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专栏
    “全健康”理念指导下外科医师培养模式转型和方向调整再思考
    赵恩昊1,2,庄 捷1,曹 晖1
    2020, 40(07): 749-75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01
    摘要 ( )  
    在全球范围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之际,“全健康”理论与实践研究势在必行,而医学教育的模式和内涵也要适时转变,尤其是在“全健康”理念下的外科医师培养模式转型和方向调整更要未雨绸缪,先行一步。重视外科历史人文教育,医院精神和科室文化的传承,具备包括公共卫生知识在内的多学科综合素养,并完成由“科研型”向“转化型”和“研究型”外科医师的转型,同时具备国际化视野,能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掌握学术交流的主导权,都将成为未来外科医师培养的创新模式。
    指南与共识
    青年腹股沟疝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
    2020, 40(07): 754-75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02
    摘要 ( )  
    述评
    重视腹壁疝术后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唐健雄
    2020, 40(07): 758-76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03
    摘要 ( )  
    腹壁疝手术的目的是修复腹壁缺损并恢复功能,而手术成功的基础是尽量避免手术后出现并发症。腹壁疝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包括复发、手术部位感染、血清肿、精索并发症、神经并发症、腹腔器官损伤、腹腔内粘连和补片感染等,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通过建立技术培训制度、构建疝和腹壁外科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疝病病人登记注册制度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等,有助于减少腹壁疝术后并发症发生,进一步提高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诊疗水平。
    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并发症演变及防治
    李健文,乐 飞
    2020, 40(07): 761-76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04
    摘要 ( )  
    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手术随着术式的演变,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并发症。经过近30年的发展,腹腔内修补技术相关并发症大多已得到解决,而补片相关并发症则越来越受到关注。规范化操作可以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目前研究的焦点是补片材料。腹膜外修补技术进展迅速,一直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有可能产生新的腹壁并发症。腹腔内和腹膜外修补术的原理、技术、并发症类型不同,适应人群也不相同。现代疝外科理念强调微创腹壁功能重建,腹腔内补片研发和腹膜外技术探索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也是未来进展方向。机器人技术在减少腹腔和腹壁并发症方面逐渐体现出技术优势。可以预见,随着技术和材料的进展,基于微创技术的腹壁切口疝手术会拥有更佳的解决策略。
    专家论坛
    精索在腹股沟管内的固定及其意义
    陈 双,江志鹏
    2020, 40(07): 765-76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05
    摘要 ( )  
    腹股沟管是腹股沟区的重要解剖结构,而精索则是腹股沟管的核心所在,在内、外环口均存在固定机制,此机制对精索的生理功能以及疝的发生、进展、手术治疗均有重要的意义;腹股沟管也并非一条普通的容纳精索通过的管道,而是存在精细解剖和生理功能的完整结构和组织系统。
    专题笔谈
    规范疝修补术后手术部位事件标准和范围
    王 平
    2020, 40(07): 768-77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06
    摘要 ( )  
    腹部疝修补术(VHR)术后伤口事件是评估手术质量的一项重要的预后指标,目前缺乏识别和处理伤口事件定义的标准,文献报道伤口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很大,难以进行比较性研究和质量控制。临床上使用标准化定义的伤口事件术语,即手术部位感染(SSI)、手术部位事件(SSO)和需介入处理的手术部位事件(SSOPI) ,有利于减小伤口事件发生率的差异,便于疝外科医生用一种准确的共同语言进行学术交流,提高对腹部疝治疗循证决策的能力。建议讨论VHR术后伤口事件发生率时采用上述3个术语的标准定义。
    应用生物补片行疝修补术后并发症防治
    孙 立,陈 杰
    2020, 40(07): 770-77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07
    摘要 ( )  
    生物补片因为其独特的内源性再生特点,植入机体后不引起强烈的炎性反应,且可吸收、可降解,具有耐受感染的能力,但血清肿、发热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成为限制其使用的因素。在选择生物补片时,更小的生物补片所引起的术后血清肿更轻微。术区加压包扎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血清肿的发生。生物补片诱导机体再生的腹壁组织强度可超过生物补片本身的强度,足以抵抗腹腔压力,术后疝复发及腹壁膨出主要是由于生物补片未能完全覆盖腹壁缺损或薄弱区,导致术后出现腹壁膨出。另外,生物补片虽有较强耐受感染的能力,但并不抗感染,不推荐使用在污染较重的创面。生物补片是未来疝修补材料的发展趋势,但现阶段不能完全替代合成材料。
    腹壁外科桥接手术常见并发症预防和处理
    周建平,任 峰,周静瑜
    2020, 40(07): 772-77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08
    摘要 ( )  
    人工材料桥接修复腹壁缺损是临床上经常采用的手术方式,桥接类似于构造一个结构单一的腱膜性结构,从而达到腹壁结构和功能上的完整。桥接的要点包括:(1)维持补片适度张力。(2)使用轻量型大网孔补片。(3)补片前充分引流。(4)铺平补片并确切固定。桥接手术常见的术中并发症为肠管损伤;术后常见的短期并发症为血清肿、皮肤坏死、切口裂开、补片外露、腹腔间室综合征;术后长期并发症为补片膨出、补片感染和复发。合理处理桥接手术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各类问题,将有助于病人腹壁结构和功能的有效恢复。
    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生殖功能损伤对策
    董元强,陈思梦
    2020, 40(07): 774-77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09
    摘要 ( )  
    不育、不孕及性功能障碍等生殖功能损伤是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的一种罕见并发症。男性腹股沟疝与精索解剖关系密切,精索血管损伤可以导致缺血性睾丸炎、睾丸萎缩以及内分泌功能障碍,输精管损伤可以导致梗阻性无精症,均可能引起不育。因此,各类腹股沟疝手术对于精索完整性的保护操作一直是强调的重点。此外,睾丸缺血、输精管损伤或梗阻还可能造成血睾屏障破坏,使机体产生抗精子抗体而导致免疫性不育,这也需要外科医生予以重视。
    腹壁疝修补术后疼痛预防及处理
    杨福全
    2020, 40(07): 778-78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10
    摘要 ( )  
    疝修补术后疼痛是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和病人生活质量的并发症。影响疼痛的因素有疝修补术中神经损伤、补片周围组织增生对神经的卡压、补片固定方法以及病人的体质差异等。预防疝修补术后发生疼痛须注意手术规范化操作,熟悉腹股沟区及腹壁神经解剖,合理选择补片,减少纤维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并适当固定补片。疼痛发生后应及时进行干预,包括给予止痛药物、局部神经封闭、脊神经阻滞等非手术治疗方法。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疼痛,经过慎重评估后可再手术取出补片,并切除补片周围受损伤的神经,以缓解疼痛。
    腹壁巨大缺损修补术后并发症防治
    顾 岩,宋致成,杨建军
    2020, 40(07): 781-78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11
    摘要 ( )  
    腹壁巨大缺损的临床治疗困难,腹壁重建是其治疗的主要手段。而全身性、腹壁本身以及各种技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均会对其重建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充分认识腹壁巨大缺损修补术后可能发生的各种常见并发症,进行认真的术前准备和评估、选择正确的术式、术后密切观察与及时处理是降低巨大腹壁缺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老年病人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并发症预防与治疗
    李航宇,魏士博
    2020, 40(07): 785-78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12
    摘要 ( )  
    老年腹股沟疝病人在成年病人中占比最高,减少其术后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意义。老年病人身体进入衰弱状态,生理储备能力下降,更易发生术后并发症,而且防治原则特殊。其中静脉血栓栓塞症致死风险最高,围手术期结合体格检查与实验室检查可精准预防;术后尿潴留最常见,应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谵妄是老年病人独有的并发症,发病隐匿,须严密观察。在老年腹股沟疝病人的诊治过程中,外科医生须提高对这一特殊人群术后并发症的认识,做到术前准确评估、积极预防,术后随访观察、及时治疗。
    预防成人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复发策略
    刘子文,李晓斌
    2020, 40(07): 787-79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13
    摘要 ( )  
    复发是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引起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复发的原因包括病人自身的因素和医源性因素,其中部分因素可通过临床干预而改变。重视对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病人宣教和管理随访,尤其是治疗引起的腹内压增高相关疾病;加强外科医师的系统学习和技术培训,提高理论和技术水平,规范手术准入制度,强调手术质量控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术者的技术经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术中游离充足的空隙并选择相匹配大小的补片,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和确切止血,减少术后发生感染和出血。采取上述措施可有效减少腹股沟疝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特点和并发症处理
    陈 浩,姚琪远
    2020, 40(07): 790-79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14
    摘要 ( )  
    在日间手术模式下开展腹股沟疝手术与常规开展有不同之处。在日间模式下,须强调腹股沟疝病人纳入标准,将不适合日间手术的病人归入普通病房。腹股沟疝日间手术可以开展各种术式,但应强调规范与合理。腹股沟疝日间手术可选择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但硬膜外麻醉对于老年病人引起尿潴留风险高,并非最佳选择。尽管腹股沟疝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但术后疼痛、出血、尿潴留、恶心呕吐等近期并发症仍可能影响日间手术的流畅运行,需要及时正确处理。
    论蓍
    成人腹股沟疝修补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绍杰1,杨子昂2,黄 磊1,孟云潇1,李绍春1,庄秋林2,蔡 昭1,胡星辰1,唐健雄1,楼文晖2
    2020, 40(07): 793-79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15
    摘要 ( )  
    目的    分析成人腹股沟疝修补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收治入院的行手术治疗的1002例腹股沟疝病人的临床资料。随访1年,观察VTE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    病人年龄为(68.7±13.8)岁;男性950例,女性52例;BMI为22.8±3.1。急诊手术60例,平诊手术942例;手术时间为(72.7±31.1)min。开放手术745例,腹腔镜手术257例。术后在院期间发生VTE共6例,出院后2~48 d另有6例确诊VTE,总发生率为1.2%,除1例肺栓塞(PE)病人死亡外,其他病人经过治疗均好转或痊愈。VTE的发生与疝的临床分型、急诊手术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更严重的临床类型和急诊手术可显著增高成人腹股沟疝术后VTE的发生率,应尽早给予治疗,并在术后适当延长随访时间。
    腹腔镜技术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感染治疗中应用价值研究
    曹金鑫,王明刚,陈 杰,刘雨辰,邹振玉,申英末,朱熠林
    2020, 40(07): 797-79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16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技术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感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疝和腹壁外科收治的行感染清创手术的124例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直接行开放清创术,106例行腹腔镜探查。结果    106例行腹腔镜探查的病人中43例病人腹股沟区存在组织粘连并在腹腔镜下完成粘连分离;8例病人在腹腔镜下完成清创操作,98例病人腹腔镜探查后联合开放清创术。所有病例手术时间为(67.6±34.9)min。术后3例病人切口愈合不良,对症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1年,22例病人再次感染入院治疗,4例病人腹股沟疝复发再次入院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无病人出现术后慢性疼痛等其他并发症。 结论    对于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发生感染的病人,腹腔镜技术安全有效,能够减少病人手术创伤和痛苦,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腹腔镜Hill修补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20例疗效分析
    王 斌,张 伟,刘 晟,姚 钰,仇 明
    2020, 40(07): 800-80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17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Hill修补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0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三科收治的行经腹腔镜Hill修补术治疗的20例GERD病人的临床资料,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术中测压提示Hill修补缝合后LESP显著高于缝合前水平(t=42.845,P<0.001)。20例病人术后6周复查,反流症状均明显改善,胃食管交界区阀瓣形态均较为良好,24 h食管pH监测无一例出现异常酸反流。Hill修补术后平均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为(29.4±1.90)mmHg,显著高于术前平均水平(t=37.014,P<0.001)。结论    腹腔镜Hill手术可提高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及重建胃食管交界区阀瓣结构,对GERD病人抗反流效果显著。
    肝癌肝切除术后特殊类型急性肝功能衰竭临床特征与诊治分析
    袁声贤,刘 磊,杨 云,顾方明,祝 鹏,黄 健,刘福晨,常艳琴,潘泽亚,周伟平
    2020, 40(07): 804-80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18
    摘要 ( )  
    目的    分析以“弥漫性肝坏死、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先升高后下降再急剧大幅升高”为特征的肝癌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POLF)的临床特征并总结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1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肝切除术后ALT峰值>1000 U/L且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13例肝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出血100~1500 mL,6例病人术中输血。10例病人术中采用Pringle法阻断第一肝门,肝门阻断时间为6~46 min;3例病人未行血流阻断。POLF发生于术后(5.1±2.3)d,主要表现为ALT先升后降再急剧大幅升高至<1000 U/L,CT检查显示弥漫性肝坏死。13例病人总胆红素(TBil)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持续升高,3例病人出现顽固性的大量腹腔积液,6例病人出现肝性脑病,7例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病死率为53.8%(7/13)。所有病例住院时间为(21.9±11.9)d。TBil峰值>150 μmol/L的6例病人全部死亡,而TBil峰值<150 μmol/L的7例病人仅1例死亡(P=0.004)。ALT峰值>3000 U/L的6例病人中5例死亡,而ALT峰值<3000 U/L的7例病人仅有2例死亡(P=0.102)。结论    肝癌切除术后肝脏弥漫性坏死引起的POLF起病隐匿、发展迅速,是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术后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早发现、早干预,降低ALT和TBil的峰值、保护重要器官功能等均对治疗至关重要。
    循肝中静脉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临床研究
    黄 龙,王丹凤,黄文涛,邱福南,严茂林,周松强,赖智德,王耀东,田毅峰,郑晓春,陈 实
    2020, 40(07): 808-81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19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循肝中静脉(MHV)入路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福建省立医院肝胆胰外科行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的130例左肝内胆管结石病人的临床资料,按2∶1比例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筛选出行未循MHV的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72例(未循MHV组),行循MHV入路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 36例(循MHV组),比较两组手术安全性及近远期疗效。结果    与未循MHV组比较,循MHV组手术时间延长(P<0.05),结石清除率增高(P<0.05),而在腹腔出血、腹腔脓肿、肺部感染、肝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再次手术、术后死亡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6~48个月,未循MHV组与循MHV组病人在结石残留率(18.1% vs. 2.8%)、结石复发率(19.4% vs. 2.8%)、胆管炎复发率(18.1% vs. 2.8%)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65、5.574、4.965,P均<0.05)。结论    循MHV入路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安全有效,可提高结石取尽率,降低胆瘘发生率及结石复发率。
    混合现实技术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手术中应用研究
    石小强1a,2,仇广林1a,梁 挺1b,李徐奇1a,王曙逢1a
    2020, 40(07): 813-81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20
    摘要 ( )  
    目的    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图像数据先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再通过混合现实技术全息投影于外科医生视野或叠加于病人现实身体,辅助术前评估和术中导航。结果    21例病人术中均成功应用混合现实技术,其中18例行根治性肿瘤切除,3例行腹腔探查、肿瘤活检手术,手术时间为210(40~580)min,出血量为300(20~1700)mL,肿瘤最大径为13.2(5.9~40.0)cm,术后无大出血、肠吻合口漏、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全息投影的虚拟三维模型图像清晰、稳定、直观的显示了肿瘤的大小、位置、与毗邻器官和血管的解剖关系,评价肿瘤侵犯邻近器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3.6%和70.0%,评价肿瘤侵犯邻近重要血管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和84.6%。结论    混合现实技术能够清晰准确的投影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与毗邻血管和器官的解剖图像,为手术的精准实施提供了一种新的辅助方法。
    应用胰管盆式内引流术治疗慢性胰腺炎18例疗效分析
    姚佳水,陈梅福,成 伟,朱朝庚,李国光,蔡 翊,曹中文
    2020, 40(07): 817-81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21
    摘要 ( )  
    目的    探讨胰管盆式内引流术在慢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6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行胰管盆式内引流术治疗的18例慢性胰腺炎病人的临床资料。合并胰管结石16例,合并胰周假性囊肿18例,合并胰周脓肿5例。均行胰管盆式内引流术。结果    18例病人均顺利完成胰管盆式内引流术,手术时间为(3.5±1.2)h,术中出血量为(153.8±30.7)mL。术后6例(33.3%)病人带管出院,其余病人术后拔管时间(8.0±1.5)d;有1例(5.6%)病人术后连续3 d桥袢引流管引流少量暗红色液体,予以保守治疗后愈合,其余病人均未出现并发症,无死亡病例。18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8个月,效果满意,有1例(5.6%)术后27个月时再发胰腺炎,经保守治疗好转,其余病人未再发胰腺炎。结论    采用胰管盆式内引流术一期处理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亚急性期病人,可缩短治疗时间,且有效缓解病人腹痛症状,防止胰腺炎复发,保护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改善病人生存质量。
    经内镜逆行胆管引流治疗梗阻性黄疸影响因素分析
    杨泽煌,邵子力,宋笑冬,明思远,苏泽隆,陈俊勇
    2020, 40(07): 820-82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22
    摘要 ( )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鼻胆管引流术(ENBD)和(或)胆道内支架植入术(ERBD)治疗梗阻性黄疸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成功施行ERCP+ENBD和(或)ERBD治疗的379例梗阻性黄疸病例资料。共实施ERCP 435例次,其中术后退黄不理想为74例次(17.0%)。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恶性肿瘤(χ2=24.502,P=0.000)、重度黄疸(χ2=6.738,P=0.009),合并乙肝肝硬化(χ2=18.010,P=0.000)、自身免疫性肝病(χ2=5.484,P=0.019)、合并肝吸虫病(χ2=4.788,P=0.029)、引流方式(χ2=9.685,P=0.021)、黄疸病程时间较长≥2周(χ2=26.103, P=0.000)、术后胆道感染(χ2=10.463,P=0.001)是影响ERCP术后退黄效果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恶性肿瘤(OR=3.675,P=0.000)、乙肝肝硬化(OR=3.685,P=0.001)、自身免疫性肝病(OR=12.308,P=0.004)、肝吸虫病(OR=6.591,P=0.000)、黄疸持续时间≥2周(OR=2.620,P=0.001)及术后胆道感染(OR=5.865,P=0.016) 是ERCP术后黄疸下降不理想的独立影响因素。 随访2个月,大部分病例经过针对性治疗后黄疸症状改善明显。 结论    恶性肿瘤、乙肝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合并有肝吸虫病、黄疸病程时间较长(≥2周)和术后胆道感染是ERCP治疗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后退黄不理想的独立影响因素。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96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张 鹏,李承果,贾 杰,陈 鑫,孙 雄,童 昕,刘炜圳,王 征,王国斌,陶凯雄
    2020, 40(07): 824-82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23
    摘要 ( )  
    目的    探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9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96例原发g-NENs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2010年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对g-NENs进行病理学分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存活率,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96例病人中83例行手术治疗,其中80例行完整切除手术,3例行姑息手术。随访42(2~84)个月,行完整切除手术病人预后优于未行完整切除手术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0例行完整切除手术病人中,G1级胃神经内分泌瘤(g-NET)8例,G2级g-NET 6例,胃神经内分泌癌(g-NEC)43例,胃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g-MANEC)23例。g-NET病人预后优于g-NEC(P=0.009)和g-MANEC(P=0.035),而g-NEC与g-MANEC病人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1)。对66例g-NEC和g-MANEC病例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TNM分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以及预后营养指数(PNI)是影响病人总体生存时间(OS)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Ⅲ/Ⅳ期(HR=8.411,95%CI 1.140~62.052,P=0.037)与NLR>1.93(HR=4.011,95%CI 1.386~11.612,P=0.010)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g-NET病人预后优于g-NEC和g-MANEC,而g-NEC与g-MANEC病人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NM分期Ⅲ/Ⅳ期、术前NLR>1.93的g-NEC和g-MANEC病人的预后相对较差。
    腹腔镜胃癌手术淋巴结不符合与预后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林光锬,陈起跃,郑朝辉,李 平,谢建伟,王家镔,林建贤,陆 俊,黄昌明
    2020, 40(07): 830-83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24
    摘要 ( )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淋巴结不符合与胃癌病人预后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3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同一组医师收治的1745例行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淋巴结不符合对病人术后远期疗效的影响,并分析淋巴结不符合的术前高危因素。结果    所有病人的淋巴结不符合率为39.3%,其中根治性全胃切除和远端胃切除病人的淋巴结不符合率分别为52.1%和23.6%。淋巴结不符合与年龄、BMI、腹部手术史、肿瘤部位和胃切除类型具有相关性(P均<0.05)。淋巴结符合组病人5年存活率高于淋巴结不符合组(65.8% vs. 53.2%,P<0.001)。基于临床T分期进行分层,cT1期胃癌病人淋巴结符合组与不符合组的5年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6% vs. 91.2%,P=0.369),而cT2~cT4期胃癌病人淋巴结符合组的5年存活率高于淋巴结不符合组(56.0% vs. 40.0%,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不符合为胃癌病人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65岁、BMI≥25、腹腔镜全胃切除为淋巴结不符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淋巴结不符合是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病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高BMI及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是术中出现淋巴结不符合的高危因素。
    结肠支架联合术前化疗治疗急性左半结肠癌梗阻对照研究
    马连港,赵宝成,马华崇,韩加刚,王振军
    2020, 40(07): 837-84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25
    摘要 ( )  
    目的    对比分析自膨胀支架置入(SEMS)联合术前化疗治疗急性左半结肠癌恶性梗阻的近期疗效,探讨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109例急性左半结肠癌梗阻病例的临床资料,比较SEMS联合术前化疗+择期手术(支架化疗组,27例)、SEMS联合择期手术(支架手术组,33例)以及急诊手术(急诊手术组,49例)3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    支架化疗组、支架手术组与急诊手术组的腹腔镜手术比例(74.1%、 42.4% vs. 20.4%,P<0.001)、肿瘤近端肠管切除长度[(10.5±4.7)cm、(10.3±4.6)cm vs. (5.0±2.2)cm,P=0.033]以及淋巴结检出数目[(23.7±6.0)枚、(26.0±9.3)枚 vs. (17.3±5.9)枚,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支架化疗组与支架手术组的消化道造口率(18.5%、21.2% vs. 79.6%,P <0.001)和术后感染发生率(14.8%、27.3% vs. 46.9%,P=0.012)明显低于急诊手术组。支架化疗组的肿瘤近端10 cm左右结肠管壁厚度小于支架手术组(4 mm vs. 9 mm,P<0.001)。支架化疗组的术前等待时间>4周者的肿瘤退缩分级显著优于等待时间≤3周者(P=0.029)。结论    与急诊手术比较,SEMS联合术前化疗+择期手术治疗急性左半结肠癌恶性梗阻,实施腹腔镜手术比例更高,消化道造口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前化疗后等待时间>4周可以提高肿瘤退缩程度,但暂无肿瘤降期的证据。
    应用皮下负压引流器预防下消化道开放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回顾性队列研究
    李 俊a,王 今a,武珊珊b,谢付骁a,徐 威a,张大庆a,张伟涛a,杨 鋆a,等
    2020, 40(07): 842-84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26
    摘要 ( )  
    目的    探讨应用皮下负压引流器预防下消化道开腹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13例下消化道开放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腹壁缝合时是否放置皮下引流器,分为皮下引流组(78例)和对照组(35例)。比较两组病人切口愈合情况,分析切口愈合不良与临床特征的关系以及开放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113例病人中,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为14.2%(16/113),其中皮下引流组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为5.1%(4/78),对照组为34.3%(12/3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影响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未放置皮下引流器(OR=14.510,95%CI 3.411~61.735,P=0.001)、糖尿病(OR=7.064,95%CI 1.286~38.789,P=0.024)及吻合口漏/残端漏(OR=15.004,95%CI 1.876~119.996,P=0.011)。结论  下消化道开放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较高,应用皮下负压引流器能有效减少其发生,且操作方便、价格低廉。
    经胸锁乳突肌肌间入路行甲状腺手术对颈前区功能保护研究
    朱 峰,邬一军,沈亦斌,方 云,潘 俊,陈凌慧,朱丽娴,何琦文
    2020, 40(07): 847-85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27
    摘要 ( )  
    目的    探讨经胸锁乳突肌肌间入路(SMIA)行甲状腺切除的可行性及其在颈前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收治的采取SMIA手术治疗的60例单侧甲状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SMIA组),以同期采取低领弧形切口颈白线入路(LACA)手术治疗的60例单侧甲状腺癌病人作为对照(LACA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病理特征、手术相关结果及术后颈前区功能的差异。采用EQ-5D-5L量表评估颈前区功能的主观感受,采用Hollander伤口评估量表评定切口愈合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引流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个月,两组在保护颈前区功能和减少术后颈部不适感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SMIA组均优于LACA组;在切口愈合及临床效果方面,SMIA组Hollander伤口评估量表得分优于LA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SMIA行甲状腺切除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且对甲状腺手术颈前区功能保护的作用优势明显,是安全可行的手术入路。
    木式讨论
    利用生物材料行腹股沟后壁加强重建技术
    李绍春,李绍杰,唐健雄
    2020, 40(07): 851-85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28
    摘要 ( )  
    利用生物材料行腹股沟后壁加强重建(tARB)技术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无张力疝修补术,其通过重叠缝合腹横筋膜,加强腹股沟管后壁,尽管增加了一定的张力,但其充分发挥了生物补片的最大优势,即可降解性及组织再生功能。通过tARB技术能够使中青年病人早日恢复正常的工作学习,从而产生比较大的社会效益。此外,tARB技术还能够有效降低病人术后感染和慢性疼痛的风险。鉴于其上述优势,有必要开展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其治疗效果。
    文献综述
    成人腹股沟疝修补术特殊并发症研究进展
    刘雨辰,王明刚
    2020, 40(07): 854-85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29
    摘要 ( )  
    腹股沟疝的外科治疗在不同时期可能引起不同的并发症,其中包括多种特殊的、严重的并发症。术中并发症:死亡冠血管损伤、髂血管损伤、股血管损伤、耻骨后静脉丛损伤;术后早期并发症:静脉血栓栓塞症、急性肠梗阻、超敏反应;随访期并发症:补片侵蚀感染相关并发症、慢性疼痛和生殖系统并发症。外科医师在治疗腹股沟疝的同时,应时刻谨记上述严重并发症的相关病因,对能够通过手术技术和治疗决策避免的特殊并发症应以预防为主,而对于已经发生的并发症,需要掌握处理方法,多学科协作、多方法和途径相结合是治疗此类特殊并发症的切实可行的途径。
    腹股沟疝手术中子宫圆韧带处理研究进展
    卢 寅1,吴立胜2
    2020, 40(07): 858-86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30
    摘要 ( )  
    女性腹股沟疝发病率为3%~6%。受制于样本量不足,对子宫圆韧带在手术中的处理方式尚存在较大争议。结合目前临床实际及外科医师操作共识,对于开放疝手术应尽量保留子宫圆韧带;高龄病人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手术中可选择对子宫圆韧带直接予以横断;对于年轻、育龄期病人,可选择行腹膜切开再缝合法、Keyhole法对子宫圆韧带尽量予以保留以提高生活质量。
    应用衰弱评估预测老年病人围手术期风险研究进展
    李 宪,魏士博,邢元昊,闫玉皓,李航宇
    2020, 40(07): 861-86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31
    摘要 ( )  
    老年病人随着生理储备能力下降即自身衰弱程度加重,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高。当前的手术病人风险分级方法均无法准确的评估老年病人的生理储备能力,需要衰弱评估作为补充。现有的衰弱评估方法多来自国外,主要包括衰弱表型量表(FP)、5项改良衰弱指数量表(5-mFI)、衰弱筛查量表(the “FRAIL” scale),每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如指标可量化、注重手术风险因素、适于快速筛查等,其中以5-mFI最适合应用于外科术前评估。但这些方法应用于外科术前评估时,又各有其不足,如需要工具辅助、项目定义不明确、未评估生活自理能力等。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外科医生予以衰弱评估更多关注。
    病案报告
    结石性胆囊炎合并变异右肝后叶胆管双内瘘1例报告
    谢阳云,成 伟,姚佳水,陈梅福,吴金术
    2020, 40(07): 864-86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32
    摘要 ( )  
    腹腔镜探查诊断及鉴别诊断腹腔结核3例报告
    冉辰辰,张念杰,文坤明,程家平
    2020, 40(07): 866-86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0.07.33
    摘要 ( )