌病人远期生存,其难点在于切除范围的选择以及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近年来,外科治疗结合新型辅助治疗改变了胆囊癌传统治疗模式,大大提升了进展期胆囊癌外科治疗疗效,为进展期胆囊癌病人带来新的希望。
    降低意外胆囊癌发生率的再认识
    王 坚, 杨传鑫
    2023, 43(11): 1248-125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1.11
    摘要 ( )  
    意外胆囊癌的本质是术前的漏诊与误诊。以处理胆囊良性疾病的方式处理胆囊恶性疾病,严重违反肿瘤根治原则,也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术前未行充分的影像学评估或评估不仔细,以及无法通过影像学评估发现早期胆囊癌是发生意外胆囊癌的主客观原因。临床医师应从解决主观原因入手,提高防范意识以降低意外胆囊癌的发生率。胆囊良性疾病的规范诊治是预防意外胆囊癌的关键,应认真做好术前评估、严格把握手术指征、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和认真检查术后胆囊标本,最大程度地避免胆囊良性疾病合并胆囊癌的漏诊与误诊,改善病人的预后。
    胆囊管癌的临床特点及其手术治疗要点
    殷晓煜
    2023, 43(11): 1251-125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1.12
    摘要 ( )  
    虽然胆囊管属于胆囊的一部分,但胆囊管癌与胆囊癌存在诸多不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包括肿瘤分型、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根治性手术切除(R0切除)是胆囊管癌首选的治疗手段,也是唯一有治愈希望的方法,因此对于无远处转移、全身情况良好的胆囊管癌病人应该积极实施以根治为目的的切除手术。具体手术治疗方式应根据肿瘤侵犯的范围而定。临床上对胆囊管癌的认识尚存在一些争议,有待进一步积累更多更大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以及进一步探索阐明其肿瘤生物学行为特点。
    国际外科动态
    2023年“第七届癌性恶病质协会学术年会”热点内容介绍
    张知格, 严明月, 谈善军, 吴国豪
    2023, 43(11): 1254-125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1.13
    摘要 ( )  
    2023年“第七届癌性恶病质协会学术年会”对恶病质临床诊断分级进行更新,并探讨寻找更多的临床评估指标。此外,大会重点关注癌性恶病质基础研究领域,内容包括多器官影响机制、骨骼肌纤维化与萎缩、脂肪组织溶解及营养素代谢等机制研究。
    论著
    影响胆囊癌病人R0切除术后远期疗效的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分析
    徐博文, 畅建平, 魏志成, 张搏伦, 张笑时, 张业繁, 李智宇, 蔡建强, 毕新宇
    2023, 43(11): 1258-126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1.14
    摘要 ( )  
    目的    探讨经R0切除的胆囊癌病人预后影响因素及最佳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207例原发性胆囊癌病人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进一步筛选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危险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207例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42.6(0.3~156.3)个月。术后1、2、3年总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3.8%、60.1%、57.1%。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3~T4分期、N1~N2分期、M1分期、术后感染是影响胆囊癌总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肿瘤侵犯肝脏是影响病人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于T2b期胆囊癌,行解剖性肝Ⅳb+Ⅴ段切除与行楔形切除相比,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晚期(TNM分期为Ⅲ~Ⅳ期)病人,接受术后辅助化疗的病人有更长的OS(HR=1.708,95%CI 1.043 -2.796,P=0.027)和DFS(HR=1.666,95%CI 1.075 -2.581,P=0.016)。结论    对于胆囊癌病人,根治性手术仍是重要的治疗措施,应准确评估病人TNM分期,分期较差的病人可能预后不佳。同时,谨慎选择手术方式,避免术后感染并发症,以延长病人生存期,减少复发。术后基于化疗的综合治疗可能延长晚期病人生存。
    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32例分析
    吴 昕, 李秉璐, 郑朝纪, 何小东, 刘 卫, 洪 涛
    2023, 43(11): 1267-127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1.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方式和外科手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2年1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32例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获得随访病人的预后不同,比较分析生存与死亡病例的临床及预后资料。结果    32例病人中,27例接受手术切除治疗,3例接受手术活检,2例接受肝穿刺活检。有4例病人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Clavien-Dindo分级Ⅰ级和Ⅱ级各2例。所有病人均顺利出院,住院时间(12.0±6.0)d。在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27例病人中,神经内分泌瘤5例,神经内分泌癌15例,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7例。截至2023年7月,31例病人获得随访,1例失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3(8,29)个月。31例获得随访病人的1、2和3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2.5%、53.4%和48.1%;26例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病人的1、2和3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0.1%、57.8%和52.0%。31例获得随访病人的1年累积无瘤生存率为40.0%。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病人中,死亡病人的Ki-67指数高于生存病人(P=0.039)。结论    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总体预后欠佳。Ki-67指数与预后可能有关。
    胰管内外引流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影响的前瞻性比较研究
    武 强, 韩濡郁, 陈 璐, 宋天强
    2023, 43(11): 1272-127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1.16
    摘要 ( )  
    目的    比较分析内部和外部两种引流方法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和其他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从2011年12月至2016年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19例病人,将病人随机分为内引流组(61例)和外引流组(58例)。比较分析两组病人术后住院信息。主要研究终点是胰瘘发生率,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院内死亡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在内引流组,胰腺质地人柔软的病人比例高于外引流组(68.9% vs. 48.3%,P=0.026)。内引流组中,有35例(57.4%)发生胰瘘,其中9例(14.7%)按国际胰瘘研究小组(ISGPF)标准分级为 B级和C级胰瘘。而外引流组中,有29例(50.0%)病人发生胰瘘,其中有5例(8.6%)按ISGPF标准分级为 B级和C级胰瘘。内外引流组之间的术后胰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4% vs. 50.0%,χ2=0.651,P=0.420)。在两组中,胃排空延迟、腹部感染、出血、胆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其中,内引流组有1例病人死于术后腹部感染,外引流组有1例病人在术后第4天死于腹腔出血。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腺质地柔软与术后胰瘘有关(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腺质地是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OR=0.422,95%CI 0.200-0.892,P=0.024)。结论    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使用胰管支架进行内部引流是一种安全、可靠、简便的胰管引流方式,其相较于外引流,即使在胰管非扩张、胰腺质地柔软等高危因素的病人中,也并未表现出更高的术后胰瘘发生率。
    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行脾静脉近端结扎联合术后导管溶栓抗凝治疗门静脉血栓的研究
    李宝定, 田明国, 卜 阳, 丁 妮
    2023, 43(11): 1279-128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1.17
    摘要 ( )  
    目的    探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行脾静脉近端结扎、胃网膜右静脉置管联合术后经导管溶栓抗凝、序贯口服华法林治疗门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1例术前并发门静脉血栓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资料。所有病人均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经胃网膜右静脉置管以及脾静脉近端结扎;术后均经胃网膜右静脉导管滴注尿激酶溶栓及低分子肝素溶液抗凝;出院后口服华法林直至门静脉血栓消退,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术后不同时段与术前结果比较,术后7 d门静脉血栓无变化8例(38.1%)、血栓减小13例(61.9%),术后3个月血栓减小14例(66.7%)、血栓消失7例(33.3%),术后6个月血栓消失18例(85.7%),门静脉海绵样变3例(14.3%)。全部病人食管胃静脉曲张较术前明显缩小,无复发及再出血发生。结论    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行脾静脉近端结扎及经胃网膜右静脉留置导管,术后早期经胃网膜右静脉导管溶栓抗凝,以及后期口服华法林是门静脉高压症并发门静脉血栓的有效治疗方法。
    喉返神经受侵的局部进展期甲状腺乳头状癌高危复发因素及预后分析
    胡斌涛, 徐 楠, 陈治宏, 王爱连, 向玉清, 刘 蕾, 税春燕, 周雨秋, 蔡永聪, 李 超, 汪 旭, 孙荣昊
    2023, 43(11): 1284-129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1.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喉返神经受侵的局部进展期甲状腺乳头状癌高危复发因素,以及具备不同高危复发因素时的对应手术处理原则,分析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四川省肿瘤医院行首次手术治疗中发现喉返神经受侵的27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预测喉返神经受侵的局部进展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高危复发因素。采用 Kaplan-Meier法计算无病生存率,评估其预后。结果    274例病人中,女性199例(72.7%),男性75例(27.3%);年龄≥55岁病人211例(77.0%)。术后随访24~14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2个月。274例病人中,28例(10.2%)发生复发或转移;8例(2.9%)死亡,其中3例(1.1%)死于复发或转移,5例(1.8%)死于其他疾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55岁、淋巴结转移数目≥10枚、N分期、术前声带麻痹是喉返神经受侵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55岁(OR=3.087,95%CI 1.525-6.247,P=0.002)、淋巴结转移数目≥10枚(OR=2.777,95%CI 1.289-5.980,P=0.009)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274例病人5年无病生存率为89.6%,10年无病生存期为75.5%。结论    发病年龄≥55岁、淋巴结转移数目≥10枚是喉返神经受侵的局部进展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术前若存在声带麻痹或术中存在喉返神经浸润时,应结合上述高危因素采取不同的手术策略。
    应用细针穿刺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法诊断甲状腺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分析
    王钰婷, 渠 宁, 马 奔, 徐伟博, 王 宇
    2023, 43(11): 1291-129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1.19
    摘要 ( )  
    目的    探究细针穿刺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FNA-Tg)胶体金免疫层析法(CGICA)检测甲状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3年1月至2023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同一名医生收治的15例行颈淋巴结清扫的病人,收集病人术前穿刺组织洗脱液进行CGICA法测定。结合病人化学发光法检测所得的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以及手术切除切除标本的冰冻及石蜡病理学切片,作为判断病人是否有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金标准。比较CGICA与金标准法测定结果。结果    共有28枚淋巴结送检,15枚淋巴结提示转移,其中CGICA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未分化癌的结果与金标准一致,而检测甲状腺髓样癌及下咽鳞状细胞癌与金标准不符。结论    CGICA法检测甲状腺上皮来源肿瘤颈淋巴结转移有较好的诊断效能,但是检测非上皮来源甲状腺癌(髓样癌)、非甲状腺来源肿瘤颈淋巴结转移效果较差。CGICA法快捷、简便,安全可行,值得进一步验证以期可广泛应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甲状腺滤泡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检测。
    讲座
    胆囊良性疾病规范化诊治在胆囊癌防治中的意义
    赵海鹰
    2023, 43(11): 1295-129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1.20
    摘要 ( )  
    胆囊良性疾病与胆囊癌关系密切,公认胆囊结石、胆囊慢性炎症是胆囊癌明确的高危因素,胆囊息肉是否为高危因素仍有争议。我国病人依从性较差,多选择非手术治疗,不能定期复查。多数统计数据提示近年来胆囊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可能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普及有关。在胆囊良性疾病治疗选择上,建议外科医生遵循《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2021版)》,积极手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规范诊治,在胆囊癌防治中起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胆囊癌的发生。超指南行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良性疾病,必须权衡手术利弊。
    胆囊癌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赵良涛, 程张军
    2023, 43(11): 1299-130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1.21
    摘要 ( )  
    胆囊癌术后极易出现复发转移,导致预后不良。影响胆囊癌术后复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肿瘤分期、分子病理学特征、术中胆汁外溢、术区感染等。术前充分评估以减少意外胆囊癌的发生,规范诊疗流程,对高复发风险人群进行密切监测和合适的辅助治疗等,有助于降低胆囊癌复发转移发生率,改善病人预后和生存质量。
    文献综述
    胆囊癌早期诊断研究进展
    王科淳, 王明达, 李 超, 沈 锋, 杨 田
    2023, 43(11): 1305-130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1.22
    摘要 ( )  
    胆囊癌常因其隐匿性症状而被忽视,导致晚期诊断并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早期诊断胆囊癌既能提高病人的生存率,也有助于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目前可以通过常规影像学检查和血液标记物水平对胆囊癌进行早期诊断,但存在筛查工具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不高等问题。新兴技术的不断出现为改善胆囊癌早期诊断现状带来诸多可能。未来发展将致力于改善现有的筛查技术、验证并发展新兴检查技术以及制定新的胆囊癌早期诊断策略等方面,以期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进展期胆囊癌转化治疗研究进展
    陶生威, 尹大龙
    2023, 43(11): 1309-131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1.23
    摘要 ( )  
    进展期胆囊癌的转化治疗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吉西他滨联合顺铂作为基础化疗方案的不同组合在进展期胆囊癌的转化治疗中表现出较高的客观缓解率,为一部分病人创造了根治性切除的手术机会。针对不同突变靶点的靶向治疗和针对程序性死亡因子-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目前在进展期胆囊癌的转化治疗中也展现出巨大潜力。在未来,针对具体突变靶点个性化制定综合转化治疗方案以及结合人工智能对胆囊癌进行早诊早治、治疗方案选择,可能将进一步提升进展期胆囊癌病人转化成功率。
    青年人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研究进展
    王子健, 关 达, 王鑫鑫, 陈 凛,
    2023, 43(11): 1315-131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1.24
    摘要 ( )  
    胃癌通常发生在50~70岁,在年轻人中较少见。目前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青年人胃癌具有女性优势,好发于胃的下1/3,Lauren分型多为弥漫型,组织学分化差。青年病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大部分病人无胃肠道肿瘤家族史。由于各研究年龄界定不一致且样本量较小,对青年人胃癌,生存预后是否较差仍存争议,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青年人胃癌预后与老年病人没有差异。
    术式讨论
    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胆囊癌的价值与难点
    段伟东
    2023, 43(11): 1318-132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11.25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