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临床诊疗规范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2020, 40(06): 601-62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6.01
    摘要 ( )  
    指南与共识
    围肝门区域外科技术临床应用路径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学组
    2020, 40(06): 626-63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6.02
    摘要 (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围手术期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甲状腺及代谢外科学组,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旁腺及骨代谢疾病专业委员会
    2020, 40(06): 634-63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6.03
    摘要 ( )  
    指南(共识)解读
    国内外指南中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手术范围及指征变迁
    秦 元,张 浩
    2020, 40(06): 639-64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6.04
    摘要 ( )  
    颈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主要手段,不规范的颈淋巴结清扫术会导致转移淋巴结残留,增加复发风险,降低存活率。随着越来越多具有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的文献发表,相关指南中颈淋巴结清扫部分也在不断更新。
    述评
    肝内胆管癌诊断和治疗焦点问题
    沈 锋,王 葵
    2020, 40(06): 644-64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6.05
    摘要 ( )  
    肝内胆管癌(ICC)是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近年来ICC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该病发病隐匿,初始时无明显临床症状,诊断依赖于血清学、影像学和或病理学,且中央型或伴肝硬化者还须同肝门部胆管癌、混合型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等鉴别。肝切除术目前仍是ICC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惟一治疗方式,但仅有少部分能够获得根治性切除机会。ICC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和血管侵犯,术前准确诊断及评估是精准外科治疗的基础,但术中是否常规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以及清扫范围尚无定论。肝移植在ICC中的治疗价值亦存在争议。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ICC的远期效果尚缺乏强有力的临床证据。由于ICC术后的高复发率,对于高危复发病人的辅助性治疗也备受关注。全身化疗和靶向药物治疗为不可手术的中晚期ICC提供了治疗选择,但疗效仍需更多确切性证据。近来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为ICC的系统性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肝内胆管癌临床研究现状
    钦伦秀,王祥宇
    2020, 40(06): 650-65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6.06
    摘要 ( )  
    肝内胆管癌(ICC)的病因复杂,且高度侵袭、高度异质、预后不良。近年来ICC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显著,主要包括功能与分子影像学技术提供了更精准的术前评估与复发监测新手段;分子分型与传统临床病理学分型结合为ICC的临床决策提供了更精准保障。手术切除仍是ICC的惟一根治性治疗手段,对R0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后辅助治疗以及复发再切除的意义得到肯定。局部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新型疗法发展迅速,为晚期ICC带来新的希望。传统治疗手段与新型疗法的序贯、联合,“多兵种联合作战”是未来发展方向。
    专题笔谈
    国内外有关肝内胆管癌分型分期解读
    李秉璐,吴 昕
    2020, 40(06): 656-66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6.07
    摘要 ( )  
    肝内胆管癌(ICC)的发病率近年来逐渐提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以及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等都先后发表了针对ICC的分型分期研究结果。这些分型分期方法尚不统一,互有补充,各有优势。分型主要基于肿瘤的生长模式和微观特征,从起源和生物学行为上对肿瘤进行分类,并为将来的靶向治疗提供了可能的方向。分期主要基于不同发展阶段肿瘤的预后差异,以影像和病理信息来评估肿瘤、判断预后,并指导不同期别肿瘤的合理治疗。充分了解各种分型分期系统,能够帮助人们加深对于ICC的认识,提高诊治疾病的能力,并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
    肝内胆管癌术前评估要点
    曾 勇,黄纪伟
    2020, 40(06): 660-66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6.08
    摘要 ( )  
    肝内胆管癌(ICC)是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的原发性肝癌,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近年来,ICC的发病率逐步上升。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可能使病人获得长期生存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根治性切除率低、术后复发率高仍是外科医生和ICC病人共同面临的巨大阻碍。然而由于ICC发病隐匿和恶性程度高的特性使很多病人初诊时便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因此,早期筛查、准确临床诊断、充分术前评估及完备精准的手术方案是手术赖以顺利实施的保障。癌胚抗原(CEA)和CA19-9对ICC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影像学检查是诊断ICC的最重要手段。腹部超声是临床第一线的早期筛查手段;CT和MRI是临床上用于ICC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三维重建技术为术前残肝体积预估,手术方案制定提供更直接更精准的信息。建立能准确预测ICC预后的分期系统非常重要。术前减黄是否需要尚存争议。残肝体积和肿瘤是否转移是判断手术可切除性的两个要点。腹腔镜探查、腹腔镜超声检查及术中快速冷冻活检是判断是否可实施根治性切除的重要手段。
    肝内胆管癌手术指征与术式选择
    戴朝六,鞠明光
    2020, 40(06): 664-66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6.09
    摘要 ( )  
    虽然肝内胆管癌(ICC)在原发性肝癌中仅占10%~15%,但ICC相对于肝细胞癌诊断率低、进展更快,有着更高的致死率,加之ICC发病率逐年增加,引起越来越多肝胆外科医生的重视。外科切除仍是目前公认的惟一能治愈ICC的方法。手术治疗的技术和方法较过去相比有了长足进步,但有关ICC的手术指征和术式选择的问题一直是临床医生争论的焦点。在病人身体状况允许的条件下,如果剩余肝体积足够且无远处转移者,应积极采取手术切除治疗。术式推荐解剖性肝切除联合清扫区域淋巴结(至少6枚淋巴结),对于原发性孤立性ICC病人为保留肝实质可以考虑非解剖切除,但要保证阴性切缘,必要时联合胆管切除、胆肠吻合内引流和胰十二指肠切除等。微创手术有一定优势但仍需要慎重考虑,对于有高转移风险的病人可以先行诊断性腹腔镜探查,以评估根治手术的可行性。同时兼顾多学科优势,重视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肝内胆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术中清扫范围及意义
    周伟平,蒋贝格
    2020, 40(06): 669-67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6.10
    摘要 ( )  
    肝内胆管癌(ICC)是起源于肝内小叶间胆管至二级胆管以上的胆管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约占胆管源性恶性肿瘤的10%。根治性手术切除是ICC惟一可能治愈的手段。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ICC预后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ICC根治性切除术中是否需要行淋巴结清扫、清扫范围及意义,国际上对此尚有不少争议。多数研究认为对于可手术切除的ICC病人,区域淋巴结清扫是外科治疗的标准部分,有助于术后准确分期及选择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同时伴有淋巴结转移的ICC病人都应接受术后系统性治疗。但也有研究表明单纯化疗相对于手术切除能为已有淋巴结转移的ICC病人提供更好的生存获益。
    腹腔镜技术在肝内胆管癌手术中应用
    陈亚进,曹 君
    2020, 40(06): 673-67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6.11
    摘要 ( )  
    外科手术是目前肝内胆管癌(ICC)的主要治疗方法,在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新时代下,其作用将发生变化。ICC侵袭转移能力强,主要沿Glisson鞘转移和淋巴转移,基于门静脉流域的解剖性肝切除更具肿瘤学意义。随着腔镜可视化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及区域淋巴结清扫可能更具技术优势。初步研究表明,腹腔镜下ICC根治术相较于开放手术拥有更好的围手术期疗效和可能相媲美的肿瘤学疗效,同时还须积累更多病例及随机对照研究以进一步评价这一技术的微创性和有效性。严格选择适应证,成熟的腹腔镜肝脏外科技术储备和优良的手术装备,同质化的肿瘤学外科原则是安全探索腹腔镜技术在恶性胆道肿瘤中应用的重要保障。
    肝内胆管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优化选择
    刘连新,尹大龙
    2020, 40(06): 680-68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6.13
    摘要 ( )  
    肝内胆管癌(ICC)作为第二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虽然R0根治性切除是首选的可治愈方法,但ICC诊断时仅12%~40%病人可获得手术根治的机会,手术后5年存活率也仅为25%~40%。通过辅助化疗和区域治疗降期后可使部分晚期ICC病人获得行根治性手术或肝移植的机会。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作为有益的补充,对于有基因突变作用靶点的选择性病人可能会延长生存期。以肝胆外科为主,包含影像科、病理科、肿瘤化疗科、放疗科和介入科的多学科诊疗团队,通过多学科讨论模式,结合病人具体病情,采取个体化、综合化的治疗手段,才能使ICC病人获得最优化的治疗选择。
    肝内胆管癌局部治疗及评价
    陈敏山,傅毅振
    2020, 40(06): 684-68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6.14
    摘要 ( )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一种较为少见、高度侵袭性的原发肝脏恶性肿瘤。ICC的治疗手段较为有限,手术治疗是惟一的根治性手段,局部治疗近年技术有较多大的进展,主要包括消融治疗、介入治疗和放射治疗。局部治疗可贯穿于ICC治疗的整个过程之中。对于不适合手术的早期ICC病人,局部治疗有达到治愈的可能;对于中晚期ICC病人,局部治疗可以降低肿瘤负荷、缓解症状、延长生存,甚至有机会通过局部治疗获得手术机会;而辅助介入治疗或者放射治疗也可以降低根治性术后病人复发的风险。由此可见,局部治疗是ICC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使病人获益。

    肝内胆管癌新辅助治疗共识与争议
    张艳桥,郑桐森
    2020, 40(06): 688-69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6.15
    摘要 ( )  
    肝内胆管癌(ICC)恶性程度高,症状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由于缺乏有效的筛查,确诊时多处于进展期,大多失去手术切除机会。目前,根治性手术仍是惟一可以使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治疗方式,但存在切除率低、术后易复发等难题。新辅助治疗能缩小原有病灶及转移的淋巴结,提高R0切除率,对于无法切除的局部晚期ICC,新辅助治疗可使局部进展的ICC降期为可切除,也可改善肝移植病人的预后。但目前对ICC行新辅助治疗的潜在效用仍存在争议。
    不可切除肝内胆管癌介入治疗
    张 齐,滕皋军
    2020, 40(06): 691-69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6.16
    摘要 ( )  
    近年来,肝内胆管癌(ICC)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起病隐匿,多数病人诊断时已经处于晚期,因此预后较差。手术切除是治疗ICC的首选方案,但仅有30%~40%的ICC病人有机会接受手术治疗,切除后的5年存活率仅22%~44%。根据病人的病情特点及个体化差异,选择不同的介入治疗策略或者联合治疗方法,可以优化肿瘤治疗效果,为不可切除的肝内胆管癌带来更好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
    论蓍
    微血管侵犯对肝内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病人预后影响研究:基于多中心的倾向评分匹配分析
    曾永毅1,林自国1,刘红枝1,周伟平2,程张军3,楼健颖4,郑树国5,毕新宇6,等
    2020, 40(06): 695-70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6.17
    摘要 ( )  

    目的    分析微血管侵犯(MVI)对肝内胆管癌(ICC)根治性切除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搜集自2011年12月至2017年12月国内13家医疗中心(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初诊为IC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202例,女性299例;中位年龄为57(49~64)岁,年龄范围为23~88岁。根据术后病理学诊断是否合并MVI分为MVI组和Non-MVI组,其中MVI组61例、Non-MVI组440例。观察指标:(1)PSM前后两组病人基线资料比较。(2)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总体生存(OS)及无瘤生存(DFS)分析,COX回归分析影响I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MVI影响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MV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共纳入501例ICC根治性切除术后病人,MVI发生率为12.2%。经1∶1 PSM后,MVI组和Non-MVI组分别获得61例,两组之间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P>0.05)。(2)PSM前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肿瘤最大径、MVI、术后辅助治疗为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0.74,95%CI 0.58~0.94,P=0.013;HR=1.43,95%CI 1.11~1.83,P=0.006;HR=1.87,95%CI 1.35~2.58,P<0.01;HR=0.69,95%CI 0.50~0.97,P=0.031)。性别、切缘距离、病理学分型、肿瘤最大径、卫星灶、微血管侵犯为DFS的独立危险因素(HR=0.80,95%CI 0.64~1.01,P=0.061;HR=1.40,95%CI 1.10~1.77,P=0.005;HR=1.51,95%CI 1.08~2.12,P=0.017;HR=1.35,95%CI 1.07~1.71,P=0.013;HR=1.74,95%CI 1.21~2.52,P=0.003;HR=2.36,95%CI 1.73~3.21,P<0.01)。经1∶1 PSM,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MVI为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5,95%CI 1.03~2.99,P=0.039;HR=1.84,95%CI 1.17~2.90,P=0.008)。病理学分型、MVI为DFS的独立危险因素(HR=1.93,95%CI 1.08~3.44,P=0.027;HR=2.64,95%CI 1.64~4.24,P<0.01)。(3)Kaplan-Meier分析显示,PSM前后MVI组总存活率和无瘤存活率显著低于Non-MVI组(所有P<0.05)。(4)PSM前,MVI组与Non-MVI组病人的复发率分别为88.5%、62.5%(P<0.01)。PSM后,MVI组与Non-MVI组病人的复发率分别为88.5%和50.8%(P<0.01)。(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COG评分<2分(OR=0.49,95%CI 0.27~0.87,P=0.014),Child-Pugh 分级(OR=0.49,95%CI 0.25~0.97,P=0.041),肿瘤分化程度(OR=1.85,95%CI 1.01~3.39,P=0.046),肿瘤最大径(OR=2.19,95%CI 1.18~4.08,P=0.014)及神经侵犯(OR=2.18,95%CI 1.03~4.59,P=0.41)是MVI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MVI与ICC侵袭性特征及肿瘤复发相关,MVI是ICC根治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肝内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中淋巴结清扫价值研究
    季鸿翔a,司马辉b,匡 悦a,尤天庚c,崔龙久d,赵 军a
    2020, 40(06): 703-70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6.18
    摘要 ( )  
    目的    通过分析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7年间诊断肝内胆管癌(ICC)并接受手术治疗病人的治疗及预后情况,探讨术中淋巴结清扫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经手术治疗的265例ICC病人资料。结果    共纳入265例病人,男性175例,女性90例。年龄22~86岁,中位年龄56.5岁。中位随访时间33.5个月。全部病人1、2、3年无瘤存活率分别为50%、29%、20%,中位无瘤生存时间11.9个月;1、2、3年总存活率分别为 77%、47%、36%,总中位生存时间22.8个月。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人无瘤生存的影响因素包括糖尿病史、术前CA19-9高水平、肿瘤直径≥5 cm、肿瘤周边子灶、淋巴结是否清扫;病人总体生存的影响因素包括术前CA19-9高水平、肿瘤直径≥5 cm、血管侵犯、淋巴结是否清扫。分组对比经倾向评分匹配(PSM)后,淋巴结清扫组及未清扫组各77例。1、2、3年无瘤存活率:清扫组68%、47%、36% vs.未清扫组31%、13%、6%(P<0.05),中位无瘤生存时间:清扫组22.2个月 vs.未清扫组9.2个月。1、2、3年总存活率:清扫组91%、75%、56% vs.未清扫组71%、30%、21%(P<0.05),中位总生存时间:清扫组46.8个月vs.未清扫组17.0个月。剔除清扫组淋巴结阳性病人,比较清扫组中淋巴结病理学诊断阴性与未清扫病人生存情况,PSM后:清扫淋巴结阴性组及未清扫组各50例。1、2、3年无瘤存活率:清扫淋巴结阴性组77%、60%、52% vs.未清扫组32%、22%、15%(P<0.05),中位无瘤生存时间:清扫淋巴结阴性组38.1个月vs.未清扫组9.0个月。1、2、3年总存活率:清扫淋巴结阴性组94%、82%、74% vs.未清扫组68%、40%、28%,(P<0.05),中位总生存时间:清扫淋巴结阴性组54.0个月vs.未清扫组18.9个月。病人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 cm、术前CA19-9高水平是影响病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中淋巴结清扫可改善ICC病人预后。术前无法明确淋巴结转移,但评估肿瘤可行根治性切除的ICC病人,伴随术前CA19-9水平较高、肿瘤直径较大时,术中应积极常规进行淋巴结清扫。
    局部消融治疗术后单发复发肝细胞癌长期生存研究
    史瑶平,池嘉昌,施东华,王 涛,崔 丹,王 智,翟 博
    2020, 40(06): 710-71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6.19
    摘要 ( )  
    目的    评估局部消融治疗术后单发复发肝细胞癌(rHCC)病人的远期生存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0年10月至2018年12月行局部消融治疗的73例单发rHCC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等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病人消融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62.3个月,1、3、5年的累积存活率分别为97.1%、67.5%、49.3%,多因素分析显示消融前甲胎蛋白水平、肿瘤位置是影响病人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    局部消融治疗术后单发rHCC疗效确切,具有良好的远期生存期,消融术前甲胎蛋白>20 μg/L及肿瘤位于高危部位是导致病人生存时间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
    胆管空肠吻合联合空肠盲袢固定标记在复发肝胆管结石治疗中应用研究
    边大鹏,史继荣,田孝东,张 寰,杨尹默,冯秋实
    2020, 40(06): 715-71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6.20
    摘要 ( )  
    目的    探讨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联合腹膜下空肠盲袢固定标记法在肝胆管结石病术后及其伴随的胆管狭窄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联合腹膜下空肠盲袢固定标记术的113例肝胆管结石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对术后经肠袢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和狭窄的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113例病人全部完成胆肠吻合及盲袢固定标记术并在术后行胆道镜检查,其中79例行胆道镜取石治疗;49例行胆道镜下球囊扩张肝内胆管狭窄,7例发现有术后近期吻合口狭窄而行球囊扩张,71例证实结石取净或狭窄缓解后结束治疗。16例在治疗结束后因肝内胆管结石复发而在局麻下打开空肠盲袢,其中15例顺利完成再次治疗。结论    空肠盲袢固定标记法便于在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后进一步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及狭窄,并使多数复发病例避免了再次开放手术,对于易复发的肝胆管结石病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
    脾门区血管后方淋巴结清扫在进展期近端胃癌根治术中应用价值研究
    林建贤,黄昌明,郑朝辉,李 平,谢建伟,王家镔,陆 俊,等
    2020, 40(06): 719-72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6.21
    摘要 ( )  
    目的    探讨进展期近端胃癌行全胃切除并D2淋巴结清扫术时是否需要清扫脾门区血管后方(No.10p)淋巴结。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接受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并D2淋巴结清扫术404例近端胃癌病人资料,其中有行脾门区血管后方淋巴结清扫者68例,称No.10p组,仅行脾门区血管前方淋巴结清扫者336例,称nNo.10p组,对比两组病人淋巴结清扫情况和远期疗效的差异。结果    与nNo.10p组相比,No.10p淋巴结清扫更易出现于较年轻、体重指数(BMI)较小、分散型、脾叶血管分支少和胰尾邻近脾下极的病人(P<0.05)。两组病人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和平均阳性淋巴结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No.10p组获取的脾门淋巴结数目较多(P<0.05),而两组脾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和阳性脾门淋巴结数目均相似(P>0.05)。生存分析显示,No.10p组与nNo.10p组的远期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不论脾门淋巴结是否转移,No.10p淋巴结清扫均不能提高病人5年存活率(P>0.05),并且No.10p淋巴结清扫亦不能提高脾门淋巴结清扫的治疗指数。结论    No.10p淋巴结清扫虽能获得更多的脾门淋巴结,但并不能增加脾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和阳性淋巴结数目,亦未能提高病人的远期预后;故对于进展期近端胃癌行脾门淋巴结清扫时,可无须常规清扫No.10p淋巴结。
    胰腺癌长期生存病人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质量研究
    潘亚奇,王 欢,时霄寒,倪晨明,郑楷炼,许熊飞,郭世伟,金 钢
    2020, 40(06): 725-73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6.22
    摘要 ( )  
    目的    通过分析长期生存胰腺癌病人(>5年)的临床病理特征,评价长期生存病人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9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肝胆胰脾外科行手术切除的胰腺癌病人资料,选取有完整临床病理信息、随访>5年并存活的病人112例,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使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资料比较,Mann-Whitney U检验及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生存质量分析,探讨长期生存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长期生存病人中,男性73例(65.2%),女性39例(34.8%),男女比例约为1.87∶1;年龄31~81岁,中位年龄61岁;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1例(77.3%),远端胰腺切除术31例(27.7%);肿瘤大小范围为0.5~7.0 cm(中位值3.0 cm);高分化4例(3.6%),中分化74例(66.1%),低分化34例(30.4%);淋巴结阳性23例(20.6%),胰周神经侵犯56例(50%)。ⅠA期病人23例(20.5%),ⅠB期病人47例(42.0%),ⅡA期病人16例(14.3%),ⅡB期病人15例(13.4%),Ⅲ期病人8例(7.1%),Ⅳ期病人3例(2.7%)。获得完整生存质量量表的病人58例,功能量表得分四分位间距80~100分,症状量表得分以疲倦、疼痛、腹泻为主,总体健康状况(QOL)中位数为71.7分,四分位间距66.7~77.0分。女性病人疼痛得分高(P<0.05),术中输血的病人角色得分较高(P<0.05),无淋巴结转移(N0)的病人角色功能得分高且气促症状较轻(P<0.05);AB血型病人角色功能得分差(P<0.05)。肿瘤位置、手术方式、T分期、生存时间(年)、术后辅助化疗对生存质量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角色功能优于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人(P=0.031)。结论    胰腺癌长期生存病人临床病理因素差异巨大,术后长期生存病人拥有较高的生存质量。
    讲座
    肝内胆管癌转化治疗
    赵海涛,杨 旭
    2020, 40(06): 732-73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6.23
    摘要 ( )  
    肝内胆管癌(ICC)可切除率低,进展期ICC的治疗有效率不高,预后很差。转化治疗在多种晚期肿瘤中有一定的疗效,是目前晚期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随着对ICC基因组的深入了解和新的治疗药物的开发及组合,基于系统化疗的联合治疗策略,精准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使得部分进展期ICC病人能降期转化手术,获得长期生存。
    肝内胆管癌影像学诊断
    顾方明,周伟平
    2020, 40(06): 738-74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6.24
    摘要 ( )  
    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对肝内胆管癌(ICC)的准确诊断和分期,从而为临床精准治疗ICC提供依据。超声检查是ICC的一线筛查手段,简便,经济,但缺乏特异性。CT及MRI目前仍是诊断ICC的主要影像学方法。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成像等优势,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技术,可进一步明确肿瘤与周围胆管关系。MRI对ICC的判别准确性总体优于CT,但CT在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相关的ICC方面较MRI更直观。PET-CT联合CT及MRI,可提高ICC的诊断准确性,并且可弥补了CT及MRI诊断ICC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不足。
    文献综述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诊治进展
    王力维1,李剑昂2,戎叶飞2,楼文晖2
    2020, 40(06): 741-74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6.25
    摘要 (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是近年来逐渐被人们认知的一种少见病,属于血清免疫球蛋白G4(IgG4)相关性疾病的一种,病理学表现以胰腺炎症和纤维化为主。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病人在影像学上显示出胰腺“腊肠样肿大”或局部肿块形成,并伴随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和席纹状纤维化,此类病人对类固醇治疗反应良好。该疾病可通过检测血清IgG4,影像学改变和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诊断与鉴别。目前其一线治疗药物是皮质类固醇激素,对于激素不耐受的高风险病人可给予利妥昔单抗。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复发率很高,IgG4对于激素治疗疗效评判尚未形成共识,IgG4在疗效评价上价值有限,建议参考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评估治疗效果。
    病案报告
    空肠髓外浆细胞瘤1 例报告
    田 运1,段光辉1,王海霖1,马 凯1,刘宏斌2
    2020, 40(06): 745-74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6.26
    摘要 ( )  
    高功能腺瘤合并甲状腺癌1例报告
    王 松1,谢秋萍2,项 承2,王 平2
    2020, 40(06): 747-74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6.27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