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局部进展期甲状腺癌新辅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普通外科学分会, 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
    2023, 43(08): 841-84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8.01
    摘要 ( )  
    述评
    局部进展期甲状腺癌诊治中的关键问题
    田 文, 李兴睿
    2023, 43(08): 849-85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8.02
    摘要 ( )  
    局部进展期甲状腺癌特征为侵犯颈部周围器官及组织结构,涉及甲状腺癌的各种病理学类型,手术切除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随着新辅助靶向药物的应用,部分进展期肿瘤可获得降期手术,提高可切除率的同时也保留了周围器官的功能。此外,术前充分的影像学、病理学和基因诊断评估,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讨论优化手术方案及个体化围手术期管理,以及术后强化的系统性辅助治疗策略,有助于疾病的控制和并发症的预防与应对,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及预后,提高综合疗效。
    专家论坛
    从国内外指南分析局部进展期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策略
    程若川, 彭 颖
    2023, 43(08): 854-86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8.03
    摘要 ( )  
    局部进展期甲状腺癌(TC)可明显侵犯周围重要结构,手术范围广,涉及重要器官的切除和重建,手术创伤及手术风险较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目前各版国内外指南与专家共识对于局部进展期TC的标准治疗方案仍然是手术为主,辅以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放射性碘(RAI)治疗、外放射及靶向治疗等。而在临床实践工作中,临床医生更多基于自身经验选择诊疗方案并未达成有效共识。为局部进展期的病人提供个性化的治疗选择,应以进一步提高切除率,减小手术风险,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延长生存期,保障生活质量为重点,不可“一刀切”地彻底放弃治疗或者不计后果地盲目手术;此外,若能进一步建立完善我国局部进展期TC人群的登记随访系统及质量控制体系,将可积累大量真实的临床实践数据从而形成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在今后逐渐达成各国主流学者完全认同与接受的国际化统一指南,造福病人。
    专题笔谈
    局部进展期甲状腺癌分子病理学特点
    刘志艳, 王 怡
    2023, 43(08): 861-86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8.04
    摘要 ( )  
    局部进展期甲状腺癌预后相对较差,严重影响病人生存质量。组织学类型上,局部进展期甲状腺癌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弥漫浸润型滤泡癌、嗜酸细胞癌、低分化癌、高级别甲状腺髓样癌等。分子异常上,局部进展期甲状腺癌涉及早期驱动因子BRAF、RAS、RET等原癌基因的激活,导致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异常,从而使细胞异常增殖和迁移;及后期TP53基因、TERT启动子等的分子异常,导致癌细胞侵袭性增强、甚至去分化。
    局部进展期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治疗术式选择
    郭朱明, 李 茵, 张 诠, 李秋梨
    2023, 43(08): 865-86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8.05
    摘要 ( )  
    局部进展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是病人发生呼吸道梗阻、致命性大出血的主要原因。彻底切除肿瘤是局部进展期分化型甲状腺癌获得良好预后的基础,即使有喉、气管、食管、喉返神经等受侵, 根治性或姑息性切除病灶后病人仍能长期生存。外科治疗术式选择的关键在于根治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留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功能。术前应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充分了解病灶性质及范围,以便采取更合理的手术方式和综合治疗模式。
    局部进展期甲状腺癌侵犯气管、食管的外科处理
    樊友本a, 邓先兆a, 顾晓辉a, 易红良b
    2023, 43(08): 867-86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8.06
    摘要 ( )  
    局部进展期甲状腺癌可侵犯气管和食管,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安全、降低生活质量。术前可以通过超声、病理学检查、增强CT、增强MRI,必要时行气管镜、食管镜等检查作精准化评估。对于肿瘤侵犯气管者,需要根据受侵的深度和范围,采取气管壁削除、袖状或窗式切除后,进行直接缝合、端端吻合、肌骨膜瓣或皮瓣修补、气管造瘘;对于肿瘤侵犯食管者,多为肌层受侵,切除后直接缝合,少数为全层侵犯,切除后分层缝合,极少需要作胃上提或空肠或游离皮瓣代食管修复重建。根治切除是甲状腺癌侵犯气管、食管后唯一的治愈手段,需防治术后气管瘘、食管瘘等并发症,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多采用多科联合手术,以提高成功率。术前新辅助靶向治疗有时可使不可切除手术转变为可切除手术,但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和时长。
    局部进展期甲状腺癌侵犯喉返神经的外科处理
    房居高, 陈佳铭
    2023, 43(08): 870-87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8.07
    摘要 ( )  
    局部进展期甲状腺癌中喉返神经侵犯较为常见,但其处理方式目前尚存在一定争议。由于喉返神经的重要生理功能,如何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神经功能是一直以来困扰外科医生的难题。随着神经功能评估手段的进步以及外科操作理念的更新,大量循证医学数据的支撑也加深了外科医生对喉返神经的认识,对这部分病人的处理应结合其自身意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争取肿瘤控制和保证生活质量达到较高的平衡。
    局部进展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复发的处理策略
    刘绍严, 朱一鸣
    2023, 43(08): 873-87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8.08
    摘要 ( )  
    局部进展期分化型甲状腺癌初次治疗后再次复发者,预后相对较差,局部复发率高,远处转移率相对较高。发现复发后,应对既往诊治经过、病理学检查结果等做全面回顾,同时详细评估目前病情,可通过颈部超声、增强CT、增强MR、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鼻咽喉镜、气管镜、食管镜等全面评估病变的可切除性。如有可能达到R0或R1切除,仍然首选手术治疗。手术常需要多学科协作,并做好修复重建准备。术后需要行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131I治疗(既往无131I治疗史者)、外照射放疗等辅助治疗。对于临界可切除和部分不可切除者,新辅助治疗后可能获得手术机会。姑息性手术通常难以使病人获益。如气管切开等缓解症状的姑息性手术有一定价值。对于远处转移病例,孤立病灶可考虑切除,多发病灶如进展缓慢则建议观察。严格把握靶向治疗适应证,才可使病人最大获益。不可手术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病灶,如进展较快或威胁生命,建议开始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期间应注意评估和处理副反应。
    放射性碘治疗局部进展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价值
    林岩松, 张 腾
    2023, 43(08): 876-88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8.09
    摘要 ( )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总体预后良好,死亡风险较低,其管理重点在于防治肿瘤复发及对复发疾病的妥善处理。放射性碘(RAI)作为DTC 诊治的重要辅助手段,在复发疾病中发挥着独特的诊疗作用。对局部进展期DTC,RAI的治疗理念、治疗目的、治疗前评估、分子特征与摄碘性的关系等方面研究日益深入,为改善可摄碘的局部进展期病人综合治疗效果,改善病人预后及生活质量提供了更多理论依据。
    局部进展期甲状腺癌预后评价
    张 浩, 常煜昂
    2023, 43(08): 881-88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8.10
    摘要 ( )  
    局部进展期甲状腺癌(LATC)是甲状腺癌病人的主要死亡与复发原因之一。目前评价LATC预后的主要方法是TNM分期和美国甲状腺学会(ATA)复发危险分层。研究结果显示,LATC侵犯喉返神经增加复发风险,但不影响生存。而LATC侵犯气管、喉、食管以及颈部、上纵隔血管时,则应根据侵犯的具体深度来判断其对预后的影响。BRAFV600E和TERT 启动子的共同突变在LATC的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建立更为精准的LATC临床及分子标记物预后评价体系,必将提高LATC手术疗效,使病人获益。
    国际外科动态
    2023年“第16届肌少症、恶病质和消耗性疾病协会学术年会”热点内容介绍
    张知格, 严明月, 谈善军, 吴国豪
    2023, 43(08): 884-88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8.11
    摘要 ( )  
    第16届肌少症、恶病质和消耗性疾病学会学术年会于2023年6月17~19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线上同步直播。该会是国际上有关肌少症、恶病质以及消耗性疾病领域的权威学术会议,来自全球多国的相关专家与会,并进行汇报演讲与学术讨论。内容涵盖从恶病质的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各方面最新进展,主要热点议题包括恶病质发病机制研究进展、骨骼肌组织脂肪浸润、恶病质临床防治工作及临床研究规范开展经验等。
    论著
    局部进展期分化型甲状腺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预后因素评价
    李红强, 王龙龙, 马润声, 唐艺峰, 苌群刚, 殷德涛
    2023, 43(08): 889-89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8.12
    摘要 ( )  
    目的    探讨局部进展期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影响复发的风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收治的1071例早期DTC和228例局部进展期DTC病人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术后随访资料,筛选其中影响局部进展期DTC复发的危险因素,基于筛选结果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的准确性。 结果    局部进展期DTC与早期DTC病人在年龄≥55岁、合并桥本甲状腺炎、BRAFV600E基因突变的比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与早期DTC相比,局部进展期DTC病人男性、肿瘤长径>2 cm、多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Cox回归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肿瘤长径>2 cm,侵犯周围器官是局部进展期DTC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 <0.05)。基于以上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绘制1年、3年、5年无病生存概率的受试者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7(95%CI 0.623-0.911)、0.717(95%CI 0.582-0.852)、0.744(95%CI 0.617-0.872),提示模型有良好的区分度。 结论    男性、肿瘤长径>2 cm、多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DTC病人更有可能出现局部进展;年龄≥55岁、肿瘤长径>2 cm,侵犯周围器官的局部进展期DTC更易复发,建议制定更积极的治疗和随访方案。
    基于肿瘤类器官指导局部进展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个性化治疗可行性研究
    郭子良, 张歆玥, 刘嘉烨, 李志辉
    2023, 43(08): 894-89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8.13
    摘要 ( )  
    目的    通过建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病人来源的肿瘤类器官生物样本库,于体外模拟PTC的生物学行为,探讨肿瘤类器官作为临床前模型指导局部进展期PTC病人靶向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21年2月至2022年8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外科就诊的27例局部进展期PTC病人的肿瘤组织,分离培养PTC类器官,并对PTC类器官进行组织形态学评估,进一步用不同的靶向药物处理PTC类器官,用CellTiter-Glo检测类器官对靶向药物的敏感性,并与临床疗效匹配。结果    27例病人中,共成功建立22例(81.5%)PTC类器官,均为通过穿刺从PTC病人肿瘤组织中建立。经过连续传代的PTC类器官仍保持与原始肿瘤组织的形态学一致。病人来源的PTC类器官与对应病人临床疗效的总体一致率为86.4%(19/22)。PTC类器官药敏试验显示敏感的病人部分缓解(PR)率及疾病稳定(SD)率分别为41.7%、58.3%。PTC类器官药敏试验显示耐药的病人PR、SD及疾病进展(PD)率分别为12.5%、37.5%、50.0%。PTC类器官药敏试验显示敏感及耐药病人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10个月(95%CI 8.2-11.8)、4个月(95%CI 2.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通过将临床实际疗效与PTC类器官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比对分析,证实将PTC类器官作为临床前试验模型制定靶向治疗方案、预判临床疗效具有可行性。
    预防性使用低剂量吲哚美辛降低高危人群中ERCP术后胰腺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阿依木克地斯·亚力孔, 齐志鹏, 陈章涵, 贺东黎, 荆佳晨, 周平红, 钟芸诗
    2023, 43(08): 900-90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8.14
    摘要 ( )  
    目的    评估低剂量(50 mg)吲哚美辛术前直肠给药相较于常规剂量(100 mg)对预防高危病人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PE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选择2021年7月至2022年10月接受ERCP治疗的病人并随机分为吲哚美辛低剂量组(50 mg)和常规剂量组(100 mg),于术前30 min直肠给予吲哚美辛栓剂,经过风险评估筛选的PEP高危病人465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91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区中心医院374例)进行分析。其中低剂量组230例(术前吲哚美辛给药剂量为50 mg),常规剂量组235例(术前吲哚美辛给药剂量为100 mg)。以PEP发生率作为主要分析结果指标,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作为次要分析结果指标。结果    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PEP发生率分别为4.8%(11/230)和6.0%(14/23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54,P=0.574),无重度胰腺炎发生;低剂量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为9.1%(21/230),常规剂量组为9.8%(23/23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5,P=0.809);低剂量组1例(0.4%)病人出现出血合并穿孔;低剂量组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为1.3%(3/230),常规剂量组为0.9%(2/23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3)。结论    与术前常规剂量(100 mg)吲哚美辛直肠给药相比,低剂量(50 mg)吲哚美辛预防高危病人PEP的作用与其一致,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深入研究。
    意外胆囊癌新辅助化疗10例疗效分析
    李 起a, 张小弟, 张 东a, 陈 晨a, 刘恒超a, 李孟柯a, 锁爱莉b, 吴胤瑛b, 耿智敏a
    2023, 43(08): 906-91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8.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对于意外胆囊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22年8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例)及陕西核工业二一五医院(3例)因意外胆囊癌接受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治疗的1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意外胆囊癌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行手术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10例病人中,术前接受GS方案者5例、GP方案者3例、SOX方案2例,新辅助化疗中位周期为2(2~4)个周期。化疗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0%(4/10例)。再次手术时间为9(3~16)周。1例病人仅行腹腔镜探查活检术,1例行姑息性胆管切除术+胆肠吻合术,其余8例行胆囊癌意向性根治性切除术的病人均为R0切除,根治性切除率为80.0%
    (8/10)。术中清扫淋巴结总数为47枚,清扫淋巴结数目中位数为4(4~10)枚。手术时间为(240.4±56.1)min,出血量为300(10~600) mL,术中输血量红细胞为2(0~4)U、血浆0(0~400)mL。TNM ⅡA期1例,ⅢA期6例,ⅢB期1例,ⅣB期2例。1例病人术后发生胆漏。结论    新辅助化疗对于意外胆囊癌病人疗效良好,不良反应小、安全性较高,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根治性与保守性手术治疗肝囊型包虫病疗效对比研究
    王 铮, 杨金煜, 盖志刚, 王新昇, 周建平, 王 岩, 朱海宏
    2023, 43(08): 911-91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8.16
    摘要 ( )  
    目的    探讨根治性手术(RS)与保守性手术(CS)治疗肝囊型包虫病(HCE)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海省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70例HCE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治疗方式分为RS组(37例)和CS组(33例),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结果    RS组在手术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方面均大于CS组,术中发现胆瘘的病人比例低于CS组(P<0.05)。在术后腹腔引流管引流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残腔积液发生率、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RS组均低于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切口感染、胆漏、腹腔/胸腔积液、过敏反应、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内RS组无复发病人,CS组复发4例,RS组优于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E行根治性手术优于保守性手术。在病人一般情况允许能耐受手术的前提下,根治性手术也许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腹腔镜改良Bacon手术中应用一针外置肠管固定法临床研究
    常 远, 白 杨, 王文秀, 孙振强, 王玉行, 李国宾, 宋军民, 袁维堂, 胡军红
    2023, 43(08): 915-91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8.17
    摘要 ( )  
    目的    探讨一针外置肠管固定法在腹腔镜下改良Bacon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收治的78例行腹腔镜下改良Bacon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一针外置肠管固定组(观察组)38例和传统外置肠管固定组(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肛门功能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的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流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6个月肠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外置肠管固定时间短于对照组[1(1,1)min vs.5(4,5)min,Z=-8.256,P =0.031],止痛药物的额外使用率少于对照组(2.6% vs. 17.5%,χ2=4.678,P =0.031),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一针外置肠管固定法不但可以减轻腹腔镜下改良Bacon手术的术后疼痛,而且手术操作简单,在临床中的应用安全、有效。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单孔加一孔直肠前切除术可行性分析
    项世骏, 韩 超, 张人超, 岑 刚, 米 兰, 吴卫东, 裘正军, 黄 陈
    2023, 43(08): 920-92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8.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针对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肿瘤行达芬奇Xi机器人辅助单孔加一孔直肠前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达芬奇Xi机器人辅助单孔加一孔直肠前切除术的17例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时期的23例行传统(多孔)机器人辅助直肠前切除术的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肿瘤病人作对照,比较两组病人围手术期情况。结果    17例病人均顺利实施达芬奇Xi机器人辅助单孔加一孔直肠前切除术。与同时期23例行传统(多孔)机器人辅助直肠前切除术的病人比较,行机器人辅助单孔加一孔直肠前切除术的手术时间、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装机时间[(15.9±4.0)min vs.(21.5±6.8)min,t=3.034,P=0.004]和术后首次排气时间[(1.2±0.6)d vs. (2.3±1.0)d,t=4.046,P<0.001]则显著减少。 结论    达芬奇Xi机器人辅助单孔加一孔直肠前切除术治疗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肿瘤同样安全、有效,而且与传统机器人辅助直肠前切除术相比,在提高装机效率和加快病人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方面有潜在优势。
    特别报道
    心脏移植受者行甲状腺癌根治术的围手术期管理(附1例报告)
    万 政a, 苗 欣a, 刘 靖b, 吴 扬c, 张淋淋a, 何 丽b, 李 杰d, 张明博e, 康红军f, 刘 浩g, 曹宝林h, 刘 林a, 姚 京a, 菅雁兵a, 王 冰a, 阳泽龙a, 刘子靖a, 李 晨a, 田 文a
    2023, 43(08): 925-92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8.19
    摘要 ( )  
    目的    探讨心脏移植术后甲状腺癌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23年2月收治的1例心脏移植术1年后发生甲状腺癌病例诊治经验。结果    经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讨论后行甲状腺癌根治术(甲状腺全切除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心肺功能正常,未见明显并发症出现。出院前再次经MDT讨论后决定行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及131I治疗。结论    心脏移植术受者行甲状腺癌手术风险较高,围手术期管理应结合实际医疗水平并充分评估病人个人身体状况,将MDT诊疗模式贯穿治疗过程始终,制定适合病人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讲座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后复发或持续状态再次手术策略
    赵 琦, 李鸿博, 边学海
    2023, 43(08): 929-93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8.20
    摘要 ( )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是终末期肾脏病病人的常见并发症,当发展为药物难治性SHPT时,手术是缓解症状、改善预后的有效治疗方法。由于不恰当的术式选择、异位甲状旁腺、移植物复发等原因,初次手术存在失败可能,临床上表现为复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RHPT)和持续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HPT)。再次手术是RHPT或PHPT的最佳治疗策略,术前联合应用多种影像学检查定位甲状旁腺及术中应用洗脱液甲状旁腺素(PTH)测定和纳米碳负显影法等可以提高手术效率。
    胆道外科术后出血诊治策略
    尹 磊a, 葛乃建b, 高道键c, 王振猛d, 杨应成e, 傅晓辉a, 俞文隆a, 刘 辉f, 阎振林g, 杨业发b, 胡 冰c, 张永杰a
    2023, 43(08): 933-94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8.21
    摘要 ( )  
    胆道外科术后出血(HBS)是胆道外科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危及病人生命及医疗安全。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组织全院相关科室专家,撰写HBS诊治策略,旨在为HBS的防治提供借鉴。胆道手术术式多样,HBS成因复杂,早期发现至关重要。HBS治疗的临床决策应综合考虑出血时间、出血原因、部位、出血程度、病人一般状况及自身经验等因素,在多学科会诊的机制下,制订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使病人临床获益最大化。
    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有关技术探讨
    麻 勇a, b, 周永志a, b, 谭宏涛b, c, 姜洪池a, b
    2023, 43(08): 943-94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8.22
    摘要 ( )  
    随着脾脏功能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脾脏外科疾病的保脾治疗意愿和需求逐渐提高,加之腹腔镜手术的众多优势已渐被广泛认可,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术已成为脾保留性手术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脾脏的特殊解剖结构,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术仍属于技术难度较高的术式,需要对该术式的适应证选择、技术要点及并发症防治等有较为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并结合自身单位的设备条件和技术特长,选择适宜病例进行开展。
    文献综述
    血清降钙素在甲状腺髓样癌诊治中应用研究进展
    赵顺顺, 张 敏, 程若川, 苏艳军
    2023, 43(08): 946-95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8.23
    摘要 ( )  
    甲状腺髓样癌(MTC)起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也称 C 细胞或明亮细胞),可分泌多种神经内分泌物质,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血清降钙素(CTn)是MTC特异性标记物,主要由甲状腺滤泡旁细胞或MTC细胞分泌,对MTC的诊断和治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对甲状腺结节病人常规行血清CTn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MTC进而改善预后。(2)术前血清CTn水平与肿瘤临床病理学分期有关,可为MTC病人手术方式的选择和确定手术范围提供参考。(3)术后行CTn检测可评估预后,预测复发风险,早期发现并处理转移病灶。近年来,随着对MTC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检测手段的改善,CTn在国内外相关指南中的地位也在提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检测血清CTn水平诊断MTC仍然缺乏有效的截断值、对微小病灶的诊断价值也不明确,同时也缺乏确切的卫生经济价值。因此,未来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究CTn在MTC诊疗中的价值。
    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消化道肿瘤腹膜转移的适应证研究进展
    袁紫旭, 林青锋, 蔡 建, 吴志杰, 王 辉
    2023, 43(08): 951-95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8.24
    摘要 ( )  
    腹膜转移癌是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终末期阶段,预后较差生存期短。近年来肿瘤细胞减灭术(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成为腹膜转移治疗的国际标准推荐术式。腹膜癌指数(PCI)评分是目前评估能否行CRS的关键指标。在不同恶性肿瘤中,CRS适应证有所差异。PCI<20分是结直肠癌CRS的主要适应证,但是在腹膜假性黏液瘤(PMP)、阑尾来源肿瘤、卵巢癌中CRS适应证不受PCI评分的限制,术前转化和免疫治疗拓宽了消化道肿瘤腹膜转移的CRS适应证。
    病案报告
    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迷走神经鞘瘤1例报告
    孙荣华, 吴 江, 石勇胜, 童富云
    2023, 43(08): 956-95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8.25
    摘要 ( )  
    急性重症溃疡性结肠炎并肠穿孔诊治1例报告
    刘睿清a, 张茂申a, 任科雨b, 王东升a, 卢 云a
    2023, 43(08): 958-96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8.26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