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43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23-07-01
    上一期   

    指南与共识
    述评
    专题笔谈
    指南(共识)解读
    论著
    讲座
    文献综述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腔镜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
    2023, 43(07): 721-72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7.01
    摘要 ( )  
    述评
    胰腺癌外科治疗若干热点问题
    杨尹默, 刘光年, 田孝东
    2023, 43(07): 729-73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7.02
    摘要 ( )  
    近年来,胰腺癌外科治疗理念更新与进步巨大,除了技术方面如手术指征、微创技术、手术入路、切除范围、寡转移灶处理等热点问题外,策略方面如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靶向与免疫治疗等更加受到关注。胰腺癌作为系统性疾病,改善病人预后是治疗策略选择的金标准。在外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和采用综合治疗模式下,传统形态学“不可切除”的标准不断被突破,手术指征的判断正从“可否切除”过渡至“应否切除”。腹腔镜和机器人辅助手术等微创技术尚不足以证明其肿瘤学优势,但开展例数呈上升态势,应特别注意避免形式上的微创即“微入路”,而实质上的巨创。各种手术入路皆为可行之选,入路服从于解剖的需要,解剖服从于根治的需要,根治服从于预后改善的需要。对于部分新辅助治疗后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病人,联合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切除或动脉鞘剥除有助于提高切除率,降低局部复发率,改善预后。在外科技术潜力发挥已近乎极致的情形下,应理性评价外科治疗的地位和作用。
    专题笔谈
    以疾病为中心的综合治疗理念在胰腺肿瘤临床实践中应用
    金 钢, 时霄寒, 郭世伟
    2023, 43(07): 735-73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7.03
    摘要 ( )  
    近年来,随着肿瘤学研究的进步与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传统依靠单一学科的诊疗方式已无法满足胰腺肿瘤病人的临床需求,而以疾病为中心的综合诊治理念在实现病人最佳临床治疗管理结局上更具优势。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讨论,对胰腺肿瘤采取包括保守治疗、计划性随访、手术治疗及系统治疗等在内的多种治疗手段,在疾病全程多学科综合管理下最大限度地保障病人临床获益,在避免过度治疗、确保医疗安全的同时,顾全肿瘤学结局、实现长期生存。
    胰腺癌综合治疗中新辅助治疗的地位及评价
    张太平, 刘悦泽, 赵玉沛
    2023, 43(07): 739-74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7.04
    摘要 ( )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诊治困难。近年来,随着新辅助治疗迅速发展,改变了胰腺癌的传统治疗模式,并真正实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理念,是胰腺癌综合治疗的里程碑事件。然而,在我国胰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应用中,对于治疗方案、疗程、疗效评估等方面仍存争议。我国胰腺外科医师对于新辅助治疗的理解和认识有待提升,应建立以内外科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评估新辅助治疗真正获益人群,未来仍需探究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为基础的新方案,进一步提升胰腺癌规范化治疗效果。
    精准医学在胰腺癌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中应用
    徐华祥a, b, 刘 亮a, b
    2023, 43(07): 743-74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7.05
    摘要 ( )  
    低手术切除率和高术后复发转移率是影响胰腺癌病人生存的主要原因。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是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术后复发转移发生率,并延长病人生存的重要策略。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和多组学研究等高通量检测手段的发展,精准医学在胰腺癌诊疗中取得长足进步。精准医学从关键治疗靶点的挖掘、合适人群的筛选、治疗药物的敏感性与毒副反应、治疗动态监测等多方面提高胰腺癌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的疗效,延长病人生存时间。
    局部晚期胰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合并血管切除相关问题
    孟令威, 吴 仲, 彭 兵
    2023, 43(07): 749-75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7.06
    摘要 ( )  
    局部晚期胰腺癌一般由于侵犯邻近主要血管、淋巴管浸润和沿神经鞘侵袭性生长被认为无法手术根治。近年来,新辅助治疗为该类病人提供了更多获得根治性切除的可能,但同时也增加了肿瘤局部纤维结缔组织发生炎症的风险,并导致缺乏良好组织间隙,增加手术难度。充分全面的术前评估是手术安全进行的前提,动脉优先入路的应用,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门静脉之间的解剖三角(即海德堡三角)的清扫以及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脾切除术的开展,提高肿瘤切除的完整性的同时,降低了局部复发的风险。手术技术的进步以及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广泛开展,使新辅助化疗后局部晚期胰腺癌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可能增加。
    胰腺肿瘤微创手术学习曲线过程中病人安全保障对策
    陈昊民, 戴梦华
    2023, 43(07): 753-75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7.07
    摘要 ( )  
    目前,微创技术已被广泛用于胰腺肿瘤的外科治疗,但这类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如何在较长的学习曲线过程中保障病人安全受到了越来越多胰腺外科医师的关注。由于在视野、操作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机器人手术的占比正快速增长,推动胰腺微创手术(MIPS)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鉴于现有研究存在较大异质性,MIPS各种术式的学习曲线结论并不统一。因此,术者应在汲取共性经验的基础上个性化分析自身所处阶段,进而针对当前阶段采取有不同侧重的措施。未来,各胰腺中心有必要开展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以逐步建立符合国内情况的标准化、客观化的MIPS安全保障体系。
    胰腺手术中自体组织的应用
    李诗真, 秦仁义
    2023, 43(07): 757-76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7.08
    摘要 ( )  
    胰腺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对病人生活质量影响大。自体组织在胰腺手术中被广泛运用,对降低胰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自体组织在胰腺手术中的运用主要包括自体血管移植、韧带及网膜的应用和自体胰岛细胞移植等。血管重建过程中自体组织被认为是首选的血管移植物,但目前关于最佳移植物选择尚未达成共识。肝圆韧带、大网膜的应用和胰体尾切除术中胰腺残端后腹膜化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仍存争议。自体胰岛细胞移植在改善病人术后血糖控制和术后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关于自体组织应用的研究多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未来需要多中心、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证实其价值。
    转移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策略
    楼文晖
    2023, 43(07): 761-76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7.09
    摘要 (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中30%~40%为肝脏转移性肿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须综合考虑肿瘤的分级、原发灶部位、肝转移灶肿瘤负荷、是否有肝外转移、肿瘤是散发性或家族性、功能性或无功能性肿瘤、病人年龄和体能状态等诸多因素,以病人的长期生存和生存质量的改善为治疗目标,并综合采用手术、药物等治疗措施。
    胰腺囊性肿瘤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的对策
    尹 杰, 蒋奎荣
    2023, 43(07): 764-76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7.10
    摘要 ( )  
    胰腺囊性肿瘤(PCN)主要包括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及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和其他罕见囊性病变。PCN生物学特性及恶变风险各不相同。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进步和大量开展,PCN检出率增高。利用精准的诊断方法辅助识别高危征象,准确把握手术指征,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制定详细的随访计划,避免过度治疗已成为目前PCN治疗趋势。
    老龄社会胰腺癌治疗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白 睿, 孙 备
    2023, 43(07): 767-77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7.11
    摘要 ( )  
    胰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数据显示老龄病人的占比不断增加。胰腺癌具有生物学行为差、进展快、预后不良等特点,老龄病人往往合并较多基础疾病、手术耐受性差、决策能力差,且在临床试验中的代表性不足。如何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合理治疗胰腺癌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难题。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全面评估病人病情,采用精准、综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在治疗中增加其决策参与度,尊重病人意愿,方可收获良好的疗效。
    指南(共识)解读
    日本胰腺学会《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22年版)》更新解读
    刘悦泽, 张太平, 赵玉沛
    2023, 43(07): 772-77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7.12
    摘要 ( )  
    日本胰腺学会《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22年版)》为该指南的第5次修订更新。其日文版于2022年7月发布,英文版于2023年3月以大纲模式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杂志。2022年版指南主要包含诊断、手术治疗、辅助治疗、放疗、化疗、支架治疗、支持和姑息治疗7个主题,其结合最新文献,在诊断与治疗流程等方面提出了较权威的推荐意见,体现了胰腺癌的诊疗现状与研究进展。
    论著
    微创手术治疗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疗效分析(附单中心89例报告)
    林贤超, 林荣贵, 陆逢春, 陈燕昌, 杨媛媛, 王丛菲, 方海宗, 文 实, 黄鹤光
    2023, 43(07): 777-78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7.13
    摘要 ( )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含保留胰腺实质手术)治疗胰腺实性假乳头瘤(SPN)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2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收治的行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治疗的89例胰腺SPN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记录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89例病人中有7例(7.9%)中转开放手术。42例(47.2%)行腹腔镜手术,47例(52.8%)行机器人手术。其中规则切除术68例,保留胰腺实质手术21例。手术时间为270(90~840)min,术中出血100(15~1500)mL。32例(36.0%)病人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19例(21.3%)术后胰瘘(均为B级胰瘘),5例(5.6%)腹腔感染,4例(4.5%)肺部感染,2例(2.2%)腹腔出血,1例(1.1%)胆瘘和1例(1.1%)胃排空延迟,无再手术病例。中位术后住院时间为9(4~45)d。随访43(3~140)个月,所有病人均存活,未见复发或转移。12例(13.5%)病人出现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10例(11.2%)病人出现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保留胰腺实质手术病人的手术时间为280(90~530)min,术中出血50(15~500)mL。15例(71.4%)病人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11例(52.4%)为胰瘘(均为B级胰瘘),术后住院时间为15(4~39)d。术后出现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各1例。结论  微创手术切除胰腺SPN安全可行,远期疗效良好;保留胰腺实质的胰腺切除术可能有助于更好保护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但术后胰瘘发生率高。
    应用动脉后弓优先入路行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12例临床分析
    钱道海, 刘 斌, 金凯舟, 叶龙云, 吴伟顶
    2023, 43(07): 782-78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7.14
    摘要 ( )  
     目的    探讨动脉后弓优先入路应用于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LDPPHR)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2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肝胆外科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收治的行LDPPHR的12例病人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动脉后弓优先入路。所有病人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均为胰头良性肿瘤。结果    12例接受LDPPHR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改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或中转开放手术病例,手术时间为(341.0±80.6)min,术中出血225(100~800)mL,住院时间为14(7~28)d。术后出现3例生化漏,1例B级胰瘘,2例胆瘘。随访6(3~20)个月,无胆道狭窄发生。结论    动脉后弓优先入路LDPPHR安全、可行,建议在有丰富LPD经验的大型胰腺外科中心开展。
    控制营养状态评分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病人肿瘤退缩及预后研究
    张皓宇, 李干斌, 曹 可, 魏广辉, 渠 浩, 翟志伟, 赵宝成, 王振军, 韩加刚
    2023, 43(07): 785-79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7.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控制营养状态(COUNT)评分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病人接受新辅助放化疗(NCRT)后肿瘤退缩反应及术后生存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接受NCRT的144例LARC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NCRT前COUNT评分,将病人分为低COUNT组(COUNT评分≤2分,76例)和高COUNT组(COUNT评分>2分,68例)。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生存。结果    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BMI、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cT和cN分期、治疗前癌胚抗原(CEA)、新辅助治疗方案、术式、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两组病人ypN分期、ypTNM分期、淋巴结获取数、病理完全缓解(pCR)率、环周切缘(CRM)阳性率、脉管浸润和神经侵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COUNT组比较,高COUNT组病人接受NCRT后肿瘤退缩反应较差(41.2% vs. 19.7%,P=0.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CEA≥5.0 μg/L(HR=5.666,95%CI 2.351-13.658,P<0.001)、治疗前高COUNT评分(HR=2.510,95%CI 1.111-5.674,P=0.027)及单药口服化疗(HR=3.129,95%CI 1.312-7.466,P=0.010)是导致肿瘤退缩反应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术后生存方面,高COUNT组病人总体生存和无进展生存劣于低COUNT组(总体生存:HR=4.317,95%CI 1.228-15.169,P=0.023;无进展生存:HR=2.999,95%CI 1.352-6.652,P=0.007)。结论    治疗前COUNT评分可用于预测LARC病人对NCRT的肿瘤退缩反应及预后生存,高COUNT评分可能预示较差的肿瘤退缩反应和预后生存。
    阿达木单抗联合肛周挂线引流术治疗克罗恩病肛瘘临床疗效分析
    王 浩, 卢 璐, 谷云飞, 孙晓梅, 李悠然
    2023, 43(07): 791-79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7.16
    摘要 ( )  
    目的    评估阿达木单抗联合肛周挂线引流术治疗克罗恩病肛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瘘管应答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收治的45例克罗恩病肛瘘病人的临床资料,计算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肛周疾病活动指数(PDAI)、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SES-CD),评估瘘管愈合情况,比较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变化,分析可能影响瘘管应答的因素。结果    随访时间为8.9(6~16)个月。观察终点时瘘管应答率为73.3%(33/45),瘘管临床愈合率为46.7%(21/45),瘘管影像学愈合率为31.1%(14/45);临床应答率为62.2%(28/45),临床缓解率为46.7%(21/45)。其中23例病人复查内镜,内镜应答率为69.6%(16/23),内镜缓解率为60.9%(14/23)。治疗3个月后,CDAI [316(249,413.5)分 vs. 175(123.5,334)分]、PDAI [8(7,12)分 vs. 6(3,9)分]、SES-CD [5(3.0,6.3)分 vs. 2(0,5)分]、CRP [7.85(4.3,15.5)mg/L vs. 3.86(1.4,9.7)mg/L]、ESR [27(16.0,45.5)mm/h vs. 17(9.0,34.5)mm/h]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阿达木单抗作为一线用药(OR=5.199,95%CI 1.033-26.155,P=0.046)是瘘管应答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阿达木单抗联合肛周挂线引流术治疗克罗恩病肛瘘安全有效,可有效改善肛周症状。
    HER2阳性乳腺癌病人肿瘤特异性死亡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张 华, 李 志, 袁 杰, 贾璐瑶, 赵 菁, 赵 烨, 康 骅
    2023, 43(07): 796-80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7.17
    摘要 ( )  
    目的    筛选影响HER-2阳性乳腺癌病人特异性死亡的预后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列线图。方法    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选择2010—2015年诊断为HER-2阳性浸润性导管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Kaplan-Meier分析和竞争风险模型计算的肿瘤特异性病死率的差异。采用竞争风险模型识别独立预后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和校正曲线对模型的效率进行评估。结果    共纳入31 282例HER-2阳性浸润性导管癌乳腺癌病人,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按7∶3比例分为建模组(21 897例)和测试组(9385例),组间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Kaplan-Meier生存分析相比,竞争风险模型计算出的肿瘤特异性病死率较低。年龄、种族、婚姻、组织学分级、T分期、N分期、手术方式、化疗、第一原发恶性肿瘤和孕激素受体状态是HER-2乳腺癌肿瘤特异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建模组和测试组预测列线图的C-index分别为0.789和0.797。在建模组中预测肿瘤特异性死亡的1、3、5年AUC值分别为0.774、0.810、0.787,测试组中为0.776、0.814、0.793。校正曲线证实列线图与实际观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利用竞争风险模型构建的HER-2阳性乳腺癌肿瘤特异性死亡风险预测列线图,可较好地预测HER-2阳性乳腺癌病人肿瘤特异性死亡风险,对临床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腹腔镜肌后间隙修补腹直肌分离17例临床分析
    范国勇a, 雷秋成b, 姚 干a, 张庆峰a, 邓旭明a, 段巧斌a
    2023, 43(07): 803-80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7.18
    摘要 ( )  
    目的    分析腹腔镜肌后间隙补片修补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疝和腹壁外科收治的行腹腔镜肌后间隙补片修补的17例腹直肌分离病人的临床资料。收集病人年龄、性别、BMI、手术时间、腹直肌分离间距、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复发率等指标,并进行观察随访。结果    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35(120~375)min,术中出血20(5~60)mL。术前超声或CT检查测量腹直肌间距为(4.82±1.16)cm,术中测量腹直肌间距为(4.76±1.25)cm。17例病人中13例(76.5%)为中度腹直肌分离,4例(23.5%)为重度腹直肌分离。病人住院时间为(5.2±1.7)d,2例(11.8%)病人出现术后皮下血肿。随访30(14~58)个月,无复发。结论    腹腔镜肌后间隙修补腹直肌分离安全可行,操作空间稳定,无需防粘连补片,减轻病人经济负担,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建议在腹腔镜技术成熟的疝和腹壁外科中心推广。
    腹腔镜Heller肌切开联合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22例临床分析
    阿力木江·麦斯依提, 伊比提哈尔·买买提艾力, 李义亮, 麦麦提艾力·麦麦提明, 李慧灵, 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
    2023, 43(07): 807-81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7.19
    摘要 ( )  
    目的    分析腹腔镜Heller肌切开联合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2年8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微创外科、疝和腹壁疝外科收治的22例贲门失弛缓症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腹腔镜Heller肌切开联合Dor胃底折叠术治疗。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22例病人均通过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明确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其中芝加哥分类Ⅰ型3例,Ⅱ型17例,Ⅲ型2例,均顺利在胃镜引导下完成腹腔镜手术(双镜联合),无中转开放手术病例,手术时间为75.8(55~120)min,术中出血18.5(5~30)mL,未发生食管瘘,术后住院时间为3.5(2~7)d。术后随访3个月至8年,中位随访时间为4.6年,无复发病例。结论    胃镜直视下行腹腔镜Heller肌切开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安全可行。
    讲座
    胰瘘预测模型的优化与应用
    刘 江, 王 巍
    2023, 43(07): 811-81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7.20
    摘要 ( )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胰腺手术的安全性越来越高,但胰腺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并没有明显的下降。精准预测术后胰瘘的发生风险可以优化个体治疗方案,有效减少胰瘘的发生。国外有关胰瘘预测模型的研究开展较早,多是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及临床实用性,但并不一定适用于亚洲人群。而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近5年,虽然多数是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但人群代表性较好。围绕术前高危因素开展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建立适合我国人群的胰瘘预测模型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的影响因素及治疗
    梅佳玮, 翁明哲, 束翌俊, 王雪峰, 龚 伟
    2023, 43(07): 819-82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7.22
    摘要 ( )  
    胆肠吻合口狭窄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主要远期并发症之一,影响病人远期疗效,应引起足够重视。术前肝总管直径、胆肠吻合口缝合方式、胆肠吻合使用的缝线类型及胆管断端的血供是发生胆肠吻合口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首选治疗方式为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仅在内镜或经皮介入治疗均失败后才考虑再次手术治疗。高质量完成胆肠吻合重建,是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的关键。
    胰腺切除术后胰腺炎预防及诊治策略
    曹 锋, 卢炯地, 李 非
    2023, 43(07): 816-81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7.21
    摘要 ( )  
    胰腺手术后急性胰腺炎(PPAP)是胰腺切除术后的独立并发症。国际胰腺外科研究小组在2022年制定了PPAP的定义和分级标准,由临床、生化和影像三部分组成,并根据PPAP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A、B、C 3个等级。 PPAP将导致胰腺切除术后病人的住院时间延长、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增高。术后血清生物学标记物(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淀粉酶及脂肪酶等)水平可预测PPAP的发生。胰腺质地软、主胰管直径≤3 mm、残胰血供差是发生PPAP的独立危险因素。PPAP治疗尚无统一规范,目前以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和充分引流为主。对出现胰腺坏死、器官衰竭、严重腹腔感染的PPAP病人,可行挽救性全胰腺切除术。
    文献综述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诊治进展
    武家豪, 徐建威, 王 磊
    2023, 43(07): 823-82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7.23
    摘要 (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是一种罕见类型的胰腺炎。其诊断主要根据对胰腺实质和胰管成像、血清学检测、其他器官受累情况、胰腺组织病理学和对类固醇激素治疗的反应5个方面的综合评估。在治疗上,AIP的标准治疗方法是口服糖皮质激素。利妥昔单抗也被建议用于复发的Ⅰ型AIP的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在特定的病人中,免疫调节剂也可用于维持缓解病情。此外,包括生物制剂等一些副反应更少的疗法可能成为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有效替代方案。
    胰体尾切除术中胰腺残端闭合方式研究进展
    钱 涛, 马 涛, 梁廷波
    2023, 43(07): 828-83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7.24
    摘要 ( )  
    术后胰瘘是胰体尾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提高术中胰腺残端封闭效果是预防和减少胰瘘的重要措施之一。手工缝合和切割闭合器闭合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两种胰腺残端闭合方式,二者在预防术后胰瘘方面的效果相近;研究显示高分子材料配合手工缝合或切割闭合器闭合可加强胰腺残端的封闭效果,但仍需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当前证据表明纤维蛋白类生物胶和自体组织包裹胰腺残端不能防止胰瘘;胰腺残端与空肠或胃吻合不能降低胰瘘发生率,且延长手术时间,这些方法的临床应用已逐渐式微。如何进一步改善胰腺残端的封闭效果仍需进一步探索。
    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可穿戴式监测设备应用进展
    李嘉宇, 潘华峰, 王 刚, 江志伟
    2023, 43(07): 833-83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7.25
    摘要 ( )  
    传统的术后病房监护模式和指标监测方法存在时效性差、精准度低等不足,对加速康复外科(ERAS)措施的有效实施影响较大。随着电子科技的进步,医疗相关的智能化可穿戴式监测设备也出现了井喷式发展,其中一部分已被证实可以实现围手术期应激水平监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状态评估以及术后生命体征监护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ERAS走向数字化和智能化。尽管当下可穿戴式监测设备在使用方式及设备数据互通等方面仍面临较多挑战,但随着5G技术的成熟和设备设计制造能力的提升,相信这些问题将获得有效解决。
    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治进展
    杨 洋, 费秉元, 王 琪, 谢忠士, 沈可欣
    2023, 43(07): 837-84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3.07.26
    摘要 ( )  
    WHO推荐应用“上皮内瘤变”这一新定义代替“异型增生”和“原位癌”,强调上皮内瘤变属于癌前病变,应区别于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概念的细化,对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治疗方式方法的选择,也提出了更精准的要求。对于结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当病变无明显的黏膜下浸润、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内镜下治疗禁忌证时,应首选内镜下治疗。存在上述任一风险时,建议追加手术治疗,达到根治性切除。建议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模式进行综合评估,个体化分析,为病人提供最佳的诊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